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l晋级s7规则:陈巧生炉文化艺术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5:47
陈巧生铜炉文化网站首页 > 炉文化 > 陈巧生铜炉文化
各位炉友,我是陈巧生的儿子陈冠丞。
今天,我班门弄斧,和大家交流一些有关铜炉文化的深层问题,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中国炉文化历史悠久,从汉代流行的博山炉,一路发展传承,在明代达到了铜炉制作的顶峰,并扩展到海外。
铜炉既是用于焚香的实用器,也是历代各朝敬天、祭祖、礼佛、朝拜的礼器。
虽然在炉款上有所分别,但将礼仪功能与实用功能合而为一的器物种类,从历史上来看,也并不多见。
能够流传延续至今,并为人民接受,并日渐光大的器物就更少了。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铜炉情节,这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文人雅士的生活起居习惯不无关联。
铜炉的用途,一是祭天礼佛,二是文人香道。
礼仪功能,令铜炉在各类器物中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
毕竟,历代帝王都要采用最符合礼制的器物用于神圣庄严的典礼。
而文人香道,又赋予了铜炉生活的气息和优雅的气质。
延续至今,我们在古代铜炉上,能够体会到那份独特的庄重、古朴、典雅,更因我们的香道生活,对铜炉多了一分亲近和喜爱。
我以为,明代宣德炉的铸造,更将铜炉文化推至极致。
当无数民间工匠,精心仿制宣德炉,无数达官贵假和文人雅士追捧宣德炉时,这种承载天地礼仪和优雅生活的独特器具,开始得到中国士大夫和文人阶层的集体认可。
我才疏学浅,不敢长篇大论,此处仅谈一点我的心得吧:
让我们设身处地,置身在一个明代文人的书房,这是他一年四季、每日耗费时间最多的处所。
在这里,他研读圣贤诗书,思绪万千,驰骋文字,践行着“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理想。
然而,现实并未给他提供通向理想的坦途,皇帝的召唤似乎遥不可及。
放下手中的毛笔,他的目光停在了案头的铜炉上。
那是一只冲天耳,比手掌略大,拿在手里,敦实沉重,皮壳暗淡却隐现光泽,做工精致,圆润通达。
他似乎感到,自己就是这只铜炉:本是为宏大盛世的庄严典礼而生,却栖身在文人的简陋书房。
但无论身处何等境地,家国天下的理想和造福众生的愿望,却未有丝毫遗忘。
正如这铜炉,虽非置于皇帝的庙堂,但丝毫无减沉稳、庄严、含蓄、朴质的本色。
小小的铜炉,正是中国士大夫的写照,承载着自古读书人的家国理想和宏图大愿。
它和他,若身在庙堂,则礼仪庄严,沟通天地,祈祷天下平安和黎民安康;
它和他,若身处陋室,则心平气和,含蓄优雅,专心圣贤学问与诗书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