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唇露出来的地方黑:【转帖】假如你想成为作家 ……崔道怡_落樱如雪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1:40:10
上篇)必须具备先天条件

                  文学的路标

                                                              崔道怡

  或许,小时候,你就已经显示出了今后能够从事文学活动的迹象。父母亲教给你背唐诗,你虽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却背诵得很有兴趣。当你第一次上学堂,下课后见到家里的人,便忍不住会向他们描述校园里的情景——教室在楼上,一间大房子,左边一排大玻璃窗,洒满阳光;迎面一块大黑板,好像也是玻璃的,黑得发亮;自己坐在中间,前面坐着的是一个小胖子;老师长得有点儿像姥姥家的姐姐,也梳一根马尾巴辫子,说话的声音都像,也是那么甜甜的、柔柔的……事实上,那时候,你已经像个作家那样,对生活进行观察了。
  或许,在中学,你的作文时常受到老师表扬,有几次还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这使你受到很大鼓舞,越发愿意上语文课,没有布置那么多作文作业,你便自己写起了日记……日记往往是走上作家之路迈出的第一步。十六岁开始写作,二十五岁以《哦,香雪》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女作家铁凝,回答“你最初是怎么踏上文学之路的”时说过:“一个是从小自发地喜欢读书。再一个就是写日记,识字以后我就很喜欢写日记。……一二年级时的日记是很可爱的,我认为那是一种最初的文字练习。……当然,写日记不是成为作家的主要原因。每一个作家都有她可以成为作家的理由,我想我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可能与时代有关系。”——时代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在时代境遇大致相同的人当中,谁最早开始并且喜欢写日记,谁今后就最有可能成为作家。
  或许,上大学前,你已经爱好上了文学,并且准备着将来成为作家。为此,你选择了报考大学文科……但你今后是否能够成为作家呢?
  在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上,屹立着一座又一座路标。
  有的断言: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有的指出:丰美的文学之花需要肥沃的知识土壤。有的提示:成功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先进的思想导航……诚哉斯言,果如所说,谁要是不按照这路标的指引走,谁就难获取到通行证,将会处处受阻,甚至寸步难行。
  有些初学写作者,就是按照这路标所说去做的,确实立见功效。可是,也有些文学爱好者,虽然这么做了,却仍难以顺利通行。由此可见,对有些人,这些指引,是营养液;而对另一些人,这些教条,不过是白开水。
  生活阅历丰富者,大有人在。他们几经世事磨砺,饱尝人生滋味,应该说拥有了充沛的创作资源。然而,其中想要成为作家,最终能遂人愿的,能有几人?知识积蓄厚重渊博、学识贯通古今中外的高层次文化人,尽管可以成为各种领域独领风骚的专家学者,却不一定兼而获得作家称号。思想见解高明深刻,固然有助于创作成功,但这不等于说只靠思想先进,就能够敲得开艺术的大门。他或许可成为哲学家、政治家,而未必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
  这是因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厚重的知识积蓄、先进的思想导航,只是后天的外在的修养。而先天的内在的基因,才是决定你能不能成长为作家的首要条件。
  下面,我将按照先后次序,向你提示成功的途径。这就算是我设立的路标吧。
  首先要说的是:成为作家的根本前提在于自身——你是否属于形象类型的人?

  那些能够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的人,常被一般人看作是具有“艺术细胞”的人。“艺术细胞”从何而来?来自遗传基因。那是爹妈给的,与生俱来,不可更改,因而也是求之不得的。
  遗传基因指令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而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生命密码。生命密码的构成因素之中,可以概括出来一些共同的东西。那些共同的东西,又可以使人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人的智能结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语言能力高超:善于读写和组织语言,这是成为作家最重要的条件;
  逻辑能力严密:善于计算和推理判断,这是科学家不可或缺的要素;

   音乐能力敏锐:善于理解和创作音乐,即所谓天生一副音乐的耳朵;
  运动能力强大:对于体育有特殊技能,更容易成为运动员或舞蹈家;
  定位能力精明:空间与立体感受分明,更容易成为美术家或飞行员;
  交际能力灵活:辨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善解人意因而适合从事公关;
  自省能力深沉:善于自我认识与把握,更有自知之明因而更易自立。
  这七种能力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存在量,各不相同。它们的高低强弱,组合构成人的智商。其中,语言和逻辑能力,是测试智商的基础。通常情况下,这七种能力,在任何活动中,都是协调发挥作用的。
  从人的智能素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形象类型感情充沛:善于通过形象思维认识和反映客观,敏于感性反应;
  抽象类型理智凝重:善于通过抽象思维把握和论证客观,长于理性判断;
  中间类型芸芸众生:形象与抽象的思维活动都比较一般,感性理性平庸;
  天才类型出类拔萃:形象与抽象两个方面的思维都活跃,全面超乎常人。
  人们的智能素质属于何种类型,是由大脑生理机制的差异决定的。现代科学证明:大脑两半球的功用不同,左半球受语言和逻辑支配进行分析活动,右半球则起着同时或相继把所感知的元素连结成为统一整体的综合作用。大脑左半球发达,属于抽象类型的人。大脑右半球发达,便是形象类型的人。形象类型的人,在智能结构上,语言、音乐、交际、自省的能力,自会更多、更强、更快、更灵。
  不同类型的人,在生活中,表现不同,追求不同。例如一对夫妻,周末同去逛街,丈夫身背照相机,妻子手提购物袋。见到路边新楼、街心花圃,丈夫感兴趣,想观赏、想拍照,妻子则不以为然、不耐烦。她注意的是市场状况,看到某家商店货物齐全、某种商品正是家中所需且又物美价廉,便要把时间花费在采购上。一个讲求物质实用,一个向往精神感应,两口子也许会吵起来。没有必要评判他们孰是孰非,形象型与抽象型结合在一起过日子,反而能起互补作用——既买了物品又拍了照片,岂不更好?但若从谁能当作家的角度看,这位丈夫比他的妻子更具有可能性——在他的心目中,首要的是精神。
  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艺术活动,要求从事者具备较强大而迅捷的形象思维能力,善于并敏于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及其组合而成的形象体系,来认识、把握和创造性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写小说,就是作者根据所积累的印象,通过他大脑的加工改造,进行知觉综合,创造出另一个用文字表述的“第二世界”。它需要经历一个双重变换过程:将印象变为知觉综合,又把综合出的整体形象变成客观化体现的文字描写。——这是一项高级的复杂的形象思维劳作。因此,大脑右半球的构成状况,亦即遗传基因及其决定下的人的自然素质,乃是从事文学创作先天的也是先决的客观条件。
  一般说来,既然你想要走文学之路,大致可以认定你基本上是属于形象类型的人。形象类型的人重感性、重感情。抽象类型的人比较理性、比较务实。理性十足而感情淡漠者,不大会干虚无飘渺之事。感性充沛并易于动情者,则常迷恋玄妙神奇的事业。
  但即便你是属于形象类型的人,你的艺术活动能力究竟怎样,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检测。在智能结构上,你应具有比较出色的语言、音乐、交际和自省能力。在智能素质上,你应具有比较活跃的精神、形象、审美和感情成分。
  须知,四种类型人里,中间型占大多数,少数人中则近半数不无艺术天分。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极少数,得以投身文学创作之路,并能逐步走向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天分,还需勤奋,再加缘分。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机遇,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里,我首要强调的,是天分。天分包含四个方面——强烈的动情力,灵敏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表达力,它们融会在一起,便是从事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先天条件。

 文学创作的大致路数,可以概括为这样四句话——多情为动力,敏感作前驱,梦幻开天地,巧言出新奇。

                  1.多情为动力

  促使你踏上文学之路的动力是什么呢?
  情。
  情,是人们获得信息之后最先做出的总体反应:或爱,或憎,或喜,或悲,或忧,或怒,或恐,或惊……这种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抽象类型的人重在多次综合之后的理性判断,偏于追求抽象概括和物质实用。形象类型的人则重在这一具象之中的感情波澜,偏于追求形象的审美的需求。这使得形象类型之人的感情,比抽象类型之人要强烈而独特得多。因此,有时,抽象类型的人眼里的平凡小事,在形象类型的人心中会掀起轩然大波。这在前者是不可理解的——何必大惊小怪!而后者对前者的不可理解也是不可理解的——怎能麻木如此?在精神生活领域里,两者不是一路人。用这个尺度划分,抽象类型的人也可以说是理性类型的人,形象类型的人则可以说是感情类型的人。
  感情类型的人,常被抽象类型的人误解。有些业余青年作者,几曾向我诉说苦恼,他们因投身于创作活动,便被当作是疯子——动不动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被讥笑为傻子——点灯熬油爬格子,净干那些操心费力未必讨好的事儿。我劝他们:这就对了,在一般人眼里神经不正常者,恰恰表明乃是正常的文学爱好者或创作者——当然这得有个限度,第一需要真情实感,第二不可乖戾离群,否则,可就确实神经不正常了。
  鲁迅有言:“创作总根于爱”,“作文要热情”,“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能爱,才能文”。创作的原动力与爆发力,全在于情。情与感,紧相连,情绪直接影响感觉。无情就会不关心,不关心也就无所感觉。多情就会格外留心,格外留心才能感觉敏锐、细腻而丰富。愈是善感,更加多情,多情善感,循环递进,于是情动于心而形于言,喜怒哀乐见诸文字。
  正是这样:强烈的动情力——创作成功的源泉所在。这不仅因为感情可以推动作家深入认识与把握生活,而且因为创作活动本身也需要感情的推动,犹如运动员在最佳竞技状态时才能创出最佳成绩那样,作家也需要在情绪最饱满激扬时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构思。在作家心里,感情的爆发往往转化为灵感的闪现。所谓神来之笔,多是情之所钟。托尔斯泰说过:“才华么,就是爱。谁会爱,谁就有才华。你看那些热恋中人,无不才华横溢。”海明威认为:“最好的写作,一定是在恋爱的时候。”
  那么,当然了,你不会爱,文学也就不会爱你,无情而命笔,是写不出真文学的。

                  2.敏感作前驱

  感受,人对客观世界各种信息的获取。这种能力,任何一个生理、心理健全的人都有的。但感受力是否灵敏,则因人而异。有些人,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态,反应迟钝,甚至无动于衷,他们便得不到多少信息。有些人,时时处处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至于对雨丝风片也心动神移,他们就能得到生活情态丰富的馈赠。
  你是形象类型的人,你的感受力天生就敏锐于一般人;但你要成为作家,那么,首先,你还必须以主观能动力量加强感受的能力。你对生活情态的感受,应是有意识的,异常活跃而持久的,犹如一台性能优良、频道齐全、图像清晰的电视机、录像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出艺术电波信号,都能够准确及时地接收过来、储存起来。
  第二,作为再现和传递生活信息的人,作家还必须更进一步,其感受力不该只跟一般人一样,大多限于被动状态,而要随时随地主动捕捉信息,经常进行艺术观察。就像医生关心每个他所接触之人的健康状况那样,像侦察员留意他所经见之事的真实性与逻辑性那样,作家对人的性格特点与相互关系,对事的缘由始末与具体细节,总得怀有特殊的敏感与兴趣,要不断去捕捉和搜集。
  鲁迅指出:“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他把观察列为第一,这也就是说,会不会观察,是能不能创作的前提,不注意生活中有个性的人和有意义的事,就不可能成为作家。只有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海明威认为:“如果一个作家停止观察,那他就完了。但是他不必有意识地去观察,也不必去想怎样它才会有用。开始的时候也许会这样,但是后来他所看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进入了他知道或者曾经看到的事物的庞大储藏室了。”为此,应如契诃夫所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仿佛变成第二天性了。”

  自不待言,这里所说的观察,必须通过艺术的眼光进行,观察所得的结果,必须是形象的、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同在生活之中,都会有所观察,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为作家,有的人却不善于艺术创造?为什么有的人原来未曾想当作家,后来却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有的人一心要想当作家,却总是写不出成功的作品?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是否进行了艺术的观察,观察结果是否可以构成一个形象的世界。
  艺术的观察,实际上也就是进行形象的积蓄。有这种积蓄,不一定成为作家——还需要思想、技巧、甚至机会,但要成为作家,却必不可少这种积蓄——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不仅有灵敏的感受力,而且能够做到艺术的观察,那么我这里还要提请你注意:
  观察要自觉——不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应该主动地、有意识地、满怀热情地去留心各样的事情。
  观察要经常——不可临时抱佛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随时随地,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观察要广阔——不可囿于身边人、眼前事,应该扩大视野,开拓生活面,到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观察要敏锐——不可墨守成规、麻木不仁,应该让眼光紧跟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及时看到生活中新的动向、新的图画。
  观察要深入——不可浮光掠影,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应该由表及里,透彻内涵,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观察要细致——不可粗枝大叶,马虎放过细枝末节,应该在常人难以觉出的微小差异和变化中把握事物的特点。
  在作家记忆的仓库里,或记事的手册上,应经常储存着大量的奇人、异事、世态、风情、语言、景物以至一棵小草的形状。这样,只有这样,在拿起笔来时,才会要什么有什么,写什么像什么,得心应手,运转自如,描绘得当,刻画入微。
  不止于此,其三,作家还应该能够对接受和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对一般人说来,感受可以蜻蜓点水、过眼云烟——若有若无,自生自灭。而在作家那里,感受与观察,便是天性和习惯,不仅体现于方方面面,聚集自点点滴滴,而且要有意识地集腋成裘、钻木取火——把一般人隐约感觉的零散印象聚拢起来,组合成为明晰完整的形象体系,将形象体系跟创美机制连接起来,使自己变作播送艺术图像的发射台。
  事实上,可以说,作家生活甚至生存本身,就是在为创作筹备原料。那些日常感受,看起来似乎零碎散乱,无大意趣,一旦时机成熟,它们进入创美机制,便会重新获得重大意义。
  那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原来这么富有、这么聪明。反之,假若你的感受力薄弱,那就很难真正踏上文学途径。

                 3 梦幻开天地

        作家跟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如果说具备形象思维的先天素质,是投身文学创作的前提,那么作家还应该具有比一般形象思维类型的人更强、更大、更高、更快的动情力、感受力、思辩力、表达力。如果说这些能力在一切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人身上也都有,那么还有一种能力则是作家所独有,其他人即便有也远不及作家丰富的,那就是能够编造得出一件又一件新奇故事的想象力。
  深厚的动情力,使作家在外部刺激下内心活动分外迅捷细微,但当他们要使感情裂变产生高效能的冲击波,就不得不依靠想象力。灵敏的感受力,使作家常能得到生活的馈赠与推动,但当他们要把客观信息加以主观处理,就不得不借助想象力。锐利的思辩力,使作家对所感受与动情的生活表象不断进行深入开掘和提炼升华,但当他们要以思辩所得重新审视世界和自身,就不得不通过想象力。当作家要将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凝聚成为形象图画付诸表达,就更离不开想象力。归根结底,丰富的想象力,才是作家区别于一般人,也区别于其他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人最为明显的标志。想象力——文学创作的根本前提。

  想象力,是把自己记忆中的或别人描述过的形象,重新在脑海里显现出来,对不在眼前的人、事、景、物,想出其具体形象来。由某一人、事、景、物,联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形象来。联想包含于想象之中,发生在两点之间:由某人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由某一意念而引起与之相关的另一意念。

  这样的想象力,凡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的。但是,一般人的想象力,大都还是再现性的。只具有再现性想象力,成不了能超越一般人的专家。
  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具有创造性想象力,《文心雕龙》称之为“神思”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清代黄叔琳注解时指出:“此言思心之用,不限于身观,或感物而造端,或凭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皆思理之所行也。寻心智之象,约有二端:一则缘此知彼,有校量之能;一则即异求同,有综合之用。由此二方,以驭万理,学术之源,悉从此出,文章之富,亦职兹之由矣。”
  创造性想象力——精神活动的生产力。
  创造性想象力,是一种主观能动力量的独特发挥。它不停留于感知事物的表象上,而是以感知为基础,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解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与联系,在心目中创造出实际上不存在却有可能发生的新的形象世界。如果把再现性想象比作“镜花水月”,那么就可以将创造性的想象说成是“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的想象力,就不是人人皆有,而是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所独有的了。
  在科学家那里,创造性想象力沿着抽象推理的形式进行,想象出来的东西只作为进一步分析判断的材料,想象本身仅只是为设想出论证的结果而运用的手段。所以,科学发明中的想象,虽也有创造性,却不过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契机或环节。
  艺术的创造则与科学的发明不同,是从已知的生活经验出发“缘此知彼”,可以达到未曾亲身经见的形象体系;以一点生活感受为引线,“即异求同”,能够把众多思路与之有关的材料贯串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文学家、艺术家运用创造性想象力,可以按照情理逻辑进行虚构,补充事实链条中尚感不足的部分和尚未发现的环节,使事实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出现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新奇故事。因此,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创造性想象自始至终贯穿于全过程。
  艺术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另一个更大的不同点在于: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流程,无需有条不紊地循规蹈距和按部就班。恰恰相反,它总是在飘忽不定的无序状态下探索着进行,忽而想到这儿,忽而想到那儿,由这儿联想到那儿,由这儿那儿幻想出“无中生有”的情景,然后才可理清头绪,显现眉目,虚构而成一个崭新的世界。当这个新世界成型后,你会发现,那里所有的一切完全是你自己想象的产物。你想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超脱于现实的虚幻世界,想象的最终结果也正是目的之所在。
  那么,艺术想象的能力,也就是你文学创作的能力;你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想象,也就是投身于文学创作活动本身。
  从初学起步,到登上殿堂,创造性想象力好比一把标尺和一面旗帜,检验着每一个有志于文学者的才能和水平,鼓舞着每一个有可能成功者的信心和力量。要使自己成为作家,必须天生赋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加以主观能动,充实与发挥想象的创造功能——
  想象,要想得像。
  当然,创作不是照相。照相虽然像,却并非都是艺术。但创作若不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对生活的本质和细节反映得不像,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艺术。正因为创作不是像照相那样刻板地摄取生活图像,它才特别需要借助于想象的力量——观察、体验不到的生活方面,靠想象去开拓;本来没有关联的人物和故事,靠想象去组合。由于想象的渲染、补充,日常平凡的事物可以强化、升华,取得特殊重要的性质,焕发出吸引人、打动人的奇异光彩;经过想象力的加工,生活材料得到新的发展,能够丰富其内容,凸现其实质。为此,想象不该使得想出来的图像变为骗人的假象,而应当让作品里的人物故事比生活中的素材原型更显真实。
  所谓想得像,就是不仅要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身材服饰、举止风度、习惯特点等外在形态,而且要想象得出人物的内心活动,透视其灵魂深处隐蔽着的思想,预见他在特定情况下必然采取的言行;不仅要想象出事件的具体情状,而且要想象得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实质内涵,把握它发生发展的规律,推测它自身将要出现的变化、与外界可以建立的联系。由此可见,做到想得像,乃是求得艺术真实的前提。想得愈是像,作品就愈有概括力和感染力。

  为了想得像,作家应该出神入化,进到艺术世界里去,进到形象“角色”之中,把自己化身为所要表现的对象。无论对未曾见过的古人,还是不曾做过的坏人,凡是自己难以亲身经验的一切,都要这样。如果说演员在同一出戏中只须扮演一个角色的话,那么作家却需要在同一部书里轮流扮演他笔下写到的所有“角色”,而且这“角色”不单指人,还包括景物等等在内。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他创作《包法利夫人》,“同时是男人和女人,求爱的人和被爱的人”,有时还得“是马,是树叶和风”。当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他的嘴唇甚至“尝到了真正的砒霜的味道”。又如他的弟子莫泊桑所说,“我们不得不向自己这样提问题:如果我是国王、凶手、小偷、女修士、少女或菜市场女商人,我会干些什么,我会想些什么,我会怎样地行动?”——“在作品里再现出来传达给读者的,正是这种对世界的个人的想象。”这自然不是说,写服毒就得尝砒霜,写凶手最好是自己杀过人,而是要作者到想象中去亲临其境,具体感受。只有设身处地,体察入微,揣摩推测,心领神会,才能使笔下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虚构出来的比实际存在的令人更觉确切可信。
  联想,要想得广。
  生活是分散在空间和时间里的,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零碎杂乱的材料,囿于一时一地的见闻,拘泥一点就事论事,很难产生完整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不可能在创作上大有作为。应该从引起创作动机的那一点出发,围绕它展开广阔的联想;既想得细,又想得宽;既向横的方向扩展,又向纵的方面延伸。应该打开记忆的仓库,翻箱倒柜地搜寻;敞开思考的大门,神驰遐想地探索;博采群集,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起来;飞针走线,把原不相连的缀合起来。应该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想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过去未来,想到这件事的细节全局和前因后果,从而构造成有机的整体,编织出崭新的图画。
  鲁迅的小说,多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把众多有关材料连接、缀合起来,结撰而成的。他“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迹,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改造、生发、拼凑、合成的功夫,全靠运用广阔、多样、快速、新奇的联想,鲁迅说他创作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那“凝神结想”,便是想象、特别是联想,高度发挥、趋向成熟的情状。只有这样,广开思路,浮想联翩,由此及彼,连锁反应,才能驰骋笔墨,挥洒自如,给读者提供“熟悉的陌生人”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新鲜事”。
  想象和联想,更要想得深。
  生活是浮在表面上的,如果仅着眼日常、普通、平凡的个别现象,未能透过表面看到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就难发现深刻感人的东西,难写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受个别现象启发,心有所动,产生观感,还要通过想象与联想去深入开掘:从原有的积蓄之中挖掘出能与这一观感相连的材料,到新的体验里去开发比这一观感更深一层的生活内容;想清楚为之动心的这一现象究竟表明了什么,还能进一步表明什么;想透彻产生这一现象的缘由到底是什么,促使它变化发展的因素还有什么。然后,对这些材料和认识进行综合概括,分析提炼,从中确立最有意义的主旨。并以此为准,反转来再一次思考这些材料和认识,给以增删变化:补充其深意不足的地方,改造其偏离思路的部分。经过这样的深入思考,重新组织,就可以把原来不相关和较粗浅的人物事件,安排到特定的关系里去显现出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这一创作的“合成”过程中,想象与联想是催化剂和强华剂,日常、普通、平凡的事物,因它的作用而获得了新的素质,成为独特、新奇、有趣的情景。只有这样,深入探索,追根溯源,由表及里,不断开拓,才能创作出具有广泛社会意义并能流传久远的艺术品。

 梦幻开天地,文学创作也就是在幻想中去编造那个更合乎你理想的形象世界。幻想是飞向理想的翅膀,可以使你随心所欲、无所不及地自由翱翔。当你对世界与自身已具有相当的体验和感知,你随即应该充分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只有当你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时,当你如梦如幻想入非非时,你才能够真正进入文学创作改天换地的奇妙境界。
  以1929年出版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闻名、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情况时说过:“做一个作家需要三个条件:经验、观察、想象。有了其中两项,有时只要有了其中一项,就可以弥补另外一两项的不足。对我来说,往往一个想法、一个回忆、脑海里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部小说的萌芽。”他所说的三个条件,最主要的就是想象。他创作之卓具特色,最突出的也是想象。“我发现我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我一辈子也写它不完。我只要化实为虚,就可以放手充分发挥我那点小小的才华。这块地虽然打开的是别人的财源,我自己至少可以创造一个自己的天地吧。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遣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总感到,我所创造的那个天地在整个宇宙中等于是一块拱顶石。拱顶石虽小,万一抽掉,整个宇宙就要垮下。将来我的最后一本书,就是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末日记、宝鉴录。”就凭想象,他可以用家乡约克纳帕塔法县的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为基地,创造一个自己的天地。就靠想象,他满怀自信:他所创造的天地,能够成为“末日记”、“宝鉴录”,成为支撑着整个宇宙的拱顶石。
  想象、联想和幻想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且这种能力的展现有时是不由自主的。
  五十年代我认识一位作家,就是因为按捺不住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成为作家的。他原来是报社的一名记者,他的通讯发表出来,总会受到采访对象指责 ,说与事实不符,是“借我们这儿的人和事编瞎话”。总编找他谈话,他表示所采访的人和事太简单了,所以在写作时加进了些自己的想象。作为新闻报道,这是不允许的,新闻要求如实报道,不容掺有虚构成分。但他的思路极易滑向虚构轨道,多次发生报道失实。幸而总编是个懂文学的人,就跟他说,你别当记者了,去当作家吧。后来他运用采访素材,自由自在地进行虚构,将所闻所感加工改造写作小说,果然逐步取得成功。
  当然,作家不是天生的,天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还需要后天有意识地锻炼和增强。
  我结识的许多作家,就是把虚构当作一种功夫来不断锻炼的。他们经常“编瞎话”,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听他们讲见闻你得留心,说着说着真的里面就掺进了假的。——并非有意骗人,“扯谎”乃是天性。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弄假成真,化虚为实,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的本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作家就应该是“扯谎的人”。199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长篇小说《铁皮鼓》早就知名于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答记者问时曾经回忆过:“我的母亲早就注意到,我童年的时候,就说过谎话。但她未能随后觉察到,我的扯谎含有获得或隐藏任何一点东西的意义。她后来才感到,扯谎对于我来说,显然是一种需要。问题大概在于:在特定情况下,真情令我感到厌倦,于是我就开始改变真情或者虚构截然不同的情况……我最喜欢大言不惭地扯谎。”
  “扯谎”而成其为作家,“大言不惭地扯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因其谎格外真实。歌德指出:“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所以,作家就是高尚的“作假”。“作假”而成小说,则如巴尔扎克所言,小说乃是“庄严的谎话。”

  鲁迅创造阿Q,从一个连姓名都不可得的流浪雇农,想象到他遭逢“恋爱的悲剧”,面临“生计问题”,总是找不到生活的出路……终于,在联想中,把阿Q“优胜”的性格跟“国人的魂灵”,把阿Q由“中兴到末路”的命运跟时代的潮流缀合起来:“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而阿Q之做的结局,只能是“大团圆”。就这样,阿Q因“作假”而出生,却由此取得了具有普遍性、恒久性的更高真实,显微镜、望远镜般照澈了所有国人和整个社会。

 曹雪芹的想象、联想与幻想更是无与伦比,因而他能梦笔生花、梦中说梦,创造出贾宝玉这样的“今古未有之一人”。脂砚斋曾指出:“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这个人物纯属虚构,其人之事也是如此。那难道是真的:宝玉身边既有黛玉又有宝钗,既有袭人又有晴雯?为便于他跟姐妹交往,就盖一座大观园。为盖大观园,元春成皇妃。而实际上,真正的亲王府,也没有这样的大观园。一部《红楼梦》,“满纸荒唐言”,“假语村言”以更真实,以至“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进入幻境便会以假当真,而且宁肯信以为真。
  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就是这样:因情入幻,天马行空,无中生有,弄假成真。首先,澎湃的激情使作家挣脱事实的局限,进入幻想境界。随后思路天马行空,想象自由驰骋。再后,沉湎理想的假象,塑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编造什么故事就按什么故事去行动,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忘掉自己,忘乎所以。最后,无中生有,沉醉痴迷,感同身受,弄假成真,似乎那幻想中的一切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并且只有那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象才是最真实的。这种无中生有,弄假成真,越是超世拔俗,出神入化,越能乱花迷眼,神圣庄严,让人们愿意将虚构的世界,当作自己精神的家园。
  《红楼梦》分明是“太虚幻境”,有读者和学者却认定“真有是事”,原因何在?一在细节,“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失其真传”;一在实质,开掘“钟鸣鼎食之家”必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可见“庄严的谎话”,必须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编造“假象”的目的,应该是显示真实的本质。强调想象,决不等于鼓动瞎想。鲁迅认为:“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他还指出:“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可知艺术的幻想,实际上冥冥中仍需要有所遵遁:在真实基础上起航,在理想指引下飞翔,才能达到那令人神往、以假作真的“天堂”。
  因此,作家之所以“扯谎”,乃是为着能向读者展示一般人一时间还没有看透的更高真实。也正为此,作家应该——为人要老实,作文须狡诈。否则,你只是一名有道德的老实人,却当不成一位有才能的文学家。

                 4.巧言出新奇

  善于表达者,可以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有声有色、合情合理地再现形象的图画,给人以具体、确切、鲜明、生动的印象;不喜表达者,即便心里想得很好,但口拙笔涩,显示不出,或者虽然有所显示,却与实际相距甚远,变得简单、粗浅、松散,不能给人以应有的认识和美感。而文学创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缺乏这种能力,很难成为作家。
  表达力是一种技巧,常可熟能生巧。但表达力更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通过个别把握一般而后又能经由个别显现一般的创造性技能。这种技能之所以必须,是由艺术的本质决定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某个特殊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个重要状态。”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果戈理,本没有想过要从事文学创作,他只是从小就有一种爱好,愿意在“人们所忽略的细小特点和行动之中抓住对象的精神实质”。诗人普希金发现了他,鼓励他说:“你有抓住几个特征就一下子把整个人都活生生地显示出来的才能。有这样一种才能而不去写小说,简直是罪过!”果戈理意识到自己的才能,从此主动增强这种以一当十的专长,后来成就为出色的戏剧家、小说家。
  长篇小说艺术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他心中应有一面难以明言的、能把事物集中起来的镜子,变幻无常的宇宙就在这面镜子上反映出来。否则,一个诗人,甚至一个观察者,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他不仅需要看见眼前的事物,还要想起过去的事物,用经过某种选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印象,用艺术的形象的全部魅力美化它们,或者将最初的感觉的生动性赋予他们。”这段话,大体上概括了从事文学创作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动情力、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这就是成为作家的先天条件。 
                                                           下篇)假如你想成为作家


 崔道怡 

                 相辅而相成

  俗话说:“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常理,这话不错。但是,具体说来,什么样的功夫,什么样的人,不管有心还是无心,却都不可一概而论。文学创作,便不是任何人想要做就都能功到自然成的。这又应了另一句谚语所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多情、敏感、梦幻、巧言,这就是揽瓷器活的金刚钻。
  你要成为作家,不妨先在实践中检测一下自己的智能结构,以便有利于扬长避短,挖掘和释放才能;有助于明确方向,自觉加强某一方面的锻炼与修养。
  但是,仅有先天条件,并不能保障你成为作家;何况,先天条件如不启动,等于实际并不存在。而具备先天条件者,若不进行后天修养,也就等于废弃不用。
  先天与后天,是相辅而相成的。具有充足的先天条件,还必须具备充分的后天修养,才可望在文学的路上有所进步。
  假如,在你的生活圈里,你已经被人们看作是一块从文的“料”;几经自我检测,你自己也觉得确实具有形象类型之人的先天素质。那么,你将来是否能够成为作家,关键就看你的后天修养是否充分了。
  跟任何科学事业一样,文学的道路也是艰难曲折的。只有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可望能逐级高升达到顶峰。你既然有条件又有志气想要成为作家,就得在向文学殿堂迈进时,尽力投身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观追求——
  自觉增进生活的体验;
  尽量充实知识的积蓄;
  努力加强思想的磨砺;
  及时抓紧人格的锤炼。

                 “演员”与“观众”

  首先,要想成为作家,必须自觉增进生活的体验。
  生活,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人的各种活动,人的内心世界,人自身的矛盾,人与人的关系,交织构成生活内容。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你无时无刻不是处在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生活之中。
  但生活的体验,却不是每个人都必然具备的。生活是客观对主观的馈赠,体验是主观对客观的索取。有的人被生活推动着,漫不经心地“过日子”,他们只是“舞台”上的“演员”。——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忠诚于自己的“角色”,即是对生活的贡献。有的人则主动地留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他们既做“演员”又当“观众”。
  所谓体验生活,并不是说非要你抛开身边的人和事,另外去寻找别处的奇人异事。对自己置身其间的生活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无异于放弃拾取近在眼前的黄金。连眼前的黄金尚且视而不见,到身外的生活里去也未必能发现珍宝。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生活圈,不可能也不必要像专业作家那样去开拓和深入生活。就守着身边的这块园地,也足以为今后打好功底。当然,这并非说你无须主动出击,扩展阅历,一旦遇有恰切时机,自应投入广阔天地。作家的本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做生活的学生,对所有还陌生的事物都满怀求学的心意。
  要有生活体验,先得学会观察。观察又是体验的前提,所以契诃夫如是说:“作家的本分就在于观察一切,注意一切。”古今中外众多作家大都具有职业禀性:对所接触的人的性格特征与相互关系,对所经见的事的缘由因果与始末细节,怀有特殊兴趣,时刻注意捕捉和搜集。初学作者虽然未必以观察为职业,却也需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时刻睁大好奇的探求的眼睛,关注那些有个性的人、有意义的事、有趣味的意境、有特色的景物。应如鲁迅所说,“留心各样的事物”,“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所谓学会观察,重点不在见多识广,而在于能看出人、事、情、景中的个性、意义、趣味、特色。为此观察应该主要着眼于发现事物内在的独有的美感,着眼于辨别事物之间的微细的差异。一个发现,一个差异,两者交叉,便是观察的全部奥秘。说起来很简单,做得好颇不易。福楼拜曾要求其弟子莫泊桑,面对一蓬篝火和一棵树木,长时间地全神贯注观察,直到发现它们与其他篝火、其他树木的差异之处再拿起笔。这种细致而刻苦的钻研精神,值得初学作者引为自觉加强生活体验的练功动力。

  当你也能随时随地从生活中摄取到你自己的那一蓬火、那一棵树、那一个具体独特的形象单元时,才可以说你已踏上了艺术的阶梯。

                “通家”与“杂家”

  第二,要想成为作家,必须尽量充实知识的积蓄。
  知识是文明的钥匙,投身任何领域,劳作与创造都需具有相应的知识。打开文学殿堂的大门,尤需具备广博的知识。这是因为,文学作为纷纭多彩、灵巧多变的生活映像,得靠类似广角镜、长镜头那样的本领与手段,才能统摄全貌、切近内里。视野狭小,阅历简单,是很难反映出生活的丰富、复杂、流动和它们所蕴涵的奇妙而深邃的美感的。
  生活的体验固然也是知识的来源,但体验有时只是一时的零散的感受所得,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需要使之化为经验。把诸多感性的体验归纳起来,经过理性提炼而后储存起来,即成经验。各式各样的体验,总结为分门别类的经验,日积月累自会形成作家个人所独有的专门知识。这种与众不同、别人难得的生活知识,乃是作家宝贵的财富。为了增加这种财富,作家应该有意识地不断积蓄,通晓各种生活知识,力求拓宽体验面,扩大经验库,成为生活的“通家”——内行人里的“百事通”,成为知识的“杂家”——专科里的“万宝囊”。
  个人的经验毕竟有限,一个人纵有千只眼也难得看遍世界与人生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九牛之一毛。何况对绵长的历史和广袤的地理,对自然科学和最新发明,更不可能经历或涉及。所以必须借助他人和前人既得的经验,从人类文明的知识成果中汲取营养。这就得广采博览,大量阅读包括自然科学等领域在内的各类书籍,特别是看文学作品。古人有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鲁迅是把“看别人的作品”列为仅次于观察的第二要点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别人的作品看得越多,自己的水平就会越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作家乃是作品培养出来的。
  相信你已看过不少别人的作品,但不知你的“看法”是否对路?所谓对路,一是看得对。对习作者说来,看作品的方法,应与一般读者不同。一般的读者看文学作品,是为了寻求知识或趣味,更多着眼于这作品提供了怎样的精神教益与美感享受。他们不大留意艺术功力和写作技巧方面的成败得失,而只关心书本身是否能让自己得到满足。如果把这叫做“看热闹”,那么初学作者则除了“看热闹”,还得“看门道”——为写出、写好自己的作品,研究、熟悉并领会别人的艺术功力和写作技巧,看它是怎样表现,才得以给读者提供精神教益和美感享受的。
  “门道”往往并非一下子就能看得明白,常需经历“沉进去”和“跳出来”两个阶段。先要“沉进去”,了解作品内容,感情任其左右,被吸引,被打动,却还来不及冷静地思考。后要“跳出来”,在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感情超脱,“冷眼旁观”,进行理性的探讨:它这里因为什么,写得能够这么引人;它那里又由于怎样的处理,能够取得那样动人的效果。找出其可借鉴之处,钩玄提要,融会贯通,用以启发和充实自己。
  所谓对路,是选得准。一般读者选文学作品,多只是从趣味出发,假使自身趣味不高,所读之作又正投合低级趣味,那便无益而有害。创美之人读书,应当选取美的精品,最好能按鲁迅指点:“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为了弄明白“应该怎样写”,对“已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还须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都会是一次知识技能的积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不无一定道理。对堪称经典的伟大作品,更要精读:仔细揣摩,多方玩味,反复体会,领悟透彻。伟大作品是百读不厌、汲取不尽的,每读一遍都会有一次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加深,所得愈见成熟、厚重。这就不是只读几遍、只读一时,而要当作随时学习、终生受用的常备教材了。

  在众多可当教材的伟大作品之中,初学写作者不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志趣,像依托守护神那样,专奉某一名家名著为师。但我以为,凡为文者,无论何人,都应该把《红楼梦》和鲁迅著作奉为最重要的、根本性的经典,对它们要尽力先读、多读,格外熟读、精读。出于强调之意,在谈论创作的各种技巧时,我都将用《红楼梦》和鲁迅著作为例加以说明。引用《红楼梦》原文时,以我认为更接近曹雪芹原文的脂砚斋评庚辰本为准。希望诸位朋友对这一位、这一部各方面都值得借鉴的大师、经典,给予高度、充分的重视,从中汲取尽可能丰足的营养。
  鲁迅还指示我们:“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为此,除了精读你最爱看的作家作品外,还应该博览古今中外一切名著。并且,看成功作,最好同时看它的未定稿,对照比较,从其修改加工的地方,领悟那“不应该这样写”的道理。鲁迅指出“这就是‘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弃其所短,引以为戒,也是一种学习。
  文学只是诸多艺术门类之一,各样艺术在美感机制上都有相通之处。在表现形式和手段上,文学则又是最能融会各式各样创美活动特色的艺术。因而,从事文学创作,还需广泛涉猎,把绘画的色彩、雕塑的质感、音乐的节奏、舞蹈的曲线……都吸收过来,化作自己多样综合的创美专长。那么,你虽走着文学之路,也得了解并掌握些其他艺术的有关知识。
  就工作性质及其需要而言,作家既然要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就应该比其他行业的人知道得更多。虽然他不一定成为其他行业的专家,但为了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需要像专业政治思想工作者那样,重视哲学的学习;为了更好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也该粗通其他行业的一般知识。这就得广泛阅览,除了社会科学,还要看点自然科学的书。鲁迅说过:“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字,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本人,就是一位博览群书、兼通科学的伟大文学家。《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因为曹雪芹不仅精通文史,而且具有他所处时代的渊博知识。
  据我所知,当代许多作家,并未念过大学,更非科班出身,却都从小就爱读书,读过很多书。正是读书的功底播下了他们创作的根苗。成为作家之后,他们仍然虚怀若谷、如饥似渴,不断用别人的作品补充自己的营养。正是渊博的知识,保障了他们的创作叶茂花荣。
  海明威说过:“一位作家好比一口井。有多少种井就有多少种作家。重要的事情是井里要有好水。最好是汲出定量的水,而不是把水抽干,再等待它渗满。”种种知识,犹如泉眼,不断汲取,多多益善,你积蓄越多,你水井里的储备越充实,你迈向成功的脚步,便越扎实。

              “舵轮”与“罗盘”

  第三,要想成为作家,必须努力加强思想的磨砺。
  假如把创作比为远航的船,生活体验是飞动的桨,知识积蓄是高扬的帆,那么思想像那定向的舵轮、导航的罗盘。
  思想是做人的根本。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人学的文学,作为使人感悟如何做人的精神产品,创作更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引。事实上,文学创作,就是运用形象表达个人对于世界与人生的观点。你从事创作这一活动本身,就包含着你的天资、阅历、学识、教养综合形成的你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它是时代、社会、生活、际遇种种客观因素在你主观作用之下的艺术见解与表达。在你进行生活体验和知识积蓄之时,早已有思想贯穿其间。当你一旦进入创作构思,特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蓄化为具体的形象体系,总要通过思想的观照,才能定影般地显现得出明晰而深远、统一并完整的图画。就如别林斯基所说:“正是思想,构成了一切艺术作品的真实内容。这种思想,在艺术作品中是作为一定生活面的一定看法而被感觉到的,它是给予作家创作以灵感和生命的主旨。”

 艺术创作不是生活的翻版。它应如矿出金,捧现给人们生活中真、善、美的结晶,以满足并感染人们的心灵。这就要求作家不仅是有正确、健康、先进思想的人,而他的思想水平、境界、高度还得早于、超于、新于一般的人。这样他才能看得远,看得深,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觉人所未觉,识人所未识,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事物中提纯那不平常的底蕴。要做到这一点,就该经常磨砺思想之剑,使之尖锐锋利,具有洞彻生活的穿透力。惟其开掘新颖深刻,作品内涵才更有价值、有特色。
  须知,古今中外伟大作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可以称之为时代、社会先驱者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对于初学作者,固然不可强求,但提示他们尽快认清方向,经常勤思多想,还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如果你虽具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却还未能得到生活的启示,如果聚集在你意识屏幕上的各种印象虽然鲜活,却还没有凝聚为一种清新的观念,那么请先不要急于让你的创作之船起锚远航。
  还需要特别强调揭示的是,这里所说思想,切不可理解为抽象的观念。它必须是形象的,是经由形象生发的思想,是附丽形象体现的思想。形象是可以创造思想的,而思想则不可能创造形象。如果离开形象,无论多么博大精深的思想,都难以走到文学的路上。

                 人格与文品

  第四,要想成为作家,必须及时抓紧人格的锤炼。
  具有高明的思想见解,不等于就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情操。而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自身的精神境界更应纯洁美好。人格与文品之间,虽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但事情往往如此:不管你自觉与否,你通过你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传达你对生活的看法,必然会把你自己带进去,把你为人处世的品德格调贯注在你作品的字里行间。尽管作家从生活中摄取到的艺术原型,可能优于他自身素质,然而作品毕竟是经他的眼光筛选,由他的心田培植而后成型的,其中总有他的印记、他的投影。
  文学作品的形成过程,应是美的寻找与创造。其间,作家个人的审美趣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审美趣味调动着感受力的注意点,可以在高层次把握世界与人生,能看深远一些、透彻一些;反之,则可能表现得浅薄一些、粗俗一些。即便描写同一事物,高雅的人和低俗的人,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效应也就不同。总体而言,长远地看,作家人格的美丑高低,最终总是会在他的作品中曝光定位、掩饰不住的。灵魂猥琐,不可能成为真、善、美的开拓者和传播者。
  人格的锤炼,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最好能从年轻时候尽早做起。即使你不爱好文学,也须注重修身养性;既然你立志投身美的事业,就更得早日熔铸美的心灵:秉承民族品性的优秀传统,摄取社会公德的宝贵营养,培育心灵的高洁,养成趣味的高雅。就以趣味为例,它便决定着你读书的选择。你仰慕经典名著,还是沉迷武打言情?当代诸多知名作家,大都受过名著熏陶;武打言情之类文字,只能算作消遣读物。你若是把后者当作艺术品,很可能起步时就会被引上歧途。那不仅学不成真正的文学,人格品德也难免受到不良的影响。品德和真情,是艺术的两位密友。要当作家,首先得做品德高尚的人。
  以上所列后天修养的四个方面,人格的锤炼虽排次在后,其重要性却又该是第一位的。

                认真和坚韧

  你想成为作家,这一愿望本身就是很美好的。只要并非专为求名逐利,你的人格起点先已不低。那么,请对后天修养投入你的主观努力吧。我不敢保证先天条件加后天修养就一定能等于作家,但我敢肯定作家都是顺着珍重先天条件和致力后天修养这一条路走向成功的。
  我想补充说明的是:在这条路上,作为人格锤炼的一个方面,充实毅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鲁迅指出:“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海明威说过:“对于写作来说,严肃认真是两个极端必须的条件之一。另一个条件,对不起得很,是才能。”才能主要靠先天的条件,后天的修养则主要靠严肃认真的坚韧。

 考验坚韧的重要标志之一,看他是否肯于不断练习。
  鲁迅说过:“文学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或方法的。”在这结束先天条件和后天修养上下两篇的讲述之时,我要着重提示的就是这个练习。鲁迅把练习排在多看之后,决不等于说练习的必要性次于观察和读书。事实上,读人家的十篇,不如自己做一篇。惟有勤学苦练,经过多次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创作规律。
  “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埋头练习,就会熟能生巧,聪明人也超不过勤奋的人。况且,对习作者说来,观察与读书最初的目的,正是为了练习。若把观察与读书看作是通往创作的路,练习就好比那创作之山中惟一的阶梯。你必须沿着它一级一级地攀登上去,舍此别无其他途径。
  如果说观察与读书还有注意事项和方法可言的话,那么练习则主要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自觉并坚持就行,道理是无须多讲的。自觉,即真的作为练习看待,不当作正式创作进行。既然你作练习,就不是为了发表;既然不为发表,就不一定写得完整,甚至不一定写出来。只要能够达到熟悉路数、试验笔锋、充实基本功的目的,不妨粗线条地勾勒人物轮廓,不妨提要式地编述故事梗概,也可以工笔细描一个片断、几个细节。更多的时候,是靠“过电影”、“打腹稿”——每逢观察有所得,读书有体会,要付诸形象表达,艺术实践,就在脑子里进行,设想几种处理方案,却都不必化为文字。这样的练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文学创作,也应如此。
  做到自觉并不容易。有些文学青年,自信没必要经历练习阶段,凡动笔就投稿,不投稿则不动脑筋。而如果脑筋动在谋求发表上,很可能沾染上“商人气”——看行情,赶潮头,流行什么,就写什么,这对学习真正的创作是极为不利的。常见一些初学作者,急于求全,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有的一经走上邪路,很难改正过来,即便时有发表,毕竟难有大的出息,不过当个写匠罢了。
  当然,发表是个标志,能否成为作家,创作成就如何,要看作品发表的多少和反响的大小。在这里,数量虽也说明问题,但质量因素——作品的美学价值、思想分量、社会效果、读者对它的态度以及时间的考验种种情况,才是决定性的。即便还没有发表作品,习作者也应该把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因此,只有认真下了功夫,自己十分满意,又经师友鉴定,给予相当称许的习作,才好投出一试。
  如果碰壁回来,也不一丢了事,而应检点一番,重新观察生活,或者对比别人作品,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以利再战。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练习。就是发表了出来,过些时或会有所悔悟。这样的发表,相对更高水准,仍然算是一种练习。只要不断练习,必会有所作为,“集腋成裘”,“熟能生巧”。
  真正做到自觉,就应坚持不懈。有些文学青年,投稿碰壁,就气馁心灰,认为创作太难,从此罢手不干了。不错,以创造性来要求,比起其他行业,成为作家确实要更难一些。但若能不畏艰险,也并非高不可攀。关键在于努力以赴,坚持不懈。
  借工作之便,我得知一些作家的“内幕”:不少现已知名世界的大作家,在其处女作发表之前,都曾接到过多次退稿;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都会同时产生大量废稿。可以说,这些作家是顶着退稿开出进路,踩着废稿登上高峰的。
  大作家莫泊桑也有过信心不足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看过他的习作,回答说:“你是否有才能,我还不能断定……但是,青年人,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话来说,才能就是坚持不懈。努力吧!”于是,莫泊桑自觉做个“有恒心的写作者”,“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战胜灰心失望”,取得了成功。
  初学写作者何尝不如是,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所收获。若因退稿而打退堂鼓,恐怕改学其他行业,也不一定能坚持到有所成就吧。

                   训练与实践

   正式投入创作活动,固然是明确的实践;而作为训练的演习,其实也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一种更要经常进行的实践。
  至于练习的方法,我想引用海明威的经验谈,供你借鉴。
  在海明威《同“音乐家”的一席独白》中,他设计了一位“音乐家”马埃斯同他谈话,他则以“你的记者”名目出现。下面就是两人谈话的部分内容——

  马埃斯:作家怎么训练自己?
  你的记者:你看今天发生的事。如果我们见了一条鱼,你要看准了,看每个人是如何反应的。你如果在鱼跳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升起来,是它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它跳的时候,猛撞泼水的动作。回忆一下声响,说了些什么话。找到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能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这是手的训练。
  马埃斯:好。
  你的记者:然后你换一换,钻到别人的脑袋里去。如果我冲着你大叫,你就尽量揣摩我在想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卡格斯骂胡安,你就想一下他们双方的情况。不要光想谁是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事情总有该如此和不该如此两个方面。作为一个人,你知道谁是谁非。你得下一个判断,付之实行。作为一个作家,你不应当不判断。你应当明白这一点。
  马埃斯:好。
  你的记者:现在听着。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听全。别想你自己要说什么。多数人从来不听人家说话。他们也不观察。你进了一间屋子,出来的时候应当明了你在屋子里见到的一切东西,而且不能满足于这一点。如果那间屋子使你产生某种感觉,你应当弄清楚,是什么东西使你产生这种感觉。你试一试,锻炼锻炼。你到城里去,站在戏院门口,看从出租车或者从私家车里出来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练习的方法有一千种。不过,你总是得想着别人。
  马埃斯:你看我能成为作家吗?
  你的记者:我怎么知道呢?可能你没有才能。可能你不会体会别人的感情。你要是能写,早就写出几篇好故事来了。
  马埃斯:我怎么能知道呢?
  你的记者:写。写它五年,你发现自己不行,那就跟现在似的,自杀算了。

  当然,自杀之说是玩笑话。但这种情况也常有的:几经检测,事实证明,由于天赋素质的关系,有的人确实很难于形象的思维。若真个如此,就不要勉为其难,不如及早罢手,到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去,会另有更大的作为。
  你不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在你走向成功的路上,我愿再引鲁迅的教导,作为赠言——
  对于想以笔墨问世的青年,我现在却敢据几年的经验,以诚恳的心,进一个苦口的忠告。那就是:不断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