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死亡小女孩的脚:中国古代民间风雅——故宫竹、木、牙、角雕刻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03:23


中国古代民间风雅——欣赏故宫竹、木、牙、角雕刻

以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艺品虽然多为小器,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万余件竹木牙角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发掘的出土之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三种,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陈设品。其中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制品最为有名。匏器的制作方法是当葫芦结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为别具一格的工艺新品种,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竹雕老人题壁臂搁,清,长21.5cm,宽6.4cm,厚1.2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足。浅浮雕峭壁苍松,一老者宽袍大袖,扬首伸臂,手拈笔管,似正于石壁上题字,其背后石台摆放着书卷砚墨。山石皆成方块,人物面部朦胧,纹饰刻画极简,线条甚为浅淡,别是一番风韵。器背面阴刻"吴之璠制"行书款识。

竹雕荷花蟹臂搁,清,长23cm,宽7.8cm,厚1.2cm
臂搁以去地浮雕法雕刻荷花螃蟹等为主的池塘小景,浮雕层次多至五六层,展现出似阳实阴、阴中有阳的特殊装饰效果。细部处理上,如俯伏的螃蟹、叶面的虫蚀以及似为清风所动的欹侧叶尖,皆生动异常,而荷叶翻卷处则以镂雕表现,极为精妙。纹饰左下有去地阳文“松山”篆书小印。
此臂搁主要以剔地技巧造型,而雕刻则达到阴阳相配虚实相生、凹凸变化精微的境地,纹饰之美与臂搁的深红色泽亦相得益彰。此臂搁显示出艺匠卓越的技巧和作品雅致的格调。

象牙雕古木寒雀图臂搁,清,长28.5cm,宽6.4cm,厚2.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矮足,较厚重。器下部较宽,足稍高,而上部较窄,足略低,器形虽简,却极为讲究。正面以浅浮雕法、背面以高浮雕及镂雕法刻画纹饰。纹饰均集中于下部,与臂搁形制相符合。正面纹饰表现块石枯树之隙,右上一猎隼敛翼盘旋,正欲扑击,左下二小雀仓皇闪躲,匿身树丛,画面截取生死瞬间之意境,引人入胜。雕琢运刀转折凌厉,线条刚直,于起伏毫末间突显萧瑟肃杀的气氛。纹饰之外大片留白,展现牙质自身的美感。画面之下浮雕“S”形竹节纹一道,丰富了器表的装饰变化,与背面的下边框遥相呼应。臂搁背面以“之”字形构图组织纹饰,高浮雕、镂雕、浅浮雕多达数重,近景一渔舟于丛树崖岸间将出未出,渔家老翁携童子嬉戏舟头。岸边猿猴三两,纵跃林梢。远处层峦飞瀑,庙宇轩敞,二老者立于山巅,似正陶醉于天高云淡、疏钟猿鸣的幽杳意境。

竹雕古佩纹臂搁,清中期,长24cm,宽6.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形,覆瓦式。器表以留青及浅浮雕技法刻划纹饰。边缘及三个转角饰变体夔凤纹。中间分上、中、下布排3组仿古佩玉纹,每组佩玉或两件或三件,以绦带缠绕。其纹饰刻划通过青筠的全留、少留及不留分出位置与层次关系,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玉的质地与肌理。下部一组纹饰留青最薄,似隐若现,装饰效果突出,为刻划最出色者。

竹雕留青诗文臂搁,清,长27.5cm,宽6.1cm。清宫旧藏
臂搁长条形,左右两边随竹筒形呈覆瓦式。其上以留青法雕刻行书诗句,计“雨露及万物”五言律诗一首,“丽日催迟景”五言排律一首,“碧水澄潭映远空”、“翠辇红旗出帝京”、“渭水自萦秦塞曲”七言律诗三首,各首诗起首处都与上首诗有一字大小间隔。于尺寸之地纳文字6列共268 字,字小如蝇头,而点画钩抉皆富笔意,章法布局不违书理,格调清新高雅,非庸手所能为。
器表留青因表现文字故高低层次一致,看似较为单一,其实制作繁难,充分展现出留青工艺在借鉴书画艺术过程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竹雕“孟姜匜”铭文臂搁,清嘉庆,长25.9cm,宽9.8cm
臂搁长方形,覆瓦式,较宽大厚重,四角有四矮足。正面开椭圆形空间,内去地浮雕金文34字为饰。背面阴刻行书铭文二段,其一为: “摹薛尚功谱,周'孟姜匜’铭三十四字,惟首一字不可识。文云:'□叔作朕子孟姜盥匜,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洍洍越越男女无谋,子子孙孙永保用之。’按是器'匜’字从'皿’,与'杞公匜’相类,谅是同时之物,字画古奥,词义清雅,良可贵也。嘉庆丙寅秋日曼生陈洪寿镌。”下刻“曼生”小印。又:“金石竹刻,古之君子诵读之暇,聊以消遣,余读书未违,酷好铁笔,是铭曾三镌矣,惟此完善,博古者定不以余言为河汉也。翌日曼生再记。”刻“曼生”印。镌刻字体严整,笔画圆润,一笔不苟,如淬火而成,不失吉金趣味。
按:此器金文摹自宋薛尚功编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十一,其后考释缀语也本诸是书。 孟姜匜今已佚。据《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其释文与薛氏有出入:“庆叔作媵子孟姜盥匜,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沱沱熙熙男女无期,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此器作于清嘉庆丙寅年(十一年,1806年),时代明确,更显难得。清代金石学大盛,清后期碑、帖学之争亦为学界焦点之一,影响所及,竹刻领域也多有纯以文字书法为饰者,从这件臂搁上可窥当时风气之一斑。

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清,长23.5cm,宽6.8cm,厚0.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形,覆瓦式,以留青技法为主刻划山水人物,构图饱满,纹饰细腻入微。下部雕刻海涛翻卷,崖岸兀立,其上虬松挺立;上部巉岩峭拔,如横空而出。又于半空中、波浪间、崖岸上雕刻和合二仙、刘海戏蝉等仙人形象。其留青技法极为熟练,用青色表皮的去留薄厚来表现笔触的浓淡深浅。利用竹材纵丝状的肌理营造干湿渲染的效果,并结合浅浮雕、阴刻等技法,例如波纹的线条颇有立体感,追求工笔画的意境,显示出当时的竹雕留青技法已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

竹雕松下牧牛臂搁,清,长27.7cm,宽7cm,厚1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器表浅浮雕山坡上老松兀立,与云层相接,其下一小童伏身于牛背,牛健硕高大,小童披发短衫,手拢缰绳,俯首似正与牛嬉戏。云、树刻画的中规中矩,而人物与牧牛则在透视、细节等方面较富特点。

紫檀雕菊花“曲肱枕”臂搁,清,长24.1cm,宽5cm。清宫旧藏
臂搁平底,弧面,四矮足。上下边缘较薄,足部圆润,磨工甚佳。器表取边角构图,浅浮雕斜坡之上生瑞草兰花,湖石后一丛菊花盛开怒放。雕刻颇精,工细周密,画意浓郁。画面左上有隶书“曲肱枕”铭并“渺渺兮予怀”篆书印章。

象牙雕九老图臂搁,长17.3cm,宽3.9cm,厚1.1cm
臂搁长形,呈覆瓦式。正面雕寿星,含胸侧首,微笑慈祥,宽衣博带,着云头履,手捧画卷。背面雕《九老图》,山崖,清泉,树木交错,山路盘曲,9位老者或持杖过桥,或山间相迎,或高谈阔论,虽小如豆粒,却神情毕现。远处有云烟重峦,楼台隐现,收尺幅千里之功。
此器正背面图案分别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成,技法不同,繁简迥异,而祈寿之意相同,清雅之韵合一,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中的代表作之一。

牙雕云龙纹纸刀,长30.2cm。清宫旧藏
纸刀长条形,扁体,上部为刀柄,略厚,一面以去地浮雕法雕饰龙戏珠纹,围绕着似太阳般的中央圆台,另一面阴刻“卍字不断头”纹 饰。器下部光素,为裁刀,锋刃极薄,顶端圆滑。刀柄与刀锋的过渡部分以镂雕及阴刻法饰花叶纹,正背面相同,其题材风格类似欧洲巴洛克、罗可可时期盛行的良 苕叶纹,表明此器或出于受西洋工艺风格影响的广东匠人之手。

象牙雕十八罗汉臂搁,长29.1cm,宽6.1cm,厚2.4cm
仿竹节形,上宽下窄,左右两侧下曲,面略呈拱圆,背凹如覆瓦状,下承云纹四矮足。臂搁正面以薄地阳文浅浮雕一趺坐焚香的僧像。臂搁凹面采用高浮雕技巧雕十八罗汉渡海图。众罗汉手持法器,或骑,或坐,或依附在自己的乘骑上,姿态有别,神情各异,沸沸腾腾,相互招呼渡海而行。
象牙雕刻的文房用具在明清以后受竹刻的影响很深,往往以高浮雕技法雕刻。此十八罗汉臂搁,层次分明。凸面浅浮雕的僧人像,薄不足一毫米,却气韵十足,有很强的立体感,极似扬州、嘉定地区的扇骨磨制法。
象牙雕十八罗汉渡海臂搁目前传世的只有两件,一件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由清代广东优秀牙匠黄兆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奉旨在清宫造办处中制作的。此件是地方官员所献,据《清宫档案·宫中进单》载:“乾隆十一年七月初二日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官务唐英进象牙十八罗汉臂搁一件。”
这件臂搁景物十分集中,刻工极为细腻圆润,刀法精绝,兽的姿态、人的神情,均刻画得生动逼真,精确工巧,是象牙雕刻工艺中的珍品。

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cm,底径5.1cm
器圆筒式,上下缘镶牛角,并有花梨木顶托。下端顶托有凸榫,与器身插接,上端顶托以蜡粘接。香筒满雕荷花,于方寸间经营安排,煞费苦心。花与叶的层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乱,显示出高妙的匠意。踞于荷叶上的小小河蟹成为构图的点睛之笔,刻划生动细腻,增添了画面的趣味。筒身雕镂多至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刀法圆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风格。此香筒的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实为难能可贵。

牙雕梅竹草虫镇纸,清中期,长19.8cm,宽2.4cm
镇纸长方扁体,圆雕二折枝竹竿骈列,其上点缀浮雕及镂雕的竹枝、竹叶,一侧还伸出梅花及花苞。二竿间留出空地,地上高浮雕二蜘蛛,染作红色,极为醒目。镇纸背面平整,刻竹节纹,并浅浮雕竹叶为饰。此镇纸风格简洁别致。

象牙雕竹节式臂搁,清晚期,长24.5cm,宽6cm
臂搁雕作纵剖竹节式,符合臂搁覆瓦式形制的要求,较厚重,下部稍宽,上部略窄,有自然弯曲的轮廓线。雕刻以浮雕及镂雕为主,于写实中见剪裁功夫,将竹节、竹鞭等刻画得惟妙惟肖。较长的根须集中于一侧,相互叠压,很有节奏感。一枝小竹蜿蜒依附于竹节上,其叶片的伸展、转侧及虫蚀痕迹都为器表增添了几许生趣。背面雕出分节横膈,并在凹陷空间内高浮雕蜻蜓、甲虫、蝴蝶。显然,其观赏意义已远远超过实用价值,属晚清同类工艺制品中的佼佼者。

沉香木雕菊花臂搁,清,长26.9cm,宽7.6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弧起较高。通体凹凸不平,如老树枝干状,但入手光滑圆润,磨工极佳。其正面下部浮雕湖石一具,其上伸展出野菊数茎、杂花若干,姿态秀逸,状物生动,虽然沉香木色泽深暗苍老,但经妙手点化,不乏婀娜之致。其刀法细入毫末,隐起自然,颇富功力。

竹雕竹枝笔筒,明,高14.6cm,筒径6.9cm
笔筒圆体,颀长优雅,口沿略内倾,过渡圆滑,足卷唇式微凸。器身浅浮雕折枝竹枝一束,余皆留白。竹叶多转侧重叠,透视关系却处理得清楚明确,极为不易,而叶片细部的虫蚀痕迹更是传神。刻画富于动势,总体效果如墨线双钩而成,有宋代画竹名家李珩的法度。竹枝旁有阴刻隶书“仲谦手治” 款识。
“仲谦”即明末竹刻艺术家濮仲谦。濮氏的雕刻面目独特,有评价:“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他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惯常作法,这与“嘉定三朱”所开创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将濮氏列为与“嘉定派”并称的“金陵派”的创始人。而此器风格细腻,奏刀审慎,虽与濮氏本色有别,但仍不失为一件精品。

竹雕骑士笔筒,清初,高13.1cm,口径7.2cm,底径8.2cm
笔筒圆体,镶嵌牛角质底,三矮足。筒身去地浅浮雕一武士纵马奔驰的情景。骏马四蹄掀动,武士挺身回首,双手捧瓶倾倒,水流下注。马蹄四周以浅阴线刻烟尘烘托声势,颇显精彩。此作竹雕纹饰线条洗练,人物与骏马动态准确,如武士的手指、衣纹、襆头、双脚等局部处理亦颇具匠心。

竹雕留青人物楼阁笔筒,清,高11cm,口最大径6.5cm。清宫旧藏
笔筒略呈椭圆形,器表以留青法刻画台阁一角,栏板旁一华服老者乘于马上,背后立一掌扇侍者,二人目光皆投向另一捧剑的侍者。台阁大部为巉岩松柏所掩,远处云烟缭绕中尚有画栋飞甍、楼台望柱隐约浮现。
此作留青技法纯熟,青筠似为墨般渲染泼洒。如云雾以阴刻勾勒,用青筠沿竹表皮纵向的肌理留出参差的边缘,营造出水墨自然濡染的效果,相当传神。而山石的苔点、树身质地以及人物的面部、衣饰都宛如笔画,充分展现出留青工艺的魅力。

竹雕留青山水人物笔筒,清中期,高11.1cm,口径5.5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口沿微内斜,三矮足。以留青法表现一老者抱膝坐于湖石上,其面带微笑,长髯及胸,神态悠闲,衣着旷放,羽扇置于身侧。老者所注视的石上所置之三足兽耳炉及鼎镬中水汽蒸腾而上,凝为云雾,引得花鹿昂首仰视。老者身后立一湖石,贯通画面上下。
此作留青技法极熟练,通过青筠的厚薄不同与反出之深色竹肌形成复杂的层次关系,摹写物象的透视叠压灵活裕如,例如人物面部结构、衣褶的处理及扳膝斜坐的姿势,鹿颈屈曲的动态,都表现得十分准确自然。特别是根据材质本身的洞罅设计的湖石,变瑕疵为妙处,使平面纹饰有了凸凹之变化,粗糙的肌理也与留青的细腻构成对比,类似玉器工艺中“巧做”的意匠。此器纹饰集中,以立石为界,构图戛然而止,富于画意,是同类制品中特点较突出的一件。

竹雕留青松根式笔筒,清,高12.8cm,口径最大7cm,底径最大7.2cm。清宫旧藏
笔筒保留竹节本形,上小下大,微弯曲,有节痕二道。一面以留青法刻画仙鹤立于松干之巅,并通过竹节的划分在松鹤之上刻画松鳞累累。仙鹤雕刻的细腻生动,眼部烫成黑色尤其传神。另一面则对材质本身的坑洞、突起等稍加处理,构成立体装饰,将缺陷变为装饰特点,与上述平面留青图案的严谨风格恰相对照,颇见巧思。

竹雕留青柳荫洗马图笔筒,清,高13.7cm,口径最大9cm。清宫旧藏
笔筒天然卷书式,截面近乎“凹”字形,左右对称,曲线流转,于选材上煞费周章。器口沿镶嵌文竹一周,颜色和谐,过渡自然。底部保留原有竹节之横膈,略加修饰,风格朴素,非人工雕凿可得。笔筒外壁以留青法表现柳荫洗马情景。画面于弧突部分如画卷般徐徐铺展,柳树旁,溪岸上,三匹健马,或立,或卧,神态悠闲,动势准确。溪水中一人高挽裤脚,手牵缰绳,马则伸颈缓步,意态踌躇。以凹入部分为界,与浴马图相对的是一马垂首隐身于山岩之后。笔筒造型别致,为装饰图样增添了变化之妙。
此器留青工艺极精,能于薄薄的青筠中区分出多个层次,表现物象的透视关系。某些局部的处理,如柳条、马尾、溪水等部分,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旋涡辅以阴刻,草木杂以浅浮雕,树干上略加染色等,多种技法的配合,为此器增色不少。

竹雕滚马图笔筒,清,王易制,高13.9cm,口径10.1cm,底径10cm
笔筒圆形,有三矮足。外壁减地浮雕一马翻滚仰卧,奋鬣昂首,前足左曲,后足蹈空。旁立一骑士,意态从容。一动一静,增强了画面的戏剧化效果。笔筒另一面阴刻行书“生桃林之野,出颇黎之谷”10字,并行书题款:“嘉定王易抚赵松雪本,作于墨香小筑之南窗,时年七十有六。”
此滚马图题材笔筒并非孤例,清初竹刻大家吴之璠亦有滚马图笔筒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两相比较,构图颇似,王作之技法似也源自吴氏之“薄地阳文”。而人物、骏马的神态刻划,吴作均更胜一筹。然而,此笔筒将浮雕与阳刻结合,增加了器表的变化,刀法亦工整流利,在流传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为优秀之作。

竹雕人物笔筒,清初,高11.6cm,筒径6cm
笔筒圆体,口微侈,三矮足。器身下部浮雕一老者袒腹斜坐,酒瓮倾倒,似畅饮的点滴不遗。老者右臂搭酒瓮,左手举蒲扇,眯眼嘬唇,酒意正酣,人物神态刻画得生动幽默。构图场景集中,有大片留白却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器身另一面有阴刻行书题铭:
昨夜群仙宴蓬岛,霞浆潋滟春光好。
寻常一醉三千年,洞口桃花犹未老。
落“酉仙”款识。

竹雕山水人物笔筒,清,高12.2cm,筒径6.2cm
笔筒圆体,三矮足。器表浅浮雕山水人物:云气缭绕之间,现出山岩高峻,崖岸平旷,溪水潺潺,松竹掩映。有柴扉半掩,门侧岸边,一老者与一小童遥望天际,但见层峦之外有白鹤悠然唳鸣。画面清新,如一幅描绘山居生活的淡墨小品。其刀法圆熟老练。空白处有阴刻行书题铭:“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及“梅邻制”款识。

竹雕梅花笔筒,清晚期,高10.4cm,筒径10.3cm
笔筒圆体,略扁,色近深红,口沿内倾,三矮足。器表浅浮雕折枝梅花。在浮雕的枝干及花朵之内又以阴刻及去地浮雕等技法凸现物象的立体感,风格于疏犷中不乏细致之处。器身有阴刻行书五言律诗一首: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依杖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并“支山”款识。

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高15.2cm,口径10.5cm
笔筒为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一侧图案雕苍松掩映,石壁间,溪水旁,二人对弈,一人举棋不定,一人凝神审度,还有一人背向观棋。另一侧松林后的洞府中有一小童搦扇于炉前烹茶,炉火正旺,小童偷闲回首窥视。内室几案上置食盒、盘、壶之类。山溪一侧岩石上刻阴文“戊午夏日吴之璠制”行书款。
此器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所谓薄地阳文,又称减地浮雕,是一种浅浮雕工艺,可于毫发之隙见微妙起伏。竹刻家吴之璠正是使用此法较早且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史称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竹雕御题刘海戏蟾图笔筒,清,高14.5cm,筒径11.4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三矮足。以去地浮雕法刻画刘海于两株松树旁信步缓行,一手搦钱串并担负长帚,帚上伏三足金蟾,一手持葫芦。刘海敞衣袒腹,围豹皮裙,回首与蟾蜍对视,咧嘴而笑,憨态可掬。雕刻技法之粗犷处,如衣褶、松枝、帚梢等,大开大阖,线条峻急有力;而精细处如发丝、松鳞等,特别是以黑漆点人物双乳则极为写实。年长日久,人物部分的色泽与去地的背景色之间对比越发强烈,是有意为之的成功处理。筒身有填绿色阴文行书款识:“吴之璠制” 及隶书御题诗句:
一帚扫清三界尘,戏蟾犹自不离身。
还金篇与伊谁论,仿佛其人道姓甄。
并“乾隆壬寅御题”与“古稀天子”、“犹日孜孜”2印。乾隆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竹雕松荫高士笔筒,清,吴之璠制,高15.2cm,筒径7.4cm
笔筒圆体,三矮足,筒身修长轻巧。外壁以去地浮雕法表现3株老松斜插于云翳,松针亭亭如盖。松根处半倚坐一老者,宽袍大袖,扳膝昂首,纵目天外,意态陶醉,而笔筒上部浅浮雕流云遮月,与人物目光遥相呼应,情境清朗,富于书卷气。松干下侧有阴刻隶书“吴之璠”款识。
此作之去地浮雕技法极为纯熟,在有限的高度内划分层次,如3株松树的相互关系,近实远虚,叠压转折,一目了然,人物的姿态表情也处处精确传神。器表年深日久,有纹饰处色浓,无纹饰处色浅,如运笔墨于画布之上。
吴之璠在竹刻技巧上颇多创新,除继承嘉定圆雕与多层高浮雕的传统外,又发展出一种剔地浅浮雕技法,能于较小的范围内表现出物象微妙的凹凸变化,清金元钰《竹人录》特为其命名“薄地阳文”。
吴氏影响颇大,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在康、雍之际曾形成过一个以吴之璠为首的竹刻流派。

竹雕白菜圆笔筒,清中期,高11.5cm,直径5.8cm
笔筒圆体,较纤巧,三矮足。通体以去地浮雕法表现纹饰,故口边及足沿略突出。筒壁雕倾侧的白菜一棵,叶片翻卷,又以阴刻法刻画虫蛀之痕及叶筋等。物象虽简,却也神完气足。

封锡禄竹雕人物笔筒,清,高15.1cm,筒径10cm
笔筒圆体,以去地高浮雕技法表现松溪赏月的情景。溪水边,松荫下,二人并立赏月,旁有一小童负书观望。背面山石下角阴刻隶书:“壬寅五月侣梅居士清玩”及“封锡禄刻赠”款识。
笔筒壁去地浮雕,技法熟练,再与阴刻法结合,鲜明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多个层次。创作者状物写人均应付自如,雕刻大刀阔斧,删繁就简,但刀不苟下,每一线条都颇具表现力。笔筒刀法老辣,可见匠师技艺过人之处。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清,高12cm,筒径6cm
笔筒圆体,底部较厚重,三矮足。筒身外壁以去地高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松岩竹林中老者及小童10人,分作4组,或对弈,或抚琴,或烹茶,或倚树观望,错落有致,神情各异。刀法圆熟有力,在大量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传世竹刻作品中,此笔筒属较为精彩的一件。

竹雕松石老人笔筒,清,高11.9cm,筒径6.2cm
笔筒圆体,色如蒸栗。器身去地浮雕,在雾霭缭绕、山岩兀立、松柏森然的景色中,以两株松树为界,有人物二组:一组为二老者作展观画卷状,旁有小童踞石台而坐,人物长幼有别,主次分明。另一组亦为二老者,一挥杖遥指远山,一斜坐瞩望。刀法深峭粗放,人物的眉目、衣褶,树木的枝叶等多以简单的阴刻一剔而就,似意笔草草,但自有一股爽利气势,风格别具。留白处有阴刻行书题识:“辛亥夏日为绍余世长先生雅赏。静之赠。”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高14.6cm,口径7.8cm
笔筒竹制,棕红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阴文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不期精细期蒼古,以樸因之曆久存。
生面略殊倚修竹,岩蘭在手默無言。
創爲鄰鶴有來由,善畫而今畫少留。
刻竹依然傳片羽,可思業亦貴箕裘。
乾隆丁酉新旾月御題。
后刻“”、“隆”印二方。丁酉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笔筒另一侧壁上又有“万历甲寅秋月三松作”款识。甲寅则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朱稚征雕刻的各种作品中,尤以仕女题材为多。在雕刻技法上,他多以浮雕为主,有时亦兼融毛雕、浅刻、深雕、留青、透雕等技巧。此笔筒利用多种技法将山石、苍松、花草和仕女的衣纹及神态举止刻画得恰到好处,刀法中见笔墨,树石皴法颇富画意。此件名家所制笔筒被收入宫禁,为皇帝所赏识。

竹雕老人挖耳图笔筒,明,高15cm,直径10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三矮足。镂雕和浮雕山石倒挂,松竹掩映,一老者斜坐于坡上,戴襆头,着朝服,一手执笏, 一手拈小枝正在掏耳。但见其眉眼攒顣,目光斜睨,嘴角微动,全神贯注,意甚陶醉。细审人物形貌,弓眉突颧,长髯及胸,耳毫逆生,神情放诞不羁,似为传说中之钟馗。
此作镂雕工艺极佳,人物塑造尤其出色,已非一般文房玩物可比。

朱三松制竹雕人物笔筒,清,高4.5cm,口径2.8cm,底径4.3cm 清宫旧藏
笔筒截竹制作,以高浮雕与镂雕结合的技法雕刻松下老人对弈的画面,刀法简练而人物情态传神。
画面右下角阴刻填蓝行书“三松制”,左上侧阴文填绿隶书题录清乾隆皇帝御制诗:
巧匠试奇刻,溪堂作会棋。
方圆含动静,胜负系安危。
无斧痕曲肖,有神韵莫遗。
应嗤刀笔者,此妙未能知。
御制诗署名“子臣永璇敬书”,钤“子臣永璇”“敬书”二方篆印。

竹节式刻松树人物笔筒,清,高13.2cm,口径最大7cm。清宫旧藏
笔筒呈弯曲竹竿式,三节痕宛然可辨。器表浮雕山水、树木及人物为饰。下部高浮雕一老者骑驴缓行,身旁一小童跟随。驴的腿脚处还应用了镂雕技法。整体而言,浮雕愈向上愈浅,局部树纹以留青法表现,口沿下云气则为阴刻而成。此器构思细密,技法运用灵活,随物象变化而不拘泥,无疑是竹刻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

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清,高17.3cm,筒径13.3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镶红木口及底,三足。筒身以去地浮雕技法为主,雕刻竹林七贤及童子数人,上下分别布置人物数组,有的弈棋、有的出游、有的烹茶,神态各异。而镂雕竹林,排列紧密,根根通透,尤为引人注目。此器刀法深峻,层层雕镂,体现出典型的嘉定竹刻风格。

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高17.8cm,口径13.5-8.5cm
笔筒椭圆形,鹅黄色,嵌紫檀木口缘和底座。筒壁采用高浮雕技法,以山崖屏障为界,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山壁右侧为曲径幽林,古松插壁,垂荫如盖,松下三位老者围石桌而坐,谈笑自若,正在对弈。三位侍女立于老人身后,手持莲花,相顾低语。山壁左侧树高林深,峡谷重叠。两骑士高举信旗,争先恐后,策马奔驰在谷道林间。山涧一侧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
賭墅已因勝謝元,即臨大事祗夷然。
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
魯珍絕技繼朱枀,逸品流傳頗寡逢。
對奕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
乾隆丙申秌日御題。
下方有楷书“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吴之璠”、“魯珍”等款识。
这件笔筒取材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雕刻层次清晰,虽然纹饰满布全器,但布局妥贴自然。尤其是谢安那胸有成竹的神态,表现了运筹帷幄、落子必胜的信心和毅力,与策马疾奔的信使形成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既有各自的独立性,情节上又互相呼应,使两部分构图连成一体。

黄杨木雕董其昌书诗笔筒,高24.8cm,口径34.2cm
笔筒圆体,略扁,形体硕大,口沿微内倾,筒壁厚实,庄重沉稳。内壁髹黑漆,外壁阴刻唐代诗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一首,与原诗略有出入: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饮如长鲸吸百川,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似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
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字内填蓝,末署“其昌”款字及印“董其昌”、“宗伯学士”二方,知其粉本为董其昌所书。
此器外壁书法雕刻运刀如笔,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如欲破壁而出,为笔筒增色不少。

黄杨木雕梅竹笔筒,高15cm,口径最大6.1cm,底径最大7cm
笔筒色微黄,雕作新老竹干丛生状,以老竹一截为主体,环以粗细不同的三枝嫩竹,又镂雕梅干一株与竹并立。梅、竹干间多处镂空,以梅枝、竹叶穿插其间,精巧玲珑。
作者将镂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工艺技法相结合,构图疏密得当,虚实应和。嫩竹、梅干微显屈曲旖旎,老干则刚劲挺拔,两相对照,更增韵味。
梅、竹旧时喻君子,象征操守高洁之物,用作案头清玩之题材,耐人寻味。
此笔筒容量有限,似非实用物,其纹饰与工艺俱佳,观赏价值颇高,在黄杨木笔筒中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匏制福寿纹笔筒,高11.2cm,径6.4cm
笔筒圆体,嵌牙口。器壁模范阳文纹饰:崖岸兀立,浪花翻卷,桃树缀满桃实,蝙蝠翩飞其上,是一种含有长寿喜庆祈福寓意的吉祥纹样的固定组合。纹饰布排稍显程式化,阳起颇高,边缘特别清楚确定,在其上又以较细的线条刻画细节,如蝙蝠的背部处理等,显示出道光时期匏器工艺的一些特点。笔筒外底方框内有楷书“道光年制”款识。
此器是清宫旧藏为数不多的道光款匏器中较为成功的作品,但与范匏工艺鼎盛的康、乾时期相比,其生机与气韵都略逊一筹。

文竹镂空嵌玉方笔筒,清中期,高13.8cm,边长9.4cm。清宫旧藏
笔筒方体,底附四矮足。筒身每面中央均有镂空长方形区域,镶嵌一青白玉玉板为饰,周围镂雕变体蟠螭勾连纹。
笔筒器形极为工整,线条横平竖直,镂空处虽缝隙狭小,但文竹包镶一丝不苟,通体几乎不见接缝痕迹。文竹表面的色泽、肌理等都处理得细腻入微,加之其上又施以浅浮雕,乍看直似黄杨木雕刻而成,由此可见清中期文竹工艺的高超水平。此器的玉石镶嵌与文竹工艺结合得恰到好处,秀骨清像,格调高雅。

文竹方笔筒,高15cm,口、足边长12cm。清宫旧藏
笔筒近似立方体,壁稍厚,浅方足,内外均贴饰浅色竹簧,作并排竹竿纹。其纹饰简单,却耐人寻味。竹节以几何化的“∽”纹表示,各根竹竿的节数不等,“∽”纹的方向呈规律性的变化,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感与动态感,加之修胎讲究,竹节处均微微突起,竹节间则稍稍低凹,起伏均匀,令竹簧不显轻薄,增添了立体感。
此笔筒竹簧片粘贴紧密,拼接细致,过渡圆融,色泽温润,有类牙、玉,尽显独特韵味。在清中期宫廷工艺追求繁缛富丽的风潮中,能出现这种技艺精湛、以简驭繁、风格清新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文竹人物题诗方笔筒,清晚期,通高14cm,长7.2cm,宽7.2cm
笔筒四方式,通体包镶文竹,嵌红木底座,四足。在筒身相对的两面以阴刻技法各刻画一人物:一为文士,背向立,戴高巾,斜持拐杖,伛偻腰身,容颜虽只是侧面,但可见须髯及胸,抿唇凸颌,颇显龙钟老态。衣袂轻飏,似有微风吹动,极为生动。衣纹繁复,线条如屈铁,有陈老莲笔意。另一面为一渔人,正向立,粗服跣足,手扶斗笠,钓竿倚于肩上,挺身扬首,面含微笑。两相对比,意味深长。筒身其余二面均阴刻题铭。一为楷书:“昔苍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立宪者莫先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不可尚矣。庚子四月苍溪王竹民刊。”及“王勋”篆书小印。
相对一面为行书:“雕镌精巧,似辽东之仙物;图写奇丽,笑蜀郡之儒生。和卿题。”
此器风格清隽,书画皆有可观,文竹镶嵌及阴刻技法尤为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匏制八方笔筒, 高15.5cm,径11.5cm
笔筒以八棱柱分隔为八方形,口微内敛,造型朴素清雅。筒身八面刻阳文楷书唐诗一首: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此为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诗,表达了作者隐逸自娱的情怀。器底字迹模糊不清,隐约可辨“康熙赏玩”款识。

紫檀雕鹤鹿图笔筒,清乾隆,高13.5cm,筒径12cm。清宫旧藏
笔筒紫檀质,圆形,嵌底,三矮足。筒壁凸雕松竹梅及鹤鹿山石灵芝花卉等纹饰,并阴刻行书“芝兰千载茂,鹤绕万季青”及“三多”、“九如”方印,点出长寿多子、吉祥如意的寓意。
笔筒通体施刻,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深浅结合,层次清晰。其构图繁密,雕刻的景致与紫檀的纹理相映成趣。

硬木镂雕仙山问道图笔筒,通高18cm,口径14cm,底径15.4cm
笔筒以硬木雕成,圆筒式,下承三矮足。近口处阴刻一周变体“寿”字,共33个,合“三三”之吉数。外壁雕仙山海岛,山岩间生有松柏、梅花、藤萝、灵芝,上飘浮云,鹿鹤相伴。南极仙翁坐于洞府讲法,问道者神情恭谨。底座略鼓出,雕螭龙纹,三足光素无纹。
此器以镂雕和浮雕为主,雕镂质朴有力,以意蕴取胜,具明代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

紫檀木镂雕会昌九老图笔筒,通高19cm,口径14cm,底径16cm
笔筒口沿嵌银丝勾连菊花纹,近口处以螺钿镶嵌狮纹及葡萄纹,外壁镂雕《会昌九老图》。底座如岩石状,与筒身景物相呼应。壁身描绘的是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白居易等 9位文人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宴集的情景。
此器以高浮雕和圆雕为主,刀法略显快利,磨工略显草率,螺钿装饰较厚重,其造型设计、图纹刻划等都带有鲜明的明代紫檀雕刻风格。

紫檀木福寿禄螭梅纹六方委角杯,明,高8.2cm,口径7.8cm,足径6.8cm
杯紫檀木质,六方形,委角,花形矮足。口沿与底边均嵌银丝回纹,杯身通体嵌银丝“福”、“禄”、“寿”字,字体、写法各异。杯柄镂雕梅枝和蟠螭纹。杯底嵌银丝楷书“云间雪居仿古”六字方印。“雪居”即明代画家孙克弘。此杯以传统的吉祥图案装饰,寓意福寿双全,官运亨通。
明清时期的木雕题材丰富,分为硬木雕刻和软木雕刻两种。硬木雕刻多采用紫檀木、黄花梨、红木,软木雕刻多采用黄杨木、楠木、檀香木、沉香木等,并产生了东阳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等几个流派。此杯色调深沉,造型气派,嵌银丝的手法以及雕饰的纹样尽显富贵之象。

 

象牙雕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4.6cm,口径10.8cm,底径11.5cm
笔筒用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一高冠博带手捧牙笏的官员,款步徐行,前面小童提灯引路,后面侍从掌扇相随。背景在烟岚雾霭中楼台隐现。笔筒背面雕一青 年,牵马执鞭欲行,旁立老者拄杖,似在谆谆叮嘱。两图连续,表达了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即可平步青云的主题。并有阴刻行书题诗: “龍樓鳳閣九重城,新築沙堤宰相行。我貴我荣君莫羨,十年前是一書生。”提点画意。
此器采用浅浮雕技法,其造型、刀法、纹饰乃至细节刻画都具有明代象牙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

牙雕松荫策杖笔筒,清,高15.8cm,口最大径7.8cm,底最大径8.6cm
笔筒随牙形,体近椭圆,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较大,将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纹饰以浅浮雕为主,表现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随一小童比手划脚,似在讲说。刀法虽简,却极富立体感。二人立于山间隙地,一侧山石丛树,限于下部区域内,另一侧巉岩峻峭,松干夭矫,直入云端。以阴刻法刻画远山苔点和云气缭绕,层次清晰。雕刻多在一侧,笔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备题记。

牙雕人物图笔筒,明,高12.4cm,口最大径7.5cm,底最大径8.2cm
笔筒椭圆体,口略小,底稍大,保有象牙原形。口边较厚,底边较薄,另配牙底。器表色泽较深,似经染色,象牙纹理却更为彰显,成为装饰的一部分。正背面阴刻人物各一,一跣足掮钓竿背渔篓,一褒衣博裳持羽扇斜坐于石上,面容相似,神态相同,似为同一人而身处显达与隐逸的不同境遇,拼接入一幅画面,含意深远。云烟缭绕中的巍峨建筑更增添了如梦似幻的意境。
此器雕刻技法简拙古朴,物象边缘通过铲出斜坡而形成立体感,此为颇具时代特点之处。

象牙刻山水笔筒,明,高13.5cm,筒径10.6cm
笔筒圆体,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器身表面阴刻山林溪岸景色,并填涂黑色。构图完整,徐徐铺展,人无面目,室无窗棂,似逸笔草草,却深合画理。刻线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现力,颇有枯笔皴擦的效果,风格雅洁脱俗,为同时期牙雕笔筒中不多见之佳作。上部阴刻行书题句:
山色巍峨丹碧鲜,结为寒气融为泉。
生平游迹遍吴楚,好山过眼心悬悬。
偶然笔写气象千,林木深深在眼前。
幽秀寄庐无人迹,看山终日如坐禅。
当门老松藏古拙,青溪白石皆云填。
案头留别笔墨缘,祝君之颜如同年。
并“乙卯春三月往清华,道经旧友。至村前,苍松古柏,深涧西流,野草奇花,为高人隐寄。行于庄内,茅屋数间,琴童一二,询其主人,言言在室,随拜仿而获面。相别多年,今幸握晤。忽见案头立一文俱,颇为古雅,未作文字,信手挥成,未得深趣,留为志,老道兄存记也。墨井道人渔山吴历。”前有“墨井”引首章,后有“渔”、“山”印。

象牙雕松梅图笔筒,通高15.1cm,口径12.4cm,足径13.5cm
笔筒截取一段象牙随形雕成,外壁雕作古干虬枝状,其上密布瘿节疤痕。口沿及底沿雕出数枝松枝,松针茂密,如笠如轮,生意盎然。又从口沿处向器身斜伸出一枝梅花,怒放于枝头,饶有韵味。松干沉郁,梅枝矫健,动静相生。
笔筒构图只截取局部而能生动自然。又采用深刻和减地浮雕法表现树瘿、枝杈。对梅花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铲出花瓣的倾斜度以突出花蕊,显示出立体效果,颇具匠心。 笔筒无底,红木底座为后配。

黄振效牙雕渔家乐图笔筒,高12cm,口径9.7cm
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渔乐图。画面中山上杂树成荫,山下溪流湍急,人物或停舟小憩,或聚坐树下,表现出渔家闲乐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笠伴自眠。
漫言泛宅曾无空,一曲渔歌傲葛天。
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长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          
以高浮雕技法刻制各种作品在清代中期十分盛行。此笔筒造型坚实稳健,构图严谨洗练。画面分两部分,既有层次感,全景又和谐统一。这种带有苏州、嘉定竹刻风格的高浮雕深达6至7层,所刻景物细腻灵透,工细入微。人物的发、须、眼以墨点染,保留着浓厚的雍正时期的牙雕风格特点。松叶如轮,松针纤细鲜明,融合了竹雕、角雕的技巧。这种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图体现了黄振效雕刻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表现了清代雕刻工艺顶峰时期牙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御题诗可见,这件精致的渔乐图笔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欢心。

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高14.4cm,口径12.7cm,底径12.7cm
笔筒直筒式,玉璧形底。在口沿及底边的回纹装饰带之间雕镂人物场景,背景湖光山色,松柏长青。其中人物可分三组:一组为老者携杖徐行,二小童抱琴背囊相随,兴高采烈;一组为一老者立于桥上,回首停步,手指前方,似在引路,一小童于岸边闻声观望;又一组为二老者伏案观书,似忽有所感,与正在烹茶、提壶的小童一起远望。作者利用圆形的筒身铺排情节,以山松为界,步步设景,每一转侧均为不同的画面,而其间又有内在联系,藕断丝连,十分巧妙。
此笔筒以高浮雕为主,并配合浅浮雕、镂雕等技法,精巧娴熟。其制作一丝不苟,连地面都琢磨得光滑圆整,显示出这一时期象牙雕刻的典型风格。

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清中期,高12.7cm,筒径8.5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象牙雕,口唇过渡柔和,口沿阴刻回纹带,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几达数十,分成多组错落置于山水间,有推车者,有托盘者,有抱瓶者,有驱象者,大都兴高采烈,所盛装的皆为珊瑚、宝石、灵芝等殊方异宝。底为后配,底中央突出一圆形台,与筒身以螺口相连。外层又镂雕一字纹地方形开光圆筒,套于口沿与足沿之间,可以旋转,转到不同角度,开光内显现的纹饰亦不同,给静态装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是此笔筒最为精彩的一笔。
笔筒壁上之图景实际即清代常见的番人进宝图之变体,其人物均着西洋服饰,表现出当时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清代统治者所秉持的天朝上国的倨傲心态,颇堪玩味。

牙雕人物方笔筒,清中期,高11.7cm,筒径9cm。清宫旧藏
笔筒方体,四角内凹作葵瓣式,并阴刻曲线修饰,颇为新巧。底部中央镂雕一圆形空洞,本应装配底座,今已缺失。筒身每面均于四方委角开光内以去地高浮雕法再饰一重变体夔纹随形开光,在双重开光中浮雕山水人物。内容皆文苑隐逸题材,分别是抚琴、弈棋、题壁、醉酒等,人物虽小但须眉俨然,神情毕肖,景物不过截取片断,却也精雕细镂,起到极好的衬托作用。
此器工艺严谨,题材高雅,颇具清中期宫廷牙雕的风范。

牙雕草虫图竹节式花插,高9cm,长7.8cm,宽3.5cm
花插竹节状,为连体的两部分,细者为插筒,粗者为两层盒。插筒根部又雕新枝附干,上伏一只蚂蚱。竹根形盒底部根须毕露,盖上凹面内有二只蜘蛛,似嬉斗状。
用形式新颖、雕刻精巧的文玩装饰书房的风尚始于明而盛于清。此件花插以自然写实的手法制成,一反以繁枝茂叶为衬的传统,数根嫩枝,三只小虫,简洁而富有生气,别具情趣。花插造型独特优美,富于变化,清新雅致,雕刻非常精细,刀法娴熟。此花插为清宫造办处牙雕艺匠制造。

犀角嵌金银丝夔纹扳指,高2.3cm,口径3.1-2.8cm,厚0.5-0.2cm
扳指犀角制,呈圆柱形。作品采用镶嵌技法,扳指外壁用金银丝上下各嵌双线和山字纹为边饰,双线内嵌变形夔龙纹,夔纹间又以金银丝嵌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识。 此扳指嵌工精致,嵌丝细密,金银相间,光彩夺目。
扳指作为饰物而流行,反映了清代满族重视骑射的风俗。

紫檀镂雕松下老人图笔筒,明末清初,高14.7cm,口径15.8cm,底径14.2cm
笔筒紫檀质,圆筒式,以深雕和镂雕技法表现高士自娱的悠闲场景。笔筒大面积镂雕山石,峭壁陡立,岩石下一株苍松旁逸斜出,虬枝古拙,独撑一片小洞天,老人独处其中,双手抚膝,倾首冥想,悠然自得。不远处一小童正抱琴而来,欲急行却又恐失手,神态刻画的极其生动。
紫檀筒壁虽色极深沉,但镂刻空灵而无压抑感。筒壁画面颇为传神,小童怀抱中的古琴似将传出优雅的琴声,正所谓静中有动,画中有声。

紫檀百宝嵌梅竹双禽图笔筒,清,高13.1cm,口径10.1cm,底径9.5cm。清宫旧藏
笔筒紫檀质,筒壁上以螺钿、染牙、孔雀石等镶嵌梅竹双禽图,梅花盛开,翠竹碧绿,色彩斑斓的鸟儿嬉戏于枝头,画面布局合理,图案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此笔筒在紫檀深沉的色地上施以五彩缤纷的百宝嵌工艺,鲜丽而不失雅致,紫檀与百宝嵌花鸟形成对比互衬,各种色泽与纹理的百宝镶嵌组合亦相映成趣。

紫檀嵌螺钿梅竹图笔筒,清,高11.2cm,筒径6.6cm
笔筒紫檀质,较小,圆形,三矮足。筒壁镶嵌梅竹图,梅枝用木杆雕成,梅花由螺钿琢制,花瓣翻复自如,中现花蕊,秀竹清逸多姿。整体布局疏密有致,深沉的紫檀木将螺钿嵌饰的梅竹纹衬托的明丽而清雅。

乾隆紫檀嵌石花卉笔筒,清,高11.2cm,口径6.7cm
笔筒紫檀质,圆筒式,体较小,略显修长。筒外壁精选螺钿、彩石、染牙嵌出芍药、樱桃、湖石等图案。
此笔筒外壁纹饰布局疏朗有致,雕琢及开槽镶嵌均精细得当。花果木石图案富于自然生趣,再经紫檀之深沉木色的衬托,愈显清新莹润。

椰子木金漆葵花式笔筒,清,高11.9cm,口径最大11.5cm。清宫旧藏
笔筒椰子木制,十瓣葵花式。筒身髹黑漆,饰描金花卉纹,每一凸瓣均留出长方形开光,开光内在原木地上浅浮雕变体几何纹样,每瓣纹样相同。内壁满髹黑漆,并以金漆描画各式折枝花草纹。底部亦为黑漆地描金花卉纹。此器所应用的漆工艺似受到日本金漆莳绘的影响,较为特别。黑漆描金艳丽悦目,而木色沉暗蕴藉,相互衬托之下,装饰效果更为突出。

牙雕黑漆地描花笔筒,清中期,高13.7cm,最大径11.5cm。清宫旧藏
筒身6瓣花式,每一面均微凹入,通体曲线优美。底部6顶角设6矮足。口、足边沿饰变体夔纹,筒身主体纹样则为开光内饰各式折枝花卉,如牡丹、玉兰、菊花、梅花等,图案黑地白章,效果鲜明强烈。
此种工艺制作方法需首先于象牙表面去地浅浮雕纹饰,然后在空地上反复髹黑漆,直到漆面与纹饰高度平齐再加以打磨修整,并在局部如花蕊、叶脉等处配合阴刻填漆技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装饰效果。其整体观感已经突破象牙雕刻在色彩上的某些局限,这种工艺是清中期宫廷牙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匏制蒜头瓶,高13.8cm,口径4.1cm,足径7.2cm
瓶细颈,溜肩,鼓腹,器形规整饱满。口部膨起如蒜头式,饰3道凸弦纹,并镶染色牙口。自口部向下直至腹部有6道凹线纹垂直贯通,将器身划分成6瓣,每瓣自成装饰单元,均于颈下饰阳文如意云头纹、联弧纹及卷草垂肩纹,腹部饰独窠莲花纹并有卷草袅娜向上。下腹亦有凸弦纹2道。器底为6 瓣葵花形圈足,内有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印章款。
“匏”是“葫芦”的旧称,匏器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奇葩。即以此器而论,其所用范制之法是匏器工艺中较为重要的工艺技法。简言之,在葫芦幼小时,将其纳入已制好的有阴文花纹的范模中,待其长成,与范模严丝合缝,取出后即可得阳文花纹的匏器。其纹饰悉出天然,又不违人意,巧夺天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此法历史悠久,在民间不绝如缕,至清代传入宫廷,遂大为繁盛。其实,范匏之法言易行难,器形与纹饰俱美者往往十不得一,所以像蒜头瓶般纹饰清晰、粗细均匀、毫无漫漶模糊之处的作品殊为难得。更为可贵的是其每一瓣间的图案衔接自然,天衣无缝,而衔接处凹线上的阳文以及莲花纹上的阴文筋脉制作中都具阴中有阳或阳中有阴的工艺难点,却没有任何错乱,制作中整体器形和谐优雅,无疑代表了康熙时宫廷范匏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匏制团寿字六棱瓶,高26.2cm,口径7cm,足径7.9cm
瓶侈口,细颈,溜肩,鼓腹,六棱式,底有六方矮圈足。器口六面分别刻双线纹,其下为阳文回纹带,蕉叶纹垂蔽颈部,器身以莲花卷草构成开光图案,内为团寿纹,下腹近足处饰如意云头纹。器体起棱处刚劲有力,棱线之间的各面甚至微微内凹,使器形极富张扬的刚性,而各部分的连结处及器表纹饰绝无生硬的折线,细细品味,其强健中不失婀娜。加之葫芦历年久远,表皮斑驳,色泽沉暗,愈平添一种古旧的沧桑韵致。瓶配有铜制内胆。外底阳文方框中有 “康熙赏玩”四字楷书款。

匏制乾隆御题六棱瓶,高24.3cm,口径5.1cm,足径6.4cm
瓶直口,细颈,凸腹。从颈至身呈六棱式,底为六方圈足。器体丰满,棱线突出,分隔出六面装饰区间,分别在腹部饰团寿纹,于瓶颈下半部、肩部和近底处饰以变体蕉叶纹、连弧纹、仰覆莲瓣纹、蔓草纹等,纹饰多变而规律,与光素的颈部恰成对比,虚实之间意蕴丰富。器身之棱线至器口渐归于圆滑,显现出渐变的外形轮廓线,是又一引人注目之处。 器底足内有阴文隶书填绿彩御题诗一首:
幸谢蒸鹅佐脱粟,
却成槌纸得全壶。
囫囵弗藉范而范,
沕穆何妨觚不觚。
孝士漫嗤书依样,
陶人那问铸从模。
无烦贮水安铜胆,
随意闲花簪几株。
末署“乾隆壬寅新正月御题”,并“古香”、“太璞”。壬寅年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此诗载《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八五,原题作《咏壶卢缾》。此题诗亦见于匏制缠枝莲纹槌形瓶上。

匏制莲瓣纹瓶,高13.9cm,口径4.2 cm,最大腹径9.5cm,足径3.9 cm
瓶直颈,圆鼓腹,圈足,内有铜管从瓶底至口沿,管口外翻微侈。口沿处饰回纹一周。颈下部饰仰莲纹,莲瓣上接卷草纹。腹部上下两端饰对应的变体覆莲纹一周,中部环饰浅卷草纹组成的如意头纹4个,内分别阳刻楷书“康”“熙”“赏”“玩”四字。
瓶为插花之用,瓶纳一铜管既可约束固定花束,又能增加瓶身的稳定性。
此器形仿晋代青瓷莲花尊,系模范合成,范线明显,纹饰清晰,线条柔和,层次分明。

匏制缠枝莲槌形瓶,高15cm,口径7.2cm
瓶敞口,细颈,隆肩,圆腹,玉璧形底。内壁髹以黑漆。外壁口沿处饰回纹带,肩部饰仰莲纹,腹部为一周缠枝莲,近底处为变形莲瓣纹,外底有三周弦纹。纹饰均为凸起之阳文。通体有合模痕迹。颈部阴刻添绿彩隶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幸谢蒸鹅佐脱粟,却成槌纸得全壶。
囫囵弗籍范而范,沕穆何妨觚不觚。
学士漫嗤画依样,陶人那问铸从模。
无烦贮水安铜胆,随意间花簪几枝。
及“乾隆壬寅御题”款并印。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收入《御制诗四集》卷八五。
此瓶器形规整,纹饰清晰,是深得乾隆宝爱的匏器珍品。

匏制螭寿纹鼻烟壶,高7cm,腹宽5cm
烟壶扁圆体,直口,细颈,溜肩,椭圆式带状扁足。口沿嵌象牙口一道,两侧肩胁部饰卷草纹,壶身正背两面中央均为篆书团寿字,斜上方一螭探身窥伺,身如蔓草,宛转流利,环绕一周,神态生动。此烟壶纹饰饱满圆润,汇聚处凸起似珠,极富装饰意味。上配铜镀金錾刻宝相花盖,下连牙匙。金属盖与洁白的牙口及深红的匏壶形成了色泽与质地的鲜明对比,相映成趣。

匏制狮子戏钱纹蝈蝈罐,通高12.1cm
罐较狭长,凸腹,尖底,镶红木口边。翻、颈部饰阳文覆莲纹一周,腹部主体纹饰为9只狮子戏钱的图景,谐“九世(狮)同居”的吉祥音义。其上又施以火绘,即用铁针配合香、蜡等器具烙出莲瓣的筋脉,狮子的五官、毛发等,深色的线条成为整幅画面的点睛之笔。罐配以红木盖,盖上有7个镂空孔洞,孔边镶象牙。
葫芦蝈蝈罐的盖一般为匏制,为求鸣音最佳,讲究的人甚至备数枚薄厚、孔数、孔径等均不同的匏盖,以便更替使用。罐口内设螺旋形铜丝簧片,可防止蝈蝈意外逃出,又能保护其触须,是精巧而实用的装置。
这只葫芦蝈蝈罐稚拙可爱,别有风味,从中更可一窥传统蓄虫文化的若干门道,领会那“小玩艺儿,大学问”的精义。

匏制葫芦形鼻烟壶,高6.7cm,腹宽4.7cm
鼻烟壶作束腰葫芦式,分为6瓣,平底,通体光素。壶身细腰丰腹,浑圆饱满,分瓣匀称,凹入均为隐槽,过渡柔和,不生硬。器口呈圆形,与器身部分相呼应,渐次收缩,颇为讲究视觉效果。上配螺旋状绿玻璃盖,晶莹剔透,小巧可爱,是烟壶点睛之笔。此壶造型看似简单,其实所使用的勒扎之法工艺难度甚高,需趁葫芦幼小时绳之以规矩,长成方可如愿。

匏制蕃莲螭纹盖罐,通高15.3cm,口径5.8cm,底径6.7cm
罐圆体,直口,耸肩,敛腹,底内凹。外壁以二阳文螭龙为主题纹饰,二螭独角短吻,颈鬣贲张,一蜷身回首,一挺身前趋,其身、足细长,卷尾及披云伸展如花,铺陈构图显现出灵动自由的不羁情态。加之纹饰凹凸有致,块面、线条层次分明,尤其是螭龙面部和脊线的塑造,更表现出模范工艺之高妙。罐身内壁髹黑漆。外底环纹中隐现“康熙赏玩”四字楷书款识。
罐盖微出檐,半球式钮,饰以变体蕃莲纹。
此器形借鉴了瓷器中僧帽壶的外形,在匏器中不多见,可看出匏器受到其它工艺的影响。

匏制凸花纹盒,通高5.7cm,口径2.2cm
盒体扁圆,小口,平底。口沿镶嵌象牙口,并配有镂空柿蒂纹牙盖,由黄色丝带穿系。口沿饰一周减地卷草纹,盒身四朵葵形开光内各饰莲花、卷草、灵芝围拥成的团窠“卐(万)寿”纹,寓意长寿吉祥。盒外底有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此器纹饰清晰,镶嵌恰到好处,器体浑圆饱满如一瓜形,生动可爱。

匏制勾莲纹壶,清,通高17.5cm,口径9.3cm,底径9.6cm。清宫旧藏
壶圆盖,圆球式钮,短直颈,球形腹,流与柄皆为方形。壶身雕刻勾莲纹纹,盖口与壶口均用玳瑁镶边,壶底刻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此壶流口大而内无隐网,应为酒壶。
匏器又称葫芦器,为中国特有的工艺品种。此壶由范模制成,为清康熙时期的匏制佳品。
作者: 广陵王 发布日期: 2007-1-31
笔筒圆体,色如蒸栗。器身去地浮雕,在雾霭缭绕、山岩兀立、松柏森然的景色中,以两株松树为界,有人物二组:一组为二老者作展观画卷状,旁有小童踞石台而坐,人物长幼有别,主次分明。另一组亦为二老者,一挥杖遥指远山,一斜坐瞩望。刀法深峭粗放,人物的眉目、衣褶,树木的枝叶等多以简单的阴刻一剔而就,似意笔草草,但自有一股爽利气势,风格别具。留白处有阴刻行书题识:“辛亥夏日为绍余世长先生雅赏。静之赠。”

 

制花卉寿字纹碟,高3cm,口径16cm,足径8.8cm
碟撇口,浅腹,圈足。色近深红,古色古香。其外壁近口处饰凸弦纹一周,下为4组勾莲花叶纹围拥变体寿字的图案。每组花叶均为二束,以绦带相连,顶端呈灵芝形,颇为别致。内壁髹黑漆。外底重圈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勾云团寿字纹盘,高4.2cm,口径17.1cm,底径10.4cm
盘圆形,微侈口,玉璧式底。盘内心凹入一层,构成一阶状环形。盘内满髹黑漆。外壁口沿及腹下的阳文回形装饰带之间饰有5组勾云如意捧团寿字纹,其结构呈中间宽两侧窄的梭形,是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纹样中流行的樗蒲纹形式。外底重圈内有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缠枝寿字纹碟,高2.5cm,口径13.2cm,足径7.9cm
碟敞口,浅腹,圈足。碟内髹黑漆,内沿以金漆绘花瓣纹装饰带,碟心金漆绘折枝花卉团花。碟外口沿饰回纹条带,外壁中部饰卷草纹绕团寿字五组,寓意长寿吉祥。圈足内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
此碟器形小巧精致,纹饰清晰,绘画工精,匏质的自然色泽与碟内的金、黑漆相映成趣,于古色古香中透露出雍容典雅之意趣,实为宫廷匏器中之精品。

匏制勾云纹漆里花口盘,高5cm,口径16.8cm,足径9.2cm
盘为六出葵瓣式,如花朵般偃仰有致,微侈口,圆腹,浅底,6瓣花式矮圈足。外壁亦分出6个区间,每一区间内以高浮雕勾勒如意形云头,下腹饰连弧纹2道,近底处有弦纹1道。圈足内花式重圈中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盘内壁黑漆地上以工笔画法金漆描绘折枝牡丹1朵,并根据厚薄不同的漆层来区别花叶的肌理与质地,渲染出物象的透视关系。因年深日久,漆层薄处略经磨损,形成了虚实浓淡相互映衬的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时期的匏器中,有许多似这种纹饰线若刀裁、颇具浮雕感的作品,但此器造型、装饰均别具一格,且能突破匏之自然形状的限制,如此精品实为难得。

匏制勾莲纹漆里菊瓣式盘,高3.3cm,口径23.4-16.1cm,底径19.5-12.7cm
菊瓣式盘呈椭圆形,器壁为连弧状,两端弧长稍短,其余弧长均匀。外壁近口及近底处各有一条凸弦纹横贯器身,并以每个弧面为单元,模范阳文5瓣花一朵及勾莲纹若干。盘口镶玳瑁边。内壁髹红漆衬底,上以金漆绘葫芦藤蔓缠连,并点缀蝙蝠数只,取“葫芦万代”、“多子多福”的吉祥之义。此为这一时期常见的纹样,用于匏器之上更显得贴切。盘内壁四面以一折枝葫芦藤贯穿。底有随形带状扁足,足内髹黑漆,正中金漆方形重框内有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识。
此盘造型端庄大方,髹、镶皆精,是范匏工艺与髹漆工艺结合的典范之作。

匏制团花纹碗,高9.2cm,口径18cm,足径7.9cm
碗敞口,敛腹,圈足。外壁上下各饰一条回纹带,其间饰夔龙捧团寿字纹一周共6组。内壁髹黑漆,并以金漆描绘团花朵朵,纤巧精致。圈足内有细微凸起,依其纹饰、工艺等风格推测,似应有“康熙赏玩”款识,可能因其模范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未能呈现。

匏制团花纹漆里碗,高7.4cm,口径15.2cm,足径6.8cm
碗侈口,敛腹,圈足。外壁阳起6组团窠图案,每组均为二云螭环绕卐字团寿纹,取“万寿吉祥”之义。口沿及下腹饰回纹装饰带。内壁髹黑漆,描金漆口边,绘大朵团花于碗心,而内壁所绘4组花草纹甚为写实,这种风格、技法都近似日本的“莳绘”工艺。外底重圈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乾隆御题蕃莲纹碗,高8.6cm,口径18.1cm,足径7.2cm
碗侈口,敛腹,圈足。外壁近口沿处饰阳文回纹带,主体纹饰为蕃莲及卷草纹5组。内壁髹黑漆并刻阴文楷书御题诗:
葫芦碗逮百年矣,穆如古色含表里。
摩挲不忍释诸手,康熙御玩识当底。
昔时未审赐何人,其家弗守鬻之市。
辗转兹复充供珍,是诚珍胜其他耳。
辞尘世仍如西清,碗如有知应自喜。
敬思当日圣意渊,不贵异物祛奢靡。
园开封泽重农圃,蔬瓠尔时种于此。
就模中规成诸器,神枢即契造物理。
对碗可悟见诸羹,幻海浮沉宁论彼。
末署“乾隆乙巳仲夏月上浣恭题御笔”,并“古稀天子”篆书方印。乙巳年即乾隆五十年(1785年)。此诗见《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一六,原题作《恭题壶卢椀歌》。碗外底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勾莲纹带托高足碗,通高12.5cm,碗口径15cm,碗足高5.8cm,碗足径4.8cm,底座高7cm,底座足径10cm,托盘口径15.5cm
碗敞口,深腹,高足,下配底座。碗内髹光亮黑漆,外壁上下各饰回纹一周,中间为5组勾莲纹。高足上自右至左署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识,字迹模糊,足下部饰回纹条带。
底座由一托盘和置于盘下的倒扣碗形足组成。盘口沿描金线,内以黑漆为地,以金漆绘三层瓣的莲花。碗形足内髹黑漆,口沿镶玳瑁。
此碗器形饱满,端庄大方,描金莲纹华美富丽。

匏制海棠式炉,高8cm,口径13.1-10.4cm,最大腹径16cm
此炉镶铜口,颈饰回纹一周,腹部饰团寿螭纹,寓长寿之意,下腹部有一周凸弦纹。器底单方框内隐约可见阳文楷书"康熙"二字。器内髹黑漆,光亮可鉴。器型仿海棠花式,精巧别致。

匏制饕餮纹炉,高10.4cm,口径16.7cm,足径15.8cm
炉直口,丰肩,圆腹,足稍高。外壁肩部凸弦纹带内以轻巧的6瓣花为间隔,饰回形夔纹一周。腹部如意形开光中为二夔龙俯首相向的纹样,恰好组成一饕餮纹。而两如意开光之间填以结构相同的小如意,又予人清晰有致的层次感。
炉有铜制扣口,并髹色漆,与匏体相谐。内壁髹黑漆。外底重圈内有阳文“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此炉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精美,是康熙时期仿古匏器中的代表作。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通高15cm,口径13.2cm
竹鼎圆形,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底座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
竹雕制品中仿青铜彝器是一大品类。乾隆朝,内廷蒐集所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四鉴”等谱录类图书,拟古之风大盛。造办处遂创仿青铜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为多见。此类仿古器往往细节毕肖,总体上看却并不逼真,而多在一件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
此鼎造型从周鼎中化出而加变异,线条纤柔圆润,已丝毫不见青铜器的庄严意味。从器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复杂组合,清代的审美趣味清晰可见,有较为浓重的宫廷气息。

匏制乾隆御题花卉纹扁圆盒,通高9.5cm,口径18.9cm
盒扁圆体,有盖,盖、身以子母口相合。盖钮半球状,环钮覆变体莲瓣纹一周,再外环团寿卷草纹一周,近口处饰回纹,口沿立墙为∽形卷草纹。盒外壁亦以回纹饰口沿,立壁则饰“工”字形云纹,间以桃、菊、梅、牡丹等四季花卉。平底,外底模范阳文假山、菊花及蝴蝶飞舞的庭园景致,凸出处略经磨平,即成矮足式,颇见巧思。器内满髹黑漆。盖内有金漆隶书“乾隆御玩”字样,盒内底阴刻填金御题诗一首:
悬瓠何尝有定容,规之成器在陶镕。
外模设矣得由巳,中道立而能者从。
绎义有符铸人法,摛词无匪慕前踪。
苑丞种出呈盘覆,贮水沉堪佐静供。
末署“乾隆乙巳孟秋月御题”及“古稀天子”、“犹日孜孜”印。

匏制三凤纹圆盒,清乾隆,通高9.1cm,口径14.8cm,足径10.3cm。清宫旧藏
盒鼓形,子母口,矮圈足,系合范而成,范线明显。盖面中心饰凸起的太极图,其外一周为变体莲瓣纹,再外为凤纹围绕其边,盖沿、器壁通饰夔凤纹。圈足内有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盖与盒内髹黑漆,盒内以浅蓝色软布包物垫底,为存放日常器物之用。
此盒线条疏朗,纹饰清晰,盖与盒形体相当,显得厚实端庄,为宫廷御用之器。

匏制福寿纹桃式盒,通高7.6cm,内口最大径8.9cm
盒为桃式,盖、身以子母口相合,恰如剖开之二爿桃实,写实生动。盖顶、底面均饰凸起的桃枝、桃叶、桃花、桃实纹,盖面边缘刻画一只蝙蝠,盖顶枝叶间有“乾隆赏玩”四字款识。桃实纹饰阳起较高,花叶、枝条次之,款识又低浅许多,区分出多个层次,极具浮雕感。物象变化丰富,栩栩如生,花筋叶脉均能仿佛,殊为不易。盖面微弧,底面稍平,以突出的桃实作为矮足,尤见巧思。
依此桃式盒的式样,为对称的匏体,从中剖开,将盖部的口边去掉,即成二部分相合的子母口,且将蒂柄之斑痕也一并去掉,可谓匠心独运。

 

匏制勾莲纹圆盒,清乾隆,通高4.3cm,直径9.5cm,足径8cm
盒圆形,子母口,圈足。盖面饰瓜蔓纹环绕一盛开的花朵,线条圆润,粗细得当,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感。盖外沿、盒体均饰以勾莲纹,纹饰清晰。盒内髹光亮黑漆,有衬。圈足内署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
盒内置一小巧精美的紫檀木小匣,内贮《后齐书大明咒经册》一册。

 

 

竹根雕三羊,清中期,通高7.8cm,大羊高5.7cm,座长7cm,宽4cm。清宫旧藏
此根雕的造型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组合而成,寓意“三阳开泰”。其中母羊四蹄侧收而卧,一只小羊正向母羊背上攀爬,另一只两前膝跪地靠在母羊身前。
作者以写实的雕刻手法将三羊母子亲昵的神态表现出来。两只小羊,一只顽皮好动,一只温和沉静,母羊则泰然自若。此作品系仿竹根雕三羊镇纸而刻制。

 

大小连环葫芦,通高17.5cm,最大腹径14.5cm
此器由大、中、小3只葫芦组合而成,大葫芦为长柄,其长长的柄绾结成圈,将中葫芦圈于其内,上下皆不能脱。小葫芦的腰间系一绳挂于中葫芦的蒂部,从而组成大、中、小连环葫芦状,造型极为独特。
连环葫芦的成型,在于控制葫芦的长势,得之十分不易,或可天然偶成,难得一见。

文竹刻花鞘象牙刀,清中期,长29.5cm,宽2cm
刀鞘长扁体,线条匀美。刀柄及刀鞘为文竹制,并于浅色地上镶贴染色竹簧,构成变体缠枝莲纹,色彩鲜明悦目,花纹之上又施以阴刻,勾勒花筋叶脉,制作精密。柄及鞘之两端镶嵌象牙装饰。刀亦为象牙制,轻巧细薄。鞘上设铁鋄金扣并连缀小环。此刀形制模仿匕首,以象牙与文竹为材质,是裁纸刀中罕见的作品。

 

竹雕白菜笔筒,清,封锡爵作,高17.3cm,口径9.4cm,底径9.2cm
笔筒作白菜形,筒壁雕菜叶4重,内如剜出菜心,内壁有剔除之螺旋节痕。菜叶脉络清晰,刀痕宛然,边缘翻卷自如。平底,近圆形,雕作根须溢出土面状。外底有阴文“封锡爵”三字圆形款印。
笔筒近底处筒径收小,而近口沿处筒径稍放,既符合白菜的自然形态,又顾及笔筒的实用功能。通体磨工较细,刀法深峭稳定。刀法看似略嫌单一,却于不经意中显现出物态的自然生动。这是一件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的作品。
封锡爵为竹刻名家,擅名一时,而作品存世极少,从这件白菜笔筒可略窥其雕刻造诣之一斑。

 

望云款竹雕荷叶式杯,高8.3cm,口径9.5cm
杯以竹根雕作折枝荷叶形,近底处雕一朵荷花。荷叶翻卷,花瓣舒张,莲蓬饱满。花叶浅雕,筋脉隐现。花瓣间隐一螃蟹,敛螯舒腿,如欲攀爬,颇有生趣。底足由荷花及叶茎盘曲而成,巧妙自然。杯内壁阴刻隶书五言诗:“截得青竹杆,制成碧筒杯。霜螯正肥美,我酿醉新醅。”及“万历庚辰(1580年)秋日墨林山人”款。近底处刻阳文篆书“望云”印章款。
“墨林山人”即明代安徽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的名号,此杯或即为其所有。“望云”款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