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控雷达锁定日本:捏脊疗法和捏积疗法(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3:41

捏脊疗法和捏积疗法(转载)  

小城:这个文章是武国忠大夫的文章和一些人的评论,我没有把评论删除,保留了原来的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捏积和捏脊是不一样的手法,下面的评论大部分误会了武大夫的说法。手法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的。

 

 

 

捏积:让我们用双手为亲人塑造健康


    我有个学生,两年前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开始认真学起中医来了。先还是一边工作一边学,后来索性把工作都辞了,到处访求名师高人,一心学医。也就是在他辞职后不久,由于某些特殊的机缘,我们相识了。我曾问他为什么要学医,他带着从学校里出来的书生意气,说了很多,什么“上医医国”啊,什么“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啊,什么“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啊……我说:“你说的有道理,但这肯定不是你学医最深层次的原因。”
    “您又问到点子上了!”他说,“其实,我从小就想当医生,觉得能把一个人的病治好,能让人健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我小时候起,我的父母身体就不是很好,经常生病,每当看到他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恨不能马上学会一手绝招,让他们手到病除。但一直到了读大学的时候,我仍没有这个能力。放假回家看到父母老了,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我也束手无策,这时便觉得在学校里学的那些诗词歌赋、理论思想,真是‘万言不值一杯水’!所以,当后来学医的机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便毫不犹豫地去学医了。”
    这才是一句真心话!其实,谁的长辈没有生过病?谁没有为父母的疾病揪过心?只是,人在世间,身不由己,更多的人没有那么幸运,有学医的机会摆在面前。
    其实,如果仅仅是为了家庭实用,系统地学医是大可不必的,只需学一些养生的常识就可以了。当然,我们的亲人可能不会按照我们教他的养生方法去做,那怎么办呢?还是我们学会一种最有效的养生手法,为他们做吧。这就是捏积。
    “捏积”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方&S226;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现在流行的大众养生书中仍是这种捏法,所不同的是,遇到高血压患者,会换一个方向,从上往下捏。这种捏脊,是有很大的养生疗病作用的。
    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于是总管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肺俞、厥阴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侧。所谓“俞”,就是“输”,比如,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
    为什么要把捏脊叫“捏积”呢?这里面的含义又要深一层。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淤积、堵塞。哪里堵塞得最多呢?背部。我们捏一个健康小孩的脊背,会发现他脊背上的皮肉很松软,一提老高。而一个身体肥硕,明显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么容易提起来了。并不是因为他肌肉结实,是因为他体内的淤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粘连组织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消失。我“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着体内粘连比较重的话,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时候,被捏者皮肉下面会有“啪”的一声响。关于捏积的方向,我的原则是:七岁以下的小孩,从下往上捏,七岁以上的所有人,一律从上往下捏。因为一过七岁,人体的气机升降就改变了。
    小孩的病,通过捏积大部分可以解决。以前北京有位老中医叫冯泉福,专门为小儿捏积,一天要捏200多个。大多数消化不良脾胃失调的小孩,只要经过他一捏积,基本上都能改善。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先生在长期的捏积治疗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手法上有独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孩是“稚阳之体”,生机旺盛,容易调整。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捏积虽然没有那么好的功夫,或者已经成年,不在具备小孩的“稚阳之体”,但用捏积来养生防病,已经是绰绰有余地够用了。我的小孩最喜欢我给她捏积,有时候就像一只小猫,往我面前一趴,主动要求捏积。其实我也没有教她什么养生的功法,没有给她什么特殊的调养,单凭捏积,就使她不但身体好,而且头脑聪明,在年级里一直都是考第一。
    还有位朋友,从十几年前起,在我的建议下,每天晚上为他的年老体弱的父亲捏积,一直坚持到现在,老人八十多了,看着却比十几年前要年轻。老人一生辛苦,积劳成疾,儿子为他捏积,就是在抚平老人一生的“积劳”。有儿子的这份孝心,老人自然健康长寿。
    我经常对上面提到的我的那位学生说,只要你学中医,虽说不能马上包医百病,但养生肯定不成问题,当然,要成为拯救千万病痛中人的“苍生大医”,还得下苦功夫。对有志学医的人,我当然要这么说。但对于更多的、没有时间和机缘学医的人,我会说:只要你试着捏积,养生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捏了一段时间,手指下有了体会,你也能有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这才是更实用的“真传”!

================================
捏积的补充
武国忠

   首先是捏积的手法和方向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脊背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也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重要通道,在脊背上稍微摆弄摆弄,哪怕只是自己把手伸到背后去挠一挠、掐一掐,捶一捶、拍一拍,或者把脊背在墙上轻轻撞一撞,对健康都是有益无害的。在脊背上捏一捏,连皮带肉捏起来,效果当然更好。如果只是普通的“捏脊”,不管沿什么方向都是捏不坏的,只有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一点,必须从上往下捏。但是,如果要使脊背养生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那就要使用我们所讲的“捏积”法了,也就是捏起皮肉朝一个方向捻动,并且捏三提一。由于这种手法要从更深层次动气血,所以,在方向上要求极为严格:七岁以下的小儿,只能从下往上捏;七岁以上,包括成人,都必须从上往下捏。这是丹道医家前辈们传下来的规矩,不容违背。

   我当初刚接触捏积的时候,对捏积的方向问题也有疑惑,所以让一位手法很好的师兄在我身上做实验,逆着规矩来,从下往上捏,结果,只捏了五次,我就感觉脑门发热,腿脚发凉、无力,好半天没缓过劲儿来。事后我也捏了一把汗啊,幸好我体质好,如果是体质不好的人,或是病人,还不知道要被捏成什么样儿呢!前辈传给我们的东西一点都不假!


   为什么非得以七岁为一个分界点呢?其实,七岁也是人生长发育的一个分界点。在有经验的中医儿科大夫那里,七岁以前的病和七岁以后的病,诊法与治法完全不同。对七岁之前的小儿,医生靠“推食指上的三关”诊断病情,但小儿一过七岁,食指上的三关纹就消失了,需要像大人那样诊脉了。七岁之前,小儿的健康取决于先天之本——肾,其命门真火要生发上去,充盈全身。但是,由于小儿五脏未实,形气未充,往往生发之力不足,阳气不能上达,绝大多数小儿病都是因为阳气不能上达造成的。既然不能上达,就要靠人工往上提一提,所以,捏积要从下往上捏,把脊背的积滞的气血捏开,阳气也就能顺势生发上去。


   七岁以后,人体气机方向就变了,后天之本——脾胃渐旺,阳气充盈于上部,需要往下走,但由于脊背的阻滞,往往下不去。高血压患者就是最典型也最极端的例子,阳气下不去,郁积在上焦,甚至上冲头部,造成过多的耗散,甚则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还有,人们常说,“人老先老腿”,也是由于阳气不能下达,以至阴寒邪气滞留在下身的缘故。这时候,所以捏积就得从上往下捏了,既可以去积除滞,有可以使阳气顺势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都能除去。


   有经验的捏积者捏积的时候,遇到淤阻点,指下的感觉是不同的,要么感觉有硬块,要么感觉皮肉格外松软但又不易捏起来,这时候,一定要用力往上提,可能就会有“啪”的那一声响了。


   捏积的时间,全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至于次数,一般以五次为宜,如果感觉舒服,非常想再捏捏,那么,再多捏三五次也无妨,养成一个定时捏积的好习惯,久久行之自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 
===================================
武国忠:捏脊问题的再补充
很多朋友反应,在我最近出的两本书中有一个“撞车”地方:在《人体只有大药》中,我说,捏脊只能从下往上捏,只有高血压病人,才能从上往下捏;而在《活到天年》中,我又强调,捏积的方向,应以七岁为界限,七岁以前须从下往上捏,七岁以后,人的气机变了,一律应从上往下捏。这明显是有差别的。
    看到这个疑问我很高兴,这说明大家读书还是用心的,有自己的鉴别和思考。这里我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说明:
    首先,在《人体自有大药》一书中,我主要介绍的是周尔晋老先生x形平衡法在养生、防病、辅助治疗方面的作用。周尔晋老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民间医生,其医术我在临床中也经常指导病人试用,效果不错。以从下到上为主的捏脊方法是周老x形平衡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所以,在《人体自有大药》中,我尊重周老的学术,关于捏脊的方向,仍按周老说的来。此外,我本人另有师承,《活到天年》一书主要讲述我自己在养生指导和医疗实践中的经验与感悟,所以,关于捏积,我依循的是另一套师承,另一套体系。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两处用的术语都不一样,《人体自有大药》中是“捏脊”,《活到天年》中是“捏积”。更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先不管方向如何,捏脊的时候,只用一直捏就行了,而捏积的时候,需要“捏三提一”,就是每捏三下就猛地往上提一下。这些细小的差异表明,“捏积”和“捏脊”不是一回事,它们属于两套不同的手法体系。而只要严格按照其要求的手法来,效果都是有的。所以,在《人体自有大药》中,我虽然融入了自己的很多经验、体会,但没有用自己的东西去修改周老的东西。如果那样太追求统一的话,反而破坏甚至否定了本来有疗效的手法,实在要不得。
    脊背是人体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部位,其实,不管怎么弄一弄脊背,捏一捏也好,捶一捶也好,搓一搓也好,都对健康有作用。为了使这种作用达到最大化,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各种不同的手法,这就是医学上的推拿。推拿的手法因人而异,这也是允许的,不是非此即彼。
    周老的捏脊手法,适用于所有的人;而我讲的捏积,在过去主要用于小儿。所谓“积”,就是积聚在小儿体内的一些不好的东西,要通过对脊背进行捏三提一,生发人体的阳气,调畅人体气机,将这些“积”化掉,排出体外。但是,时代在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人,运动得少,体内的积聚比以前多了,大人也需要捏积了,老人尤其需要捏积。我们在临床中的实践表明,以七岁为方向分界点的“捏积”方法也是适合所有人的。
    其实,我这样做,还是在试图表达中医的一个特点:就是永远不会有统一。比如,同一个病人,在同一时间,让甲乙两位中医师诊断、开方,可能运用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开出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方子,甚至连诊断的结果都完全不一样,而且可能两个都有疗效,只是路数不同。这是允许的,因为中医以疗效说话。推拿手法的也是如此,我们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