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洲际导弹实验视频:重庆有部分官员放弃网络舆论话语权 - 蔡律 - 新闻解读 - 价值中国网:中国领先的财经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6:25
重庆有少数官员放弃网络舆论话语权

  《重庆日报》今日发表周波先生文章《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这篇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社会舆论导向的复杂、多元,将会带来思想、文化、舆论乃至价值观念的深刻而有静悄悄的变革,客观现实要求审视互联网在宣传、文化、教育、舆论导向乃至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定位,与敌对势力争夺舆论的话语权、主动权。周波先生把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调查研究,思路清晰,用自己的视觉提出相应对策。“从近两年连续跟踪调查来看,我市近46%的市管干部不上网或几乎不上网,有近25%的处级领导干部一周上网时间少于1小时。有19个区县党委中心组从未开展过网络知识、舆论引导、危机公关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活动;有12个区县在党校课程中没有设置网络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与我市网民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形成强烈反差。” 这个调查震耳发聩,意味着重庆有少数官员放弃网络舆论话语权!

  网络媒体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网络上一些虚假的、谣传的、色情的、暴力的、恐怖的、迷信的、反动的信息滋生蔓延,难以控制。有官员对网络敬而远之,采取“驼鸟心态”,“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对“网人、网事、网论”“眼不见为净”,放弃网络舆论话语权,这个现象已经引起重庆的重视。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你不去占领网络舆论话语权,别人就会占领。

 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2009年08月03日   华龙网—重庆日报

  □周 波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像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一样,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断加强掌握和驾驭互联网的能力,让互联网为我所用,对各级领导干部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考验,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舆论引导格局

  1、信息传播由单一传输变为互动共享。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单一传输,受众被动接受,而网络则为社会搭建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对话空间,实现了多点传输、互动交流。受众既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发布反馈;个人既是信息消费者又是传播者、生产者。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网民的共同参与下,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多样、多向。

  2、人人成为记者编辑使信息源头更多更广。“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可能被无处不在的网民及时发现捕捉,然后通过博客、播客等发布事件的资讯,影响公众,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如此。当前中国仅博客用户规模就已达到1.81亿人,每个网民都可是“记者、编辑”。随着3G手机的上市,这样的情形会越来越普遍。

  3、信息传播更加隐匿、信息甄别更加困难。传统媒体是“点对面”传播,而网络是“点对点”、“多对多”传播,信息的传送者和接收者在网络平台中呈点式散状分布,即时性、随意性的特征更为明显。特别是“点对点”、“多对多”传播是非实名制的互动,传者与受者都相对隐蔽,信息来源更具隐蔽性和私密性,真假信息容易鱼目混珠,甄别更加困难,给网络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

  4、网上舆论引导更加被动艰巨。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传统媒体要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样报道,受众无法干预和决定,但在互联网时代,受众不仅仅被动接受,还能自我选择、主动发布,而且信息发布的时间、内容和倾向都可由他们自己把握。主流媒体如果不及时发出声音,往往会被网上信息“海洋”所淹没。相对于我们对传统媒体管理的得心应手,网上舆论引导更加被动、艰巨,难度更大。

  5、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正逐步改变。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公众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在改变着他们的信息接受方式。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以36.5%首次超过了纸质图书阅读率,而刚发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获取便利,88.3%的国民表示,阅读过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该书的纸质版。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公众对媒体的选择排名顺序为:网络、电视和报刊,而在重庆等西部地区的排名顺序为:电视、网络和报刊。

  二、充分认识互联网的新定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运用的不断创新,互联网不断突破自身既有规律和规则,迅速改变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定位。

  1、重要的日常工具。现代社会人际交流方式更加间接,网络作为媒体和交流工具,填补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信息和交流的空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普及,互联网的功能不断扩展,产品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正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交流娱乐、休闲购物等方面多元的物质载体和精神产品。

  2、重要的大众媒体。根据学界的界定,用户数占全国人口的1/5以上才算大众媒体,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上网普及率达到25.5%,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互联网扮演的角色也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转向舆论的主阵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流舆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3、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活动的特点,人们的喜怒哀乐可以直接投射在网上,特别是他们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的需求和期盼等都无需过滤原汁原味呈现,甚至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各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在网上几乎都有反映。因此,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谐程度。因此,互联网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给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便利。

  4、敌我舆论斗争的主阵地。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掌控的信息传播优势,加紧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在网上不断制造事端,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不确定论”等论调,造谣、丑化和攻击中国、蛊惑人心。“藏独”势力将互联网当做“不时反击中国的有力武器”,“疆独”势力通过互联网直接煽动、策划、指挥“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而且这种渗透、颠覆和破坏会愈演愈烈,应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5、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民众通过网上参政议政、表达观点、监督政府,不仅培养了自身的民主意识,还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另一方面在网民的建言献策下,政府行政更民主、决策更科学、信息更透明,政府和民众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同时,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各级官员会更加注重网络舆论监督下的自身言行和公众形象,形成自律与他律的良好局面。

  6、民众宣泄情绪、表达诉求的聚合平台。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可以让网民在网上畅所欲言,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以减轻对现实社会造成的压力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因此网络承担着“社会减压阀”的作用。而一些网民则将现实社会中的诉求发布在网上,以赢得其他网民的同情和共鸣,形成观点和倾向相似的舆论聚合群体,给现实社会构成舆论压力。

  7、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全球文化形态的展示平台,无限广阔的网络文化市场,而且潜藏着无限旺盛的文化产品需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逐步形成,网络音乐、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等数字文化内容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产业,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而电子商务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淘宝网一年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沃尔玛在中国店铺的销售总额。这些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领导干部中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区

  1、领导干部主动用网的意识淡薄。从近两年连续跟踪调查来看,我市近46%的市管干部不上网或几乎不上网,有近25%的处级领导干部一周上网时间少于1小时。有19个区县党委中心组从未开展过网络知识、舆论引导、危机公关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活动;有12个区县在党校课程中没有设置网络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与我市网民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形成强烈反差。

  2、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陈旧。一些干部依然抱着“媒体完全可控”的传统观念,沿袭堵、闭、封等对付传统媒体的手段来管理互联网,这也导致了不少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论引导和危机事件处置普遍不到位。在网络舆论环境中,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不能拘泥于传统媒体,必须第一时间网上首发,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首发权,做到官方主流信息先于各种流言和网民信息的发布。然后通过报网互动,实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快速、深度相结合,优势互补,使舆论引导更加有效。

  3、“互联网弊大于利”的观念还普遍存在。一些官员认为网络使问题扩大化,而有的则认为网上信息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因而加以否定和排斥。正如邓小平所说,打开窗户时,空气和阳光进来了,苍蝇也可能飞进来。应该看到,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一些冲击,带来一些负效应,适应它也会有一个过程,但我们应确信,它最终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能因为管理滞后和暂时不适应而否定它。

  4、“网民不代表全体公民”的认识被放大。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网民只是总人口中的一部分,而网络民意有时是偏激而极端的,不值得倾听和重视。网民不能等同于全体人民,这是客观事实,但从职业构成看,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企业白领蓝领、知识分子是网民的主体;从教育程度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5%以上,正好与我国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相当,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具有大学程度的人群都成了网民,他们是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代表着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主流。因此网民舆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舆论和主要声音,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尊重和有力引导。

  四、当前网上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1、社会问题网络化。
当前网络盗窃诈骗、网络黄赌黑、网络侵犯名誉等犯罪呈上升趋势,黑客攻击、病毒肆虐呈高发态势,严重危害公众利益和网络安全。特别是网络维权和反腐“成本低、用时少、影响大”,使人们把网络作为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渠道,“信访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逐渐成为一些人的共识,借助网络加速“催化”、“发酵”,将现实“小问题”演变为网上“大事件”,反过来又给现实社会形成舆论压力。

  2、网络反腐常态化。人民网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间网络反腐的力量,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同时由于人们对腐败的深恶痛绝和网上反腐不断成功的示范效应,今后网上反腐会越来越频繁并逐步常态化。但目前网上反腐也出现“网上大字报”等极端化倾向,特别是报复式反腐、调侃式反腐和要挟性反腐日渐增多,值得注意。

  3、“人肉搜索”冲击法律规范。近年来,“猥亵女童”的林嘉祥、“香烟门”的周久耕、“抄袭门”的“最年轻市长”周森锋一一在网上曝光,彰显了“网民战争”人肉搜索的威力。但网民有恃无恐的发布网络通缉令、人肉搜索的滥用则逾越了监督的门槛,开始争夺网络执法权。尤其是人肉搜索滥用,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随意化,让人丧失基本的安全感。同时还有可能成为泄私愤打击报复的新手段和新的暴力载体,造成影响社会和谐的不良后果。

  4、“网络推手”扰乱舆论秩序。目前,一些个人和团体利用自身对网络舆论形成、演变规律的娴熟把握,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有组织地在网上发布谣言、炒作热点、人身攻击、商业诬陷,形成有利于雇佣者的舆论氛围和宣传效果。还有的制造舆论泡沫和假象形成舆论压力,以“舆论要挟”向政府施压以达到自身目的。尽管目前他们只是以商业牟利为目的,但这些做法既有损商业公平竞争,也扰乱了网上舆论秩序。

  5、“网民审判”愈演愈烈。随着“杭州飙车案”、“湖南罗彩霞案”、“湖北邓玉娇案”等在网上愈炒愈热,网络监督随之变成了网络干预、网民审判,往往是案件还处在侦查环节,法院尚未开庭审理,网上舆论就已将其定性。一些媒体报道与网民评论互相呼应,以带强烈情感色彩的语言描述案件或当事人,从而给审理案件的执法主体施加了某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压力,妨碍了司法公正。

  6、低俗无聊信息久治不愈。据统计,目前全球互联网网站有2亿多个,网页2000多亿个,中文网页160亿个,网上信息总体规模已超过人类历史遗存信息的总和,但其中仍有很多是虚假、无用、低俗、色情等信息。由于垃圾信息泛滥,真正有用的信息被淹没和掩盖,造成另一种信息短缺。最新调查显示,我国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等内容的网络信息。最近一条没有任何内容帖文“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在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流行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的空洞和无聊。

  五、领导干部搞好网络舆论引导应具备的素养

  1、重视网络的政治自觉。
综合看来,互联网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如果执政者对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和冲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则会动摇我们的执政基础、危及国家安全,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高度重视互联网、驾驭互联网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

  2、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字办文、浏览信息等对网络的一知半解上,还应具备网络运行规律的掌控能力,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研判能力。要有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能力,逐渐把上网作为除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习惯”。

  3、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现在,某一事件一经发生,最快的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1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新闻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能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主流信息,掌握主导权,并且要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

  4、网络执政的沟通艺术。首先是身份的平等性,在网上你就是普通的网民,与网民交流必须以理服人,而不应居高临下、以权压人;其次是语言的契合性,要熟悉网络的话语方式和特点,不要官话套话连篇,而要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做到润物细无声;三是坦率的真诚心态。在与网民的交流中,任何虚情假意、推诿敷衍都逃不过网民眼睛,必须坦率真诚,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过失,也能赢得网民的理解和宽容,绝不可“躲猫猫”;四是心理的承受力。在网上网民相互之间嬉笑怒骂十分正常,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尖锐的、过激的嘲讽和调侃甚至辱骂,对其都应泰然处之,平和交流,冷静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