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1 0洪都拉斯:介入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41:16

3、不同部位定点介入方法及原则

⑴、关节

行关节腔穿刺时的首要原则是让被穿刺的关节处于休息位并保持一定的屈伸度。所有四肢滑膜关节介入的要求是一定要将药液注入腔内。注入腔内成功的标志有两个:一是推药阻力很小;二是患者无明显的痛感,尤其是在膝关节腔内注射时此两种感觉很突出。对于脊柱小关节,腔内介入有一定难度,须借助CT引导才能准确定位。但作为一项门诊常规治疗,用CT引导必然会费用大增。现实的做法是尽量将药液注射至关节囊壁及囊内,通过药物渗透达到治疗关节炎的目的。

注射方法

①、膝关节:

原则上髌骨周围任何一点均可作为穿刺点。常规方法以膝外下穿刺最易成功,患者平卧位或坐位,屈膝70°,取膝外侧陷窝中心为进针点,针尖指向股骨内髁。推药时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髌下内外侧因有脂肪垫,穿刺时如进针太浅,推药时如有胀痛感,表示未进关节腔内。

②、髋关节:

穿刺点有三处:前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后侧入路。前路和后路穿刺所需针较短,为常用方法;外路穿刺所需针较长,不常采用。

前路:患者平卧位,取股动脉外侧1.5cm与腹股沟韧带相交处为进针点,针尖斜向上15°。

后路:患者俯卧屈膝位,取大粗隆内侧,先用拇指触及骨性部分,需助手内旋下肢,术者即可感知股骨颈之后侧,斜向耻骨联合方向进针直达骨面。

③、踝关节:

患者平卧位,取内踝或外踝间隙为进针点,以距骨内外角处最容易进针。因踝关节间隙较小,穿刺外踝时,足应稍内收,以增大关节间隙,穿刺内踝时方向相反。推药时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

因关节间隙小,穿刺不易一次成功,确定方向后,先推少量药液,使局部麻醉,然后再仔细寻找,以减轻痛苦。

④、肩关节:

患者坐位或平卧位,坐位最佳。原则上肩周均可作为穿刺点,临床上以喙突和肩峰前角间中点作穿刺点最易成功,肩峰下穿刺也易成功。针尖刺入后如推药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

⑤、肘关节:

患者坐位或平卧位,保持关节稳定,曲肘90°,取肱挠关节间隙最易成功,肱尺关节亦可穿刺。肱挠关节间隙位于肱骨外髁下,用一手拇指按于此处,另一手屈伸肘关节,即可感知关节间隙的位置。针尖刺入后可先推少量药液,使局部麻醉,然后再仔细寻找,以减轻痛苦。推药时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

 肱尺关节穿刺点取鹰嘴窝。

⑥、腕关节:

患者坐位或平卧位,保持关节稳定,取腕背侧指总伸肌腱和挠侧伸腕肌腱之间进针。腕关节间隙复杂,不易一次成功,针尖刺入后可先推少量药液,使局部麻醉,然后再仔细寻找,以减轻痛苦。推药时如阻力较小表示穿刺成功。穿刺后关节肿胀不明显,患者会有腕部发胀感。如仅为局部肿胀,说明药液未进入关节腔。

腕关节约可容纳药液1-2ml。

⑦、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患者坐位或平卧位,保持关节稳定,取关节间隙之背侧内外角处进针点。背侧中央部分因有伸指肌腱不宜作为穿刺点。针尖刺入后可先推少量药液,使局部麻醉,然后再仔细寻找,以减轻痛苦。推药时如整个关节肿胀,表示穿刺成功。如仅为局部肿胀,说明药液未进入关节腔。

指间关节可注入的药液约为0.3-0.5ml。

⑧、胸腰椎小关节:

患者俯卧位,取棘突旁1.5-2.0cm为进针点。垂直进针直达骨面,先推少量药液,然后再仔细寻找骨面的最高点(此点表示小关节的位置),使针尖达骨面后再行推药。如针尖未触及骨面,不宜推药。

胸椎小关节穿刺时针尖不宜朝上,以免刺入椎管内。

胸腰椎小关节注射最准确的方法为CT引导下穿刺。

关节介入的原则是首先要将药物注入腔内,因为滑膜炎症是许多风湿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所以,腔内直接注药可达到直接抑制滑膜A型细胞的作用。如合并有关节周围炎症,在滑膜炎控制后在行关节周围组织内介入。

⑵、腱鞘

腱鞘炎症的治疗应包括鞘内和鞘外软组织两部分。首先是确定需介入的肌腱,然后用左手拇指按压并将其固定在某一位置使之相对固定,针尖应斜形刺入腱鞘,以便腱与鞘壁之间之间隙能够容纳针尖,然后仔细调整针尖之感觉。一般肌腱组织很致密,推药时困难,经调整后如推药变得轻松或阻力减少,则药液使肌腱行走方向上下有膨胀感,则说明药液已推入鞘内。反之,如左手拇指仅感到局部膨胀,则药液很可能在鞘外。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准确找到鞘内推药的感觉之前,切勿将药液大量推入,否则,则局部肿胀,左手拇指很难控制肌腱,再找鞘内注射的感觉便有相当的难度了。

①、肱二头肌腱鞘内介入

患者取坐位,前臂屈曲置胸前,定位,消毒,如为左侧病变,术者左上肢从患者颈后部抵左肩,左手拇指置于二头肌间沟处,左右轻按,确定二头肌腱的位置,然后进行穿刺,穿刺针刺入皮肤后针尖朝上。

②、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左手握住患者手部使之尺偏,此时患者会有痛感,稍放松,用左手拇指确定肌腱行走方向,然后确定桡骨茎突的尖端,进针点选取桡骨茎突尖以远3㎜左右为宜,针尖斜向近端沿肌腱方向,先行鞘内注射推药,然后行腕背侧副韧带下之骨纤维管内注射,最后须行桡骨茎突尖端部注射。如此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⑶、滑囊

滑囊在人体分布极为广泛。在运动系统,活动度较大的两种组织间如组织硬度不同且活动摩擦较多时便有滑囊存在的可能性。除人体固有的滑囊外,只要组织间摩擦增加,局部的间充质细胞便开始向滑囊发育以新生滑囊使摩擦减少。临床例证是当行髋骨骨折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尖稍长便会引发局部新生滑囊结构。因此,对滑囊炎症的认识应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而不应只限于解剖所描述的人体固定滑囊之所在。

滑囊炎治疗的原则是一定要将药物直接注入囊内及囊壁组织。如仅注射在滑囊周围组织,仅靠药物的自然渗透是很难消除囊内炎症的。部分滑囊较大时应首先将其中的滑液抽出再行注射。特殊情况下,注射完成后还应行局部制动及加压包扎。

①、肘后滑囊炎

该滑囊为鹰嘴皮下滑囊,引发滑囊炎的原因多为外伤。治疗时先行滑囊穿刺,抽出其中的滑液或血性液体,然后注入药液。按压后在伸肘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一般3次即可明显见效。

②、坐骨结节滑囊炎

多数患者可触及肿大增厚的滑囊。用左手将该滑囊固定,先用空针穿刺,抽出积液后再行注药。坐骨结节囊壁厚,最好在囊内注射部分药液后再行囊壁组织内注射,一般见效应在3次注射后。

⑷、皮神经

行皮神经注射治疗,首先要了解,多数情况下皮神经的炎症的起始病因并非神经纤维本身的病变,而是神经周围软组织的炎性病变对神经的刺激或卡压,从而表现为该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其中以痛觉为主。因此,定点介入并非要将药物直接注射至神经组织内,而是通过消除导致某一段神经功能障碍的软组织的炎性病变,以达到使神经组织功能恢复的目的。

皮神经炎性表现的原理是基于神经分布的解剖学特征。人体除12对颅神经外,躯体所有的感觉神经纤维均由脊髓内发出。除神经根部及神经根出口处易受卡压外,所有的感觉纤维在到达皮肤之前至少要穿过一层深筋膜。由于深筋膜组织比较致密,神经穿过处的空间结构不能任意扩大。所以一旦有软组织炎性病变,组织内渗出必然增加,张力增高。此时必然导致筋膜表面的张力增加。加之肌肉紧张或痉挛,相应部位的筋膜必然受到牵动从而发生位移。当位移较小且在神经弹性限度之内时,并不会造成明显的不适。但位移一旦超过弹性限度,则会引起神经的牵扯。尤其是在神经的筋膜出口处,坚韧的筋膜会对神经造成卡压,这样便会影响到轴索的输送功能。久之,节段性的髓鞘病变便会出现。若病变持续存在,则会出现神经周围软组织及神经背膜的纤维化,导致外膜与束膜的增厚及束间粘连,神经束变硬。这时在临床表现上则会出现皮神经的条索样改变或条索样包块形成。当然,条索样包块的组织构成并非只是神经组织,还包括神经周围的炎性软组织。

皮神经定点介入的定位,首先应寻找重要的神经纤维管道或纤维骨性管道及筋膜出口。这些部位是病变的易发点。若这些部位没有明确的压痛点,则沿神经路径寻找其它压痛点,其卡压部位在触诊时多有条索状包块或痛性结节。注射时用左手拇指固定条索状包块,针尖对准包块中心部位,在针尖刺激出现放射样感觉时方可推药。如未刺激出放射样感觉便推药,由于药液中配有麻药,想要将药液送至神经周围便会出现误差。另外,若刺激出电击样感觉时,请勿急于推药。宜稍改变方向或深度,待电击样感觉消除,在其周围推药即可。否则容易对患者造成强刺激。需要强调的是,神经注射的目的是将药液注射至神经近旁组织,以消除周围的炎症,而不是将药液注射至神经鞘内或纤维间。这是因为慢性痛症时周围神经的炎症病变多数是由于神经周围的炎症对神经干或分支的刺激所致(即因软组织炎症造成的神经卡压),属继发性周围神经分支的病变。只要消除了继发因素,多数神经炎症会自然消退。

除头面部外,全身所有支配表皮及浅层组织的神经纤维均来自脊神经。这些浅神经在解剖学上必然要经过(至少一次)深筋膜。所以浅神经穿过深筋膜的部位便是炎症的好发部位。当然也是治疗的重点部位。熟悉浅神经的筋膜出口,便掌握了这一大类问题的钥匙。

臀上神经炎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究其根源,主要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坐姿成了许多人的主要体位。这将必然导致腰骶筋膜长期处于牵张状态。该神经的筋膜出口对神经的反复刺激便产生了神经的无菌性炎症。

附加说明,由于定点介入治疗时所用的注射针一般为0.5㎝*38㎜的针头,即使刺中神经干也多无永久病损。多数情况下,治疗神经分布区或局部的麻痛不适感在4-5天后便自行消失。

⑸、脊神经根

对脊神经根的定点介入治疗,应小心对待。一是脊神经根部有根袖组织结构的存在,故治疗时不但要强调回抽有无回血的问题,更应强调有无脑脊液回抽的问题。若将药液通过根袖注入脑脊液中,其混合药液中的麻药将直接作用于脊髓而容易产生脊髓麻醉。所以神经根介入阻滞时应小心穿刺、反复回抽、缓慢推药。二是进针时首先要找到横突,仔细移动针尖使之从横突上缘或下缘斜向神经根孔方向刺入,注射前首先要找针感。若针尖刺至神经根附近便有酸胀感、麻痛感或放电感。

这些感觉提示针尖所在的空间位置准确,此时推药效果良好。若无此类感觉而先推药液,因麻药的关系可能很难再找到准确的部位,疗效便不能确定。针尖直接刺中神经干的时候,患者常会有明显的放电感或肢体抖动感。此时先不急于推药,因推药可能会将药液注入神经鞘内,稍微退针1-2㎜,患者放电感消失后再推药即可达到理想疗效。三是注射完成后一定要观察患者一段时间,以免发生意外。

⑹筋膜

对筋膜组织行定点介入治疗时与枝川疗法有不同之处。其一,定点介入疗法强调治疗重点部位,而不是广泛的注射;其二,定点介入疗法要求必须介入到筋膜的浅层面和深层面,即近皮肤一侧和近肌肉的一侧均应有药液的介入,尤其是在一些筋膜较厚的部位。因此,对施术者的技术应有较严格的要求,即明确的针感。常规的方法是首先将药液注射至筋膜的内层面,然后再注射至外层面。

⑺、韧带

韧带的炎症比较常见,如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事实上,除了臼窝关节外,大部分平面关节因为稳定的需要均发育有侧副韧带。不同的关节其侧副韧带的张力要求不同。其中以膝关节和指间关节的侧副韧带张力要求最高,踝关节次之。任何张力的变化均可引起慢性炎症。同时,多数风湿关节类疾病因其侵犯关节周围韧带而致的慢性炎症又可引起韧带张力的改变从而导致关节的畸形改变。除关节韧带外,另一些韧带则起稳定肢体结构的功能,如髂腰韧带。从临床实践来看,许多慢性腰痛疾患均伴有髂腰韧带的炎症。髂腰韧带炎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作为其它疾病的伴发症状,所以对它的治疗应引起重视。

在定点介入韧带炎症的治疗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治疗韧带的起止点,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行韧带体部的治疗。介入的方法,直接给韧带阻滞中推注药液因其组织致密有一定难度。在行少量推注(一个部位约0.2-0.3ml)后,可将药液推注至韧带的深浅两层面(此法同筋膜注射法)。在行髂腰韧带治疗时,首先将一半药液推注至腰4、5横突部,然后改变进针方向,斜向后外侧寻找髂骨之盆面该韧带的附着处。若针尖抵韧带附着处(此时尚未推药)时疼痛剧烈,提示炎症存在。

若患者无明显反应,提示没有炎症或炎症轻微。强调这一特殊韧带的意义在于,常规的物理检查很难发现髂腰韧带炎的存在,而针刺韧带时的明显疼痛则可帮助我们明确该炎症的存在。(髂腰韧带炎的临床主诉为患者久坐、久卧起身时出现腰部不适,经活动后症状改善。查体时无明显阳性体征,与腰骶骨性关节炎的鉴别是行腰骶部冲击手法时该病有明显疼痛,若首次冲击手法有疼痛,而反复冲击手法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则可提示有腰骶关节不稳或关节轻度错位的可能)。

跖腱膜于跟骨的止点炎常会引发跟痛症(其中原因之一)。介入时其穿刺点应迭在足跟的内外两侧而不应迭在足底。从足底直接注射的好处是容易找到病灶部位。但明显缺点是一旦感染后很难处理且会明显影响行走功能。有些患者即使针刺的小孔也会引发局部疼痛不适,故应尽量避免在足底行针刺治疗。

3、药物组成:

⑴、抗炎药: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直接抗炎。剂量:外周神经阻滞、关节腔内及腱鞘、滑囊注射第一次25mg,以后用35mg;骶管治疗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用15mg。

⑵、局麻药: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在风痛宁发挥抗炎作用之前起镇痛作用。

⑶、神经营养药: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

4、临床常用处方:

⑴、外周软组织及周围神经阻滞处方:

0.5%布比卡因    1ml

正清风痛宁针    35mg(首次25mg)

VitB6           20mg

VitB12          0.2mg

⑵关节腔内处方:

  0.5%布比卡因    1ml

  正清风痛宁针    35mg(首次25mg)

⑶骶管疗法处方:

 

生理盐水         20ml                 

0.5%布比卡因     3ml             

正清风痛宁针     15mg

VitB6            100mg

VitB12           1mg               骶管疗法

地塞米松         2mg(首次使用)

2%利多卡因       5ml             局部麻醉用

 

⑷星状神经节阻滞处方:

生理盐水          2ml

0.5%布比卡因      1ml

2%利多卡因        1.5ml

正清风痛宁针      15mg

5、正清风痛宁的药理作用

正清风痛宁是从防己科植物青藤及毛青藤中提取的活性成份精制而成,主要成份为盐酸青藤碱。

⑴、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①、巨噬细胞,降低巨噬细胞吞噬率,抑制其合成IL-1、IL-6及TNF,并抑制其合成炎症介质PGE2、LTC4及氮氧化物。

②、T淋巴细胞,抗T淋巴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功能。抑制IL-2的合成。

③、B淋巴细胞,抑制其功能及向浆细胞分化增殖,进而使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

④、免疫性炎症:能有效抑制异种血清免疫复合物型肾炎、蛋清型关节炎、异种血清型关节炎。

⑤、系统性免疫性疾病,能有效改善因基因缺陷所致的潜在性红斑狼疮小鼠的发病程度并延长其寿命。

⑥、免疫器官:能减轻胸腺和脾脏的重量,对胸腺的影响比脾脏强

⑵、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①、镇痛:能显著提高小鼠对热、电刺激、热板、光热刺激的痛阈。脑内注射微量即显现镇痛作用,但作用较弱(约为吗啡的1/10~25),与丙烯吗啡合用不产生拮抗,耐受性产生缓慢,无成瘾性。

②、镇静,能明显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和被动活动,对巴比妥类睡眠时间并无影响,对士的宁有拮抗作用。

③、镇咳:对小鼠(SO2)法及猫(电刺激喉上神经法)均有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仿。

④、降压:静脉注射时有肯定的急性降压作用,其它途径给药时急性降压作用少数患者出现,为抗肾上腺素作用和神经阻断作用。

⑶、抗炎作用

①、抑制5—HT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激活H2受体,使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弱,并抑制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溶解作用。

    ③、 对甲醛型和蛋清型关节炎有明显的消退作用。

    ④、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再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来完成抗炎作用。

⑤、对滑膜细胞的增生及分泌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6、正清风痛宁的临床应用范围

临床应用十分广范,且正在逐渐增加临床适应症。

⑴、风湿科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脂膜炎、纤维肌痛综合征及肌筋膜痛综合征。

⑵、骨科  骨关节病、急慢性滑膜炎、颈椎病及所致的头痛眼胀耳鸣等、肩周炎、多种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慢性劳损、腱鞘炎、多处肌腱附着处的炎症。

⑶、肾内科  免疫复合物所致的各种肾小球肾炎。

⑷、眼科  葡萄膜炎。

⑸、理疗科  各种慢性疼痛的离子透入疗法。

⑹、内科  埴物神经紊乱综合症

⑺、门诊  各种痛点及穴位注射。

定点介入疗法临床治疗总结及观点举例

通过对以风湿与骨关节病为主体的慢性痛症用定点介入疗法施以广泛的临床实践,长期以来我们坚持采用并发展这一疗法。经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定点介入疗法对以下疾病的治疗方法学方面具有重要的补充或替代价值。同时,由于临床疗效的进步,反过来促使我们对有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新的审视,从而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不足之处,请同仁们批评完善。

1、  颈椎病:

⑴、在解决颈肩部疼痛和缓解肌紧张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⑵、颈型颈椎病完全可以通过颈段脊神经后支阻滞获得解决

⑶、颈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是至少是颈型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2、肱骨外上髁炎:这一疾病名称的病理内涵太局限,我们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病理内容:

⑴、肱骨外上髁前臂屈肌止点炎

⑵、近段桡骨膜炎

⑶、肱桡关节滑膜炎

⑷、肱骨外上髁髁上嵴骨膜炎

⑸、肱桡关节紊乱。对1-4项施以定点介入疗法和对第5项施以手法复位,临床疗效十分满意

据此,对肱骨外上髁炎或网球肘这一称呼应改称肘外侧疼痛综合症,即使肱骨外上髁炎这一名称由于习惯的原因保持不变,也应对其内涵进行重新定义。

3、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解剖学上拇长展肌及拇长短肌起自桡骨、尺骨背面及骨间膜,分别止于拇指掌骨及第一节指骨底,并于桡骨茎突处的骨沟中形成共同或单独的腱鞘,长约5-6㎝,其上有韧带覆盖形成骨性纤维鞘管。故通过的部位狭窄,且距离皮肤极近。二肌腱的变异形成迷走肌腱,常常是引起狭窄性腱鞘炎的原因。迷走肌腱起于拇长展肌,止点常在舟骨、三角骨或鱼际肌筋膜等处。迷走肌腱较拇长展肌更短小,伸张度不如后者范围大,因此当拇指及手腕过度活动时,迷走肌腱更易受损伤而发病。我们治疗的经验是,单纯对挠骨茎突部实施鞘内注射时,疗效并不十分满意,而增加对舟骨方向的注射后,疗效较前有明显增加。

3、 骨性关节炎:软骨的病损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因,骨质增生极大程度上是为了稳定变得松弛的关节囊而发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并不是治疗的重点,导致患者痛苦的主要因素是滑膜炎和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治疗的程序是:先行关节内介入,然后再行关节周围炎性组织的定点注射。

4、  椎间盘突出症:

⑴、临床诊断严格执行症状、体征和影像学三结合的原则。

⑵、对仅有相关症状和体征、而无影像学椎间盘突出者,应仔细分析两侧神经根是否对称、是否有神经根部的增粗,此类患者应诊断为神经根炎,行骶管治疗三次多有明显效果。

⑶、对临床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而影像学提示有明确椎间盘突出者,应诊断为影像学椎间盘突出(既往无发作史者)。

⑷、直腿抬高试验可作为判断行保守治疗(骶管疗法)和手术治疗的指标。若该试验≥30°时,骶管治疗三次多可收到满意疗效;若≤30°时,先行骶疗三次,无效时再行手术治疗。

5、髂腰韧带炎:临床主诉为久坐起身时或次晨起床时腰骶部疼痛不适,活动后减轻。但站立时仍有轻度不适感,体格检查很难确诊,行韧带起止点定点介入治疗后收效明显。

6、转子上疼痛综合症:常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发现。我们设计的检查法可有助于该疾患的诊断: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检查者右上肢置于膝内侧并将患肢抬起使之外展并完全放松,左拇指置于大粗隆顶部及后部深按压。若有明显触痛或触及囊性物样改变时为阳性,提示该疾患可能是髂胫束与臀中肌间的滑囊炎。治疗方法为刺中大粗隆顶点部之痛点或滑囊内推药。

7、肩周炎:狭义的肩周炎即冻结肩,指肩关节周围组织广泛的粘连所致的肩关节各向运动功能障碍。广义的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某一组织结构的炎性病变。其影响运动的程度有一定的范围。冻结肩的治疗包以下部位的定点介入治疗:⑴、二头肌长、短头腱鞘及其周围;⑵、肩峰下滑囊;⑶、三头肌腱的止点;⑷、肩关节腔内;⑸、必要时行岗上肌止点和斜方肌肩部中点(肩井)介入。肩周炎平均经验疗程为14针次介入。

8、菱形肌炎:是引发肩胛部和肩胛内区疼痛不适的重要因素。但这一名称值得商榷:一是肌组织血供丰富,发炎的几率小。即使是肌肉的炎症也应以肌膜这一结缔组织为主;二是临床中发现当嘱患者行抱胸低头沉肩动作时,多可于肩胛骨的内缘与肋骨相交处触及滑囊样结构;三是对以上滑囊样结构行囊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大多迅即改善。从以上三点推论,菱形肌炎实为肩胛骨下方的滑囊炎,

应命名为肩胛下滑囊炎。

近年来由于电脑、电视的普及,许多文职人员经常诉有肩胛间区和肩胛部的疼痛不适。经过对200余例患者的治疗,良好的疗效说明对这一疾患使用定点介入疗法的有效性。

9、腱鞘囊肿:常见病但容易复发。治疗的关键:⑴、抽出滑液并注入风痛宁注射液;⑵、穿刺时切勿穿透囊肿,即保持只有一个针孔。这样便可保持囊内的药液不外漏。

10、皮神经卡压综合症:这是一大类疾病。常见的为副神经斜方肌入口卡压症、四边孔综合症、臀上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隐神经炎、腓浅神经炎等。无论是命名为炎症还是综合症,其基本事实是支配皮肤感觉的神经纤维必须通过深筋膜方可到达皮肤,所以神经穿出的部位即是治疗的重点。一般情况下,2-3次定点治疗即可收效。

11、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秋水仙硷即可收效。但秋水仙硷多次使用后应密切注意其副作用。另外,尚有秋水仙硷服用后过敏致死的报道。在急性发作期,用风痛宁行病变关节腔内介入治疗,1-3次即可收效,从而有效避免了秋水仙硷副作用的问题。从第三天开始,我们给患者加服风痛宁片剂和新癀片,对关节炎的缓解并延缓发作频次和发作时的炎症反应程度有明显的效果。这两种口服中成药一般用半个月即可。

12、反应性关节炎:常规多用激素、青霉素等对症处理。行关节腔内风痛宁介入疗法,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肿胀及积液消除快;二是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半个月)控制病情。淋球菌感染引起的关节炎最易控制;其次是肠源性。结核反应性关节炎大约需要15-20天。当然,抗结核药应同时应用。

13、风湿类疾病的干预治疗:首先要强调此处所言的“干预治疗”的范围仅限于侵犯关节韧带和滑膜组织的病变部位,且临床并发症是肢体畸形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主要针对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干预的内容是针对那些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或轻度受限,但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即有可能引发相关部位的病变而使相应关节的功能受损。尽管目前根除此类疾患的方法尚不成熟,但只要能尽可能保护好相应的关节的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的话,也算是一种积极有用的方法。通过最近两年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虽不成熟但有一定效果的经验,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治疗思路,供同仁们参考。

干预治疗的对象选择方法:为方便说明和临床方便应用,提出“需治疗关节”和“需干预关节”两个名词。因两者的介入治疗次数完全不同。

①强直性脊柱炎:当病变仅限于腰骶部时,除腰骶髂部的关节的介入治疗外,应对下胸段及髋关节每个关节做2-3次的关节介入治疗。若病变侵犯至胸段,则一定要对颈段椎间小关节实施干预治疗。已发病变部位的确定以主诉疼痛和体格检查时阳性体征相结合来确定。此类需治疗关节每关节行3-5次治疗,大关节可增至5-10次。需干预关节选择原则同前,治疗次数2-3次即可。干预最多的为颈椎小关节和髋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