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症影响生育吗:古代百人百题咏扇诗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47:44
  

中国历史上有150多位文人墨客,写下了300多首以“团扇”为题材的诗词,若是扩大到“咏扇”之题,可吟可诵之诗有1000首之多。

 如晋末大书法家王献之,南齐宣城太守谢朓,梁武帝萧衍,梁陈两朝太学博士周弘正,以及在盛唐三百年间产生的大诗人李白、刘禹锡、王昌龄、李贺、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没有一人没写“咏扇”诗。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一生写下了70多首与“扇文化”有关的诗词,宋代还有一位叫李石的文人,题写了一百首《扇子诗》。


NO.1  《团扇诗》 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公元前48—前6年)祖籍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名不详。据《汉书-叙传》记载:其父班况,“举孝廉为郎,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国家农林部)奏课连最(奏报连续全国第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骑军指挥官,俸禄二千石,以南方越人为骑兵)。成帝之初,女为婕妤,致仕就第,资累千金,徒昌陵。”之后,他随大臣名家移居长安。故在两汉期间,班氏是一门非常显赫的世族,文武勋功,德行学问,财富威望,都盛极一时。

  班况生有三子:班伯、班斿、班稚。班伯少受《诗》于师丹(汉成帝时为太子太傅,汉哀帝时授左将军,赐关内侯,兼大司马),出为中常侍(皇帝侍从官),继为定襄太守,侍中、光禄大夫,后迁水衡都尉(国家水利总监),病卒于任上,年仅三十八岁。班斿初为议郎,后迁谏大夫兼右曹中郎将(宫廷禁卫军指挥官),早卒;其子班嗣,为东汉著名学者。班稚少为汉成帝刘骜的黄门郎(宫廷近臣)、中常侍,汉哀帝刘欣继位后,出任西河属国都尉(地方军事首长),迁广平相。班稚的儿子班彪,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都是名垂千古的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前史略论》、《史记后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白虎通义》、《两都赋》、《幽通赋》、《东征赋》、《女诫》等文学作品。

 班况之女班氏,聪明伶俐,少有才学,工于诗赋。汉成帝刘骜继位,被荐选入宫,封为婕妤;她曾生下一位皇子,但不幸于数月后夭折。班氏行事端正,不干预朝廷政事,谨守礼教妇德,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能引经据典,开导皇帝内心的郁闷。此外,她还擅长音律,使皇帝在丝竹声中,觅得知音。因她一生庄重自持,拘泥于礼法,无意中导致皇帝对她渐渐冷默。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刘骜宠信赵飞燕姐妹,为求明哲保身,她自请上奏,愿往长信宫侍奉太后王政君,皇帝允其所请。

  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班氏悯繁华不滋,借秋扇抒怀,写下了一首《团扇诗》(又名《怨歌行》、《怨诗》),流传于后世,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纷纷为之作诗作赋,载于青史,诵吟千秋。

NO.2  《答王团扇歌》晋·桃叶

 

                    一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二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三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桃叶:相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她在书写这些“团扇诗”时,与汉宫怨妃班婕妤的心境,完全不同。第一首,写画扇:“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第二首,写制扇:“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第三首,写用扇:“持许自障面”、“羞与郎相见”,充分抒发了她心中“相忆莫相忘”、“动摇郎玉手”的浪漫爱情。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的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车骑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值得一提,王羲之一门七子,均善书法,唯子敬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为张扬魏晋时代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张怀瓘的《书议》曾这样评价:“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米芾则赞誉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子敬承前启后、独辟蹊径的“一笔书”狂草。然而,让我们抛开书法不论,王献之也有一段风流佳话,流传于后世。

 相传,王献之得其父亲“东床坦腹”的真传,个性十分洒脱,常与一批志趣相投的士族朋友,出游名山秀水。期间,在秦淮河畔,他邂逅一位才貌双全、名盛一时的才女桃叶,两人产生恋情。那桃叶的出身,现今无从查考,但估计不会是世族人家,亦非寻常百姓,很可能是歌台柳榭的一位艺伎。但不管桃叶出身如何,在那十分讲究门阀观念的东晋时代,王献之居然为她一气写下了三首《桃叶歌》: 一、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二、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三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可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这三首乐府诗,用词亲昵而佻巧,均为吴声曲韵,以桃叶的口吻,抒写桃叶得到王献之眷爱的感激之情,充分显示出魏晋时期的文人性格、思想十分开放的一大特色。《桃叶歌》把桃叶的美丽、桃叶与献之二人之间的情爱,都跃然纸上,语言朴素明朗,比喻生动,深受当时吴地民歌的影响,堪称为古代爱情诗中的佳作。

 从第一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还依稀可见如下场景:

 秦淮河畔,阳春三月。一位风流名士,翘首以待着心上人从河岸对面飞渡而来;此时,荡漾横行在大河中的渡舟上,有一位红粉佳丽正向他频频招手。一时风急,水起波动,险些儿要了这对热恋情人的性命。好不容易挨到渡舟靠岸,桃叶心生怯意,王献之赶紧伸手搀扶……

“啊!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秦淮河畔就有了一个新的渡口,或有了一个渡口新名:“桃叶渡”。

  如今,在江苏南京,有一古名胜之处“桃叶渡”,建有桃叶渡亭,立有桃叶渡碑。从六朝、隋、唐,至明、清年间,“桃叶渡”均为繁华市井地段,河舫林立,船灯放彩,箫鼓不绝。这正是昔日王献之所创作的《桃叶歌》,流传下一段风流佳话,遂成一处千古佳景。

 


NO.3  《团扇郎歌》 晋·谢芳姿

 

    团扇薄不摇,窈窕摇蒲葵。

    相怜中道罢,定是阿谁非。

    御路薄不行,窈窕决横塘。

    团扇鄣白日,面作芙蓉光。

 

  《古今乐录》曰:“《团扇郎歌》者,晋中书令王珉,捉白团扇与嫂婢谢芳姿有爱,情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王东亭(王珣)闻而止之。芳姿素善歌,嫂令歌一曲当赦之。应声歌曰:‘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珉闻,更问之:‘汝歌何遗却?’芳姿即改云:‘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后人因而歌之。”

 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三月,谢安为太保,擢升王献之出任中书令,掌中枢(宫廷)机要。后来王献之病笃,其族弟王珉代任中书令一职。故世称王献之为“王大令”,王珉为“王小令”。

 相传,王珉与二嫂的婢女谢芳姿发生恋情,两情相悦,以白团扇相赠,做为定情信物。但由于二人门第殊途,谢芳姿为情所扰,做事心不在焉,不小心触怒了女主人。王珉的二嫂十分恼怒,用手狠狠捶打芳姿,恰好被王珉的二哥王珣撞见,赶紧阻止,“夫人,你和一个婢女怄什么气啊?”

 其妻余怒未息,“这小妮子近来做事全不用心,我今儿个非得好好教训她。”

 王珣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孙子,书法家王羲之的侄儿。(晋孝武帝司马曜,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皇上,官封左仆射,并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晋安帝继位,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点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他开怀一笑,“夫人,我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这样吧,就罚她唱一曲,为你排解心中的烦恼。”

 王珉的二嫂看在他夫君的面上,“那好吧,你就唱一曲。若能让我消气,便饶放了你。”

谢芳姿因思念主人家的小叔子王珉,做错了事,联想到二人此生不可能比翼双飞,心中十分苦恼,便借团扇为喻,抒发心中的忧郁:“团扇薄不摇,窈窕摇蒲葵。相怜中道罢,定是阿谁非。”(团扇轻巧偏不用,美人手中摇蒲葵;心怜为何中道弃,定是有人说是非?)她见女主人尚未息怒,不得不重理思绪,继而吟唱道:“御路薄不行,窈窕决横塘。团扇鄣白日,面作芙蓉光。”(御驾难侍需矜持,美人伴君过横塘。所幸团扇遮炎日,娇脸方露芙蓉光。)她的嗓音清丽柔和,曲调委婉动人。恰逢王珉路过,耳中听得真切,缓步走进门来。

谢芳姿一曲唱毕,轻轻长叹一声,“白团扇,辛苦且流离,是郎眼所见?”

王珉不知道刚才发生过一场闹剧,便询问道:“芳姿,你刚才唱得很好听,怎么不唱了(汝歌何遗却)?什么叫:‘辛苦且流离’,是指手上的白团扇吗?”

谢芳姿见到心上人,忙以扇遮面,窘急而言:“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

——东晋时代,世族通婚十分盛行,为了彼此间的政治利益,世族之间往往结成儿女亲家。有一些出身高贵的女子嫁入夫家后,常会凭借娘家的权势,限制丈夫接纳门第低微的女子为妾。那谢芳姿天性聪颖敏捷,而屈为世族婢女。这真的是:自古佳人多薄命?

后来,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遇见一位从嫁媵婢,秀色可餐,便作一小令:“鬓鸦脸霞,屈杀了将陪嫁。规摹全似大人家,不在红娘下。巧笑迎人,文谈回话,真如解语花。若咱得他,倒了蒲桃架。”

关汉卿在此小令中,戏言:咱若娶得这一媵婢,定会闹腾得家中倒了蒲桃架!

 


NO.4  《班婕妤咏扇》南朝·江淹

 

    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

    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

    彩色世所重,虽新不代故。

    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

    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

 

    这是一首以班婕妤为题材的乐府诗。

在此诗中,江淹引用了“秦穆公女弄玉”的典故:“传说春秋时秦有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慕之,穆公遂以女妻之。史教玉学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穆公为作凤台。一日,夫妇俱乘凤凰升天而去。”

汉魏六朝,纨扇流行。在江淹一生所经历的宋、齐、梁三朝,离开西汉时代已有450多年。此时的纨扇,即团扇、宫扇、合欢扇,已成为一种工艺品。纨扇的种类很多,有罗扇、绢扇、碧纱扇、蝉翼扇之分;纨扇的形态,也有了圆形、长圆形、六角形、葵花形、海棠形、梅花形等。

“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此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在六朝时期,制扇匠人已在扇面上绘画出各种彩色的人物、花鸟、鱼虫、山水;另一方面,是隐喻身为汉成帝婕妤的班妃命运,远不如秦王之女弄玉,可以与心上人萧史一起升天成仙。

 “彩色世所重,虽新不代故。”这也是以扇喻人的双关之语,承前启后:“窃愁凉风至”,一到深秋之际,玉阶之上“君子恩未毕”——君恩未尽,昔日的宠妃,已被“零落”于皇太后的长信宫。

  在此,“零落”可以解读为:零落成泥碾作尘。诗人将它喻为汉宫一代红颜班婕妤的命运,不能不使人扼腕长叹。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据传:“淹年十三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一次,他砍柴时捡到一顶“貂蝉”(一种官帽),本想卖掉换一些粮盐,但母亲说是一种官运,要他妥善收藏,以备日后使用。江淹从此发愤读书,不久便显露出卓越的文学才华。

泰始二年(466),江淹初入仕途,随宋建平王刘景素赴南兖州,意外受到广陵令郭彦文案的牵连,被诬受贿入狱。他在狱中愤而写下《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感动了建平王,即日获释,出任王府主簿,随刘景素出镇荆州、京口,为镇军参军,领南东海郡丞;泰豫元年(472)宋明帝刘彧去世,刘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篡逆,江淹赠诗以讽,被贬为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宋顺帝刘凖升明元年(477),萧道成辅政,召江淹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府参军。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初年(479),江淹为骠骑将军、豫章王的记室,兼参掌诏册、典国史,拜为中书侍郎。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483—493),他出任骁骑将军、建武将军、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齐少帝萧昭业即位,他以本官兼御史中丞;齐明帝萧鸾时代(494—498),他任廷尉卿、加给事中,迁冠军长史,加辅国将军。后任宣城太守、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秘书监。东昏侯萧宝卷误国,江淹微服投奔萧衍;萧衍辅政,他任冠军将军、秘书监,兼司徒左长史,后调任吏部尚书,拜为相国右长史。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502),江淹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

   纵观江淹的一生经历,虽然有点跌宕起伏,却也算是官运亨通。他把心中的无限感慨,随时诉诸笔端,妙笔生花,阅其诗文,无不令人拍案叫绝。他最为优异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辞赋方面,与鲍照一起著称于世。后人常把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一起点评为南朝辞赋的绝唱之作。

  江淹三十五岁时,即被拜为中书侍郎,风华正茂,声名显赫。后有史家评论:“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故而,文坛素有“江郎才尽”之说,江郎即指江淹。此说首见于南梁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约468—518)的《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276—324,晋代学者、文学家),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之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从江淹现存的文集来看,自齐武帝永明初年,至江淹没于天监四年,他的确是少有佳作传世,这也似乎印证了“江郎才尽”一说。为此,宋代诗人曾极还写下一首《梦笔驿》,记录了江淹的这一人生花絮: 晋尚清谈笔力衰,文章高下亦随时。 景纯不作文通死,五色毛锥付与谁。

 但是,我通过细阅史书,以为“江郎才尽”,只是一句文人的戏言,这其实跟江淹晚年的生活情趣息息相关。江淹在《自序传》中直言:“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甸,右带瀛泽。青春爱谢,则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则独酌虚室,侍姬三四,赵女数人。否则逍遥经纪,弹琴咏诗,朝露几间,忽忘老之将至。淹之所学,尽此而已矣。”江淹也曾告谓子弟:“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

  透过上述心声,让我们看到了江淹这位南朝文学大家晚年追求仙风道骨的内质。他的晚年,无疑是在追求归隐山林,淡出仕途,并非江郎真的才尽!

   附旧闻:

  梦笔驿,在萧山(今浙江杭州萧山区)县城东北附近,有一南朝人江淹的旧居,相传江郎暮年在此梦还五色笔,才华尽失。呜呼!传闻而已。

NO.5  《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 南齐·谢朓

 

    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

    相逢咏蘼芜,辞宠悲团扇。

    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

    徒使春带赊,坐惜红妆变。

    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

    故人心尚尔,故人心不见。

 

    这是一首将王昭君、陈阿娇、班婕妤三位历史美女联在一起,诵吟哀悼的乐府诗。

“掖庭聘绝国”,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春三月,由于甘延寿、陈汤在西域康居城斩杀郅支单于,使匈奴呼韩邪单于心中畏惧汉廷,自请入朝谒见,并乞求为汉女之婿。汉元帝刘奭恩准,命人将后宫美人图取来,随手圈了一位宫女,钦点为汉家公主,下嫁给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匈奴称王后为阏氏)。于是,在汉宫妃嫔的居住处掖庭,一位绝色美女应运而生,她就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奉皇命远嫁绝国,流传下一段十分悲凉的千古佳话。

“长门失欢宴”,讲述了陈皇后失宠的典故。陈阿娇失宠,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下一首《长门赋》,令汉武帝刘彻阅后伤感,再次亲幸于她,犹如补上一席失欢之宴。

“相逢咏蘼芜,辞宠悲班扇。”是指汉成帝刘骜宠信班婕妤时,与其一起采摘、歌咏蘼芜(一种秋天开白花的草本植物),而后有了赵飞燕,便将她冷落于王太后的长信宫。班婕妤辞宠之后,悲情于秋扇,写下一首《团扇诗》(也称《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徒使春带赊,坐惜红妆变。”这是借景喻事,哀叹汉帝重色,君恩易变,“生平一顾重,宿昔千金贱”,过了一宿,昔日“千金”也会变成一钱不值。

 谢朓至此,重复使用了“故人心……”,以“人心尚尔”、“人心不见”,倾诉出郁积于心的一腔怨情!

谢朓(公元464—499年),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谢据,系谢安的二哥;祖谢述,任吴兴太守;父谢纬,拜散骑侍郎。

谢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在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二十岁时,“解褐入仕”,靠着祖荫,担任了无关紧要的闲官,过起了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士族生活。当时,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酷爱文学,广召天下文士,谢朓、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八人,相聚相识,结为“竟陵八友”。他们创作的诗歌,在体制与声韵上都独树一帜,开创了“永明体”新诗。尤其是谢脁的五言新诗,充分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因为与谢灵运同宗同族,他被世人誉为“小谢”。

 齐永明九年(公元491年)春,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文官衔),出镇荆州,写下不少诗篇,受到了萧子隆十分优厚的礼遇;但却遭到了随王府长史王秀之的忌恨。那王秀之密奏朝廷,时逢齐武帝萧赜病重,即敕诏把谢朓召回京师。这对于谢朓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南朝宋、齐之世,政坛极其黑暗。一个钟鸣鼎食的显宦人家,昨日门庭前还是车马塞道,今天就可能遭受灭族之灾。昔日,谢朓的生母虽然贵为皇家公主,然而其伯父谢综、谢约因为卷进了政治案件,与谢朓的舅公范晔一起被诛死,谢朓的父母遭受牵连,一度也被迫迁离京邑。这些往事,对于天性聪颖的谢朓来说,印象极为深刻。他在回京城的新林道上,面对大江,写下一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结尾为:“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非常真实地流露出谢朓当时的恐惧心理。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冬,齐武帝萧赜驾崩,其长孙萧昭业即位。由于介入了萧子良与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王融惨遭诛杀,萧子良也忧惧而死。次年秋季,齐明帝萧鸾废除萧昭业,改立年仅十五岁的萧昭文为帝;在短短三个月中,又假手萧昭文,一一诛杀完齐武帝的王子王孙,最后再谋杀萧昭文,坐上了帝位。谢朓是亲眼目击了这一系列的宫廷争斗,虽然被封为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等腹心要职,心中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痛苦之中。

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夏天,谢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在此任上,谢朓将诗歌创作推向了量与质的高峰。他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在宣城时期写下的作品。所以,谢朓被后人称为“谢宣城”。这时,他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哲理,很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得“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

 齐建武四年(公元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郡太守。届时皇帝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方面经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谢朓的岳父王敬则时任会稽太守,因为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派人加以监视。王敬则恐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派人到南东海郡与谢朓商榷起义之事。谢朓害怕自己被卷入,便扣住来人,径自向上告发,本意想阻止这场叛逆发生。不料,王敬则被萧鸾灭族,谢朓于事后哀叹:“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

 同年初秋,萧鸾病逝,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继位,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人的合谋之下,又有一起篡逆阴谋悄然兴起。由于谢朓拒绝了奉立新帝的要求,被萧遥光投入冤狱,随即处死,年仅三十六岁。

谢朓作为“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南朝就享有盛名。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脁)诗,便觉口臭。”而当年久负盛名的刘孝绰也非常推崇谢眺,“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谢朓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新诗技巧,对于唐代诗坛亦有深刻的影响。杜甫曾说:“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寄岑嘉州》)而李白一提到谢脁,更为倾倒:“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故而,清人王士稹在《论诗绝句》中戏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附记:安微宣州谢朓楼

谢眺楼位于安微宣州市区。在南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谢眺出任宣城太守,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他在常在此楼吟诗作赋,自娱自乐。

 唐初,宣城人怀念谢朓,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李白一生曾多次来宣城,登楼凭吊,赋诗抒怀,写下许多传世佳作,故北楼又被传为“谢公楼”、“谢朓楼”。此后,楼的周围陆续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而历代宣州刺史或知府,也均慕名对此楼作过修葺。至今,人们将谢朓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NO.6  《拟古》二首  南齐·王融

 

    花蒂今何在,亦是林下生。

    何当垂双髻,团扇云间明。

 

    镜台今何在,寸身正相随。

    何当碎联玉,云上璧已亏。

 

  这是二首以团扇、玉镜台为喻的古乐府诗。

 东晋骠骑将军、始安郡公温峤(公元288—329年)早年出任并州长史,随刺史刘琨北征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获得玉镜台一枚。一天,温峤的姑妈委托他代为物色佳婿。其时,温峤之妻刚故世,有心迎娶那“甚有姿慧”的堂妹为后妻,便回答姑妈:“佳婿难得,不过象我这样的,还能找到,不知姑妈是否中意?”姑妈道:“生逢乱世,丧败之余,只要能求一个活路,就足以安慰老身晚年,哪敢企望得到像你这样的俊才?”过了几天,温峤告诉姑妈:“我已找到可为佳婿之人,门第、声誉、地位均不比我差。”随后,送上一枚玉镜台作为聘礼。姑妈心中大喜,忙和女儿细说原委。到了结婚那一天,侍儿以纱扇遮住新娘的脸,送入洞房。新娘透过纱扇,发现新郎正是温峤,即刻扔掉遮羞之扇,抚掌大笑,言:“我早就猜疑老妈的话,果然与我所卜相符。”(此事见《世说新语-假谲》)由此,“玉镜台”便被引伸为“婚娶定聘”的代名词。

世说新语》为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公元403—444年)撰写的笔记小说,主要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时期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突出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上层人物的“魏晋风度”。王融将温峤的“玉镜台”典故,与班婕妤的“团扇”典故联系在一起,写成上述二首五言诗《拟古》,语短情长,隐喻人世间难觅永恒的爱情。

    我给这二首拟古诗的注释:

    一、花落蒂在情何在,团扇高悬云雾间。

    二、镜台已碎心亦碎,何苦再忆珠联璧?

 王融(公元468—494年),字元长,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初仕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任法曹行参军,后迁太子舍人、秘书丞。

 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齐武帝萧赜在芳林园举办“修禊”雅聚,宴请朝臣,使王融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受到世人称颂。

   十一年,齐武帝使王融作为外交主客,在瑶池堂接待北魏使者房景高、宋弁。宋弁见王融年少,相问:“主客今年几岁?”王融戏答:“五十之年,久逾其半(即二十七岁)。”宋弁再问:“我在北朝闻主客作《曲水诗序》。”房景高也插话道:“我在北地亦闻主客此文,胜于前朝的颜延年,很想拜读一下。”王融便出示《曲水诗序》,让二位北魏使臣传阅。宋弁阅后,当即称诵:“昔观相如《封禅》,以知汉武之德;今览王生《诗序》,用见齐王之盛。”

  王融昔日与谢朓、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惺惺相惜,结为“竟陵八友”,创建讲究声律的新变体,即“永明体”新诗,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发展。他的乐府诗音韵和谐,“词美英净”,(《诗品》)如“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江皋曲》)他那一首“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颦容入朝镜,思泪点春衣。”(《古意》)更显出独特的风韵。后人常把王融诗与谢朓诗相提并论,可见其成就虽不如谢朓,但二人的诗风确有共同之处。

时年,齐武帝萧赜疾笃,萧子良在殿内伴驾,太孙萧昭业尚未赶到,王融即戎服绛衫,于中书省门口阻止东宫人不准进,期盼着萧子良能够继位。不料,萧赜回光返照,忽又苏醒过来,传太孙萧昭业入殿,将帝位传授于他。王融得知萧子良不得继位,长叹道:“公(萧子良)误我。”由此,萧昭业深恨王融,继位十日后,即将他收入廷尉狱。然后,命御史中丞孔稚珪上疏,弹劾王融。

 王融被捕入狱,萧子良内心忧惧不敢相救。王融即上书自辩:

 囚实顽蔽,触行多愆,但夙忝门素,得奉教君子。爰自总发,迄将立年,州闾乡党,见许愚慎,朝廷衣冠,谓无衅咎。过蒙大行皇帝奖育之恩,又荷文皇帝识擢之重,司徒公赐预士林,安陆王曲垂眄接。既身被国慈,必欲以死自效,前后陈伐虏之计,亦仰简先朝。今段犬羊乍扰,纪僧真奉宣先敕,赐语北边动静,令囚草撰符诏,于时即因启闻,希侍銮舆。及司徒宣敕招募,同例非一,实以戎事不小,不敢承教。续蒙军号,赐使招集,衔敕而行,非敢虚扇。且格取亡叛,不限伧楚,“狡弄声势”,应有形迹;“专行权利”,又无赃贿;“反覆唇齿之间”,未审悉与谁言?“倾动颊舌之内”,不容都无主此。但圣主膺教,实所沐浴,自上《甘露颂》及《银瓮启》、《三日诗序》、《接虏使语辞》,竭思称扬,得非“诽谤”?且王公百司,唯贤是与,高下之敬,等秩有差,不敢逾滥,岂应“訾毁”?囚才分本劣,谬被策用,悚怍之情,夙宵兢惕,未尝夸示里闾,彰曝远迩,自循自省,并愧流言。良由缘浅寡虞,致贻嚣谤。伏惟明皇临宇,普天蒙泽,戊寅赦恩,轻重必宥。百日旷期,始蒙旬日,一介罪身,独婴宪劾。若事实有征,爰对有在,九死之日,无恨泉壤。

  这应该算作王融的“绝笔书”吧?

 好一篇锦绣文章!

此生在南齐的政治舞台上,跟错了主子的王融,最终被赐死于狱中,时年二十七岁。呜呼,哀哉!

NO.7  《咏秋月》南齐·虞羲

 

    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

    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

    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

    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

    这是一首咏月喻人的乐府诗。

 

    若是用白话来注释:

    秋月高悬楼台端,清辉映入长门殿。

    初生相似白玉钩,月盈圆润如团扇。

    一旦天庭浮阴霾,耀眼金波时不见。

    倘若际遇赏心者,光照恩宠上林苑。

 

    诗中金波:指月光。西园:为汉代上林苑的别称。

 汉司马相如为《长门赋》自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中国文人常以“长门宫”,借喻女子失宠生活的寂寞凄凉。而虞羲的这首《咏秋月》,则是借用“长门宫”的典故,隐喻人生际遇,如同月缺月圆;而人的一生,又离不开“际遇”二字。可谓:用典奇巧,别开生面。

 虞羲(公元?—510年前后),字子阳,会稽人。入仕为齐始安王萧遥光的侍郎,兼齐建安王萧宝寅征虏将军府主簿、功曹、记室、参军事。梁武帝萧衍开国,拜为中常侍(按钟嵘《诗品》中所注:梁常侍虞羲),兼晋安王府侍郎。天监(502—519)中期去世。另据《南史-江淹、任昉、王僧孺传》中记载:“虞羲字士光,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盛有才藻,卒于晋安王侍郎。”这里的晋安王,应为梁武帝的第三子萧纲:“天监二年十月丁未,生于显阳殿。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梁书-简文帝传》)

 虞羲之诗,奇句清拔,以《咏霍将军北伐》最负盛名。“未穷激楚乐,已见高台倾。当令麟阁上,千载有雄名。”他在歌颂霍去病征讨匈奴的不朽战功之时,对他的英年早逝,感到十分惋惜。反映了齐、梁年间,许多文人志士渴望北伐,统一中原的真实心愿。

此外,“共盈一樽酒,对之愁日暮;……佳期难再得,但愿论心故。”虞羲的《送友人上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相送友人的离别之情。故钟嵘在《诗品》中点评:“子阳诗奇句清拔,谢朓常嗟颂之。”

    附录:

    虞羲《咏霍将军北伐》

    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长城发势险,万里与云平。凉秋八九月,虏骑入幽并。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书时断绝,刁斗画夜惊。乘墉挥宝剑,蔽日引高旍。 云屯七萃士,鱼丽六郡兵。  胡笳关下思,恙笛陇头鸣。 骨都先自詟,日逐次亡精。玉门罢斥堠,甲第始修营。位登万庚积,功立百行成。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未穷激楚乐,已见高台倾。当令麟阁上,千载有雄名。

  虞羲《送友人上湘》

 濡足送征人,蹇裳临水路。 共盈一樽酒,对之愁日暮。 汉广虽容舠,风悲未可渡。佳期难再得,但愿论心故。 沅水日生波,芳洲行坠露。 共知丘壑改,同无金石固。

NO.8  《团扇歌》梁·武帝萧衍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

    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

 

 这是一首赞美白团扇的咏物诗,也可算作言情诗。

萧衍信手而作这首《团扇歌》时,与昔日班婕妤借秋扇抒发怨情的心态,绝然不同。他完全是在享受白团扇与美娇娘一起带来的人生乐趣。“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这是何等惬意,何等舒心!“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好一个“净”字,把诗人喜爱手中白团扇的心情,描绘得非常真切,极具画龙点睛之功!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他从小就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登极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代皇帝中,可以堪称翘楚,尤其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成就更为突出。史书称道萧衍:“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在学术方面,萧衍对经学、史学的研究,十分卓著。经学方面,萧衍曾撰著《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他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史学方面,萧衍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史书颇为自负,曾对朝臣述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传到两宋时期,皆已流失,着实是一件非常遗憾之事。

 萧衍一生还倾注了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于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承前面所述,萧衍与谢朓、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等,昔日都是竟陵王萧子良幕府的“竟陵八友”,都是探索“永明体”新诗的志同道合者。因此,萧衍至今还留下80多首诗歌,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

 天监十一年,萧衍还曾亲自动手修改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前者产生于京邑建康周围,此地相袭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创作《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萧衍所作的乐府诗,大都以情歌为主、以女性为咏唱对象。他的许多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恼,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值得一提,当年在梁武帝萧衍的直接影响与倡导之下,南朝梁代的文化事业,发展为两晋以来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后有唐代著名史学家李延寿,著书《南史》时点评: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制作礼乐,敦崇儒雅,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美哉,伟哉,梁武帝!

后世某一些文人,只记住了梁武帝三次遁入空门、舍身同泰寺的历史典故,却遗忘了萧衍更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多才多艺、博闻广识的“文学家皇帝”。

 


NO.9  《望月》 梁·简文帝萧纲

 

    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妆。

    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

 

   这是一首以月述情的乐府诗。

  此诗中,“画堂”指宫殿,“梅梁”指宫中大梁,“七子镜”指汉宫铜镜。

 史传:汉代制作铜镜,图案式样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因受到当时帛画、壁画、石刻等的影响,跳出了战国铜镜中抽象纹饰的束缚,一些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乳钉禽兽纹等,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其中,乳钉禽兽纹的铜镜上分置五至九乳钉不等,并以七乳钉为多,古人称之为“七子镜”。七子镜的七种图纹,细分为:朱鸟、鼓瑟吹芋、豢龙、龟游莲叶、天禄、白虎白鹿、蟾蜍等,均为汉代盛行的祥瑞之物。

 在此诗中,萧纲将“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的明月,比作汉宫“七子镜”。并以七子镜,对仗九秋霜。形似明镜照画梁,影如秋霜多感伤。接下来,他思景:桂花那不落,叙事:团扇与谁妆?两耳空闻琴瑟声,难赴西园觞歌行!

 真是:举头望月,忧郁伤怀!

 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03─551年),字世绒,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天监二年(503)十月出生于显阳殿。4岁封为晋安王,12岁持节都督七州诸军事,历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丹阳尹、益州刺史、南徐州刺史、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四月,昭明太子萧统薨,他被册封为太子。太清三年(549)五月,由于梁武帝晚年引狼入室,遭到东魏降将侯景的软禁,致使皇权旁落,撒手归西。太子萧纲入继大统,不到二年,又被侯景废为晋安王,幽禁二个多月,最终让彭隽、王伟用二百多斤的大土袋活活闷死,终年49岁。

 萧纲一生雅好诗赋,文学造诣很高。然而,他的诗伤于轻艳,与徐陵、庾信等人形成一种“宫体诗”的流派。如描写女性声容情态的《咏内人昼眠》、《咏舞》、《美人晨妆》等,都属于这一类。但史臣还是评价他:“天才纵逸,冠于今古。”萧纲另有一首《有所思》,也是“咏扇”之作:

    昔未离长信,金翠奉乘舆。何言人事异,夙昔故恩疏。

    寂寞锦筵静,玲珑玉殿虚。掩闺泣团扇,罗幌咏蘼芜。

    此诗怀古咏扇,追忆班婕妤,与谢朓的《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颇为相似,结构却是一首典型的“宫体诗”。

 


NO.10  《班婕妤》梁·元帝萧绎

 

    婕妤初选入,含媚向罗帏。

    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

    谁知向辇爱,遂作裂纨诗。

    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

 

    这是一首咏叹班婕妤的乐府诗。

 在此诗中,萧绎引用了“班妾辞辇”的典故:班氏入宫初为少使,颇得汉成帝欢心,不久被封为婕妤,贵宠无比,几乎与许皇后相等,“建始、河平之际(前32—前25年),许、班之贵,倾动朝野。”她获得了无数嫔妃一生梦寐以求的宠爱与尊荣,但却从不恃宠骄横。一次,汉成帝乘坐皇帝御驾出游,邀班婕妤同乘。她不仅谢绝,还举古画为例,进谏皇帝:圣贤之君,身边应该聚集贤臣而不是女色。此事传入太后的耳朵,王政君当即夸赞:“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于是,“班妾辞辇”成为后宫嫔妃的德行楷模。

 萧绎颂扬班婕妤,认为她并不在乎赵飞燕争宠,“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诗人借问“谁知向辇爱”,应答“遂作裂纨诗”,把班婕妤受宠与悲秋的心理反差,跃然于纸上。从而点明主题,为班婕妤愤然不平。最终二句,他肯定了班婕妤的明哲保身,“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因而,没有在后宫中遭遇到不得善终的悲剧。

 梁元帝萧绎(公元508—554年),字世诚,梁武帝的第七子。天监七年八月出生,7岁封为湘东郡王,18岁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历任丹阳尹、江州刺史、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梁武帝薨时,他为侍中、司徒、都督中外诸军事,镇守荆州,移檄远近,举兵讨伐窃国之贼侯景。大宝三年(552)三月,王僧辩率巴、定、宣、郴州诸路大军与陈霸先的甲士三万、舟舰两千在白茅湾会师,围剿刚刚窃得帝位不久的侯景,结束了长达四年的南梁“侯景之乱”。十一月,湘东王萧绎在江陵称帝,建元承圣,史称梁元帝。

   然而,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也在蜀地称帝,改号天正。于是,萧绎出兵与八弟萧纪交战,给西魏有了可乘之机。承圣二年(553)八月,萧纪败亡,成都守将投降西魏。次年十一月,西魏宇文泰举兵突袭江陵,萧绎正和群臣在大殿上讲研《老子》,大家皆半信半疑,下令戒严。不久得报,似乎没见西魏有动静。于是皇帝和大臣又重聚朝堂,又开始研习《道德经》,群臣皆身穿铠甲上课,也算是朝中一大奇观。不久,梁军兵败江陵,萧绎被西魏俘获,最终也与简文帝萧纲一样,被人用大土袋活活压死,时年47岁。

萧绎天生眇一目,却能书善画,擅长作文,军政诏书,挥笔而就,有人将他归为南朝画家。据史载:梁元帝萧绎善绘佛象、鹿鹤及景物写生,还善画外国人物形象,在任荆州刺史其间,绘有《蕃客入朝图》,精心描绘了梁代25位朝觐中国皇帝的列国使臣形象。此画现已残损,仅存12位,皆在人物身后以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与历代交往的情况、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臣有来自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和末国等,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外,萧绎还提倡“立身须谨慎,为文须放荡”,写了大量“宫体诗”,专门描写女性的体香轻汗、翠眉怨黛、纤腰玉手以及轻帏罗帐、绣被锦衾等,挑逗、暗示、玩味、意淫的色彩很浓。这无疑与南朝那种轻靡冶艳的社会现象、宫廷风气,息息相关。

  附记:中国文化的一场浩劫

 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一月,梁元帝萧绎被西魏大军围困于江陵,他一面委派两位侄子出城向魏军主帅于谨求和,一边退守东阁竹殿,下令中书舍人高善宝尽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然后,他心欲赴火自尽,却被宫人一起上前止之。临死烧书,梁元帝乃古今亡国之君第一人。悲惧之余,萧绎以剑砍柱,大叫“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当年,活字印刷术尚未发明,萧绎所焚毁的,一部分是他的一生珍藏,另一部分则是王僧辩从京邑建康运来的皇室精品,皆是手抄书卷。被他付之一炬,后世视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NO.11  《春思》 梁·萧子云

 

    春风荡罗帐,馀花落镜奁。

    池荷正卷叶,庭柳复垂檐。

    竹柏君自改,团扇妾方嫌。

    谁能怜故素,终为泣新缣。

 

  这是一首叹春惜春、喻扇喻情的乐府诗。

在南朝齐、梁时期,萧子云的诗比较清浅明丽,流露性情。诗中前四句,写得随心所欲,却把女人春思的环景描绘得非常到位:春风荡漾入深闺,春花飘逸落妆台;池荷才露尖尖角,杨柳已绿垂窗檐。接下来,他引用了“竹柏异心”的典故。西汉东方朔言:“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东汉王逸注:“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达也;柏心实,以喻君暗塞也。言己性达道德,而君闭塞,其志不合,若竹柏之异心也。”南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借用此语:“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也。”

 诗人随后直奔主题:竹空柏实,君王自改,团扇未用,妾心已嫌,“谁能怜故素,终为泣新缣。”他以“怜故素”,对仗“泣新缣(缣:古时一种细薄的丝织品,常用于书写文字。)”,叹春惜春、喻扇喻情,诗虽终而言未尽!

萧子云(公元486—548年),字景乔,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齐豫章王萧嶷的第九子。齐建武四年(497),12岁封新浦县侯;梁天监十三年(514),30岁初仕为秘书郎、太子舍人,著《东宫新记》,后任晋安王文学、司徒主薄、丹阳尹丞,与时为丹阳尹的萧绎结为“布衣之交”;中大通三年(531),封贞威将军、临川内史,兼侍中。大同二年(536),迁员外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

萧子云性格沉静,师承锺繇、王羲之、王献之,“少善草、行、小篆,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梁武帝欣赏他:“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实,当与元常(锺繇)并驱争先。”初唐书家欧阳询(557—641)评说他的飞白:“张乌巾(张弘)冠世,其后逸少(王羲之)、子敬(王献之)又称绝妙尔。飞而不白,萧子云轻浓得中,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另一位唐代著名画史画论家张彦远(约815—879)在《法书要录》中评其真、草:“少师子敬,晚学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相传:子云笔用胎发,故纤细不失。其传世墨宝,尚遗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

梁太清二年(548),发生“候景之乱”,宫城失守,萧子云东奔晋陵,饿死于显灵寺,时年63岁。

 


NO.12  《远期》  梁·张率

 

    远期终不归,节物坐将变。

    白露怆单衣,秋风息团扇。

    谁能久别离,他乡且异县。

    浮云蔽重山,相望何时见。

    寄言远期者,空闺泪如霰。

 

  这是借“秋风息团扇”,呼唤远行者早日归来的一首乐府诗。

 夫君远行终不归,节气事物转眼变。自古:“白露怆单衣,秋风息团扇。”谁能长久惜别离,何况远在他乡异县。夫君可知,娇妻在家“浮云蔽重山,相望何时见?”唯有“寄言远期者”,早日归来。此时闺中之妻,已然泪如霰。

    霰:本义为雪珠,而诗人却将它比作泪珠。可谓思念之切,期盼之急。

  张率(公元475—527年)字士简,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祖张永,宋右光禄大夫。父张瑰,齐世显贵,归老乡邑。张率12岁习文,每天作诗一篇,稍后学赋,至16岁已写下二千余篇诗赋。初仕为著作佐郎,齐建武三年(496),22岁举秀才,除太子舍人、迁尚书殿中郎。萧衍拜相辅政时,出任相国主簿。梁天监初,历任鄱阳王(梁武帝异母弟萧恢)友、司徒(谢朏)府掾、文德省待诏、秘书丞,梁武帝评价他:“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可见萧衍对他恩宠殊尤。天监七年(508),权建安王(梁武帝异母弟萧伟)中记室、参军;八年调任晋安王、云麾将军(萧纲)中记室,此后伴随晋安王十年,出镇南兗州、荆州、江州,担任王府谘议参军、记室,领江陵令,出监豫章、临川郡;后为司徒右长史、扬州别驾,晚年出任新安太守。大通元年(527),因丧母,丁忧,伤感至深而病逝,时年53岁。

梁武帝有一诗表彰张率:“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余虽惭古昔,得人今为盛。”故而,在简文帝萧纲7岁之时,萧衍就派张率扶佐这位儿子长达十年。正因为跟萧纲朝夕相处,张率的《日出东南隅行》、《楚王咏》、《白纻歌九首》、《长相思》等,“宫体诗”色彩很浓,尤以一首《清凉》为最:登台待初景,帐殿霭余晨。 罗帐夕风济,清气尚波人。 长簟良可仰,平莞温未亲。 幸愿同枕席,为君横自陈。

NO.13  《还渡浙江》梁·刘孝绰

 

    季秋弦望后,轻寒朝夕殊。

    商人泣纨扇,客子梦罗襦。

    忧方自难遣,况复阻川隅。

    日暮愁阴合,绕树噪寒乌。

    蒙漠江烟上,苍茫沙屿芜。

    解缆辞东越,接舳鹜西徂。

    悬帆似驰骥,飞棹若惊凫。

    言归游侠窟,方从冠盖衢。

 

  这不是一首“咏扇”诗,却是一篇文采锦绣、辞藻华丽的“秋归”佳作。

“季秋弦望后,轻寒朝夕殊。”每到秋季月缺之日,天气变得冷暖无常。届时,“商人泣纨扇,客子梦罗襦。”此诗中,商人、客子均指离乡游子,纨扇、罗襦拟喻家中娇妻,一泣一梦,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忧方自难遣,况复阻川隅。”思乡的忧愁自难排解,何况还隔着浙东山水。且看:“日暮愁阴合,绕树噪寒乌。蒙漠江烟上,苍茫沙屿芜。”这四句诗,将那江边的秋景描绘得十分凄迷,令人愁怅。游子“解缆辞东越,接舳鹜西徂”,坐上渡船,往西驶行。此时此刻,他心中企盼着“悬帆似驰骥,飞棹若惊凫”,将“悬帆”变成快马,使“飞棹”盼为飞鸟,早早返回那“游侠窟”。诗人把“家”戏言“游侠之窟”,最终离开浙江山水,踏上了“冠盖相望”的通衢大道。(衢: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四达谓之衢——《说文》)

    细细解读这首古诗,不能不为刘孝绰笔下的这位商人、客子的“秋归”之盼、“秋归”之事所感动。这难道不正是因为“秋景、秋扇”而诞生的一首“秋归”佳作?!

  刘孝绰(公元481—539年),本名刘冉,字孝绰,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幼小聪敏,7岁能文,舅父王融常在朋友面前夸他“神童”。梁天监初年,刘孝绰22岁入仕为著作佐郎,任太子舍人、兼尚书水部郎。一次,他伴君侍宴,“于坐为诗七首,高祖(梁武帝)览其文,篇篇嗟赏,由是朝野改观”,梁武帝派他出任青、北徐、南徐三州知事,成为安成王萧秀(萧衍的七弟)的记室、谘议参军。不久,调任太子洗马、上虞令、秘书丞;接下来,再次出京担任安成王萧秀的谘议参军、记室。天监十七年(518)春,萧秀亡殁,他走马调任骠骑大将军、司徒萧宏的谘议参军、右长史,后为太府卿、太子仆,复掌东宫管记。普通七年(526),湘东王萧绎出镇荆州,他也随行为谘议参军;后来回京出任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继而调任临贺王萧正德(萧衍六弟萧宏的第三子,曾过继给萧衍当嗣子)的长史。他晚年担任朝廷秘书监,于大同五年(539)卒于此任,时年59岁。

 刘孝绰入仕,就被梁武帝安排在“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的身边为幕僚,掌东宫管记。他曾与王锡、张缵、陆倕、张率、谢举、王规、王筠、到洽、张缅,同为东宫十学士。萧统建乐贤堂,令画工先画刘孝绰之像,悬于堂内,以示敬重。(《梁书-刘孝绰传》:太子起乐贤堂,乃使画工先图孝绰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由此,刘孝绰做过的一件大事,值得我们后代文人缅怀于他。那就是在天监十五年,他帮助萧统编撰了一套“古代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十分注重风格的典雅,文字的骈丽,“自谓毕乎天地,悬诸日月”。专注于选文学价值,不选经、子,史书也只录“辞采”、“文华”部分。该《文选》初成时总量达“千卷”,后被精选成三十卷,分三十八类,包括先秦至梁代的诗文辞赋及较有文采的史论传赞等共计七百余首(篇),收录前朝名家一百三十余人。使古代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及其作品,赖此得以保存和流传,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后有不少学者为其作注。唐朝显庆年间,李善(约630—689,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今武汉市洪山区九峰盘龙山有其墓葬。)搜集了很多史料,把《昭明文选》分为60卷进行注释,使其得到广泛的流传。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合注《文选》,称“五臣注”。

从唐代始,习文之人就常把《昭明文选》当作首选教材。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要求儿子“熟读文选理”;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曾实录下民间的一句谚语:“文选烂,秀才半”。这一《昭明文选》的著作权,虽然记在梁代萧统的名下,却应归功于刘孝绰等昭明太子的幕僚们。

   梁元帝萧绎为刘孝绰题写墓铭:“鹤开阮瑀,鹏翥杨修,身兹惟屈,抉摇未申”。萧绎将他比作三国时代的名士阮瑀、杨修,褒赏惋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除此之外,刘孝绰还写有一首《班婕妤怨》: 应门寂已闭,非复後庭时。  况在青春日,萋萋绿草滋。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 讵忆游轻辇,从今贱妾辞。

此诗,直言描述了班婕妤“咏扇”的哀怨之情: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履綦:指足迹、踪影)。不能不使后辈文人,一声长叹:曾经长忆轻辇爱,而今吟作贱妾辞!

附录:上海朵云轩在“200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唐-李善注文选六十卷”,为竹纸线装十册二函;署年:清仿汲古阁刊本;鉴藏印:永佑庆长寿康(白);开槌说明:“本书墨、绿、朱、橙四色通篇满批并有所发明,惜不知何人所书,可见清代前贤读书用功之深。”竞拍底价为15000元,最后以16800元成交。

NO.14  《与苏九德别诗》  梁·何逊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这首诗以秋月、团扇,咏叹离别之情。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偃:停、止息)。”梦中思君变颜变色,相见咫尺欲语又止。何况再度相会,你我天各一方,还渺茫无期。“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真是:文人重情伤离别,思言太多口难开。踟躇无语暂且举杯,转眼之间不再相见。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每逢十五月明时,当知我心长忆君。却不知来年芳草萋萋时,彼此会否怀抱不同不相闻?

 何逊此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写了与友人苏九德的真挚情感。二位好友分手道别,失言、举杯、触景、生情、寄语,彼此心照不宣、心灵相通。这是一首咏叹离别、寄语未来的五言诗佳作!

何逊(约466—519年),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祖父何承天,南朝宋御史中丞,是一位博学渊通的天文学家、文学家。何逊8岁能赋诗,齐永明四年(486)举为秀才,年仅20岁。其文才出众,受到社会名流的高度赞赏。沈约(441—513,南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宋书》等)读何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451—503,梁尚书右仆射)阅何文:“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古今,见之何生矣。”梁天监六年(507),何逊进入建安王萧伟(萧衍的八弟)幕府,任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并随王出镇江州。天监十三年(514),他调往安成王萧秀(萧衍的七弟)的郢州幕府,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因母丧,丁忧去职,于天监十六年(517)守孝期满,出任庐陵王萧续(萧衍的第五子)记室,随王出镇江州,不久因病故逝,终年53岁。

何逊是“永明体”新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重视审音炼字、工偶精对,取得较高成就。他的写景抒情之作,继承了谢灵运、谢朓的精华,文辞清新,风格婉丽,对山水诗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何诗虽有谢朓的风致,但在语言锤炼上用功更深。谢朓常以出语天然取胜,而何逊主要以修辞简练而擅场。唐朝二位大诗人,李白偏爱谢朓:“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而杜甫喜欢何逊:“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北邻》)“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

   何逊的五言绝句,自成一家。不少新诗,已开唐代律诗的先河。其中有一首《相送》最为著名: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然而,何逊以诗文扬天下,与刘孝绰齐名,世人谓之“何、刘”;与陈代阴铿并肩,杜甫称之“阴、何”。但与他同一时代的北齐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531—约590)却认为何逊诗虽有“清巧”之长,但多“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颜氏家训-文章篇》: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扬都论者,恨其每病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之雍容也。)

何逊之诗,大多抒发游宦者或羁旅者的忧郁心态,伤感同僚间的离别之情,甚多苦凄悲凉之词。究其原因,完全与他一生际遇的坎坷不平,密切相关。

其实,早在梁天监初年,何逊因为与沈约、范云相善,就已“起家奉朝请”,一度受到梁武帝的宠信。因为沈约、范云与萧衍,都曾是“竟陵八友”。但也许何逊口直心快,言辞有所触忤,引起武帝不悦,遭到斥逐,一生只辗转于诸位藩王幕府,职不过记室。

何逊终生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寡欢,才会流传下许多离别伤感之诗。

NO.15  《班婕妤怨》 陈·阴铿

 

    柏梁新宠盛,长信昔恩倾。

    谁谓诗书巧,翻为歌舞轻。

    花月分窗进,苔草共阶生。

    接泪衫前满,单瞑梦里惊。

    可惜逢秋扇,何用合欢名。

 

    这是一首咏叹班婕妤之怨的乐府诗。

    诗中,柏梁:泛指宫殿。合欢:汉唐至宋,宫中团扇流行。团扇又称纨扇、宫扇、合欢扇。

    这首古诗若是演绎成白话诗:

    皇帝宫中新宠盛,太后殿内君恩尽。谁说班妃诗书巧,反为飞燕歌舞轻。鲜花冷月错窗进,青苔杂草共阶生。  班妃低泣泪满襟,孤身难眠梦里惊。可惜人如秋纨扇,何必虚用合欢名。

 这首诗,工整对仗、清新自然。由此可见,阴铿对于唐代五言律诗的发展,确有不小贡献。让我们细细品味,他那“柏梁新宠盛,长信昔恩倾”;还有那“花月分窗进,苔草共阶生。”不能不谓五言绝句的佳作。后有史学家把阴铿点评为开创五言律诗第一人,其言并不过分。

 阴铿(公元?—565年),字子坚,祖籍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祖父阴智伯与萧衍邻居,从少相善,一次入萧宅论事,忽见异光成五色,智伯握住萧衍的手,预言:“公后必大贵,非人臣也。”此后,二家交情,日趋亲密。梁天监元年,萧衍登上帝位,阴智伯、阴子春父子俩,先后都曾担任过梁、秦二州刺史。阴铿幼年好学,5岁即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大同六年(540)他解褐入仕为梁湘东王萧绎的法曹参军。太清二年(548)侯景作乱,阴铿被叛军擒获,幸好遇救,死里逃生。陈文帝天嘉初年(560),他为始兴王陈伯茂(陈文帝次子)的录事、参军。一次,陈朝名将侯安都(520—563)出任征北大将军,招集文士赋诗,阴铿为其座上之客,与尚书左仆射、丹阳尹徐陵(507—583,陈代文学家,《玉台新咏》的撰稿人)相遇,惺惺相惜,经过左丞相徐陵的推荐,在安乐宫落成大典上,陈文帝陈蒨诏令阴铿作诗,他挥笔而就《新成安乐宫诗》,颇得文帝赏识。此后,历任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阴铿卒于天嘉末年(565),史料尚未其出生年月。

 阴铿一生工于五言诗,长于描写山水,风格清新流丽,与何逊相近,世称“阴、何”之才。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对他十分推崇。杜甫曾作诗:“陶治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有位好事的清代学者张澍(1776-1847),在其《二酉堂丛书》中,将阴铿的诗句与杜甫的诗句做了如下对比——

    阴:“大江静犹浪”;杜:“江流静犹浪”。

    阴:“天边看远树”;杜:“云中辨烟树”。

    阴:“薄云岩际出,初月浪中生”;杜:“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阴:“中流闻楫讴”;杜:“中流闻楫讴”。

    阴:“花逐下山风”,杜:“云逐度溪风”。

    阴:“野日烧中昏,山落入江穷”;杜:“寒日出雾迟,清江转山急”。

 可见阴铿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具有极大影响力。杜甫还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李侯(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据此,也有一位清代的学问家陈僅(1787—1868)在《竹林答问》中点评:“太白《宫中行乐词》诸作,绝似阴铿,少陵之评,故非漫矣。”

 常言:诗品见人品。阴铿身在南朝,却不乏魏晋文士那种旷达不羁的真性情。《南史》记载:阴铿任湘东王幕僚,有一年隆冬,与宾客杯筹相错,饮酒取欢,忽见一位“行觞者”(仆人)十分辛苦,便斟上一杯热酒送予他喝,在座者有人笑话阴铿,他正色而言:我等“终日酣酒,而执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阴铿醉酒非醉,大有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气度。没想到,不久侯景作乱,“铿尝为贼擒,或救之获免。铿问之,乃前所行觞者。”可谓无巧不成书!

NO.16  《关山月》 陈·陆琼

 

    边城与明月,俱在关山头。

    焚烽望别垒,击斗宿危楼。

    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

    乡园谁共此,愁人屡益愁。

 

    这是一首把班婕妤的团扇、钩弋夫人的玉钩,二个典故咏叹在一起的乐府诗。

    古《木兰诗》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

  诗人以此为题,明月、关山,焚烽、危楼,将士出征在边城,浴血奋战,令人牵挂;而在深宫屡见发生的“团扇”、“玉钩”之事,更加令人伤感。这样的家园谁来与共?婕妤扇、秦女钩,怎不让人愁上更添愁?一首好诗!

 陆琼(公元537—586年),字伯玉,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幼聪慧,有思理,6岁能作五言诗,颇有辞采。其父陆云公时为梁代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梁大同末年(545),陆云公接受梁武帝诏命,评定《棋品》,朝中大臣到溉、朱异等相聚一起,时陆琼年方8岁,当着众臣面将棋局覆出,传闻京师,誉为神童。可惜,陆琼11岁那年,父亲即故世,又遇侯景作逆,携母避于县城西乡。勤苦读书,画夜无怠,遂博学善文。陈天嘉元年(560),陆琼入仕为始兴王陈伯茂的法曹行参军,后兼尚书外兵郎,进殿中郎,调任新安王陈伯固的文学,掌东宫管记。后来,骠骑将军、司徒陈顼辅政,吏部尚书徐陵将陆琼推荐给他,担任司徒府左西掾、兼通直散骑常侍。陈太建元年(569),陈顼登极称帝,陆琼被任命为太子陈叔宝的幕僚,历任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中书侍郎、太子家令;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后领大著作,撰写国史。至德初年(583),后主陈叔宝继位,陆琼进入中书省,执掌诏诰,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领扬州大中正,晚年出任吏部尚书。

据史载:陆琼生平谦逊、清俭,“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暮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陆琼一生侍母至孝。在当东宫幕僚期间,“母随在官舍,后主(陈叔宝)赏赐优厚。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自丧母丁忧,陆琼哀慕过毁,不久病逝,时年五十。

附记:围棋逸闻

据史书记载:围棋最早的一份记谱复盘,是由一位吴郡人褚思庄所录。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著名国手羊玄保任会稽太守。有一天宋文帝刘义隆心血来潮,诏命褚思庄去会稽(今浙江绍兴)与羊玄保下棋。为了对皇帝有一个交待,褚思庄下完棋后,就把棋谱记下,带回皇宫在文帝面前复盘,完成了这一趟钦差。(《南齐书-萧惠基传》:宋文帝世,羊玄保为会稽太守,帝遣思庄入东与玄保戏,因制局图,还于帝前覆之。)另据《南史》记载:有一回,位居围棋六品的到溉在梁武帝面前,与当时的国家级棋手朱异、韦黯等人赛棋。赛完后复盘,不错一子。(“溉弈棋入第六品,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复局不差一道。”)到溉因棋艺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别赏识,“每与对棋,从夕达旦。”(见《南史》第25卷)

 此外,梁武帝还十分喜欢主持棋事,曾下令柳恽、陆云公主办了一场全国围棋大赛。赛后,还由柳、陆二人给棋手们定品论级。当时能评上品级的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南史》第38卷:“梁武帝好弈棋,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爲棋品三卷。”)由此分析,当年围棋手云集京城,若是单翻一倍计算,就有556人参与,估计那应该是一场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围棋大赛。

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有史书可以查考的第一次国家级围棋大赛。而在这场围棋大赛中,有一位年方8岁的小神童,竟能观棋不忘,将一盘棋局复盘,一子不差。梁武帝听闻此事,急忙下旨召见,观其“风神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

这位小神童,就叫陆琼!

NO.17  《咏班竹掩团扇诗》  陈·周弘正

 

    齐纨将楚竹,从来本相远。

    将申湘女悲,宜并班姬怨。

 

    这是一首咏叹湘女与班姬的乐府诗。

   齐纨:古代齐国出产的白绢。旧闻:杭州王星记扇厂将“齐纨”奉为扇业祖师,在杭州市原来的兴忠巷有一座扇业祖师殿,殿内供奉的祖师称为齐纨。据说是周代一路诸侯,是扇子的创始者。殿内除主要奉齐纨外,还供有六百多位扇业艺人的牌位。这座祖师殿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扇业会馆的碑文载,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9)。

湘女:指湘妃。相传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之山”,帝妃娥皇、女英极度悲泣,泪下沾竹,在竹子上留下点点斑痕。后人便将二位帝妃称为湘妃,将此竹子称为湘妃竹。在湖南洞庭湖中的君山上,有一座湘妃墓,即为娥皇﹑女英之墓。

这首诗言简意赅,诗人先述说齐纨与楚竹,从来本相远。但因为有了“湘女”与“班姬”,却将它们联在了一起。诗人隐喻团扇来到世上,本身就隐形着二桩“怨情”。因为:其扇架是为了申述“湘女悲”,其扇面则为了诉说“班姬怨”。

 周弘正(公元496—574年),字思行,祖籍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识宇凝深,艺业通备,初仕为梁太学博士,任晋安王(萧纲)主簿。中大通三年(532),昭明太子萧统薨,萧纲被册封为皇太子,他以国子博士身份,在京邑城西新建的士林馆,主讲梁武帝的《周易》疑义五十条等,听讲者不分朝野,趋之若鹜。侯景作乱,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先后遇弑,王僧辩征讨侯景,将他推荐给元帝萧绎,萧绎待他“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西魏入侵,江陵沦陷,萧绎遇害,他突围返京,被敬帝萧方智封为大司马长史、行扬州事,后授侍中,领国子祭酒,迁太常卿、都官尚书。

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受禅代梁,周弘正为太子詹事。天嘉元年(560),陈文帝陈蒨继位,授以侍中、国子祭酒,派他西行与北周修好。天嘉三年,安成王陈顼(陈蒨的母弟)由周使杜杲护送南归,周弘正为接迎使,授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领慈训太仆。文帝驾崩,太子陈伯宗继位,周弘正领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兼太傅长史。不久,陈顼废新帝自立(史称陈宣帝),继续重用周弘正,敕特进,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太建五年,加授尚书右仆射,为太子陈叔宝讲解《论语》、《孝经》。陈太建六年(574),周弘正殒于右仆射任上,时年79岁。

 周弘正是一位被记入正史的“神童”学问家。他10岁通《老子》、《周易》,其伯父侍中、护军将军周舍夸他,“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他15岁补国子生,于国学馆讲《周易》,梁朝国子博士、尚书左丞到洽褒扬他:“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他是梁、陈二朝的玄学、儒学宗师,兼修释典,曾经担任梁昭明太子、简文帝、元帝、敬帝;陈文帝、废帝、宣帝的老师,所著《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传播于世。但很可惜,这些著作,今已亡佚。

    周弘正的《看新婚》,是一首以纨扇喻事之诗。莫愁年十五,来聘子都家。婿颜如美玉,妇色胜桃花。 带啼凝暮雨,含笑似朝霞。 暂却轻纨扇,倾城判不赊。

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位美女出嫁的场景:莫愁年十五,嫁到子都家。一个颜如美玉,一个面胜桃花,郎才女貌非常般配。看到他,使人想起:“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再看她,让人又想起:“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新婚是多么美妙,谁不是“带啼凝暮雨,含笑似朝霞。”暂时忘却那轻抛纨扇的旧事,都来欣赏这眼前的倾城之乐,这可是无法赊欠的新婚大喜!

 今生今世,若有一位才子,能为某男某女的新婚之日,书写这样一首赞美之诗,我想一定是皆大欢喜之事。

NO.18  《玄圃观春雪》 陈·张正见

 

    同云遥映岭,瑞雪近浮空。

    拂鹤伊川上,飘花桂苑中。

    影丽重轮月,飞随团扇风。

    还取长歌处,带曲舞春风。

 

    这是一首以咏雪为题,将团扇风喻为春风的乐府诗。

   玄圃:古代建康(今南京)宫中园名,时作讲经之处。玄圃台,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中有奇花异石。

诗人在此引用了“同云”的典故:《诗-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氛氛。”朱熹集传:“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后引为降雪之兆。由此,读者可不妨将“同云遥映岭,瑞雪近浮空”,看作喜迎瑞雪的一组五言春联。“拂鹤伊川上,飘花桂苑中”,这更是一联咏雪绝句!

  在那宁静的初春之夜,“影丽重轮月,飞随团扇风”,是何等地心旷神怡,更希望长歌一曲,翩翩起舞,喜迎瑞年!

 张正见(约公元527—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幼好学,有清才。13岁入东宫献颂,受到新太子萧纲的赞赏。侯景作乱,他被简文帝萧纲诏为通直散骑侍郎,后外任彭泽县令。张正见亲眼目睹了梁代宫廷内的兄弟相残,遂学做古人陶渊明,卸职归隐匡俗山(庐山)。永定元年(557)陈霸先禅承帝位,张正见被召回京师,任鄱阳王陈伯山(陈文帝第三子)的墨曹行参军,兼陈伯信(陈文帝第七子)的衡阳王府长史。继而,调迁为宜都王陈叔明(陈宣帝第六子)的记室、兼寻阳郡丞,后为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侍郎。卒于太建中(575),时年49岁。

六朝名士大多喜于文会赋诗,张正见的诗作也大多为应教诗、或咏宴诗,但他有时也会借题赋写一些历史名臣,抒发真情。如《赋得韩信》:“沈沙拥急水,拔帜上危城;野有千金报,朝称三杰名”,流露出慷慨激昂之怀。又如《伤韦侍读》:“怀经传北海,蕴义盛西河;高峰落回照,逝水没惊波”,洋溢着惺惺相惜之情。明代张溥(1602-1641)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散骑题辞》中评说:“史云,见赜诗尤善五言,篇中‘蜀郡随金马,天津应玉衡’,‘天路愤秋冰,星桥转夜流’,其著者也。夫陈隋诗格,风气开唐,五言声响,尤为近之,”憎者病其“虽多奚为”,喜者谓其“声骨雄整”,女以悦容,岂能自言美恶?王世贞(1526—1590)在《艺苑卮言》中也点评:“张正见诗律法已严於四杰”。他与徐陵、阴铿、江总、沈炯,以及北周的庾信、王褒等,一起创造了南北朝文学向唐代文学过渡期的不朽诗章。

NO.19  《冬夜咏妓》北齐·萧放

 

    佳丽尽时年,合瞑不成眠。

    银龙衔烛烬,金凤起炉烟。

    吹篪先弄曲,调筝更撮弦。

    歌还团扇後,舞出妓行前。

    绝代终难及,谁复数神仙。

 

  这是一首描述古代团扇舞的乐府诗。

 舞者尽是花季少女,使人见了难睡难眠;舞池旁“银龙衔烛烬,金凤起炉烟”,美不胜收;乐手吹篪(古代一种竹制乐器)先弄曲,佳人调筝更撮弦;歌声引出团扇来,舞出美妓(妓:本义指古代歌舞女)在眼前;绝代佳丽远在舞台,谁能分清她们是人还是仙!

六朝隋唐诗人咏妓,多以扇舞为题。阴铿《侯司空宅咏妓》:“莺啼歌扇後,花落舞衫前。”庾信《和赵王看妓》:“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卢思道《夜闻邻妓》:“怨歌声易断,妙舞态难双。”李元操《春园听妓》:“红树摇歌扇,绿珠飘舞衣。”王绩《咏妓诗》:“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刘希夷《春日闺人诗》:“池月怜歌扇,山云爱舞衣。”

 萧放(约535—582之间),字希逸,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南平王萧伟(萧衍的八弟)第四子萧祗的儿子。萧祗在梁武帝时代,爵封定襄侯,官拜东扬州刺史,后调任北兖州刺史。太清二年(548),侯景作乱,萧祗闻京城失守,遂奔北地。萧放则随父一起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到达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文襄王高澄委派大臣魏收、邢卲,迎接他们父子入齐,封萧祗为太子少傅、领平阳王师、封清河郡公。到了北齐天保初年(550),齐宣帝高洋登极,授萧祗为右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时逢梁元帝萧绎刚刚平定“侯景之乱”,恢复与北齐通好,高洋欲放萧祗一家返回江南。不料,西魏宇文泰出兵入侵江陵,元帝萧绎遇害,萧祗一家只好滞留于邺城。不久,萧祗病逝,萧放为父居丧,哀毁几绝,据史书记载:“所居庐室前有二慈乌来集,各据一树为巢,自午以前,驯庭饮啄,午后更不下树,每临时,舒翅悲鸣,全似哀泣。”真是孝感天地,慈鸟来泣。

此后,到了北齐武平中(574),萧放入仕,待诏文林馆,在宫中披览书史,及近世诗赋,兼监画工作屏风等杂物,深受后主高纬(556—577)眷待,出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其时,高纬为了绘制屏风,诏令萧放与晋陵王高孝,选录先朝名贤烈士及当代轻艳诸诗,作为画题,绘制屏风。于是,萧放是以北齐画家的盛名,载于史册,传于后世。

 


NO.20  《和赵王看伎》 北周·庾信

 

    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

    琴曲随流水,箫声逐凤凰。

    细缕缠钟格,圆花钉鼓床。

    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

 

   这也是一首描述古代团扇舞的乐府诗。

 “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诗人以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二位歌舞伎,拟喻团扇舞者的美艳动人。(绿珠:梁绿珠,晋代美女,石崇的宠伎,善吹笛,又善《明君》舞。飞燕:赵飞燕,阳阿公主的歌舞伎,舞艺高超,舞姿轻盈,汉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册封为皇后。)

    “琴曲随流水,箫声逐凤凰。”诗句中隐含着:中国十大古曲之《高山流水》,与“萧史吹箫引来凤凰”二个典故。

    “细缕缠钟格,圆花钉鼓床。”前一句是描述舞池景观,后一句则是描述舞台或伴舞的乐器。

    “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这诗中又隐含着一个典故:《三国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这“周郎”后为“精于音乐、善辨音律”者的美称,并非指周瑜本人。

 绿珠飞燕,舞姿翩跹;琴曲箫声,古乐悠扬;但愿曲不误,何事惧周郎?细细品味这首古乐府,使人身临其境,伴随着赵王,遥看那1500年前的团扇舞,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欢娱之感。

 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自幼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中大通三年(531),庾信入仕为萧绎的湘东王府常侍,大同元年(535)调任萧续的安南王府参军。其父庾肩吾时任太子中庶子、掌东宫管记,与太子左卫率徐摛十分投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儿子庾信与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后为陈尚书左仆射、中书监)也关系非常密切,二人并为抄撰学士,随父辈出入东宫,恩礼无法比隆。二人都怀奇才,文赋绮艳,被世人传誉为徐、庾之体。当时,朝野上下的后进之辈,竞相摹仿他俩,每有一文问世,京城便广为传诵。此后,庾信晋升为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外任郢州别驾。在出使邺城时,庾信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聘为通直散骑常侍。回京之后,出任东宫学士,领建康县令。侯景作乱,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萧绎,出任御史中丞。不料,西魏举兵突袭江陵,萧绎遇害,梁为西魏所灭。

 由于北方君主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曾出使邺城,久负盛名,被西魏文帝元宝炬拜使持节,授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晋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北周宇文觉称帝代魏,庾信又被封爵临清县子,食邑五百户,出任弘农郡太守。后晋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义城县侯、出任洛州刺史。其时,北周与陈朝通好,将江南的流寓人士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留而不遣。所以,庾信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到北周历代皇帝的礼遇,与诸王结下布衣之交,却难忘乡情,作《哀江南赋》以致其归意。无奈北周皇帝不舍,一直挨到大象初年(579),因重病而去职。最终逝于隋朝开皇元年(581),享年69岁。

 六朝末期,庾信作为由南入北的一代文宗,饱尝了南北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他经历独特,视野开阔,诗名甚高。他的诗赋思乡情切,悲慨苍凉,《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南北朝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庾信也因此成为南北朝文坛的泰斗人物。杜甫称赞:“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后人评价他“集六朝之大成,导初唐之先河”。连王勃传诵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亦是从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脱胎而来。

    庾信另有《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是一首咏叹班婕妤的五言诗:

    北原风雨散,南宫容卫疏。待诏还金马,儒林归石渠。徒悬仁寿镜,空聚茂陵书。竹泪垂秋荀,莲衣落夏蕖。顾成始移庙,阳陵正徙居。旧兰憔悴长,残花烂熳舒。别有昭阳殿,长悲故婕妤。

    细阅此诗,可以感悟到庾信的心灵深处,也涵忍着班氏一样的忧怨之情。

NO.21  《怨诗》之二  隋·江总

 

    新梅嫩柳未障羞,

    情去恩移那可留。

    团扇箧中言不分,

    纤腰掌上讵胜愁。

 

    这首七言诗,借班婕妤、赵飞燕之题,抒发了诗人历经梁、陈、隋三朝为官的心中怨情。

    障羞: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南齐书·刘祥传》)

    分:古文与“纷”通用。分错:纷乱错杂。“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纤腰掌上:相传汉成帝之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为掌上舞。(《白孔六帖·卷六》)

    讵:岂,岂能、岂敢,用于反问。

 此诗解读:新梅嫩柳,障日未能障羞;情去恩移,心离那可心留。团扇弃箧(箱)中,班姬怨诗言纷惑;纤腰掌上舞,飞燕岂能永无愁。

江总(公元519—594年),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与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同宗。祖父江蒨,系梁光禄大夫,谙悉朝仪故事,擅长书法。父亲江紑,是南朝的著名孝子,生性淡泊,好《老》、《庄》玄言,尤善佛义,不乐进仕。江总七岁而孤,自幼聪敏,“家传赐书数千卷,昼夜寻读,未尝辍手。”其舅父吴平光侯萧劢(梁武帝的堂侄)名重一时,夸赞他“操行殊异,神采英拔,后之知名,当出吾右。”江总18岁时解褐入仕,为宣惠将军、武陵王(萧纪,梁武帝第八子)府法曹参军,后历任尚书省殿中侍郎,太子洗马,临安县令,中军将军、宣城王(萧纲,梁简文帝)府录事参军,太子中舍人。侯景作乱,诏令江总兼太常卿,留守宗庙。京城沦陷,他避难逃往会稽郡,栖身于龙华寺。大宝三年(552),梁元帝萧绎平叛侯景,他被征召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受禅代梁,江总人到中年(39岁),流寓岭南,隐居六年,于天嘉四年(563)被陈文帝陈蒨召回京师,担任中书侍郎,随后调任司徒府右长史、掌东宫管记、给事黄门侍郎,领南徐州大中正;后又历任太子中庶子、太子詹事、左民尚书(即户部尚书,执掌天下户籍)。太建十四年(582),后主陈叔宝继位,他先任祠部尚书(执掌祭祀之事),领左骁骑将军,参掌选事;后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宰相)。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朝,敬重江总的才情,封其闲职高官:上开府仪同三司(宰相一级,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马、司徒;因均冠以司字,故简称:三司)。江总晚年辞官,归隐江都(今江苏扬州),卒于开皇十四年(594),时年76岁。

纵观史书,江总三朝为官,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值得称道。尤其是他与陈叔宝相暱,虽为宰辅,却不善政务,常与大学士陈暄、都管尚书孔范、散骑常侍王瑳等十余人,入阁侍宴,被史家戏称为“狎客”。当时,另有宫女袁大舍等颇通翰墨,能作诗歌,亦被后主封为女学士。每遇宴会,张丽华等美姬云集群聚,袁大舍等女学士与江总等男狎客两旁列坐,飞觞醉月,即夕联吟,彼唱此酬。更有那千余名特选慧女,伴随他们学习新声,按歌度曲,分部迭进,多番传唱。结果,一首《玉树后庭花》,被史家定论为“亡国之音”。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中国文学史》评价:“在后主宫廷文人中,江总最为著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评说:由于江总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和才能,讲究辞藻和声律,因而对近体,尤其是对七言诗的发展也有所贡献,例如《闺怨》、《宛转歌》的语言和律调,已近似初唐七言歌行。”

    江总《闺怨》: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 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江总《姬人怨》:

    天寒海水惯相知,空床明月不相宜。 庭中芳桂憔悴叶,井上疏桐零落枝。寒灯作花羞夜短,霜雁多情恒结伴。非为陇水望秦川,直置思君肠自断。

 在他的现存诗文中,有七言歌行近二十首。上述二诗,均以辞采艳丽、音节流畅而取胜,均以女子感伤别离、惋惜青春为题材。“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非为陇水望秦川,直置思君肠自断”,细细品味,不可不谓匠心独具、感人肺腑。若再剖析二诗的平仄对仗,评判其开创了唐人的排律之体,已是不容置疑。

史学家姚思廉(557—637,著有《梁书》、《陈书》)点评江总:“笃行义,宽和温裕。好学,能属文,于五言七言尤善;然伤于浮艳,故为后主所爱幸。多有侧篇,好事者相传讽玩,于今不绝。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瑳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有言之者,辄以罪斥之,君臣昏乱,以至于灭。”而江总自叙:“历升清显,备位朝列,不邀世利,不涉权幸……官陈以来,未尝逢迎一物,干预一事。悠悠风尘,流俗之士,颇致怨憎,荣枯宠辱,不以介意。”

 两者孰是孰非,还请读者自论。

 


NO.22  《美女篇》隋·卢思道

 

    京洛多妖艳,馀香爱物华。

    俱临邓渠水,共采邺园花。

    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

    情疏看笑浅,娇深眄欲斜。

    微津染长黛,新溜湿轻纱。

    莫言人未解,随君独问家。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歌舞伎日常生活的五言诗。

此诗解读:东京洛阳多娇艳,美女相聚爱物华。移步齐赴邓渠水,携手共采邺园花。掌中时摇五明扇,闲聊同乘七香车。性情相疏笑声浅,娇宠深爱眼波斜。渡口举笔染长黛,初春流急湿轻纱。莫言闺情人未解,随君独自访官家。

五明扇: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此处,泛指团扇。

    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或用多种香木制成的马车。

    微津:1、谓细小水滴。2、小渡口。

   新溜:初春解冻的急流。

 卢思道(公元535—586年),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县)人。祖父卢伯源,北魏秘书监,卒于景明初年(500),赠幽州刺史,复爵固安伯。其父卢道亮,隐居不仕。

北齐天保中(554),卢思道20岁,由左仆射杨遵彦推荐给朝廷,入司空府,行参军事,兼员外散骑侍郎(伴随皇帝乘马乘车的近臣)。因漏泄机密事,被贬为丞相府西閤祭酒。后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府录事参军、京畿主簿、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北周建德七年(577)周武帝宇文邕灭齐,将他留任朝中,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等同宰相一级)。四年后,北周隋国公杨坚称帝,以隋代周,卢思道自恃才高,结果反遭欺蔑,于是官途沦滞。虽然一年后复出,奉诏出使陈国,却又遇上母忧,守孝三年。再度复出,仍为散骑侍郎,行内史侍郎事。不久,卒于京师,时年52岁。

卢思道一生,聪爽俊辩,通侻不羁;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因而,他的仕途并不通畅,但文章诗词却是非同寻常。其代表作《听鸣蝉篇》抒发了“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的乡思,也讥讽了长安权贵们“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的生活,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其《从军行》无疑是古代边塞诗的佳作,“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真切描写了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其文以《劳生论》最负盛名,揭露了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为此者,皆衣冠士族,或有艺能,不耻不仁,不畏不义,靡愧友朋,莫惭妻子。外呈厚貌,内蕴百心,繇(介词:作“自”解)是则纡青佩紫,牧州典郡,冠帻劫人,厚自封殖。妍歌妙舞,列鼎撞钟,耳倦丝桐,口饫珍旨。虽素论以为非,而时宰之不责,末俗蚩蚩,如此之敝。”——被近代文学家钱钟书赞誉为:北朝文章的压卷之作。

    卢道思另有一首同题材的《後园宴诗》,也值得鉴赏:

    常闻昆阆有神仙,云冠羽佩得长年。秋夕风动三珠树,春朝露湿九芝田。不如邺城佳丽所,玉楼银阁与天连。太液回波千丈映,上林花树百枝然。 流风续洛渚,行云在南楚。可怜白水神,可念青楼女。便妍不羞涩,妖艳工言语。池苑正芳菲,得戏不知归。媚眼临歌扇,娇香出舞衣。纤腰如欲断,侧髻似能飞。南楼日已暮,长檐鸟应度。竹殿遥闻凤管声,虹桥别有羊车路。携手傍花丛,徐步入房栊。欲眠衣先解,半醉脸逾红。 日日相看转难厌,千娇万态不知穷。欲知妾心无剧已,明月流光满帐中。

NO.23  《宴东堂》 隋·炀帝杨广

 

    雨罢春光润,日落暝霞晖。

    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

    清音出歌扇,浮香飘舞衣。

    翠帐全临户,金屏半隐扉。

    风花意无极,芳树晓禽归。

 

    这是一首描述宫廷“歌扇舞”的五言诗。

雨后春光润泽,日落晚霞争辉。石榴舒展花欲尽,山樱初绽未纷飞。这前四句诗,将春末夏初、雨后日暮的美丽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赏心悦目。

娓娓清音,从歌扇背后透出;阵阵芳香,随舞衣飘然袭来。时而台上翠帐全开放,时而戏中金屏半隐扉。满宴风情月意乐无极,终曲《芳树》铙歌送归禽(客)。诗中“清音出歌扇,浮香飘舞衣”,将那宫廷“歌扇舞”的出场,描写得情景交融,恍若就在眼前。

  海榴:石榴,因树种来自海外,又称海石榴。山樱:山中樱桃花,四﹑五月间开花,花白色或略带红色。

 芳树:乐府曲名,《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芳树》:“芳树日月,君乱如於风。芳树不上无心温而鹄,三而为行。临兰池,心中怀我怅。心不可匡,目不可顾,妒人之子愁杀人。君有他心,乐不可禁。王将何似,如孙如鱼乎?悲矣。”《乐府解题》:“古词中有云:‘妒之子愁杀人,君有他心,乐不可禁。’若齐王融‘相思早春日’,谢朓‘早玩华池阴’,但言时暮、众芳歇绝而已。”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又名杨英,小字阿摩,隋文帝杨坚的次子。祖籍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后移居北地六大军镇之一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母亲独孤氏,隋朝文献皇后,北朝一代名将独孤信的第七女,其大姊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的明敬皇后,四姐是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唐代元贞皇后。杨坚与独孤皇后的长女杨丽华,又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天元大皇后。因此,就辈份而言,唐高祖李渊是杨广的表哥,唐太宗李世民则是杨广的表侄。

杨广生于北周天和四年(569),被封为雁门郡公。隋开皇元年(581),他13岁,被封为晋王,授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大将军(正一品勋臣)、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开皇八年,出任行军大元帅,举兵讨伐江南,灭陈后进位太尉(最高军事长官),以阴谋夺得长兄杨勇的太子位。仁寿四年(604)七月,隋文帝杨坚病故,杨广登上帝位,在位十四年,于大业十四年(618)三月,被其心腹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将作少监(皇家工程副总监)宇文智及、武贲郎将司马德勘、直阁将军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缢杀于江都(今江苏扬州),终年50岁,葬于雷塘(今扬州西北15里)。

杨广刚刚步入“知天命”,即不幸遇弑,谥号为“炀”。炀字,本义:烘烤。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为“炀”。于是,隋炀帝杨广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但是,通阅史书,杨广身居帝位不足14年,却创建了许多震古烁今、值得敬仰的伟大事业。

 大业元年三月十七日(605年4月10日),隋炀帝诏令将作大匠(皇家工程总监)宇文恺(555—612,隋代建筑大师。昔日,曾奉隋文帝的诏命,出任营建新都的总设计师。在考察地形时,他发现龙首原与少陵原之间大致有六条东西向、宽窄不等,断续起伏的黄土条块“龙首原六坡”。六条高坡尤似《周易》乾卦象排列,于是新都城的设计除了考察借鉴前朝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城等国都规制外,还以《周易》的乾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地形制定城市规划,最终成就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严谨、布局井然的大都市长安城:由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对称,坊里排列若棋局。它既是中国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又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营建东京,前后只化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洛阳城,内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重。外郭城又有东城96坊。西城36坊,还有东、南、北三市。洛阳市上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城外通远码头,舳舻万计,商贾云集。隋炀帝之所以营建洛阳城,皆因长安地处国家西北面,往东道路不太畅通,严重影响了朝廷政令的畅达。而洛阳位于国家中心区域,可以有效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防;还可以方便朝廷官粮的储运,相应减轻百姓的负担。

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605年4月14日),隋炀帝诏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发河南、淮北百姓一百余万人,开凿疏浚了从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水经荥泽进入汴水,再从大梁以东引汴水进入泗水、淮河的通济渠。接着,又征发淮南百姓十余万人,疏浚了从山阳(焦作)到杨子江、长江的邗沟。最后,在大业六年(610),贯通了从京口(镇江)到余杭(杭州)的江南河,开凿了引沁水向南至黄河、向北到达涿郡(北京)的永济渠。这些人工河渠逐一连通,蜿蜒4000多里,形成了一条从余杭至洛阳、洛阳至涿郡的南北漕运大动脉——它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其工程之伟大,不亚于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其工程之迅速(仅用6年时间),尤其是在有效利用天然河流及废弃河道方面,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了在距今1400年前的隋朝时期,中国的水利专家已经能够十分科学地掌握水文测量技术。

据史书记载:大业元年八月,隋炀帝出游江都,乘坐小朱航,从漕渠出洛口,换乘龙舟。龙舟上有四重建筑,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龙舟最上层是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都用金玉装饰;下层为宫内侍臣居住处。皇后萧氏乘坐翔螭舟,规制比龙舟略小一些,但内部装饰没什么不同。另有浮景船九艘,船上为三重建筑,均属水上宫殿。还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板、黄蔑等几千艘游船,供给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外国佳宾)乘坐,装载着朝廷内外各部门进献的贡品。这诸多皇家游船,共使用挽船的民夫八万余人,其中挽漾彩级以上的有九千余人,被称为殿脚,都身穿锦彩袍服。另有平乘、青龙、艨艟、艚、八棹、艇舸等几千艘护卫船,供给十二卫将士们乘坐,装载着兵器帐幕,由士兵自挽,不给民夫。那舟船首尾相接,二百余里,灯火照耀江河陆地,另有骑兵在两岸护卫行进,旌旗蔽野。(摘录译于:司马光《资治通鉴》)

透过上述字里行间,仅就隋王朝十分发达的造船工业而论,足以使1400年后的当代读者,瞠目结舌,拍案惊奇。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业二年二月,隋炀帝诏命吏部尚书牛弘等人议定皇帝的车驾服饰、仪仗制度。太府少卿何稠(朝廷内务府副总监。生卒年不详,郫县人。何稠幼时随叔父何妥至长安,性机巧聪慧,善音律,尤精制作。历任御府监、太府丞、太府少卿、太府卿,专为皇室制造仪仗、兵器、玩好器物。也曾参加宫殿营造,构思精妙。还能用绿瓷制造琉璃(玻璃)器物,制成品与真琉璃无异。)聪慧精巧,博览群书,参酌了古今制度,在天子礼服上绘画上日、月、星、辰,并用漆纱制成皮帽。并设计制做了三万六千人的黄麾仪仗,以及辂辇、车舆和皇后的仪仗。文武百官的礼服也都制做得十分华丽,以使皇帝满意。当时,向各州县征收羽毛,百姓们为了搜捕鸟兽,水上陆地都置满了捕鸟兽的罗网,一时间,可以用作羽毛装饰的鸟兽,几乎被捕尽杀绝。

 隋文帝接受北周禅位称帝,曾令礼部尚书牛弘制定礼乐,凡不是正声清商和九部四舞的乐曲舞蹈,全部摒弃不用。但是,隋炀帝为了向东突厥的启民可汗炫耀大隋帝国的风范,诏令太常寺(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少卿裴蕴,将原来周、齐、梁、陈等国的乐家子弟都编为乐户,凡六品以下的官员至庶民百姓,有擅长音乐的,都到太常寺当差。且看当时的娱乐表演:有舍利兽先作跳跃,忽然激水注满街道,遍地都是鼋鼍、龟鳖、水人、虫鱼;继而有鲸鱼喷雾掩蔽日光,转眼间化作黄龙,长七八丈;又有二人头顶条长竿,竿上有人舞蹈,忽然两竿上的人飞腾而过,跳到对方的竿上。还有神鳌背负大山,魔术艺人吐火等技艺,千变万化。艺人们都是穿着锦绣缯彩衣服,舞者身上环佩叮咚,还点缀着花色羽毛。因皇帝下令京兆、河南两地制做艺人所穿的彩服,以至于两京的锦缎彩绸一时空竭。隋炀帝还自制艳诗多篇,命令乐正(古时乐官之长)白明达谱写新曲,派人演奏,那乐曲极为哀婉惆怅。杨广听后非常高兴,对白明达说:“齐朝偏在一隅,乐工曹妙达还被齐后主封为王,如今我使天下大同,正要让你显贵!”

隋炀帝出塞巡视长城,“行宫设置为一座六合城(系何稠设计制作),城上载有枪车。每次停下驻宿,则把车辕朝外作为外围,内布铁蒺藜;再安设弩床,都插上钢锥,锥向外;上面装置旋机弩,用绳子系在弩的板机上,只要有人触动绳子,弩机就旋转,向触动的方向发射。在弩外周围又布置能弋射的短箭,并装设铃柱、木槌、石磐用来报警。”如果我们不是从《资治通鉴》中看到上述描述,还会误以为在欣赏好莱坞大片《特洛伊》、《魔戒》中的虚拟战争场景。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诏令牛弘等修成并颁布《大业律》,共18篇,500条;推出新的度、量、衡制度;设立科举取士制度,兴办学校,禁焚谶纬,推行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思想体系。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敕诏:增秘书省(掌国之典籍图书,领国史、著作二局)官员一百二十人,专职修撰文史,从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至蒱博(赌博游戏)、鹰狗,皆成典籍。当时,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隋炀帝命秘书监(皇家图书馆馆长,掌管国史、著作出版)柳顾言等诠次(选择和编撰),除去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于东都修文殿。又抄写五十副本,简为三品,分置西京、东都宫、省、官府,那些正御本皆装剪华净,以宝轴锦褾。另据史载:当时洛阳观文殿的藏书楼,共计十四间,悬挂着珍丽的门帘,门上有两个飞仙,门外地下置有机关,走到门前用脚轻踩开关,飞仙就会降下,将帘子收起;然后,房门和书橱门都会自动开启。此外,隋宫内外的自动装置或机器人,还不止一处。当时,朝散大夫黄衮也曾根据前朝记载,在其营造的“妓航”、“酒船”上,安置了各类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那些乐偶们演奏钟磬筝瑟,无不扣人心弦。史家如实记载,原意并不想证明隋朝时代的科技创新,只想佐证隋炀帝迷恋“奇技淫巧”的一种事实。但结果,却让读书人了解到,在1400年前,中国隋朝的能工巧匠们已经能够制做出飞仙、乐偶等机器人。

 在大业五年,隋王朝统治达到顶盛时期,疆域内共置州郡190个,县1255个;民户已达890多万户,人口为4600多万;国土东西长9300里,南北宽14815里。其中,鄯善、西海、且末、河源四郡,都是隋炀帝出征讨伐吐谷浑后新建新设。此外,隋炀帝还曾派遣朝请大夫张镇周、武贲郎将陈稜等(从广东潮州起航),三次远航台湾,以及日本。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隋书》中有关远航“流求”的记载,正是我们研究台湾历史的宝贵史料。

 隋炀帝继承大位,遇弑于宫廷兵变,在位不足14年,却留下了如此之多可歌可颂的历史伟绩。他是一位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推动古代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人物。他还以国家财力倡导文学、书画、音乐、歌舞、百戏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推动隋唐五代文学艺术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认为,对于这样一位隋朝二世皇帝,决不能仅以谥号为“炀”,去礼远众,作为盖棺之论。

隋炀帝杨广的一生,值得我们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而上述城市建筑总设计师宇文恺,科学家、发明家、服装总设计师何稠,以及那些“生卒年不详”的造船工程师、水利专家等历史精英人物,也都值得我们深深敬仰、千秋传颂。

    附录: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史载:唐代长安城,原本是隋文帝杨坚的决策,建筑大师宇文恺的杰作。八十四平方公里面积,一百万都市人口,当时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大都市,是以坐落在城北的宫城为中心主体,宫城、皇城、郭城渐次展开,一条宽达150米纵贯南北中央的朱雀门街为中轴线,将都城划分在两边:街东街西各有55坊。那坊里的数目,位置的排列,面积的大小、形制,都呈左右对应。整个城市格局,犹如一张方形棋盘。

    为此,白居易曾写下一首《登观音台望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长安城的这种都市格局,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权利高度集中的一种体现。长安城每面城墙都开三门,沿袭汉制。布局既巧妙又暗合古礼:皇城东南角有太庙,西南角立太社,正是“左祖右社”。皇城两侧,有南北纵列13坊,象征着一年有闰;正南则是东西4排坊,意味着一年有四季;南北9排坊,取自《周礼》九逵之制。里坊管理,更是以严格控制为思路:坊里的四周以围墙封闭,每面仅开一扇门,而皇城南边4列36坊只能开东西两门,有人说怕开了门会冲泄了王气,其更真实的原因,是为了保证皇城的安全。城门和坊门早晚都要定时开闭,以击鼓为准,并实行宵禁制,犯禁还要遭到拘禁鞭挞。直到唐玄宗时代,才下诏规定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三天可以开夜市,以庆祝上元节。

 作为古代东方最伟大的一座城市,长安城以它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严谨、布局井然,建树起了世界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典范。

作者读史有感:

 2006年初夏,我曾经应邀为一家影视公司策划过“隋炀帝”的四十集电视剧。因此,对于这位中国皇帝,还是有一定的说话权。

本人认为,当代文人若是想真心书写某一历史人物的故事,首先必须静下心来阅读史书,理清自己的创作思路,决不能受到古代文人的局限,决不能人云亦云,使之成为毫无个人见解、毫无文学思想的作品。

 对于隋炀帝杨广在执政十四年中,所建树的历史伟业,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特别对于那些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人物,诸如:城市建筑总设计师宇文恺,科学家、发明家、服装总设计师何稠,以及那些“生卒年不详”的造船工程师、水利专家等精英人物,更值得我们深深敬仰、千秋传颂。

但很可惜,中国当代的许多所谓的文人或写手,都还没有把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这些历史精英人物上,以为跟着港台的武侠套路,胡编乱造江湖恩仇,就是在书写历史小说。非也!

其实,我在创作小说或影视剧作之余,推出这部《古代百人百题咏扇诗鉴赏》后,深深感悟到,这每一位诗人、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值得我们去静心研究,真情创作。

如是,中国文坛将会很快出现一大批挺进或冲击世界文坛、世界电影的作家与编剧。因为这才是中国的东西,这才是世界同行们想看到的中国小说与中国故事。

 


NO.24  《夏日》隋·李德林

 

    夏景多烦蒸,山水暂追凉。

    桐枝覆玉槛,荷叶满银塘。

    轻扇摇明月,珍簟拂流黄。

    壶盛仙客酒,瓶贮帝台浆。

    才人下铜雀,侍妓出明光。

    歌声越齐市,舞曲冠平阳。

    微风动罗带,薄汗染红妆。

    共欣陪宴赏,千秋乐未央。

 

    这是一首描述诗人参与宫内夏日“歌舞宴”的五言诗。 此诗解读:夏景四处多闷热,靠近山水且清凉。梧桐树荫遮石栏,芙蓉叶绿满池塘。纨扇轻摇赏明月,珍簟围坐驱流黄。银壶盛来仙客酒,玉瓶贮藏山神浆。贵妃才人下铜雀,美姬侍妓出明光。歌曲优胜齐韶乐,舞姿冠盖汉平阳。微风拂动罗绮带,细汗染透女红妆。君臣共赏歌舞宴,千秋长乐在未央。

    烦蒸:闷热。银塘:清澈明净的池塘。

    珍簟:精美的竹制凉席。拂:驱除,拂暑,驱除暑气。流黄:硫黄,可用来制作火药、火柴等,引喻夏天的炎热。

    仙客:神仙。帝台:古代神话中的中山大神。

    铜雀:铜雀台,东汉末曹操所建,有宫殿一百二十间,连接榱栋,侵彻云汉。并铸大孔雀置于楼顶,舒翼奋尾,势若飞动,故名铜雀台。故址在河北临漳县古邺城的西北隅,与金虎、冰井合称为“三台”。

    明光:明光宫,汉代一宫殿。

    齐市: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国,建都营丘。当时齐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诗歌、音乐等艺术水准很高。《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反映了当时的齐国音乐十分高雅悦耳。

    平阳:平阳府,汉武帝姊阳信长公主的府邸。汉武帝继位,因皇后陈阿娇无子,阳信长公主就把一批美女买回家中,训练成歌舞伎,随时准备让皇帝选择为妃,后有一位歌舞伎果然被刘彻所看中。她,就是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卫子夫。

    未央:末央宫,汉高帝七年兴建,故址在西安市长安故城的西南隅。

    李德林(531-591),字公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父亲李敬族,曾为东魏太常博士、镇远将军,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正定文籍,授予内校书一职。他自幼聪敏,天赋极高,数岁能读左思(晋代著名文学家,250—305)《三都赋》,十余日即能仿拟习作,尚书右仆射高隆之(494—555)为之惊叹,遍告朝士:“若假其年,必为天下伟器。”于是,邺城人士闻而奇之,纷纷前往欣赏,车马喧哗,月余不绝。他15岁即能讲习五经与古今文集、兼览文典,阴阳谶纬,无不通晓。北齐史学家魏收(《魏书》作者,505—572)曾在高隆之面前,告谓其父:“贤子文笔终当继温子升(495—547,北魏著名文学家)。”高隆之大笑:“魏常侍殊已嫉贤,何不近比老彭,乃远求温子!”他在16岁那年,遭遇父丧,自驾灵榇,回葬故乡。时值严冬,他身穿单薄麻衣,足不御袜,竭尽悉心侍母的孝道,使州里人对他十分敬慕。

    北齐天保八年(557),他被家母逼令离家仕进,受到任城王高湝(文宣帝高洋的异母弟)的赏识,推荐给尚书令杨遵彦:“燕赵固多奇士,此言诚不为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其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于是,他秀才擢第,射策五条,参加考试皆为上等,被授予殿中将军。后因西省散员,于天保末年告病还乡。武成帝高湛(561)继位,诏他回京,授予奉朝请,加员外散骑侍郎。接着,后主高纬称帝(565),授予给事中,参掌诏诰,不久调任中书舍人,加通直散骑侍郎。承光初年(577),幼主高恒又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宰相一级)。

北周武帝宇文邕克齐,于云阳宫作鲜卑语告谓群臣:“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及见其与齐朝作诏书移檄,我正谓其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复为我作文书,极为大异。”神武公纥豆陵毅(宇文邕的妹夫,汉名窦毅,匈奴人,其女纥豆陵氏,嫁与唐高祖李渊为妻,史称窦太后。)当即附和:“臣闻明王圣主,得骐驎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瑞物虽来,不堪使用。如李德林来受驱策,亦陛下圣德感致,有大才用,无所不堪,胜于骐驎凤凰远矣。”宇文邕大笑:“诚如公言。”

 在周隋禅位之际,北周静帝宇文阐(时年9岁)赐杨坚相国总百揆、九锡殊礼,其诏策笺表玺书,皆由李德林所拟。故而,开皇元年(581),杨坚在登基之日即授予李德林为内史令,赐九环金带一腰,骏马一匹。并在东宫会议上诏令群臣,自皇太子以下,多从德林议事。开皇五年,李德林奉诏撰录杨坚拜相时的文翰,辑成五卷,谓之《霸朝杂集》。杨坚连夜读讫,次日即告谓:“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昨宵恨夜长,不能早见公面。必令公贵与国始终。”于是,追赠其父恒州刺史。未过几天,又复赠其父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由李德林世袭。

 李德林自隋禅承天下,即谋划平陈之计。开皇八年,隋文帝出巡同州,他患病未从。时尚书左仆射高颎(541—607,隋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事回京,杨坚嘱咐他:“德林若患未堪行,宜自至宅,取其方略。”于是,李德林不得不赶赴同州,在从驾而还的途中,杨坚将马鞭朝南一指:“待平陈之后,朕定以七宝装严公,使自山东无可及者。”后陈叔宝被囚,江南平定,李德林被授予柱国、郡公,实封邑八百户,赏物三千段。并确定由晋王杨广代帝宣诏,有人妒忌不满,传言至首辅高颎的耳中:“平陈之事,乃是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今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高颎)有若虚行。”高颎听闻之后,向上进言,隋文帝即止此诏。

 从此,李德林逐渐失宠,屡屡遭人谗言,被贬湖州刺史。他在谢恩离京时,向隋文帝提出:“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但隋文帝不准。于是,开皇十年(590),李德林被贬为怀州(今河南)刺史,一年后,卒于任上,时年61岁。

北朝一代文臣李德林,在北齐时期就曾修撰《齐史》二十七卷,入隋后又奉诏续修《齐史》,但至死未能完成。最后由其子李百药(初唐史学家,《北齐书》作者,565—648)续之方成。纵观其一生经历,不可不谓与隋文帝杨坚肝胆相照。但他的人生结局,却不免让人心中泛起阵阵澜漪……

    呜呼,哀哉!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NO.25  《长安秋》 隋·虞世基

 

    露寒台前晓露清,

    昆明池水秋色明。

    摇环动佩出层城,

    鹍弦凤管奏新声。

    上林蒲桃合缥缈,

    甘泉奇树上葱青。

    玉人当歌理清曲,

    婕妤恩情断还续。

 

  这是一首描绘长安的秋天之景,缅怀班婕妤秋怨之情的七言律诗。

“露寒台前晓露清,昆明池水秋色明。”这两句诗以“晓露清”对仗“秋色明”,向读者描述了长安宫中的秋天景色。嫔妃佳丽“摇环动佩”走出宫城,到处可闻“鹍弦凤管”演奏新曲。上林苑,蒲桃枝上秋果缥缈(隐约可见),甘泉宫,诸多奇树依然葱青(青翠茂盛)。如此花好月圆,太平盛世,诗人借景发挥,抒发出一种美好的心愿:秦女弄玉,她应该留在人间“理清曲”,而婕妤班氏,她可以期待皇恩“断还续”。(因为,这是一首应诏奉和隋炀帝的诗)

    昆明池: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19年)建于长安西南郊,以习水战。昆明池周围长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

    鹍弦:用鹍鸡筋制成的琵琶弦;凤管:笙箫之乐的美称。

 上林:上林苑,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8)建在秦代一座旧苑址的皇家林苑,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据《汉书·旧仪》记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

  蒲桃:常绿乔木,夏季开花,花大,白色;果实呈圆球形或卵形,淡绿色或淡黄色,味甜而香,可供食用。

  甘泉: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曾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林光宫旁建起甘泉宫。唐《括地志》描述:“宫周十九里,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宫皆有邸舍。”甘泉宫的地位在汉代仅次于长安未央宫,汉武帝有许多重大政治决策,都是在这里商议确定。

  玉人:玉人吹箫。传说春秋时秦有箫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慕之,穆公遂以女妻之。史教玉吹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夫妇俱随凤凰飞去。(汉刘向《列仙传》)

   婕妤:班姬咏扇。汉成帝刘骜宠信班婕妤美而能文,后来宠幸上赵飞燕姐妹,她即退居王太后的长信宫,曾写下一首《团扇诗》,也称《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虞世基(约公元550—618年),字茂世,会稽郡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父亲虞荔,梁时任司文郎、通直散骑侍郎、中书舍人,入陈为太子中庶子。虞世基少年时与弟弟虞世南一起师从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南朝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喜愠不形于色,博学高才,兼善草隶,受到陈中书令孔奂(514—583,孔子32代孙)、太子少傅徐陵(507—583,南朝文学家)的青睐,被誉为“南金之贵”、“当今潘安、陆机”。他解褐初仕,为建安王(陈宣帝第五子陈叔卿)府法曹参军,历任太子中舍人、中庶子、散骑常侍、尚书左丞。陈灭入隋,拜为通直郎、内史舍人。隋炀帝即位,顾遇弥隆,迁内史侍郎,专典机密,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一起参掌朝政。大业八年(612),跟随隋炀帝出征高丽,以军功被提拔为金紫光禄大夫。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弑杀隋炀帝,他同时遇害。虞世基曾主持编撰隋朝的《区宇图志》,属于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全国性区域志。

    附:简述隋代文学创作

 隋开皇九年(589),晋王杨广挥师渡江,攻入建康,南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屈膝投降。中国在经历了360多年的南北分裂,至此重新统一。隋代的文学家,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当时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一个很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期,一直到隋炀帝执政时,文学创作开始偏向于注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

虞世基的这首《长安秋》,本是奉和隋炀帝的《东宫春》,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应诏而作诗。可见当时的文学创作,已由抒情转向娱乐化,转向吟咏宫廷生活的琐事。从而,走入一条贵族文学的歧路。

 隋炀帝·杨广《东宫春》:洛阳城边朝日晖,天渊池前春燕归。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小苑花红洛水绿,清歌宛转繁弦促。 长袖逶迤动珠玉,千年万岁阳春曲。

其时,有一些吟诵“歌扇舞”诗,也能看出上述娱乐化:

隋·魏澹《初夏应诏诗》虽度芳春节,物色尚馀华。出帘飞小燕,映户落残花。舞衫飘细谷,歌扇掩轻纱。兰房本宜夜,不畏日光斜。

 隋·李孝贞《酬萧侍中春园听妓诗》 微雨散芳菲,中园照落晖。 红树摇歌扇,绿珠飘舞衣。 繁弦调对酒,杂引动思归。 愁人当此夕,羞见落花飞。

NO.26  《和赵郡王观妓》 隋·释法宣

 

    桂山留上客,兰室命妖饶。

    城中画眉黛,宫里束纤腰。

    舞袖风前举,歌声扇后娇。

    周郎不须顾,今日管弦调。

 

    这是一首奉和赵郡王观赏“歌扇舞”的应制诗。

 桂山美景,留住上客赵郡王;兰室雅聚,邀来京师歌舞伎。城中早已画眉黛,宫里乔装束纤腰。舞袖浮香风拂面,歌起扇开遮娇颜。而今周郎不须顾,已有郡王管弦调。

 周郎不须顾: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謡曰:曲有误,周郎顾。”后来,周郎被人引喻为:精于音乐、善辨音律的音乐大家。

释法宣(生卒年不详),隋末诗僧,相传为常州弘业寺沙门。初唐时,常被郡王或朝廷大臣召至东都,一起参与娱乐活动,观赏歌扇舞演出。法宣作为载于文史的一代诗僧,因其所处的生活时代,距离齐、梁不远,故在诗中尚保留着南朝“翠眉怨黛、纤腰玉手”的“宫体诗”遗风。

中国历代诗僧,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禅合一的一种文化缩影。早在两晋六朝时期,支遁、慧远、惠休、宝月等僧侣的诗作,已经盛名远扬;与其结交者,则有谢安、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鲍照等社会名流。他们的诗作,被后人称为“僧咏”、“衲子诗”,在诗歌与禅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成就。他们也被史家称为“诗僧”,在《世说新语》、《诗品》中,多有记述。但当时的那些诗僧诗作,多以偈颂为主,鲜有高雅之诗,直到隋唐时期才有所改变。

 隋唐诗僧,在唐诗文学创作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因为隋末唐初佛教兴盛、诗歌繁荣,诗与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许多诗僧,大都具有文人与僧人的双重身份。当时,文人因科举而避世入禅,僧人因科举而还俗赶考的现象,屡见不鲜。故而在《全唐诗》2200多位诗人的8900余首诗作中,诗僧计有249人,诗作共有1008首,均占唐代诗人总数和作品总量的百分之十一。元代文人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著有《披沙诗集》,已佚。其文集《唐才子传》是一部唐朝与五代诗人的简要评传,被列为国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在《唐才子传》中论述:“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遒、惠休、宝月之俦,驰骤文苑,沉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有灵一、灵彻、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皆东南产秀,共出一时,已为录实。”

 让我们记住一位曾经与唐代身名显赫的赵郡王一起观舞吟诗的僧人释法宣,进而解读历代诗僧的佳诗佳作,无疑将会获得一笔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附录:唐赵郡王·李孝恭

 赵郡王:李孝恭(591—640),唐朝一代名将,位居凌烟阁“开唐二十四功臣”第二。其祖父李蔚,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而李渊的父亲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按照辈份,李孝恭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的堂兄)。唐武德初年(618),赵郡王李孝恭28岁,出任山南道招慰大使,招降巴蜀三十余州,对于降附之人抚慰有加,往往书檄到处,兵不血刃,保全下许多性命,可谓“仁德之将”。武德四年,他统领水陆十二总管,平定江陵之乱,采用长史李靖将军之计,威逼当时自立梁国称帝的萧铣,举城求降。接着,他出任荆州大总管,使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武德七年,他又率兵击败江东反叛之臣辅公袥,平定江南,出任扬州大都督,统摄江淮及岭南诸州军事。隋灭兵乱,李渊、李世民举师争夺天下,在李氏宗室中,惟有李孝恭能独当一面,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贞观初年(627),李世民(重蹈隋炀帝之路)谋夺太子位,进而君临天下。李孝恭被释兵权,调任文职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从此,这位天性宽恕谦让的开国武将,激流勇退,退出了唐王朝的权力中心,偶而以歌舞美人自娱自乐。贞观十四年(640),赵郡王李孝恭因“暴病卒逝”,时年50岁,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之举哀,悲泣甚恸。

NO.27  《妾薄命》  唐·李百药

 

    团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

    羞闻拊背入,恨说舞腰轻。

    太常先已醉,刘君恒带酲。

    横陈每虚设,吉梦竟何成。

 

  这是一首借班婕妤咏扇、自喻人生悲凉的五言诗。

 此诗解读:“团扇弃箧秋风起,长门殿内夜月明。羞闻皇上抚背入,恨说飞燕舞腰轻。”这四句诗,引用了西汉班婕妤、陈阿娇、赵飞燕的典故,借喻诗人当日酒筵中:“太常先已醉,刘君恒带酲。横陈每虚设,吉梦竟何成。”他伤感自己也是“妾薄命”而多苦难,受宠吉梦何时成?

  长门:汉宫名。皇后陈阿娇失宠,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下一首《长门赋》,汉武帝刘彻阅后伤感,再次亲幸于她。(见司马相如《长门赋》)此后,“长门”借喻失宠嫔妃寂寥凄清的际遇。

    拊:抚摸。主拊其背曰:“行矣!”(《汉书·外戚传上》)

    舞腰轻:相传汉成帝的赵皇后,舞姿轻盈,能作掌上舞,故取名“飞燕”。

    太常:汉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恒:寻常,普通。恒态:常态;恒情:常情。恒带酲:常犯酒病。(酲:病酒——《说文》,喻指酒后神志不清。)

    横陈:横列、杂陈。语出战国楚宋玉《讽赋》:“内怵惕兮徂玉床,横自陈兮君之旁。”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初唐史学家。儿时多疾病,祖母赵氏以“百药”为名。其父李德林,北齐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撰;入隋后,得到隋文帝杨坚的赏识,官拜内史令,爵封安平公,后遭人谗言贬为怀州刺史,奉诏续修《齐史》,全书未成而逝。李百药生性疏侻,喜好剧饮;少时就博闻好学,富于独特见解。隋开皇初年(581),17岁时即出任东宫通事舍人、太子舍人兼东宫学士。后有人嫉妒其才华,谗言惑众,他愤而辞官。

开皇十九年(599),李百药被隋文帝召入仁寿宫,承袭其父的安平公爵位。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雅爱其才,奏请授予礼部员外郎,太子杨勇亦召其复为东宫学士。他的才华再次得到隋文帝赏识,诏令修五礼、定律令、撰阴阳书,朝中的奏议文告,也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内中,也许是他与太子杨勇走得太近,在晋王杨广出镇扬州邀其为幕僚时,他借身体有病而婉拒,得罪了杨广。故而在隋炀帝杨广继位时,他被削夺封爵、贬为桂州司马。不久,隋帝罢州置郡,他被解职还乡。

 大业五年(609),各地反隋义军风起云涌,李百药方被起用为鲁郡(今山东兖州)临泗府步兵校尉。三年后,在他48岁那一年,他奉旨率部戌守会稽,击退了管崇领导的义军,被授予建安郡丞。李百药赴任途中,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县)遇上了武康(今浙江德清)豪强出身的吴兴郡太守沈法兴,劝他共谋大业,留下他为郡府府掾(幕僚)。接着,沈法兴举精兵六万,攻据余杭(今浙江余杭)、毗陵(今江苏常州)、丹阳(今江苏丹阳)等十余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进而又自封“梁王”,结果被东海(今山东枣庄)人、江淮义军首领李子通所击败,投江自杀。李子通也很看重李百药的文才,将他拉入了自己与杜伏威(山东章丘农民)组合起来的江南义军,任命他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但不久,杜伏威火并了李子通的部属,成为割据江南的义军首领。他也留下李百药,封为行台考功郎中(今组织部长)。隋末,唐王李渊父子举兵反隋,派出使臣招降杜伏威;李百药认为李渊统一天下乃是大势所趋,力劝杜伏威投靠唐王;杜伏威听其劝告,让他与行台仆射辅公祏一起留守江南。但是,杜伏威渡江至历阳(今安徽和县),狐疑之中突生悔意,急命人赐石灰酒与李百药,欲置其于死地。不料李百药喝下石灰酒,反而治好了多年的顽症。杜伏威二次具书给辅公祏,令其杀掉李百药。其时,杜伏威的养子王雄诞与辅公祏,都反对杜伏威接受唐王招降,没有对李百药下杀手。到了武德五年(623),辅公祏公开反唐,任李百药为他的吏部侍郎,但他很快就被唐赵郡王李孝恭率兵剿杀。所幸运的是,唐军搜出了杜伏威当初写给辅公祏,责令处死李百药的书信,李百药这才免于一死,被流配泾州(今甘肃泾川)。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求贤若渴,很快征调李百药进京,任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诏令他编撰《齐史》。这位历经坎坷的文臣终于在62岁时,迎来了他的新人生。由于李百药做过隋朝的官吏,又多次担任反隋义军的幕僚,见证了隋王朝兴衰的全过程。所以,在叙述“前王之得失”方面,他根据父亲的旧稿修撰成《齐书》五十卷(即《北齐书》,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与其同时形成的《梁书》、《周书》相比,都要深刻许多。唐太宗李世民阅而感叹:“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乎!”晋升他为太子左庶子,加散骑常侍(皇帝近臣,正三品),赐绸四百缎,又除宗正卿(九卿之一,掌皇室事务)。第二年,随着《五礼》、律令的修定完成,他被晋爵为安平县子。他晚年“悬车告老”,恳求出仕,获得恩准,过起了怡然自得的隐士生活。贞观二十二年(648),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隋唐大儒李百药,以其84岁高龄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