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65次列车几点到成都:《三字经》何以影响至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55:45

六岁上私塾时,念的第一本启蒙读本是《三字经》。这是本世事百科,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到古今历史,三字一句,还求押韵,内容丰富,文字简洁。读时倒背如流,尽管不完全理解,却久久怀念,存得一本,时而翻翻。另几本启蒙读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常称的“三、百、千”。《千字文》也是世事百科,1280字,无重字,还押韵,文字也漂亮。《日用杂字》,是酌情读。而后便是“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上下),《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周易》)、《春秋》、《礼记》。

六岁时读的书,何以多年还怀念?这《三字经》,实际上是一个久久的积累,非一代、一人所作。它最早的作者,是宋代王应麟;明、清陆续有人补充;1928年,民国时期的章炳麟(浙江人)重新修订。此人活到1936年。后来我们先后弄过几次新的《三字经》,却都没有传开与传下来,值得深思。

凡历史的东西,时代烙印总会有,但这是本传诵知识的文学,准确、客观,还是它的基本特色。里边写到的有的事例,经不起推敲,如“如囊萤,如映雪”,萤火虫夜里在山野间飞,尾部发光,你若捉住,它就不发光了,也不可能放到瓶子里,让它照着读书;在雪的映照下读书,也有些不容易。多数事例是好的,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上边的“囊萤”、“映雪”,是“家虽贫,学不辍”,这精神也可嘉。

似乎最不大好接受的,是开头的“人之初,性本善”。《千字文》开头“天地玄黄”,好接受;《日用杂字》的开头“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也好接受,联系今天看,农业是基础,有农则稳,觉得那“最为先”的强调,很对。而这个“性本善”,我经久久思考,觉得还是对的。善,包括善良、纯洁、美好、友爱等意,我观察过我的娃娃和娃娃们的娃娃,真善美,与生俱来。还如常说的“一张白纸,可以写最好最美的文字”。人的一些毛病,是受到社会影响以后才有的。所以,抓教育,这件事,多么重要。此书讲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后,入题就是讲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个“贵以专”的教育宗旨,现在看,又是多么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母亲呢?前面已有“昔孟母”,这里就不再重复。“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都已是千古名言。

讲自然知识方面,“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讲社会知识方面,“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孙的儿子为玄孙,再往下还有来孙、仍孙、云孙、耳孙等。

要读的书,列入了从“训诂”到“四书五经”,“论语者,二十篇”,“孟子者,七篇止”,“作中庸,乃孔伋”,“作大学,乃曾子”,“诗书易,礼春秋”,然后还有其他“子”与“诸史”。

历史方面,“自羲农,至黄帝”,一直讲到民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几句就几个朝代。“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唯,朝于斯,昔于斯”。

接着又列了一些古人肯用功致学的人,从“昔仲尼”(孔子),到一些贫苦普通人的事例。

全书总的精神,是劝学,学而知,学而明,“犬守夜,鸡司晨(已是千古名句),苟不学,曷为人(何以为人);蚕吐丝,蜂养蜜(也已是千古名言),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学以致用,要行动),上爱国,下益民。”至于“扬名声,显父母”,一个人有了好的名声,当父母的脸上也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没有什么不对。药家鑫年纪轻轻就那样作恶,与当父母的教养能没有关系?他父亲感到“现在还在受刑”,这不是一般的反思。

“人遗子,金满盈,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胡闹腾没好处),戒之哉,宜勉力。”当念到这里,同学小伙伴们常加一句“师傅放学,吃饭去!”当然不能让老师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