吴金乐治疗女学员视频:再谈读书【绝对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0:37
',1)">


再谈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书卷气质的自然流露。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汉代刘向说:“书,药也,可以医愚。”日本的读书节的口号则说:“读书是新发现的旅行。”
当人类穿越了洪荒,走过结绳记事,经历了仓颉借鸟迹兽形造字,进行了龟甲兽骨上的刻刻画画,终于有了记录人类文明的载体---书籍。这一载体在飞速发展,竹简木牍,雕版书籍,活字书籍,胶版书籍,电子书籍,书籍作为人类须臾不可分离的伴侣与人类的发展相始终。人类借以总结思想、交流经验、传播知识,同时作为人类前行的拐杖帮扶人们走过愚昧,奔向现代文明。而书籍自身日益壮大,汇成了浩浩的海洋,读书作为人类继承与接受知识的一种实践活动,更是贯穿于人的人生始终,其地位日愈举足轻重。每个人要想有所建树,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就必须读书。

天资聪明是一个人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王安石的《伤仲永》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仲永自小聪明过人,但忽视了后天的学习,天天跟着父亲出游,卖弄小聪明,终于一个天才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最终变成了“泯然众人矣”的平庸之辈。理由很简单,就是“父不使学”,自恃聪明为资本,不去学习,不去读书,由神童变成凡夫,徒给人留下无尽的憾意。
当我们回顾一下世界上伟人的足迹,他们对读书都是情有独钟。马克思是人类思想的导师,为写《资本论》,从早到晚,图书馆里都有他的身影,读书的地面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毛泽东对书籍的钟爱更是成为佳话,书籍相伴一生,在书房接待客人,在书床上睡觉。枪没摸过,书却看了一生。到了晚年,书不能看了,还要医护人员念给他听。他的卧室摆满了书橱,床上堆满了书。他说:“一天不看书是缺点,三天不看书是错误。”历史上勤奋读书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司马光的“警枕”,李密的“挂角”,孙康的“映雪”,车胤的“囊萤”,匡衡的“凿壁”。还有白居易读书“手足成胝”,口舌成疮;孔子读书至晚年,韦编三绝;范仲淹幼年家贫,“断齑划粥”,借禅院的青灯彻夜苦读……古今中外的例子举不胜举,有一份付出,才会有一份收获,没有一番风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成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终生追求。奈一份寂寞,守一份执著,多读一卷书,终会学有所成。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人的思想也变化得很快,很多人认为读书已经不合时宜。正如人们五十年代爱军装,六十年代爱知识,八十年代爱个体,九十年代爱自己,新的世纪多元化。人的喜好人的思想在变换。现在的人活得很自负,宁可看电影,唱卡拉,赏碟片,品美酒,侃大山,也不愿坐下来读点书。浑身名牌多了,腰包里钞票多了,但身上的俗气多了,铜臭味重了,珠光宝气了,书香味典雅气没了。有钱了,不去买书读书,而是去购置高档家具,购置高档楼盘华居。其实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近视病,华居美食要购,书也要读,二者要兼得才行。古时皇帝愿意读书,“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古时富贵家庭喜欢读书,“汉牛塞屋,富贵家之书”。而事到如今,现在的人为啥偏偏不读书了,真是怪事。“仓廪实知礼节”,现在人们都富了,都有读书的条件。买点书,让书在高档的家具之间有立足之地;读点书,让书籍在你繁忙的应酬之中占点时间;重读书,让富足的家中少点奢华味,多一点书香味。
作为人不要鄙视富裕,穷得叮当响并不光荣,我们倡导的是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足,二者要兼得。富得流油精神贫乏的“穷得只剩下钱的”生存状态我们要摒弃,穷得不名一文而学富五车的状态我们也不喜欢。我们倡导和追求的是双赢的理想状态。要富起来,但要富的有品位,有书香味;读书的人,也不可四肢不勤,要在经济上做到自立自强。几千年来,知识分子之所以受到歧视,关键问题就是太穷了,就是经济地位的低下。如果我们能做到学贯古今,又是家财万贯,谁还会看不起你?

对于读书的动力。原生态的说法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遭到批判,但是确实也在激励着千千万万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做着读书翻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斑斓之梦。
读书需要入境。卸下沉重的包袱,摆脱名利的羁绊,顾虑太多只会窒息读书的乐趣。把书当作故人朋友,每每交谈,无须掩饰做作,而是“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仿佛已见朋友那明亮双眸里蕴含着的盈盈笑意。摆脱了俗世的喧嚣,书可以把我们带去那一片宁静,“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如遇烦恼,书可以解忧,“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闲来无事,还可邀好友共读,览阅书的旖旎风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王禹在《清明》中描述:“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在某个下雨的午后,或是静寂的深夜,泡一杯清茶,在静谧的小屋里,感受或清丽或脱俗或哲思的文字带来的美丽,醉心于文学的广袤深邃。看得入神时,便会忘记一切,什么雨啊月啊茶啊通通抛诸脑后了。古人读书的意境更浪漫。“读易松间、谈经竹下”,“读书于雨雪之夜”,“雪夜闭门读禁书”。“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读书之乐乐何如? 读书之乐乐无穷, 拨琴一弄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红袖添香夜读书”又是多少读书郎向往的境界。且不管这香是来自红袖,还是书卷。坐拥书城,在这四溢的香气中细细品位吧。

没有书的年代,书非借不能读。童年时期,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给了孩子们美好的回忆。那些质质朴扑的连环画,情节曲折,画得好,价钱便宜。家乡的孩子把过年得的压岁钱,平时攒牙膏皮、破铜烂铁、废纸什么的卖给废品收购站,还有种蓖麻,蓖麻籽换的钱。有了钱便去新华书店把书买回来看,凭着不懈的努力,买回一本本连环画。孩子都藏有几本,视如珍宝。小伙伴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借阅。家乡的孩子是最纯朴善良的,只有表现在连环画上显得吝啬。小伙伴们用笔在连环画上认真地写下“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谁是坏蛋。”就用这小小的伎俩保证自己的连环画接出去后能够按时回来。
后来,家乡的条件好了,学校里便出现了诸如《茶花女》、《安娜?卡列妮娜》、《海底两万里》、《红与黑》一类的紧俏书。那阵子还真看了不少世界名著。早上小鸟在窗外剥啄,仍沉浸于书的世界,而不知东方之既白。“无边丝雨细如愁”,坐在临窗的位置,一卷在手,格外地令人惬意!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隐居十多年,每当饭后,他们就坐于藏书满屋的书斋“归来堂”里,煮上茶,夫妻俩在茶香飘溢的书房里,谈笑问答,情致悠悠 。读书、喝茶还可以到达如此之境!日子尽管清苦,可是品茶谈心做学问,端的是雅趣横生。
“读书贫亦乐,搜句静中忙”,看来读书也能读出无限风光来的,就看你怎生读了。放不下坐拥书城的读书梦。在网上读书,没有一卷在握时的那种真切古朴的韵味。真羡慕古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那份风流旎旖,佳人研墨,美人继茶。

书如城,书如海,现在啥人都写书,盗版者也掺杂期间,面对书海产生一种惶恐感。但是不是读书就有益,即是不是“开卷有益”,这里提出一个读书的设防与选择问题。读书如交友,益友,诤友,恶友良莠不齐。
现在,书籍数目之巨队伍何止汗牛充栋。加上印刷术的不断发达,盗版、非法、黄色、反动等出版物纷纷出现,有的地方成泛滥之势。装祯技术也在进步,便于携带的口袋书纷纷出现。同时现在出版政策的改变,有些达不到出版水平的东西也纷纷出版了,有的书籍质量恶劣,观点陈旧,行文低劣,错误百出,却是浩浩千言,如同鱼目混珠,混迹于正式出版物间。这时读书就要有点慧眼,如同交友,择其善者而读,千万不可不加选择拿来就读,浪费自己的时间不说,还会造成自己的思想混乱,行文的蹩脚,身心的受损,不可小视。所以说,不能说开卷就有益,要有设防心态,要持开放的和批判的心态来选择书读,这时好书就如同好友,伴我们正确前行。试举一例,乡间有位老板,自小小学三年级毕业,书都读不了,字常读错,下笔错字百出,最近惊闻竟然出了一本书,主题是讲了一个街头小报常登载的有点荤腥的男女故事,如同一个饱经的俗不可耐人讲述自己的男女故事。竟然也在正式出版社印了几千本,竟然也通过关系派售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图书馆,竟然也挤身于正规的新华书店面向着广大读者,竟然也聘请了当地的所谓名人政要搞了新书发布会,竟然也进行了所谓的签名售书活动。真是令人拍案惊奇。
读书吧,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去浸润自己的成长。现在时间还不晚,少年读书,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下读书,中年读书,如中午畅读,老年读书,如秉烛夜读。读书,真正领略到书的味,人生的味,社会的味,宇宙天地的味。
',2)">
你在本篇停留 · 谢谢你来访
更多精彩等待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