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有哪些品牌: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之二)--邱员太教育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9:02
博文
·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之二) (2007-11-10 6:24:00)邱员太
0
推荐
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之二)
葡萄美酒夜光杯
酒泉,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意的地方啊!
自古以来,诗与酒往往结下不解之缘。诗人多善饮,李白“斗酒诗百篇”,说明了饮酒对这位“诗仙”的创作欲曾发生过多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酒泉即诗泉。我想,诗才如泉涌,酒泉该是个出诗人、或诗人常到的去处吧。
这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当我们读唐人的“边塞诗”时,就会发现,颇有一些诗人确曾到过这河西、陇右一带,并亲身参加了戍边远征的军中生活,从而写出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篇。
酒泉自然是我西北之行的必到之地了。在这远离北京几千公里的边城,吟诵一千多年前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酒泉公园——当地的第一名胜。离城东里许,面积不大,但园之后部有一池清泉,围以石栏,前面竖立着一块上刻“西汉酒泉胜迹”的石碑。很显然,城乃因此泉得名。
相传,此泉原名金泉。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汉武帝派大将军霍去病率大军去征讨经常犯边的匈奴奴隶主的骑兵。当时年纪刚过二十的霍去病英勇善战,一举收复了河西之地。武帝派人从京都长安送来一瓮御酒犒赏功臣。霍将军认为功在全军将士。但酒少人多,不足分配,于是倾酒于泉中,全军取而共饮。从此,金泉便改名为酒泉。
泉后面是一个水面开阔的湖。时值初春,湖面上尚结着坚冰,但池中清澄如酒的泉水却突突上涌。
看到此泉,我不禁想起王翰的《凉州词》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读来给人以一种特别悲壮的美的感受。前两句烘托出一派浓烈的战前出征的景象和气氛:战士跨上战马,正要开怀畅饮杯中的美酒,忽然听到催人出征的琵琶的声声弹奏。试想,此时战士的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后两句就是震撼人心的直截了当的回答:让我把酒喝个痛快吧!醉倒在战场上也不要笑话我啊!自古以来有几个出征的战士会平安的回来呢!
我想,第三句不妨理解为:醉卧沙场就是战死疆场。把战死看作是醉倒,而且是用“君莫笑”这样一种轻松而诙谐的语调说出来,战士的那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豪情,不是会显得更加突出感人吗?
王翰青年时代曾客游凉州,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边塞诗。但《全唐诗》录存其诗仅一卷,只有十多首,《凉州词》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也许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吧,酒泉自古以来出产一种用祁连山的玉石磨琢而成的酒杯,驰名国内外。我们参观了位于市中心的夜光杯工厂。夜光杯,全名“夜光常满杯”,相传原是两千多年前的周穆王时,由西域向朝廷进献的贡品。据说,倾酒入杯,对月映照,晶莹放光。这到底是传说。我想现在厂内生产的大小造型不等的各种酒杯,大概不会具有这种神奇的“夜光”吧。但玉杯薄而透明,雕工精美别致,玉色斑斓,的确不失为当地的名产。
据史载,葡萄及葡萄酒也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自古“葡萄美酒”与“夜光杯”并著于世。
一片孤城万仞山
古长城的西端终点嘉峪关,高踞于酒泉以西十多公里的嘉峪山麓,西距嘉峪市五华里。
我曾到过座落在渤海之滨的长城东端的山海关。嘉峪关与山海关雄踞西东,相隔一万多华里,同是公元十四、五世纪明代的建筑,称为“天下雄关”。万里长城就如一条砖石巨龙,在秦、赵、燕等国古长城的遗址上,平地崛起,并爬山越岭、时断时续地蜿蜒东来。玉门关和阳关的遗址,离此均有四百多公里,一北一南地座落在敦煌县的西部边界上。阳关已淹没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中;而玉门关虽有遗迹可寻,但断垣残壁已不复旧观。唯如今的嘉峪关,孤城雄踞,敌楼高耸,还颇有汉唐时塞外边关的遗风呢。
当日天晴无风,能见度很好,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我们登上高大的城楼远眺,并沿着周围长七百多米呈正方形的城墙漫步一周,戈壁翰海,塞上风光,尽收眼底。
这时,盛唐另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不觉跃上我的心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是描写出征战士们的内心感情的。他们从中原出发渡过黄河,到了凉州,再出玉门关去打仗。第一句说他们在途中回望黄河,如在天际,所以说“远上白云间”。
第二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汉尺八尺为一仞。这句暗喻山川的雄伟和战士的荒凉境遇。
前两句给诗的主题铺陈出必要的环境和气氛。因此,第三、四句接着说,忽然听到羌笛(胡人的一种管乐器)吹奏的《折杨柳》曲,其声哀怨,似在怨柳(即怨别),但想到一出玉门关,天气将更寒冷,连春风也吹不到那里,杨柳不会发青,折柳赠别不可能,吹笛怨别也就更属徒然了。
第三句中的杨柳一词,语带双关:一是指《折杨柳》曲,一是指离愁,因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全诗语出委婉含蓄,风格悲壮苍凉,感人至深。因此历来受到诗家很高的评价。
有篇唐时的文苑逸事说,有一个冬天,王之涣与其诗友王昌龄和高适在酒店围炉饮酒。忽然来了一队梨园伶官(皇家乐队)举行宴乐,有四个美女准备唱用当时的名诗谱成的曲子。三位诗人在一旁观看,并私下议论看谁的诗被唱的多就算谁是高手。第一个歌女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哭单父梁少府》,第三个唱的又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这时,王之涣有点急了,便指着其中最美的一个歌女说:“要是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一辈子不再与你们比诗了。”果然,后来那个美女唱的就是上述的他那首《凉州词》。三位诗人不禁大笑起来。伶官们发现后,纷纷向他们致意,并请他们入席,尽欢而散。虽属逸事,但可见王之涣当时的诗名。
黄沙百战穿金甲
在酒泉市的正中心,耸立着一座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鼓楼。据说,楼基原是公元346年前凉时代的遗物,明、清两代都重修过。楼基全用青砖包砌,其上有三层木楼,高达三十多米。四个门洞都分别题着门额:“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这正好说明了酒泉所居的地理位置的重要。
二楼西边高悬着一块“气壮雄关”木匾,与嘉峪关遥相呼应。
登上三楼,极目四望,千年荒漠的古战场,如今已成为人烟辐辏的各兄弟民族和平聚居的西部重镇了。
我的思想飞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一会儿是丝绸之路上,满载东西方奇货珍宝的商旅,东来西往,驼铃声声;一会儿是烽烟滚滚,沙尘蔽天,一片兵器碰击、人喊马嘶的厮杀声;一会儿是皇家宗室的公主出聘边塞的可汗,或西域各国朝觐李唐王朝的盛装隆礼仪仗的伎乐吹打……中华民族的历史,其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光荣,也有耻辱,一页一页地在我眼前打开。我想,这恐怕是世界上所有多民族的国家,在自己的发展史上所共有的经历吧。
要想了解一下曾经参加过创造这段历史的普通人的境遇和感情,可以读读唐代边塞诗人的优秀作品。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诗所描写的征人的心情与王诗的大不一样。王诗高昂,李诗低沉。这恐怕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战争的性质、具体的环境不同有关吧。不论是许身报国,还是久战思乡,都是忠实地表达了唐代长年累月驰驱边地疆场上的千千万万征夫们的思想和愿望。因此,这样的诗方能受到千百年来人们的喜爱,而吟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