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学古筝的坏处: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20:30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

——丽水市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调研

齐育华

(2008年6月6日)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十七大报告又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切实贯彻落实上述重要指示精神,我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在“两新、两高、两实”上下功夫。“两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新的发展理论;“两高”,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必须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两实”,要把农民想办的事办实,必须把农村长期发展机制予以落实。只有这样,农村的发展才有后劲,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

本人结合这次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学习,并联系当地实际,参阅相关资料,就当前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优势和举措等方面谈点粗浅认识。

一、现状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实施已有两年多时间了。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总体上建设还不够全面,措施还不够到位,大多停留在修路、改厕、刷墙、垃圾处理等村庄环境整治层面上。如何进行有效整改、着力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还没有很好联系实际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据调查,当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不高

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种植业由于保护生态的需要,在山上搞开发种植受限制,只能在人均0.5-1.0亩的农田地种植一些农作物,如水稻、水果、树苗、蔬菜等,随着肥料、农药价格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甚低;农村的养殖业,除专业户外,农户普遍感到养殖成本高,不愿意发展养殖业;农民进城务工,工资也非常低廉,月工资大约在1000-2000元之间,加之在城镇吃、住等生活费用大,一年的收入也不高。为此,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并呈现扩大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低于69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148万,年收入在694-958元之间的还有3550万。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计算,我国贫困人口还有1亿之多。我省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收入也低于城镇居民收入3-5倍,2007年丽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373元,不足当地城镇居民收入15910元的四分之一。为切实做好我省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工作,着力解决年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民生活困难问题,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教育程度低,科普知识缺乏

农民的文化教育以前主要靠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在农村的不断普及。现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数农村中小学已撤并,高中段教育已办在城市或较大的集镇。这样从教育质量上看可能有所提高,但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在不断增加。就义务教育而言,农村学生入学基本是住校的,生活费用大,一些贫困户的子女难以入学就读。高中段教育更是负担沉重,读书人数在逐年减少。其他科普教育在农村渠道不多,原仅有的农村广播科普栏目,有的地方也停办了。基本普及的电视节目,平时也很少看到科普方面的知识宣传。基本技能培训,政府牵头负责培训班办了一些,但实用性、科技性的班次不多,时间也短,难以真正学到技术。农村子女考入大中专的为数不多。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在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城镇的文盲率为5.22%,农村则高达11.55%;在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农村地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高达91.0%。由此可见,农村受教育程度相当低,给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带来了潜在性的困难。

(三)基础设施差,城乡差距较大

近几年来,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但如何更好地投入使用,加强管理,发挥设施的应有效用,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康庄工程”的启动,农村基本通达了公路,但今后道路怎样养护,能否走城乡交通一体化道路,方便农民出行?进村入户的村庄道路又由谁来建?农村建了不少公厕和垃圾焚烧炉,远看美观大方,近看好多没有投入使用。这些形象工程如何变为农民实际需要的东西,究其原因很多,仍需要做许多工作。其次,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不高,能否减轻农民月租费用负担,更好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另外,农村村建规划、农民建房、饮用水工程、污水处理、环境美化、信息网络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农民买了手机没有信号,建了房屋却是违章的。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许多公建项目没有资金投入。有的集资建了,农民意见很大,为什么城市的公用设施建设都是政府建设和管理的,而且还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农村不少公用设施为什么要农民自筹资金建设?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城市比较差距还很大,有待政府进一步落实和解决。

(四)精神生活缺,思想观念落后

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是农村的一大弱点,除少数地方有老年活动外,共青团、妇女会等学习活动开展不多,甚至共产党员的政治学习也不经常开展。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多数农村没有图书室等文体活动场所。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除三年一次的两套村班子换届选举召开村民会议外,平时很少组织农民开会学习,开展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现在也组织少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因为承担着重体力劳动,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也不一样,除有可能参加企业的一些文化活动外,平时也无力参加更多的城市文化活动。由此看来,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但没有进步,目前还有趋向倒退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的增多,农村文化学习活动更是无法组织开展。为此,农村成了精神文化信息传播的死角,使许多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对农民触动不深;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重大的政治时事、方针政策,农民知晓不多,理解不透,从而形成了他们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后发优势

农村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后发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些优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迈出可喜的步伐。

(一)自然环境生态优势

山区农村自然环境历来是客观上占有优势,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生态省的建设,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更为宜人,并为山区旅游发展、防洪治理、农业开发等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保障能力。以丽水市为例 ,经过几年的努力,确保了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全省领先,具体表现在“两提高一减少”。两提高:一是环境质量的提高。全市大气、地表水、声环境质量指标基本达到或优于功能区标准,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全省第一,九县(市、区)的生态环境全部进入全国前50位,其中有4个县进入全国前10位,庆元县为全国第1位。二是生态屏障的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全市受保护地面积达到30%以上,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436.4万亩,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后,共有11.5万农民走出大山,减轻了水系源头地区的环境压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7.6%,林木绿化率达到80%,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9.719个百分点。有研究显示,丽水市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价值约2100多亿的生态服务功能。“一减少”,污染排放减少。近年来,全市共安排减排工程135项,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65项,二氧化硫减排项目70项。市本级及县(市、区)相继关停了一批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据有关部门初步审核,2007年丽水市削减化学需氧量2498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806吨,削减率分别达到7.07%10.16%。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山区农村自然环境还潜在无限发展的资源,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它,更好发挥优势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极大的推动。

(二)古迹文化利用优势

山区农村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文化,将给今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以丽水为例,据1997年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遂昌好川遗址,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秦观、陆游、范成大等历代文人墨客或在丽水为官或曾游丽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词。汤显祖担任遂昌县令时,创作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戏曲代表作《牡丹亭》。丽水人才辈出,据二十五史记载,有42人入传。著名的明朝御史丞兼太史令刘基,当地著名人士陈慕华、章乃器,体育界的李玲蔚等。丽水还有六大文化:一是剑瓷文化。龙泉宝剑创始于欧冶子被尊为剑业的祖师;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历史最长、规模量大、影响最远的窑系。二是石雕文化。青田石雕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青田石被推选为六大候选国石之首。三是华侨文化。丽水25万之多华侨华人侨居在海外,有300多年历史,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四是黄帝文化。相传缙云仙都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升天之地。五是畲族文化。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风情浓厚。六是摄影文化。丽水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中国摄影之乡”,并建成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乡土风情、历史文化,都非常值得传承和发扬。以上这些,对推动农村经济、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绿色产品开发优势

丽水地处瓯江、钱塘江、闽江等六大水系的源头,是浙江省主要生态屏障,也是浙江山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区域,境内山清水秀,水质良好,气候适宜。盆地、低丘、河谷地带可种三熟农作物,其他地带适宜发展林木、水果、茶叶、药材、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等。在丽水“生态立市、绿色兴市”战略和建设“浙江绿谷”目标的推动下,共确定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209个,示范点58个,已建成示范基地33个,其中省级9个,市级3个,县级21个,面积达307373亩。以“名、特、优、新”为龙头,以生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为突破口,形成了水干果、蔬菜、食用菌等支柱产业。现已经注册农产品商品87个,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为122个、45个、71个,省级绿色农产品认证100多个,还有不少绿色农产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金奖、银奖和优质奖。为此,丽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被誉为“香菇之乡”、“柑桔之乡”、“茶叶之乡”、“迎庆桃之乡”等称号。

(四)朴实民风传承优势

农民历来是比较纯朴的,没有社会其他界别人士的思想活跃性和表现多重性。这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所养成的习惯。尽管改革开放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但基本是担负着重体力劳动,与外界接触较少,社会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不深,使农民始终保持着较为纯朴的心态。主要特点是:一是勤劳。农民没有更多的生活资料,多数依靠务农为生。自幼到大,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安居山村的良好精神状态。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的大发展、大繁荣,靠得是广大农民工付出的辛勤劳动,这就是农民勤劳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二是爱乡。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近几年加大了对农村各项扶持政策力度,实施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康庄工程”、“下山脱贫工程”等,农民生活日益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更加激发了农民爱乡的热情。现在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看到农村的变化,也纷纷回乡边务农,边把在城里学到的技术和掌握的信息在农村搞多种经营,对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三是朴实。农民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依靠自己勤劳致富,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计划经济下集体分配制度的破除,农民做事的理念、为人的品格更为纯朴。只有努力付出,才有更多的收获,等、靠、要已不是解决生活出路的根本办法,这些做人的基本要求,更加深入人心,并扎根于每个农民的心坎里。

三、政策措施

我们前面认真分析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现实困难和后发优势,如何使困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后发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强有力的动力,仍需要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举措,从而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落到实处。

(一)两加快

1、加快农村规划编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

农村各项建设规划比较滞后,要使新农村建设合法有序推进,必须规划编制先行。农村建设的规划很多,有农民建房、水电路设施、周边环境建设等,要编制总体规划和子规划,既要体现科学合理,又要切实可行。这一问题在农村讲了好多年,但一直难以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和经费的问题。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我们应不断强化民本意识,把农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来抓,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并制定规划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把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好,让农民在规划的框架下,依法建设,有序建设,从而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加快多种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不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如何将农副产品、水果更好地深加工、精打造,还做得不够;如何以生态为屏障,更好发展第三产业,还想得不多;如何更好利用林木、毛竹等资源,开发新产品,还用得不足;如何较好地发挥地方文化、乡土风情优势,显现地方特色,还研得不深。这些与农民知识缺乏、信息闭塞有关,但更与政府科学指导、积极扶持有关。为了农民更快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许多农村仍是一块尚好有待经济开发的“处女地”。我们欠发达地区应向我省湖州市的德清、安吉等县学习,旅游业、竹木业的开发,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安吉还在农村规划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我们政府要组织力量,因地制宜,正确引导,搭桥牵线,引企引资,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项目的开发,品牌的打造,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两转移

1、转移生态保护资金支付,弥补农民付出代价。

生态资源是共享的资源,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山村农民可直接饮上好水,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自然风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给今后旅游业发展打下基础,给外地游客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保护得好与坏,与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为保护生态,农民不准上山砍伐林木;为防止水土流失,农民不准在山地开发种植;为减少污染源,农民不准沿山、沿溪排放污染物;为减轻生态保护的压力,不少农村要整体搬迁,等等。为此生态保护农民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了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政府要建立更好的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机制。从我省情况看,省委、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前几年已开始实施了生态保护补助制度,每年每亩公益林补偿10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补助标准还是比较低,与保护的现实需要还不相适应。为了进一步调动山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应将补助的制度完善为转移支付机制,并提高补偿标准,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使之操作更规范,实施更全面,工作更到位。通过这一有力的经济杠杆调整,把我省生态文明省建设得更好。

2、转移农村剩余劳力资源,扩大农民异地就业。

农村人多、地少,加之生态保护、乡村企业不多等原因,农民剩余劳动力较多,如不加以转移就业,农民的人均收入也难以提高。这一工作最近几年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组织力量,投入经费,免费为农民举办技能培训班,并搭桥牵线,介绍农民异地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农民也走出了创业之路。但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低,短期培训,就业针对性不强,有的即使暂时就业了,工资也不高,稳定性的就业岗位难以找到,失业返乡、就业无门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更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不管农民子女在城里还在乡村,都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就学解决实际困难,并减免相关学杂费,能就近入学,放宽条件入学,为农民子女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二是要做好成年农民的职业教育工作。要改现有的短期培训为中长期培训,改综合性的培训为专业性的培训,让农民通过学习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并学而有为,学而有用,在当地或外地能找到合适稳定的工作岗位,从而不断增加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

(三)两建设

1、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物质文化生活。

精神是属思想范畴的东西,搞得好,会使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搞不好,会毒害人们的心灵,丧失做人的基本品质。精神文明则是思想进步与现代文明相统一的规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客观等原因,有些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时事政治学习。这些导向性的东西,要经常组织学习。通过电视、广播、会议等形式的宣传,使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举国上下千万农民高度保持一致,投入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去。二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人需要物质生活,同时也需要精神生活。为此,要组织农民开展更多有益健康的文化等活动。例如,组织党员、共青团、妇女、老年人等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三是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为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困难的群众,这既是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更加团结、更加和谐。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级班子作用。

农村有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套班子,这是农村的领导核心机构,能否团结一致发挥作用,事关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入,在农村两套班子换届选举过程中,不少地方实行了“海选”,为争权夺利,贿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选举工作的正常开展,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党章》的相关规定,使不少有钱、无力干事的人进入了领导班子,并且许多是在外经商的老板。为此,不少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社会影响不好,群众威信不高,工作难以开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选举是一种民主履职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把合适的人选选到领导班子中来,引领村民勤劳致富,谋求发展,而不是为了个别人的利益捞取政治资本。广大村民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眼前利益,展望未来事业,把法律赋予的选举权行使好,让那些不合情理的做法无孔可入。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通过选村民代表、提出被选举人参选条件、实行差额选举等办法,努力改变以往一些不良做法,把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村民选入村班子,能更好发挥班子战斗堡垒作用,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

(四)两规范

1、规范土地征用办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农村土地,是无可非议的,但如何科学规划、少用土地、合理征用、科学流转,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现在不少城郊农村土地已基本征用完了,给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失地农民遗留问题还很多,上访还不少。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规范土地征用办法。征用办法的立意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为宗旨。土地是集体所有的,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征用土地的成本应该是农民说了算,而不是政府说了算。要坚决杜绝以国家建设为名,低价征用高价出让,筹集大量土地出让金搞大规模城市建设。二是要认真做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农民土地征用后,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今后的生活主要依靠社会保障来解决。目前这一做法还不够到位,由于征用土地提留资金有限,社会养老保险个人部分缴纳过高,农民很有意见。我们必须引起重视,调整比例,符合农民的意愿,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三是土地征用必须留足农民的生产和住宅用地。现在不少地方土地征用后,农民的住房用地问题还没有处理好,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科学流转使用土地。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土地除了耕种、被国家建设征用有些收益外,其他方面流转使用不多。现在有些省份对山林权开始流转确权,如果流转效果好,应予推广经验。土地既然是生产资料,并和农民落实了几十年不变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提高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如土地征用能否以资本的形式参与企业的股份制经营;能否与这些建设项目捆绑参与分红,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建设的需要,更好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应把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上这些,我们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切实加以完善和落实。

2、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建设有序推进。

制度是行为规范的准则,是农民共同意愿的表示。虽然农村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些,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应以整体布局来制定规划和措施。因此,村级各项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尤其是随着当今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村民民主意识的日益增强,对民主理财、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加强制度建设时不我待,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有效办法。农村主要抓好以下制度建设:一是民主议事制度。根据村级经济和村民的愿望,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推行,要制订相关的议事制度,按照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容、要求、程序,研究村级重大的事项。二是财务管理制度。在农村管理中,财务是一项最引人关注的事情,必须建立制度加以管理,不仅决定财务支出要商议,而且各类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张榜公布,听取意见,在农民的督促下,开展民主理财,把村里每一分钱用好,使老百姓满意、放心。三是村务管理制度。村里人口虽少,但涉及许多的管理事务,按照各项工作要求,应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做到有事有人管,有事有人办,不断营造村民团结、友好、爱乡的浓厚氛围,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加有序开展。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有强大的财力作保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努力下,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发挥优势、加大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掀起一个新的浪潮,农村的面貌必将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全面小康生活必将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提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