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的公众号:杜甫与岑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29:32
长短局

       杜甫生前很爱夸耀自己的出身,他首先矜夸的是自己的姓氏,在开元二十九年作的《祭远祖当阳君(杜预)文》中曾说:“初,陶唐氏出自伊祁,圣人之后,世食旧德”,说的是自己是陶唐氏尧皇帝的后人,他很感自豪。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左传》中曾有记载:虞时的陶唐氏在夏朝变成了御龙氏,到商朝又改成了豕韦族,而周朝时,它就演变成了唐杜氏。杜甫在一首给唐十八的赠诗中,就曾有这样的句子“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人家明明姓唐,杜甫却也把他当作了同族兄弟。
      杜甫最爱夸耀的祖先是他的祖父杜审言,杜审言也是唐代诗歌史上一个建树颇高的人物,在当时,与陈子昂齐名,受武则天赏识。为人极为高傲,他曾对人自夸:他写的文章要使屈原和宋玉也只能做他的听差;他的书法就连王羲之也要朝背称臣。杜甫也继承了他祖父的这种高傲,这由他对其祖父的评价即可见一斑,在《万年君墓志》中,他说杜审言:“天下之人谓之才子”;在诗中,他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说得既霸道又大气。真个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岑参,是与杜甫同时代的大诗人,他的家世比起杜甫来,那就更传奇得多了。在《感旧赋》中,岑参很自豪地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在他出生之前的近百年间,岑家先后出过三位宰相,曾祖、伯祖、伯父都因为文墨不凡而名动朝野,一门三相,堪称奇事,父亲也两任州刺史,杜甫家与岑参家比起来,那确实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可惜这样卓著的家族声望,未能惠及到岑参本人。家道中衰,一落千丈,父亲在他年幼时便撒手人寰。惟一遗传到他身上的家族优秀因子,便是读书求学的好风气。岑参五岁开始接受严格的启蒙教育,此后遍览经史,及至成年,才情满腹。他用十年的时间,往返于长安与洛阳之间,但未能寻觅到可以荐举自己的贵人,最后还是通过应试的方式,中为举人。入朝数年,并无多大建树。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将高仙芝的入朝,使得他弃官从戎,“负剑出北门”,开始了别样的人生境遇。
      天宝八载,岑参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见他两次出塞都怀着凌云壮志,抱负甚高。回朝后,岑参由杜甫等人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任起居舍人等官职,与王维等人同朝为官,但由于他“频上封章,指述权佞”,不久便被贬谪出京,贬到了偏远的蜀地嘉州,也即现在峨眉山所在之地乐山市,任嘉州刺史,因此时人又称其为岑嘉州。
      说起杜甫与岑参的交往,那也颇有渊源。岑参于公元715年出生,小杜甫三岁,天宝十一年秋天,杜甫、高适、薛据、储光羲曾同登慈恩寺塔,各有题咏,杜甫作了《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岑参则有《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储光羲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适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慈恩寺塔即大雁塔,是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他母亲修建的,六级浮图,高三百尺,在当时可谓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座落在长安城内,大概相当于现在东方明珠塔在上海的地位。在同游几位诗人的诗中,都描述了这座塔之宏伟以及在塔上领略的风景之奇俊,储光羲写道:“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逶迤,群山小参差”;高适则说“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岑参说“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都强调了塔的高峙和登临时的傲岸苍茫。而其中要数杜甫的最为雄壮: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3楼

      这以后,杜甫去朝,岑参的生活也基本在西北边塞度过,两个人在这段时间里疏于联系,音书久隔。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在秦州,有寄 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当时岑参正在河南做虢州长史。后来,杜甫飘泊剑南,杜岑二人十余年未通消息。永泰元年(765年) 五月,杜甫由水路离开成都时路过嘉州,而当时的嘉州刺史正是岑参,但是由于行路匆匆,杜甫并没有登岸,也没有遇到故人。他经过嘉州、戎州(宜宾)、泸州、 渝州(重庆),九月到了云安,在该地养病。养病期间,杜甫得知岑参出任嘉州刺史,有诗寄之《寄岑嘉州》。诗的前两句是“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 书”,可见,两个人在离京去朝,各自奔走之后,已经多年失去了联系。不过,在岑参得到杜甫寄诗之后,两人又恢复了书信来往,不时有诗札往还,岑参常把自己 的新诗寄给寓居在夔州的杜甫。
      岑参在嘉州做了两年半的刺史,大历三年去官,他打算乘舟东下,沿着杜甫走过的路线,经过戎州、渝州等地,直出夔门。可惜当时杜甫已经 不在夔门了,岑参去官是在七月,有诗为证:“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偏偏早岑参几个月时间,同年正月中旬,老杜出峡, 两人友人最终没有在四川境内见面。
      这次不见面,以后也就没有机会了,岑参在去夔门途中遇到了阻隔,不得不改道北上,到了成都,没多久后,一代边塞诗人之翘楚客死在异地 旅舍,终年55岁。杜甫后来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在寄于高适的诗《追酬故高蜀州(适)人日见寄》的序文中说:“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 在”,说的是昔日的故人当中,尚在人间的已经没有几个,用西方的说法,岑参已经向死去的大多数人靠拢了,而杜甫放眼回望,挚友已不剩几人,心里当然是十分 萧瑟。
      杜甫这首诗的时间作于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当时他正在长沙,有人就此推断岑参大概死于大历四年年底。因为在长沙和成都之间有相当的 距离,岑参的死讯要传到长沙,首先要经过成都至重庆的一段旱路,再由重庆乘舟出峡,这个时候冬令水枯,船速根本没法做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地步。到达湖 北,由湖北转入长沙是上水,逆流而行,也需要不少时间。单是这样来说,死讯在路上周折,大概就需要花掉近一个月的时间。而唐朝时元旦之后也是要放长假的, 少则五日,长则十日,百业休息,传递讯息的信使估计就把信件搁在自家过年了。杜甫接到岑参死耗的时候,时间已经从大历四年跨到了大历五年,也就是在这一年 的秋天,杜甫也离开了人间。                   


杜易简,襄州襄阳人。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有高名,姨兄岑文本推重之

======================

杜易简是杜审言(必简)的堂兄弟!岑文本是杜易简的姨兄!!再想下杜甫和岑参的关系就知道了!两家是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