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战僵尸美女:几个教育信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37:23

几个教育信条

 

1.不要以为孩子1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成为学校中的“另类儿童”、“问题儿童”。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孩子将永远找不到亲近父母的感觉,他们甚至会终身仇视父母,将与父母发生永无休止的争吵和争斗。父母又因为在孩子16岁时没有尽到陪伴孩子的责任而感到愧疚。父母的愧疚心态将使父母很难坚持教育的原则而纵容孩子的种种无理的要求。而且,父母的愧疚心态很容易被孩子利用,成为孩子反叛父母、仇视父母的理由。

2.可以让孩子接受祖父母的教育,但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祖母语录比许多导师指示更有价值。很多人格芳菲的人,都有祖母语录作为人生指南。”(参见吴稼祥著:《一杯沧海》,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37页。)年轻的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的祖父母照看孩子,就应该尊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既希望祖父母照看孩子,又不尊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这对祖父母是不公平的。如果年轻的父母对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感到满意,只在一些细节上有分歧,那么,年轻的父母可以试着和祖父母商谈;如果祖父母坚持自己的意见,年轻的父母应该学会容忍和妥协。但是,如果年轻的父母对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感到不满,祖父母又傲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年轻的父母可以考虑暂时放弃自己的工作,亲自接管自己的孩子。

3.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他不知道善待他人,他甚至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文化的人。

4.在和孩子暂时分离时,父母要学会轻松愉快地跟孩子说再见。第一次送孩子到幼儿园时,或者,在孩子睡觉之前,如果孩子不愿意离开父母而痛苦地哭喊,可能是因为孩子看到父母也不愿意离开孩子。孩子一旦从父母的脸上读出焦虑和难过,孩子会怀疑自己被父母长期地出卖或抛弃,这样会增加孩子的痛苦和哭喊。如果父母每次离开孩子身边的时候,都表现出犹豫或者内疚的样子,“那么,他们的焦虑不安就会强化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更加确信离开父母真的会有很大的危险。”([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21页。)

5.不要纵容孩子的哭闹。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赶紧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这个特点,经常纠缠父母,向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如果孩子哭闹,父母不要急着把孩子抱起来。如果孩子在商场以哭闹要挟父母购买玩具,父母不要轻易妥协。

6.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父母可以期望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知识和技能训练,但最好不要指望学校能够训练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学校教育多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但是,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

7.家庭的归家庭,学校的归学校。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性格-身体本位”的理想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8.让孩子成为有活力的人(罗素将活力列为四大美好品格之一,其它三个品格是智慧、敏感、勇气)。“一个生机勃勃、兴趣广泛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罗素语)父母可以考虑陈独秀对“新青年”的期望和失望。陈独秀平生最恨的人至今依然在流行:“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9.让孩子成为有节制的人。古希腊人把节制作为四大美德之一(其它三个美德是智慧、勇敢、正义)。人的种种乐趣来自适度的满足和适度的节制。通讯的不节制已经使现代人失去了思念;电视的不节制已经使现代人失去了对电影的等待;吃零食的不节制已经使现代人失去了肠胃的健康;消费的不节制将使孩子失去所有美好的趣味。

10.谁能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谁就掌握了教育的秘密。不要抱怨学校的教师“压制”你的孩子,让孩子尽可能适应学校的规则和秩序。学校教师之所以让你的孩子守纪律,那是因为教室里的孩子太多的缘故。如果教室里的40几个孩子人人都是有活力的孙悟空,教室里随时都会陷入混乱。不是教师有问题,而是班级的数量有问题。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了40人,那么,安静、肃静、文静,就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唯一期待。为了便于管理,学校里的教师会不择手段地让所有那些有活力的孩子安静下来。对于教育者来说,人可以没有秩序,但必须有活力;对于管理者来说,人可以没有活力,但不可以没有秩序。

11.先丰富孩子的感性,再发展孩子的理性。孩子在接受知识教育之先,宜接受大量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使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伴随知识教育的始终。学业成绩是人的成长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人的性格和身体。性格和身体是学业成绩的两个支点。孩子在学校成绩好,并不一定因为孩子聪明,很可能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形成了好的性格和身体。卢梭说:“我发现,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它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哩!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手段。”(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2页。)

12.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中国人的长相之难看,曾经令鲁迅感到难堪:“两眼下视黄泉,满脸装出死相”。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13.为了孩子的成长,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斯波克说:“我强烈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即使是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也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为电视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几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努力。”([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18页。)“那些从来没有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就不会思念电视,他们会用其他的活动来填补自己的生活。”([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54页。)如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不必急着修理。偶尔过几天不看电视的生活,可以为家庭带来新生活的乐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电视机的话,最好把它撤掉吧。”([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54页。)“那样的话,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赖被动的娱乐方式,而学着人类几千年来的做法,通过读书,写作或者交谈来积极地创造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56页。)如果孩子离开了电视机之后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则说明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下。不过,无论电视有多少坏处,毕竟它能够给人带来娱乐和消遣。即便电视使人堕落,人有时倒需要“偶尔堕落一下”。“不做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如果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完全不看电视,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14.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三是邀请孩子做家务并参与家庭决策,偶尔邀请孩子一起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必须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

15.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彼此牵挂着对方的饮食习惯,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杯盘之间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常常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和孩子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缘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风趣的讲话者和一个好听众。

16.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地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吴稼祥著:《一杯沧海》,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17.邀请孩子做家务并参与家庭决策。偶尔邀请孩子一起解决父母工作中的困难。在帮助父母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增进对成人世界的理解,而且,孩子本人会感觉自己可以分担家庭的责任,他会变得更加自信,有成就感和责任感,逐步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18.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在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细心、自信、乐观、勤快,动手能力强,有生活的激情。西方人把那些善于修理玩具或家具的人称为“多面手”(All hands of Jack),这是一个有趣的说法。邀请孩子缝补衣物、修理玩具和家俱的好处不只是培养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小时侯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长大之后,他就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当孩子的玩具坏了,衣服破了,孩子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扔掉破损的衣物或者玩具,从此再也不要类似的衣物或玩具。这是比较笨的小孩。他可能做事缺乏专注,注意力容易分散。二是不仅扔掉破损的衣物和玩具,而且不惜代价地购买新的衣物或玩具。这是比较不负责任的、喜新厌旧的小孩,他可能不珍惜生活的资源,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三是尽快地缝补衣物或修理玩具。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不仅学会了爱惜衣物和玩具,而且长大之后,他还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他会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去对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裂缝、暂时的中断或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孩子对待破损的衣物或玩具的态度预示了他将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不会缝补衣物和修理玩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无法容忍生活中的任何冲突、障碍或不愉快。他在婚姻中,一旦出现小的分歧或波折就可能因缺乏耐心和细心而拒绝感情,厌恶婚姻本身,选择独身。或者,他会抛弃旧的婚姻选择再婚。小时候不断抛弃旧玩具购买新玩具的生活习惯和成人之后的不断再婚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关系。

 

19.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之前。第二个关键期是9岁之前;第三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会后患无穷。

20.孩子在3岁时就要长得像3岁的样子。做父母的人不要扰乱孩子生长的秩序,不要“干蠢事”。卢梭的建议是:“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6页。)

21.现实的教育往往在“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之间。“积极教育”的典型说法是“潜能递减法则”: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日]木村久一著,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早期教育和天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页。引文略有改动。)消极教育的典型说法来自卢梭:“我在这里可不可以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大胆地提出来呢?这个法则就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按照自然的进程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正好同你实行的教育恰恰相反。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在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而且,在辽阔的思想的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路的痕迹是这样的模糊,就连最好的眼睛也难以辨认。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卢梭甚至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6页。)

22.最有守望修养的父母是孙悟空的父母。如来佛和观音菩萨两个人一直远远地守望着孙悟空的成长:让孩子自己解除障碍,让孩子自己经历磨难,让孩子自己经历困难,只在孩子努力之后实在无法解决困难时,才降落到孩子的身边。孙悟空把人家的人参果吃掉了,把人参果树打翻了,这样事往往由母亲出面向人家道歉。孙悟空大闹天宫,惹下滔天大罪,这样的事往往由父亲出面来压服、惩罚孩子,让孩子服从世界的规则。

23.美国心理学家之父霍尔(S. Hall)提出几个著名的假设。第一著名的假设是“急风暴雨说”,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的“急风暴雨期”。第二个著名的假设是“复演说”:孩子的成长过程类似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最初是爬行动物,然后能够直立行走;在由猿人向人转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在由劳动者向自由人的转化过程中,艺术起了关键作用。与之类似,孩子最初在地上爬行,然后学会了直立行走;在由儿童向成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在由劳动者向自由人的转化过程中,艺术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24.不敢犯错误的孩子是傻蛋,总是重复犯错误的是笨蛋,自己不犯错误,让别人犯错误的是坏蛋。(参见吴稼祥著:《一杯沧海》,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25.我总是对长得高的人表示担心,担心他们长得太高太快了,影响了生长的质量。孩子有自己的生长的速度,父母不能太心急。家庭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好父母总是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自己做事;坏父母总是嫌孩子速度太慢,代替孩子做事。好的父母需要经常像龙应台那样对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

26.养尊处优是养育,但不是教育。家庭教育的秘密是让孩子尽早学会承担生活的责任。培根说:“在家庭中,最大或最小的孩子都可能得到优待,唯有居中的子女容易被忘却。但他们却往往是最有出息的。”中国人的说法是:“憨老大,金老二,刁老三。”

27.“母强子弱”。母亲太强悍,可能会导致儿子软弱。有时候,一个强悍的女人,不只是会培养出一窝软弱的男人,儿子软弱,丈夫也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