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意思:一首让乾隆泪流满面的奇妙歌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0:46
一首让乾隆泪流满面的奇妙歌曲(2009-04-28 17:57:29) 标签:贾云峰 上海 长工 山歌 乾隆皇帝 江南 青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杂谈  分类:你不知道的上海青浦

本篇博文参加“现金大派送博友全互动”活动,欲知详情请点击

 

 

 

    民歌,作为一种以方言流传的“地下音乐”,集于情,而发于声,属于原生态的,不饰雕琢的艺术载体,是平头百姓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也是地域文化最为出彩的特色之一。

    数千年来,它不仅真实反映着普通大众的心声,给他们以劳动创造的激情和精神慰藉,更是源远流长,洋洋大观的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字里行间,抑扬顿挫中饱含着历史进程中人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微妙的情感。

 

 

乾隆帝晚年自我检讨: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做无益事害有益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民歌的地域特色最为鲜明,几乎每个地方,先辈们都在劳作过程中,创造的本土民歌,代代传唱,生生不息。

    陕北信天游,青海花儿,云南山歌,东北二人转……即便是在百年间崛起的繁华大上海背后,也流传着上海先民在田间地头,弯腰插秧时高歌一曲的劳动号子——田山歌。

    正是在这田山歌植根的沃土——青浦,当第六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无意聆听到那悲苍悠扬的歌声,不禁泪流满面。

    本来六下江南体察民情的初衷,却被贪官污吏们欲盖弥彰,百般忽悠,终铸成豪华巡游,劳民伤财之举,乾隆皇帝终于悔悟,发出“不曾想吾天朝王国,富甲万邦,江浙富庶之地,竟有吾民如此之艰,遑论荒僻之地乎?”

    乾隆究竟听到了什么歌曲,在最后一次下江南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有个故事,在青浦的老年民众中至今广为流传。

 

 

在稻田里劳作的农民们,喜欢在小憩之余唱上两句

 

    田山歌,是青浦当地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的一种劳动歌。起始于明,而盛传于清。

    当地乡民在耘稻、耥稻劳作,以及集会、纳凉时,常常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主要流传于青浦区的赵巷、练塘等地区。

    因这种唱歌形式,有领唱,也有男女合唱,还有男声合唱和女声合唱。相当于现在的合唱团,但因为身在旷野,自由无束,又比合唱团轻松自如,歌声、音色圆润、高亮悠扬,声音可传到数里之外。

    歌词内容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丰富多彩,集社会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主要内容表现在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方方面面,体现了青浦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

 

 

歌舞亦是“一代之乐,宜乎立名”的统治象征之一

 

    乾隆皇帝身在皇宫时,是钟鼓馔玉,轻歌曼舞;出了皇宫,到了江南,地方官吏搜刮民膏,对其百般孝敬,就连出巡的航船上也是钟鼓馔玉,轻歌曼舞。所谓体察民情,但一路所见所闻,皆为太平祥和,盛世繁华之相。

    直到有一次在百官拥戴下,从苏州前往松江,途径青浦,突然听到一种悠远而忧伤的声音,如同天籁。

    就如同听了几年周杰伦的哼哼哈哈,突然有天走在街头,听到了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驻足不停地张望……”心中立马会涌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悠远而辽阔。

    乾隆皇帝被这歌声吸引住了,但他只听到调,听不懂歌词。田山歌是青浦方言,乾隆从京城来。正如普通话与粤语的关系,不知道歌词,就不知道BEYOND乐队在唱啥玩意儿。

    于是乾隆问左右的随从,这是什么歌?

    随从的地方官慌了,因为这歌他们能听懂,而且明白唱的内容是体制外的,有损大清帝国天朝天国的形象。于是点头哈腰地慌称:万岁爷,这哪是什么歌呀,这是田虫在鸣叫!

    这句话不仅没有打消乾隆的兴致,反而使他更加来劲儿了,于是惊讶地说,噢……,田虫竟有如此大的声响,还叫的如此动听,可是稀奇。

    然后,乾隆皇帝下令了:“尔等给朕捉几只来瞧瞧,再带几只回宫中,给皇后娘娘她们见识见识。”

    这下完了,随从看不仅没法忽悠乾隆,还犯了欺君之罪,于是悬崖勒马,赶紧去招来几个“田虫”,却原来是几个衣衫陋烂、面容消瘦的长工。而他们唱的正是集体原创的《长工苦》。

 

长工苦

 

雨水淋淋正月中

无柴无米苦穷人

大路条条走不通

央人作保做长工

 

正月过去二月中

打打包袱就上工

好比猛虎投平阳

好比野鸟自上笼

 

二月过去三月中

百连塘香船闹冲冲

东家烧香游山水

长工赤脚爬泥中

 

三月过去四月中

备把铁渚打除草种

上垅到下垅去

稻杆子不着骂长工

 

四月过去五月中

拿扎黄秧趁顺风

上垅种到下垅去

瞎眼棵不种有要骂长工

 

五月过去六月中

双脚弯弯田中

上垅耘到下垅去

棵里椑不拔又要骂长工

 

六月过去七月中

处处打水闹重重

东家老相公

右手拿着黄烟筒

左手拿着黄油伞

大岸上走走

小岸上跑跑

低田里有水微微笑

高田里无水又要骂长工

 

九月过去十月中

家家做米闹哄哄

千百样活、万百样活全做过

调筛子不会又要骂长工

 

十月过去十一月中

淘米提水喊长工

手指头肿来只只红

假作烧火手来烘

 

十一月过去十二月中

锄头铁渚交待你老相公

老相公叫吃了年夜饭去

东家娘娘把包袱甩在场当中

拿起包袱趁顺风

别转头来看你明年用个好长工

若要我再来——

扁担头上出冬笋

西太湖里起蓬尘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番努力耕耘,填满的却是地主家的粮仓

 

    乾隆听着听着,已是泪流满面。

    乾隆问长工:“此地乃吾天朝最富庶之地,百姓向来安康富足,尔等如此艰辛劳作,究竟为何?”

    长工答,只为衣食。

    乾隆突然明白,百姓心中没有并没有他这个皇帝,也没有报国忠君之志,他们只为衣食,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他们没有尔虞我诈,追名逐利之思,他们不认皇帝,也不为皇帝,只为活命,只为家,只为妻儿老小。

    于是,失望的乾隆皇帝,面对长工歌中唱到的艰辛生活,发出了仰天长叹。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封建时期的统治者,最怕的往往不是敌军的兵广将良,也不是朝内的结党营私。敌人来了,派比对方更良的将带人去干掉就行;结党谋逆,抓住要害,个个击破就成,大臣杀完了,继续招聘,人才多的是。

    他们,最恐惧的是流言,这种流言不是后宫的八卦流言,而是传于民间的童谣、山歌。因为,人言可畏,这些童谣、山歌,不是有预谋着刻意散布,就是发自普通民众的心声。要是歌功颂德,那万事大吉;要是针砭时弊,那对不起,流传越广,统治者的根基就动摇得越深。数千年来,有多少起义者,不是拿童谣、民歌作为起义的倡议书揭竿而起的?

    文字狱,就是这么来的。聪明的统治者,能在民间的歌谣中体察到民情。乾隆很聪明,所以,他很感动,也很沮丧。

 

 

眼下能得以传承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越来越少了

 

    历史的发展会创造一些新事物,也会淘汰一些旧事物,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该淘汰时就淘汰,不知不觉间,它们就濒临绝迹了。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民间艺术。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山歌也不例外。据说,在整个青浦区,如今会唱田山歌的人,年龄均在90岁以上。而90岁以上尚健在,还能憋足了劲儿唱两嗓子的老人,整个青浦区,只有十几个。

    好在还没有完全绝迹。搭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上海中心早在几年前,就在青浦的朱家角镇、练塘镇、金泽镇、赵巷镇成立田山歌传承基地。

    青浦区文化馆还专门制定组织人员,通过收集整理、普查摸底、汇编成书、专家研讨、举办青浦田山歌节等措施,极力抢救濒临绝迹的田山歌。

    但愿我们能寻找到有天赋者,将此民间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