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燃料成分有毒:感悟人生之三夏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06:07
【三夏记忆】之——夏种:耩地·帮楼

    在我们豫西南唐河这一带,一般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的这一段,正是麦收、晚秋播种和早春作物管理的季节,在以前没有机械,纯粹依靠人工割麦的情况下,加上播种、和早春作物的锄草、治虫,农活是比较集中的,劳动强度非常大,所以这一时期称之为“三夏大忙”。车厢店吧友曾写过一篇《儿时三夏》(http://tieba.baidu.com/f?kz=1092873540),对以前人工割麦、打麦的情节场景写的很真实,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地农村麦季的真实写照。

     麦子收割以后一般都不急于脱粒,要趁着晴天先割麦,然后拉到场里垛起来,以防下雨麦籽出芽。大集体时期虽然麦子长势不好,但由于生产条件落后,一个生产队用几犋牛,拉着个石磙慢悠悠地碾轧,每天只能打一场麦,如果这期间再下几次雨,往往要一两月才能把麦子打(脱粒)完。即使到了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手扶三轮拖拉机的增多,提高了打场效率,也是需要十天半月才能结束的。

     农谚说:春争日,夏争时。麦子收割拉走以后,如果墒好农民们就要抢墒播种晚秋作物了,芒种之前播种是最好的,早晚差几天苗情、产量就不一样。因为夏季高温,地里水分蒸腾量大,稍晚几天就会因墒不足出苗不齐,或者遇上连阴雨天,耩不成地也会影响播种。麦茬播种的晚秋作物一般是大豆、绿豆、玉米、芝麻等,这些都要用楼耩。耩地可是个技术活,一般由岁数大点的老农操作,俗称“楼把”。“楼”的两边各固定一个木棍,牛就套在中间,两个木棍的顶端用麻袋条绑起来,搭在牛的背上,再有一人牵着,牵牛的人就叫“帮楼”,一般由十几岁的大孩子们完成,我在上高中毕业之前的那几年里,重活干不了,是经常给生产队耩地时帮楼的,干得很有乐趣。

     耩地的“楼”是用木材做的,还得是技术高的老木匠才能做得出来。我们本家有位我叫三伯的木匠,做出来的“楼”在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耩地时很好使,刹地而不漂,人称“三木匠”,后来调到公社综合厂专一带徒弟做“楼”。三条空心的楼腿用来下种,底脚带个铁铸的楼铧,楼腿的顶部是一道横木,由耩地的楼把式(操作者)掌握,中间主要部分是一个方形的上大下小的盛种子的方斗和随种子下地的放肥料的斗子,盛种子方斗和下种的楼眼之间留有可控大小的仓门,大粒种子如:黄豆、黑豆、玉米等仓门要大一些,反之小粒种子如:绿豆、芝麻、油菜这一类的仓门就要小一些。如秋季耩麦时,就常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农会说:“不稀不稠,塞下指头”,就是指的仓眼的大小。仓眼中间还系一条细绳子,外边固定一个小核桃大的砖头蛋,叫“扯蛋绳”,耩地时随着楼把式的稍微左右晃动,“扯蛋绳”也会在仓眼里晃荡,以能够均匀下种,看来这个“扯蛋绳”还真不扯蛋,离了他就耩不好地了。

     把地耩好的标准是垄直、下种均匀,这就需要楼把式和帮楼牵牲口的配合好,夏播的绿豆种植方式有“隔楼青”,就是一楼(中间楼腿口堵住,只留两边两行)绿豆,一楼(也是两行)玉米。还有一种叫“四大扇”,即每两行玉米之间种两楼(四垄)绿豆。以充分通风透光,利用边行优势,黄豆一般都是纯播的,或一敎地中间种一行玉米。晚秋一般都是“铁茬”播种,即不用犁地直接耩在割罢麦的麦茬垄中间。若是犁过的平板地,或冬季播种小麦时,帮楼的就要小心了,因为地耩得垄直不直全在于他了。

     我那时是生产队几个帮楼的孩子中帮得比较好的,队里耩地的大把式都愿意叫我去给他帮楼。我也乐意干,因为帮楼这活比干别的农活轻,出不多大力,只要拉着牛把地耩好就行了。地边的第一楼耩过之后,你帮楼的就要眼睛向前方看,找准地头的一个固定点,牵着牛一直朝哪个方向走就可以了,即使是耩中间隔一楼多的麦套棉也会耩得垄很直、很均匀。因为干得好。每到冬夏季节耩地时,队长都会派我去帮楼,活路比较轻还挣了工分。说来好笑,我们队曾经有两位耩地的,帮楼的不操心,耩地的楼把式晕晕乎乎快睡着了,一教地耩着耩着从这个角斜到那个角,队长很生气,后来就再也不派他俩去耩地了,现在人们每提起来,还会成为笑谈。

    这几年,大部分的平原农村收割、播种基本全都使用机械化,减少了繁重的人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那些耕牛和木制土楼及其他农具已基本退出了农田耕作的历史舞台。但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农耕文化和它对人们生存、繁衍以及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深深的印记在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脑子里。即使现在,在一些山区和机械去不到的小片农田里,这种传统的耕种方法和农具仍然在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