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平民升迁记:药名相似的药物甄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3:44
药名相似的药物甄别 药名相似的药物,往往容易混淆,甚至张冠李戴。只有通过甄别,了解其中的缘由和不同的功用,才能区别疑似,了然心中,临证用药才不至于茫然。现举要甄别如下。

1.独活与羌活

二者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用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的表证。

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其性上行,常用于上半身之风寒湿痹;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弱;其性下行,多用于下半身之风寒湿痹。

鉴别要点:独活与羌活,《本经》未分,且云独活一名羌活。唐·甄权《药性论》中已分用。二者主要区别在于:燥性的强弱、发散力的大小和作用的部位不同。

2.竹叶与淡竹叶

二者均能清热生津除烦,用于热病烦热口渴。清心利尿,善清心与小肠热,导热下行。用于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

鉴别要点:竹叶,始载于《本经》,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全长7~18m)的叶,又名“淡竹叶”。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全长30~60cm)的茎叶。二者名称、功用相似,可以相互替代使用,但决非一物。一般而言,明代以前方剂中所用竹叶或淡竹叶,均是指竹叶。

3.赤芍与白芍

二者均能止痛,用于痛证。

赤芍则长于活血止痛,用于血滞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清热凉血,用于温毒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清泄肝火,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白芍偏于柔肝止痛,用于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养血敛阴,用于血虚月经不调,自汗盗汗。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鉴别要点:白芍与赤芍,《本经》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白(芍)补赤(芍)散”(《珍珠囊》)。

4.火麻仁与郁李仁

二者均为植物的果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促使排便,用于肠燥津亏之便秘。

火麻仁兼能滋养补虚,尤宜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

郁李仁润下力强,兼行大肠之气滞,用于大肠气滞,肠燥便秘。又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鉴别要点:火麻仁走后阴,通大便,兼可补虚;郁李仁走二阴,通二便,润下力强。

5.柴胡与银柴胡

二者均能退热,治疗热证。

柴胡长于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主要用于表证(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发热及少阳寒热往来之证。又能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银柴胡功专清虚热,除疳热,主要用于阴虚发热和疳积发热。

鉴别要点: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分别习称为北柴胡和南柴胡,首载于《本经》。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首载于《本草纲目拾遗》。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柴胡退实热,银柴胡退虚热。

6.黄连与胡黄连

二者均能清湿热,用于多种湿热病证。尤善清胃肠之湿热,为治湿热泻痢的常用药物,可相互替代使用。

黄连泻火解毒力强,可用于多种火毒之证。尤善清心胃之热,可用于心火亢盛之神昏、烦躁;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呕吐吞酸。

胡黄连又长于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疳积发热。

鉴别要点: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首载于《本经》。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首载于《新修本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黄连清实热,胡黄连退虚热。

7.茯苓与土茯苓

二者均能除湿,用于湿证。

茯苓长于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及停饮等水湿病证。又能健脾,用于脾虚证。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等。

土茯苓偏于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为治梅毒的要药。

鉴别要点:茯苓为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在松树的松根上。土茯苓为植物土茯苓的根茎。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土茯苓为治梅毒的要药。

8.蕲蛇与乌梢蛇

二者均能祛风、通络、止痉、止痒。性善走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无处不到,为祛风要药。可用于多种风病。治疗风湿痹证,尤善治行痹、顽痹;还可用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等。

鉴别要点:蕲蛇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又称白花蛇。乌梢蛇始载于《药性论》,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主要区别在于:蕲蛇有毒,力强。乌梢蛇功同蕲蛇,而无毒,力缓,常作为蕲蛇的代用品。

9.骨碎补与补骨脂

二者均能补肾壮阳,用于肾阳虚证。

骨碎补偏于补肾强骨,用于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泄。又能活血疗伤,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

补骨脂偏于温补脾肾、固精缩尿,用于肾虚阳痿、遗精、遗尿及脾肾阳虚五更泻。

鉴别要点:骨碎补偏于补肾强骨,活血疗伤;补骨脂偏于温补脾肾、固精缩尿。

10.白术与苍术

二者均能燥湿、健脾,用于湿阻中焦,脾虚不运之证。

白术长于健脾益气,用于脾气虚证。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主治脾气虚证。燥湿利尿,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诸证。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安胎,用于脾虚胎动不安。

苍术偏于燥湿健脾,用于湿阻中焦证。又能祛风湿,用于风湿痹证。其性偏温燥,治痹以寒湿胜者尤宜。祛风散寒,用于风寒挟湿表证。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鉴别要点: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优。
11.木通与通草

二者均能利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通乳,用于产后乳汁不下。

鉴别要点:木通与通草,名称相似,但古今称谓有别。今之木通,古称为通草;今之通草,古称为通脱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木通力强,通草力弱。

12.吴茱萸与山茱萸

二者名称相似。

吴茱萸长于散厥阴肝经(上行巅顶,下绕阴器)之寒邪而止痛,善治寒凝肝脉诸痛。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又能疏肝降逆而止呕,兼能制酸止痛。主治肝寒犯胃之呕吐吞酸。助阳止泻,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山茱萸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益肝肾,既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肝肾之品。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收敛固涩,作用广泛,可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以及大汗不止,体虚欲脱者。

鉴别要点:二者均以“茱萸”冠名。其药材来源、功用均不相同。

13.木香与青木香

二者均能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

木香长于行胃肠之滞气,对于脘腹气滞胀痛及泻痢后重之证最为适宜。在补益方剂中用之,能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有助于消化吸收。

青木香偏于行肝胃之滞气,对于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兼热者最宜。又能解毒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

鉴别要点:二者均以“木香”冠名。木香为云木香、川木香的根,始载于《本经》,原产于印度。、缅甸,经广州输入,行销内地,名“广木香”。青木香为马兜铃的根,始载于《新修本草》,原名“独行根”、“兜铃根”,至明代《本草蒙筌》称“青木香”。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木香性温,以行胃肠滞气为主。青木香性寒,以行肝胃之气滞为主。

14.麦芽、稻芽与谷芽

三者均能消食健胃,用于饮食积滞证。尤能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主治米面薯芋类积滞不化证,常配伍使用。

麦芽还能回乳(断乳)消胀,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滞证,作辅药用。

稻芽、谷芽消食力缓,能助消化而不伤胃气。

鉴别要点:麦芽为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稻芽为稻谷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谷芽为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过去曾以稻、粟、黍等植物的果实发芽作谷芽入药,认为药效亦相近。《中国药典》(1985年版)始将粟芽以谷芽为正名收载,并同时收载且单列稻芽。一般南方多用稻芽,北方多用谷芽。

15.姜黄与片姜黄

二者均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治疗血瘀气滞诸痛证。

姜黄长于活血行气,以治疗血瘀气滞之心胸胁腹诸痛为宜。

片姜黄长于通经止痛,以治疗风湿肩臂疼痛为宜。

鉴别要点:姜黄为姜黄的根茎,片姜黄为温郁金的根茎。二者性味、功用相似,但是二个药物,不可混淆。

16.白前与前胡

二者均能降气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常相须为用。素称“二前”。

白前性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寒痰咳嗽。

前胡性凉,又能疏散风热,以治痰热、风热咳嗽为宜。

鉴别要点:白前专于降气,前胡能升能降。

17.石决明与决明子

二者均能清肝明目,为眼科常用药。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石决明还能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决明子还能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鉴别要点:石决明为贝壳类药物,决明子为种仁类药物,又名“草决明”。石决明清肝、平肝;决明子平肝、润肠。

18.磁石与代赭石

二者均为矿石类药物,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磁石长于镇惊安神,用于阴虚阳亢之烦躁不宁、心悸、失眠。聪耳明目,用治肾虚耳鸣、耳聋。纳气平喘,用于肾虚气喘。

代赭石偏于重镇降逆,既降上逆之胃气,又降上逆之肺气,用于呕吐、呃逆、噫气及气逆喘息等证。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鉴别要点:磁石偏于镇惊安神,并能聪耳明目。代赭石偏于重镇降逆,并能凉血止血。

19.人参与党参

二者均能补气、生津,用于肺脾气虚证,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适用于元气虚脱,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单用有效,如独参汤。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亏虚之心神不安。

党参补气之力不及人参,能补气养血,用于血虚萎黄、乏力、头晕、心悸。

鉴别要点:人参、党参古时不分,至清《本草从新》始将其分开。故凡古今方中用人参者,每以党参代之。因党参补气力弱,大凡轻证和慢性疾病,可代人参用;若急证、重证,仍用人参为宜。

20.西洋参与太子参

二者均能补气、养阴,为气阴双补之品,用于气阴两虚之证。

西洋参补益力强,性寒清热,凡气阴两虚而火较盛者宜之。

太子参性平力薄,凡气阴不足之轻证、火不盛者及小儿宜之。

鉴别要点:西洋参主产于美国、加拿大,又名“西洋人参”,与人参同科(五加科)不同种。太子参原在南京明孝陵所发现,故名“太子参”,因治儿童虚汗有效,又名“孩儿参”、“童参”。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力量的强弱。

21.沙蒺藜与白蒺藜

二者均能明目,治疗目疾。

沙蒺藜长于养肝明目,用于肝肾不足之目暗不明。补肾固精,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

白蒺藜偏于祛风明目,用于风热上攻,目赤翳障。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乳闭胀痛。

鉴别要点:沙蒺藜原名“沙苑蒺藜”,传统认为,产于陕西潼关者为好,又名“潼蒺藜”、“潼沙苑”。白蒺藜因其背面窿起,有许多网纹及坚硬小刺,故名“刺蒺藜”。沙蒺藜以平补肝肾见长,白蒺藜以平肝疏肝为优。

22.麦冬与天冬

二者均能养阴清热润肺,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证。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麦冬还能益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清心除烦,用于热病心烦、失眠。

天冬还能滋肾润燥,用于肾阴亏虚之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及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等证。

鉴别要点:麦冬养阴清热,主要作用在肺、胃。天冬养阴清热,主要作用在肺、肾。

23.五味子与五倍子

二者均能收敛固涩(敛肺、敛汗、涩精、涩肠),用于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等体虚滑脱之证。

五味子还能益气生津,用于津伤口渴,消渴证。滋肾宁心,用于心神不安之证。

五倍子外用能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流水、溃疡不敛等。

鉴别要点:五味子为种子,五倍子为虫瘿。五味子能涩能补,五倍子功专收敛。

24.肉豆蔻、白豆蔻与草豆蔻

三者均能温中、行气,用于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

肉豆蔻长于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

白豆蔻偏于芳香化湿,用于湿阻中焦证。温中重在胃而善止呕,用于胃寒呕吐。

草豆蔻功用似白豆蔻而温燥之性较强,对脾胃寒湿偏盛者宜之。

鉴别要点:肉豆蔻偏于涩肠止泻,白豆蔻行气温中止呕,草豆蔻温中化湿力强。

25.桑螵蛸与海螵蛸

二者均能固精止遗,用以治疗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等证。

桑螵蛸又能补肾助阳,缩尿,对于肾虚遗尿、尿频尤为常用。

海螵蛸固涩力强,还能止带、止血、收湿敛疮,用于带下、崩漏、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湿疮、湿疹、溃疡不敛等。制酸止痛,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

鉴别要点:桑螵蛸为昆虫的卵鞘。海螵蛸为乌鲗(墨鱼)的内壳(背部的一块骨片),又名“墨鱼骨”、“乌贼骨”。桑螵蛸能涩能补,海螵蛸功专固涩。

26.硫黄与牛黄

二者名称相近。

硫(Liu)黄外用能解毒杀虫疗疮,治疗疥癣,湿疹,皮肤瘙痒,尤为治疗疥疮的要药。内服能补火助阳通便,用于肾虚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牛(Niu)黄为清热解毒之良药,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痈疽疔毒等各种火毒之证。又长于清热化痰开窍,用于痰热阻闭心窍之高热、神昏谵语、口噤等。清心凉肝息风,用于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

鉴别要点:硫黄为矿石类药物,性温,有毒,以外用解毒杀虫疗疮见长。牛黄为牛的胆囊结石,性寒,无毒,以清热解毒、开窍、息风最著。

27.南沙参与北沙参

二者均能养阴清肺,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证;益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有热之口干多饮、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苔光剥或舌红少津。

鉴别要点: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和杏叶沙参及阔叶沙参的根,最早记载于《本经》;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最早记载于《本草汇言》。主要的区别:北沙参偏于养阴,南沙参兼能祛痰。

28.川牛膝与怀牛膝

二者均能活血通经,用于瘀血诸证。尤多用于妇科经产诸疾以及跌打伤痛。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肝肾亏虚之腰痛、腰膝酸软。利水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引火(血、药)下行,用于:①上部的火热证:如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②上部的出血证:如吐血、衄血等;③腰膝以下的病证,作引经药用。

鉴别要点:二者均为苋科植物,怀牛膝药用牛膝的根,主产于河南;川牛膝药用麻牛膝及川牛膝的根,主产于四川。主要的区别: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29.汉防己与木防己

二者均能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证。因其性寒清热,以治热痹为宜。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苦寒下行,降泄力大,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

鉴别要点: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根,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根。主要的区别:汉防己善走下焦,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上行走外,偏于祛风止痛。

30.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

二者均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对于风湿痹证兼有肝肾不足者尤宜。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鉴别要点:南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北五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要的区别:南五加皮长于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无毒;北五加皮偏于利水(消肿),有毒,《中国药典》以“香加皮”之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