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主第5集在线看: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之十一)--邱员太教育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4:41
读唐诗,特别是读盛唐诗人的作品,除了能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外,还能给人以良好的情操的熏陶,以及使人对生活充满活力和自信。王湾留传后世的诗作不多,但他的《次北固山下》却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诗人旅途中客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写的一首触景生情的感怀诗。诗的一、二句,是写一般点题的眼前的景色。诗的三、四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使人诵之则有襟怀坦荡,与天地同在的感觉。读者不妨想象一下,涨潮的长江,风平浪静,孤帆御风徐徐前进,这是怎样的一种肃穆而庄严、安逸而乐观的境界!
诗的五、六句:“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大意是说,海上日出于黑夜将尽未尽之时,而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至。这不啻给“盛唐气象”的到来作了庄严的宣告。可以说,王湾比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早一千多年,就表达了后者在精辟的富于哲理的诗句“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中的思想和意境。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客中思乡,以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去,作为全诗的结束。
诗题中的北固山,座落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长江南岸,是中国历代诗家经常登临题咏的地方。山不算高,海拔只有四十八米,但正如古书上所描写的“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因该山是镇江北面的屏障,首先故名北固。
我游罢扬州,从长江北岸的瓜洲古渡口乘汽车轮渡到达镇江,游览了北固山。
山上有座著名的古寺——甘露寺,传说始建于三国时代的甘露年间(257-260),故名。但据山上新近出土的李德裕碑记上说:“余创甘露寺……”,李德裕曾任唐淮南节度使,后当了宰相。看来此寺实际上可能是唐代建立的。但不管怎样说,山上有关三国时代的古迹和传说却不少。京剧中有一出折子戏叫《甘露寺》,说的就是吴国的孙权和蜀国的刘备联盟,共同抵抗魏国的曹操,从而导致刘备在吴国招亲的故事。
有关三国时代的各种古迹看来多是后人的附会或假托,我们无心细赏,却在建于山之北麓最高处的多景楼上徘徊良久。这里是观赏江上景色最好的地方,被宋代的著名书法家兼诗人米芾称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长江流经镇江,江面显得异常开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多么迷人的江景啊!
楼取名多景,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在多景楼上,极目远眺,万里长江如画卷,尽收眼底;数千年来在江上演出的一幕幕史剧,跃上心头。无怪乎历代诗人登临多景楼,总要留下一些世代传诵的佳作。其中有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1140-1207)的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京口乃镇江古称,多景楼即北固亭旧址。后者较短,且录在下面供读者欣赏: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的前半阕写眼前的国事和江景,后半阕追念三国时代的往事。神州,意指中国大地;孙仲谋,即孙权;曹、刘,分别为曹操和刘备。孙权年少时就统率万军(兜鍪(音dōumóu),即头盔,此处指兵士)与曹、刘抗衡,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辛弃疾当时生活在偏安江南的南宋时代,江北中原大片土地沦入女真族金人之手。辛弃疾青年时代参加抗金军队,转战疆场,南渡后始终未受朝廷重用。他报国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未能实现。到了晚年登临北固楼,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就在诗中借古人的事,抒发积压在心中的郁闷和愤怒。
镇江是一座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史称“吴头楚尾”,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吴楚两国的分界线。三国时代的东吴曾一度建都于此;后来迁都建康(即今南京),这里便称为京口,即京都的咽喉之意。京口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
这使我不禁想到,同是一条大江,在鼎盛太平时期,她是联系和贯通中国东西大地的纽带,但在衰败战乱的岁月,她却成了分割中国南北大地的鸿沟。她在历史上所起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在镇江看得何其分明!
江北江南镜里天
镇江襟江倚山,名胜古迹多集中在滨长江南岸的三山——北固山居中,西有金山,东有焦山。
我游罢北固山,驱车西行不过二十分钟就来到金山寺的山门前。金山略高于北固山,海拔六十米。山上的南朝古塔,几十里以外就能看见,成了镇江风光的标志。
据说,过去上金山是并不容易的,原因是它原来是孤立于江中的一个小岛。唐代诗人张祜在《金山寺》一诗中说:“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宋代的沈括在《夜登金山》一诗中也说:“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明代诗人的作品中也还有“渺渺江心寺”的句子。到了晚清(十九世纪中叶),由于江沙淤积,金山才与陆地相连。
耸立山顶的慈寿寺塔创建于公元五世纪南朝的宋代。原为双塔,明万历二年(1574)改为一塔,现在的塔是十九世纪清代末年的建筑,八面七级,为砖木结构。我们登上塔顶,凭栏鸟瞰,江城景色历历在目。
金山寺初建于东晋(317-420),原名“泽心寺”,宋代改名“龙游寺”,但历来俗称金山寺。自唐代起,该寺便驰名中外,不少异国僧俗人等慕名远道前来拜谒。唐代诗人徐道晖的诗中就有“僧多外国人”的句子。日本著名画家雪舟等扬于明代成化八年(1472)来此登览,并绘有《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寺内还保存着一幅该图的复制品,使我们从中能得以一睹当年金山寺的丰采。
从金山西行一里许,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据说,泉眼原来也在江心,汲水颇为不易。当时的人要用船划到那里,用一种特制的盖紧的容器沉到江底,在泉眼上把盖子打开,才能汲到纯正的中冷泉水。如今的中冷泉已随着金山一道登上陆地。泉之四周围以石栏,池北建有茶楼,随时都可以用管道汲上泉水烹茶待客了。
三山中最高的焦山(海拔150米),如今仍然峙立于大江之中。因满山苍翠,远望宛如碧玉浮江,又名浮玉山。我们驱车来到江边码头,乘渡船转瞬间即抵山脚。古树丛中有一古寺,始建于东汉献帝时(190-220),原名普济禅院,后几经毁坏,十七世纪的清初重建时,改名为现在的定慧寺。
焦山最大的宝藏,是历代留下的碑刻甚多,因而有人叫它“碑刻之山”。这里无疑是书法爱好者的一块宝地。其中不少珍品,如南朝梁代上皇山樵写的《瘗鹤铭》,也有传说是出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唐时已闻名于世,被誉为“大字之祖”。原碑已残断不全,长期浸入江水中。残碑现建一亭加以保护,字迹虽多漶漫残缺,但笔势苍劲洒脱,尚能依稀看出原笔的神韵。《魏法师碑》是江苏省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块唐碑。宋、元作品中,有米芾、赵孟頫、陆游名家的书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