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测定: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的幕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38:22
2008年10月16日,是中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44周年纪念日,由中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中国核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等单位在中华世纪坛联合举行联欢会,把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功臣请到一起,把在人民大会堂聆听周总理在北京宣布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时参加《东方红》大型歌舞演出的一些演员也请了来。在著名歌唱家王昆、李光曦等人的歌声中,人们再次回顾了中国首次核试验前后发生的许多往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久,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的演职人员宣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顿时,人民大会堂沸腾了。44年前,科学家们虽然共同见证了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但他们却未能相聚庆祝。44年后的这次聚会,弥补了这一缺憾。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聚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因报道他们的事迹与其中的一些元勋相识。那是1985年的一天,我到国家科委采访时,一位负责人对我说,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来访时,对中国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说过,邓稼先对中国战略核武器研制工作有很大贡献,可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们竟然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杨振宁说,中国对科学家的宣传太不够了。与这位负责人的谈话对我触动很大,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促使我一定要做这件事。于是,我费了一番周折,找到了邓稼先工作的单位——核工业部。就这样,我到邓稼先任院长的九院采访了半个月。
  临去前,在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李鹰翔的热情安排下,国防科工委负责人朱光亚接见了我。朱光亚说:“九院的各个研究所,按照‘山、散、洞’的原则,都分散建在深山里。中国的原子弹、氢弹都是在那里研制的,你到那里可以到处看看。”之后,我连夜启程,到人迹罕至的地方采访了邓稼先的许多战友。当时邓稼先因患癌症在北京三○一医院住院治疗。我参观了中国研制战略核武器的各研究机构。采访结束后,我在一幢周围长满了七里香的“白公馆”里,连夜写出了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新华社对国内外播发后,被广泛采用。《纽约时报》在刊登通讯的编者按中,称“邓稼先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当邓稼先的名字和他的动人事迹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后,我又连续采访报道了几位元勋。从此以后,我与这个“禁区”的人们成了好朋友。
  中国的核工业建设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次发现了铀资源后,当时的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地质部副部长刘杰等,向毛泽东、周恩来作了汇报。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勘探情况,他看了铀矿石标本后,兴奋地说:“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研究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听完汇报,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开始起步。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宣布:中国进入了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1960年初,二机部(即核工业部)向党中央请求,从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各地选调高中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将王淦昌、彭桓武等一批高级研究人员调到北京核武器研究所。这些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会同先期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朱光亚、邓稼先等人,基本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骨干力量。中共中央为此成立了专门委员会。二机部正式向中共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1963年8月,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赴基地检查工作时,决定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即“596”工程,借此激励全体研制人员克服一切困难,研制成功原子弹。
  当时,“596”在技术上的关键之一,是需要验证已经进行的理论设计和一系列试验的结果。1963年11月20日,在基地进行了缩小比例的聚合爆轰试验,使理论设计和一系列试验的结果获得了综合验证,为原子弹的设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在各项研究试验进展顺利的基础上,1964年6月6日,进行了原子弹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这是首次核爆炸前的综合检验。试验结果达到了预先的设想。至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自1960年初开始,历时4年半,经过大量小试验和若干次大型试验,已成功在望。
  1964年4月11日下午,周总理主持召开了第八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采取塔爆的方式,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要做到“保响、保测、保安全,一次成功”。
  在这次44年后的聚会上,原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第二炮兵原司令员李旭阁与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李鹰翔回忆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设定的密语程序。原核工业部部长刘杰,虽已93岁高龄,但是回忆起那段历史,依然声音洪亮。
  主持人在台上讲了个故事:
  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开会。有一天,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散步时问刘杰:“刘杰,你什么时候交货呀?”
  “我们正在搞。”刘杰回答说。
  “好嘛,要快,等你们那个东西,我的头发都等白了。你们那个东西搞出来,我的腰杆也硬了!”陈毅说。
  “刘杰同志,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呀?”主持人问。
  坐在台下的刘杰大声回答:“有!”
  李旭阁和李鹰翔回忆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曾设定了密语程序。他们说,在这之前,周总理提出要编些密语,不要直截了当地讲原子弹如何如何,以免泄密。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把原子弹称为“邱(球)小姐”(因为原子弹是圆球形状),把放原子弹的铁塔称做“梳妆台”。平时工作中的称呼或用电话向北京的指挥部报告时,就说:“‘邱(球)小姐’正在梳辫子(安装爆炸装置),几点钟上‘梳妆台’……”爆炸前由于严格保密,保证了试验的顺利进行。
  他们还回忆起一件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在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对大家说:“邓颖超是老同志、中央委员,关于原子弹爆炸的事,都不跟她讲。”
  散会时,周总理叮嘱大家:“你们要把口袋里的纸条都掏干净了再走。”
  试验前,所有的通讯都严格保密。
  当首次原子弹爆炸后的烟云升到9000米时,张爱萍报告说:“总理,爆炸成功了,看到了烟云!”
  “是不是真的?”周总理急切地问。
  张爱萍回头又反问在场的科学家,可无人回答。直到防化工程兵到了现场,看到试验工程被摧毁,羊、猪等都烧成了焦炭,这才确定爆炸的确成功了。因为在这之前,谁也没有见过原子弹爆炸是什么样。美国人在广岛、长崎丢下原子弹后的情况,也只是在报纸上看到,所以很难确定。
  他们还回忆说,中国首次核试验,最后还是美国人首先宣布的。美国人经过分析认为:中国首次核试验用的核材料不是钚-239,而是铀-235。这种材料生产技术很复杂,工艺要求很高。对此,美国人不禁大吃一惊。这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铀-235的技术条件,而且生产这种核材料的工业化程度很高。
  在首次原子弹试验进行的当天,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正在演出。有人坐在毛泽东、周恩来身旁,听毛泽东用湖南话悄声问周总理:“你怎么还不把那件兴奋人的事告诉大家?”
  “等一会儿再宣布,不然,3000人跳起来,还不把大会堂震塌了!”周总理说。
  “什么兴奋人的事,快告诉我们。”
  不久,周总理站起来宣布:“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周总理宣布这一喜讯后,人民大会堂沸腾了,人们欢呼起来,相拥而泣,只是谁也不敢蹦跳。
  当天晚上,有关科学家集体签名,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这个消息振奋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
  载入新中国史册的辉煌一页——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虽然已经过去44年了,但当年参加试验的人们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人赋词道:
  
  常忆海外冷眼,看我清末水师,甲午遭难;民国哀兵,落日举殇。曾几何时,山川风月,徒有黄河昆仑豪气,祖训尺牍,疑是子曰诗云浅唱。俱往矣,肝侠义胆说兴衰,银剑金刀辨存亡。十五年鹤鸣仙道,迦叶素想,卷沙海万顷之波,顷刻间,将百年屈辱,千年惶恐赫然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