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q20 10et81:怎一個「讓」字了得?(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39:10

在老北京的舊貨地攤,有這麼一段對話。碰巧我路過,讓我聽了:

「剛才那位北大老教授懷裡攢着那舊書不放,就是不肯讓我買。我說呀,那書是我老爺爺的啊。後來咧,老教授見我都快要哭出眼淚來了,就放下那書,讓擺地攤賣舊書的老大爺給我買了,還讓我少付了點錢。」

上面的對話,是我虛構出來的語言學材料。諸位能把握住北方話那「讓」字的意思嗎?還是可以的,因為對話完整,也有二人搶買舊書的語言環境。然而,孤立的一句「你讓我先走。」你懂得「讓」字的意思嗎?又或者在香港的地鐵月台,車來了,聽到那粵語與北方話混合的廣播,說「請先讓乘客落車,然後上車。」你懂得那「讓」字的意思嗎?

不懂得啊。因為那「讓」字,不知是個動詞語綴(verbal affix),還是個全動詞(full verb),不知道是「讓」,還是「禮讓」。所謂語綴,是不能獨立成詞而產生意義的,要依附於其他動詞的,例如北京話「我打從出娘胎起」,「打」是語綴,沒獨立意義,否則就變了「打娘的胎」,不可思議了。這些詞綴或語綴,漢代以前的古漢語很少,當代的北方話極多,南方話較少。例如廣東話,就只是講「我自出娘胎」,「打」與「起」都是沒有的。宋元以後的北方白話多了用,清代的北京話更是近乎濫用了。其原因,是這些語綴並不是漢語本有的或常用的,而是胡語常用的。

漢末有「匈奴內附」,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十八年),漢朝的大敵匈奴分裂為兩部,南匈奴王呼韓邪單于率眾南下歸附漢朝,屯居在朔方、五原、雲中一帶(今內蒙古自治區內),與漢人混居和通婚,令漢語混雜起來,漢語原本的動詞語綴的用法得到了強化,後來中國受到蒙古人和滿洲人統治,阿爾泰語的口語習慣混入漢語,更令北方話的胡語成分氾濫成災。所謂胡語,就是阿爾泰語系(Altaic family)與漢語從屬的漢藏語系不同。「匈奴內附」而引起胡漢語言混雜,例如那個「讓」字,來自蒙古語的「er」的語綴。蒙古語的名詞變格附加成分「er」,一般稱為工具格或用格的部分。「er」與「讓」字兩者讀音相近,從名詞後綴前移,就形成了「讓」這個字。例如北方話的例句「讓我喝個水再走」的「讓」字,語法上與蒙語的用格性質完全一樣。這是臺灣語言學家張華克在《漢語的地位》一文考證出來的,雖然列舉例子不多,但言之成理。見《中國邊政》第153期,2001年9月,網上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