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江风和山风:中学化学学习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44:31

1985年我刚参加工作就教了一个高二班和一个高三班,在高三班里有很多复习生,他们都是屡试不中的,有的复习生是80年高中毕业的,年龄比我还大。多年的题海战术使一些复习生得了一个“怪病”——不愿意听老师讲课,而是好作偏、难、怪题。我第一次辅导晚自习的时候,一个学生问了我几个问题,第一次做老师的我非常激动,就十分耐心地给其一一解答了。他却突然拿出一张纸,对我说:“姚老师,请你给我解答一下这10个题。”我一看题目,都是些我上高中时曾经做过的类似的偏、难、怪题。我不假思索地说:“做这样的题没有意义,所以我拒绝回答你。”谁知那个学生的脸上却露出了蔑视我的神情。我刚当教师,没有经验,心里虽然很恼火,但一时却想不出给这些复习生治“病”的对策。于是我就站在教室的一角思考了一会,我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于是我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我今天在这里口出一句狂言:我拒绝回答或者15分钟内解不出来的化学题,高考中一定不会出现。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口出狂言吗?”有一个学生低声说:“不过是吹牛皮罢了。”我并没有发火,而是接着说:“我不是吹牛,而是因为我深刻理解了化学这门课的特点。任何一位天才的数学家也不敢说我刚才说的那样的话,为什么?因为数学题是千变万化的。为什么我敢口出狂言?因为化学题是很有规律的,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高考题的难度不会超出这些规律的范围之内。昨天一个同学给我出了10道偏、难、怪题,我拒绝回答,他认为我不会。我在高中的时候也曾经为这样的偏、难、怪题而头痛,但我上了大学以后,我才知道这不过是一些边缘性的题,什么是边缘性的题?就是介于高中和大学一年级之间的一些题。81年至今的高考实践证明,高考不考这样的边缘性题。学好化学有两个关键环节,首先必须熟记化学基础知识,然后再掌握有关解题规律。我们首先根据课本的内容安排把全部的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复习一遍,然后我再以专题的形式给同学们总结解各类化学题的规律。”

为了总结化学题的解题规律,我写了一个专题教案。教学实践证明,我的专题教案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稀里糊涂地一头扎进化学题海里不能自拔,就会产生越学越难的感觉,就会以一种恐惧的心理走进高考考场,一遇到平日没有做过的题目,就一筹莫展了;相反,如果善于总结各类化学题的解题规律,就会产生万变不离其宗的感觉,就会信心百倍地走进高考考场,就会轻松自如地运用平日掌握的解题规律从容地答卷,就会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现在我从我的专题教案中摘录了43篇文章(大多是专题论文的形式),希望这些文章能给登陆我的网站的网友(特别是《中学化学诗歌》的读者)一点无偿的帮助。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反对题海战术,但是做适当的练习题还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题,才能培养出运用总结出来的规律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谢谢您登陆我的网站!

 

目 录

 

1、学好中学化学的关键和方法

2、怎样作题效果好?

3、巧解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概说

4、用守恒法解题的技巧

5、注意数学中的方程、函数在化学中的应用

6、化学中的图像题的解题技巧

7、循环反应计算的技巧

8、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9、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关系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0、NO、NO2、O2混合气体和水反应的计算技巧

11、过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2、怎样用差量法巧解化学题

13、求相对原子质量的题型与解法

14、分类点拨化学计算题中的隐含条件

15、化学计算中的“转化”技巧

16、两类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审题和解题技巧

17、计算金属与酸反应所得氢气质量题型分析

18、实验计算的新要求及计算方法

19、1~20号元素中的某些元素的特性

20、常见的具有“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

21、推断元素的技巧

22、中学化学中的一些“一般和特殊”

23、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正确与否的判断

24、溶液中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

25、无机化学反应的一些重要规律总结

26、谈“答案就在题中”的题的解法

27、谈高考中考查化学实验的热点问题

28、要注意有机化学题中的“陷阱”

29、烃类化合物分子式的求法及结构式的判断技巧

30、有机物结构式的推断方法

31、怎样准确解答化学说理题?

32、应用性试题分类例析

33、平日要加强对开放型试题练习

34、谈除掉物质中的杂质的常见方法

35、鉴别物质的方法

36、怎样培养自己学习化学的能力?

37、学习化学的思维障碍及克服方法

38、化学竞赛试题命题思想、解题思路与试题分析

39、谈“联想”对学好化学的意义

40、怎样迎接“3+X”高考化学的挑战?

41、怎样搞好理综的化学总复习 ?

42、谈决胜化学考场的策略

43、给你一张世上最难的理综试卷

 

正 文

学好中学化学的关键和方法

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就必须弄清该门学科的特点。化学这们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显著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化学实验现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基本规律等都需要记忆,如果记不住这些知识,就等于没有学好化学。做任何类型的化学题,都必须以熟记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为前提。一切化学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以熟记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为前提。显而易见,学好化学的关键是解决记忆的问题。因而寻找一种巧妙的记忆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说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枯燥僵化的教学方法,已使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据权威人士调查表明:在小学生中近视率高达10%左右,在中学生中高达40%左右!在大学生中高达90%以上!!教育必须改革,而且教育要健康发展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学好任何学科的知识都首先必须具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但在知识爆炸的当代,仅仅具有这种精神还是不够的。要想提高记忆效率,就必须根据某一学科的特点、记忆的规律,寻找巧妙的科学的记忆方法,下面我对记忆中学化学知识的问题谈一下几点:

一、巧用趣味记忆法

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便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因此,我在做学生和当老师的时,非常喜欢趣味记忆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趣味记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六种:

1、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节约时间,效果明显。我创作的《中学化学诗歌》正是这种记忆方法。例如,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我编了这样一首七言诗:

 

托盘天平的使用

 

螺丝游码刻度尺,

指针标尺有托盘。

调节螺丝达平衡,

物码分居左右边。

取码需用镊子夹,

先大后小记心间。

药品不能直接放,

称量完毕要复原。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1、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这两句说了组成托盘天平的主要部件:(调节零点的)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托盘(分左右两个)。2、调节螺丝达平衡:意思是说称量前应首先检查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不平衡,应调节螺丝使之平衡。3、物码分居左右边:“物”指被称量的物质;“码”指天平的砝码。意思是说被称量物要放在左盘中,砝码要放在右盘中。4、取码需用镊子夹:这句的意思是说取砝码时,切不可用手拿取,而必须用镊子夹取。5、先大后小记心间:意思是说在添加砝码时,应先夹质量大的砝码,然后在夹质量小的砝码(最后再移动游码)。6、药品不能直接放:意思是说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联想:可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被称量的药品放在纸片上,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表面皿或烧杯里称量)。7、称量完毕要复原:意思是说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使天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这样一来,用短短的八句诗就将托盘天平的主要构成部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明明白白地记住了。

再如,对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我编了这样一首诗: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氢气检纯试管倾,

先通氢气后点灯。

黑色变红水珠出,

熄灭灯后再停氢。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1、氢气检纯试管倾:“氢气检纯”的意思是说通入大试管的氢气必须先检查纯度,否则有爆炸的危险;“试管倾”的意思是说为了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却回流导致试管破裂必须使试管倾斜(使管口低于管底)。2、先通氢气后点灯:意思是说做该实验时务必先通一会氢气,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出之后,再点燃酒精灯,否则氢气和空气混合在受热的条件下将可能发生爆炸。3、黑色变红水珠出:意思是说待黑色粉末(氧化铜)全部变成光亮的红色(铜粉),同时管口有大量的水珠出现时,说明反应已完全,至此停止实验。4、熄灭灯后再停氢:意思是说停止实验时务必先熄灭酒精灯,过一会儿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否则,空气将进入试管,这样还原出来的铜又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受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重新生成氧化铜,于是导致实验失败。

这样一来,短短的四句诗就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清清楚楚地记住了。

2、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表后面四种金属是“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统共一百斤”。谐音记忆法要根据自己的悟性和知识水平,在学习实践中创造。

3、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若用会意记忆法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会意记忆法也要根据自己的悟性和知识水平,在学习实践中创造。

4、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

如对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我编了这样一首诗:

 

氧气的制取实验

 

实验先查气密性,

受热均匀试管倾。

收集常用排水法,

先撤导管后移灯。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1、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试管倾。“试管倾”的意思是说,安装大试管时,应使试管略微倾斜,即要使试管口低于试管底,这样可以防止加热时药品所含有的少量水分变成水蒸气,到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致使试管破裂。“受热均匀”的意思是说加热试管时必须使试管均匀受热(联想:方法是刚开始加热时,要用手拿酒精灯,来回移动,等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这样可以防止因试管局部受热而炸裂)。2、收集常用排水法:意思是说收集氧气时要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联想:收集某气体若既能用排水法,也能用排气法,则一般选用排水法。因为排水法比排气法收集到的气体的纯度高。氧气比空气重,虽然可以用向上排气法,但是不如用排水法好)。3、先撤导管后移灯。意思是说在停止制氧气时,务必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联想:如果先撤去酒精灯,则因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就会沿导管吸到热的试管里,致使试管因急剧冷却而破裂)。

若用浓缩记忆法可将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

再如对过滤操作实验,我编了这样一首诗:

 

过滤操作实验

 

斗架烧杯玻璃棒,

滤纸漏斗角一样。

过滤之前要静置,

三靠两低不要忘。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1、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说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这样可以是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2、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3、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我在该诗中用的“三靠两低”正是采用了浓缩记忆法。

5、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CO)性质的谜语是:“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6、联想记忆法

该法在记忆化学知识方面特别重要,我在下一个问题中再作专门论述。

二、要掌握科学的记忆规律

1、人脑记忆的奥秘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外界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向大脑中传输的时候,大脑细胞中的突触所产生的电脉冲和神经递质沿着一定的神经通道传导。因为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以及神经递质等是由碳(C)、氢(H)、氮(N)等元素组成的,这些“C-H”、“C-N”、乃至“C-C”是可以旋转的,因此在信息流的作用下,这些化合物的原子位置和化合物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随着信息的传导便会在神经通道上作为一种化学印记显现出来。如果这种印记达不到一定的强度——一次刺激太弱或者反复刺激太少,则这些印记会随之消失,这样一来,瞬间记忆就不能转化为长久记忆。反之,如果一次刺激强度很大(如平常所说的“那次印象特别深刻”)或者反复记忆(如学生记忆汉字和英语单词),这样一来,就能形成很强的化学结构印记,则每当有关信息通过这个通道时,便可是这种结构印记所“记述”的情景重现出来。

2、坚定信念,锻炼记忆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着”这种自信心。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我小的时候为了锻炼记忆里,我曾经记忆过圆周率,我记到了小数点后500位;81年高考结束以后,在家里休息了3天后,便开始背成语辞典,这不仅有效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而且使我的文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挖掘我儿子的记忆潜力,从我儿子刚会说话开始,到4岁至,我教儿子背过了170多首诗,当我儿子用2天时间背过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后,我开始对我儿子的记忆能力充满了信心。我儿子上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让他背成语辞典,平常时间每天1页,节假日每天2页,效果很好。我的儿子不是天才,但我要充分地挖掘他的记忆潜力,我坚信我的儿子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背我的化学诗歌,并向学生讲明了背化学诗歌的两大意义:一是锻炼记忆里;二是能学好化学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学生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同学们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实施挖掘自己的记忆潜力的方式。

3、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我在做学生时就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想玩的时候就尽情地玩,学习的事后就要全身心投入。”我坚决反对古人的那种“头悬梁,锥刺骨”的做法,因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润滑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

4、直观刺激有助于记忆

科学实验证明,直观刺激有助于记忆。老师在课堂上作的演示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就是运用直观刺激的方法教学,同学们务必要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5、要注意将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

化学知识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实质上很多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出各种内在的联系,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为此,要善于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

6、要善于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敌人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根据这个记忆和遗忘规律,要自觉地与遗忘作斗争,具体要做到:一要及时复习,强化记忆,因为重复是记忆之母;二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在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就是一种情绪干扰。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记忆机制的基础,就会明白健康的精神对正常记忆的作用”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心胸开朗、愉快乐观,则使人思维活跃,就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

三、要科学地给大脑“加油”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记忆思维行为离不开核酸、蛋白质、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美国图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的促肾上腺皮激素和促黑素细胞激素,不仅能促进人的记忆,而且还能增强注意力。接受这些化学物质的学生,在一系列工作中,比起对照组的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能较好地记住在他们面前闪过的几何图形。而对原来智力迟钝的患者,经注射这种药物以后,效果特别明显。为了反映这些化合物的奇妙特点,研究人员送给它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天才药”。研究人员认为,不同人之间学习工作能力的差别,可能关键就是大脑中的天然的“天才药”的多少决定的。科学研究还证明,当一个人对蛋白质的摄入量充足时,脑中的茶酚胺就会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传递就活跃。而去甲肾上腺素与大脑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关系十分密切。这种脑物质分泌传递越活跃,思维和记忆的能力就会越强。日本在战后提倡更多地食用蛋白,特别是水产品蛋白,人体素质和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欧美国家在战后也争先恐后地实施“学生必须饮牛奶工程”,现在我国专家也建议在中等以上城市实施“学生饮豆奶工程”。

我根本不相信广告上说的任何关于健脑的“灵丹妙药”,即使有健脑的“灵丹妙药”,我也反对靠药物健脑的做法。我认为,每一个都都有自己固有的生理代谢平衡,靠食补可以有效地维持人体的生理代谢平衡;相反,靠药物健脑,就破坏了自己的生理代谢平衡。我在我儿子3岁的时候,就给他清理了“副食柜”,让他跟大人吃一样的饭,多吃蔬菜、水果和蛋白质类食物,结果我的儿子越来越聪明。人和动物一样,都来自于大自然,我认为大自然产生的蔬菜、水果和蛋白质是最好的健体(特别是健脑)的“良药”。

为了给你的大脑“加油”,我建议你多吃一些蛋白质类食品。

 

怎样作题效果好?

有很多同学稀里糊涂地一头扎进“题海”里,作了很多很多的练习题,但考试成绩却不很理想。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这些学生的智力有问题?不是的,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弄明白作题的目的和方法。作题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找到解题规律和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适当多作一些练习题是有必要的,但关键并不在于多做题,而在于巧作题。怎样巧作题呢?

首先,要掌握做题步骤。解题有“三关”

1、审题关: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

.  2、分析关: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

   3、解答关: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其次,解题后要总结,解题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益最重要的环节。  

主要包括:要弄明白命题者有什么意图? 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此题为什么这样作?作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通过作题你找到了什么样的解题规律和方法?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等等。

最后,作题还要善于积累

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巧解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概说

  化学计算题是某些中学生在化学感到比较头痛的一类题目,也是他们在考试中最最容易失分的一类题目,能选用最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增强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决胜考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选用合适的方法解计算题,不但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例如,下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相比之下,不难看出选取合适方法的重要性:

[例1]:30mL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与5.12克铜片反应,当铜片全部反应完毕后,共收集到气体2.24升(S.T.P),则该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

  A.9mol/L  B.8mol/L   C.5mol/L  D.10mol/L

  解法一:因为题目中没有指明硝酸是浓或稀,所以产物不能确定,根据铜与硝酸反应的两个方程式:

3Cu + 8HNO3(稀)= Cu(NO3)2 +2NO↑ + 4H2O………………(1)

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2H2O …………………(2)

可以设参与反应(1)的Cu为xmol,则反应生成的NO气体为2/3xmol,反应消耗的硝酸为8/3xmol;再设参与反应(2)的Cu为ymol,则反应生成的NO2气体为2ymol,反应消耗的硝酸为4ymol,从而可以列出方程组

(x+y)×64=5.12

[(2/3)x+2y]×22.4=2.24

解之得x=0.045mol,y=0.035mol

则所耗硝酸为8/3x+4y=0.26mol,其浓度为(0.26/0.03)mol/L所以在8-9之间,只能选A.

  解法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铜片只与硝酸完全反应生成Cu2+,则产物应为硝酸铜,且其物质的量与原来的铜片一样,均为5.12/64=0.08mol。从产物的化学式Cu(NO3)2可以看出,参与复分解反应提供NO3-的HNO3有2×0.08=0.16mol摩;而反应的气态产物,无论是NO还是NO2,每一个分子都含有一个N原子,则气体分子总数就相当于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的摩尔数,所以每消耗1mol摩HNO3都产生22.4L气体(可以是NO或NO2甚至是两者的混合物),现有气体2.24L,即有0.1molHNO3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故所耗硝酸为0.16+0.1=0.26mol,其浓度为(0.26÷0.03)mol/L,故在8-9之间,只能选A。

  从以上两种方法可以看出,本题是选择题,只要求出正确结果,而不论方式及解题规范,而此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熟练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第二种方法运用了守恒法,所以运算量要少得多,也不需要先将化学方程式列出,配平,从而大大缩短了解题时间,更避免了因不知按哪一个方程式来求硝酸所导致的恐慌。再看下题:

[例2]:在一个6升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升X(气)和2升Y(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气)+3Y(气)=2Q(气)+nR(气) 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

  A.3  B.4  C.5  D.6

  解法一:抓住“X浓度减少1/3”,结合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等于体积比,可分别列出各物质的始态,变量和终态:

 

      4X      3Y      2Q      nR

  始态   3L      2L      0       0

  变量 -1/3×3L=1L ;-3/4×1L=3/4L; +2/4×1L=1/2L; +n/4×1L=n/4L 

  终态  3-1=2L   2-3/4=5/4L  0+1/2=1/2L  0+n/4=n/4L  

由以上关系式可知,平衡后(终态)混和气体的体积为(2+5/4+1/2+n/4)L,即(15+n)/4L,按题意“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即(15+n)÷4-5=5×5%,求得n=6。

  解法二:选用差量法,按题意“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按题意“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即混和气体的体积增加了(2+3)×5%=0.25L,根据方程式,4X+3Y只能生成2Q+Nr,即每4体积X反应,总体积改变量为(2+n)-(4+3) = n-5,现有1/3×3L=1L的X反应,即总体积改变量为1L×[(n-5)/4]=0.25L,从而也求出n=6。

  解法三:抓住“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得出反应由X+Y开始时,平衡必定先向右移,生成了Q和R之后,压强增大,说明正反应肯定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则反应方程式中X与Y的系数之和必小于Q与R的系数之和,所以4+3<2+n,得出n>5,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中n=6符合要求,为应选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化学平衡的内容,解法一是遵循化学平衡规律,按步就班的规范做法,虽然肯定能算出正确答案,但没有把握住“选择题不问过程只要结果”的特点,当作一道计算题来做,普通学生也起码要用5分钟完成,花的时间较多;解法二运用了差量法,以含n的体积变量(差量)来建立等式,虽然比解法一快了一些,但还是未能充分利用选择题的“选择”特点,用时要1分钟左右;解法三对平衡移动与体积变化的关系理解透彻,不用半分钟就可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由此可见,在计算过程中针对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往往有助于减少运算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及出错的机会,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而运用较多的解题方法通常有以下14种:

1.       商余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于解答有机物(尤其是烃类)知道分子量后求出其分子式的一类题目。对于烃类,由于烷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烷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烯烃及环烷烃通式为CnH2n,分子量为14n,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炔烃及二烯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3,分子量为14n-3,所以可以将已知有机物的分子量减去含氧官能团的式量后,差值除以14(烃类直接除14),则最大的商为含碳的原子数(即n值),余数代入上述分子量通式,符合的就是其所属的类别:

[例3]:某直链一元醇14克能与金属钠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此醇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

  A.6个  B.7个  C.8个  D.9个

  [解析]:由于一元醇只含一个-OH,每mol醇只能转换出1/2molH2,由生成0.2克H2推断出14克醇应有0.2mol,所以其摩尔质量为72g/mol,分子量为72,扣除羟基式量17后,剩余55,除以14,最大商为3,余为13,不合理,应取商为4,余为-1,代入分子量通式,应为4个碳的烯烃基或环烷基,结合“直链”,从而推断其同分异构体数目为6个。

  2、平均值法

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例4]:将两种金属单质混合物13g,加到足量稀硫酸中,共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11.2L,这两种金属可能是:

  A.Zn和Fe  B.Al和Zn  C.Al和Mg  D.Mg和Cu

  [解析]:将混合物当作一种金属来看,因为是足量稀硫酸,13克金属全部反应生成的11.2L(0.5摩尔)气体全部是氢气;也就是说,这种金属每放出1摩尔氢气需26克,如果全部是+2价的金属,其平均原子量为26,则组成混合物的+2价金属,其原子量一个大于26,一个小于26,代入选项,在置换出氢气的反应中,显+2价的有Zn,原子量为65,Fe原子量为56,Mg原子量为24,但对于Al,由于在反应中显+3价,要置换出1mol氢气,只要18克Al便够,可看作+2价时其原子量为27/(3/2)=18,同样假如有+1价的Na参与反应时,将它看作+2价时其原子量为23×2=46,对于Cu,因为它不能置换出H2,所以可看作原子量为无穷大,从而得到A中两种金属原子量均大于26,C中两种金属原子量均小于26。所以A、C都不符合要求;B中Al的原子量比26小,Zn比26大,D中Mg原子量比26小,Cu原子量比26大,故B、D为应选答案。

[例5]:有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0.1mol,完全燃烧得到0.16molCO2和3.6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混合气体中( )

A、一定有甲烷 B、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一定没有乙烷 D、一定有乙炔

[解析]:n(烃):n(C:n(H=0.1:0.16:3.6/18×2=1:1.6:4

即混合平均分子式组成为C1.6H4。碳原子小于1.6的只有CH4,故A正确,由平均分子式可知,另一烃中的H原子为4,则一定无C2H6。答案为(A、C)

  3、极限法(也叫值极法)

极限法与平均值法刚好相反,这种方法也适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将混合物看作是只含其中一种组分A,即其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为100%(极大)时,另一组分B对应的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就为0%(极小),可以求出此组分A的某个物理量的值N1,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不含A时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2,而混合物的这个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即N12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例6]:某碱金属单质与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1.79g碱,此碱金属可能是( ):

A:Na ;B:K;C :Rb; D:Li

[解析] 本题若用常规思路直接列方程计算,很可能中途卡壳、劳而无功。但是如果将1.4g混合物假设成纯品(碱金属或氧化物),即可很快算出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以确定是哪一种碱金属。假定1.4g物质全是金属单质(设为R),则:

R→ROH △m

MR 17

1.40 (1.79-1.40) 解之得MR=61;

再假定1.40g物质全是氧化物 设为R2O,则:

R2O→2ROH △m

2MR+16 +18

1.40 (1.79-1.40) 解之得MR=24.3 ;

既然1.40g物质是R和R2O的混合物,则R的原子量应介于24.3-61之间。题中已指明R是碱金属,原子量介于24.3-61之间的碱金属只有钾,其式量为39。故答案为(B)。

 [例7]: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g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A.3.06g  B.3.36g  C.3.66g  D.3.96

  [解析]: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设2.00g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74.5gKCl可生成143.5g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g,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g,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g,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

  4.估算法

化学题尤其是选择题中所涉及的计算,所要考查的是化学知识,而不是运算技能,所以当中的计算的量应当是较小的,通常都不需计出确切值,可结合题目中的条件对运算结果的数值进行估计,符合要求的便可选取。

[例8]: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种,放入3LX(g)和2L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4X(g)+3Y(g)= 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少1/3,则该反应式中的n值是 ( )

A、3 B、4 C、5 D、6

[解析]: 本题可用一般解法,求出n的值,但步骤烦琐,若用估算法,结合选项,即可很快得出答案。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混合气体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少1/3”,说明反应的正方向是体积增大的方向,即:4+3<2+n,n>5,选项中n>5的只有D。故答案为(D)

[例9]: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若把质量分数为22%的该盐溶液由500C逐渐冷却,则开始析出晶体的温度范围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100克水) 11.5  15.1  19.4  24.4  37.6

  A.0-10℃  B.10-20℃  C.20-30℃  D.30-40℃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结晶与溶质溶解度及溶液饱和度的关系。溶液析出晶体,意味着溶液的浓度超出了当前温度下其饱和溶液的浓度,根据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溶解度+100克水)]×100%=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如果将各个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代入,比较其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与22%的大小,可得出结果,但运算量太大,不符合选择题的特点。从表上可知,该盐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可以反过来将22%的溶液当成某温度时的饱和溶液,只要温度低于该温度,就会析出晶体。代入[溶解度÷(溶解度+100克水)]×100%=22%,可得,溶解度×78=100×22,即溶解度=2200÷78,除法运算麻烦,运用估算,应介于25与30之间,此溶解度只能在30-40℃中,故选D。

5.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例10]: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块Na,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到仍有棕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的Na的质量为 :

A、4.6g B、4.1g C、6.9g D、9.2g

[解析]: Na投入到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

若2mol FeCl3与6molH2O反应,则生成6molNaCl,溶液质量减少82g,此时参加反应的Na为6mol;

现溶液质量减少4.1g,则参加反应Na应为0.3moL,质量应为6.9g。答案为C。

[例11]: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2共重116g,充满CO2时共重122g,充满某气体共重114g,则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8 B、60 C、32 D、14

[解析]: 由“同温同压同体积下,不同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比”可知此题中,气体质量之差与式量之差成正比。因此可不计算本瓶的质量,直接由比例式求解:

(122-116)/(44-32)=(122-114)/(44-M(气体)

解之得,M(气体)=28。 故答案为(A)。

 [例12]:在1升浓度为C摩/升的弱酸HA溶液中HA、H+和A-的物质的量之和为nC摩,则HA的电离度是:

  A.n×100%  B.(n/2)×100%  C.(n-1)×100%  D.n%

  [解析]:根据电离度的概念,只需求出已电离的HA的物质的量,然后将这个值与HA的总量(1升×C摩/升=C摩)相除,其百分数就是HA的电离度。要求已电离的HA的物质的量,可根据HA=H++A-,由于原有弱酸为1升×C摩/升=C摩,设电离度为X,则电离出的HA的物质的量为XC摩,即电离出的H+和A-也分别为Cx摩,溶液中未电离的HA就为(C-CX)摩,所以HA,H+,A-的物质的量之和为[(C-CX)+CX+CX]摩,即(C+CX)摩=nC摩,从而可得出1+X=n,所以X的值为n-1,取百分数故选C。本题中涉及的微粒数较易混淆,采用差量法有助于迅速解题:根据HA的电离式,每一个HA电离后生成一个H+和一个A-,即微粒数增大1,现在微粒数由原来的C摩变为nC摩,增大了(n-1)×C摩,立即可知有(n-1)×C摩HA发生电离,则电离度为(n-1)C摩/C摩=n-1,更快地选出C项答案。

  6.代入法

将所有选项可某个特殊物质逐一代入原题来求出正确结果,这原本是解选择题中最无奈时才采用的方法,但只要恰当地结合题目所给条件,缩窄要代入的范围,也可以运用代入的方法迅速解题。

[例13]:某种烷烃11克完全燃烧,需标准状况下氧气28L,这种烷烃的分子式是:

  A.C5H12  B.C4H10  C.C3H8  D.C2H6

  [解析]:因为是烷烃,组成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即每14n+2克烃完全燃烧生成n摩CO2和(n+1)摩H2O,便要耗去n+(n+1)/2即3n/2+1/2摩O2,现有烷烃11克,氧气为28/22.4=5/4摩,其比值为44:5,将选项中的四个n值代入(14n+2):[3n/2+1/2],不需解方程便可迅速得知n=3为应选答案。

  7.关系式法

对于多步反应,可根据各种的关系(主要是化学方程式,守恒等),列出对应的关系式,快速地在要求的物质的数量与题目给出物质的数量之间建立定量关系,从而免除了涉及中间过程的大量运算,不但节约了运算时间,还避免了运算出错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例14]:一定量的铁粉和9克硫粉混合加热,待其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盐酸,将生成的气体完全燃烧,共收集得9克水,求加入的铁粉质量为:

  A.14g  B.42g  C.56g  D.28g

  [解析]:因为题目中没有指明铁粉的量,所以铁粉可能是过量,也可能是不足,则与硫粉反应后,加入过量盐酸时生成的气体就有多种可能:或者只有H2S(铁全部转变为FeS2),或者是既有H2S又有H2(铁除了生成FeS2外还有剩余),所以只凭硫粉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不易建立方程求解。根据各步反应的定量关系,可列出关系式:

Fe→FeS(铁守恒)→H2S(硫守恒)→H2O(氢守恒)…………(1)

Fe→H2(化学方程式)→H2O(氢定恒)………………………(2)

从而得知,无论铁参与了哪一个反应,每1个铁都最终生成了1个H2O,所以迅速得出铁的物质的量就是水的物质的量,根本与硫无关,所以应有铁为9/18=0.5摩,即28克。

8.比较法

已知一个有机物的分子式,根据题目的要求去计算相关的量例如同分异构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结构,反应方程式的系数比等,经常要用到结构比较法,其关键是要对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了解透彻,将相关的官能团的位置,性质熟练掌握,代入对应的条件中进行确定。

 

                    CH3

 

[例15]:分子式为C12H12的烃,结构式为     ,若萘环上的二溴代物有9种

 

                     CH3

同分异构体,则萘环上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有:

  A.9种  B.10种  C.11种  D.12种

  [解析]:本题是求萘环上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不需考虑官能团异构和碳链异构,只求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如按通常做法,将四个溴原子逐个代入萘环上的氢的位置,便可数出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但由于数量多,作起来比较困难,很易错数、漏数。抓住题目所给条件“二溴代物有9种”,经分析不难看出,萘环上只有6个氢原子可以被溴取代,也就是说,每取代4个氢原子,就肯定剩下2个氢原子未取代,根据“二溴代物有9种”这一提示,即萘环上只取2个氢原子的不同组合有9种,即意味着取4个氢原子进行取代的不同组合就有9种,所以根本不需逐个代,迅速推知萘环上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就有9种。

  9.残基法

这是求解有机物分子结构简式或结构式中最常用的方法。一个有机物的分子式算出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构,要最后确定其结构,可先将已知的官能团包括烃基的式量或所含原子数扣除,剩下的式量或原子数就是属于残余的基团,再讨论其可能构成便快捷得多。

[例16]:某有机物5.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6.72L(S.T.P下)二氧化碳和3.6克水,该有机物的蒸气对一氧化碳的相对密度是2,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如果该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并且此有机物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混合后加热产生红色沉淀,试推断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解析]:因为该有机物的蒸气对一氧化碳的相对密度为2,所以其分子量是CO的2倍,即56,而5.6克有机物就是0.1摩,完全燃烧生成6.72L(S.T.P)CO2为0.3摩,3.6克水为0.2摩,故分子式中含3个碳,4个氢,则每摩分子中含氧为56-3×12-4×1=16克,分子式中只有1个氧,从而确定分子式是C3H4O。根据该有机物能发生斐林反应,证明其中有-CHO,从C3H4O中扣除-CHO,残基为-C2H3,能使溴水褪色,则有不饱和键,按其组成,只可能为-CH=CH2,所以该有机物结构就为H2C=CH-CHO。

  10.守恒法

物质在参加反应时,化合价升降的总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各物质中所含的每一种原子的总数,各种微粒所带的电荷总和等等,都必须守恒。所以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它方法中同时使用,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利用守恒法可以很快建立等量关系,达到速算效果。

[例17]: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 取1克该样品投入25毫升2摩/升的盐酸中后,多余的盐酸用1.0摩/升KOH溶液30.8毫升恰好完全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

A)1克 (B)3.725克 (C)0.797克 (D)2.836克

[解析]: 本题化学反应复杂,数字处理烦琐,但若根据Cl-守恒,便可以看出:蒸发溶液所得KCl固体中的Cl-,全部来自盐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g 答案为(B)。

[例18]:将KCl和KBr混合物13.4克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的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g则原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3:2:1 B、1:2:3 C、1:3:2 D、2:3:1

[解析] :此题的解法有多种,但作为选择题,可以从答案中求解。原溶液中含有K+、Cl-、Br-,由电荷守恒可知:n(K+=n(Cl-+n(Br-,选项中符合这一关系式的只有答案(A)。

[例19]:将纯铁丝5.21克溶于过量稀盐酸中,在加热条件下,用2.53克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待反应后剩余的Fe2+离子尚需12毫升0.3摩/升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则KNO3被还原后的产物为 ( ):

A、N2 B、NO C、NO2、 D、NH4NO3

[解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Fe2+变为Fe3+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NO3-和MnO4-得电子的总数:

设n为KNO3的还原产物中N的化合价,则:

5.21g/56g/moL×(3-2)=0.012L×0.3mol/L×(7-2)+2.53g/101g/mol×(5-n)

解之得 n=3 故KNO3的还原产物为NO。 故答案为(B)。

[例20]:已知某强氧化剂[RO(OH)2]+能被硫酸钠还原到较低价态,如果还原含 2.4×10-3mol[RO(OH)2]-的溶液到低价态,需12mL0.2mol/L的亚硫酸钠溶液,那么R元素的最终价态为:

  A.+3  B.+2  C.+1  D.-1

[解析]:因为在[RO(OH)2]-中,R的化合价为+3价,它被亚硫酸钠还原的同时,亚硫酸钠被氧化只能得硫酸钠,硫的化合价升高了2价,根据2.4×10-3mol[RO(OH)2]-与12ml×0.2mol/L=0.0024mol的亚硫酸钠完全反应,亚硫酸钠共升0.0024×2=0.0048价,则依照升降价守恒,2.4×10-3mol[RO(OH)2]-共降也是0.0048价,所以每mol[RO(OH)2]-降了2价,R原为+3价,必须降为+1价,故不需配平方程式可直接选C。

[例21]:(2000年春季高考25题)用1L10mol/L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所得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1∶3 B.2∶1 C.2∶3 D.3∶2

[解析]:设反应生成的NaCO3的物质的量为x,生成的NaHCO3的物质的量为y,则:

2x+y=10mol/L×1L(Na守恒)

  x+y=0.8mol(C守恒)

  求出:x=0.2mol,y=0.6mol。

  则 c(CO32-)∶c(HCO3)=1∶3,故应选A。

[例2]:(1999年上海高考题) 把0.02mol/LHAc溶液和0.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Ac)>c(Na

  B.c(HAc)>c(Ac

  C.2c(H)=c(Ac)-c(HAc)

  D.c(HAc)+c(Ac)=0.01mol/L

[解析]:此题实质上是0.05mol/L的HAc溶液和0.05mol/L的NaAc溶液的混合溶液。

由电荷守恒关系可得:

c(H)+c(Na)=c(Ac)+c(OH)…………(1)

  由物料守恒关系可得:

  c(HAc)+c(Ac)=c(Na)×2=0.01mol/L……(2)

  由(2)可知D正确。

  将(1)×2+(2)可得:

  2c(H)=c(Ac)+2c(OH)-C(HAc)%……(3)

故C选项错误。

[例22]:(1999年上海高考18题)将1.92gCu粉与一定量浓HNO反应,当Cu粉完全作用时,收集到气体1.12L(标况),则所消耗的HNO的物质的量是( )。

  A.0.12mol B.0.11mol

  C.0.09mol D.0.08mol

[解析]:由物料守恒1.92gCu和HNO完全反应后,生成0.03molCu(NO2,即消耗HNO0.06mol;产生气体不管是NO2还是NO,均需HNO0.05mol。故共消耗HNO0.11mol。

选B。

[例23].(1999年全国高考23题)一定条件下NH4NO受热分解的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为:

  NH4NO =HNO+N2+H2

  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

  A.5∶3 B.5∶4 C.1∶1 D.3∶5

[解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 

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5∶3,选A。

  11.规律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4]:120℃时,1体积某烃和4体积O2混和,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体积不变,该烃分子式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不可能是:

  A.1  B.2  C.3  D.4

  [解析]:本题是有机物燃烧规律应用的典型。由于烃的类别不确定,氧是否过量又未知,如果单纯将含碳由1至4的各种烃的分子式代入燃烧方程,运算量大而且未必将所有可能性都找得出。应用有机物的燃烧通式,设该烃为CXHY,其完全燃烧方程式为:

CXHY+(X+Y/4)O2==XCO2+Y/2H2O

因为反应前后温度都是120℃,所以H2O为气态,要计体积,在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比就相当于摩尔比,则无论O2是否过量,每1体积CXHY只与X+Y/4体积O2反应,生成X体积CO2和Y/2体积水蒸气,体积变量肯定为1-Y/4,只与分子式中氢原子数量有关。按题意,由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即1-Y/4=0,立刻得到分子式为CXH4,此时再将四个选项中的碳原子数目代入,CH4为甲烷,C2H4为乙烯,C3H4为丙炔,只有C4H4不可能。

  12.排除法

选择型计算题最主要的特点是,四个选项中肯定有正确答案,只要将不正确的答案剔除,剩余的便是应选答案。利用这一点,针对数据的特殊性,可运用将不可能的数据排除的方法,不直接求解而得到正确选项,尤其是单选题,这一方法更加有效。

[例25]:取相同体积的KI,Na2S,FeBr2三种溶液,分别通入氯气,反应都完全时,三种溶液所消耗氯气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同,则KI、Na2S、FeBr2三种溶液的摩尔浓度之比是:

  A.1:1:2  B.1:2:3  C.6:3:2  D.2:1:3

  [解析]:本题当然可用将氯气与各物质反应的关系式写出,按照氯气用量相等得到各物质摩尔数,从而求出其浓度之比的方法来解,但要进行一定量的运算,没有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殊性。根据四个选项中KI和FeBr2的比例或Na2S和FeBr2的比例均不相同这一特点,只要求出其中一个比值,已经可得出正确选项。因KI与Cl2反应产物为I2,即两反应物物质的量的比为2:1,FeBr2与Cl2反应产物为Fe3+和Br2,即两反应物物物质的量比为2:3,可化简为2/3:1,当Cl2用量相同时,则KI与FeBr2之比为2:(2/3),即3:1,A,B,D中比例不符合,予以排除。只有C为应选项。如果取Na2S与FeBr2来算,同理也可得出相同结果。本题还可进一步加快解题速度,抓住KI、Na2S、FeBr2三者结构特点——等量物质与Cl2反应时,FeBr2需耗最多Cl2。换言之,当Cl2的量相等时,参与反应的FeBr2的量最少,所以等体积的溶液中,其浓度最小,在四个选项中,也只有C符合要求,为应选答案。

13.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是专门用来计算溶液浓缩及稀释、混合气体的平均组成、混合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混合物中某种成分的质量分数等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使用方法为:

 

组分A的物理量a                      差量c-b

 

        平均物理量c(质量、浓度、体积、质量分数等)

 

组分B的物理量b                      差量a-c

 

则混合物中所含A和B的比值为(c-b):(a-c),至于浓缩,可看作是原溶液A中减少了质量分数为0%的水B,而稀释则是增加了质量分数为100%的溶质B,得到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

[例26]:有A克15%的NaNO3溶液,欲使其质量分数变为30%,可采用的方法是:

  A.蒸发溶剂的1/2  B.蒸发掉A/2克的溶剂

  C.加入3A/14克NaNO3  D.加入3A/20克NaNO3

  根据十字交叉法,溶液由15%变为30%差量为15%,增大溶液质量分数可有两个方法:(1)加入溶质,要使100%的NaNO3变为30%,差量为70%,所以加入的质量与原溶液质量之比为15:70,即要3A/14克;(2)蒸发减少溶剂,要使0%的溶剂变为30%,差量为30%,所以蒸发的溶剂的质量与原溶液质量之比为15%:30%,即要蒸发A/2克。如果设未知数来求解本题,则需要做两次计算题,则所花时间要多得多。

  14.拆分法

将题目所提供的数值或物质的结构,化学式进行适当分拆,成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可以便于建立等量关系或进行比较,将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最适用于有机物的结构比较(与残基法相似),同一物质参与多种反应,以及关于化学平衡或讨论型的计算题。

[例27]:将各为0.3214摩的下列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最少的是:

  A.甲酸  B.甲醛  C.乙醛  D.甲酸甲酯

  [解析]:这是关于有机物的燃烧耗氧量的计算,因为是等摩尔的物质,完全可用燃烧通式求出每一个选项耗氧的摩尔数,但本题只需要定量比较各个物质耗氧量的多少,不用求出确切值,故此可应用拆分法:甲酸结构简式为HCOOH,可拆为H2O+CO,燃烧时只有CO耗氧;甲醛为HCHO,可拆为H2O+C,比甲酸少了一个O,则等摩尔燃烧过程中生成相同数量的CO2和H2O时,耗多一个O;同理可将乙醛CH3CHO拆为H2O+C2H2,比甲酸多一个CH2,少一个O,耗氧量必定大于甲酸;甲酸甲酯HCOOCH3拆为2H2O+C2,比乙醛少了H2,耗氧量必定少,所以可知等量物质燃烧时乙醛耗氧最多。

  当然,解题方法并不仅局限于以上14种,还有各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经验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在众多的方法中,无论使用哪一种,都应该注意以下4点:

  一、要抓住题目中的明确提示。例如差值、守恒关系、反应规律、选项的数字特点、结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并结合通式、化学方程式、定义式、关系式等,确定应选的方法。

  二、使用各种解题方法时,一定要将相关的量的关系搞清楚,尤其是差量、守恒、关系式等不要弄错,也不能凭空捏造,弄巧成拙。

  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后盾,解题时应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在分析题目条件上找方法,一时未能找到巧解方法,则要先从最基本方法求解,按步就班,再从中发掘速算方法。

  四、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多种解题方法结合同时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例28]:有一块铁铝合金,溶于足量盐酸中,再用足量KOH溶液处理,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使之完全变成红色粉末,经称量,发现该红色粉末和原合金质量恰好相等,则合金中铝的含量为:

  A.70%  B.52.4%  C.47.6%  D.30%

  [解析]:本题是求混合金属的组成,只有一个“红色粉末与原合金质量相等”的条件,用普通方法不能迅速解题。根据化学方程式,因为铝经两步处理后已在过滤时除去,可用铁守恒建立关系式:

Fe→FeCl2→Fe(OH)2→Fe(OH)3→(1/2)Fe2O3

再由质量相等的条件,得合金中铝+铁的质量=氧化铁的质量=铁+氧的质量,从而可知,铝的含量相当于氧化铁中氧的含量,根据质量分数的公式,可求出其含量为:[(3×16)/(2×56+3×16)]×100%=30%。

在解该题中同时运用了关系式法、公式法、守恒法等。

  综上所述,“时间就是分数,效率就是成绩”,要想解题过程迅速准确,必须针对题目的特点,选取最有效的解题方法,甚至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减少运算量,增强运算准确率的效果,从而取得更多的主动权,才能在测试中获取更佳的成绩。

对于一些重要的方法在下面再分别作详细地论述。

 

用守恒法解题的技巧

守恒法是一种中学化学典型的解题方法,它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可以免去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大大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微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的特有守恒关系,快速建立计算式,巧妙地解答题目,主要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虑:

1、质量守恒

它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的原理,进行计算或推断。主要包括: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守恒;反应中某元素的质量守恒;结晶过程中溶质总质量守恒;可逆反应中反应过程总质量守恒。

2、物质的量守恒

它是根据反应前后某一物质的量不变的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多步反应中的计算。可简化计算过程,减少数学计算,一步得出结果。

3、原子守恒

原子守恒法是依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个数都不变的原理,进行推导或计算的方法。

4、离子守恒

它是根据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前后离子数目不变的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用这种方法计算不需要化学反应式,只需要找到起始和终止反应时离子的对应关系,即可通过简单的守恒关系,计算出所需结果。

5、电子守恒

它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甸子的是总数相等的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的方法。它广泛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各种计算,甚至还包括电解产物的计算。

6、电荷守恒

它是利用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量不变的原理,进行推导或计算。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推断,也可用此原理列等式进行有关反应中某些量的计算。

7、多重守恒

它是利用多种守恒列方程式组进行计算的方法。

 

注意数学中的方程、函数在化学中的应用

数学家迪卡尔提出,任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任何代数问题可转化为方程问题。这种说法有些台绝对了,但有一定的道理,对于一些化学计算题,应用代数方程求解,思路比较清晰,途经比较简单。常用的方程可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是二元一次方程或三元一次方程等;方程式可以是等式,也可以是不等式。

[例题]平均式量为30.4的CO、C2H4和O2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所的气体不再含有CO和C2H4,试推断混合气体的各组分的体积分数。

[解析]这是三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的计算问题,所以要考虑用方程组来求解。

根据题意,CO、C2H4已完全燃烧,所以应该考虑O2是适量还是过量两种可能。

设混合气体中CO、C2H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混合气体共1mol。

2CO + O2 = 2CO2

x     0.5x

C2H4 + 3 O2= 2CO2 + H2O

Y     3y

根据平均式量的求法,有下式:

28x + 28y + 32×(1-x-y)=30.4

即x + y = 0.4………………⑴

那么有O21-(x + y)= 1-o.4 = 0.6,占混合气体的0.6/1×100% = 60%,CO、C2H4完全燃烧时O2适量或过量有

0.5x + 3y≤0.6…………⑵

联立⑴、⑵式,解之得:y≤0.16,则x≥0.24。

由此可知原混合气体中含O20.6mol,CO的物质的量等于或大于0.24mol,含C2H4的量等于或小于0.16mol。

所以混合气体的体积组成O2为60%,CO占a%,24.0%≤a%<40%,站b%,0<b%≤16%。

有些化学问题的结果虽某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存在函数关系。思考时就要寻找条件变化与某种量变化的关系。

[例题]1.0升H2S气体和a升空气混合点燃,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相等(常温、常压),试讨论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燃烧后气体总体积V(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假定空气中的N2和O2的体积比为4:1,其它成分可以忽略不计。

解析略。

 

化学中的图像题的解题技巧

图像题的特征是以图像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直观的曲线表示出来,把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因而分析图像题的思路是:1、根据自变量(x)变化得出因变量(y)的函数关系(或看线的斜率走向及变化趋势);2、将化学反应类型和条件的变化,结合速率或平衡理论,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和各种物理量变化;3、将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结合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特别注意图像的“五点”,即:圆点、交叉点、转折点、最高点与最低点,通过点与数,点与形的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循环反应计算的技巧

循环反应是指一个反应的某生成物在另一反应中又可生成该反应的某一反应物的两个反应,具有互为连续、循环进行的特点。形如:

A + B = C

C + D =A

其中A、C两物质相当于构成循环反应的两个重要环节。

循环反应计算的技巧是:1、利用总反应方程式计算。有些循环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叠加把中间物消去,直接显示起始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再利用该定量关系解题。2、利用离子方程式求解。溶液中离子参加的循环反应,可直接用离子方程式求解。

[例题]在含有1mol的HNO3和2mol的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1.5molCu,加热,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

A. 44.8l升     B. 22.4升   C. 5.6升  D. 无法计算

[解析]:

3Cu + 8 HNO3 (稀) = 3Cu(NO3)2 + 2NO↑ + 4H2O

Cu(NO3)2中的NO3-与电离出来的H+再和Cu反应,形成循环反应。利用离子方程式:

3Cu + 8 H+ + NO3- = 3Cu2+ + 2NO↑ + 4H2O

经判断H+过量。Cu与NO3-正好反应,生成NO1mol,所以选B。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事简单,种类繁多,题型比较复杂,计算的关键是:1、分析该溶液的“形成”过程;2、正确判断溶液中溶质究竟是何物质;3、能准确计算出溶液的体积。只要抓住了关键,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均能触类旁通,应用自如。

溶液稀释与混合前后的共同特点是溶质的质量或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溶液混合或稀释的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1、溶液混合指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加合”,稀释是其中的一个特例;2、相同纯溶液或同浓度同溶质的溶液相混合的体积才为两体积之和,否则不等于原两溶液体积和。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关系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关系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不要把V增大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等同起来;只有V>V时,才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原料转化率的提高等同起来,当反应物总量不变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提高;当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会使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3、平衡发生移动时,不一定所有的量都变;平衡不移动不一定所有的量都不变。如有些反应,升高温度时,平衡发生了移动,但各组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增大压强时,平衡不移动,但反应速率增大,各物质的浓度增大。

 

NO、NO2、O2混合气体和水反应的计算技巧

1、NO + NO2 +H2O

NO、NO2与H2O发生了两个反应:

3 NO2 + H2O = 2H NO3 + NO…………⑴

2 NO + O2 = 2 NO2…………⑵

⑴×2 + ⑵的反应:

 4NO2 + O2 + 2H2O = 4H NO3

所以,当NO2和O2的体积比等于4时,容器内无气体剩余;当NO2和O2的体积比小于4时,容器内剩余O2;当NO2和O2的体积比大于4时,则NO2过量,最终剩余NO。

2、NO +O2 + H2O

NO、O2与H2O也发生了两个反应:

3NO2 + H2O = 2H NO3 + NO…………⑴

2 NO + O2 = 2 NO2…………⑵

⑴×2 + ⑵×3的反应:

 4NO + 3O2 + 2H2O = 4H NO3

分析略。

 

过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当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止一种时,投入的反应物常常不能恰好反应,故在计算生成物的量时,应先进行过两判断,判断过量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1、假设验证法:设定给定的A物质恰好反应计算出需要B物质的量,将计算结果与给定的B物质的总量比较,既可判断出过量的物质。

2、比例判断法:将给定的A、B两种物质换算成物质的量后,若A的物质的量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其分子式前的系数比,则A过量。所以就应该按B物质计算生成物。

 

怎样用差量法巧解化学题

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时题目给的条件不是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而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差值,解决此类问题用差量法十分简便。此法的关键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例式求解。

一、固体差量

例1.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分析:Fe+CuSO4=FeSO4+Cu

  56       64

(离开铁棒)  (回到铁棒)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棒的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铜。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离开铁棒的同时,就有64份质量的铜回到铁棒上,则使棒的质量增加64-56=8(份)。现已知棒的质量增加100.8克-100克=0.8克,则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Fe+CuS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

56      64   64-56=8

x      100.8克-100克=0.8克

56∶8=x∶0.8克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二、液体差量

例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分析:Fe+H2SO4=FeSO4+H2

  56         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溶液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氢气。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进入"溶液中的同时,则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从溶液中逸出,故溶液质量增加 56-2=54(份)。由题目给的差量 55.4克-50克=5.4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H2SO4=FeSO4+H2↑ 溶液质量增加(差量)

56      2  56-2=54

10x克     55.4克-50克= 5.4克

56∶54=10x克∶5.4克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三、气体差量

例3.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分析:CuO+CO= Cu+CO2

28    44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气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CO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每28份质量的CO参加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CO2,使气体质量增加 44-28=16(份)。现已知气体质量增加 18克-12克=6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CuO+CO= Cu+CO2  气体质量增加(差量)

28    44   44-28=16

12x克     18克-12克=6克

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87.5%。

四、其他

例4.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

分析:①因硫酸足量,故铁和镁全参加反应。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②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天平两端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加入的金属和生成的氢气。

③分别加入铁和镁后,只有当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相同时,天平才可仍保持平衡。解:设所加铁与镁的质量分别为x、y(此时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均为a)。

Fe+H2SO4=FeSO4+H2↑  增加的质量(差量)

56         2   56-2=54

x               a

Mg+H2SO4=MgSO4+H2↑  增加的质量(差量)

24           2   24-2=22

y               a

56∶54= x∶a

24∶22=y∶a

答:当酸足量时,所加的铁与镁的质量比为77∶81时天平仍保持平衡。

 

求相对原子质量的题型与解法

    第一种类型:根据概念求相对原子质量

    解法:此类型题应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来求解。即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m/12n  B.12n/m  C.n/12m   D.12m/n

    解: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nkg/(mkg/12)=12n/m,所以答案应选B。

    第二种类型:根据元素在化合物里的质量比求相对原子质量

    解法:解此类型题,不仅要正确写出化合物里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关系式,而且还要分析清楚是哪种元素与哪种元素的质量比。

    例:某物质化学式为R,其中R与O的质量比为7∶3,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27  B.56  C.14  D.31

    解: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化合物里两元素的质量比得:

    2x∶(16×3)=7∶3

    x=56,所以答案应选B。

    第三种类型::根据元素在化合物里的质量分数求相对原子质量

    解法:此类型题一般应根据某元素在化合物里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关系式来求解。若该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则此类型题除用上述方法解外,还可用特殊解法即题型二中的方法求解。

    例: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O,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O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16  B.32  C.64  D.48

    一般解法: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化合物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得:

    (16×3)/(x+16×3)×100%=60%

    x=32,所以答案选B。

    特殊解法:由题意可知,在化合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60%)∶60%=2∶3

    设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

    x∶(16×3)=2∶3

    x=32,答案选B。

    第四种类型:根据式量求相对原子质量

    解法:解此类型题必须掌握式量的概念及式量的计算方法,只有式量的计算式正确了,才能正确求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例: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nAOn-1,若此化合物的式量为M,则元素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

    解:设元素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式量的计算式得:

    1×n+x+16×(2n-1)=M

    x=M-33n+16

    元素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33n+16。

    第五种类型:根据化学方程式求相对原子质量

    解法:解此类型题关键是根据元素在化合物里的化合价,配平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来求相对原子质量。

    例:ag二价金属M溶于稀硫酸中完全反应,生成bg氢气,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b/a  B.2a/b  C.a/2b   D.a/b

    解:设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有:

M+HSO=MSO+H

x                       2

ag                     bg

    x/2=ag/bg,x=2a/b,答案选B。

    第六种类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相对原子质量

    解法:解此类型题时,若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化合物里各元素的质量,即可求出相对原子质量。

    例:某金属元素M的质量为16.2g,与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MO330.6g。若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7  B.28  C.56  D.58

    解:设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0.6g-16.2g=14.4g

    则M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x∶(16×3)=16.2g∶14.4g

x=27,答案应选A。

 

分类点拨化学计算题中的隐含条件

所谓隐条件就是已知条件隐含在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是解这类计算题的关键。现举五种类型的隐条件计算题进行分析。

一、条件隐含在化学反应中

例1.6.2克氧化钠溶于 93.8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A.等于6.2%      B.大于6.2%

C.小于6.2%      D.无法计算

分析:因为Na2O溶于水后,隐藏着Na2O+H2O=2NaOH的化学反应,所以溶液中的溶质不是Na2O,而是NaOH,且反应后的溶质是8克,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2%。

二、条件隐含在溶质未全部溶解(或难于溶解)中

例2.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在此温度下,将50克硝酸钾晶体倒入50毫升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50%         B.76%

C.24%         D.25%

分析:某些学生忽视了硝酸钾溶于水的量要受溶解度的限制这一隐蔽条件,而误选A。其实50克水只能溶解15.8克硝酸钾,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未溶解部分的溶质既不能计入溶质质量,也不能算到溶液质量之中,所以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

三、条件隐含在溶液体积的变化中

例 3.用 25.30毫升 98%的浓H2SO4(?=1.84克/厘米3)配制20%的H2SO4溶液(?=1.14克/厘米3)200毫升,需加水( ):

A.181.55毫升      B.174.70毫升

C.153. 44毫升     D.200毫升

分析:许多学生误认为需加水为200毫升25.30毫升=174.70毫升而选 B。其实,此题隐蔽着一个重要条件,即两种不同的液体相混合时其体积不等于混合前两种不同液体的体积之和,就好比1体积大豆加上1体积小米时,小米会落入大豆的空隙里。其正确解法是:

解:设需加水的体积为x。

则25.30毫升×1.84克/厘米3×98%=(x×1克/厘米3+25.30毫升×1.84克/厘米3)×20%

解之得x≈181.55毫升

四、条件隐含在对正确数据的选择中

例4.60℃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55克KNO3。把60℃时210克KNO3饱和溶液蒸发掉50克水后,再降至60℃时,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35.5%        B.58.1%

C.17.2%        D.52.4%

分析:此题中“把60℃时210克KNO3饱和溶液蒸发掉50克水后,再降至60℃时”实际上是用来迷惑学生的多余条件,不认真审题,就会钻进溶解度计算的死胡同而不得其解。因此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结晶后剩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解:(略)。

五、条件隐含在非数据之中

例5.炭和CaCO3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后,CaCO3完全分解,炭完全氧化。如果生成的CO2总质量等于混合物的总质量,则混合物中炭的质量分数为( )

A.82.6%        B.17.4%

C.21.5%        D.54.3%

分析:这是一道没有提供具体数据的计算题,但已具备了解题条件(非数据条件),这个隐藏在非数据之中的条件是生成的CO2的总质量等于混合物的总质量。抓住这一点,用炭氧化生成CO2的质量增加量等于CaCO3分解生成CO2质量的减少量,求出炭和CaCO3的质量之比,然后求出炭的质量分数。

解:设混合物中炭的质量为x,CaCO3 的质量为y。

C + O2 = CO2  增加质量

12      44  44-12=32

CaCO3 = CaO+CO2  减少质量

100       44   100-44=56

同学们,理解了吗?下面的两题请解解看。

1.将4克SO3溶于46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8%         B.8.7%

C.9%         D.9.8%

2.在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调整天平至平衡后,向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镁和铜铝合金,恰好完全反应,且天平仍保持平衡。则铜铝合金中铜与铝的质量比为( )

A.1∶1         B.2∶1

C.1∶2         D.1∶3

(答案:1.D 2.D)

 

化学计算中的“转化”技巧

解答有一定难度的化学问题,除了需要准确理解、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好“转化”工作。

所谓“转化”,其实质就是将较复杂、较隐晦、较困难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较简单、较明朗、较容易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把原先不会做的题转化变成会做的题。因此,“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成败。现以典型习题为例,介绍几种化学计算中的转化5中常见的技巧。

一、由陌生转化为熟悉。

在解题过程中,当接触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陌生问题时,要以已有知识为依据,将所要求解的问题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再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1.现有25℃的硫酸铜饱和溶液300克,加热蒸发掉80克水后,再冷却到原来的温度,求析出CuSO4·5H2O多少克(已知25℃时,CuSO4的溶解度为20克)。

分析:结晶水合物的析晶计算难度大,是由于带有结晶水晶体的析出,会导致溶剂水量的减少,从而使结晶水合物继续从饱和溶液中析出,这样依次重复,最终使晶体的总量趋向于定值。由此可见,结晶水合物的析出过程实质上是无数次结晶的总结果。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类题目可以应用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知识解决,但初中学生尚未学过,故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若仔细分析题意,抓住析晶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解:300克溶液中所含硫酸铜的量=20×300÷120=50克

设蒸发后可析出x克硫酸铜,则可以得出:

120:20=(300-80-x):(50-160/250.x)

解之得x≈29克

例2.溶质质量分数为3x%和x%的两种硫酸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2x%         B.大于2x%

C.小于2x%       D.无法计算

分析: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课本上无例题,教师授课时也很少提到,题目新颖,陌生度大,似有无从下手之感。若把题中两种硫酸等体积混合想象成熟知的等质量混合(化陌生为熟悉),则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x%。硫酸越浓,密度越大,故等体积混合时,较浓硫酸的质量比混合溶液的质量一半要多,所以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大于2x%。

二、由局部转化为整体。

复杂的化学问题,往往是由几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若将这些小问题孤立起来,逐个分析解决,不但耗时费力,且易出错。如能抓住实质,把所求问题转化为某一整体状态进行研究,则可简化思维程序,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3.有一包FeSO4和Fe2(SO43的固体混合物,已测得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则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

分析:这是一道利用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常见题。学生熟知的解题模式是先分别求出两化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再相加得到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进而算出硫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这种按部就班,步步为营的解法尽管思路正确,方向对头,但运算复杂,作为填空题,计算时一步不慎,满盘皆输。如果克服思维定势,开拓思路,把S和O组成的原子团(SO4)看成一个整体(化局部为整体),由于铁元素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31%,则另一部分(即SO4)为100-31%=69%

故硫元素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 69%×32÷96=23%。

例4.有一放置在空气中的KOH固体,经测定,其中含 KOH 84.9%,KHCO3 5.1%,K2CO3 2.38%,H2O 7.62%。将此样品若干克投入 98克10%的盐酸中,待反应完全后,再需加入20克10%的KOH溶液方能恰好中和。求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多少克。

分析:此题信息量大,所供数据多。根据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逐一分步求解,计算繁杂,失分率高。如果抛开那些纷繁的数据和局部细节,将溶液看成一个整体(化局部为整体),则无论是KOH、K2CO3还是KHCO3,与盐酸反应最终均生成KCl。由于KCl中的Cl全部来自于盐酸,故可得关系式:

35.5→74.5

Cl的质量=98×10%×(35.5÷36.5)=9.54克

设可得到固体(KCI)x克,则:

35.5 → 74.5

 9.54   x

35.5:9.54=74.5:x

解之得x=20克

三、由复杂转化为简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各个击破,复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了。”华罗庚所说的“退”,就是“转化”,这种“退”中求进的思维策略完全可以用于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

例5.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25克胆矾(CuSO4·5H2O)或蒸发掉55克水均可得到饱和溶液,求该温度时硫酸铜的溶解度。

分析:设想将原来的不饱和硫酸铜溶液分解成两部分(化复杂为简单):一部分是饱和溶液,另一部分是55克水,而在这55克水中若溶解25克胆矾(内含16克CuSO4和9克H2O),则也恰好成为该温度时的硫酸铜饱和溶液。

解:设该温度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x,则:

(55+9):16=100:x

解之得x=25

例6.向1000克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干燥后得到蓝色固体19.6克。在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足量盐酸,最后得到6.4克固体,求原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题意,可将该题分解成容易作答的四个小题(化复杂为简单):

(1)得到19.6克氢氧化铜,有多少克硫酸铜参加了反应?(32克)

(2)与铁粉反应生成6.4克铜,有多少克硫酸铜参加了反应?(16克)

(3)(1)、(2)中硫酸铜的总质量是多少克?(48克)

(4)根据(3)的结果,原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4.8%)

将一定难度的综合题分解为数个简单题,实现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转化,使本来感觉很难的题目转化成了简单易做的题目。这样做,易学易懂,不仅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后继化学课程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由一般转化为特殊。

有些化学计算题若从一般情况考虑,思路不畅,计算繁杂。此时不妨从特例入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简化计算、迅速求解的目的。

例7.在化合物X2Y和YZ2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50%,则在化合物X2YZ3中,Y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根据Y在化合物X2Y和YZ2中的质量分数,虽能求得Y在X2YZ3中的质量分数,但难度大,技巧性高,稍不留神,往往半途而废。若根据Y在X2Y中的质量分数,假设Y的原子量为40(化一般为特殊),由题意得:

X的原子量则为(100-40)÷2=30

Z的原子量则为[(40÷50%)-40]÷2=80

所以Y在X2YZ3中的质量分数为:40÷(30×2+40+40×3)≈16.7%

五、由隐含转化为显露。

有些题目从表面看来似缺条件而无法求解,实际上解题条件就隐含在语言叙述、化学现象、化学原理之中。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化隐为显,架设由未知到已知的“桥梁”。

例9.将镁粉和碳酸镁的混合物置于氧气中灼烧,直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经测定,灼烧后所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求原混合物中镁粉和碳酸镁的质量比。

分析:整个题目全用文字叙述,没有一个可供直接利用的具体数据。仔细审视题意,抓住关键词语,将“灼烧后所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转化为(化隐含为显露)“Mg吸收的O2质量等于MgCO3分解放出的CO2质量”,即可由2Mg→O2和MgCO3→CO2,导出44Mg→16MgCO3。这一关系式表明,在原混合物中镁粉与碳酸镁的质量比是44×24∶16×84=11∶14。

例10.已知某混合物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组成。经测定,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m,求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分析:混合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仅已知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另一元素的质量分数,通常情况是无法求解的。观察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发现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解题条件,即Na元素和S元素之间的质量比恒为(23×2):32=23:16,故S的16/23m,显而易见,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则为100%-m-16/23m

 

两类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审题和解题技巧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化学基本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同时正确辨别溶质质量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一、没有给出溶解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此类题解题关键是如何来求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

例1:将硫酸铜和硫酸钠的混合物19.8克加入到90克水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计算(1)、生成沉淀的质量(2)、反应所得溶液中溶液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1)问直接用化学方程式来求解出氢氧化铜的质量。在解第2问时,首先观察题中有没有出现溶解度这个条件。如果没有则解此类题不需考溶液是否饱和与不饱和。只需直接计算出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式来计算即可。但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有很多同学不是计算得相当复杂就是根本不知从何处下手。       

在解题过程中可知总结为:溶液质量等于题中溶液质量之和加上加入到溶液中物质的质量再减去生成物中沉淀的质量或生成气体的质量。

解:设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为x克,生成硫酸钠为y克,反应中用去硫酸铜为z克。

CuSO4+2NaOH = Cu(OH)2 ↓+Na2SO4

160   80     98      142

z  100×8%   x      y

解之得:x=9. 8克  y=14.2 克  z=16克

由题意可知: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9.8-16 )+14.2=18克

溶液的质量=(19.8+90+100-9. 8=200克

根据溶质量分数的定义式可得: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8÷200=9%

答:(1)、生成沉淀的质量为9. 8克(2)、反应所得溶液中溶液质质量分数为9%。

练习:将含锌81.25%的粗锌8克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反应后称得烧杯中的混合物质量为82克。求:

(1)、生成硫酸锌的质量。

(2)、反应所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分数。

(提示: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应为82克减去杂质的质量。答案16.1克,20% )

二、对题中出现溶解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审题和解题技巧。

例2:某氯化钾含有少量的氯化钡,现称取此固体混合物12.93克,置于烧杯中,再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K2SO4溶液34.8克搅拌,恰好完全反应,室温(20℃)下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已知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克,求:(1)、滤液的溶液质质量分数(2)、滤渣的质量(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小数)

解析:本题拿到题后首先审题时发现题中给出了溶解度,就提醒考生注意,本题计算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直接使用,很有可能是溶质过剩,所以计算时不能以溶质为己知量来计算,而溶液中只能用溶剂(水)的质量己知量来反算出溶质的质量。如果反算出的溶质的质量比计算出的溶质的质量大,则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应直接用计算出的结果来计算。如果反算出的溶质的质量与计算出的溶质的质量相等,则该溶液刚好饱和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可直接用计算出的结果或用溶解度来计算。如果反算出的溶质的质量比计算出的溶质的质量小,则该溶液的溶质有剩余。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不能直接用计算出的结果来计算,只能用溶解度来计算(或用反算出的溶质质来计算)。

解:设固体混合物中含BaCl2质量为X克,则KCl为(12.93-x)克;BaCl2与K2SO4反应生成BaSO4为y克,生成KCl为Z克,则:

K2SO4     + BaCl2 = BaSO4↓+ 2KCl

174      20.8    233   149

 34.8×5%=1.74 x     y    z

解之得:x=0.28克,y=2.33克,z=1.49克

则KCl的总量=12.93-0.28+1.49=14.14克

根据题意可知该溶液中含水的质量为34.8×95%=33.06克;

又设在20℃时33.06克水中最多能溶解KCl的质量为w克,则

100:34=33.06:w

  解之得w=11.24克

所以有14.14-11.24=2.9克KCl未溶解完,

故所得滤液为20℃时的饱和溶液,则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34.8÷(34.8+100)≈25.82%;

滤渣质量应该是BaSO4的质量与未溶解的KCl的质量的和,即:

2.33+2.9=5.23克

练习:己知7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7克,在该温度下将氯化钙和氯化钾的混合物16.2克,放入26.2克水中完全溶解,然后加入27.6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碳酸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1)、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2)、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北京市99年中考题)

(提示:本题给出了溶解度因此解题时不能用计算出的氯化钾的质量来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而先算溶液中水的质量,再反算出氯化钾的质量通过判断确定用溶解度来计算还是用计算出的氯化钾的总质来计算。答案:10克、25.8%)

 

计算金属与酸反应所得氢气质量题型分析

第一种题型:足量金属与等量酸反应

1、足量金属与等量的同种酸反应

例1: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与足量的锌、铁、铝反应,按上述顺序得到氢气的质量比是( )

A 1:1:3  B 2:2:3 C 1:1:1 D 1:1:2

解析: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说明其中所含HCl的质量相同,足量的锌、铁、铝说明HCl完全反应,而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HCl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所以此题选项为C。

2、足量金属与等量的不同种酸反应

例2: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铁、铝反应,按上述顺序得到氢气的质量比是( )

A 1:1  B 1:3 C 98:73 D 73:49

解析:足量的铁、铝说明酸完全反应,学生很容易参照例1而选A,忽略了酸中溶质的不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说明其中含有的溶质HCl和H2SO4 质量是相等的,HCl和H2SO4又完全反应,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比应等于HCl和H2SO4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比。可设溶质HCl和H2SO4 质量均为m,质量分数n,则得到氢气的质量比为:

2×m×n÷36.5 :2×m×n÷98 =  98 : 73 ,即正确选项为 C。

第二种题型:等量金属与足量酸反应

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因为酸是足量的,所以金属完全反应,计算氢气质量时,可直接找金属与氢气的质量关系,与酸的种类和质量无关。

1、等质量的同种金属与不同种酸反应

例3:等质量的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是________。

解析:发生的反应为:

Fe + 2HCl = FeCl2 + H2

Fe + H2SO4 = FeSO4 + H2

酸为足量,所以铁完全反应。根据方程式不难看出,铁与氢气的质量关系均为 Fe~H2 , 铁的质量又相等,所以此题答案为:1:1 。此题很容易看出与酸的种类和质量无关。

2、等质量的不同种金属与同种酸(或不同种酸)

例4:等质量的铁、锌、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按上述顺序得到氢气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方法一:发生的反应为:

Fe + 2HCl = FeCl2 + H2

Zn + 2HCl = ZnCl2 + 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用关系式法找三种金属与氢气的质量关系,分别为:

Fe→H2  Zn→H2  2A→3H2

因三种金属质量相等,可设其质量均为1g,则生成氢气的质量比为:2/56: 2/65:6/54,化简后可得质量比为:585:504:1820 。

  方法二:此类题型还可利用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找金属质量与氢元素质量关系,即金属元素原子个数与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金属元素化合价的值 。关系式分别为:

Fe→2H,Zn→2H,Al→3H ,计算更为简便。

例5.等质量的铁、锌、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

A 铁、锌、铝 B 锌、铁、铝 C 铝、铁、锌 D铝、锌、铁

解析:此题为排序题,按例四的方法可以算出,但很麻烦。不妨利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当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酸反应时,金属的原子量与其化合价的比值越小生成的氢气越多。比值分别为:Fe:56/2=28,Zn: 65/2=32.5, Al:27/3=9 。大小关系一目了然,故正确答案为C。

第三种题型:等原子个数的不同金属与足量酸(同种或不同种酸)反应

例6:相同原子个数的铁、锌、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按上述顺序得到氢气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可依据例4的方法二,关系式分别为:Fe→2H,Zn→2H,Al→3H ,很容易得出答案为:2:2:3。注意此题很容易与例5的解法互相混淆,一定要注意审题。

第三种题型:图像题

该类题不便于在网上制作,故不在此不讲了。

 

实验计算的新要求及计算方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本身也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化学实验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化学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一直都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近年来国外已经提出对实验中不太精确的数据进行精确处理的要求,可以预料,我国提出这种要求的日子也不会太远。

以往实验数据处理的习题重在检查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计算的能力。学生们也已经形成习惯,把实验数据的处理当成是纯数学问题。但是,实验数据一般是不很精确的,这要受实验条件、实验技术、有效数字的取舍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时,不能单凭这些数据得出结论,而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各种条件进行适当的推导。这种方式是初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国外已经引起重视。

例1 使无水醋酸与具有醇羟基的总碳原子数为18的某一元纯脂肪酸完全酯化时,得到纯酯,其式量是原脂肪酸式量的1.14倍;若使溴跟原脂肪酸加成时,得到加成产物的式量是原脂肪酸式量的1.54倍。则该脂肪酸的式量是________。

分析:以A表示该酸,设A的式量为m,再设一分子A中含的醇羟基数目为x,含的C=C数目为y,则A的分子式可以写为C18H(36-2y)O(2+x)

考虑到醋酸的式量为60,并且每有一个酯基形成就出来一个H2O分子,有:

m+60x-18x=1.14m,所以,m=300x;

因为每有一个C=C,加成反应时就加进两个Br原子,式量增大160,有:

m+160y=1.54m,所以,m=296.3y。

至此,题中实验数据全部使用,考虑到数据的不精确性,上述结论只能写成为:

m≈300x ………… ①;

m≈296.3y………… ②。

但式量的数值还是没有得出。下面进行推导:

m≈300x≈296.3y,而x、y都是正整数,所以可结论:x=y ③。

根据A的分子式,式量m=12×18+36-2y+32+16x ④。将x=y代入其中并整理后得:

m=284+14x。因为m≈300x或m≈296.3x,所以,可以肯定,x=1,并且,m=298 ⑤。

上述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实验数据直接进行处理,得到两个较模糊的结论①和②。然后利用化学式中醇羟基数和碳碳双键数都必须是整数,得到肯定的结论③。再然后,利用基于化学式的式量表达式④和前面的模糊结论进行综合考虑,因为式量必须为整数,从而得到最后的精确答案。一句话,本题就是反复利用了化学中某些参数必须为整数这个特点对不很精确的实验数据进行推导处理。

例2 (日本高考题)式量为300以下的某脂肪酸1.0g与2.7g碘完全加成,也可被0.2g KOH所中和,由此推测该脂肪酸的准确分子量是________。

分析:以B表示该酸,设B的式量为m,再设一分子B中含的羧基数目为x,含的C=C数目为y。根据中和反应有:

列式解得m=280x ,考虑到数据的不精确,可以记为m≈280x ①。

根据加成反应有:

列式解得m=94.1y,考虑到数据的不精确,可以记为m≈94.1y ②。

至此,实验数据处理完毕。下面进行推导。

因为题中限定式量在300以下而且x必须是整数,所以,根据①式可得出肯定结论:x=1,并初步认定,m≈280。m≈280这是一个模糊数据,但与同样模糊的②式结合后就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y=3。至此,已经得知该酸是含3个C=C的一元羧酸。

设该酸中含碳原子数为n个,则分子式为CnH(2n-6)O2,式量m=12n+2n-6+32=14n+26,考虑到前面已经得知m≈280,所以,n=18,m=278。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时,通常是先对实验数据进行直接处理,然后再利用某些限制条件进行精确推导。所谓某些限制条件,是指化学中一些特定的参数必须为整数以及题中另外给出的限制条件。

 

1~20号元素中的某些元素的特性

与水反应最激烈的金属是K,非金属是F。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K,最小的是H。

单质硬度最大的,熔、沸点最高的,形成化合物品种最多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且气态氢化物中含氢百分率最高的元素是C。

气体密度最小的,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的,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三者均相等的是H。

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只有负价而没有正价的,无含氧酸的非金属元素是F。

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CI,碱性最强的是K。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态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其水溶液呈现碱性的是N。

单质和最高价氧化物都是原子晶体的是Si。

具有两性的元素是AI(Be)。

最轻的金属是Li。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单质能自然的元素是P。

 

常见的具有“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

1、“10电子”的微粒

一核10电子的分子是Ne;离子是N3+、O2-、F-、Na+、Mg2+、AI3+

二核10电子的分子是HF;离子是OH-

三核10电子的分子是H2O;离子是NH2-

四核10电子的分子是NH3;离子是H3O+

五核10电子的分子是CH4;离子是NH4+

2、“18电子”的微粒

一核18电子的分子是Ar;离子是K+、Ca2+、CI-、S2-

二核18电子的分子是F2、HCI;离子是HS-

三核18电子的分子是H2S。

四核18电子的分子是PH3、H2O2

五核18电子的分子是SiH4

 

推断元素的技巧

解答元素推断题,必须首先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中主要规律;熟悉某些元素(特别是20号以前的元素)的性质、存在、用途和特殊性。推断的步骤是:

1、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规律:

核外电子数=周期数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质子束=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负价的绝对值=8-族序数

2、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首先记住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2、10、18、36、54、86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而相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得该元素所在周期表的纵行数(对于短周期元素,其差即为主族数)。这种元素的周期数比相近的原子序数小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大1。

3、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

先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族序数-2=本族非金属元素的种数(IA族除外)。

若主族元素族序数为m,周期数位n,则1、m/n<1时,为金属,m/n值越小,金属性越强;m/n>1时,是非金属,m/n值越大,非金属性越强;m/n=1时,是两性元素。

4、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是H、Be、AI。

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是C、S。

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是O。

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是Li。

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是Na。

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是C、Si。

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或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S。

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F。

最高正化合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是O、Fe。

5、由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推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常见的类型有:

AB型:NaCI、HCI、MgO、CO、NaH等

A2B型:Na2S、H2O、N20等

AB2型:CaCI2、CO2、NO2、CaC2、FeS2等。

A2B2型:H2O2、Na2O2、C2H2

A2B3型:AI2O3、AI2O3、Fe2O3

A3B2型:Mg3N2

AB3型:AICI3、FeCI3、BF3、PCI3

 

中学化学中的一些“一般和特殊”

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原子量不一定越大,如18Ar的原子量却大于19K。

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18、8O与18、17F,40、17K与40、20Ca。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ICI3却是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I、NH4NO3等却是离子化合物。

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Sn和Pb相反。

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气态时却有单个分子存在。

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是离子化合物。

单质分子不一定都是非极性分子,如是O3极性分子。一般氢化物中H为+1价,但金属氢化物中H为-1价,如NaH、CaH2等。

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不一定都是极性分子,如某些对称型分子(CO2、CH4)是非极性分子。

非金属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

非金属氧化物一般是碱性氧化物,但NO、CO不是酸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组成化结构相似的物质,一般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但也有例外,如:HF>HCI,H2O>H2S,NH3>PH3

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都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而无负离子。

O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但在Na2O2中为-1价。

一般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氧化性越强,单HCIO4<HCIO3<HCIO2<HCIO。

原子晶体中不一定都是非极性键,如SiO2

离子晶体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H4CI、NaOH、Na2O2、CH3COONa等还含有共价键。

 

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正确与否的判断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正确与否的判断,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传统题型之一,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需要十分注意的一下关键问题:

   一、审题:

   1、看清题目要求选的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答案,不要答所非问,更不能南辕北辙。

2、所反应的两种物质是“足量”,还是其中一种是“少量”。

例如:Mg(HCO3)2,与Ca(OH)2的反应:

⑴、当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反应式是:

Mg2++2OH =Mg(OH)2↓;

⑵、当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2:3时,反应式是:
Mg2++HCO3+C a2++3OH=Mg(OH)2↓+CaCO3↓+H2O;

⑶、当两者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式是:
Mg2++2HCO3+2C a2++4OH=Mg(OH)2↓+2CaCO3↓+2H2O;

3、反应的两种物质是“刚好完全沉淀”还是“刚好中和”。

例如:Ba(OH)2与NaHSO4的反应。

⑴、当两者是刚好完全沉淀时,反应式是:

Ba2++OH-+H++SO2-4=BaSO4↓+H2O;

   ⑵当两者是刚好完全中和时,反应则是:

Ba2++2OH-+2H++SO2-4=BaSO4↓+2H2O。

Ca(OH)2与NaHCO3的反应也属此类。

二、检查是否已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写成了离子的形式”,把“难溶、难电离的物质、气体”写成“分子的形式”

这就要求学生既熟悉物质的溶解性表,又要熟悉物质的性质与电解质的电离规律。

例如:

⑴、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写成:

Ca(HCO3)2 + 2H+ = Ca2++2H2O+2CO2

这里错在没有把易溶、易电离的Ca(HCO3)2,写成离子的形式;

⑵、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反应写成

CO32- + 2H+=CO2↑+H2O

这里则错在把难电离的HCO3 ,写成了CO32-的形式;

⑶、氢氧化铜中加入盐酸的反应写成

OH+H+ = H2O,

这里问题出在把难溶的Cu(OH)2写成了OH的形式;

⑷、碳酸钙加入醋酸的反应写成

CO32- +2CH3COOH=CO2↑+2CH3COO+H2O

这里错在把难溶的CaCO3写成了CO32-的形式;

⑸、氯气跟水反应写成

Cl2+H2O=2H++Cl+ClO

在这里则犯了把弱电解质HClO当成了强电解质H++ClO的错误。

   三、仔细检查,谨防疏漏

1、  方程式两边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是否相等。

例如:I+Br2=I2 +2Br,错在两边的碘原子个数不等;

2、方程式两边的电荷是否平衡

例如:Fe3++Cu = Cu2++Fe2+,在这里错在得失电子数不等;

Na+H2O=Na++2OH+H2↑,在这里错在得失电子数和原子个数都不相等;

3、沉淀、气体的符号是否标错或漏标

例如:2Fe3+H2S↑=2Fe2+S+2H,H2S的气体箭头标错,S的沉淀符号漏标;

4、离子所带的电荷及形式是否标错。

例如:2H+S2-=H2S,H错写成H

SO4+ Ba2=BaSO4↓,SO42写成SO4

5、离子或原子团的符号是否写错

例如:Fe3,写成F3、SO42错写成SO2等;

6、是否遗漏了反应物或产物

例如: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错写成

Ba2+SO42=BaSO4

在这里反应物中漏了Cu2与2OH,产物中少了Cu(OH)2

四、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例如:把FeBr2+Cl2(足量)的反应,错写成

2Fe2++2Br+2Cl2=2Fe3++4Cl+Br2

在这里虽然原子(离子)个数,电荷均已平衡,各分子式及离子符号也书写无误,得失电子数也已配平。但却不符合反应实际,因为FeBr2中Fe2:Br=1:2,在有两个Fe2被氧化的同时,应该有4个Br也被氧化,故方程式应为:

2Fe2+4Br+3Cl2=2Fe3+4Cl+2Br2

五、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例如:

   1、若写出2HClO+CO32=2ClO+H2O+CO2↑,则是对“强酸制取弱酸”规律及HClO与H2CO3的酸性强弱没有掌握;

   2、若写出2Fe +6H(稀硫酸)=2Fe3+3H2,这样的方程式,则是对Fe与稀酸(非氧化性酸)的性质未掌握的结果;

   3、对微溶化合物,当作为反应物时,通常写成离子的形式,当作为生成物时,往往写成分子的形式。前者如向澄清石灰水中通CO2,此时Ca(OH)2应写成Ca2+2OH的离子形式,后者如NaOH溶液与CaCl2溶液的反应,产物Ca(OH)2应写成分子的形式[Ca(OH)2]。但当它们是悬浊液时,则应写成Ca(OH)2分子的形式;

4、对没有或很少自由离子存在的反应或固态物质的反应,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原因是反应物及产物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或直接起作用的即是分子,或虽然反应物(或产物)是以离子化合物,但由于缺少能电离的条件无水或甚少水),生成物也不能或甚少电离的缘故。如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固体氯化铵与碱石灰,实验室制氨气的反应等。

 

溶液中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

溶液中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表现在七个方面:

1、溶液物色时,则不存在有色例子,如:Fe2+、Fe3+、Cu2+、Mno4-等。

2、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3、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4、能发生络合反应的不能大量共存,如:Fe3+和SCN-,Ag+和NH3.H2O。

5、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AI3+和S2-、AIO2-、CO32-等。

6、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一半为弱酸的引力子和OH-

7、在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一般为能生成不容性碱底金属离酸式盐的酸根离子H+和NH4+等。

     

无机化学反应的一些重要规律总结

中学无机化学中学习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现概括总结如下:

一、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1、氧化剂与还原剂反应,且两者氧化能力相差也大,越易反应。

2、归中律: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相遇时,若无中间价态则不反应。如H2SO4(浓)和SO2,Fe3+和Fe2+均不反应。若要反应,则生成物中该元素的价态必介于反应物两种价态之间,如Fe3+和Fe反应,生成Fe2+(中间价态)。

3、反应次序:同一氧化剂和几种还原剂反应时,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优先发生反应。

4、反应方向: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二、离子反应规律

溶液中只要能降低某些离子的浓度,这些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

三、某些分解反应的规律

1、碱的热稳定性

金属性越弱的金属所对应的碱越不稳定。如碱金属所对应的碱比较稳定,加热不易分解;碱土金属所对应的碱在较高的温度下可以分解;而其它金属所对应的碱在不很高的温度下就可以分解。

2、碳酸盐的热稳定性

碱金属的碳酸盐比较稳定,其它碳酸盐、碱式碳酸盐受热易分解,酸式盐一般比正盐易分解。

3、硝酸盐的分解规律

对于硝酸盐的分解规律,我用中学化学诗歌进行了这样的概括:

硝盐热解规律好,

金属铜镁定界限。

放出氧气是共性,

亚硝酸盐在镁前,

二氧化氮氧化物,

它们处于铜镁间。

硝酸汞和硝酸银,

受热汞银便复原。

解释:

硝盐热解规律好,金属铜镁定界限:意思是说硝酸盐受热分解很有规律,(可以用金属活动顺序表)以镁和铜确定反应产物。

放出氧气是共性:意思是说所有的硝酸盐加热分解都要放出氧气。

亚硝酸盐在镁前:意思是说加热生成亚硝酸盐者,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镁前面的金属的硝酸盐,如:

              △

2NaNO3        2NaNO2 + O2↑              

二氧化氮氧化物,它们处于铜镁间:意思是说加热生成二氧化氮和氧化物者,它们都是出于铜和镁之间的金属的硝酸盐,如:

              △

2Cu(NO)3       2CuO + 2NO2↑ + O2

硝酸汞和硝酸银,受热汞银便复原:意思是说加热硝酸汞和硝酸银分别生成汞和银,如:

              △

2AgNO3        2Ag + 2NO2↑ + O2

              △

Hg(NO)3       Hg + 2NO2↑ + O2

四、某些“置换”规律

1、强酸能把弱酸从盐中置换出来,如:

H2SO4 + 2CH3COONa = Na2 SO4 + 2CH3COO H

2、不挥发性的酸能把挥发性的酸从盐中置换出来,如:

H2SO+ NaCI △=== NaHSO4 + HCI↑

H3PO4 +3 NaBr △=== Na3PO4 +3 H Br↑

3、在某些情况下某些弱酸能把强酸“置换”出来,如:

Cu SO4 + H2S = Cu S↓ + H2SO4

注:有些反应规律课本中已经总结得很好了,所以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谈“答案就在题中”的题的解法

[站长注:本文参考了山东宁阳县第四中学张西方老师的一篇文章。]

  近几年,新情境试题在高考试题、竞赛试题以及许多模拟试题中频频出现,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解这类试题时常常感到缺少判断依据,其实,答案可能就在题中。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题 1:在测定液态BrF3电导时发现, 20℃时导电性很强,说明该化合物在液态时发生了电离,存在阴、阳离子。其它众多实验证实,存在一系列有明显离子化合物倾向的盐类,如KBrF4、(BrF2)2SnF6、ClF3、BrF3等。由此推断液态BrF3电离时的阴、阳离子是( )。

  A. Br3+和F-   B. Br2F-和F-

  C. Br+和Br-    D.Br-和BrF2+

  多数学生在解答此题时续尽脑汁从记忆库中检索,试图靠知识迁移解决;如有的学生从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2O H3O++OH-”类比迁移求解。这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思维方法,但应该选C还是选D,仍缺少更有说服力的依据。究其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对题目信息的挖掘,而从题外找答案。其实,题目中“有明显离子化合物倾向的盐类”并非是无足轻重的知识简介,却恰恰是解题的关键。据此信息,不难发现KBrF4能电离出Br阴离子,(BrF2)2SnF6能电离出Br阳离子,即可得到令人信服的正确结果C。

  例题2:已知乙酸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关的有机试剂的沸点如下:

  CH3COOC2H5 (77.1℃) C2H5OH(78.3℃)

  C2H5OC2 H5(34.5℃)   CH3COOH(ll8℃)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粒产品的步骤如下:

  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醚、醋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反应中加入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的目的是:________。

   将粗产品再经下列步骤精制:

   (3)为除去其中的醋酸,可向产品中加入(填字母)_____________。

   A.无水乙醇  B.碳酸钠粉末  C.无水醋酸钠

   (4)再向其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分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然后再向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振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放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烧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沸程76-78℃之间的馏分即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题给信息不难回答前几个问题,而当回答第(5)个问题时却常常会出现许多错误,如有的学生回答“除去过量的CaCl2”;有的学生根据“Na2SO4+10H2O = Na2SO4·10H2O”并与无水硫酸铜的用途类比迁移得出“除去乙酸乙酯粒产品中的水”的结论,却也缺少足够的依据。其实答案同样就在题中。首先题目最后一句话指明了乙酸乙酯粗产品中含有“乙醇、乙醚、醋酸和水”四种杂质,其次,从精制步骤看,第(3)步目的是除去乙酸,第(4)步则是除去乙醇,最后蒸馏弃去的低沸点物质是乙醚,因此第(5)步自然应该是除去“水”这一杂质了。该题巧妙地把信息隐藏在了题目和问题设计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的思维以很好的启示。

 

谈高考中考查化学实验的热点问题及对策

    一、热点问题

1、仪器的排列组合

根据实验的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若干装置)→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为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若制备的物质易水解或易吸收水分及CO2气体,就就要加上主产品的保护设备。易水解或者易水分的物质应连接一个装有干燥剂的装置;易吸收CO2气体应注意密封保存。

2、接口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CO2,则应“大”进(同样利用CO2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小”出(利于余气的导出),若为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3、气密性检查

凡有制气装置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4、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一般来说防倒吸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一般来说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撤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事故处理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问题是遇到事故发生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冷静的头脑,做到一不惊慌失措,二要及时正确处理,三按要求规范操作,尽量避免事故发生。例如浓硫酸稀释时,浓硫酸应沿着容器的内壁慢慢注入水中,边加边搅拌使热量均匀扩散。在做有毒气体的实验中,应尽量在通风橱中进行。不慎将苯酚沾到手上时,应立即用酒精擦洗,再用水冲洗等等。关于化学事故的处理,每一位化学老师都讲得很仔细,平日务必记住老师强调的注意事项。

七、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查,它分为实验原理设计和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敲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必须具有简捷而正确的操作程序。

要想正确解答这一类的试题,必须在平日注意锻炼“想象实验”的能力,怎样想象实验?我在指导学生锻炼“想象实验”能力方面作了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想象实验结果

对很多实验,我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进行想象,推测出可能的结果,然后我指导学生用实验对想象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有些实验受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实验验证的,我就进行讲解点评。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启发学生画好实验装置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等,可使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做完“钠和乙醇的反应”实验,可提出如下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如何设计实验予以证明?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它教学任务尚需完成,因而此实验只好使学生通过想象而完成。这样,既要求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图或其草图,还要求学生必须明确要取定量的乙醇与过量的钠反应并准确测定生成的氢气的体积,尔后经过计算才能确定。对解决这一问题感到有困难的学生,可引导其回忆已做过的测定电石纯度的实验习题。

3.引导学生改进实验

实验改进本身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平时,我注意积累他人成功的实验改进成果。教学中,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大胆创造;可引导、启发学生使其思维想象向已有实验改进成果靠近;也可向学生展示已有实验改进成果,组织学生先进行实验想象,再进行实验验证或讲解点评。

4.指导学生做实验习题

实验习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实验表象储备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的基础上,不难单独拟定出实验方案,然后各自交实验小组讨论,由实验小组选择最佳实验方案,然后报经我审查。实验方案不要作统一规定,只要实验设备允许且实验无多大危险性,就尽量按学生设计方案提供仪器、药品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即使个别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是不可行的方案,也可以让学生试一试,使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认识。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八、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是手段,要达到目的还需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剥去假像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与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考虑:①方案是否合理,这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②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③反应条件不足可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速率过慢引起实验误差;④所用试剂不纯,杂质甚至参与反应均可导致实验误差等等。

二、解答综合实验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基不扎实,运用不灵活,对综合实验题产生畏惧心理

综合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常有一些超出课本的新信息,且容量大、综合性强,对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相当多学生因基础不扎实,又不能灵活运用,一见题就发怵,不能冷静观察与思考,直接影响到正常思维和答题效果。

 2、阅读、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

不少学生习惯于拿到题就动笔,不认真审题,对问题缺乏全方位理解,直接影响对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相互关系的思考,必然影响答题的准确性,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许多考生的试卷都是反复涂抹。

  正确地分析问题是解题成败的关键。许多学生反映,题读来读去就是理不出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这说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审题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不会审题。这是影响综合实验题解答的主要原因之一。

   3、观察不全面,描述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差

综合实验题往往要考查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等,学生只有观察仔细、表达清楚、描述准确才能拿高分。评卷中发现考生因观察不全面、描述不准确而失分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综合实验题很少满分的部分原因。

三、避免出现问题的关键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关键的一方面是,在平日要十分注意观察实验。在观察实验时,要注意以下6点:

1、防止看了热闹,丢了门道

初学化学的同学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有些同学甚至把做实验看成是耍魔术,很好玩。由于他们只注意看“热闹”,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这样就难以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丢掉了“门道”,其结果就难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不能只盯一点,要全面观察

一些同学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只注意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略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如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看到有“火星四射”,而看不到有“黑色固体产生”。另外,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包括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例如,在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通过鼻闻,可了解产生的气味的气味;用手摸集气瓶壁,可感觉到反应有热量放出。这些都是用眼所观察不到的。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全面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3、不能马马虎虎,要细心比较

观察实验不能只观察一个大概,特别是对相似的实验,更应细心比较。如硫既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氧气中燃烧,在观察这两个实验时,就应特别细心,否则,从而得不出硫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的结论。

4、不能只观察不思考

观察化学实验,不只是动动眼睛和其它感官就行了,还要开动脑筋去分析和判断。如,在观察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时,只有同时思考“为什么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为何要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时,为何要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等问题,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5、弄清概念,防止张冠李戴

有些化学实验的概念容易混淆,若没有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就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光”与“火焰”、“烟”与“雾”、“浑浊”与“沉淀”、“溶解”与“熔化”等概念极易混淆,只有注意了它们的区别,才能做到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6、要防止用结论代替现象进行描述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白色粉末产生”,而不能描述为“有氧化镁产生”。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注意有机化学题中的“陷阱”

  在高考中的有机化学题中,出题者常常故意设了很多陷阱,你若一不留神掉进了某个陷阱中,就很可能使你遗恨终生。所以要仔细对待这些陷阱。

一、能看得见的“陷阱”要细心观察

  [例一]由-CH3,-OH,-COOH,-C6H5四种基团两两组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中,其中水溶液能使石蕊试剂变红的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解析]在这里存在两个“陷阱”:一是-OH,-COOH组合得到的是碳酸,属于无机物,这是一个“陷阱”。在两两组合的有机物的水溶液中呈酸性的有三种,但能使石蕊变红色的只有两种,-CH3,-C6H5组合得到的苯酚的水溶液虽然呈酸性,但酸性比较弱,不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这是第二个“陷阱”。故本题答案(A)。

  [例二]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X水解成Y、Z两种碳原子数相同的直链有机物,其中Z可与Na2CO3溶液反应,Y不能转化为Z,则X为(  )

(A)2-甲基丙酸丁酯    (B)丁酸丁酯

(C)丁酸-2-丁酯      (D)丁烯酸丁酯

  [解析]看得见的“陷阱”往往是大家所忽视的。本题的看得见“陷阱”的字眼是“直链”两字。作为酯水解后的酸要是直链羧酸,依题所给的只能是丁酸或丁烯酸,而水解所得的直链醇,可以是1-丁醇,也可以是2-丁醇,其中2-丁醇往往会被学生忽视,因为在所给选项中丁酸-2-丁酯的碳链结构存在支链,而水解出来的醇却是直链的,这是一个“陷阱”。故答案为(C)。

   二、看不见的“陷阱”要当心

  看不见的“陷阱”更是危险,在解题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提防。

[例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除去乙烷中的乙烯用氢气加成。

(B)除去肥皂中的甘油和过量的碱用盐析法。

(C)除去95%酒精中的水,加无水硫酸铜后用蒸馏法。

(D)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得到白色浑浊,用过滤的方法得到苯酚。

  [解析]在(A)中存在的“陷阱”是:有机反应往往是可逆的,在乙烯与氢气的加成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使乙烯转化为乙烷,同时氢气量的多少很难控制,理论上可用这一方法,但实际不可行,可改用溴水洗气法。(C)中存在的“陷阱”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乙醇中是否有水,方案可行,但用无水硫酸铜来除去95%酒精中的水则在蒸馏过程中硫酸铜晶体会因受热而分解出水,应该改用生石灰进行实验。(D)中的“陷阱”是:产生的白色浑浊实际上是苯酚的乳浊液,应该用静止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此题答案是(B)。

   要想在考试中能成功地发现并越过“陷阱”,关键是在平日的练习中锻炼出一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发现了“陷阱”就找到了“题眼”,等于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平日熟练掌握各种物质的特性,融会贯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在解题中要做到活学活用,灵活多变,能将“陷阱”转变成解题的“题眼”。

 

烃类化合物分子式的求法及结构式的判断技巧

由烃的分子量推断烃的类别

各类烃的分子量的表达式可表示为:烷烃:M=14n+2,烯烃、环烷烃:M=14n,炔烃、二烯烃:M=14(n-1)+12,苯及其同系物:M= 14(n-1)+8。如果用CH2基的式量(14)去除烃的分子量就会发现:1、若能整除,则该烃必定是烯烃或环烷烃;2、若余数为2则为烷烃,若余数为12则该烃必定是炔烃或二烯烃,若余数为若余数为8该烃必定是苯或同系物。此方法称为“分子量——商值判别法”。

分子量的计算

分子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基本类型,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分子式的一般求法是:

分子量=气体的密度(标准状况)×22.4=气体对H2(或空气)的相对密度×2(29)=(非标准状况)WRT/PV=DRT/P

另外,可以根据分子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分子量,还可以根据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求分子量,还可以根据化学反应式计算分子量等等。

 

有机物结构式的推断方法

有机物结构式的推断方法很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根据题意的要求,现将种方法介绍如下:

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推测其结构

以加成反应判断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键的特征和数目:能与H2加成的又碳碳双键、叁键、碳氧双键(醛和酮)及苯环等,而能跟溴水加成的则只有碳碳双键和叁键;根据碳是四价这一规律和加成产物的结构可判断不饱和键的位置。如某烃1分子可以与2分子的下发生加成反应,在所得的产物中,每个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溴原子,则该烃为1,3—丁二烯(CH2=CHCH=CH2)。

根据烃、醇、酚、醛、酮、羧酸、脂的化学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推断有机物的结构。

根据反应规律进行推断

某些反应类型是一些有机物所特有的,这要抓住这些特征反应,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列举型推断

已知分子量要求列举对应的若干种物质或已知某种性质列举有这种性质的物质。

计算型推断

解此类题的依据是有机物的通式和有机物的性质。步骤是:先由题目所给的条件求个元素的实验式(最简式),再根据分子量或化学反应方程式确定分子式,最后根据物质的特征性质确定结构式。

根据已知的衍变关系合成有机物

要牢记一点:不同类别的有机物间的转变本质上是官能团的转变。一本采用逆推法:分析要合成的有机物的结构,对比官能团与所给原料的官能团的异同,展开联想,理清衍变关系。要深入理解、充分运用新信息。要注意加强题给新信息与所要求合成的物质之间的联系,找出共同性质,有时根据需要还应从已知信息中通过对比、分析、联想,开发出新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怎样准确解答化学说理题?

说理题是一种要求推理过程严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题目。由于一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着重计算、轻说理的倾向,加之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故而在解答化学说理题时,往往出现说理不全、条理不清、主次不分、用词不准、因果不明等错误。

那么,怎样正确地解答说理题呢?一般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定律出发,推导出特殊事物的结论。由一般的判断(大前提)、特殊的判断(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的三段论法,是解答说理题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演绎推理方法。这种推理过程首先要求前提正确、其次是推理过程应一贯,不矛盾,不模棱两可,每步都要有根有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正确。下面通过举例向同学们加以说明。

例1.下列物质里各元素以游离态存在还是以化合态存在,为什么?

①     氧气,②二氧化硫,③铁粉,④硫粉,⑤CaO

解答:元素一般都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以单质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化合态(大前提)。因为氧气、铁粉、硫粉是单质,二氧化硫和氧化钙是化合物(小前提)。所以,组成氧气、铁粉及硫粉的氧元素、铁元素,硫元素皆以游离态存在;而组成二氧化硫、氧化钙的氧元素、硫元素、钙元素均以化合态存在(结论)。

例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前提)。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小前提),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结论)。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运用“三段论法”时,大前提和小前提先后次序也可颠倒。

例3.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解答:一般天然水和汗水都是某些电解质的稀溶液(小前提);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大前提),所以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触电(结论)。

上述例题的解答过程是应用一个三段论的推理,但在有些题目中需要几个三 段论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推理,才能得出最后结论,其中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是作为后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或小前提的。

例4.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而蜡烛的火焰却一扇就灭,为什么?

解答:燃烧着的可燃物当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火焰就会熄灭(大前提);用扇子扇火会使空气流动带走热量(小前提),所以,不论是炉火还是燃蜡用扇子扇时都会降低温度(结论又可作大前提)。不过,扇子扇燃蜡时,空气流动带走的热量会使其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炉火的着火面积大,热量多,用扇子扇时不能使它们温度迅速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由于空气流通,使氧气供给更充分(小前提),所以,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蜡烛火焰却一扇就灭(结论)。

通过以上例题说明,要透彻、全面地解答说理题,前提是认真审题,基础是掌握理论知识,关键是正确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应用性试题分类例析

所谓应用性试题,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的一类试题。它是近几年中考、高考的一种新兴题型,有取材广泛,信息量大,联系面广,综合性强等优点,能全面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本文对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应用性试题举例加以分析。

一、环保应用题

这是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一类试题。

[例1]:有一条河自由西向东流,在河边有A、B、C、D四家工厂向河中排放废水,若每个工厂的废水里含有NaOH、HCl、MgCl2、Na2CO3 四种物质中的一种。A、B两厂位于河南岸,A厂在B厂西边;C、D两厂在A、B的对岸(河的北岸)。某中学环保小组对该河流的污染状况进行检测发现:A处河水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B处河水出现白色浑浊;D处河水有大量气泡产生;在河南岸B厂的下游E处河水澄清,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在E处的下游F处河水澄清,经测定pH为7。

(1)试推断B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的污染物是____。

(2)F处河水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____。

分析:D处产生大量的气泡,由题意可知,C、D两工厂排放的废水各含HCl和Na2CO3中的一种。它们反应后的产物是NaCl、CO2和H2O。而A处河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说明A厂排放的废水一定含NaOH。而B处出现浑浊,说明B厂排放的废水含MgCl2,它们反应后的产物是Mg(OH)2和NaCl。但E处河水澄清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NaOH有多余。而F处河水澄清且pH=7,可知C、D两厂废水反应后HCl多余,且多余的HCl与NaOH恰好完全中和。反应后的产物是NaCl和H2O。由此可以推断F处河水中主要溶质是NaCl。

[例2]:产生酸雨危害,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  )

A、 二氧化碳;B、天然气;C、氮氧化合物;D、二氧化硫

分析:略。答案是C和D。

二、工业生产应用题

这是一类关于工业生产中利用有关原料制取物质的应用题。这类问题往往涉及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并具有综合分析的能力。

[例3]:某化工厂按如下步骤进行生产:

(1)以煤为燃料,煅烧石灰石;

(2)用饱和的Na2CO3溶液吸收第(1)步中产生的CO2生成NaHCO3;

(3)使第(1)步中得到的CaO与H2O反应;

(4)再使澄清的石灰水跟Na2CO3溶液反应。

根据上述步骤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该厂的原料是煤和石灰石

B.该厂最终的产物是烧碱和碳酸氢钠

C.该厂排放的废气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D.该厂生产过程涉及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

分析:由煤作燃料,会产生SO2、CO、烟尘等污染物,因而C是错误的。由(1)、(2)两个步骤可知,该厂的原料是煤、石灰石和碳酸钠,否则不可能制得NaHCO3,故A也是错误的。高温加热石灰石的反应方程式是CaCO3 = CaO+CO2↑,它是分解反应,CaO和H2O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反应方程式是CaO+H2O=Ca(OH)2。消石灰与Na2CO3的反应为Ca(OH)2+Na2CO3=CaCO3↓+2NaOH,是复分解反应。上述四个过程没有出现置换反应,故D也是错误的。由(2)可知产物是NaHCO3,由(4)可知产物是CaCO3和NaOH,而CaCO3可经过滤回收利用,因此该厂的最终产物是烧碱和碳酸氢钠。故正确答案为B。

三、农业生产

[例4]:经测定,某农田的土壤显酸性,所以在该农田中最好不用( )

A、 碳酸胺;B、硫酸钾;C、磷肥;D、硝酸胺

分析:碳酸胺是弱酸弱碱组成的盐,所以它不会影响土壤的酸碱性;硫酸钾是强酸强碱组成的盐,所以它也不会影响土壤的酸碱性;磷肥是中强度的碱与中强度的酸组成的盐,所以它也不会影响土壤的酸碱性:硝酸胺是弱碱强酸组成的盐,若使用它会加剧土壤的酸化程度,所以答案是D。

四、生活应用题

这是一类与我们日常生活极为密切的化学问题,一般取材于日常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其中的道理。

[例5]:我们饮用的水是由原水净化所得。在原水中加入明矾是,为了(            ),通入少量的氯气,是为了(          )。原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家庭的饮用水可经过如下的净化步骤:

分析:明矾溶于水后,能发水水解,生成AI(OH)3絮状沉淀,将水中的泥沙等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溶解于水以后,可以生成次氯酸(HCIO),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死原水中的细菌。

四、药品分类贮藏应用题

这是一类根据化学药品的性质进行分类保存的问题,要求学生熟悉物质的性质。

[例6]:某厂实验室有甲、乙两个药品橱,其中甲橱已存放有锌和铜,乙橱是空橱。现有碳酸钙、浓硫酸、烧碱、浓盐酸、氧化铜,应该分别把它们放入哪个橱中?其中试剂瓶口一定要密封的是哪些化学药品?

(1)甲橱:锌、铜、_____,乙橱:_____。

(2)需密封保存的是:_____。

分析:不同化学药品的存放原则是药品间相互不能发生反应。甲橱已存放有锌和铜,不能再放浓硫酸和浓盐酸,应把它们放入乙橱。同理,碳酸钙、氧化铜、烧碱应放入甲橱。由于浓硫酸和烧碱具有强烈的吸水性,且烧碱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应密封保存。浓盐酸有强烈的挥发性,也应密封保存。

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常见药品的贮存,我编了这样一首诗:

 

常见化学药品的贮存

 

硝酸固碘硝酸银,

低温避光棕色瓶。

液溴氨水易挥发,

阴凉保存要密封。

白磷存放需冷水,

钾钠钙钡煤油中,

碱瓶需用橡皮塞,

塑铅存放氟化氢。

易变质药放时短,

易燃易爆避火源。

实验室中干燥剂,

蜡封保存心坦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1、硝酸固碘硝酸银,低温避光棕色瓶:意思是说硝酸、固体碘和硝酸银都属于受热见光易分解的物质,所以必须存放在棕色瓶里,并放在阴凉处。2、碱瓶需用橡皮塞:意思是说盛放碱液的试剂瓶要用橡皮塞。3、塑铅存放氟化氢:意思是说氟化氢(氢氟酸)易腐蚀玻璃,因而必须存放在塑料或铅制器皿中。4、易变质药放时短:意思是说易变质的药品存放时间较短,即不能长久贮存,最好现用现配制[联想:常见易变质的药品有:①氢硫酸放久了,则大部分将挥发,部分被空气氧化;②氯水长期存放将因慢慢分解而失效;③亚铁盐长期存放,则易被氧化为铁盐;④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长期存放则慢慢退色]。5、易燃易爆避火源:意思是说易燃物质(如:二硫化碳、酒精、丙酮、苯、硫、磷、镁粉等)和易爆炸的物质(如:氯酸钾、硝酸铵等)存放时要远离火源。6、实验室中干燥剂,蜡封保存心坦然:意思是说实验室中用的干燥剂极易吸水,因而要用蜡封保存。

五、设计性应用题

这是根据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方法和步骤的应用题。设计题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不能混入其他杂质,否则会出现错误的解答,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设计的能力,难度较高。如:

[例7]:怎样用实验证明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试简述操作步骤。

分析:要鉴别氯元素,自然想到用AgNO3,看有无白色的AgCl沉淀生成。但KClO3溶于水后不能电离出Cl,而是ClO3,无法用AgNO3去鉴别。考虑到KClO3可加热分解生成KCl和O2,再将KCl溶于水,再与AgNO3反应,便可鉴别。

 

平日要加强对开放型试题练习

化学开放型试题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平日要注意多作一些开放性试题的联系。开放性试题主要包括种类型:

一、一题多解型

一题多解是针对一道题目采取多种解题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加强和巩固。并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获得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利于学生在各类检测中能最快最准确的解答问题、优化解题方法,获得理想的成绩。

[例1]:24molH2S在30molO2中燃烧,可得SO2的物质的量为多少?你有几种解法?

   A、20mol   B、18mol   C、24mol   D、30mol

解法一:原子守恒法

          24molH2S → 需12molO2       

          (若O2不足,则SO2物质的量为0)

          剩余30-12 =18mol O2→18molSO2

          (若O2过量,则由S守恒计算)

解法二:待定系数法

    24 H2S + 30 O2 = a SO2 + b S + 24 H2O

      a + b = 24        a =18mol

      2a + 24 = 60       b = 6mol

解法三:直接配平法

    a H2S + b O2 = a H2O +(1.5a-b)S +(b-0.5a)SO2

    将a = 24,b = 30代入得

    24H2S + 30O2 = 24H2O + 6S +18SO2

解法四:方程式法

    2H2S + O2 = 2S + 2H2O

     2  1   2

     24  12  24 (O2过量)

    S + O2 = SO2

    1  1  1

    18  18  18  (O2不足)

解法五:关系式法

  设充分燃烧的H2S a mol,不充分燃烧的H2S b mol

      a + b = 24          a = 18mol

      1.5a + 0.5b = 30       b = 6mol

解法六:元素守恒法

    设H2S a mol,O2 b mol

    SO2物质的量 = b-0.5a = 30-0.5×24 = 18mol

解法七:差量法

    2H2S + O2 = 2S + 2H2O  △n

     2           3

    2H2S + 3O2 = 2SO2 + 2H2O  △n

     2            3         

    说明:只要有2molH2S参与反应,气体总物质的量就缩小3mol。

    H2S的物质的量:缩小的物质的量 = 2/3

    ∴SO2的物质的量 = 24 + 30-24×3/2 = 18mol

解法八:电子守恒法

    设生成S需H2S a mol,生成SO2需H2S b mol

     a + b = 24        a = 6mol

     2a + 6b = 30×4      b = 18mol

解法九:观察法

    选一个中间值,如A。推理:生成20molSO2,需20molO2,余10molO2,    生成20molH2O<24molH2S中所含的H,所以生成的SO2必小于20mol。

  这个题还可以用交叉法等方法来解。通过作这一个题就可以复习多种解题方法,可见作开放型试题是很有好处的。

  二、一题多变型

一题多变是由一道原始题目从题设条件的增减、论述过程的转化、知识点的迁移、求解点的变化等角度进行演变,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巩固并延伸。从而形成知识点到线并延伸到面的过程。可以训练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

[例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  )

[变式一]: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相同时,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  )

[变式二]: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在其体积比为1:2:3时,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  )

[变式三]:用等体积等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恰好使它们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变式四]: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3:2:1时,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  )

(答案:1:2:3 6:3:2 1:4:9 6:3:2 9:3:1)

三、一题多问型

一题多问是由题述信息出发,按信息量和信息点的不同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在综合考试模式下,题目数量减少而又尽可能的照顾各个知识点,所以一题多问的开放型试题的出现是个必然。可以是学科内的一题多问,也可以是学科间的一题多问。训练知识识记和应用能力及解题的意志品质。

[例3]:HNO3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制备HNO3采用NH3催化氧化法,将中间产生的NO2在密闭容器中多次循环用水吸收制备的。

  (1)工业上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产硝酸,生成的气体经过多次氧化、吸收的循环操作使其充分转化为硝酸(假定上述过程中无其它损失)。

  ① 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设循环操作的次数为n,试写出NO2→HNO3转化率与循环操作的次数n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③ 计算一定量的二氧化氮气体要经过多少次循环操作,才能使95%的二氧化氮转变为硝酸?

  (2)上述方法制备的HNO3为稀HNO3,将它用水稀释或蒸馏、浓缩可制得不同浓度的HNO3。实验证明:不同浓度的HNO3与同一金属反应可生成不同的还原产物。例如,镁与硝酸反应实验中,测得其气相产物有H2、N2、NO、NO2,液相产物有Mg(NO3)2,NH4NO3和H2O。生成这些产物的HNO3浓度范围为:H2:C<6.6mol/L;N2和NH4+:C<10mol/L;NO:0.1mol/L2:C>0.1mol/L。各气相产物成分及含量随HNO3浓度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

  ④ 写出Mg与11mol/L的HNO3反应的方程式;

四、一题多果型

一题多果是对于一道试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型试题的答案不确定性的特点。通过该类型试题的训练,可以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例4]: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答案:①与金属反应的产物及是否钝化;②遇有机物的炭化;③外观观察等;④是否与非金属碳、硫等反应;⑤溶于水的热效应;⑥等体积称重;⑦稀释测pH值;⑧测导电性;⑨与还原性物质如溴化钠等的反应;⑩遇明矾的现象;⑾与氯化钠等的反应现象;⑿分别加入到浓盐酸中;⒀遇指示剂的变色情况;⒁加无水硫酸铜的现象;⒂氟化钙。)

五、一题多面型

一题多面是指一道题目涉及多个知识层面,可以是学科内综合,也可以是学科间综合,侧重的是学科间综合。这类题可以锻炼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例5]: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某些大中城市相继出现大雾和沙尘天气,致使航班停飞,高速公路关闭,并出现了一些交通事故,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1、雾属于哪一种分散系(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2、1952年国外某城市的一次大雾,大气中SO2的含量高达3.8mg/m3。这种大气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  )

A、循环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  D、泌尿系统

3、气象学认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能见度在50至200m又称黑风暴;能见度为1至10km时是扬沙天气;而浮尘天气是沙尘暴和扬沙过后天空出现细粒浮游物的结果,这时太阳呈现苍白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km,俗称“落黄沙”。沙尘暴的形成和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土壤表层状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扬沙、沙尘暴与浮尘的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它们是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所致

B、沙尘暴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使人易患呼吸道疾病,因风沙表面富集镍、铬、铜、锌、铅、铊、镉等金属元素,通过呼吸和皮肤使人中毒

C、“落黄沙”对植物光合作用没有影响,叶片嫩芽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照常进行

D、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建设和提高森林覆盖面率,退耕还林是防治风沙的最好途径

4、沙尘暴的形成和与风速有关,森林对风有很好的的减速作用。若两地(森林区)风速差的平方与两地距离的2/3次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风吹到树林的速度为30m/s,现要求减弱到5m/s。

(1)林区的宽度为(  )

A、253/√k  B、253/√k3  C、256/6√k  D、56/4√k3

(2)假设空气的密度恒定不变,则风的能量减少为原来的多少倍(  )

A、1/6    B、1/16    C、1/25    D、1/36

(答案:1、D 2、C 3、C 4、(1)B (2)D)

不难看出,作开放型试题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要想决胜考场,不多作一些开放型试题是不行的。

 

谈除掉物质中的杂质的常见方法

除掉物质中的杂质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常见的方法有六种:加热、降温、水吸收、加入第三种物质使杂质与之发生化学反应、采取萃取分离的方法。现举例说明如下:

1、如何除掉混在Na2CO3中的NaHCO3

答:将混合物加热即可。

            △

2NaHCO3     Na2CO3 + CO2↑+ H2O

2、如何除掉混在(NH4)2SO4中的NH4CI?

答:将混合物加热即可。

3、如何将KNO3从NaCI溶液中分离出来?

答:将混合液加热浓缩,然后降温冷却,则KNO3就会结晶析出。

4、如何除掉混在CO2中的HCI?

答:将混合气体通入水吸收即可。

5、如何除掉混在NaHCO3中的Na2CO3

答:将混合液通入CO2即可。

                     △

Na2CO3 + CO2+ H2O =2NaHCO3

6、如何除掉混在CO中的CO2

答:将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即可。

 CO2 + 2NaOH =Na2CO3 + H2O

7、如何除掉混在CO2中的CO?

答:将混合气体通入加热的CuO即可。

                  △

CuO + CO = CuO + CO2

8、如何除掉混在NaBr中的Br2

答:加入四氯化碳萃取即可。

9、如何将水中的杂质除掉?

答:采取蒸馏的方法可得到较纯的水。

为了帮助学生记住这常见的六种方法,我编了这样一首小诗:

 

除掉杂质的方法

 

除杂方法常有六,

加热降温水吸收。

化学反应通常用,

萃取分离或蒸馏。

 

鉴别物质的方法

鉴别物质是一个高考的热点,很多同学在这方面丢了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作这一类题的要诀。鉴别题的类型虽然很多,但不外乎从两个方面打开突破口:

一、从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打开突破口

物质的特殊的物理性质是指:状态、颜色、气味等。

二、从物质的特殊化学性质打开突破口

对于无机物单质来说主要是它的特征反应;对于无机化合物来说,主要是其阴、阳离子的特征反应(包括烟色反应);对于有机物来说,主要是根据器官能团的特性和该物质的特征化学反应来判断。

显而易见,要想做到准确鉴别物质,不在于你的头脑是多么地聪明,不在于你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多么的丰富,关键的问题是牢牢地记住物质的特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进入总复习阶段以后,有不少同学觉得学的物质太多,很难在短时间内记住那么多的物质的特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于是产生了畏难发愁的情绪,有的甚至丧失了学习化学的信心。这些同学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些同学不善于对表面上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为帮助同学解决这个问题,我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编了四首诗:常见无机气体的鉴别诗、常见无机阳离子的鉴别诗、常见无机阴离子的鉴别诗,常见有机物的鉴别诗。若用较短的时间记住这短短的四首小诗,便可高枕无忧了。所以同学没有必要对某方面的知识发愁,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总结出一套好的记忆方法。

 

怎样培养自己学习化学的能力?

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是培养自己学习化学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中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在平日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呢?

一、通过归纳总结提高思维能力

谈到化学,同学们与数学、物理比较以后,常产生这样的感想“易学易忘”。化学反应千变万化,虽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记忆是思维的起点,记忆丰富的素材为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能力的提高又可为深入理解记忆和驾驭这些材料创造优越的条件。怎样加强记忆呢?一般情况下老师讲过一章或一单元后都要小结,但同学们要在老师小结之前自己做本章或本单元小结。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按自己的记忆方式,对学过的之计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与老师作的总结进行比较,看一下自己作的总结与老师作的总结有何不同之处,比老师作的总结好的地方要保留,差的地方就放弃。

总结的过程是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知识升华的过程,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作这方面的练习,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化学知识表面上千头万绪,其实各有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和规律。通过一个个的小专题把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归纳起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层次化。通过自我总结,这些知识在大脑皮层中会留下深刻的良迹,不仅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寻找知识规律的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由“死学”变为“活学”。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二、多思巧练,提高解题能力

解答化学题,除了准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有科学的解题方法。多想出智慧,多谋能善断,多思巧练才能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1、  精选习题,触类旁通

目前各种复习资料多不胜举,内容各异,题型有别,如果选择不当或者跳入“题海”,就很可能被“海水”灌得晕头转向,但却收获不大。那么怎样选择练习题呢?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题练习;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宜的练习题;三是要善于选择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做一题通一类;四是尽量根据自己所学内容的范围选择一些综合性习题,前挂后连,既练习了现阶段的内容,又复习巩固了以前的知识;五是选看参考资料的优秀例题帮助熟悉题型,学习好的解题方法;六是重做平时考试的错题,找出自己知识的漏洞,尽快弥补;七是增强自我检查意识,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些试题,摸清自己的水平,找出不会做的题、做错的题,解题步骤出现繁琐、速度慢等情况,找出思维上的差距,总结出正确简捷的解题思路。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解题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活动中形成的,有的同学习惯于照教师讲过的例题生搬硬套,这种模仿式的解题方法会抑制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有利于锻炼自己积极思维,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逆向思维,拓宽思路

很多同学习惯于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向思维,有时碰到一些问题会误入歧途。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锻炼自己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问题,锻炼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联想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律、原理和方法,随机应变地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攻克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将2.8克镁铝合金溶于250毫升2摩/升的盐酸中,完全溶解后加入250毫升烧碱溶液,若使所得沉淀的质量最多,烧碱溶液的摩尔浓度最大是多少?

分析:很多同学往往想到先设Mg为x摩,Al为y摩,这样题目就很难解出来。如果从结果出发,不难看出生成沉淀的量最大,所加烧碱除中和过量的盐酸外,应刚好把Mg2+、Al3+完全沉淀,此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因此nNa+=nCl nNaOH=nHCl从而得出NaOH物质的量最大不能超过HCl物质的量,否则Al(OH)3会发生溶解。NaOH的摩尔浓度最大不能超过2摩/升。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计算,但若思维方向不对,就会费事误时,甚至无可奈何。

逆向性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加之敏锐的思维方式,两者产生共鸣,才能找到解题的关键。

三、通过做“新情境”题目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主要包括迅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结合新信息迅速调用已有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但要注意两点。

1、正确处理做"新情境"题目与落实双其的关系。

新情境题目的设置不是空中楼客,高不可攀登,它是将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新信息结合在一起,然后设计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并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例如:94年高才第34题:合成分子量在2000-5000范围内具有确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93年报导合成了两种烃A和B,其分子式分别为C1134H1146和C1398H1278,B的结构跟A相似,但分子中多了一些结构为“—苯环—C≡C-”的结构单元。B分子比A分子多了_____个这样的结构单元(填写数字)。

分子:试题给了两种烃的分子式,C、H原子数之多,学生平时并没有见过。但是只需要从题中提示的信息找出结构单元“—苯环—C≡C-”中的C、H原子数是C8H4,而两种烃分子式碳原子数之差为264,264÷8=33。用氢原子之差计算也可以得此结果。由此可见,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接受题示信息进行简单迁移的能力,突出了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所以说“新情境”题不一定都是难题,不能跳入“题海”去做大量偏、难、怪的题而忽略了双基。

2、排除干扰,总结规律

“新情境”题突出一个“新”字,题目中常常出现中学课本中没见过的内容,它具有题材新颖构思别致等特点。有的题目篇幅很长,有的信息虚张声势。所以有些同学一看见这类题目就心里紧张,感到束手无策,产生了畏惧心理。解决的办法除增强自信心外,就是要通过做题总结规律;接受“新事物”→联系旧知识→推出结论。平时要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遇到题时才能够简缩已知信息,捕捉隐含信息,去掉干扰信息,抓住关键信息,不被表面字句太多而迷惑,迅速找出解题思路。通过练习找到了做此类题的感觉,自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畏惧情绪也就会消除。这样你就从学会课本知识走向“会学”新的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的层次。

同学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综合能力的培养,既不是望尘莫及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大家既要树立信心,又要有恒心、毅力。我请同学们记住这样一段话:“雄鹰是由地面飞向高空的能手,当我们看到这些飞行大师在万里长空自由翱翔的时候,除了羡慕和赞赏以外,最好想一下它们刚出巢的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翅膀,曾经经受过多少次暴风雨的严峻考验啊!”

 

学习化学的思维障碍及克服方法

[站长注:本文参考了侯秀姣老师的一篇论文,特此说明。]

 一、学习化学的思维障碍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障碍主要表现在:(1)感到化学知识繁杂,尽管学了不少化学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则不知去“想”哪些知识;(2)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公式都背会了,但在考试时常常用错;(3)考试时认为有的题目很眼熟,一看就会,但做出来常错或不全对;(4)在关键的解题思路处卡壳,出现“思维盲点”;(5)只会做课本上的作业,遇到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则无从下手求解。

  产生上述思维障碍的原因何在?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多,相关知识散见于各章节中,不少同学会越学越觉得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掌握起来有相当的难度,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即内在的规律性),是因为来自于人的大脑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即知识的内化过程。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的基础。

  知识的结构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变量。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有序的结构中去提取有序的知识,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这是因为“新知识总是要停泊在旧知识的锚桩上。”也就是说学习的新知识一定要与旧知识进行联系,接受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含混不清的知识会对新知识产生严重的干扰,也使原有的知识含混了,导致新知识的学习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给理解、记忆及应用造成极大困难。可见,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是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

  (一)理清(内化)知识思路,缔结合理知识网络

  如何塑造良好的知识结构呢?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做到应当会的和应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一定要及时掌握,做到“日清月结”或“章节结清”。这包括:

  1.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和重要事实。这些“砖瓦基石”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原材料,是进行思维活动所用到的原始的材料。每一概念要掌握其核心实质,如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核心是任何理想气体(纯净的或混合气体);标准状况;1mol;22.4L。

  2.对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氧化剂与还原剂、中和反应与水解反应等,都可列表进行联系和对比。区别相似、相反概念间的异同点,使学生形成较清晰的局部概念体系。

  3.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对于化学的学习应是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抓规律、记特殊。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知识概括归纳,构造知识块、知识链,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4.以简驭繁。学习繁难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必须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努力寻找知识和思维的转化点。一方面将繁难知识转化分解为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从训练常规思维出发,用一般方法解决繁难问题。只有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才能应用知识网络,产生有条理的联想,再经过筛选、比较、判断、推理,形成通畅的思路,达到问题的快速准确解决。

二、诱导思维、激励思维、启发思维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高的抽象性,并开始由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发展,习惯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思维,对事物能注意到具体分析,找到本质特征,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去。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独立学习、探索、发现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分析、研究、解决化学问题。这样一来,自己在享受了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和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1.要配合老师的诱导思维。思维源于疑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是激起学习欲望,激励创新的因素。所以老师通常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疑。老师的目的是围绕有关教学目标设计一个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问题程序,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向纵深发展。同学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在老师的诱导下大胆地去思维。

  2.利用新颖问题激发思维。对新颖的问题要采取换角度、换形式等方式全方位地去思考。例如,当老师作了一个新的演示实验的时候,你在认真观察实验的同时,要给自己多提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这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装置能否可以改进?这个实验装置与曾经学习过的哪个实验装置有类似的特点?

  3.通过解题过程锻炼思维。作练习题的目的是为了锻炼思维能力,因而在作完了一道题后,要思考一下,看看通过作这道题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找到了什么样的解题规律,然后再对题目进行变式:增减已知条件、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引导自己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一来,就可以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熟悉掌握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诸如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直接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使自己养成勤思、善思、深思的良好习惯,以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思维方式大致包括: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直觉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技巧

   通过联想可以培养自己综合的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我在下一个专题中专门论述了,在此就不多谈了。

 

化学竞赛试题命题思想、解题思路与试题分析

[站长注: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吴国庆教授写的一篇文章,我认为该文章写得不错,故原文搬到这里,供大家参考。]

  全国化学竞赛的根本出发点是推动中学素质教育。试题的基本命题思想主要是考察能力的试题。“能力”的内涵很丰富,跟“智力”不太好分清。有人认为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四个主要表现形式。有人认为智力可分成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感受智力、人际交流智力、个人内在智力七种。又有人将思维力分为逻辑能力与非逻辑能力。逻辑能力包括判断、推理、比较、分类、综合、归纳、演绎等,非逻辑能力包括想象、联想、直觉、灵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化学竞赛属于智力竞赛,但不可能测试所有智力,也与电视台上的智力竞赛不同,主要不是测试应试者对知识记忆得多不多,牢不牢,遇到他人发问时从大脑中提取已有知识得快不快,而是考察应试者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策略是尽可能令应试者身处陌生情景,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提取、加工、理解新情景显现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战略和策略,形成知识、发展知识,达到考察应试者学、识、才三者统一的水平。“学”不仅包括对前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个人的经验;“识”是见识、洞察力、是看清和把握方向,进行判断和抉择;“才”是才能,是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特别是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创造力。我们化学竞赛的试题还强调考察应试者具有的对化学学科特有的分子三维立体结构的空间想象能力或者说空间感受能力,考察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表述能力(包括运用文字、图象、符号、公式等的能力)等;竞赛试题还要求应试者关注化学知识的前沿发展,化学发展与技术进展及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和科学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环境改善的关系以及社会舆论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的认识、态度、判断能力、价值取向等。竞赛重点考察应试者如下思维品质:敏锐性、精确性和深刻性。竞赛中应试人的心态也是测试的重要内容,要检测应试人的自信心、应变能力、勇于提出假定、勇于修正错误、百折不挠等心理品质。近年来,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的知识水平(包括作为学生参赛前已知的具体化学知识与原理性知识的水平)较前几年已大幅度下降。我们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教师组织学生参赛,也有利于吸引学生参赛,是今后初赛的方向(初赛基本内容的文件也有必要通过几年试用后进行相应修改,删去过多的非中学化学知识点)。鉴于教育部已作出决定,凡数理化生物信息五科相当于化学初赛的竞赛优胜者有被保送上大学的资格,这就要求竞赛试题的质量及竞赛实施操作的科学性、严密性、合理性更高,更规范化。赛题是否恰当,应对赛后反馈进行科学分析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估,笔者个人的粗浅议论,只为抛砖引玉,供大家研究讨论。

   化学竞赛的知识水平是否应当完全以中学化学教材一致?始终存在争论。我们的看法是,化学竞赛是一种课外活动,其知识水平应当源于中学化学及其他中学学习到的科目的知识,但要适当高于中学化学教材水平。高多少?这个“度”要大家共同来讨论,难以用一根固定的尺子来量。我们的基本思想是,参加竞赛的应当是优秀中学生,应当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细水常流的课外活动,加上自身的努力,获得超过中学课本的知识,因而竞赛知识不应局限于中学课本。例如,我们主张学生应当有常见元素的基本知识。所谓“常见”,不能拿中学课本来衡量。例如,铜,中学课本里连单独一节都未设置,但你能说它不常见吗?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当长的“青铜时代”,足以证明铜是“常见元素”。又如铬,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许多含铬的试剂,课本里说到强氧化剂时常提到重铬酸钾,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容量分析)里也经常用,说明它是常见的。因此,可以认为竞赛题涉及这些元素的基本性质与最重要的化合价和化合物及其最基本的性质是不过分的,不能被指责为“大学内容”。又如近年竞赛试题把I2+S2O32的反应作为参赛者应当已有的知识,显然不是中学化学知识,但高考试题已经作为信息给出3次,许多中学教师在上课时都提到。而且这一知识是容量分析中最重要、最经常遇到的反应之一,即使中学老师在上课时没提到过,也应当是优秀学生可在课外活动里获得的知识。有的老师反映,对优秀学生,学有余力,适当、少量、有度地增加一些最常见最基本最主要的具体化学知识,对学生提高能力和今后求学成长确有好处,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绝没有要求中学生普遍地全体地大量地在课外活动里被“灌输”一大堆大学化学知识。近年有的试题在体现“学得多智力不高不能占到便宜,学得适度智力高才能优胜”的命题策略总体上比过去强,特别是降低了属于大学化学的原理性知识的水平。

   当年试题的某些知识点是头年初赛题里出现过的。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有利于逐年调整试题的知识水平到“适度”,有利于老师们把握竞赛试题水平,更有利于抑制过度的纯知识灌输式的请大学教师对中学生在课外进行培训。但搞得太多不一定可取,最好新一年的试题有全新的思路和面貌,提高试题本身的新颖度和创造性。

   近年初赛试题与过去相同,尝试了“思维容量大,应答书写少”的特点。我们的试题没有通常在高考中普遍采纳的所谓客观性试题的选择题。选择题具有预示答案的特征,较难考察学生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通过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答案的自信心强弱和应变能力,也较难考察应试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一般而言不适合于作为竞赛试题的题型。我们不赞成在各省市自治区进行不符合全国初赛的命题思想、题型、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的“预赛”来筛选出参加初赛的选手,特别是“模拟高考”式的预赛,因为这种筛选并不科学,学生参加全国初赛离高考还有相当长时间,尚未进行“大运动量”的复习,不可能达到高考所要求的应试速度。教育部有关单位强调,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的人数要与该省、市、自治区参加明年高考的人数相关,也要与参加本次竞赛的人数相关,参加此次竞赛人数少了,等于自动放弃被保送上大学的学生名额。有的同志说,我们不稀罕这种保送,你给保送名额我们的学生也不去,即便这是实情,也与通过全国初赛吸引学生、促进教学、探索道路、选拔学生的竞赛宗旨向背离。

   化学竞赛初赛试题有一种试题可以称为“科学谜语题”。这是我们努力发展的一种题型。猜谜是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智力游戏。其实,大自然就是一部巨大的谜书。“大自然往往把一些深刻的东西隐藏起来,只让人们见到表面或局部的现象,有时甚至只给一点暗示。”(见《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北师大出版社,1993,第41页)我们制作的化学谜语赛题与通常的灯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灯谜的谜底都是猜谜人已有的知识,例如,一个灯谜的谜面是:“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忧而忧,像喜而喜”,谜底是镜子。镜子当然一定是猜谜人已有的知识,只是制谜人谜面做得好时,100个人同时猜谜,也只有几个人真正能理解谜面,猜出谜底。我们制作的化学谜语的谜底却大多是猜谜人未知的知识(当然也不排除已知的)。我们的谜面是构建这个未知知识的信息,猜谜人的智力强弱表现在能否用已有的知识(包括与谜底不一定直接相关的具体的描述性的化学知识、与信息相关的中学化学学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理解这些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综合,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洞察力以及猜测能力,当然经验和学识也起作用,最后创造性地形成谜底。既然谜底是新知识,是猜谜人自己从信息得出的新知识,实质上就考察了猜谜人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认为,这种题型是考察创造能力的好形式,值得深入研究。不过,我们认为,由于这类试题像通常猜灯谜一样,得出结论的人不会太多,恐怕不适合作水平性考试题,恐怕也不适合作选拔比例很大的高考题。

   在教学过程中,贵在告诉学生,我们不能事事时时对事物的原因穷追不舍,似乎越细节越好。对许多事物的原因,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只能达到一定的层次,继续问下去可以,需要更宽阔深厚的知识背景,其中不乏尚未开辟的处女地。追究解释的试题学生们心中无底的应答情况,很可能正暴露了我们教学中对认识的层次把握得不好,没有把认识的层次说清楚。东方人的思维偏重抽象、笼统、整体、理性,西方人思维偏重具体、详实、部分、感性,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这是长期的文化传统的积淀。我们学习来自西方的科学,有些人误解为事事时时应对细节穷追不舍,而不顾自己的知识背景是否够得上继续深入细节,忘记对事物的认识抽象与具体、笼统与详实是相辅相成的。如今许多西方人反而对老子的《道德经》越来越感兴趣,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今我国的中学科学教育,不是细节太少,反而是从细节上升到对科学通用概念和整个系统的认识过少。这不等于说应该满足对事物原因的笼统认识,对事物原因逐步深入是科学的根本所在,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事物哲理化的笼统解释,但不应在尚未达到一定知识背景时就对事物更深入的原因穷追不舍,因此,分清认识的层次在教学上更应重视。教学中应将学生知识背景尚不足以深入的细节留给学生今后去达到,开个窗口,而不必作笼统抽象或者用过分哲理化的所谓“解释”来搪塞。坚持适度的“解释”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从此立下了深入探讨事物原因的雄心壮志,形成从事科学创造的潜质。相反,不顾背景知识的水平而过多地沉迷于似是而非的“解释”将使学生不知所措。我们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无可奈何地说:“真理掌握在老师手里”。这应引起深思。

   我国中学化学与大多数国家专为培养上大学学理工科的在中学里的大学预科生的中学化学相比(请参见经过反复修订的国际竞赛大纲的三级划分),其不足处,笔者认为,可归纳为如下几点:中学化学总时数较低(指对准备上大学学理工科的学生),基本化学事实少(无论元素化学还是有机化学),基本原理涉及的概念少(如动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电子云、立体化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定量分析原理等,有的根本未涉及,有的不要求定量表述),联系实际过少(我国中学生的面对社会实际问题表现出来的科学能力只处于国际中学生的中下水平,见中德中学生科学能力调查报告等资料),化学实验要求更低(时数和要求都低,许多学校极少做甚至根本不做实验,内容偏重验证,较少或根本无探究性实验),相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的要求过高(过多地追求严格的定义与相互关系),化学计算要求高(可能与我国学生数学能力十分突出,在国际中学生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文化传统有关),更要命的是,不论知识的重要与否,都过分强调其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价值,常常对一些于形成科学整体认识及基本概念系统不十分重要的知识,也要作思维训练的无谓“拔高”,大运动量练习,以至千锤百炼,早起晚睡,疲于奔命。我们化学竞赛力图在面对少数优秀学生的中学化学教学中改变这种面貌。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如果初赛的知识水平基本上维持在《化学读本》的水平竞赛基本要求作相应修改),各省、市、自治区从初赛优胜者中选拔出来的选手(4-6人)在约2个月的业余省级培训期间能否达到决赛试题对知识基础的要求,能不能在决赛中取得优胜,并进入国际集训队,乃至出国,更期望出国必拿金牌荣归?对此问题要从四个方面思考。一是初赛后的各级竞赛(包括决赛)的知识基础定位在哪里?二是这些竞赛的试题是否确实体现这种定位,既不太高,也不太低?三是大家对这些竞赛的试题的知识基础如何理解?四是初赛优胜者能否在各竞赛前不长的时间里从初赛的知识基础发展到它们所需的知识基础?这需要大家都从实际出发,共同来讨论协商,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我们一直坚持,国内的各级竞赛必须注意给自己定位,一级比一级高,不要混为一谈。初赛得优胜者再根据决赛的水平进行备战,有2个月的时间,决赛试题原理水平尽管高于初赛,如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电化学基础等,竞赛文件里写得很清楚,只是大学一年级上学期部分内容的水平,对初赛优胜者而言,仅比通常大学生早学半个多学期,决赛试题中的描述性化学知识,仍然以基本知识为度,而且考察重点仍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原理的初步应用能力,因此,2个月的备战时间,肯定是来得及的,大可不必提前学习。本书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专为化学竞赛的初赛学生备战编写的,不涉及决赛的知识点。过去的某些决赛试题确实存在要求过高的现象,随着竞赛的发展必将调整过来。决赛试题的水平在于,考察出决赛优胜者有能力去参与国家队的选拔,有能力去学习国际竞赛预备题来备战国际竞赛,并非意味着不经学习和培训就能参加国际竞赛。决赛后我们将根据国际竞赛预备题组织决赛优胜者进行学习和备战,时间长达6个月,完全没有在此前达到这些该学习的知识和该达到的能力。

   最后,笔者认为,值得指出的是,不应忘记竞赛的四目的—— 一普及,二探索,三促进,四选拔(见竞赛章程)。前三个目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不显见,后一个目的却是显见的,振奋人心。我们又认为,不能过分强调并片面追求应试者逐级被选拔出来到国际竞赛上去拿金牌。想拿金牌本身不是坏事,否则我们不必组队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竞赛,但若只把目标瞄准参加国际竞赛得金牌,而且对该目标只与个人或学校的名利挂钩,目标就不够崇高,动机就不甚纯正,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再说,由于国际竞赛参赛队数目猛增,特别是来自亚洲的参赛队,跟我国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特别重视获得金牌,许多参赛队,如美国队,过去成绩不佳,近年大有长进,这些因素就必然使金牌分散,不会像过去那样集中,我国参赛选手得到金牌比过去难得多了,因此,以为只要出国竞赛必能得到金牌的老经验已经过时。

 

谈“联想”对学好化学的意义

《新华词典》给联想下的定义是:由某种事物想起另外有关的事物。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联想是一根“奇妙的思维神经”,这根神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如果用这根“奇妙的思维神经”把多种相同或不相同的形象、事物连接起来,那么就会在我们的面前产生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果我们把这根“奇妙的思维神经”自觉地应用于化学学习上,那么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化学世界真精彩!

有人也许要问:联想是否是只有具有天才的人才能够产生呢?回答是否定的。不论是什么人,他(她)都会产生联想。狄德罗说过:“联想是人的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在林黛玉赏曲中,这位少女欣赏《牡丹亭》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联想”这根“奇妙的思维神经”作用的结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八个字,使林黛玉产生了一连串的联想:先是联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继而联想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再联想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既然每一个人都可以产生联想,那么我们自觉地运用联想来学习化学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心理学理论,运用联想来学习化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好的。在心理学上,联想分为无意联想和有意联想。无意联想是事先没有确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努力,好像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一种再现,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这便是无意联想。有意联想则是由于直接规定了回忆某种事物的任务而自觉地引起的一种再现。在有意联想时往往要利用许多的有时甚至是极为间接的“中介性联想”,并且还要通过判断和推理,才能逐渐地联想起所需要的东西来。有意联想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转化为无意联想。我们要用联想学习化学,显然属于有意联想。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运用联想学习化学呢?

一、在化学学习中运用联想的方式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可以通过“特征”去联想。

这里说的“特征”意义很广,如:实验装置特征、实验现象特征、离子反应特征、元素的价态特征等等。例如,由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可以联想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的制取也可以用启普发生器,继而再联想为什么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制乙炔等等;又如,由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可以联想到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燃烧也可以产生淡蓝色火焰,继而联想到它们的鉴别方法等等。

2、通过“相似相反问题”去联想。

用“相似问题”去联想在化学上可以举很多例子。可以由氯气的一些性质去联想同一主族的氟、溴、碘的性质,由卤族元素的各种性变规律去联想其它主族元素的性变规律,由醛类能发生银镜反应去联想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唐、果糖也可以发生银镜反应;用“相反问题”去联想,在化学上也可以举不少例子,如:由二氧化硫被氧气氧化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做还原剂)去联想二氧化硫被硫化氢还原为硫(二氧化硫又是氧化剂),由“氢在氯中苍白焰”去联想“磷在氯中烟雾漫”,由原电池去联想电解池,由中和反应去联想盐类的水解反应等等。

3、以通过笔者的化学诗去联想。

在前面我曾提到过,在有意联想时往往要利用许多的有时甚至是极为间接的“中介性联想”。笔者的化学诗正是这种“中介”。看到(或想起)化学诗就要立即去联想化学诗所概括的丰富的化学知识,根据化学诗意的要求复习化学知识,就可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经过多次反复联想,那么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就象“触景生情”那样,我们可以“触化学诗生化学知识”,如果达到这种境界,那么也就是说有意联想已经转化为无意联想。

4、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

作为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化学是支撑起现代文明大厦的一块重要的基石。当你看到那些高楼大厦的时候,你就应该联想到水泥、钢材、玻璃是怎样制造的;当你看到在万里蓝天自由翱翔的飞机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日千里地奔驰的火车、汽车的时候,你更应该联想到:铝合金、优质钢材、橡胶、塑料、石油分馏……;当你看到那茁壮成长的庄稼的时候,你应该联想到化肥、农药;当你在大街上看到人们穿着的五彩缤纷的衣裳的时候,你应该联想到合成纤维、颜料;当你在电视里看到那惊心动魄的现代战争的画面的时候,你就应该联想到核武器、导弹的制造原理;当你坐在电脑前,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瞬间“走”遍世界的时候,你应该联想到化学对现代通信技术的贡献;当你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你应该联想到那些合成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合成药物化学家;当你看到那些冒着黑烟的烟囱的时候,你应该联想到环境污染预与防治;当你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木峥嵘、白花竞秀……这些蓬勃的生命活动的时候,你更应该浮想联翩……

现在的问题是,在化学学习中运用练想有什么好处呢?

二、在化学学习中运用联想的意义

在化学学习中运用联想的意义在于,通过联想可以锻炼人的综合思维能力。

1、通过联想可以培养人的概括思维能力

通过联想可以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可以使知识具体化、系统化,便于对表面上杂乱无章的化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2、通过联想可以培养人的创造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实质是迁移,举一反三是高水平的“发散”。发散性思维是学好化学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实验室制氧气的的实验装置可以联想实验室制甲烷的装置;通过检验氢气的纯度的方法可以联想甲烷的方法;通过实验室用启普发生器制氧气的方法,可以联想实验室制硫化氢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出用启普发生器制气体的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实验室中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二氧化碳也可以用启普发生器,由此可以继续联想为什么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制乙炔;通过氯(CI2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联想溴(Br2)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K+的颜色反应,可以联想Na+的颜色反应;通过碘(I2)的升华,可以联想氯化胺(NH4CI)的受热分解;通过对某一道题的求解,联想到类似或者相反类型的题的求解等等。如果经常这样通过对相同、相似、相反问题的联想,就可以锻炼思维的广阔性,就可以极大地拓宽思维方式。

3、通过联想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进行发散式思维。牛顿通过从树上落到地上的苹果联想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联想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著名的例证。

例如,依据课本字面叙述,N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NO2不能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但联想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原理,NO中+2价的N可与NO2中的+4价的N反应变为+3价N:

  NO+NO2+2NaOH=2NaNO2+H2

  反过来联想,NO2中+4价N也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变为+3价和+5价的N:

  2NO2+2NaOH=NaNO3+NaNO2+H2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一条创造性规律:在NO,NO2混合气体中,只要NO的物质的量不多于NO2的物质的量,混合气就可以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这不仅对处理硝酸厂尾气很有意义,还可用于指导解题。

再如,如看到CH—CHOH—COOH这样一个结构简式,我们虽然没有学习过这个有机物,但据我们通过联想羟基(—OH)、羧基(—COOH)、甲基(—CH)官能团的特性,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推测出该物质能发生酯化反应、脱水反应、跟钠反应、消去反应、卤化反应等。

高考中的“新情景题”就是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如果不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情景题”面前就会缩手无策。相反,若经常运用联想,就可以通过联想已经学过的相关的书本知识找到解决“新情景题”的方法。

联想还能激发辩证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等。

总之,联想对学习化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要学学好化学知识,就必须养成善于联想的好习惯。

如果读者能充分地有效地把联想应用于对化学的学习,那就会把化学知识连贯化、系统化,就会达到学活、学透、学精的境界,就会感到我们的化学世界很精彩,就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学们,我希望你能让你联想的骏马在化学的草原上尽情地奔驰……

 

怎样迎接“3+X”高考化学的挑战?

[站长注:本文参考了马金绪老师的一篇论文,特策说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书本为中心,着力于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怎样把知识讲透,易于学生记忆、掌握,追求全面而细致的讲述和反复练习,从而导致了“满堂灌”、“题海战术”及考试也是以检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要目标。多年来,我国在美国等科学技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名列前茅,但作出突出发明创造的人却不多,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我国多年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需要。今天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后备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3+X”高考制度应运而生,其中X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是对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知识去创造发明,也就是说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造发明的能力,或者说是培养创造发明的素质,实施“3+X”正是为了引导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X”高考改革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考查,这就要求从灌输知识转变到培养和提高自身科学素质上来,实现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这不仅是教学过程中主体角色的转变,而且是从教学知识取向(即知识立意)向能力与素质取向(即能力立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知道是什么”转向现在的“知道基本知识信息,怎么用”,这些变革要求教学观念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要改变那些习惯了的,自以为是的经验认识,代之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时刻注意激励动员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自己。

一、“3+X”高考化学突出科学素养和能力考查

什么是知识、技能和能力?按照心理学观点,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而技能是指借助于智能自觉地运用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活动的能力,知识是从理解的角度看,是懂不懂的问题;技能则是从运用的角度看,是会不会的问题。能力定义有多种,那么“3+X”高考化学能力指的是什么?结合高考改革,“3+X”高考更加突出化学科必须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向能力测试倾斜,化学高考应该测试的能力,也就是中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培养的能力即:“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1.高考化学考查的观察能力

化学学科中的观察能力,它要求突出“深刻”二字,不仅要注意到现象,还应考虑到现象后面的本质,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全面、深刻的观察。对自然、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它是丰富和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探求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扩大化学知识面并使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对观察结果的初步加工能力,它强调从观察中提取事物的特征和归纳同类事物的共性或归纳出表象的简单规律,初步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及其简单规律的正确描述,并形成记忆和判断。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常常出现某些特征现象、曲线、图型等,它们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且往往是隐含的,只有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加工,才能发现其反映出的规律,提取出有用信息。

2.高考化学考查的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它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顺利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可靠保证,是规范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实践证明它的考查离不开“学生实验”,是由其发展、派生出来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化学实验过程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过程,常伴有生动、直观的物理现象及现象后面的新物质生成,其目的是获得某些知识和探求某种客观规律,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观察和记录,对所得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是一种认识的飞跃,是从理性角度考查化学能力的一个热点。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它包括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混合物组分确认及分离、验证化学原理、纯度及定性、定量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敏锐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创造性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理综合考查的热点。

3.高考化学考查的思维能力

它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精确性、逻辑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综合性)及思维的创造性等,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并利用和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的法宝,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在高考中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有自己特定的操作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其培养要依靠中学各个方面的协同来完成,表现在化学科中是以化学基本知识为载体,紧密联系化学实验,自然科学发展新技术和社会、环境各领域而培养起来的,它可以概括为:①对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内容能融会贯通,通过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并正确复述、再现和辨认能力,是其他思维能力的基础,不是靠老师灌输,而是要靠发挥学生主动性,自己独立思考而最终获得。②能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联系所学知识迁移、转换、重组,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反应式或图表表达出来的应用能力,它是靠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正确理解能力来完成的。

二、从化学科看“3+ X”高考理科综合测试

1、“3+X”高考命题的新特点

“3+X”高考改革的重点是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表现在命题基本思想上是“以能力立意”和“以现实生活立意”,有以下4个特征:①、支持了中学化学科的“双基”教学,为中学“全面打基础”的素质教育铺平道路。②、突出科学素养和能力考查,充分体现了高考选拔功能。③、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两全”核心。④、强调学科门相互交叉、渗透、综合,体现了将所学各基础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2、“3+X”高考化学科内综合题特点

“3+X”高考化学科内综合题特点突出表现在5个方面:①、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相关学科的交会点作为开拓知识面的生长点。②、注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观。③、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④、突出化学实验的考查,检测考生创新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及实验能力。⑤、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真实模拟现实,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侧重于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3、“3+X”高考理化生综合测试题特点

“3+X”高考理化生综合测试题特点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1)、物理和化学综合能力测试主要将体现在自然现象,原子核及原子结构,气态物质的物理及化学变化,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条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科技等方面,其要求是:①、通过实验、观察自然现象,根据表格、图形、数据解释有关概念或图示的相关内容。②、应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③、正确评价入与自然的关系。(2)生物和化学综合能力测试主要体现在两门学科相关的、交叉的教学内容上。具体应注意:①、渗透:如糖类、盐类、蛋白质与细胞,有机物与生命起源、生物遗传。②、相互交叉点:如元素化合物与生物新陈代谢,污水处理与自然环境保护等。③、综合点:如有机物主要来源,农副产品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能源、新材料与生命起源、遗传等,它要求在学习中应主动渗透,提高运用化学、生物视角去观察分析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3)、理、化、生三科综合测试,将以三种基本知识为载体或背景材料,仍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等以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应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其特点是:①、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理解,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②、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力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③、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综合性呈现出来。强调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21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技术革命,自然科学更加紧密地同人类、自然和社会相互依存,因此注重综合能力测试很有必要。

三、“3+X”高考化学应考策略

如何才能适应“3+X”高考化学要求,这是基础教育过程中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1.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与学习

老师要要立足教材、大纲,踏踏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大纲》规定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构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体系,打好基础,争取做到融会贯通。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弄清新教材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现以高一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为例,作简要说明:

⑴、新教材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

名言警句能激人奋进,使人向上,增长知识,在教材中精心安排和设计名言警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等。

“阅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内容简明、主题突出、教材可读、知识趣味等特点,通过阅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写作素材,如《侯氏制碱法》、《张青莲教授为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等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二氧化硫粉末的危害》等可作为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素材;《氯气的发现》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搪瓷》、《人造宝石》可巩固所学知识;《金属钾的发现》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课题”是以所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在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探究研究方向,体验活动过程,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本地区固体废气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等。

⑵、新教材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学习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在高中新教材中渗透了集合概念、完全归纳法、立体几何等知识。例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渗透了集合知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一般规律的推导渗透了数学中的完全归纳法;氯化钠晶体中Na与Cl的排列方式示意图和C60结构示意图渗透了立体几何知识等等。

⑶、新教材与物理、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

化学、物理、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与物理、生物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和广泛,新教材中渗透了物理中的电学知识、光学知识、核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如“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渗透物理中的电路知识;气体摩尔体积渗透了物理中的气体状态方程知识;“焰色反应”与物理中的光本性有关;“海水淡化”可利用蒸发原理;“利用制造氢弹,利用制造原子弹和作核反应堆的燃料”渗透物理中核反应知识;化学键、分子间的作用力与物理中的熔点、沸点的关系等。新教材中还渗透了生物学科中的知识;如“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碘缺乏病给人类的智力与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对婴幼儿的危害尤其严重”,可见碘在人体中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某些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说明了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一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功能,可以用这类材料制成人造牙齿、人造骨骼植入人体内。在习题中也多处出现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如正常人体中的血糖,成年男、女的肺活量,成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元素等。

⑷、新教材与政治、历史学科之间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仅事物内部有联系,而且不同事物间也有联系。在新教材中处处体现出许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从自然科学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在习题中“钠是一种还原性很强的金属,能否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历史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的现象和事件,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在新教材中处处体现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的历史。如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阐述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过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为人们系统的研究元素性质指明了方向,对物质结构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潜心钻研,如侯氏制碱法推动了制碱工业的发展等。

总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面临“3+X”高考综合测试,特别是对学科间综合内容的要求,中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新的科技信息,特别是知识交叉点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钻研新教材,探讨教法,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交流,努力熟悉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规律上的个性和共性,使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准向广博和精深发展,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学生,要自觉地转变学习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好新教材。

2.强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能力的培养式多方面的,但重点突出3个方面:①、创造个性培养,它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在化学学习中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质疑它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个性因素,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结果,需要教师积极倡导、引导,加以培养,给学生尽可能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鼓励学生对一些观察到的化学现象或给出的化学事实、数据运用一定的原理、概念及物质变化规律去解释概括,得出结论,并能够将知识迁移,作适当的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执着性,提高自学能力。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强调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包括集中和发散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③、创造技能培养,在中学知识范围内,创造性技能主要指独立的个体对新知识、新方法和其蕴藏的基本规律的发现、认识,并掌握运用的能力,其培养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练习,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取创造性技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包括开辟第二课堂,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具有更多地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就会逐渐形成。

3.考前抓好系统复习

巩固相关重点、难点,强调化学科内及相关学科间内容的综合,突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宗旨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新材料新能源等,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积极性,从中训练学生快速、准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其对象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21世纪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我相信,在广大教师和学生自身努力下,积极结合第四次技术革命,结合化学科自身特征,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理解,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训练,强调概念的准确运用能力和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必能适应现在考试的需要,必能成为时代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4、要适当作一些化学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综合性练习题

跨学科综合试题从其命题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各题干所涉及的问题互不影响,可用各学科知识分别解答,学生容易解决;另一类为各题干所涉及的内容必须用两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共同解答,解答此类问题,学生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而使试题难度增大。在高三理科综合复习中,教师把各学科间相关知识切入点进行归纳复习,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悟出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实现各学科间知识的自然过渡,显得相当重要。现以化学和物理的几个“联系点”为例,作简要说明:

⑴、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物理学中的功

例1.若在一次雷雨闪电中,两块云间的电势差约为109V,从一块云移到另一块云的电量约30C。已知每摩氧气和氮气化合时吸收180.74kJ的能量,而且闪电时只有千分之一的能量用于这一反应。问:此次雷雨生成物相当于给大地施加了多少千克尿素肥料?

解析:由W=qU得,电场力做功为:

  3.0×1010J

1mol氧气和氮气化合时吸收180.74kJ的能量相当于给大地施加了1mol尿素肥料。由上述关系可得相当于给大地施加尿素肥料:

60g/mol×3.0×1010J/(180.74×103J/mol)=9.96×106g=9.96×103kg

例2.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对氢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现假设有这样一辆汽车,它以燃氢释放能量提供动力。即其发动机是由氢燃料电池代替。已知燃料电池的正极为覆盖有NiO的Ni电极,负极为多孔Ni电极,用KOH溶液作电解液,负极通入H2,正极通入O2。设汽车和乘员的总质量为8×10kg。汽车以50km/h的速度行驶,汽车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4,燃料电池的效率为75%[已知:2H2(气)+O2(气)=2H2O(液)+572kJ]。思考下列问题:

(1)下列可供开发又较经济的制氢气方法是()。

①电解水②锌与稀硫酸反应③光解海水

(2)假设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了2h,则需要消耗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kg。

解析:略。

⑵、电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与物理学中的电量

利用物理中q=It,通过电子的碘量(1.6×10-19C)和的乘积从而使二者结合,再进一步与电化学得失电子守恒联系起来,因而是交叉命题的热点之一。

例3.用石墨电极电解100mlH2SO4与CuSO4的混合液,通电40min后,两极均收集到2.24L气体,则原混合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通过电解槽的电流强度为_______。

解析:生成Cu0.1mol,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由q=It=nN得,

  通过电解槽的电流强度I为:

(0.1 mol×4×6.02×1023 mol-1×1.6×10-19C)/[(40×60)s]=16A

3、气体体积与物理学中的气体状态方程

物理中理想气态方程与气体摩尔体积串联,可将非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转化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进而渴求的气体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密度和有关化学式的确定等。

例4.节日里流行在空气中用气球悬挂条幅以示庆贺,已知悬挂条幅的气球体积为500L,充满压强为1.212×105Pa、温度为27℃的氢气。氢气用锌和足够的盐酸反应制取,则需多少锌才能制得气球所需的氢气?

解析:由气体状态方程P11/T1=P00/T0得,

  V0=(1.212×105Pa×500L×273K)/(1.01Pa×300K)=546L

  需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546L/22.4L·mol-1=24.4 mol

  由Zn+2HCI=ZnCI2+H2得,锌的质量为:22.4 mol×65g/mol=1.456g

4、原子结构与物理学中的核裂变

例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能源。核能应用作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

(1)核电站中采用核反应堆使重核裂变,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式:反中微子(反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均为零)。

(2)写出核裂变反应和一般化学反应的不同点(请讲三点)。

(3)为了防止铀核裂变产物放出的各种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需采取哪些措施?(请讲两项措施。)

解析:(1)Zr的质子数为40,质量数为90(2)①对单位质量的物质而言,核裂变反应的能量远远大于化学反应的能量;②核反应前后原子发生变化;而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发生变化;③对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它们的核反应性质不同。(3)①在核反应堆外面需要修建很厚的水泥防护层,用来屏蔽射线。②对放射性废料,要装入特制的容器,埋入地层深处进行处理。

当然化学物理相关知识切入点还有溶液的密度与物理学中的阿基米德定律、用库仑定律解释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强弱等等。解决此类综合题,一要做到审题时明确题目所涉及的化学、物理学科内的知识点,二要找出学科间相关的切入点,注意计算时单位的换算,能量的转化效率等。通过归纳、总结、训练就一定能掌握科学、正确的解题方法。

总之,“3+X”注重考查学生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想从容地迎接“3+X”的挑战,概而言之不外乎注意两点:一是学透、学活课本基础知识;二是掌握用学过的基础知识灵活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法。

 

怎样搞好理综的化学总复习 ?

  全国高考推行“3+X”新的高考模式以后,“理科综合”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将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科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综合”不搞学科知识的“拼盘”,而是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面对“3+X”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特别是高考要求的提高,作为高三学生,应该怎样复习迎考呢?

  一、复习的第一阶段,树立“系统”观,做好化学学科“双基”的夯实,注重能力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具有自身较完整和系统的科学体系。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和简明化。系统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课本是教育专家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每年的高考题都可以说是“万变不离课本”,教材是传授基本基础知识的依据,复习忽略了教材就是丢掉了根本。要想在高考中取胜,就必须首先将课本知识学精学透。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复习不是简单地记忆学过的知识,而应该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回过头来审视学过的知识。因而在复习之前必须明确所复习的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复习之后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

系统复习中应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综合提高,两者都不可忽视。忽视前者,复习是空中的楼阁;忽视后者,复习是浅显的重复。由于“理科综合”从知识点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考查,知识点可能不考,能力不可能不考,所以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系统复习时应以知识点为载体,加强对自己的能力锻炼。要做到不仅要复习知识点,更要对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演绎、思考、积累、表达、概述形成能力。中学化学的学习大体培养学生六种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概念辨析能力、思维迁移能力、观察操作能力、叙述表达能力和定量计算能力。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以知识点做基础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归纳,拓宽演绎和思维发展,知识点掌握与能力块的培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知识点是复习的基础,能力块是复习的核心。

  二、复习的第二阶段,树立“专题”观,做好学科内的综合,注重能力的升华。

据统计历年高考中常考不衰的考点(重视率80%以上)有二十多个,这一现象并不奇怪。一是化学科的试卷相对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是这些考点所涉及的知识是化学的基础和核心;三是理科综合的考查也是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因此,要对这些热点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并对每一个热点作出科学、简明的概括总结。如,常见无机气体的鉴别 、常见无机阳离子的鉴别、常见无机阴离子的鉴别、常见有机物的鉴别、常见有机物的制备、常见有机物的水溶性、常见化学药品的贮存、常见无机盐的水溶性、除掉杂质的方法、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多种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电解的一般规律、多种计算题型的计算方法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专题总结,才能使表面上“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才能便于理解记忆。

另外,此轮复习以练为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多作一些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练习题。一题多解是指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道题,旨在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多题一解是指对同一类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通过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可以综合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复习的第三阶段,树立“剪辑”观,做好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高考复习应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前两轮复习后,在围绕知识点、考点练习的基础上,还很有必要进行“剪辑式”复习。

“剪辑式”复习是以知识发展的内在联系为“经”,以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纬”,不以教材顺序“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以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为目的。在这个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剪辑”化学的基础和核心知识;“剪辑”当今高科技发展方面的化学问题;“剪辑”社会生活方面的化学问题;“剪辑”物理知识在化学中渗透和应用(如:天平上的化学计算,喷泉实验与气体溶解度,电学与电化学,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能量平衡及其移动问题等);“剪辑”化学知识与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如:涉及生活、健康、医药、环保、大气和水质污染的监测和控制、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化学与生物知识的交叉点)。通过“剪辑式”复习在头脑中建构一个清晰的“知识网”,使综合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使自己在探究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剪辑式”复习过程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数学方法与综合方法的切换,在思维上做好从分到综,从综到分的双向切换,做到能把综合的思维、综合的思想正确地表述出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

四、总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有不确的侥幸心理

同学们千万不要有通过大量做题,碰运气,撞到现成高考题目的侥幸心理,而应立足于自己解题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读懂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一般性本领,面对一道看来面目全新的考题,先不要怕它,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理出头绪,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积极求解,这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2、做好最后的迎考准备

高考是一种融知识、能力、体能、心理等综合性的竞争。最后临考前要调整心态、积蓄体能,适当降低学习的强度。如果至今仍陷于题海,那临场发挥肯定是不会好的。因而建议同学们着重注意以下3件事情:

⑴、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网络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若知识缺陷不补全,怎能谈上能力的提高?不妨闭目静思,任选一个点,自由驰骋,看看自己能编织多远、多广、多深,线与线、点与点间有无脱节,努力使学到的知识更富立体感。

⑵、充分扩大已积累的成果

相信高三一年学生已做过数十套试卷,难以数计的习题,有些或许因时间久远已淡忘,或许当初也末能彻底掌握,现在到了该整理、归纳、反思的时候了。同学们不仅要再度审视当时所犯的错误,点滴教训铭记在心,而且要重点在方法、技巧上多作总结。

⑶、在邻近高考的最后阶段要有大胆的取舍精神

对智力水平较高的同学,全部掌握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当然是很理想的;但是,对大多数的同学来说,全部掌握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要有大胆的取舍精神。对于高考的热点问题力争把握好;对于自己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掌握的东西也要力争全面把握,确保在高考中不失分;但对于某些凭自己的能力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搞清楚的“偏、难”问题,要大胆地置之不理。否则,若是一头扎进“偏、难”问题中不能自拔,到头来,不仅没有把问题弄清楚,反而把自己搞得自己晕头转向,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就不可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同学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历年的高考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80%的知识,就可以考取大学,如果你有20%的知识没有学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完全应该以从容的心态迈进考场。只要抱住了“西瓜”,丢了几粒“芝麻”,又有何妨?

 

谈决胜化学考场的策略

一个人经历的一些事情之所以终生难忘,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对人的大脑的刺激太深刻了,我的高考经历就使我终生难以忘怀。我是1981年参加高考,那是我国高考历史上特殊的一年。从报考的人数看,那年是考生最多的一年,有1000多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数百万从“十年动乱”以来的往届复习生;从招生人数来看,那是恢复高考以来招生最少的一年,那年国家实施了压缩大中专教育规模的政策,仅招生20万多一点,也就是说,录取比例仅仅是3%左右。于是,惨烈的竞争降临到我们这一届“书生”的头上。为了缩短阅卷的时间,国家实施了“四级预选制”。首先由学校统考,进行第一次淘汰预选;接着全县统考,进行第二次淘汰预选;然后地区统考,进行第三次淘汰预选;最后全省统考进行第四次淘汰预选。经过了这样的四次残酷的预选的我们才终于疲惫不堪地走进了国家统考的考场。每当我看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我就回想起了我的高考经历。在世界杯上,每一场球、每一个进球、每一次失误,都直接关系到一个球队成败的命运。我们经历的那四次淘汰预选中,每一场考试、每答对一个题目、每出现一次失误,也是直接关系着自己的命运,很多平日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由于临场发挥出了问题,所以在预选中就被无情地淘汰了。我虽然算是那惨烈竞争的幸运者,但是我在那五次惨烈的竞争中,也得到了很多刻骨铭心的失利的惨痛教训。那惨烈的竞争使我深刻认识到,考场如战场。

在战场上,战争的胜负固然与天时、地理、人和等客观因素有很大关系,但关键的因素取决于将帅的心理素质和智谋水平的高低;高考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而是一种融知识、能力、体能、心理等综合性的竞争。所以,要想决胜考场,就很有必要总结一下决胜考场的策略。下面,我根据我自己和我的学生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几条应考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考前调整好身体状态

要想在考场上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高三学生经过极其紧张的复习阶段以后,大多数同学都有一种疲惫不堪的感觉,这种状态不利于高考,必须进行调整。为此,至少提前3天放松精神,吃好睡好,养精蓄锐。

二、学习“阿Q精神”

“阿Q精神”就是自我胜利法。我在前面曾经说过,对智力水平较高的同学,全部掌握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当然是很理想的;但是,对大多数的同学来说,全部掌握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有一部分知识掌握的不理想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在走向考场的时候,你要在心里这样想:“很多人像我一样,他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掌握好了,我凭着我掌握的知识水平,是完全可以敲开大学的校门的。”给自己创造这样的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对临场发挥大有好处。

三、放下包袱,排除干扰

每一个考生都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有的人还想,如果考不上大学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等等问题。如果你总是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头脑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考上,则严重影响你的临场发挥,你本来应该考上,结果是真的名落孙山了。我的高中是的一个同学,他平日考试成绩还可以,但81年却以5分之差落榜了。他复习了一年,82年又考,结果又以10多分之差落榜了;84、85年又考,结果是离录取线越来越远。我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十分伤心地对我说:“我家庭十分困难,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为了让我考大学,我弟弟辍学了,为了让我考大学,我的很多亲戚帮了不少忙,家里人和亲戚都希望我考上大学。每当我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做作不出这道题,我很可能就要落榜了;如果我做不出这道题,就对不起我的父母、弟弟和亲戚。我一这样想,脑子就乱了套,结果是本来会作的题目也不会作了。我知道这是不应该的,但我每年都克服不了这个毛病,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的这个同学之所以没有踏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包袱太沉重了!

考试乃是比知识掌握程度、比速度、比灵活及智能高低的综合过程。试想,进入考场之后思虑万千,患得患失,脑子总是想着那些不该想的问题,怎么能集中精力答题呢?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放下包袱,排除一切干扰,振奋精神,以顽强的意志、毅力去努力拼搏。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希望大家千万注意。

现在高考时,有很多父母为了关心照顾自己的唯一的孩子,居然亲自“陪考”。孩子在考场里考试,父母心甘情愿地在校门口的烈日下等待,有时遇上了暴风骤雨,也坚定地不惧风吹雨打。这些父母的这种做法恰恰是给孩子增加了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你想过没有,当你的孩子从考场里出来的时候,当他看到在烈日下的汗流浃背的父母的时候,当他看到被暴风雨淋得像落汤鸡的父母的时候,他会怎样想?他会想: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真对不起关爱我的父母。他带着这种想法走进考场,当他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考场外的父母那焦急的面孔……于是他很可能就重蹈了我那个同学的覆辙。

作为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平日严格要求孩子,但到了高考前夕,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减轻思想压力,让他怀着一种轻轻松松的心情自信地走进考场。

四、放松情绪,通观全局

作为高三学生,从进学校们开始,虽然经历过很多很多次考试了,但没有一场考试比高考还严肃、神圣,所以对任何一个考生来说,当他刚刚接到试卷的时候,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

对高考来说,时间是关系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有的考生非常“珍惜”时间,一拿到试题,起笔就答。这样,在紧张的气氛下,在匆匆忙忙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有的甚至漏答了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紧张的情绪下,大脑的思维能力受到了抑制,人在紧张的情绪下会出现本来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拿到试卷的时候,不要急于答题,而是用2~3分钟的时间大体浏览一下全部的卷面。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使大脑的思维活动进入正常的状态;二是通观全局,对试题数量、类型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合理安排时间。大家一定记住:“浪费”这2~3分钟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值得的!

在这里说明需要一点的是,以上所说的不仅适应于化学考试,对其他学科的考试也同样适应。

五、认真审题,仔细作答

做题前,一定要认真读题。如选择题,命题者常在其后面说明每一小题有一个还是有一至两个正确选项,千万不能凭想当然地都选一个选项了之。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也有要求选择错误答案的。例如,下列玻璃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①试管②量筒③烧杯④漏斗,如果忽略了题中的“不”字,选出的答案就会定错无疑。认真审题的另一层意思还在于要求大家一定要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如填空题及推断题,到底是要求填序号、填名称,还是用化学用语去表示等。此外,常见的含有装置图的实验题,本来只要求指出错误,你却偏偏答如何如何改正,这也是答非所问。

六、由易到难,珍惜时间

考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宝贵的。拿到试卷之后,通篇浏览、精神放松后,一般即可按试卷的先后顺序做题,可有些同学却上来就做计算题或占分多的题目,这样做实在是不可取的。正因为这些内容占分多,因而难度也就大,一旦做不出来,必定影响情绪。甚至造成简单题的失分。要做到,遇难不乱,遇新不慌,沉着应战。若有卡壳,尽快放手,说不准放一放,又突来灵感或唤起记忆。但切勿做着这一题,想着那一题,一心多用,难以保证思维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常规题的正常发挥。同时也要有冲击难题的勇气,不轻易放弃每个得分机会。对已答出来但无十分把握的题目,要留出些时间去检查,必要时可换换思路另解验证。

七、书写规范,步骤完整

化学试卷对字体的要求虽不像语文那么严格,但也要写得尽量规范,特别是化学用语,该大写时要大写,当小写时就需小写。此外,还有化学上的常用字,也是不可用错字别字代替的,如硝酸钾的“硝”就不能写成“销”。外国科学家的名称虽是音译,但也应以课本上的写法为准。

八、不同题型,不同战术

⒈确保选择题的正确率

⑴、选择题失分的一般特征

Ⅰ、第1题~5题得分率不佳。

Ⅱ、第6题~17题的漏选率高。

Ⅲ、结合计算的选择题正确率低。

⑵、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Ⅰ、一般来说,前5题是基本题,思想麻痹,考虑不周,知识面不广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因而平时就要注意各种概念的引入、扩展和应用,尤其是抓住一般中的特殊,同时注重生活、生产、环境、能源、材料中化学知识的应用。

Ⅱ、多选题漏选的原因之一是知识或能力的缺陷,但更主要的是考生选定一个答案后,注意力放松,思维力下降。因而要始终如一地对待每一个选项,同时要了解多选题的命题特征,遇到下列内容要考虑多项设置的可能性:①因不同反应物的过量引起混合物组成的不同或产物量的不同。②用不同的物理量或表达式来表示某一物质的消耗或生成量或变化量。③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④符合用极值法确定的合理范围。⑤不相干的拼盘式选择。

⑶、结合计算的选择题一般不需要硬拼死算

据统计在Ⅰ卷的看似要计算的实际不要计算的选择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可通过观察法(如尾数的特征)、淘汰法、估算法、极值法来判别,对于一些过程复杂、数据繁多的题目往往可以通过守恒法、终态法来快速求解。优选解题途径,可省时省力,出错率降低。有时兜了一个大圈子,题目做出,但花时太多,特别是低分值的题目,显得并不合算,要腾出时间思考答案的合理性,拿到题目就低头苦干的“孺子牛”精神在此不值得倡导。有不少考生说到考试时不善于或不敢于用巧解方法,那是因为对各种巧解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等未掌握到位,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总结、训练,做到面对什么样的题目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有效对策,否则,指望考试时灵丹妙药从天而降是极不现实的。任意一种好方法都建立在平时长期积累的智慧和技能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才逐步形成。

在这里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对于选择题来说,即使你根本不会做,也不要轻易放弃得分的可能性,要凭自己的“第六感觉”作出一个选择。

⒉答好简答题

⑴、简答题的考核功能

这一类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每个人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以及创造性和文字语言的表达力均可通过简答题很好地体现,这是选择或填空等客观题无法考核的内容。

⑵、失分的主要情形

Ⅰ、答非所问,踩不到“点”上。

Ⅱ、考虑不周,表述不当。

⑶、常见类型及解答要点

一般来说,单纯识记性的简答试题很少,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理解应用、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以测试考生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常见类型及解答要点分述如下:

Ⅰ、设计实验类。要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要领。①目的:根据提供的一定条件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可行方案。②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安全性。③步骤:说明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原理,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选择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药品;注明装置的连接顺序或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及其他操作要领;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Ⅱ、原因分析类。提供某些化学现象、实验事实、工业生产、生活实际等具体问题,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释其中的“为什么”。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是:①寻找并亮出理论依据:如化学原理、化学方程式,常用到的原理有勒沙特列原理、阿伏加德罗定律、质量守恒定理(或其他守恒原理)、元素周期律。②寻找事实与理论“结合点”,扣住要点,阐明理由,得出结论。③表述时语言准确,逻辑性强,能切中要害,分清主次。若实在难以把握或取舍,可把相关的要点同时列出,一般阅卷者都是寻找几个得分点,多的无关者往往“视而不见”。

⒊处理信息给予题

⑴、特点

这一类型的题一般说来,信息新、阅读量大、隐蔽性强,一般提供的内容有:①汇总、概括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等知识。②展示某些实验现象、数据结果等。③叙述某些讨论对象的合成路线、制取方法、发展史料、应用前景等。

⑵、功能

这一类型的题是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力、思维想像力、判断推理力、知识迁移力、分析计算能力和表达归纳等能力。它公正、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综合能力。

⑶、对策

大多解题所需的信息一般均隐含于其中,关键看你会不会摘取、重组和加工。由于所给材料冗长、材料陌生,若从上到下逐字逐句读完则不仅费时耗力,主次不分,而且常常云里雾里前看后忘,因而建议:

Ⅰ、先看问题后读正文。做到问题心中有数,相关信息随手画出。每一个信息不一定都有用,有时是虚设的,要学会取舍,评价信息。

Ⅱ、针对问题全力寻找突破口。阅读新信息后,看是否能直接解题。若不能,要默默思索 建立已有知识和解题所需知识间的衔接桥梁。

Ⅲ、由点到面,扩大成果。每个信息给予题一般会提出若干个问题,它们彼此间或许是平行的,或许是连环式的。命题者会让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一时间要题题快速做出不容易,但要你一题也不会做也是不可能的,要弄清题与题间的关系,逐步攻克。有了这点准备,你就不会望题生畏。

Ⅳ、复检结果和信息之间有无矛盾,表达是否符合题意及一般规范。经常可遗憾地看到学生把离子方程式误写成化学方程式、摩尔质量写成相对分子质量等,使来之不易的成果又化为泡影,这一点考生尤加注意。

⒈沉着应战“新情景题”

⑴、特点

这一类型的题,从表面看是你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也就是说“闻所未闻”的题目。

⑵、功能

这一类型的题是考查考生用所学过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灵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⑶、对策

中学化学虽然题海茫茫,但那终归是极有限的几类经典的母题在组合时或添枝加叶或改头换面,从而形成枝繁叶茂的再生题。要遇到新情景,不要慌乱,要仔细挖掘“题眼”,寻找原型,展开联想,相信有价值的原型比比皆是。

因水平所限,以上见解可能带有主观性和片面型,仅供大家参考。

 

给你一张世上最难的理综试卷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以后,肯定会认为我是口出狂言,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不胜枚举,我姓姚的何许人也?我凭什么能力能出一张世上最难的理综试卷?但我坚信,当你耐心地看完了这张试卷以后,你就一定会认为我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当我准备到中学实习的时候,我想,自己在高中时化学学得就不错,现在又学了四年大学化学,当个高中化学教师那可以说是“张飞吃豆芽—— 一碟小菜之事”,于是我踌躇满志地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写教案。但当我拿起笔的时候,一向不愁写文章的我,却突然有一种张郎才尽的感觉,居然不知道如何下笔才好,于是我反复看了几遍中学课本,但还是没有找到灵感。到了给指导老师审阅教案的时候了,但我第一次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老师问我为什么,我说没有找到灵感。于是老师笑着对我说:“你是咱系的第一才子,为什么连一篇教案都写不出来?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我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老师又笑着说:“我告诉你是什么原因吧,教与学是两码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当一个好学生,但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你给学生相当于一碗水的知识,你就必须具有一缸水的水平才行,你立即向图书馆熬夜去吧。”于是我到了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中学化学的教学学术刊物研读起来,看了那一篇篇学术论文以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对中学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很肤浅,我才真正认识到我的老师说的那番话的含义。于是为得出了这样一个标准:一个人若能把某些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他人,并能使他人明明白白,这才证明这个人真正地把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好了。

所以我建议,你们高中生也给他人当一次教师,借此证明一下你对某些知识是否掌握好了。有的同学看到这里也许会发笑,会说,谁愿意让我们这些还没有毕业的高中生作老师?谁愿意听一个还没有毕业的高中生讲中学理科知识?现在我告诉你们,有一个人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很多的徒弟,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洪志。许许多多的“法轮功”习练者正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学理科知识,才被李洪志的歪理邪说蒙骗了,如果你们能用你们所学的科学知识向那些被李洪志蒙骗了的人清清楚楚地揭露李洪志的歪理邪说,这不仅说明了你们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而且也挽救了很多人,挽救了很多家庭,可谓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但是却有一个不解的问题:我们又没有看过李洪志的书,我们怎么会知道李洪志都胡说了些什么?这不要紧,这就是我送给你们的“世上最难的理综试卷”。李洪志胡说了些什么我知道,为了挽救那些被李洪志蒙骗了的人,我写了《剖析李洪志的欺世谎言》一书,考虑到大多数“法轮功”习练者的阅读理解科学知识的能力都比较低,所以我在《剖析李洪志的欺世谎言》一书中只是对李洪志的一些歪理邪说作了定性的揭露批判,但是没有用详细的科学理论进行论述。现在我在这里将李洪志的某些欺世谎言告诉你们,并对如何揭露这些谎言作适当的提示。希望有正义感的同学能够答好这张特殊的试卷,能够给“法轮功”习练者当一次合格的老师。

[说明:1994年12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转法轮》代表着李洪志歪理邪说的精髓,所以我决定以此书作为剖析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反面教材,我所引述的李洪志的言论皆出自此书,只在“( )”里注明其言论所在该书的页码数,不再另作说明。]

李洪志以精通现代科学的大佛的潇洒风度,从容地说:“(21)当然真正在高层次上传功,涉及到很高的问题。所以我们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负责,整个传功效果是好的。有些东西确实很高,谈起来象迷信,但是我尽量用现科学把它解释出来。……(41)过去,因为天目的结构属于秘中之谜,是不叫常人知道的,所以历来也就没有人去讲。而我们这里也不是围绕过去那种理论去讲,我们用现代科学,用最浅白的现代语言把它解释出来,并讲它的根本问题。……(331)我讲的这些东西全都是指导大家往高层次上修炼的,在过去的讲法中没有人讲这些东西。我讲的东西非常明了,是结合着现代科学和现代人体科学讲的,而且讲的层次很高。主要是为了大家,让你将来能够真正得法,修炼上去,这就是我的出发点。”

现代科学之所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现代文明,就是因为现代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它能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相信现代科学人就是愚昧的人。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李洪志这个自称是当今人类的救世主、大佛、大觉者的人是怎样用现代科学解释他的“法轮大法”的?

一、他(李洪志)对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认识是极其愚蠢的

李大觉者说:“(《论语》第1页)‘佛法’是从粒子、分子到宇宙,从更小至更大,一切奥秘的洞见,无所不包,无所遗漏。……[笔者注:在这里我们将要看到李大觉者是怎样‘洞见’微观粒子的。]……(281)释迦牟尼在那样一个层次中,他讲了三千大千世界学说,就是说这个银河系中,还有象我们人类这样有色身的人存在。还讲了一粒沙里含有三千大千世界之说。是和我们现代物理学的认识相吻合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的形式和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有什么两样呢?所以释迦牟尼讲了,在微观下,一粒沙粒有三千大千世界,那就象一个宇宙一样,里面有生命有物质。”

提示:用你学的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形式的化学理论分析李洪志的这个谎言。

二、他对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的理解令人笑掉大牙

李洪志恬不知耻地说:“(46)决定人天目的东西是什么?不是给你打开天目之后就什么都看见了,不是这样的,它还有一个层次的划分。那么这个层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人的天目从里到外须有一个场,我们把他叫做精华之气。它起什么作用呢?就像电视机的荧光屏,要是没有荧光粉,那么打开电视机之后,它就是一个灯泡,只有光,没有图像。”

提示:用你学的关于电视机的原理的知识分析李洪志的这个谎言

三、他连一点无线电常识都不懂

李大觉者说:“(217~218)至于说气功书,你要修就别看,尤其是现在出的这些书,别看。至于说什么《黄帝内经》、《性命圭旨》或者是《道藏》之类的也一样,虽然没有那些不好的东西,但是里边也带有各种层次的信息存在。它本身就是修炼方法,一看也给你加进去,干扰你。你觉得这句话对,好,这一下就来了。给你的功里加进去,虽然不是不好的东西,突然给你加进去一点别的东西,你说你怎么练?不也出问题吗?咱们电视机里边这个电子元件,要是给你多加一个其它元件,你说这个电视机会怎么样?马上就坏了,就是这个道理。”

提示:用你学的关于无线电知识的常识分析李洪志的这个谎言。

四、他居然认为细胞是比电子还小的微观粒子

李大觉者说:“(67)性命双修功法,他的能量是在身体所有的细胞中储存。我们一般练功的人,刚刚长功的人,发出的能量颗粒很粗,有间隙,密度不大,所以威力很小。等到层次越高的时候,其能量密度比一般水分子还要超过百倍、千倍、亿倍,都有可能的。因为层次越高,它的密度越大、越细腻,威力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能量储存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当中,还不只是我们这个物质空间的每一个细胞当中,在其它空间所有的身体,分子、原子、质子、电子,一直到极微观下的细胞当中,都被这种能量充实着。久而久之,人的身体就完全充满了这种高能量物质。”

提示:用你学的生物中的关于细胞的知识分析李洪志的这个谎言。

五、他连中学化学知识都不明白

李大骗子说:“(67~68)那以后怎么办呢?他在修炼过程当中,他所有的分子细胞虽然被高能量的物质代替了,可是那个原子是有排列程序的,分子、原子核的排列程序没有发生变化。细胞的分子排列程序就是那样一个状态,摸上去是软的;骨头的分子排列程序密度大,摸上去是硬的;血液的分子密度就非常小,它就是液体。常人从表面上看不出你的变化来,它的分子细胞还保持着原来那样一种结构和排列程序,它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可是它里边的能量发生改变了,所以这个人从此以后不会自然衰老,他的细胞不会消亡,那么他就青春常驻了。在修炼过程中,人会显得年轻,最后就定在那里了。”

提示:用你学的有关的化学和生物知识分析李洪志的这个这个谎言。

六、他竟然荒诞地描述了一个用显微镜观看人体的“奇观”

李大觉者说:“(41)过去,因为天目的结构属于秘中之谜,是不叫常人知道的,所以历来也就没有人去讲。而我们这里也不是围绕过去那种理论去讲,我们用现代科学,用最浅白的现代语言把它解释出来,并讲它的根本问题。……(42~43)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佛教中讲人类社会一切现象都是幻象,是不实的。怎么是幻象呢?这实实在在摆在那儿的物体,谁能说它是假的呢?物体存在的形式是这样的,可是它的表现形式却不是这样的。而我们的眼睛却有一种功能,能够把我们物质空间的物体给固定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状态。其实它不是这种状态,在我们这个空间中它也不是这个状态。例如在显微镜下看人是个什么样?整个身体是一个松散的、由小分子构成的,就像沙子一样,颗粒状的、运动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在运动着,整个身体都在蠕动着、运动着。身体表面不是光滑的,不规则的。”

提示:1、构成显微镜的主要部件是什么?它们大约有多大?

2、用显微镜能看到运动的电子吗?为什么?

3、假若有观察人题的显微镜,那么人的两个鼻孔之间的距离看起来得有多远?

七、他居然认为所有的物质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李洪志以一个神通广大的“大佛”的口气耸人听闻地说:“(18)我们地球的运动,在这个浩瀚的宇宙当中,在银河系运转当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很可能就碰到那个星球上,或发生了其它问题,造成了很大的灾难,站在我们功能的角度上去看,就是那么安排的。有一次我仔细地查了一查,发现人类有81次完全处于毁灭状态,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遗留下原来的一点史前文明,进入了下一个时期,过着原始生活。人类繁衍的多了,最后又出现了文明。经过81次这样周期的变化,我这还是没有查到头。中国人讲天时、地利、人和。不同的天象变化,不同的天时,会给常人社会带来不同的社会状态。用物理学讲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的运动也是一样。……(59)因为物质是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在特殊空间当中……”

提示:1、物体作的自由落体运动说明了什么?胶体微粒的电泳现象也说明了什么?阴、阳离子在电解池里的运动再次说明了什么?

2、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花粉在水里的运动又说明了什么?胶体离子在胶体溶液中的运动也说明了什么?

3、在自然界中,你还发现哪些物体运动是有规律的?哪些物体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八、他连天文常识都不懂

李洪志以宇宙中的大觉着的潇洒风度,发表了一个惊世骇俗高论:“(164~165)有人讲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常人中的一种邪说,那魔永远也不会高出道的。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人类所了解的宇宙只是无数个宇宙中的一个小宇宙,我们简称宇宙。我们这个宇宙每次经过了久远年代以后,都会发生一起宇宙的大灾难。这一场灾难就使宇宙中的一切,包括星球都能够毁灭。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可以毁灭。宇宙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我们本次宇宙也不只是人类变坏了,[笔者注:这是一个病句。]有许多生命已经看到了一个情况,就目前而言,这个宇宙空间中早就发生了大爆炸了。现在天文学家看不到,是因为我们现在用最大的望远镜去看的时候,看到的光景是15万光年以前的事情。要想看到现在天体的变化,那得15万光年以后才能看到,那相当久远的。……(70)我们测定了一下,发现宗教所说的三界,只不过是我们九大行星范围之内。有人讲十大行星,我说那根本不存在的。”

提示:1、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吗?

2、现在的天文学家用射电天文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看到多少亿光年以内的星体?

3、现在的有的天文学家认为可能存在的第十大行星是在冥王星运行轨道之外?还是在水星的运行轨道以内?

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成语出自于哪部古典文学名著?它是常人中的一种邪说吗?

九、他根本不明白原子核聚变和裂变的原理

李大觉者讲:“(26~27)我们修炼界讲,人的元神是不灭的。过去讲人的元神,人们可能说是迷信。大家都知道物理学研究我们人体,有分子、质子、电子、向下研究一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到了那一步,显微镜都看不到了。可是那离生命的本源,物质的本源还差远去了。大家知道原子核分裂,得有相当的能量撞击和相当大的热量才能使它发生聚变,才能使核分裂。人死的时候,人体中的原子核怎么能随便死掉呢?所以我们发现人死了,只不过是我们这层空间,这层最大的分子成分脱掉了;在另外空间里那个身体并没有毁掉。大家想一想,在显微镜下看人体是什么样呢?人的整个身体是运动的,你坐在那里不动,颗整个身体是运动的,分子细胞在运动着,整个身体是松散的,象沙子组成的一样。在显微镜下看人体就是这样的,和我们眼睛看人体截然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人的这双眼睛能给你造成一种假象,不让你看到这些东西。天目开了,可以放大东西看,本来它就是人的本能,现在叫特异功能,你要想出特异功能,就得返本归真,往回修。”

提示:1、用你学的物理中的关于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知识分析李洪志的这个愚蠢之处。

2、用你学的生物知识分析人死以后,构成人体的物质变成了什么?

十、他居然说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夸克、中微子等微观粒子

李洪志以一个老“真人”的口气从容不迫地说:“(280)道家历来把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他认为宇宙外面有多大,里面有多大,外面是什么样,里面是什么样。这个讲起来好象是不可思议,不太容易理解。这个宇宙这么大,怎么能和人体比呀?我们讲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现在物理学研究物质成分,从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夸克一直到中微子,再往下有多大?到了那一步显微镜已经看不见了,再往下极小的微粒是什么?不知到了。其实我们现在物理学认识到的这一点,和这个宇宙中的最小的微粒比较起来相差太远了。人没有肉身的时候,人的眼睛看东西就可以起到一种放大的作用,可以看到微观。层次越高,微观下看到的越大。”

提示:夸克、中微子是何物?用显微镜能看到它们吗?

十一、他居然说他身上能发出高强度的γ射线和热中子流

李大觉者讲:“(66)在高能物理学研究中,人们认为能量就是中子、原子这些东西。许多气功师也都测过,比较有名望的气功师都搞过。我也被测定了,测定发出的γ射线和热中子超过正常物质放射量的80倍到170倍。这时,测试仪器的指针指到极限了,因指针到头了,最后多大还不知道。这么强大的中子,简直不可思议!人怎么会发出这么强大的中子?这也证明我们气功师是有功存在的,是有能量存在的,这一点在科技界得到证实了。”

提示:1、哪一个科学家认为能量就是中子?

2、什么是γ射线?γ射线是怎样产生的?高强度的γ射线和热中子流对人和动植物体有什么危害?

3、请你问一下你的化学老师,检测物质的放射性的仪器是用指针显示数字的吗?

4、如果李洪志在这里说的是真话,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惨象呢?

十二、他根本就不知道次声波、红外线和人体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是何物

李大觉者说:“(21)现在用仪器在气功师身上测到了次声波、超声波、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γ射线、中子、原子和微量金属元素等成分,这些不都是物质存在的东西吗?它也是物质。任何东西不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吗?另外的时空不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吗?怎么能说是迷信呢?气功既然是用来修佛的,那么必然涉及到许多高深的问题,我们都要讲的…………(65)说这个人走出五行,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走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听起来够玄的。大家想这样一个问题,气功师是有功存在的。我做过这样的试验,许许多多的气功师也都做过这样的测验,测定他的能量,因为这个功中的物质成分我们现有的很多仪器都能够测出来,也就师气功师发出的成分只要有那样一种仪器存在,就能够测定功的存在。现在的仪器可以测红外、紫外、超声、次声、电、磁、γ射线、原子、中子。气功师都有这些物质,还有些气功师发出来的物质测定不了,没有仪器。凡是有仪器的全部能够测定出来,发现气功师发出来的物质是极其丰富的。”

提示:1、常人体内没有原子、中子、微量元素吗?

2、常人体内没有电、磁吗?

3、向日葵的花朵为什么永远向着太阳?

4、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

5、何谓红外线?常人的身体不能发出红外线吗?

6、何谓紫外线?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有何危害?

十三、他连在初中学的阿基米德定律都忘了

李大觉者讲:“(25)你的心性提高上来,你的身体就会发生一个大的变化;你的心性提高上来,你身体上的物质保证会出现变化。什么变化呢?你追求执著的那些不好的东西,你会扔掉。举个例子说,一个瓶子里装满了脏东西,把它的盖拧得很紧,扔到水里,它也要一沉到底。你把里面的脏东西倒出去。它就完全浮上来。我们在修炼过程中,就是要除掉人身上存在的各种不好的东西,才能使你升华上来,这个宇宙的特性就起这样一种作用。你不修炼你的心性,你的道德水准不提高上来,坏的思想,坏的物质不去掉,它就不让你升华上来,你说它怎么不是一性的呢?”

提示:1、如果瓶子里装的是废汽油,那瓶子能否沉到水底?

2、如果将一个瓶子装满100克脏东西,那这个瓶子正好沉到水底,倒出50克脏东西以后,那这个瓶子还能沉到水底吗?

十四、他居然还不明白打雷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李大觉者说:“(101)我们讲动物有这种先天的本能,它能够有本事。可是我们这个宇宙有个理,就是不许动物修成。所以大家看到古书中写着,几百年要杀它一次,一大劫一小劫的,动物到一定时间就要长功,就要消灭它,打雷劈它等等,不准它修炼。”

提示:1、用你学的关于物理知识解释雷电是怎样产生的?

2、雷电能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什么样的反应?这个反应说明了什么?

十五、他竟然认为古代那些老道士炼的“丹”中储存着能量

李大骗子说:“(31~32)有些人认为安鼎设炉、菜药炼丹,这个丹就是功了,不是。这个丹只储存一部分能量,它不是能量的全部。丹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本身包含着大量另外空间的物质。它毕竟也是物质存在的东西……现在的人把它看成是很珍贵的东西,它有能量、有光泽、很坚硬,就是这个东西。”

提示:古代的那些老道士炼的所谓的丹是些什么玩艺?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炼丹”的化学原理。

十六、他庸俗地理解“物质不灭”

李大骗子说:“(59)咱们不是讲物质不灭吗?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当中,人们做完这个事情,就是人一挥手干什么事情,都是物质存在的,做什么事情都会留下一个影象和信息。在另外空间里,它是不灭的,永远会在那里,有功能的人一看到过去存在的景象,就知道了。将来你有宿命通功能之后,你看一看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课那种形式,它还会存在着,已经同时存在那里。在一个人降生的时候,在一个特殊的没有时间概念的空间当中,人的一生已经同时存在了,有的还不止一生呢。”

提示:1、什么是物质不灭定律?我们物理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所说的物质是什么?

2、李洪志所说的“景象”、“影子”之类的东西是物质吗?

3、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墨翟(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弟子们所著的《墨经》一书中记在了光的那些知识?

十七、他连现代医学常识都不懂

李大觉者以一个人体科学家、大医学家的口气从容地说:“(44)我们真正看东西,看一个人,看一个物体存在的形式,是在人的大脑上成像。也就是通过人的眼睛去看,在通过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后半部分的松果体上,在这一区域中它反映出图像来。这就是说真正的反映图像看东西,是我们大脑松果体这一部分,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讲的开天目就是避开人的视神经,在人的两眉之间给打出一条通道来,使松果体直接向外看,这就叫开天目。有的人在想:这也不现实啊,这双眼睛毕竟还起到工具的作用,它能摄取物体,没有眼睛也不行啊。在现代医学的解剖上已经发现了,这个松果体的前半部分,它具备着人的眼睛所有的组织结构。因为它长在人的脑壳里面,所以他讲那是一只退化了的眼睛。是不是退化的眼睛,我们修炼界还持保留态度。但毕竟现在医学上已经认识到了在人的脑袋中间那个部位上有一只眼睛。”

提示:1、用你学的生物知识解释什么是松果体?松果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2、你能否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学(医学)奖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分析李洪志的这个谎言?

十八、他无知地全盘否定现代医学

李大骗子信口雌黄地说:“(258~259)我们再讲一讲中医,中医治病很接近于气功治病。在中国古代,中医大夫基本上都是有特异功能的,象孙思邈、华陀 [笔者注:李大觉者给华佗改名了。]、李时珍、扁鹊等等这些大医学家,都是有特异功能的,在医书上都有记载。可是往往这些精华的东西现在是受到批判的,中医继承的只不过是那些药方,或者是经验的摸索吧。中国古代的医学是相当发达的,发达的程度要超出现在的医学。”

提示:1、历史是怎样记载扁鹊、华佗、李时珍的?扁鹊坚决反对什么?华佗是以什么成就留芳千古?李时珍对人类做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是靠所谓的特异功能作出那样的伟大贡献的吗?

2、衡量医学是否先进的标准是什么?你怎样证明现代医学比我国的古代中医先进?

十九、他居然用“灵体学说”解释人患病的原因

李洪志以一个蛤蟆打哈欠的不俗的口气绘声绘色地讲:“(251)咱们就说这一把抓吧。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有病呢?造成有病和所有不幸的根本是业力,那个黑色的物质业力场!它是属于阴性的东西,属于不好的东西。而那些不好的灵体,也是阴性的东西,都是属于黑的,所以它能够上的来,这个环境适合于它。他是导致人有病的根本原因,这是最主要的一种病的来源。当然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很小很小密集度很大的那个灵体,业力团一样的东西;还有一种象管道一样输送,这个比较少见,都是祖辈上往下积的,也有这种情况。/ 我们就讲最普遍的,人哪儿长瘤啦,哪儿发炎了,哪儿骨质增生了等等,在另外的空间就是那地方卧着一个灵体……”

提示:1、你曾前曾经生过什么病?是用什么方法治好的?这说明了什么?

2、化学家制造出了很多很多的药物,并有效地治好了很多很多种病?这说明了什么?

3、现在的医生是用什么办法有效的治疗肿瘤、炎症和骨质增生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二十、他对现代人体科学一窍不通

李大骗子说:“(299)我们先讲一讲思维的来源,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心想’。为什么讲心想?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因为它直接对人体、生命、宇宙这些东西去研究的。有的人确确实实地感到是心在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他讲的心想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看常人的元神很小,人的大脑发出的真正信息不是人大脑本身起作用,不是大脑本身发出来的,而是人的元神发出来的。……(300)人的身体如果没有元神,没有他的脾气、秉性、特性,没有这些东西,就是一块肉,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带有独立自我个性的人。那么人的大脑起什么作用呢?要叫我讲,人的大脑在我们这个物质空间形式当中,它只是一个加工厂。真正的信息是元神发出来的,但是他发出的不是语言,他发出的是一种宇宙信息,代表着某种意思。我们的大脑接受到这种指令之后,把他加工成我们现在的语言,这种表达形式。大脑就起了这样的作用。真正的指令、真正的思维是人的元神发出的。往往人们就认为是大脑直接的独立作用,其实有的时候元神在心,有的人确实感觉到是心想。”

提示:1、用你学的生物知识分析李洪志的这个谎言。

2、你能否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学(医学)奖的科学家的关于人的思维的研究成果分析李洪志的这个谎言?

二十一、他居然说精神病不是病

李洪志不知羞耻地说:“(186~188)再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得了精神病,就说他走火入魔了。也有的人还等着我给他治精神病呢?我说精神病不是病,我也没有时间去管这些事。为什么呢?因为精神病人他没有病毒,身体里没有病变,没有溃疡,要叫我看就不是病。精神病就是人的主意识大弱了。弱到什么程度啊?就象那个人老是当不了自己的家,这个精神病人的主元神就是这样的。他不想管这个身体了,他自己老是迷迷糊糊,老是精神不起来。那个时候副意识、外来信息就要干扰他。各个空间层次那么多,各种信息都要干扰他。何况人的主元神在生前可能作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还有债主可能要害他,各种事情都要出现。我们说精神病就是这么回事。”

提示:1、现在的医生用药物使很多精神病患者康复,这说明了什么?

2、早在20世纪20年代有一个科学家就对神经病理学和麻痹性痴呆治疗方面就做出了突破性的举世瞩目的贡献,他因此获得了1927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他是哪个国家的?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科学家又发现人的脑额叶病变是引起某种精神病的原因,他通过对某些病人实施脑额叶切除手术而使病人恢复了健康,他因此获得了194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他是哪个国家的?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什么?

二十二、他信口开河地说他的谎言已经被现代科学承认了

李大骗子信口开河地说:“(20)大家想一想,修炼是可以出特异功能的。现在世界上有六种功能被公认了,还不只这些,我说真正的功能有上万种。人坐在那里,不动手不动脚,就可以做人家动手动脚都做不来的事情;能看到宇宙各个空间的真正的理,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事情。这还不是个修炼得道者?还不是个大觉者?能说和常人一样吗?翻译成古印度话就是佛。其实就是这样,气功就是干这个用的。”

提示: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什么科学机构证明了李洪志所说的哪六种特异功能?

同学们,当你们用你所学的科学知识给“法轮功”习练者讲完了课的时候,我建议你们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给你们的讲课作这样一个总结:“叔叔、阿姨们,李洪志说:‘(228)我还告诉你:我这本书的内容是把几个班讲的法合在一起的。都是我讲的,句句都是我讲的,都是从录音带上一个字一个字扒下来的,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的,都是我的弟子、学员帮助我从录音中抄录下来的,然后我再一遍一遍地修改。都是我的法,我讲的就是这一个法……(285)我这个人我不愿意说的话,我可以不说,但是我说出来的就得是真话。 特别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讲法时我要是不讲真话,在这里说玄话,不能够有的放矢地随便乱讲,我就是在传邪法。我做这件事情也是不容易的,宇宙中都在看着呢,你走偏不行。’李洪志说的这段话很清楚,也就是说,他是在向世人承诺,他如果说了假话,那他‘就是在传邪法’。通过我以上的剖析,大家已经不难看出,李洪志企图用现代科学给他的‘法轮大法’披上一件美丽的科学外衣,但遗憾的是,由于他对科学的无知,结果却弄巧成拙,反而一次次地充分暴露了他骗人的马脚。李大骗子说什么用现代科学解释‘法轮大法’,但他讲了些什么玩艺?他不过是驴唇不对马嘴地碓砌了一些普普通通的科学名词、术语而已,不学无术的李大骗子在科学的面前,显得就像一头无知的蠢猪!一只乱叫的疯狗!有些被李大骗子愚弄了的人在李大骗子的煽动下向政府‘讨说法’,你们想讨什么说法?按照你们的师父自己说的‘(285)我在讲法时我要是不讲真话,在这里说玄话,不能够有的放矢地随便乱讲,我就是在传邪法。’,这就等于李大骗子已经自己承认了‘是在传邪法’,你们还想讨什么说法?为了一个科学盲、一头蠢猪讨说法,难道你不怕被你的子孙后代耻笑吗?有的叔叔、阿姨因为文化水平太低,也许一时听不明白我讲的科学道理,也许还想到北京讨什么说法,如果你们不是心怀鬼胎的人,如果你们真是想追求真理的人,那我劝你们到中国科学院去,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一下人体的细胞,看一下能不能看到像李洪志描述的那样的‘奇观’?”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历史,都知道中国曾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国。炎黄子孙以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被誉为“挑翻整个旧世界”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繁荣和发达而雄居世界的东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的人民都曾被五花八门的宗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束缚着。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被科学率先武装起来的西方各国资产阶级进步人士,以人权为武器,勇敢地向腐朽的封建王朝和虚伪的封建神权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而纷纷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把虚伪的封建神权扫尽了历史的垃圾堆。工业革命又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富强起来。然而,当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中国人民却仍然被宗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愚弄着,还在做着成佛成仙的愚蠢的梦的愚昧的中国人的头脑里连一点科学的概念都没有。于是,愚昧——落后——挨打——遭受屈辱便不可避免了……我国屈辱的近代史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信神的人却成了信科学的奴隶!李洪志散布的封建迷信思想就是亡国哲学,如果国人都相信李洪志歪理邪说,都放弃了科学,那么“三座大山”就会重新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那么我们中华儿女就会重新沦为信科学的人的奴隶!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你们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如果你们是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华儿女,那就让我们共同高呼:“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举起科学的利剑,勇敢地向李洪志的头上劈去!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