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里有个肿块:苏州图书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11:25
点都可以讲出不少的故事。从今天开始,名城网记者将与您一起寻访人民路沿线60年的岁月变迁。
 民国四年(1914),正谊书院学古堂(今可园内)。(资料图片) 公园路上的老图书馆。(资料图片) 人民路上气派的图书馆新馆。


    “能在这么黄金的地段建设公共事业,很了不起的!”谈起人民路上的苏州图书馆,老员工叶瑞宝和老读者石四游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自1914年开馆,苏州图书馆已经走过了95年的岁月。在这期间,图书馆三迁其址,最终,新馆于2001年7月在人民路与十梓街交汇处落成。现在,这里已经成了苏州人气最旺的公共文化场所。

 老员工说——“从前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
 叶瑞宝现在还在古籍馆工作。
  叶瑞宝今年72岁,1970年进入苏州图书馆古籍馆工作,那时还是在公园路上的老馆。

  “就一间大办公室,大家在一起办公,人不多。”叶瑞宝介绍,当时进入公园路老馆工作时,主要部门也就采编组和借阅组两个,工作人员很少,他主要负责馆内古籍的整理和读者接待工作。不过,由于正处“文化大革命”期间,读者数量并不多,就连工作人员也常常要参与政治任务。另外,当时的阅览室也就只有科技、中文和古籍等几间,藏书远远没有现在多,但叶瑞宝说,与其他城市相比,数量还算是很丰富的,而且,在风云变幻的岁月中,图书馆还抢救了不少古籍和善本,功不可没。

  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图书馆减弱了政治功能,恢复了自由阅读。读者群也渐渐由研究人员扩展到了普通百姓,叶瑞宝说,图书馆每个月还会组织书评会、讲座等活动,性质和现在的“苏州大讲坛”差不多。

  “有了电脑不晓得省了多少力气。”叶瑞宝感慨,没有电脑的日子里,为了制作索引、整理每篇文章的出处,他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翻阅资料上,而现在,只要在网上一查,什么都有了。另外,图书馆积极进行了“电子化”的变革,就连泛黄的古籍类书刊都被扫描进了电脑,读者查阅起来非常方便。

  除了设备、环境的日新月异,叶瑞宝特别提到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几十年前我是学历最高的,现在变成最低的了!”叶瑞宝笑称,那时候老馆的工作人员有个高中生就不错了,他大专毕业,是绝对的高材生,现如今,员工最起码也要本科,硕士和博士也大有人在。“很多专业书阅览室的工作人员都是对口专业毕业的,服务起读者更得心应手。

  “这些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叶瑞宝说,以前在公园路上的时候,只是想着办公室能扩大一点就好了,至于其他的是压根不敢指望的。新馆的先进设备不仅方便了他们的工作,更为读者提供了优越的阅读环境,“现在是真正做到了服务读者、方便读者。”叶瑞宝如是说。


   老读者说——“图书馆里全是黄金!”
 石四海和他最心爱的《化学文摘》。
  “在苏州我肯定是利用图书馆最多的人!”66岁的石四游一语惊人。

  石四游第一次去图书馆是在1953年,那时他还在读小学,看书是假,玩才是真,后来读了中学,石四游开始看连环画、科技书。“那时候书很少!但还是看的很起劲”石四游说,一不开心,他就会来图书馆,钻进书堆里,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在南京读了大学并工作一段时间后,石四游于1971年回到苏州,从事化学行业的他对图书馆的《化学文摘》情有独钟,这是美国出版的一本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化学、化工检索工具书。

  “从1901年到2007年,除了文革的时候少了两期,其他年份都齐全的。”石四游说,就算是在图书馆最困难的岁月,也没有停止过引进这本昂贵的刊物,书本里丰富齐全的信息极大地帮助石四游提高了业务能力。

  石四游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图书馆,光笔记就记了好几大本,复印的材料也是厚厚的一摞。这些年,靠着钻研《化学文摘》中的各种案例,石四游开发出了几百种化学产品,他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图书馆。

  现在,石四游依然是四楼科技阅览室的常客,新馆中的电子阅览设施还能帮他更快捷地搜索到资料。“真是个黄金屋!可惜绝大部分人还不像我这样认识到这一点。”石四游说,图书馆现在的读者虽说比过去多多了,但它的信息价值还没有被最大地发掘出来,“图书馆对自己的‘宝贝’宣传还不够,其实这里面好东西太多了!”

  从开馆时的26000余册藏书,到今天的163万余册;从曾经的几幢设施简陋的旧楼,到今天的数个现代化高级场馆;从寥寥无几的本地读者,到拥有遍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读者,苏州图书馆毫无疑问成了苏州的文化地标之一,也是苏州读书人的幸福和骄傲。

  名城网记者 康颋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