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管家黑椿图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14:46

www.zhxww.net   镇海新闻网 2008-10-13 7:58:47 点击: 769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和市委工作会议部署,现就深化“文化名区”建设,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镇海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自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新推动等“六大文化工程”,努力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我区率先在全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工作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建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城区地位相匹配的集文明城区、生态城区、创新城区于一体的文化名区,为全面建成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文化惠民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与率先在全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文化品牌效应明显加大。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商帮文化、海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人文化、现代社区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区域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品牌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区域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力度,加快发展优势文化产业,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逐步突破目前文化产业较为落后的现状,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和全区经济发展的服务和推动力有明显加强。

——文化人才支撑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文化创作、创业的意识和热情进一步激发,文化专业人才、文化领军人才培育富有成效,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切实增强,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创新全面推进,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更加富有成效,敢于创业创新、善于创业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宽容创业创新挫折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

3、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4、始终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自觉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

5、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不断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力源泉,革除束缚文化生产力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文化自身的发展活力,积极创新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创作生产方式和文化产业投资运行机制,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7、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注重协调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抓住重点,兼顾各方,整体推进。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深化改革与发展稳定,统筹文化精品创作与群众文化繁荣。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任务

(一)着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工程

8、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校教育培训为主阵地,以微型党课为主要形式,发挥“镇海论坛”、“社科讲坛”作用,认真组织编写通俗理论读物,不断深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广泛开展各种学习型组织活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重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理论教育,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组织开展“社科普及月”活动。适时成立区社科联,加强对各社科学会、协会的指导管理。继续开展并不断深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杂志社的合作,争取把“镇海论坛”升格为“中国社科——镇海论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镇海实践”的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9、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国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使之转化为社会的主体意识,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行为方式。强化和谐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确引导社会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推动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和睦相处,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精神支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宣传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围绕“文明之城”、“爱心之城”、“礼仪之城”,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十万市民学礼仪”活动,重点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和文明出行、文明旅游、节约资源等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爱心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并着力做好道德模范评树工作。

10、坚持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新闻舆论阵地建设,以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镇海新闻网为主,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完善区级媒体与中央、省、市级媒体以及国内重点网站的合作交流机制,强化新闻品牌建设,增强新闻宣传的主流舆论引导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完善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上舆情收集、研判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坚持真实客观、公开透明原则,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建设,在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积极、主动、有效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共识。强化新闻宣传管理机制建设,坚持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加强新闻阅评、出版物审读、视听评议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11、坚持以优秀作品激励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找准镇海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的结合点,积极组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运用多种形式,重点抓好镇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创业创新优秀典型的文艺创作工作,努力打造一批充分反映镇海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体现现代化港城气派和镇海独特风格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 “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和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四大基地”的伟大实践中。

(二)着力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12、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规划先行,加快建设宁波帮博物馆、镇海防空博览园、新城文化功能区(包括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青少年宫等综合性的文化设施)、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景点和名人文化景点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青少年宫、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提升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功能。全面建成“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12年,全区所有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建有较高标准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所有社区建成文化宫,50%行政村建成市级村落文化示范点,60%社区达到市级社区文化宫标准。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并在资金、机构、人员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13、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群众体育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和文化队伍素质提高等文化提升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或冠名承办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建设和服务,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4、不断丰富公益性文化活动形式。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方针,突出对农村、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注重建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的有机结合,深入推进“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三下乡”、“百镇千村种文化”等活动,广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送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力度扶持基层文艺团队,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开展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推进区域、城乡文化联动、互动。争取每年创建20~30户省级文化示范户。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在公共场所、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军营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15、不断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重视加强对郑氏十七房等古民居、古村落、名人故居和镇海历史文化资源、文献的保护、发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公布、申报省、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与创新,精心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文化活动,筹划建设“传统节日”纪念馆,积极营造认知、传承、弘扬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三)着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工程

16、积极打造文艺精品品牌。精心组织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文艺精品。重点做好中央、省、市“五个一工程”作品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突出镇海特色的商帮文化、海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人文化和现代社区文化等内容进行重点创作生产。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文化成就奖”作用,对获国家级重大奖项的作品和个人予以重奖,激活文艺创作生产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一团两基地”资源优势,加大优秀民间文艺队伍的辅导力度,进一步挖掘提升“澥浦船鼓”、“蛟川走书”、“十里红妆”婚俗打击乐等在区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节目。

17、积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示现代化港城文化风采,积极承办全国性节庆和各类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精心组织镇海经贸文化月、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深化“一社(村)一品”文化品牌社区(村)建设和“雄镇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

18、积极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加大对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研发力度,扶持发展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镇海特色的文化精品。强化品牌带动效应,努力形成推动文化企业集群、文化产业集聚、文化业态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水平和规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文化产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四)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升级”工程

19、积极推进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文化企业,培育和引导现有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书报刊、电子出版物零售和出租行业,推动农村销售点建设。引导、鼓励包装、装潢和一般印刷企业提档升级,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包装印刷企业。扶持民间演出团体,促进演艺业和娱乐业的互动繁荣。充分利用广播、数字电视、互联网等现有资源,大力拓展新业务,壮大广电产业。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形成商帮文化旅游、海防文化旅游、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和现代社区文化旅游的浓厚氛围。

20、积极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氛围。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高端、高效、强辐射、强带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带动作用和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功能。

21、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认真做好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工作,加大文化市场执法监督管理力度,维护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

(五)着力实施“文化人才支撑”工程

22、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坚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文化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队伍。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领导班子活力。强化宣传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实践锻炼,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

23、大力培育文化领军人才。加大文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技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精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支德艺双馨、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成果丰硕的文化领军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一流的文化名人、文化经营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24、大力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大力加强镇、街道宣传干部、基层文化队伍特别是农村(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明确各镇(街道)文化站编制级格,配备素质好、能力强的专职文化站长并落实相应待遇,同时配备至少一名专职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社区确定一名文化员,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村落、社区文化员队伍。重视抓好经常性教育培训,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挂职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实地考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

(六)着力实施“文化创新推动”工程

25、全面推进文化发展理念创新。要从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主动性,使文化建设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敢于突破、敢为人先,积极营造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用新办法破解文化发展新课题,用新举措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26、全面推进文化发展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它们真正成为现代市场主体。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按照内增活力、外强实力的要求,通过市场来实现文化资源的配置、资本的投入和人才的聚集。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新华书店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集团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的宏观管理体制,加快文化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变,加强对文化建设的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支持设立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社会捐助、风险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入机制。探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模式。

27、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大力倡导文化产业自主创新,积极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文化产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加快注册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鼓励文化企业积极申请自主创新成果专利,政府采购优先安排本区文化创新产品和服务项目。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障措施

28、切实强化政治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文化自觉,把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摆上重要位置,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建立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为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文化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工作的指导、协调,把文化工作与其它工作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督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宣传文化工作新格局,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人人支持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29、切实强化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政策,健全国有资产处置、人员分流、社会保障、劳动分配等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根据上级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健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有关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外资、社会团体进入国家政策未禁止的文化领域。进一步完善文化税收政策。按照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有关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措施,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我区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文化开发政策。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分区规划,并予以优先安排;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在立项、选址、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减免相关规费;支持文化企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基地的发展,制订文化企业用地与一般工业用地区别政策,引导文化企业集群发展;充分考虑中小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搭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城区现有旧工业厂房等存量房产,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建筑主体框架结构情况下,通过以优惠政策的租赁方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30、切实强化投入保障。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每年投入的增幅确保不低于本级财政当年实际收入的增幅,明确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年度预算基数并逐年增加,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对于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要公益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文物考古发掘等,区财政要设立专项经费或资金。进一步加大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力度,对图书馆、文化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给予重点支持,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开展正常服务所需经费。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以及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优化投入结构,推动常态运作,提高投入效率。

31、切实强化机制保障。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机制,优化法制环境,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开展文化建设咨询研究,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完善区级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加快形成科学、统一、全面、准确的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文化名区创建活动,强化考评和督查。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机制,建立《宁波市镇海区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和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形成以文化产业为主要抓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