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尔雅西服仙桃专卖店:芦笛:西方“个人主义”的真实涵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8:26:18
 一、“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

众所周知,无庸置疑,西方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就是individualism,通译“个人主义”。不幸的是,我们的宣传把“个人主义”谴责为“万恶之源”。经过几十年的洗脑,大陆人一听见“个人主义”,想到的必然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尔虞我诈,坑蒙拐骗”那些勾当,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杨朱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主张。

其实这“个人主义”和西方奉行的八万竿子打不着。有鉴于此,袁伟时教授曾建议,把individualism 翻译成“个人本体主义”。如果“学者”们看过袁教授的文章,则这场笑话也就不至于闹出来了。

凡在西方居住多年的人都该知道,西方社会讲究的是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 那意思是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个人的价值最高。如《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的那样,个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都是神圣不可剥夺的。如果有什么世俗政权剥夺了这些基本人权,不管是君王个人还是集体作的决定,都应该被推翻。这就是人家立国的基础,也就是individualism的真实内容。

这和自私自利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种社会的建构,远比实行集体主义的东方社会合理。一方面,它尊重个体发展的权利,只要个体不违反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则人家爱怎么活是人家的事,天王老子也管不着。如此一来,社会便充满了勃勃生机。尊重个体的结果,是使群体获得了不断发展的活力。个体的繁荣保证了群体的繁荣,个体焕发出来的创造性使群体生活多姿多彩,生机无限。

另一方面,正因为权利意识特别强烈,社会成员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也知道尊重他人的权利。再加上宗教的熏陶和法律的管束,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要比东方的正常健康得多,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事不是没有,但远没有咱们老家的普及、广泛和恶劣。换言之,吊诡地说,正因为实行了个人本体主义,西方人的平均道德水准,也就是无私的程度,要远比东方人特别是中国大陆人的高得多。

因此,尊驾如果问西方人:“你们的individualism是不是提倡selfishness(自私自利)?是不是I would not save the world if that meant I would have to sacrifice a single hair?(“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只怕会被人当成疯子。说起来,这也是模糊文字的过错。中文翻译中最糟糕的词,便是这“权利”,其组成部份“权”和“利”似乎在国人眼里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那“权”便是power, 而“利”虽也作interest解,但更多时作profit解。 这文字暗示的结果,便是国人根本不明白right 的意思,而把“利欲熏心”当成了西方立国的根本。

二、“个人主义”与“杨墨兼用”

不久前见到国内某“学者”(名字记不得了)引用某网友“杨墨兼用”的说法,认为那是继承中国传统、实行“中国式人道主义”的方式,因为杨子和墨子分别代表了“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两者的“辩证结合”,便是未来中国人的道德。

那位国内学者大概恍惚知道点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可怜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以为就是我们所谴责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也就是杨朱那套名堂。大概他想来想去,始终想不出那货色究竟有什么好处,及至见到某网友的“杨墨兼用”,便如同抓住了小叔子双手的溺嫂,眼前豁然开朗:着啊!拿墨子的兼爱去弥补杨子的自私,不就可以把这两套学说变成新的国宝了么?既与西方“个人主义”接轨,又发扬光大了祖宗的宝贝。

我原来不知道某网友有此“杨墨兼用”的主张,但他心仪杨朱,时时引其名言“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以此作为人生指南倒是知道的。看了那个帖,不觉失笑:师弟当真是胡话大宗师,而国内竟然也就有什么“学者”拿那疯话当回事!

怕不熟悉国学的读者不知道杨、墨是什么人,这里随便“史普”一下杨朱学说的基本要义。杨朱乃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大致和孟子同时,在当时影响极大,据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换言之,两家学说当时成了“主旋律”,以致学者不是杨派便是墨派。

墨子倒是有著作传下来,但杨朱学说基本上只有孟子的只言片语介绍过,那便是上面说的“为我”、“贵己”到了“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地步。此外,韩非子也引用过他人的主张:“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话跟孟子的引语外表类似,涵义完全不同,却也被现代学者武断地归为杨子的主张,其依据不过是因为找不到失主而已。此外《列子》上还有什么《杨朱篇》,不过那是伪书,里面杨子说的话跟孟子介绍的完全不同,须当不得真。

用现代语言来说,杨子就是“极端个人主义者”,自私自利到了一毛不拔的地步。这主张如果付诸实践,则孟子郑重其事讨论的“嫂溺,援之以手,可乎”便有了相反答案:当然不可。嫂子掉在井里快淹死了,伸出手来求救(古代的井可真TMD浅──搞笑而已,孟子并没交代是掉井里还是掉河里),也不该伸手去救,因为那需要自己支付能量,却对自己毫无好处。

墨子的主张则完全相反,讲究的是“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提倡泛爱主义;“非攻”则是反战的和平主义。

杨墨的主张虽然截然相反,但都为孟子坚决反对。杨子就不用说了,老孟非常讨厌他的“为我”思想,而墨子更被他骂为“兼爱无父”,属于禽兽一类(可见骂人从来是中国学术讨论的悠久传统)。

这骂的也不是毫无道理。同样都提倡爱,墨子和孟子的出发点不一样。墨子提倡的是不分亲疏、不分自己和他人的同等程度的泛爱,而孟子主张的是爱从自己和亲人开始,以此作为出发点,把爱一波波地扩展延伸到外人头上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爱自己的老幼的心情扩展到别人的老幼头上去,也就是“有核心,有层次的团结”。

用现代眼光来看,墨子提倡的爱很像咱们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道德”,本质上是反人性的,毫无可操作性──人怎么可能做到不分亲疏、以同等的程度爱所有的人?而孟子的主张尊重了实际人性,虽然带有浓厚的家族主义气味,而这正是传统中国的一个流弊。

明白了墨子和杨子主张的根本不同后,立刻就能看出两者是完全不能调和的玩意,所谓“杨墨兼用”完全是胡话。请问怎么个兼用法?难道大公无私的爱能与入骨的自私自利同时成立?

还是举“嫂子”的例子吧。现在她掉到井筒子还没一米深的井里去了,在那儿扑腾,请问贵手到底是援呢,还是不援?按墨子的教导,嫂溺=己溺,当然要以十倍的疯狂去挣命,所以贵手必须尽快地伸出去,跟嫂子本人抓救命稻草一般急切。但若根据杨朱的教导,如此一来势必消耗大量能量,付出比拔毛还要惨痛的代价,姑不说还有自己给拖下去的重大危险了,贵手又岂可蠢动?

所以,世上除了某网友和那位“学者”,大概谁也没那本事实现这“对立统一”。

他是怎么想出这胡话来D?很简单,以装小人来耸动天下视听的心理需要使然。那位国内“学者”又是怎么会看上这货的?也很简单,糊涂无知,弄不明白西方“个人主义”的真实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