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警察大战黑帮视频:甘温除大热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7:14
  

                        甘温除大热原理

(2010-01-05 08:40:36) 转载

    甘温除大热自我知道之日起,就一直困绕着我,因为创始人李东垣的这一理论始终没有搞懂,因为它与平时所学原理背道而驰,寒能除热,最易理解,这种对抗性原理,是人所共知,而温能除热,则脑筋转不过弯子.寒,凉,平,温,热,乃至大热.是一条线路的逐步升级,因此温能除大热似乎理论上是错误的,加温就能增热,而并没有听说过温能除热的道理.
    那么甘温为什么能除大热呢?原理是甘味能补,温性能生,甘能补阴阳,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温性能生是无论什么生都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体内的再生资源离不开甘温.
    大热实际上是一种虚热,是因气虚而引起的内热,体内气虚,流通不畅,郁而生热,这是体内机制缺陷造成的,是能量转换出了毛病,能量分为动能和热能,动能维持生命运动,热能维持体温平衡,动能是气,热能是阳,动能和热能可以相互转化,是气与阳的转化,也叫能量转换,动能形成困难或动力受阻时,会转变成热量,中医称为虚而致郁,郁而生热,这种热主要是内热,并不一定表现在体温上,严重者五内具焚,难以忍受,同时出现体能下降,这就是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可用甘温除热法,是用补中益气汤,
    人参甘温补中气,是甘温的代表,中气不足是本病的根源.
    白术健脾运,使水湿运行开,
    陈皮化痰浊,使通路清浊阻,
    三味药最关键,中气补足,道路畅通,斡旋气机,形成自然,这叫郁热不清热,开通自然平.
    当归黄芪,是当归补血汤,先前的补气,这里的补血,气无形,血有形,无形为虚,有形为实,补气不补血,气难落实处,极易流失掉,补气又补血,血可加固气,加固用黄芪,黄芪能维系,补血要活化,活化能再生,补中益气汤每一味药都是通活的,没有一味滞腻药.
    甘草能缓冲,补药不可急,甘草能安中,内热必不宁.
    柴胡升麻,两味药都是引经药,柴胡少阳厥阴,升麻阳明太阴,一管肝胆,一管脾胃,升降斡旋枢转主要靠这两味药.它们有转气之能,转气是枢转,也是逆转,通过流通枢转,上下升降,使能量运转起来,运转的过程使热量疏散,同时吸收热量,使热能随着动能走,实现热能转换为动能,转换不完的剩余热量,也由这两味药驱散,因为它们还是解表药.
    其实温能除大热,还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稀释原理,君不见滚烫的热水加上一些温水就不烫了吗?

再转一贴“浅谈补中益气汤的甘温除热(原理)”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补土派”代表李东垣的代表方,主治之一是气虚发热,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初学方剂时,作为一名涉猎中医学知识不久的学子,吾深深质疑此方之效,认为发热应该用寒凉药清其热,怕冷才用温热药温其寒,这才是《内经》所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也才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就像夏天穿单衣,冬天穿棉袄这才是常理,而李杲竟是让人夏天穿棉袄?病人本来就发热,还用甘温之品,补益之剂,岂不是“火上浇油”,“伤口撒盐”吗?百思不解之余,只有去找李东垣要个说法。 
    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而创补中益气汤,方药如下: 
    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橘皮三分 归身酒洗三分白术三分用法:上夫咀,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补中益气汤的创立遵循着《内经》治则中“老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虚原则,而不是违背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实证的原则。因为虚实不同,所以治疗原则各异,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并不是见热清热,因为这里叙述的发热,并非实火,而是脾胃气虚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的发热,内伤不足的疾病须用补法。李杲在《脾胃论?卷中》中亦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耗损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会,相火相伐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不能滋先天,则下焦元气不足,清阳陷于下,郁而发热,只有补益后天之本,滋其化源,才能祛除疾苦。补中益气汤主治内伤脾胃所致的气虚发热:身热,但热势不甚高,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胖,脉虚大等。发热病因病机上已述,而脾胃虚及其子则肺气不足,故短气乏力;肺不布津,津不上承则渴饮,但喜热饮等。方中重用黄芪为君,黄芪补气偏于走表,补肺实卫而止汗,而又能升举脾胃之气,又用白术、炙甘草、人参补中,助黄芪健脾补气,走表走中的补气药同用而达到甘温补气除热。气血同源,气虚久则及血,加入当归养血和营,又用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阳,清阳升则浊阴降。李杲曰:“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柴以引之。”陈皮理清浊相干之乱气,防补药壅滞气机,碍胃。 
    理已言明,但终觉是纸上谈兵,临床疗效怎样?直到吾随师出诊,亲见吾师用此方治病之效,才深信李杲不曾欺吾后人。但用此方必须遵中医的辨证论治,对证出方才能彰显起效。据此我把对此方的一点儿观察记下。 
    1.与单纯的外感发热相鉴:外感发热与恶寒并见,伴头痛身痛脉浮 而气虚发热则身痛自汗热势不甚脉无力等《医贯?主客辨疑?伤寒论》中说:李东垣《脾胃论》与夫《内伤外感辨》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证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    2.与阴虚发热相鉴:阴虚发热为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有汗而为盗汗,同时伴潮红,舌红少苔,脉多细数,与本方所治发热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