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唱歌视频:怎样学习中医(孙宏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54:25
整理贴:怎样学习中医 发表者:孙宏新 (访问人次:3781)     一、现在的学院派(大专院校)讲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谓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说件事情便明了:一个内科主任朋友,带着一群实习学生,非常的尽心尽力,半年之后我问他是否有得意门生?是否要留几个?他回答'一个都不要’,可国家和家长花了多少钱,学生们费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这位主任说了一句非常令人费解的话――'有几个基础不错,知识还算扎实,但没思想。’好个没思想!太贬低人啦!但细想一下,现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养高分低能吗!几本书、画重点、考重点,ABCDE选择题,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师承派(家传、师传)的如何呢?许多人跟着老师或父母学上几年,弄几个所谓祖传秘方,考个医师证书,便要杀遍天下了。难怪现在对于师承考试的审核越来越难了,因 为这些人的确把政府部门弄得头疼。

 那位主任所以说那几个好学生没思想,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什么叫学问?学问=知识+思想,学中医不是学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篡改历史,只需要你记住,然后加以理解就足够了。学中医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二、一个好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中医的舌诊、脉诊被许多人认为是看家的东西,是他们西医不会的。

    我不这么看,中医真正的关键是它的理论体系,是它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如果丢了这些东西,任何一个西医大夫都可以把中药开出去。但要在自己的脑袋里建立好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使大脑按照这种逻辑思维方式运转并非是一见容易的事!

 西医的发展为什么迅速?它是靠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努力,在许多学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通道。中医就惨啦!缺乏手段!现代手段为什么不用呢?

   中医的三个手指头下面是什么?假如你思维敏捷、能真正去理解你摸到的桡动脉的波动是什么意思,那就能品味出病人的感觉,那病就象得在你身上一样。其实脉搏就是线性系统学中的'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而线性系统是专门研究'黑盒子’现象的,就是通过输出信号的变化,来理解那个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盒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而中医的脉象不就是这个理论的应用吗?可惜!有哪所院校会给中医专业开设这种课程呢?你不妨自己找本书看看,如果能看懂,你会觉得手下的感觉别有一番新的滋味,那种脉搏的萌动就不是简单的28个分类了,然后再 看'脉经’,会认为那本书简直太罗嗦啦。

 想学好中医就应该博学,学什么都会有帮助,会让你的大脑动起来,如果你哪门功课不好,你就把他补上,不然你肯定吃亏,因为人的大脑依靠大量的数据来产生思维,数据越多,速度越快!就象BT下载软件的工作原理一样,它依靠别的数据流来拼凑整个文件。有人看三国小说,发现了大将军原来是甲亢,所以睡觉时闭不上眼睛;有人看红楼梦,发现林妹妹的肺痨不是死于营养不良,而是死于痰火互结,气血壅塞。――贾府的伙食标准太高。

   有一点需要重申;无论你利用什么现代手段,最后你必须回到中医的思维方式上 来,不然你就找不到看中医的病人的脾了。

   等到有一天,你的病人会觉得你很奇怪,料事如神,你说他几天以后会如何如何,果然应验,你不用问诊,便告知他因为家庭琐事而烦恼,夜里常常做噩梦,他会认为你懂得算命!其实,那时你已经有了丰富的综合判断能力了,你和你的病人还会怀疑治不好他的病吗?这是中医独自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你最具风格的东西,不过还应该说明:那些现代诊疗手段完全可以借用,最起码可以参考,只是不能依赖,中医应该很灵活,并不傻!

    三、什么都不能太相信!我曾经到过西北的大沙漠,(是参加一次资源考察)顺便 挖了几颗野生的药材,回来后与我们药铺(最大的、国营的)的饮片做了点对比,其有效成分前者是22%,而后者仅仅是0.5%。所以,当你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位君药上的时候,你最好对这些东西要充分了解一下。因为中药的计量标准是重量,而不是有效成分,所以有人说'名医亡于药’似乎是有些道理吧,但这种事情你没有办法!就象你每天要吃的饭菜一样,被人投了苏丹红、有机磷、氢氧化钠等等,但你可以少吃,采取慢性自杀的方式还是有效果的?!但你的病人没有选择,他寄希望于你,你寄希望于药,怎么办呢?建议你经常去转转药房,转转市场,我在著名的药材造假圣地转了两年,收获非浅,交了许多造假药的朋友,知道他们如何用黄柏煮小土豆来造元胡;如何用腐烂的羊皮制造麝香;如何用白薯来造天麻;如何给自制的虫草画纹理(不能再教了),所以,这些东西也就不好骗我了。如果有病人吃了几付药还不见效(先要怀疑自己,考虑自己的诊断是否有问题),那最好让病人把药拿来看看,不然会耽误你的进步,我曾经把病人在药房抓好的酒军自己生吃了20g,居然还是岿然不动!

  现在的教材是西医化的,考试也是西医化的,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把中医的题目出的象数学。从方剂学的角度看――什么什么方治疗什么什么病;从临床课的角度看――什么什么病用什么什么方,一一对应,真是妙哉!           

  所以说中医难,这其中该相信的和该怀疑的如何判别呢?文革时有句口号叫'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建议改成'先怀疑一切,再充分思考,最后相信那些该相信的!’

 如果你有一天开始怀疑你导师的某个理论的时候,你真的开始有出息了!

  

   四、怎么办?现在的中医接的活大都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病。可这才是你长学问的时候呢!首先,你不要幻想出名、长工资、提级别、当专家。没戏!你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病人多活些时候,让他有时间把他的事情料理一下,另外帮他改善生存水平。他肯定是要离开的,除非是诊断错误。我的一位恩师那里有好几个这样的麻烦,都活了好几年了,其中有个'疯子’还能去爬山?!别人都私下笑话他'还想攻克肝癌’?其实不然,他曾对我说'我从来没打算把那个大瘤子消化掉,只是让他们活着就心满意足啦’。你怎么想呢?

   眼光要放开!这是中医应该具有的品质,自己不要死盯着三寸之内的东西,那是老鼠。更不能死盯着病人身上的那个小疙瘩,因为病人的目的是活着。人活着的概念是什么呢?吃喝拉撒睡,不过而已。有个广告词挺有意思'为了打你而打我,打死你却流着我的血’――讨厌的蚊子。你非要打死那个小疙瘩,结果却先打死了它的宿主。

    每每看见电视里那些'导购’大肆宣传可以如何杀死肿瘤的时候,我总想为那些病人祷告。'瘤子没死人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火葬厂的哥们可不把人和瘤分着烧,你连雪耻的机会都没有!过去有'曲线救国’之说,不妥!'曲线救人’总可以吧?先杀瘤?还是先杀人?你去原始森林里看看,藤缠树?还是树缠藤?你很难分辩得清清楚楚。所以,应该把眼光放开些,把心思用在改善病人的证上,许多时候那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很令人寻味。真正的中医治疗肿瘤是非常讲究的,一个人一个治疗方法,没有万人齐喝的安魂汤!

   现在什么都嚷嚷'规范化、标准化’,我建议不要'紧跟形式不掉队’,中医非常强调整体思想,辨证施治,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活,不是生产肉包子的流水线!病房里病情差不多的病人,有人挺胸抬头的去办出院手续,有人就永远的呜呼了,为什么?经典的答案永远是'个体差异’!?那就不能让他们治疗时也个体差异差异吗?!!!中医的理论是什么?贯穿中医诊断――辨证――治疗全过程的是什么?很多人到临床上就忘记得九霄云外了,你必须把这块敲门砖时时刻刻拿在手上,这块砖经常可以打破黑白无常的头,让他们回判官那里编瞎话去。

   一个好中医要永远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你自己之所以还活着,就是因为你的正气比你的邪气强大,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病人,他就和你一样的活着。好的中医要有博大的心胸,才可能有博大的造诣,辨证要大气一些,方药也应大气一些,学习更应大气一些。想学好中医,这是基础的基础。

 也许有一天,你会觉得那些成百上千、乱七八糟的杂证被你归纳得没几样了,这是学问,因为你变的大气了。

切忌――自持一汤,执方待病;或偶拾片语,疑为古训;或崇好一门,以叶障目;或独逞家技,于命相博。

谨遵古训理法,以为变通,临证不可拘泥。借鉴顶截之说,随证予药,决非庸医俗套。

推理求新,紧扣四诊八纲。整体辨治,不离气血阴阳。

 

据我自己学习中医的体会,有几点可供参考: 
 1、每读一本书,必做笔记,要把问题分类,以便日后查询。 
 2、凡遇不解之处,不要轻易放弃,答案可能在前面,只是粗心漏掉了。 
 3、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书上,其解释可能多样,要细心研讨,不可轻信一家。 
 4、拜师学习,不要有门派之见,几个老师的理论可能相异甚远,要自己分析。多找老师,不要只追求名家。许多民间的小医都有非常独到之处。 
 5、一定要做好病历记录,凡是你认为有价值的病历,最好自己留一份。(不客气的说,有些你的同僚会在病历中胡说八道,弄的你日后都迷糊)。 
 6、要好好学习中文,有时间练习写作,许多医生都吃了文笔的亏,一肚子的东西倒不出来。 
 7、要学会买书,那些赶时髦的书可有可无,但经典古籍一定要买。另外,要有几部好的工具书,比如《中国医学大词典》、《药典》、《古汉语词典》等等。  

 

 就我个人的看法,完成好一个诊断和处方要做好几件事情: 
 1、详细听病人的主诉,必要时再询问。 
 2、按类别记录症状,复诊病人一定要与前面的对比,看有那些变化。无论病人带来哪家医院、哪位大夫的处方,包括西医的处方,一律都看。(很可能你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发现问题,改正问题’那是一条捷径) 
 3、无论什么病,一律看舌切脉,详细记录。 
 4、辨证应该写下来,(为你自己以后方便) 
 5、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事,一个诊断和处方完成后,要象做数学一样,要‘验算’。如何‘验算’呢?我的习惯是反向思维,看看你用的方、药会有什么作用?再和前面的症状对比一下,看是否与舌脉对应。必要时再询问一下病人一些相关问题,来验证你的判断是否正确,药量是否合适。(人无完人,谁都有走神的时候,习惯了这种方式,会可靠许多。) 
 仅供参考,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