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快递为什么那么慢:中华名山大全1/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13:04

中华名山大全1/12

以拼音字母为序:
安徽九华山
安徽琅琊山
安徽齐云山
安徽天柱山
成都西岭雪山
福建鼓山
福建冠豸山
福建青云山
福建清源山
福建太姥山
福建武夷山
甘肃崆峒山
广东白云山
广东丹霞山
广东罗浮山
广东西樵山
广西桂平西山
河南鸡公山
河南林虑山
河南石人山
河南嵩山
河南王屋山-云台山
湖北大洪山
湖北九宫山
湖北武当山
湖南衡山
湖南崀山
湖南桃花源
黄龙寺—九寨沟
黄山
吉林仙景台
江苏三山
江西龟峰
江西井冈山
江西龙虎山
江西三百山
江西三清山
九寨沟
辽宁鞍山
辽宁凤凰山
辽宁医巫闾山
庐山
路南石林
盘山
山东博山
山东青州
山西北武当山
山西恒山
山西五老峰
山西五台山
陕西宝鸡天台山
陕西华山
四川峨眉山
四川贡嘎山
四川光雾山
四川剑门阁
四川龙门山
四川青城山
四川邛海—螺髻山
四川蜀南竹海
四川四姑娘山
四川天台山
嵩山
五台山
武陵源
雁荡山
玉龙雪山
云南路南石林
云南腾冲地热火山
浙江方岩
浙江浣江五泄
浙江江郎山
浙江莫干山
浙江普陀山
浙江天台山
浙江仙都
浙江仙居
浙江雪窦山
重庆金佛山
重庆缙云山
重庆四面山
重庆天坑地缝
云南鸡足山
云南梅里雪山
云南哈巴雪山
云南轿子雪山
云南苍山
-------------------------------

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园120平方公里。中国佛教名山“九华山”蜿蜒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南望黄山,北瞰长江,方园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间古刹钟声,香烟缭绕,灵秀幽静,古木参天。
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 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 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莲花,芙蓉,翠屏,以微,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姿“间耸航”,“雄叫天门”等茂石更是神工鬼。山间秀溪萦环,银瀑飞,景色迷人。优美传奇的舒印月和九子泉声更富山水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唐代大诗人李白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人便削其旧号,易九子山为九华山。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九华山不仅以佛教人文景观著称,而且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朝鲜半岛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 九华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有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源于九华山各峰之间,逶迤秀丽,闪现于绿树丛中。龙溪上有五龙瀑,飞泻龙池,喷雪跳玉,极为壮观。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处乱弹。舒溪三瀑相连,注入上、中、下雪潭,断崖飞帘,如卷雪浪。
九华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为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干。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地藏洞相传金地藏最初来九华时曾禅居洞内。清静雅致,极利禅修。 九华山华山山水风景最著者,旧志载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安徽九华山


安徽琅琊山
琅琊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西南郊,城山一体,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省会合肥130公里。津沪铁路纵贯南北,104、312国道自东、南两侧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整个风景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6%,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受中日侯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54种;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为国内珍稀树种,并分布着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石灰岩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山中沟壑幽深,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觞淙淙流淌;让泉、濯缨泉、紫薇泉等山泉散布山间;归云洞、雪鸿洞、重熙洞、桃源等洞洞神奇。92年7月中央电视台琅琊山风光摄制组拍摄到的“海市蜃楼”又称奇观。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李幼卿、韦应物、
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达官显贵为之开发山川、建寺造亭、赋诗题咏,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遗产,拥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胜境。其中唐建琅琊寺为皖东著名佛寺,也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 著《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复建的南天门、野芳园、深秀湖、同乐园等景点和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映生辉,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党和国家领导人***   、李鹏、朱熔基等都曾亲临过此山。
  文以山丽,山以文传,林壑尤美的琅琊山为古人亦为今人赋予了勃勃生机。它既是科研、教学的基地,也是中外旅游者访古、探幽的理想旅游胜地。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 (古称白岳)位于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岩前镇,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皖南三大名山。齐云山景区面积110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公里,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顾名“齐云”。齐云山峰峦形态奇特,绝壁断崖,结构突兀,在飞瀑、流泉、云海、湖光及四时异景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精巧奇崛。由白岳、齐云、青狮、白象、岐山、太山、南山、苑山、万寿山九大峰峦组成, 分为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南山、横江五大游览区。齐云山风光奇丽动人,有各种奇峰、怪岩幽洞,以及诸多湖潭泉瀑,其中卓立林玲珑的香炉峰、巧夺天工的石桥岩、幽幻莫测的 仙洞、清秀静逸的云岩湖、抛金洒玉的珠帘泉最令人神移心醉。
  齐云山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本山,宋、元元两朝,基业初奠, 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 ” 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齐云山自晋朝至今千余年来,文化遗迹留存极为丰富。除了道教的宫、殿、院、坛、阁等108处外,尚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处,主要分布 于真仙洞府、石桥岩和紫霄崖一带,构成了令人向往的人文景观系列。


安徽天柱山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AAAA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天柱山,以其雄奇灵秀的山水、令人赞叹的文化、争奇斗艳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气候,构成了独特的自身价值,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境,陶冶情操的圣地。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西南部,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又称皖山、皖公山、潜山,潜山县因山得名,安徽省简称“皖”亦源于此。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封为“南岳”,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时止,历代均有加封,备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时期,佛、道两教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建观造刹,传道布经。当年佛教禅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禅之妙义悟世,安贫乐道,传钵立化的遗迹仍依晰可见。
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烟缭绕,已成为全国重点寺庙。 天柱山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白居易赞美天柱山的诗句;李白的“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苏东坡的“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居为终老之计”,流露出他们把天柱山选为自己归宿的愿望,足见其迷人之处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阳刚之气的“擎天一柱”,又有构成挺拔之躯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飞瀑,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还有全国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炼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后人更有“一柱擎天”、“万岳归宗”的美誉。


成都西岭雪山
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市西大邑县境内,总面积483平方公里。西岭雪山景区内最高峰庙基岭海拔5364米,矗立天际,终年积雪。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就曾眺望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景区集林海雪原、高山气象、险峰怪石、奇花异树、珍禽稀兽、激流飞瀑等景观于一体,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景观以原始森林为依托,四季可游:春看百花,夏观群瀑,秋赏红叶,冬弄冰雪。尤以高山垂直分布的四季风光最具吸引力。景区水源丰富,千水漂流。九瀑一线天、五彩瀑、豹啸泉为最佳水景。
“九瀑一线天”、“飞泉洞”、“豹啸泉”、“埋石林”、“杜鹃林”等10余处景点中以“大飞水瀑布”令人叫绝:在双河乡的高山峡谷,泉水从1400米高的白雀山腰一溶洞飞滚直下360余米,吼声如雷,令人不禁发出“银河落九崐天”的感慨!须晴日,艳阳高照,飞瀑与彩虹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另一绝妙景点是白沙岗一带“阴阳界”。阴阳界既是山峰,又是两种截然不同气候的分水岭。一边是晴空万里,湛湛蓝天;一边是云蒸雾涌,朦朦胧胧,给游人以无限神秘的遐想。
随着游人攀登高度的变化,同一季节可览四季风光带。当海拔1300米到2100米的低中山区青山叠翠,繁花似锦的时候,而在3200米以上的高山区则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海拔3312米的红石尖,是天然的观景台,西看绵延数百里的大雪山,每当旭日东升,可见“日照金山”的奇观。东则可望成都平原一泻千里。


福建鼓山
鼓山,位于福州城区东部,是福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古有“右旗(山)左鼓(山),全闽二绝”之誉。鼓山是福州名山,位于福州市东郊,在闽江的北岸,距城区约17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宽约8公里,东南至鳝溪与茶阳山为界,东北与西北有鳝溪与古岭为界,西接福州平原,南至魁岐直通闽江河岸,但平常所称鼓山一般仅指上自峰顶至廨院一带山地。
  鼓山诞生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之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白垩纪前期,最高处海拔919.1米。峰顶有一巨石平展如鼓,相传每当风雨之时,便隆隆有声,故名鼓山。
  
鼓山不仅风景秀丽,还是福州的佛教胜地,尤其以山腰古刹涌泉寺为中心的风景区最为驰名,涌泉寺旁有千佛陶塔,东有灵源洞喝水岩、水云亭、石门等20多景;南有龙阁、兰花圃、罗汉台、松涛楼等50多景;寺西岩洞较多, 以十八洞景为最;北有浴凤池、白云洞、海音洞等40多景;此外,山中还有堪称福州碑林的摩崖题刻180余处,全山石刻不下300多处。
鼓山海拔969米,面积1890公顷。因主峰上有一巨石,形状象鼓而得名。鼓山游览包括鼓山、鼓山达摩十八景、鼓山白云洞、鼓岭、鳝溪、磨溪等。
  在大顶峰西南侧海拔45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中,保存有1000多年历史的涌泉寺。该寺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精巧,苍松翠柏掩映,层峦叠障环抱,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华。鼓山风景区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5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2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涌泉寺西有狮子峰,形如狮子,沿狮子峰西下行数里,即到达摩洞。洞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面壁坐像;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的18景,这就是鼓山十八景: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这18洞景经过风化瓦解、岁月淘洗现在有的景点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点仍然惟妙惟肖,连同那美妙的神话传说,让游客感觉到大自然的无比神奇。
  
镇虎岩
  相传清朝时,方圆数十里的鼓山,常有几只大虎,经常下山残害生灵,山下百姓,追赶大虎。每追到此处,大虎都奇迹般地消失,大家认为这巨岩下可能是个虎穴,于是请来了涌泉寺的法师来此诵经降虎,在镇虎岩边刻上“南无增福寿佛”,用佛法来镇虎,还在十八景西面建了一个伏虎祠,从此鼓山再无虎患。
  仙人巨迹
  一块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罗汉台"三个大字特别醒目。相传罗汉化身的灵峤禅师,曾在此与八仙中的蓝采和会面,请他传授医道。蓝采和将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灵峤禅师后,化成一阵清风飘走了,却在罗汉台上留下了三个巨大的脚印,称为"仙人巨迹"。罗汉台上往南这3块巨岩,形状如三艘船,荡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慈航驾壑
  传说观世音听了八仙们对鼓山的介绍后,亲自光临鼓山,也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真是“风光优美这般好,怎令慈航不掩留?”观世音在饱览了鼓山的胜景之后,返回南海。转眼间,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又将来临,观音向王母提议放在鼓山举行,王母喜极。于是,观音拨了3艘船,满载各路神仙,驾着祥云,飞向鼓山。后来这3艘船就留在了鼓山,“慈航驾壑”由此而来的。
  佛窟
  在罗汉台上方的“佛窟”,为清代鼓山涌泉寺主持道霈(1614~1702年)所题的摩崖题刻,道霈大师曾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著写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木刻雕版达二千多块。1928年弘一法师来福建时,曾将它印了几十套分别赠送给曰本的各个寺院,曰本人民称道鼓山是“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在左边这一块岩壁上,刻着55个佛名,连同罗汉台下断壁上刻着的33个佛名成为88个佛号,这些均为道霈法师的手迹。此处有一窟清泉如镜,终年不涸不溢,洁净不染。
  玉石云梯
  玉石云梯是新近开辟的一个景点,要扶着铁链护栏杆,从陡峭的巨岩上开凿的一级级台阶登阶而上。虽然只有128级台阶,但是云梯的陡峭程度使人更富有刺激感,而且有惊无险。登上云梯,眼前视野宽阔,身边时有云雾缭绕,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榕城新貌尽收眼底,近看脚下林海碧波,松涛阵阵,不远处索道缆车象一条银色的珍珠项链,绕在莲花峰上。向上望去,悬崖上有一题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是清代魏杰所题,他把万壑山水的壮丽气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达摩面壁 达摩洞宽,约15米,深约8米,高约4米。洞内左壁刻有“面壁”两个大字,达摩塑像高2米左右,是用龙眼木雕刻的。洞内有台灶,相传灵峤禅师初入山时曾在这里煮食,洞内有泉一眼,甘寒可饮,常年不涸。 千佛梵宫、千佛庵 千佛庵,也叫福圣庵,原名叫无净居。此庵三面靠山,面临乌龙江和白龙江,为比丘尼修行之地,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香火旺盛,来往习经修行的比丘尼成千上万。庵内佛像逐渐增多,以至达到上千佛像,十分壮观,故更名为千佛庵,也称为“千佛梵宫”。
  八仙岩洞
  八仙岩洞的传说始于元代,相传铁拐李首先得道成仙后,度汉钟离,汉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子和曹国舅,而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则是分别得道后共成八仙,经蓝采和的大力推荐,八仙们曾来到这里欢聚,一起共渡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金蟾出洞
  刘海台和金蟾洞,分别在石道的左右两边,右下方的金赡洞洞顶岩形如蟾蜍行将出洞,岩底平白一片,犹如蟾腹,伏在坡旁草丛中,跃跃欲出。
  蟠桃满岛
  金蟾洞东南向,有数块巨大的岩石,错落而成,就好象几个蟠桃堆放在一起,周围也有很多岩石酷似蟠桃,因此,这里叫蟠桃林,旁边还有一岩石洞,上刻有“曼倩岩”3个字。传说:当年曼倩曾是王母娘娘蟠桃园里忠实的看守官。但他终究挡不住仙桃的诱惑,在离任时斗胆偷了几个蟠桃,溜下人间,来到鼓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就把蟠桃种在了鼓山,曼倩怕王母娘娘知道后怪罪,也就留在了鼓山。经过多年的经心栽培,这里到处布满了仙桃。后来,这事被天兵知道后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亲临鼓山,要把曼倩带回天庭问罪,曼倩宁死不回。王母娘娘盛怒之下,把曼倩和这里的蟠桃都点化成石。
  古鹤巢云
  法华岩洞,它由两个互通的岩洞组成,洞内刻有清代魏杰的题词:“且憩”。洞前的这一块小平地,相传过去常有白鹤盘旋,停栖,故名“古鹤巢云”。
  法华岩
  福寿全图 法华岩洞右边的亭子,叫法华亭。据传,站在此亭俯瞰榕城,道路、农田、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天然勾勒出福寿全图,点划不误,令人叫绝。现在,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已经看不到这幅“福寿全图”了。
  伏虎驮经
伏虎洞顶岩石伸出,酷似虎首,藏牙缩爪,远看如一只被降服归依之虎,背上驮着一块平石,如驮着佛法经书,故取名“伏虎驮经”。伏虎祠祀奉伏虎禅师,并将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定为伏虎禅师的诞日,在此前后三日都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伏虎禅师诞辰。
  岩壑俱飞
  莲花岩有巨岩如独木冲天,摩崖题刻"岩壑俱飞"四个大字,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景色。
  铠甲壑岩
  路旁有一奇岩怪石,其石表面有很多规则的小裂痕,形如古代将军铠甲上的鳞片,岩石上刻有"卸甲"二字,故称"卸甲岩"。
  玉笋成林
  站在“卸甲岩”上,向东仰望,可见到对面云雾环绕,玉笋峰上露出了许多大小尖峰。岩石耸列,犹如雨后春笋,出土成竹,这是这里最为特别的景观,古人誉为"玉笋成林"之景。


福建冠豸山
冠豸山 旧称“东田山”、“莲峰山”。位于福建连城县城东郊 3 公里。此山平地兀立,外直中虚,柱石林立,奇险而幽秀,宛若飞来之峰。山腰筑一半山亭,西面有巨石,高壁端直,独留一面,题“冠豸”二字,字径数尺。北面有小半山,相传唐欧阳仙率道徒炼丹于此。后人建有大量道观,著名的有定光道场、三君子堂、三元殿等,今不存。南面有石园,岩洞深邃,可容数十人。右边清池一泓,称“金之泉”。泉畔耸峙两峰,右边灵芝峰壁上镌刻“壁立千仞”四大字。山外石笋林立,内有一石,拔地而起,高数十丈,称“照天烛”。旁边莲花洞,有水渗入,风景别致。
冠豸山宋称“东田石”。“东山草堂”的大门书“东田石老山辉玉,宝树枝横凤振毛”的槛联,典出于此。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代县尹马周卿率千人上山,开辟苍玉峡、云栈、丹梯、冠豸、桃源等13景,并以篆体或隶书刻石标名。马周卿潜心山景,观那层峦叠蟑,万石纷披气势,望之似万朵瓣瓣舒展鲜丽的荷花,随风摇曳在青标翠盖之间,遂将其改名“莲峰山”。
开发始于宋代,饱经风雨沧桑。古有纪晓岚、林则徐等名流英豪之题匾,今有赵朴初、罗丹等一代名家之石刻,人文蕴藏蔚成大观。前山的滴珠岩高壁直立,端庄严整,形似“獬豸冠”,马周卿题刻“冠豸”为相之标名。至明代,精通古文辞、尤工楷法草书、喜好游历名山大川、吟咏佳景的邑人庠生黄公甫,在此题刻字径数尺、矢劲铁强的“冠豸”二字。传古有灵兽名豸,似羊而独角,又称“神羊”,亦叫“獬豸”,能辨曲直。遇恶人则以角触之,法官可据此判断是非。春秋时楚文王曾获此兽,依其形制成王冠,称“獬豸冠”。秦灭楚,以此冠赐给御史大夫。后经汉、唐至宋、明,獬豸冠一直是御史之类监察官及司法官的专用制帽,所以又称“法冠”。清代御史虽不戴此冠,但其官服的前后仍绣有獬豸的图案,表明作为执法监察官的性质。由于豸冠的含义正好符合历代连城人民祈盼执法无私、公正廉明盛世到来的愿望,登山赏景便称“上冠豸”,于是莲峰山渐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
冠豸山开发始于宋元佑年间,在石门湖筑亭建阁,植以松竹,成为吟诗斗酒之地。元朝至正年间,县尹马周乡辟为名胜,到了明代,垒城开池,筑南北,堑关墙,凿石磴,建书院,成为“上游第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