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二手车:历史的悲哀——戴高乐将军在二战前的遭遇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30:5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队领导人因胜而骄,因骄而惰,墨守陈规,死守单纯依靠坚固防御阵地取胜的传统观念,只许把坦克作为步兵的工具使用,这就使法国的军事学术大为落后。就在此时,出现了一位勇于创新,反对军队建设上因循守旧的军官,他就是后来成为法国总统的夏尔·戴高乐。他竭力倡导陆军实行机械化,是法国装甲兵发展史上不可小看的重要人物。




戴高乐生于1890年11月22日,他十三岁立志从戎,毕业于西尔陆军军官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曾任军校教官,也当过参谋。1932-1936年出任国防常设委员会秘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任坦克第507团上校团长、第5军坦克部队指挥官。1940年5月任坦克第4师准将师长,6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德军攻占巴黎后,他离法赴英,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转战中东、非洲,为解放法国本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法兰西的复兴作出了很大贡献。1959-1969年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970年11月9日病逝。主要著作有:《建立职业军人》(1934年)、《法国和她的军队》(1938年)、《战争回忆录》(1954年)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19年5月,法国倡导坦克战的先驱者——埃斯顿上校提出:坦克兵应作为一个独立兵种实施主要突击。自不持言,这一观点被统帅部拒之门外。在上世纪20-30年代,以贝当、甘末林和魏刚为代表的军队决策领导层,无视坦克和飞机发展的新趋势,顽固地认为:单靠国境线构成的堡垒地域,就完全可以挡住敌人的进攻。他们把一战结束时的3870辆坦克,大部编为独立坦克营,分散配编在步兵建制内,作为步兵的附属工具使用。后在1930年《坦克指挥要则》中明文规定:“战斗中坦克是步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热衷于研究先进军事理论的戴高乐,对埃斯顿的观点笃信无疑,挺身而出,勇敢地向军内顽固的隐遁守旧的指导思想和军队建设上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挑战。他确信陆军实行装甲化以后具有的威力和打击力量,明确提出:法国除在战争初期经动员组建大量部队外,还应预先组成一支能快速调遣的机械化、装甲化的机动力量。按照他的设想,这支力量应有10万人,编成3个大型兵团,下辖6个坦克师,还有摩托化和装甲化的步兵师、航空部队及总预备队。坦克师包括1个坦克旅和其他战斗、工程保障分队。戴高乐的主张被当成异端邪说,倍受嘲讽,大受谴责。一批大唱反调的著述相继出台,什么《坦克并非不可战胜》,《坦克的弱点》,“德国人是天生的侵略民族,自然就必须有装甲师。但法国人是和平与防卫的民族,所以就需要反摩托化”等等言论甚嚣尘上,不绝于耳。年迈的贝当元帅说:“坦克和飞机并不能改变战争的因素”。魏刚将军认为,戴高乐的意见只会使陆军分裂,军队实行机械化应该慎重。由于决策层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和改革,戴高乐只能空怀一腔报国图强的豪情壮志,眼睁睁地目睹军队落后的现状而无可奈何,最终发出“若干世纪以来,国家的灵魂和命运何以一直都反映在军队这一面镜子里面”的哀叹。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在研究坦克作战问题时,因阅读戴高乐的著述而受到启示,1940年5月,他率领德军装甲第19军在闪击法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1940年1月,戴高乐根据波兰沦亡的教训,仗义执言,向政府80位要人分送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尽快集中各单位现有的坦克,尽速组建大型机械化预备兵团以对付德军即将对法实施的“闪电战”。但是,他的建议遭到装甲兵总监凯勒将军的拒绝。德军侵法战争爆发后的第2天,戴高乐奉命组建装甲第4师,他东奔西走,组建一个拥有150辆坦克的部队。他与5月18日率部机动20Km,对德军实施反击,因无步兵和炮兵的有力支援,在遭受敌方猛烈炮火袭击之下只得押着120名俘虏撤出战斗。从5月22日起,该师在5天内机动180Km,在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进攻驻阿布维尔的德军,俘敌500人,取得了法军装甲兵抗击德军作战中独一无二的战绩。戴高乐在法国沦亡的前夕,终于以他亲身实践证明:如果出色地集中运用装甲兵团,那是能发挥出巨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