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浏览器下载: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19:33

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嘴巴去说,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给学生提供体验的平台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学生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材料,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借助物,不是凭空去想的,而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建立概念,可以充分去体验。如教学《克和千克》,课前教师应精心准备,如收集多种数据,要知道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知道一些特殊物品的质量,那么课堂上如何才能使学生建立准确的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呢?如2分钱的硬币质量是1克,1角的有好几种,一种大一点的质量是2克,另一种铁制闪亮的这种是4克,5角的硬币是4克,1元硬币质量是6克等,象这些质量应该是肯定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用大约等模糊字眼,应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数据,使学生建立这些数据的概念,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底。那么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每人带一个一角的硬币、一个鸡蛋;自己准备一个2分、1角、5角、1元的硬币、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各种有包装袋的食品,还给学生每人准备2粒花生米等。这样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物品建立质量概念,学的扎实。当学生有了足够的材料后,教师还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充分去体验各种物品的质量,如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个鸡蛋,1千克洗衣粉的质量,并指名让一个学生一手拿1千克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拿口算本,另一个学生在其手上加口算本的数量,一直加到这名学生说差不多重时结束,数数多少本口算大约是1千克,然后再用秤秤一秤,最后让学生举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让学生背背同桌,并告诉同桌自己的质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如:我班陆雨婷的重量是25千克,让学生背一背,再让学生背一背教师(刚好50千克),体验50千克有多重。这样,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物品的质量,感受到1克2克50克1千克25千克50千克有多重,从而在脑中建立不同物品的质量概念,就不会出现1本字典重1200千克的低级错误了,因为他们会用脑中建立的1克2克50克1千克25千克50千克等质量去比较,从而时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知识

  课堂中教师善于营造学生学习的情境,这种情境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促进目的的实现。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使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必要性,并过渡到对新知的探索,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创设了同学们去春游的生活情境,引出两个人怎样分饼最合理,如果是4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2个;如果是2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1个。这些知识学生已经拥有了,他们已经会表达这些数。接着教师风回路转,问:如果是1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个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失衡,半个是以前没学过的数,这时学生的探求欲望很高,有的学生会说出二分之一,老师这时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再一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分数。这样,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新知识是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做数学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形成各种能力。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课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等表示自己创造的分数,当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后,教师让学生选择长方形或三角形等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创造一个二分之一,甚至是几分之几的分数,然后同桌说说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教师非常注重这个过程,这样,学生在创造分数的同时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也得到了满足。学生创造了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一等,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起到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分数的意义,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真正做到了主动学习。又如《约分》一课,教师在教学约分的概念时,摒弃以往教师“教”概念的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化简最简分数,让不同化简方法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归纳总结,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方法最简便?”,“在约分过程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这些都是通过学生前期的探索、实践,自己进行反思体会,自发地进行方法的最优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如《秒的认识》一课,让学生体验1分钟,我让学生先想好1分钟你想干什么,然后再开始体验。这时学生很有兴趣,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汇报时:“1分钟我写了60个阿拉伯字。“1分钟我画了一个人。”“1分钟我画了50个圈。”“1分钟我做了78次甩手运动。”“1分钟我眨了70次眼。”……学生个个汇报着自己的成果。是啊,有了这样的真实体验,我想对于1分钟,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应建立起来了,1分钟原来是这么长。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在做作业时,学生的正确率较高。又如在学生学习《周长》时,我让学生准备了绳子、树叶、尺子、长方形等学具,当让学生选取学具中的物品,想办法知道它的周长时,大部分学生选取了长方形等规则图形,用尺子量出在算。但也有一部分人选取了树叶等不规则的物品,通过观察,我看到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他们先用尺子量,左量右量,确量不出,接着他们想到了桌子上的绳子,用绳子去围,再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这一体验多么富有价值,在真实的体验中,他们选择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周长的概念。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展现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唤起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快乐,帮助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