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in good condition:《瞭望新闻周刊》:网络热点易在八方面爆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25:11
网络热点易在八方面爆发
         春节前夕,广东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约请北京的几名专家,专门在广州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如何利用网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朱泽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随着网络的普及,地方党委和政府感受深刻的一点,就是互联网已成为掌握群众舆论动态,了解民意的主要载体.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法宝.在新的形势下,学会利用网络做群众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道新考题.”

现实中,社会本身的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都会在互联网上有所反应,网上舆论开始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并且影响政府的决策.

而在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利用网络征集民意,收集舆情,已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所运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一方面,网上群众工作正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对网络不熟悉,对网络传播规律不了解,成为制约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瓶颈.

网络热点高发区

互联网上不能没有热点,也不可能没有热点.而这些热点高发区,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成为他们了解民情、舆情的重要参考.

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

——涉“官”与涉“腐”.“逢官必炒”、“逢腐必究”,是近两年来互联网舆论炒作的重要话题之一,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及人们复杂心态的作用下,一些相关情绪的言论在网上很有市场.一般的社会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官员,往往会引起网民密切关注.

——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社会转型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并激化.在贫富问题上,网民对一些依靠不正当手段和渠道而暴富的群体深恶痛绝,心理极不平衡,以至于在网上只要是涉及富者的事件,网民就会提出很多质疑.

——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事件.在社会矛盾复杂的今天,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极为强烈,一些特权现象、司法不公问题成为批判的焦点,网民对弱者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异常敏感,借助网络的介质,不少网民以“网络大侠”、“意见领袖”的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维护公平与正义”.

——涉及民族主义以及宗教信仰、中外关系的话题.近两年来,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热点较多,中国地处局势较为复杂的东北亚地区,一些中日、中美关系等的话题,非常容易拨动国内网民的神经.比如中日关系,历史上的慰安妇事件、钓鱼岛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历史教科书事件都曾伤害过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任何网上出现的中日之间的风吹草动,都会产生暴风骤雨般的反应.

——涉及伦理道德的事件.当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不少专家称社会“信仰缺失”、“伦理缺失”,网民对于社会伦理、公共道德的缺失深感痛心,网上常见“礼崩乐坏”、“物欲横流”这类字眼,一些有悖社会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事件往往在网上引起“声讨”.

——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近几年,车价、房价、油价、股价等价格动态,以及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改革动态,都牵动广大网民的心.

——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事件和话题.近几年来,多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由于事件涉及公众安全,每次发生时,除了在现实社会中引起社会各界群众关注外,在互联网上也成为网民极感兴趣的话题.比如2005年冬天的由于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带来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广东非典事件,以及矿难、地震等,都是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涉及明星“星闻”、“绯闻”及知名企业、敏感地域的新闻.在现实社会中的公众人物、公众企业、敏感地域,处于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一举一动,在网上也往往会成为炒作的“猛料”,如春节前后的“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成为网络街谈巷议的热点.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一个新闻事件上集中八个热点中的多个热点,则这个新闻事件极有可能会出现轰动,在网上形成极其强大的舆论态势.

不少互联网重大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初,是局部现象、个别言论甚至是普通民众间的纠纷.而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无界性、互动性等特点,加之多重因素合成,直接使网络媒介形态本身成为高倍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

一些领导干部还是“网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志立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要允许网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话明气散,客观上能起到疏导心理、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

赵志立说,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对如何利用网络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经验.如网络出现突发性的传播事态后,一些领导干部不是主动披露信息,而是消极对待,给谣言的传播留下了空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更是缺乏经验.

2003年底,黑龙江哈尔滨发生一起宝马车撞死人事件,当地法院判决撞死人的宝马车驾驶员苏秀文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由于事件发生后,许多信息缺失,网民的一些疑问得不到合理解释:一死多伤,为何判二缓三;如此受关注的案件,为何万马齐喑?

有的网友说,如果撞人的是拖拉机,同样的法院判决结果绝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在事件中,肇事者和受害者身份反差过大,分别代表着两个社会阶层.从2004年新春伊始,“宝马撞人案”成为各大网站关注的热点.网易、新浪、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等都设有“宝马案”专题.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关部门对信息披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更使得各类“小道消息”满天飞.

去年3月初,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一个帖子,题目是《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帖子的内容是一张图片: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在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样由于当地有关部门在事态之初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使得网络炒作越来越凶猛,各类不知真假的传闻遍布网络空间.

一些干部和研究人员认为,网络重大舆论事件正在给新时期群众工作,尤其是舆论引导带来巨大挑战.在挑战面前,一些干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一是对信息披露的挑战.正规渠道信息不畅,政府“失音”,极易导致有害信息的滋生与“增值”.去年2月,某市一名城管队员与一名市民发生争执打斗,后这名市民脑干出血不治身亡,该城管队员被刑事拘留.据尸检报告显示,这名市民有高血压病史,而且大量饮酒,死因与打斗行为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但区政府在处理此事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权威渠道披露有关信息,最终此事被网络媒体描述成“十几名城管围殴一位市民导致其脑死亡”的失实新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对政府反应的挑战.有时地方政府虽然主动站出来,可引导失当,也会放大事件.去年年初,网上出现的“高跟鞋虐猫事件”引起网民愤怒.本来网民就事论事,没有扩大打击面.可虐猫者所在的黑龙江某县出于“危机公关”的意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当事人停职检查,召开由纪检、检察等多个部门参加的专题协调会,警方介入调查.县政府还在网上声明这一事件属个人行为,不代表全县人民的整体形象.政府的行为转移了网民的关注点,有人认为政府借机炒作是想达到别的目的,更有网民注意到当地污染问题和干群矛盾,使政府形象陷于被动.

三是对传播方式的挑战.过去宣传、传播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舆论导向的形成要经过媒体总编、责任编辑、记者层层把关.而现在在网上,尤其是个人网站、博客的出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与发布者.

把握“网络社会”工作规律

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的想法有两个:一是让县里的干部掌握网络传播规律,进一步宣传好增城经济和文化发展;二是建立起民意收集、舆情分析与研判机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得党委、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传媒大学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说,增城市领导的想法代表了一些意识比较超前的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考.我们现在已进入网络社会,政府形象的提升,群众舆论的引导,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今后会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进行.

湖南省红网开办的“百姓呼声”栏目,积极反映群众呼声、开展舆论监督、化解社会矛盾,已累计为老百姓提供各类咨询服务6万多次,协调沟通解决老百姓求助问题达2.1万多次,发布《调查函》1750多期,回复办理率达到了98%.许多老百姓遇到的难题、难点通过“百姓呼声”得到了圆满解决.该栏目既为民意的畅通表达探索出一条新路,又为网络信访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对改进信访秩序、畅通信访渠道、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员干部还要掌握网络突发事件的引导规律.对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网络突发事件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事件发生,如何正确引导群众舆论,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和引导机制.

杨飞认为,网络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有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处理快与慢、疏与堵、说与做的关系时,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在网络突发事件报道中,强化对突发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发挥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不怕网民知道,而怕网民不是通过权威媒体知道.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告诉本刊记者,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一定要及时把正面、准确的声音放大,及时引导舆论,而不能躲躲闪闪.人民网自开设“强国论坛”以来,不断邀请各界知名人士进行访谈,并通过时评等方式解读国家政策,现在“强国论坛”和“强国社区”吸引了众多高层次网民,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要进一步健全网上舆情搜集、报送、分析研判和分级应对新机制.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初步的社会舆情汇集报送工作和深度舆情汇集分析工作,为上级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果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上海市成立了由网宣办牵头,公安、信息等诸个部门组成的“办公合成”机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舆情通报机制.市里还初步建立了由社科院、市委政研室、资深新闻从业人员等参加的网络舆情会商平台,定期进行重大舆情的研判.上海发生的“地铁调价”、“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等多起热点事件中,就充分发挥网宣“办公合成”部门之一——上海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的作用,及时完成对相关舆情的搜集分析,对相关部门应对危机事件提供了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基层干部建议,对待网上突发舆情,要像处置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一样,尽快制定并完善一套应急预案,从而适应新形势需要.

在上海市网宣办,本刊记者看到了已经完成草案的《上海市互联网舆论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上海市网宣办副主任谢海光说,凡事预则立,在这部预案中,按照互联网舆论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互联网舆论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其中特大舆论事件,主要指涉及全市性的,对本市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受到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互联网突发负面舆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全市有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的互联网舆论事件.

受访专家同时建议,要将网上舆论引导与网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西方危机管理中政府对危机的处理和巧妙利用媒体的能力值得借鉴:首先,危机发生后,政府要有快速有效的协调处置能力;其次,政府要及时利用媒体化解公众的对立、恐惧心理;第三,政府要有对社会公众及时动员的能力;第四,政府要注意危机传播处理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政府要避免只说不做.

(本文由常东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吴亮、李亚彪、刘菁,实习生文娟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