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jsq20 10c26:作文的“能教”与“不能教”(张华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23:52
作文的“能教”与“不能教”(张华清)(2011-11-29 16:12:17) 转载▼标签:

作文

不能教

个人的

才气和灵气

胆气和生气

教育

分类: 走近名家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又是语文学习的一座大山。前者突出了作文的重要地位,后者则显示了作文写作的巨大困难。这一强烈的反差引得无数英雄“移山不止”,颇有当年愚公之精神。只是“帝感其诚”,派二神将阻碍愚公出行的大山移走。而我等“其诚”不仅不逊于愚公,甚至还经历了数代,却始终未能感动“天帝神灵”。“大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见“天帝神灵”并不神灵,当年伟人毛泽东就曾说过移掉三座大山就要靠人民大众,而今我们移走作文大山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可这么多年,我们又为什么没能成功呢?大概是我们努力不够,或许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找准方向。我们把精力集中在作文教学上,集中在作文研究上,这没有错,相反还是必须的。可是,作文教学到底该怎样“理解”?哪些方面能“教”?哪些方面能“学”?哪些方面能教会?……弄清这些问题,可能对移山会有帮助。

作文教学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教的,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和语言,但这几个方面与作文好坏不是关键;二是半能教的,主要指: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但能力不能直接传入,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吸纳,这比第一条‘能教的’更为重要;三是不能教的,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气和灵气,胆气和生气。”

这是原北师大教授刘锡庆先生的观点。看后觉得有理,便引在此处。不过,相信很多老师看过这段话,会一下子心凉半截,感觉作文教学之路没法走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种解脱的想法:作文干脆就放任自流,不需要教了。我想,尽管上述话语有些唬人,我们也无须害怕,更无须灰心。我们可以抱着吸收借鉴的态度,来与我们实际的作文教学对照,以此探求正确的指导方法。

先看第一个方面——能教的。

抛开目前作文教学仍旧混沌无序的现状不说,单说我们平时少有的作文指导和繁重的作文批改,气力主要花在哪里?是否像刘教授说的那样侧重“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和语言”?随便翻看一下我们的作文批语,答案便不言自明。只是可惜了呀,这些恰不是作文好坏的关键。直白地说:这些仅是写作的细微末节,是呈现出来的外表、形式。由此可见,我们确实一开始就弄错了方向。这也就无怪“大山”岿然不动了,无怪“天帝”不佑了。

再看第二个方面——半能教的。

这主要指与写作有关的内在的能力。刘教授承认这比“能教的”更为重要,且告诉了我们“教”的方法,那就是“反复的训练”。事实上,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对其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也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训练。但是我们的训练往往是零打碎敲的、不成体系的,缺少计划性和深刻性,最终呈现的是随意性和无效性。更有不少语文老师自身就欠缺这些能力,或者对这些能力模糊不清,虽然知其重要,也难以找到好的措施指导训练。本来这些就是“半能教的”,我们还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下不到真正的功夫,自然就“教不会”了。

最后看第三个方面——不能教的。

这实际上是针对写作个体的潜质、天赋说的。这与他的天性、悟性有关,与他的见识及熏陶有关,根本不是谁能教会的,也就是刘教授所言“不能教的”。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自觉不自觉地去“教”,尤其是要求学生写作创新作文、文化作文、文学味作文等,并在指导中一本正经的“指点、引导”。结果是学生不仅写不出如此标准的作文,反而连一般性的作文也写不成。虽说人是有差别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个性,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体验是对的,但要是真要求都写出灵性飞扬的作文也太不现实。在这方面,我们的力量又下偏了。

综合来看,我们现实的作文教学情况是:对“能教的”,方向弄错了;对“半能教的”,我们功夫没下到;对“不能教的”,我们力量用偏了。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只能是原地打转,作文“大山”也就没法越过,更没法“移掉”。

那怎么办呢?作文教学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悲观不解决问题,探索才有出路。依照刘教授的思路做反向考虑,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一是提供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积淀,去感悟,使其在自我体验中,尽力充实内心,丰富灵魂;二是抓住有关能力,制定合理的计划,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强化训练,使其根据自我实际实现相应的提升;三是在学生基本能够表达自我思想后,逐步在形式上点化。这样坚持下去,即使是不能完全移走“大山”,也会从“大山”中劈出一条路来。

其实,回过头再看刘教授的话,确实有点“过于琐细”,多少给语文老师一些“不知所措”之感。还是梁启超先生说得更中肯,也更让人易于接受。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的谈到:“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所以本讲义所讲,只是规矩,间有涉及巧的方面,不过作为附带。”简单说,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教会学生作文“规矩”,这“规矩”便是“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而不是“如何才能做好文章”。因为“做成”能教,“做好”不能教。一位颇有名气的教师说:“写作如同鸡下蛋,不是所有的鸡都能下蛋。无论教师的教法优化到何种程度,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作家。”尽管对前半句话反感(比喻不当,只要老师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能学得作文“规矩”。切记:作文是用来表达的!),但是对后半句话还是赞同的。而且对此,我也写过一些文章论述。故不再多言。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