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aps 18ss: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养生保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0:55:04
上海中医药大学 杨柏灿教授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的全身性退化既包括了其功能性的退变,也包括了其物质上的衰减,还包括了其心理上的衰老。因此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功能虚损、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减少以及心理衰老。
(一) 五脏虚损—功能衰退:
不同的脏器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不同脏器的虚损也有不同的表现。人在步入中年迈向老年或已进入老年后,人体出现了以五脏为核心的功能性的逐步衰退和虚损。
心:
在临床上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许多老年人总感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不耐久劳、夜寐不安、容易惊醒、眩晕等,而做心电图等检查则又往往是正常的。其实这就是老年人的心脏功能不断老化的表现。我们知道,心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最为重要,其作用就如泵一样,不停地工作,供应全身各部所需要的血液,以发挥各项功能;另一方面其他脏器的功能正常与否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心脏。因此心脏自始至终处于不停的工作状态之中,最容易出现衰退。如心脏这个泵开始出现老化,供血的功能减退,既会出现心脏本身的不适,如心悸、胸闷、睡眠障碍等,又会引起全身性的不适,如乏力、眩晕等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力不济。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心脏的保养。
肺:
肺主要涉及到人的呼吸功能、免疫功能,并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老年人肺的通气功能、抵御外邪的能力减退。因此,其耐缺氧能力较差,平时容易外感,且不易恢复,对季节、气候的变化、交替适应性差等,易发生呼吸道病变。
脾:
中医非常重视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喻其为“后天之本”。一是脾是人出生以后人体各项功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直接来源,二是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人到中年以后,特别是进入老年后,脾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脾对饮食物尤其是一些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减退,引起气血等营养物质的产生不足,难以供应全身,从而影响到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而导致全身性的衰退。
其二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使其对水湿的运化和调节能力也下降,进而聚湿为痰为饮。因此脾的虚损,主要表现为食欲的减退,或饮食无味,或口味异常,常伴有腹胀,不易消化,大便不调以及肌肉弹性的下降,舌苔腻等。
肝:
肝与人体许多功能有关,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的运行、运动平衡、月经生育以及解毒等。同时与躯体的爪甲、关节、筋膜以及五官中眼的功能有关。在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肝脏功能活动的衰减和异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肝的物质不足,如肝血亏虚,肝阴虚损,使肝失所养,出现胁痛、目涩目糊、入夜抽筋、爪甲无华;
其二是肝的功能衰退和失常,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障碍,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大便失调;如对气血运行的调节失调,则出现胁痛胁胀、月经不调;如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既可表现为肝气郁结的心情不舒,郁郁寡欢,抑郁焦虑等,又可表现为肝火上炎的烦躁易怒,失眠等;如对气机的调节失调,则表现为眩晕、头胀等。
肾:
中医的肾与人体的许多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关,如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能力,水液代谢,呼吸功能以及人的寿命的长短,衰老进程的早晚等。在中老年人中肾亏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是随龄增长。据统计,肾虚的出现率在30—40岁为40%,40—49岁为60%,以后每增长10岁,肾虚比例递增10%,80岁以上则为90%以上。人在进入中老年以后,普遍会出现精力不济、体力下降、发疏发白、牙齿松动脱落、记忆力下降、性欲减退、生殖力下降乃至丧失,腰膝酸软、听力减退、耳鸣、夜尿频多等,这些表现都与肾亏有关。
综上所述,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着五脏虚损,当然不一定每个人同时出现五脏都虚损,或虚损的程度一致,但毫无疑问,中老年人往往存在多脏、多功能的衰减和衰退。
(二) 气血精津液不足—物质缺损:
在中医学中,气血精津液既是构成人体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在步入中老年以后,五脏功能日渐虚损,产生和代谢这些基本物质的功能也逐步减退;而机体对这些物质的需求则有增无减。因此,一方面,这些物质的摄入和产生减少,另一方面,需求和支出增加。这对矛盾造成了人体基本物质的缺乏,从而产生种种生理性的改变。下面讲讲气血精津液不足的几种情况。
气血不足:气血衰少在老年人中十分普遍,既有单纯性的气虚或血亏,更多的则是气血两虚。如气虚常常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平素易感、面色无华,多汗,眩晕;血亏则表现为毛发干枯,肌肤粗糙,爪甲枯萎,以及心悸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视物昏花等等;气血两虚则两者互见。
津亏液少: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对人体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津液不足则无以润泽皮肤毛发等,出现肌肤粗糙,弹性下降,毛发干枯,皮肤瘙痒;津液不足,润滑无力,肠道干枯则肠燥便秘;津液不足,不能上呈口舌,则口干舌燥,入夜尤甚。因此在临床上,老年性皮肤瘙痒、老年性便秘、口干等现象非常常见。
精血不足:虽然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但目前趋于一致的看法是精血亏虚是人体衰老的核心环节。人在发育到顶峰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出现了精少,从而引起生理性的衰老。精血不足普遍存在于老年人中,而精亏的程度则决定了老年人衰老进程的快慢和衰老程度的轻重。在老年人普遍出现精力不济,体力不支,生殖功能和性欲减退,甚至丧失,两鬓颁白,头发稀疏甚则脱发,牙齿松动甚至脱落,记忆减退,腰膝酸软,容易骨折等等,都是因为精血不足所致。
(三) 易伤七情—心理衰老:
WHO对于健康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界定把人的精神、情志、心理活动作为健康的重要标志,因这些活动和变化的本身就是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功能状态是否正常的综合性的特殊反映。
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的衰减,气血精亏,从而使精神情志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减少;同时因脏腑功能的老化,人的各种感知能力也明显下降,如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致使许多高级而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因这些活动的本身就是建立在感知功能的基础上。此外,老年人由于其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的改变,多种事件(包括家庭、社会、个人等)的影响,均能刺激、加剧其心理活动,出现种种变化。因此许多老年人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衰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性格改变,喜怒无常,自负孤独,喜谈往事,自私多疑,睡眠障碍,记忆下降,抑郁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
★延缓衰老和养生保健
衰老的发生是不可避免和无法逆转的。长生不老自古至今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幻想,但这种幻想是无法实现的,因人在其生长发育到了顶峰以后,就必然会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衰老的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衰老的束手无策,相反,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药物至少可以使衰老发生的时间延迟,使衰老开始以后发展的进程减慢,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目的。好比60岁的人仍然具有50岁的人的功能。中医药在这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下面我就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一些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⒈精神保养:
精神因素在人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和突出,这种作用的重要性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些人因突受精神刺激和打击,在短时间内会变得很苍老憔悴,甚至一夜白发;也有一些重病不愈的患者因受到好的精神因素的鼓舞而使病情大为好转甚至霍然痊愈,这都说明了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因此老年人的养生保健要充分重视对精神的调节和保养,包括道德情操的修养、陶冶,尽可能地少欲望、少杂念、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也就是中医养生中所提倡的“恬淡虚无”,乐观豁达,保持年轻的心态,并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和社交活动。所有这些对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
⒉生活保养:
这涉及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保养,运动保养,房事保养等。
①其中在饮食保养方面应做到食有定时、定量,食不过饱,切忌暴饮暴食。许多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的节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同时饮食的烹调贵在调和,不宜过食刺激性的饮食,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以自己的饮食嗜好来作为饮食的标准。
②运动保养对老年人而言同样很重要,通过运动既能促使人的气血运行,经络疏通,又能激发人的机能,但运动必须有节制,不宜过度,同时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不宜过于激烈,象太极拳、慢跑、游泳等较为适合。
③人在进入老年以后如仍有适度的性生活对健康是有益处的,但房事过度和节欲对健康都有害。⒊医疗保养:
虽然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但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绝对健康的老年人几乎没有,在老年人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疾患。因此医疗保养对老年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医疗保养至少应包括有病早治和调补防病。
⒋有病早治:
我们知道,健康人的生理性衰老的进程十分缓慢,而任何病理性的改变则对人体的伤害性极大,会大大加速衰老的进程,而且老年人患病以后极易变化。因此对老年人要及时发现病情、诊断疾病,有的放矢地治疗。这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予以高度的重视。
⒌调补防病:
应该讲这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人在没有疾病,相对健康的时候,应用适当的方法和药物调补身体,增强和改善体质,以加强和提高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这样既可延缓人体的生理性衰老,又能对抗病理性衰老的发生。
★中药养生保健
(一) 进补的时间。
早在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就曾指出:“年五十以上,四季勿阙补药。”认为人在中年以后,进补不分季节。一般来讲,进补的时间应掌握以下原则:
(1) 季节性进补: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选用不同的进补药物。如冬季以滋补、温补为主,秋季以润补为主因秋季较为干燥,夏季以清补为主,春季以柔补为主,而平补则可用于一年四季。
(2) 冬令进补:
是指在冬至前后进行进补,这是自古以来认为最佳的进补时机。为什么呢?有四个原因:
其一,冬季为封藏之令,也是生发之气始萌之季,在冬季进补可以预防来年的春季患病,所谓“冬令进补,春季打虎”。
其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各种活动减少,人的代谢活动相对较为低下;同时人的胃口较好,对各种物质容易吸收。因此,冬令进补有利于对补品的吸收。
其三,大多数滋补品容易变质,不宜储存,遇热则更易变坏。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一般补品易于储存而补变质。其四,中药的药品中以温性居多,而冬季对人体的阳气要求较高,损耗也较多,因而需要温补。
(3) 随时进补:
有些老年人体质虚弱,但靠冬令进补显然无法在短时内改善其虚弱状态,必须长期进补,不分季节。
(二) 进补原则:
总的原则就是必须遵循“虚则补之”,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只要出现了虚损现象,就可进补。在具体使用时应坚持一下几点:
(1) 长期性。
坚持少量、长期、多次、平衡的原则,做到细水长流。老年人的虚损并非短时内所致,有的是生理性,有的是因疾病因素引起。因此在进补时切忌有一口就想吃成胖子的想法。短时内服用大量的补益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有反作用。只有坚持细水长流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或一类补益药的长期使用都有可能导致机体的不平衡,因此必须综合进补保持平衡的原则。
(2) 个体性。
坚持辨证施补,缺啥补啥的原则,做到进补用药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朋友之间互相推荐某种补品,但服用以后,有的有效,而有的则无效,甚至出现副作用。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体质状况和虚损状况不一样,自然补益药物的选用也应不同。也就是说,补益药物的选用必须具有个体性。如气虚则补气,可用黄芪、人参类的药物;血虚则补血,用熟地、何首乌、当归等药物;阴虚则补阴,用沙参、枸杞、麦冬等药;阳虚则补阳,可用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杜仲等药物。如是气阴两虚或气血不足,则气阴双补、益气补血。
(3) 多样性。
坚持在辨证施补的基础上,强调全面综合的原则这其实是上面所提到的个体性、时段性、季节性的综合。多样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用内容的多样性。因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在发生变化,服用的保健品的内容也必须随之改变,包括季节性的改变。二是服用形式的多样性。既可以服用包装考究的保健品,也可以是菜肴、食品、点心、茶水等形式。
下面我再分别讲一下服用保健品的个体性、时段性和季节性。
所谓个体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应因人而异。如有的人脑功能减退明显,记忆力、学习能力明显下降、反应迟缓、注意力集中困难等。 就可以选用有一定健脑补脑作用的保健品。还有的人怕冷明显,手足不温。中医认为主要属于阳气不足,应选用温补性质的保健品。 而有的人则面红,怕热、性急、烦躁、口干,属于阴虚内热,应选用具有一定的养阴泻火作用的保健品。每个人的体质、身体状况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自然,选用的保健品也就不一样。切不可不加区分,随意选用。这就是选用保健品应注意的个体性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所谓的时段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必须根据人体的身体状况、气候变化、环境改变等因素而随时调整、停用。 这是在服用保健品期间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在发生变化。在服用某种保健品期间, 如发生了感冒、发热,或者腹泻,或其他问题,就应暂时停用该保健品。即便该保健品对其很有作用,也应如此。因为在感冒期间,治疗上当以发散祛邪为主,如同时服用保健品,一则浪费,二则惟恐闭门留寇,从而不利于感冒的治疗。同样,发生腹泻时,应以止泻为主。待感冒或腹泻治愈,再开始服用有关保健品。而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改变,同样会引起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对保健品的服用也应有所调整。
所谓季节性是时段性原则的一个方面。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气候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自然,人的养生保健也应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那么, 保健品的选用也必须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象在梅雨的夏季,一方面温度高,气候炎热;另一方面,雨水不断,湿气很重。人居于上晒下蒸之中,非常的难受。有不少人出现所谓的“疰夏”,就是因为季节气候所致的湿热困脾,脾胃功能不和,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口粘乏味、舌苔厚腻等。因此,在夏季就应适当的选用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功能的保健品。 如绿豆、米仁等。而在秋季,则秋高气爽,少雨干燥。人体往往会出现一些干性表现, 尤其是对肺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秋季就应适当选用有养肺润燥作用的保健品,如百合、白木耳等。
★治疗老年病时要考虑哪些原则。
(一) 益气和血、以衡为期。
气血失和是老年人生理病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既是造成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又是引起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调理气血无论是在老年病的治疗还是在老年人的养生保健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但在具体方法的应用上,应结合老年人气血失和的特点,以补气为主,结合补血用于气血不足之证;结合活血用于气虚血瘀之证。所以这一原则称之为益气和血,其中和血包括了补血和活血。同时,对于和血药的选用必须注意尽量避免滋腻碍胃的补血药以及活血化瘀作用强烈的药物,以免老年人的脾胃受损以及其他损害现象。
(二) 攻补同施、以补为主。
在老年性疾病的治疗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老年性疾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实兼夹,以虚为本。无论是脏腑虚损,还是气血津液不足,或是精血虚衰,形体功能低下,都反映了老年人的虚损是全身性的退行性变化,所产生的疾病也是建立在这一退变的基础上。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年病的治疗必须以补为主。但是强调补,并不是表示忽视攻法的应用。相反在某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通过攻法以驱邪,显得更为重要。这里要充分认识到正虚邪实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在老年人往往是“因虚致实,因实致病”,也就是说正虚是本,必须以补为主;邪实为标,必须结合攻邪;而病则是正虚邪实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攻补合用,以补为主是必须遵守的治则。在具体应用时,当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脾胃功能的保护。
无论是补还是攻都必须建立在脾胃功能正常的基础上。因老年人本身的脾胃功能就已减弱,消化、吸收、运化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极易受伐。因此对任何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都必须注意保护脾胃,补不太滋腻碍胃,攻不克脾伤胃。
(2) 重视补肝肾、益精血的应用。
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是造成老年人生理性衰老、病理性改变以及心理性障碍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对许多老年性疾病尤其是那些长期伴随着老年人的慢性病都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有关。故而在对大多数老年病的治疗时,应重视补肝肾、益精血。
(3) 化瘀祛痰以祛邪。
祛邪是治疗任何疾病的大发,但邪的概念、范围很广。引起老年性疾病特别是那些慢性病的病邪主要因内而生,因虚所致,其中痰瘀水湿等有形的病理产物是最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对大多数老年性疾病的治疗,在强调补法的重要性时,也应充分重视攻法尤其是化瘀祛痰法的应用。(三) 标本缓急、先后有序。
在中医学中,对任何疾病的治疗都会强调标本缓急的问题, 但这一点在老年性疾病的治疗中应予特别重视。这是因为在大多数老年人中同时存在着多种疾患,涉及到多哥不同的脏器。病情有轻有重,起病有先有后,病种有新疾、有旧患,病程有急性、有慢性,病性有虚证、有实证,而且有时往往时相互交替,错综复杂,这些都关系到治疗上的标本缓急、先后顺序。因此在治疗时必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及标本同治的原则。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于一些患有多种慢性病的同时而又患有因外邪所致的急性病的治疗,当以祛邪治急为主为先。待外邪除,急性病消,再图其他慢性病的治疗,以扶正治本为主。
(2) 对于多种慢性病共存的治疗,既要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又要分清主次,有先有后,抓住主证以治本,顾及兼证。
(3) 老年病多属慢性过程,病势缠绵,恢复缓慢, 在邪去正安之后,仍要注意调养以善后,包括药物和食物的调养。
(四) 培本杜渐、细水长流。
前面已提到,几乎没有绝对健康的老年人,或多或少总有一到几种的疾病存在。因此,对老年人有时很难划分什么是生理性的改变,什么是病理性的变化。生理性衰老是病理性衰老和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而病理性衰老和诸多疾病的存在又加速了生理性衰老的进程。因此,无论是对疾病缠身的老年人,还是对相对健康的老年人,在平时注重培本以防微杜渐,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老年人养生保健和老年病治疗的一大原则。因此,这一原则的应用包括了有病早治和进补培元。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有病早治。
及时发现病情,诊断疾病,有的放矢地治疗用药。这对老年人来讲十分重要。因老年人起病隐匿,而变化多端。如有病不能得到及时及早的治疗,不但能大大加速衰老的进程(而生理性衰老的进程非常缓慢),而且还会危急老年人的生命。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既是老年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又是延缓衰老的一个法则。
(2) 进补培元。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抗邪力下降,既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又会加速衰老的发展。因此,通过应用中药进补培元,提高机体自身的正气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即能延缓生理性衰老,又能对病理性衰老以“却病延年”。有关内容将在下面的调补里作具体的介绍。
(3) 培本杜渐:
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长期坚持,细水长流,切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老年病的中药选药、配药上的特点
总的原则是在遵循辨证用药的基础上,突出老年病治疗用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无论是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还是从老年人的病理特点,都给治疗用药提出了这一特点。在具体应用时,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 在疗效确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选配那些药性、功能相对平和的药物。
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老年性疾病多为慢性病,对其治疗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必须坚持长期用药。因此老年性疾病的特点决定了用药的长期性,而长期用药对药物的选配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确保疗效,性能平和。如只重视疗效,而忽视性能,那就可能引起因药性的峻猛或作用的强烈而出现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
其二: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差,也必须坚持长期用药。
(二) 坚持辨证用药为主,结合辨病用药和对症用药,通过联合用药以对整体的调节。
退行性改变是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综合性反应,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改变的相互作用,多脏器、多物质的衰减以及虚实兼夹等特点也决定了老年人的治疗必须联合用药。其中辨证用药是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老年人的病情多半较为复杂多变,表现多种多样,只有抓住主证,辨证用药,才能事倍功半。但老年人的用药也应讲究辨病用药和对症用药,尤其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许多疾病是中医以前所没有记载的,用中药治疗,首先就必须明确诊断,符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如老年性痴呆、高脂血症等等。所以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在坚持辨证用药的前提下,结合辨病用药和对症用药。
(三) 重视补益类药物的应用以及相互之间的配伍。在老年人无论是生理性衰老还是病理性衰老和众多的慢性病总是以虚为主、为本,但这种虚往往不是单一的,而以复合性为主,如气血不足、阴阳两亏、气阴不足、气虚阳亏、精血虚损等。因此在治疗用药时,必须充分重视补益类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类补益药之间的相互配用。特别要指出的是应十分重视益精血、补肝肾类药物的应用。
(四) 善用通类药物。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和提法。
通是与补或塞相对而言的,意为通畅、通行、疏通。对老年人而言,保证机体的“通”尤为重要。这里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保证大便的畅通。“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出”是最为直接的健康与否的标志。只有保证大便的通畅,才能使机体的代谢产物和毒素排除体外。从治疗的角度讲,通便既能解决患者的疾苦,又能促使致病因子的驱除,更何况老年性便秘十分普遍,就更显得在老年性疾病的治疗中通便的重要性。其二是保证血脉的畅通。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的减弱,血脉的老化,致使血行减慢,甚至出现血行不畅,血脉瘀阻,从而变生疾患,而且血脉的老化也是人体衰老的基础。因此应用调心、活血、理气、化痰、软坚等药物以调节血脉的功能状态,保证血脉的畅通,是治疗老年性疾病的一大用药特色。其三是保证经络的疏通。痛证的发生在老年人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是与人体的退化有关,二是与气血的不调有关,三是与经络的不畅有关,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原因也会引起经络的不通或不畅。因此应用一些调补药、调理气血药和通利药以疏通经络,治疗痛证,是治疗老年性疾病的又一用药特点。
(五) 特别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节和保护。
(六) 重视调和气血和导痰化瘀的应用。
★药食两用品在老年人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重视药食两用类药物的应用,辨证选用。这又是中药治病的一大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在众多的中药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药食两用品。这一部分品种既可作为食品使用,又可作为药品应用,也可将两者结合以食疗的形式使用,而且大多数性质平和,作用和缓,对身体有不同程度的调理作用,可以长期服用。如红枣、芝麻、核桃、绿豆、扁豆、山药、莲子、米仁、木耳、龙眼(即桂圆)、百合、菊花、枸杞、蜂蜜等都可以列入保健品的范围。其中象绿豆有很好的解毒保肝作用,扁豆、山药、大枣、莲子能调理脾胃功能;芝麻、核桃有补肾作用;龙眼有补血安神作用;米仁有补脾利湿作用;百合有润肺养心作用;菊花有泻活明目作用,等等。但需说明的是,药食两用的品种较多,并不能因为其性能和缓而可不分时节,不分对象,不分身体状况而随意选用,同样应该辨证。因这些品种,同样有寒热性能,攻补作用。有些适用于春夏服用,有些适合于秋冬应用;对人体的脏器也有不同的作用倾向,如白木耳作用于肺,黑木耳作用于肾,枸杞子作用于肝,桂圆作用于心,薏苡仁作用于脾等。
★老年病的药物在应用上的特点
必须坚持少量、多次、长期、平衡的原则。涉及到药物的用量、用法、时间、剂型等。药物的用量既关系到疗效,也关系到对机体的损益。无论是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的中药,还是使用有一定毒副反应的药物,剂量的合理性始终是治疗用药的关键,所谓的“毒物本身不是毒物,只有剂量才使其变成毒物”。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下降,其解毒功能和排泄功能均减弱,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减退,较之其他年龄段的人更易发生毒副反映。因此所用药物的剂量应相对较小。
老年人用药的时间,无论是用于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治疗善后,都应坚持长期性和经常性。
剂型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但相对而言,以固体剂型较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