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世家17fw: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和操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47:45

设计教学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操作最关键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比如流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那么我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具体的做法。一是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让语文学习更高效更有趣。

一、教学设计,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准确掌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降低,能使我们的教学更高效。

比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教过一年级的老师对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一定深有感触,刚上学的孩子各方面的习惯还没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汉语拼音。就使得这个阶段的学习特别困难。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和家长能重视拼音的学习,在孩子上学一个月内就组织拼音内容的考试,有的孩子考20几分,把家长急得团团转,孩子也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读读《新课标》,上面写的很清楚: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看来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读汉字”的,突出了汉语拼音的工具性,它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语言,不能把它当成一种语言去学习。抄写听写默写,而且要求在一两个月内必须掌握到熟练的程度,其实这是一年级孩子根本达不到的。(我是怎样教拼音的:降低难度、加强趣味、拉长时间、增加接触)(先当儿歌一样背声母韵母,再把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贴到墙上供学生对照使用,个别学习吃力的学生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写成小卡片贴在桌子上。不给学生出难题,不让他们受打击,见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重视认读音节,因为这个能力可以帮助提前阅读,所以天天看拼音写汉字,开始有困难,那就少写点,渐渐地也就掌握了。)

阅读教学的设计,更要精准地把握目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1、准确掌握新课程阅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我们先来看看《新课标》里是怎样定义阅读的总目标的: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我理解小学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就是: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积累。

就课堂阅读教学来说,低年级,识字写字是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这些都是在为孩子能顺利进入阅读阶段做准备,要关注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

我始终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其他科目都不会差。而学习语文的一个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阅读,学生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能力的强弱是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学生刚刚一入学,我们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训练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现在很流行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的理解是别人学什么,我不能落下,所以大家比赛似的报课外辅导班,先修小学课程,四五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拼音、英语、数学,似乎这样就能让孩子走在别人前头,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真正能使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的应该是他开始阅读的时间和对阅读的迷恋程度。

为了能让学生提早进入阅读阶段,语老师就要特别注意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大量识字,并且要注意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这是第一重要的事。
    于是在一年级,我把所有的语文课文都毫不犹豫地上成了识字课,在课堂上,先教学生读课文,没有提问,没有分析,就是轻松愉快地读。有点难度的跟老师读,不让他们感到一点困难,简单的大家一起读,或者找小老师带着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轮流读,摇头晃脑读,加速读,大声读,小声读,假装读,打着节奏读,甚至倒读,总之利用一切机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读书。因为降低难度,因为形势多样,所以学生渐渐地对朗读有了兴趣,熟读成诵后,文中的汉字自然就熟识了,我还会把这些字换个环境再出示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这个字的印象。每认识一个字,我还会再介绍一两个和这个字有某些关联的其他汉字,比如,学习青草的青,我会告诉他们清水的清要加上三点水,感情的情要加上竖心旁,请坐的请要加上言字旁,眼睛的睛要加上目字旁,晴天的晴要有日,学生发现汉字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规律,开始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经常会给学生布置汉字的研究专题,比如,找一找哪些字是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哪些字是由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哪两个字只差一笔,就像双胞胎;还有哪些字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都在饶有兴致地认字:班里同学的名字;孩子们喜欢的歌曲的歌词;从网络上下载的识字软件;某个学生家里的识字卡片;朗朗上口的儿歌都成了我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只要什么地方出现适合学生认识的汉字,我都会特别关注并且介绍给学生。教室墙上贴满了正在学习的汉字,并且这些字常换常新,往往是发现一批学生不容易记住的生字我就把它们打印出来贴到教室两边的墙上,过几天学生记住了就再换一批,这样整个教室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字王国,学生在汉字的环境里渐渐地对汉字越来越敏感,识记生字的速度也快了。

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学生读课文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小,自信心越来越强。于是我开始介绍他们读课外书,开始我会拿着书给他们读一段,他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读到某些关键情节时,我就借故不读了,或者开始读另一本书,很多人还想着前面一个故事的结局,我就把书借给他看看,他们发现自己也能看懂,就不等老师读了,一年级入学才两个月,很多孩子的书包里就装上了自己喜欢的图书。

课上我经常会把读书作为奖品来奖励某个同学。比如某个同学听课时坐姿特别端正,那么我会奖励他少超一遍生字,余下的时间自己读书。渐渐地班里的纪律好起来了,因为没有人会无事可做,只要做完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就会悄悄地读起书来。、

有一次做作业,我觉得他们早该做完了,可底下还没一点声音,我正纳闷怎么今天的作业这么慢,一抬头发现学生们都抱着书看书呢。课后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们写完作业真的是悄悄地拿出书,还示意别的同学别出声,不然老师发现同学们的作业做完了,可能还会有新的作业。

因为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所以我担任一二年级班主任的时期,一点没有感觉累。数学课我不太拿手,有时教的知识还不大规范,我怕自己教错,就让学生买数学教材全解,自己读,读不懂的再问老师,于是数学的问题也解决了。被我这个不会教数学的语老师教出来的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甚至比语文成绩还要高。

中年级,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目标,同时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和低年级相比,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1、增加了默读的训练。

默读训练,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有静静的思考。这就提醒我们,在中年级阶段,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我在阅读教学中是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始的。比如,语文书刚刚发下来时,我启发学生看着目录说说自己最想读的是哪篇课文,是什么内容吸引了你,你想知道什么?(脱身妙计是谁的?他一定也跟喜羊羊一样聪明;谁会在牛肚子里旅行?那能有什么好玩的呢;看门人真的有魔镜吗?它有什么魔力?日月潭有什么传说?这个传说是真的吗;手术台怎么能是阵地呢?哪里也不能打仗;举手还能有什么秘密;普跑也能做什么样的梦……)

课堂上,我按照《课标》要求,加强默读训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如:教学《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包括课后练习和信息窗,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周总理还是缅桂花树。学生通过默读,发现课后练习四道题里有三道都跟周总理有关,信息窗介绍的是周总理访问归来栽种缅桂花树的具体时间地点。所以得出结论,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应该是周总理而不是缅桂花树。

2、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最后一根火柴》中的一句话,“哧的一声,火柴绽开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忙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一堆篝火欢快地燃烧起来!”体会“绚丽的火花”“欢快地燃烧”是什么意思?把这段话改成,“哧的一声,火柴被点燃了,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忙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一堆篝火燃烧起来!”行不行?会有什么变化?(原句能让我们体会到大家看到生的希望时的喜悦。

3、重视段的训练。

中年级的段落训练是重点,以读懂每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要学生知道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归纳出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小学阶段,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中年级阶段应该开始对学生有这方面的引导,从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能归纳一个段的意思开始训练。

如《我爱故乡的酸枣树》第四段的教学,这一段比较长,我先让学生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再看每句话说的什么内容:1、酸枣在深秋成熟。2、酸枣成熟后很漂亮。3、我们去打酸枣。4、我们拾酸枣。5、棘针扎手是常有的事。6、酸枣放进嘴里就会忘了疼痛。7、酸枣酸甜可口,别有一番滋味。8、故乡有一首歌谣也是夸赞酸枣的味道的。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后,我让大家帮我出出主意,如果这一段我想找几个同学分着读,那么找几个人合适,每个人分别读哪几句话?这时我会提醒学生,看哪几句话意思相同,可以分给一个人读。于是学生讨论后决定,找四个人来读,第一个人读第一句,这是说酸枣成熟的季节,第二个人读第二句,这句话说的是酸枣成熟后的样子,第三个人读3、4、5句,这几句都说的是打枣的事,第四个人读六七句,这两句都是在夸酸枣的味道。这样分清层次读课文后,我再让学生讨论,这几层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到了深秋酸枣才成熟,成熟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样子,看到它成熟了,我们才会去打枣,打下枣来才能品尝,尝出味道才会发出由衷的赞美。而这些内容都没有离开酸枣树的果实——酸枣。所以这些内容组成了一个段落,讲深秋时节酸枣树的果实——酸枣。

我告诉学生,一个段落一定要围绕一个意思讲,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说,比如讲酸枣树的果实,作者就从:成熟时间、果实的样子、果实的采摘、果实的味道这几个方面写的。句子之间的这种承接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否则会让人读不明白。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说话要有条理。

对于中年级段的训练,我觉得我们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因为我们要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对于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我认为一定要讲透,同时还应该开始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如《天山的托木尔峰》中的第2、3段都体现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只概括的说,一目了然,但是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根本没有说出具体的形象;只具体地说,形象生动,又会使人摸不着头脑,容易造成误解。那么先概括的说,让人很容易听明白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在具体的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是不是真的那么好呢?我们马上试了试。我说一句话,要求大家进一步把这句话说具体。(快乐课堂)

4、重视学生课外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最好的读书阶段,课业负担不重,又没有升学的压力,孩子以上初中,就明显地课业量增大,自然减少了读书的时间,初中阶段也读书,但是目的性、功利性就很强了。我女儿的语老师就说小学阶段读书多的孩子,上初中后语文学习都不会有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

我的做法是:

1、给足读书时间:利用早读时间,读经典;每周两节阅读课(学校安排一节,再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自由阅读;每天的语文课只要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随时可以自由阅读;每天的家庭作业只布置两项,一项是听写词语,一项是读书,而且有时间的要求,至少一小时。

2、创设有趣的情境:

师生共读一本书,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太空爸爸的日记》、《晴天有时下猪》。

定期师生交流各自读的书,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互相说说最近读到了什么好书,有时师生还互相交换看书,比如我看过学生的《青鸟》,学生也看过我的《56号教室的奇迹》。

可以亲子共读,如二年级时的《逃家小兔》《家庭读书会》

好书推荐课,师生分别介绍一本自己近期最喜欢的书,要简要介绍内容,说出推荐理由。

3、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如怎样看童话,喜欢看童话故事的同学,可以想想你看过的童话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翻开一个童话故事,看看开头,你是不是能猜到以后发生的事以及故事的结局。带着自己的猜测再去读,你猜对了吗?如果猜对了,那你以后就别再看童话故事了,因为你已经有了写童话故事的资质了,如果没猜对,那就看看故事中的什么情节是你没有想到的?你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哪个更有意思?最后得出结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才能引人入胜。

再比如读校园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我让他们把书中的人物和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对照,同学们会发现,在我们身边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我让他们先在故事里找到自己(或者你希望自己是故事里的谁),再去读,你会读得更有味道。

因为学生有了这样的指导,所以他们的课外阅读更扎实有效了,现在班里已经有很多同学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有写童话的,有写班级故事的,有办报纸的,写作、阅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4、定期统计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高年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在这个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

高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  2.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面。培养孩子们的读书意识,让孩子们做一个读书人。要让孩子成为读书人,教师自己应该先成为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1]我自己每天都会读美文,特别精彩之处,我总是拿到课堂上与孩子们分享,如留给三毛无限怀恋的撒哈拉,如余光中魂牵梦萦的大陆……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会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了《窃读记》,我向孩子们推荐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习了《珍珠鸟》,向孩子们推荐了冯骥才的《神鞭》《市井人物》,介绍书中一段,到关键之处停下,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在课后自己找书读。让孩子们每天写读书笔记,总结自己一天的读书收获。每周拿出一节阅读课,大声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2、依据文本特点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意思是说:教材是听说读写的范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例子”又有的新的内涵:一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例子。所以我们必须细读“例子”(教学文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里,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着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另外,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恰恰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准确发掘课文的训练点,关注目标与目标的达成。(语言训练点,情感体验点,方法渗透点,能力提高点。

语言训练点: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要学习语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在具体恰当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有所提高。

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写”;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如《中华世纪坛》第一段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中华世纪坛的位置示意图,开始学生画得不够准确,我提醒他们注意“临接望依”四个字,同学们通过查字典了解了四个字的区别:望指向远处看,依是依偎依靠,是紧挨着,临是对着,靠近;接是连接着,靠近。画出了准确地示意图,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精当。

情感体验点:

如《举手的秘密》中,“我”刚刚转到另一所学校,由于教学进度不同,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不懂。课堂提问时,见别的同学都举起了手,我出于虚荣心,明知自己不会回答却也举起了手。这时,我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说说你当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并把它写下来。

方法渗透点:

    教学《中华世纪坛》我提醒学生注意段落中的这些话:爸爸告诉我、听爸爸说、听着爸爸的介绍,并启发他们结合这些话后面的内容,看看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在参观某个地方时,不光要用眼睛注意看,还要用耳朵认真听,这样能扩大你的信息量,增加你对参观地方的了解,如果要写游记呢?当然也增加了你可以表现的内容。进而同学们又得出:有时还要用上嘴巴,看不懂的地方要问,还应该带上鼻子和手,有的地方可以闻一闻、摸一摸,最不能忘带的是大脑和心,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收藏在大脑里,还要用心去感受。这样,学生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不仅了解了中华世纪坛,还习得了写参观游记的方法。后来我带学生去了古莲花池游览,学生果然是边看边问,因为没有请导游,我只好买了本介绍古莲花池的书来现趸现卖。这样游览后的游记学生写起来自然也就不费劲了。

能力提高点:

如《我爱故乡的酸枣树》的第一段, “我的故乡是果树的王国。村边地头,路旁沟底,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樱桃、山楂、柿子、杏、苹果……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丛丛、一簇簇野生野长的酸枣树。”我问:这一段有几句话?最重要的一句哪句?前两句写什么?去掉行不行?(前两句首先为我最喜爱酸枣树做了衬托,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又如教学《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时,我就启发学生们讨论:编者为什么把这3首诗编在一起呢?有谁能猜出编者的想法吗?初读猜想、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发现这两首古诗都是送别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在前两行描写了当时的环境……我又继续问:这两首古诗各有什么特色呢?学生继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集体交流时思想非常活跃,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他们写景的感觉不同,第一首是春天的美景,第二首是冬天的惨景;有的说:他们当时的心情不同,第一首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第二首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洒脱……

在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后,我又问:你还知道哪首送别诗,能不能背一背?(以前学过《赠汪伦》,还补充了解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果然学生首先说出了这两首诗,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对这四首诗做一比较,并启发他们从诗句中去感受诗人不同的风格。讨论时学生说出了这样的感受:王维是那种“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感觉,他的诗有种诗情画意的感觉;高适很豪迈,有点男子汉气魄,环境那么差,他还那么乐观;李白一看就是那种到处游山玩水的性格,走到哪朋友交到哪,离别时就会大发诗兴来一首,是比较潇洒的性格。

3、依据学情特点

崔峦老师说过: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学生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精选学习内容。所以也可以说准确地把握学情是教师吃准目标的基础。

我们应该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初定哪些教学目标有差距,哪些同学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哪些同学对知识点感兴趣等等问题,这样才能选择有效教学目标。

我听过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老师讲的是《献你一束花》,课上老师用充沛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只要付出汗水了,失败了,也是英雄”“只要付出了努力,不管是否成功,都应该献一束花给他们。”……在学生激情洋溢的朗读中,一堂课结束了,中间没出现任何闪失,似乎是一节很完美的课,因为大家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课后,来听课的一位专家做了一个小小的问卷调查,她在刚上完课的班里找了五个学生,又从临班随便叫来五个还没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十个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读一遍这篇文章,然后共同回答了两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结果让大家很是吃惊,没有学过这篇课文的五个学生写得快而且正确,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说法各不相同,都表达出了自己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而刚刚上过语文课的几个学生的答案却是惊人的相似。

评课的老师没有做出任何评价,只是让老师们自己去思考这种现象。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生,上完《只有一个地球》,学生的收获是:要环保。学完《母爱》学生知道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些感悟学生自读课文就能获得。可是老师还要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反复说着大家都知道的情节、事理,本来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毫无神秘感,老师还要求他们必须全神贯注、甚至表现得兴奋激动,想想都感觉有点残忍。

我认为,老师心中一定要有学生,备课时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课上更要学生说了算。学生能自己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要重复,要研究学生,清楚哪些知识是他们需要学的,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

 如《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童话小品,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我本来打算先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理清故事的脉络,在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和牛的反刍习性。没想到有一个学生先看了信息窗的内容,就大叫起来:牛可太恶心了,吃进去的东西还吐出来再嚼一遍再咽进去,说着他还做出要呕吐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也有不少同学捂着鼻子做出一副难以忍受的样子。看到他们这副样子,我想还是先解决这个问题吧,否则这堂课都没法上了,我说,你们别听他瞎说,牛可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弱智,你们误会它是因为对它还不够了解,赶快读读这个故事吧,你就能找到答案。于是同学们认真地读起了课文,很快他们就在课文里找到“牛这时候不会细嚼,他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牛肚子里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等牛休息的时候,会把刚才吞进去的食物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读了这几句话,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牛草草咽进去的食物不会被消化,只是暂时贮存在前三个胃里,所以再送回嘴里的时候,哪些食物也不会恶心,而且很有可能和原来一样鲜美。还有人说牛的前三个胃就像冰箱,能保鲜,又有人说牛的前三个胃像保险箱,提前把草存进去,还能免得别的牛把草抢走。经过讨论,没有人再说牛恶心了,反而开始羡慕起他来。我因势利导,想当牛还不容易,咱们现在就是一头老牛带着63头小牛,我们都有四个胃,吃食物时有反刍的特异功能,连人都羡慕我们呢!现在咱们一起来给人类炫耀一下咱们的特殊的胃和奇特的吃食方式吧。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牛。今天我要向大家隆重介绍我身体内的消化器官——胃。我的肚子里有四个胃,前三个胃只起贮藏食物的作用,相当于你们人类家庭中的冰箱,可以使食物保鲜,但是不能冷冻。第四个胃才和你们人类的胃一样,是起消化作用的。我吃食物的时候,会一口气吃下好多食物,你放心,我撑不着,因为我有三个冰箱在肚子里负责存食物呢。你也别担心会用很长时间,我只是简单的嚼了几下就吞下去了,很快的,就像你们炒菜之前要把菜切一切一样。把鲜嫩的草存好后,我就会去找一个舒服的地方休息,顺便把吞进去的草再送回嘴里细嚼慢咽。那些草还是那么鲜美滋润,味道好极了。人类的动物学家还专门给我们这种特殊的进食方式起了个名字叫反刍。听说有的人还说我恶心,真是没文化!一节课的学习完全推翻了我原来的设想,但是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学的兴致盎然,因为所有学习的内容都是他们最想了解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也会是高效的。

二、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

两个关键词:语言、多元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一定要教给孩子一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一辈子有用的东西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阅读积累、使用的学习方法,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爱上学习。

让学生爱上学习,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有责任让他们先爱上课堂。所以我的语文课上经常会从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和笑声,有时是在排演课本剧,有时是在搞小型的朗读比赛,还有时是在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小故事,总之大家在语文课堂上永远是兴奋的,永远是快乐的。

语文课要想生动有趣就一定要形式多样,学习语言的渠道很多,这就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在语文课上,我们唱歌、游戏、说快板、比赛绕口令、诵读经典。每天的学习内容都是学生意料之外的,每天的课堂都是新鲜的。(出示课外阅读内容)

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唱歌,那我就经常会给他们放一些好听的歌曲来欣赏。《唱经典》引领学生读背《弟子规》、《大学》、《千字文》;学习《团结的力量》后我给他们听《众人划桨开大船》,只听了两遍就全都会唱了,我让他们注意歌中唱到了哪些对比的事物,并且启发他们用这些内容自己重新编故事。学了《五彩池》,我找来一首赞美九寨沟的歌曲,曲调优美,歌词富有诗情画意,大家很喜欢。我提醒他们注意这首歌是唱给谁听的,有的说是唱给我们听的,有的说是唱给所有的人听的,还有的说是唱给九寨沟听的,原来歌词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经过讨论我们统一了认识,这首歌是唱给所有的人听的也是唱给九寨沟听的,作者面对面地对九寨沟表达自己的喜爱赞美之情,显得亲切自然。于是我建议大家给对五彩池说几句赞美的话,于是出现了很多优美的语句。(王琛锡)

最后,我想用几位特级教师的话和各位老师共享:

语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于永正

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   ——贾志敏

语文课,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写写改改,改改写写。把课文读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就是学语文。—  薛法根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贾志敏

既然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那么我们语老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担负的责任繁重而艰巨,光荣而伟大。我们应该反复修剪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引领学生走向理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