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的使命是: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15:32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机制,是新形势下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构想,是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新途径,是社区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纽带,也是新形势下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突出党的领导核心的新抓手。对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党的先进性、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区的绿色通道和快捷方式,巩固和夯实党在基层的阶级和社会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当前,各地对街道社区党建区域化建设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此项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主观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社区干部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少社区干部在工作上仍然沿袭过去自上而下的单位管理模式,从而对大批居民,尤其是那些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群体,出现了大量的管理空白地带。部分社区干部对社区党建区域化丰富内涵的理解过于简单,他们认为区域化党建就是简单的将辖区内的党员每年集中在一起组织几场活动,开几次会,看几次电教片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有将构建党建区域化格局上升到更好的服务社区广大党员群众,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高度上来。二是部分驻区单位对党建工作区域化建设的热情不高。集中体现为部分单位的领导主观的认为,党员发挥作用在单位爱岗敬业就已经达到合格党员的标准了,在单位和社区同时开展党员的活动,显得比较多余。三是不少单位领导角色转换不彻底。在党员进社区活动中,有的单位领导依然大摆领导架子,进社区报名请秘书代劳,一年到头没有进社区进行一次调研,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和指导往往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四是部分退休干部、离职党员、“两新”组织及流动党员对社区党建工作态度冷谈,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区域化建设的思维不开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区党员的数量越来越来,党员队伍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社区党建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与此同时,不少社区的党建工作仍然停留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开党员大会等日常工作业务范围内,在扩大党在基层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方面,显得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载体运用不多、手段不够丰富,效果不甚理想。

  社区的民主自治程度不高。当前,社区普遍存在党建工作平台单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现行社区的工作性质和职能,与其自身的民主自治的性质和功能存在较大的偏差,趋“行政化”现象十分严重,社区在很大程度上了成为了上级很多部门和单位在基层的触角,社区工作人员也疲于协助这些职能单位搞服务,抓落实。

  区域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现行的党员进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以及辖区“共筑共建”活动在党建区域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这些运作形式,大多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发展状态,某个单位的领导跟社区的干部熟悉或者有交情,支持社区的力度就更大一些;社区开展活动,往往以联谊活动的名义才能够号令辖区内的单位参与社区的活动。这种党建工作的发展模式严重缺乏稳定性,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显然不利于工作的长久健康发展。

  社区党建的工作力量薄弱。一是职能交叉,一职多岗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社区现有工作人员一般在5—10人,而相应的要对口县(市)直几十家职能部门,导致社区专职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而党建工作人员往往是兼任。二是人少事多,疲于应付。很多职能部门将自身的很多业务工作都打给了社区,使得社区的工作人员忙碌于对职能部门交代的任务,而对本社区的建设显得力不从心了。三是经费保障不力。虽然县(市)财政每年都为社区预算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但是跟社区全年繁琐的工作任务极不对称,在有限的工作经费里,用于党建工作的就更少了。同时,由于部分单位执行政策的力度不够,很多“费随事转”的工作经费根本没有给社区按要求兑现。

  同工不同酬现象比较突出。社区工作人员不多,但是成分却比较复杂,有公务员、集体干部、招聘人员等,他们在社区的工作任务都很重,压力较大,但是待遇差距很大。公务员工资较高且十分稳定,而集体干部和招聘人员的工资相对很低,有的招聘人员,一年就几千元收入,而他们从事的,反而是急、难、险、重工作。同工不同酬,使得很多干部心里很不平衡。

  破解当前街道社区党建区域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有如下建议:

  广泛普及区域化的理念。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谋求的是辖区内所有的单位及社员的“共同体”式的发展,在此前提下,每一名党员,首先的身份是社区人,是社区的一份子。这种区域化的“共同体”,街道党委是核心,社区党组织是主导,社区全体党员是主力,全体社区居民是主体。在这种“共同体”模式下,街道党委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搞好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社区党组织要克服畏难情绪,搞好统筹协调,摸清辖区党建资源的详细情况,创新载体,整合资源,为辖区党建区域化搭建平台;社区的全体党员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关注社区的发展,为社区的繁荣发展出谋划策,领导干部党员要放下架子,退休干部党员要发挥余热,“两新”、流动党员、企业主党员要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社区内的全体社员要培养强烈的社区荣誉感,为构建和谐社区出一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途径,让区域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深层次整合辖区的资源。社区党建区域化建设,必须要整合辖区内各种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一是要集中场所资源。克服当前社区各种中心建设散、小、偏等问题,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时,对辖区内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警务室等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二是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对街道及社区的组织、宣传、计生、社保、驻区民警等工作人员统一调配,对县(市)直职能部门分配到社区的工作任务,各相关单位也要选派得力的业务骨干,参与到社区工作,着力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忙闲不等、苦乐不均的问题。三是要信息资源共享。对辖区内各部门的党员、青年、妇女、基础设施、交通、信息、人口、地理等信息要充分共享、统筹利用,不能够各自为政、相互独立,互不共享。四是要统筹帮扶资源。要把民政部门的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卫生部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资金、计生部门的设备专项资金、文体部门的体育健身工程专项资金和阵地建设资金以及工会、共青团、残联等部门的帮扶资金要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确保资金不浪费、帮扶对象无遗漏。

  丰富区域化建设的手段。一是要配齐配强社区工作队伍。广开渠道,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街道社区党建区域化服务。将社区内的党员信息、就业、卫生、环保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区域内共享、兼容的事情信息数据库,并利用网络载体,对信息实行动态管理,推行在线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三是要合理利用各种载体。各社区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依托载体推动,整合社区资源,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如创先争优、党员联系会议制度、“党员创星”活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载体。四是要实行分类管理。要进一步掌握辖区内党员的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党员要区别对待,打破党组织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和体制之间的界限,方便党员参加活动,推广开放式的组织生活会,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党员尤其是体制外的流动党员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参加感兴趣的组织生活,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区做贡献。

  充分发扬街道社区民主。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立足于社区自治。要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在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的同时,大力支持和保障基层组织依法依规行使民主权利,坚持社区民主自治方向,丰富民主自治形式、构建组织体系,明晰职责权利,强化自治功能,完善规章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培养居民自治意识,提高社区居民与社区单位的参与能力。如,社区对辖区内单位的文明单位、综治、卫生、环保等工作的考核,改变现行的社区“卖人情”现象,将权力交给社区居民代表,让他们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此举对辖区单位的约束力必将大大增强,也必然促使这些单位关注社区,主动支持社区工作。

  探索社区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县(市)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继续加大对社区硬件的投入力度,为社区党建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丰富社区的资金来源渠道。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针对当前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县(市)财政要将社区建设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采取党费支持一点、社会募集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的办法,逐步解决社区工作经费难的问题。三是“费随事转”经费要落实到位。“费随事转”制度的实施,可以很好的缓解基层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但当前的资金下拨渠道不畅通,职能部门“截留”现象严重,社区工作人员往往是做了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要严格执行“费随事转”制度,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