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五官卡通图片:互联网时代舆情应对:2010,众声依旧喧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47:32
互联网时代舆情应对:2010,众声依旧喧哗?   2010年01月12日 09:09:08  来源:人民日报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 专业媒体该怎样发声
当网上新闻不再是“免费的午餐”
趋势?热词|速览?业界

人民网总裁 何加正
“搭建桥梁,帮助对话双方讲清道理、说明真相,避免误解、增强理解,提供这样的服务本身就是舆论引导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喻国明
“多数中国网民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比较在乎的是尊重和态度
刚刚过去的2009年,“网事”频发。
从“躲猫猫”到“楼脆脆”、从“欺实马”(70码)到“钓鱼执法”,越来越多的舆论议题源于网络,兴于网络,最终引发全社会关注,形成热点。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大喇叭”式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中聚集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小话筒”,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路径。网络舆论看似无章可循,却又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让整个社会的神经随之起伏。
展望刚刚到来的2010年,互联网作为新兴的舆论源头将如何演变?“网络民意”能否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发挥作用?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各级政府又该如何应对、引导,真正做到善待、善用互联网?
日前,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共同作客“新媒体高端论坛”。
网络作为舆论源头比例逐渐趋高
热点问题聚焦时事政治
主持人:前不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了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现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二位如何看待30%这个数字?
何加正:我觉得这个数字是完全可信的,实际比例有可能还会更大。当下,中国处在两个转型节点上,一个是社会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二是传播形态转型,即从传统传播向现代传播、从有线传播向无线传播过渡。这两个转型的交叉,决定了未来互联网作为舆论源头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喻国明:我们舆论研究所监测表明,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中,34.7%都是由草根,由普通网民开始推动,然后形成社会议题的。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说明传统媒体客观上还是在舆论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占到66%左右。
主持人:2009年热点网络事件中,多数与公共利益相关。这是否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特征?
喻国明:通过对2009年网络上争议问题的热帖进行频次分析发现,有几个高频词:“争议”、“官员”、“最牛”、“死亡”、“言论”、“警察”、“局长”、“幼女”、“门”、“自杀”,说明现在网络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大程度集中在公权力的使用这一领域。公权力是一个社会的核心资源,公民以公权力的使用作为判断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准,所以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并通过网络反映出来。
何加正:我刚才提到,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网民把注意点集中到时事政治上来,是很正常的。我认为这不是坏事,对推动社会加快转型,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网络民意已接近现实民意
应对网络舆情考验政府智慧
主持人:该如何对待网络舆论中的虚假、谣言和非理性成分?
何加正: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考察时说到,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感到,互联网作为民意表达的一个场所,其中不可避免会掺杂一些不实的、过分的、情绪化的东西,这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但总体上,网上所反映的问题中,多数事实还是存在的。那些完全编造出来的谣言,或者故意制造出的热点是少数。
所以,我们对网络舆论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应对网络热点舆情,这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考验,对我们办网的人也是一个考验。
主持人:网络舆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民意呢?
喻国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网络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时尚、前卫的媒体形式,年轻人参与居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网民在中国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已达26%到27%。如果把互联网视为一个媒体,它在人口中的覆盖量已经达到了主流媒体的标准。现在网民的平均年龄和我国居民的平均年龄越来越接近,这说明网民的成分、构成跟居民的总体结构越来越接近。网络民意虽然不能和现实民意完全挂钩,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成为现实民意的参考。
应对网络舆论需快速、透明、关切
寓引导于服务、沟通中
主持人:2010年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第十六个年头。从大学实验室到新兴媒体,从曲高和寡到众声喧哗,今天,政府应当如何结合网络特点,更加有效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
喻国明:现代社会要求平等和宽容。要在听得进对方观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各美其美”、“和而不同”,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致力于形成的一种社会氛围。为此,政府应该成为网络公共生活的管理者、辅导者,为网络公共生活建立平台和公正有效的游戏规则,而自己同样要作为规则的维护者。
事实上,多数中国网民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比较在乎的是尊重和态度。网上有时出现一些过激的情绪、言论、表达方式,往往是源于相关责任部门、单位或个人对于民众反映的问题不闻不问,搪塞或者以比较武断的方式回应。
因此,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应对,有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要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表明态度,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会影响受众对于事件的认知角度,帮助消息发布方占据主动地位。比如,2009年发生的乌鲁木齐“7·5”事件,政府和媒体的应对就非常成功,用最快的速度公布了事实,稳定了民众的情绪,消除了不实猜测的可能。第二要透明。信任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的,让民众熟悉决策部门的决策过程、决策理由,有利于达成信任关系,获得理解,形成合力。第三要关切。对民众反映的问题、所处的困境要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前提。
主持人:重点主流新闻网站应当如何更好地起到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
何加正:我觉得对网络的管理者、网站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责任感。要对社会负责,对大众负责,对国家负责,要千方百计成为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力量。
我认为,所谓的网络舆论引导,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不一样的。应当寓引导于服务、沟通当中,要给网民提供发言平台。主流网络媒体在促进政府和网民沟通、理解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人民网在实现社情民意的上下通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网民的地位在人民网上始终是突出的,除了强国论坛之外,很多栏目都专门为网友提供发言平台。
2009年,人民网新开设“地方留言板”这个栏目,让网友可以直接向各地、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反映问题。现在看来,这个留言板效果是非常好的。已经有38位省委书记和省长回答了网友大量的问题。根据初步统计,省一级通过留言板解决问题的至少有四五千件。
搭建桥梁,帮助对话双方讲清道理、说明真相,避免误解、增强理解,提供这样的服务本身就是舆论引导。同时利用这个平台将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普通民众、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凝聚在一起,形成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力量,这也是主流网站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主持人:白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