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什么有助于睡眠:首家“文革博物馆”出现之后_(傅国涌)--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41:38
首家“文革博物馆”出现之后2005-7-20 8:58:47
傅国涌

   二十年前,巴金郑重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他说:“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 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 的 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二十年文革” 博物馆总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直到最近,我国第一家民间性质、粗具规模的 “文革博物馆”才姗姗来迟,出现在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城外的塔山景区。那里有20多座坟墓,埋葬着70多位死于“文革”武斗中的当地人,有纪念“文革”中当地16位 死难者的碑林,有一座以“文革博物馆”命名的外形酷似天坛的建筑,其中将反映“ 文 革”历史的1100幅图片以影雕工艺镌刻在黑体石材的展壁上,包括刘少奇、黄克诚、 彭真等人在内的“走资派”被批斗、被虐待的图片和史料等,还有其他的“文革”实物 。

  “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灾难,浩劫之深、遗祸之远直到今天令人心悸不已 , 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阻止“文革”博物馆的诞生,为什么对曾经被中共《关于建国以来 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否定的“文革”如此讳莫如深?当“文革”在太平洋彼岸成了一门学科时,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对“文革”的研究依然步履艰难,连一个小小的 “文革”博物馆都是如此的难产。第一个“文革”博物馆的雏形不是出现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而是在偏远的海隅一景区中?这些无疑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更让我们不理解的是当首家“文革博物馆”终于悄悄浮出水面之后媒体和有关各方的反应— —

  第一家千呼万唤才出来的“文革博物馆”诞生应该是个大新闻,然而在当地仅仅是《 汕 头都市报》做了长篇报道,其他主流媒体如《汕头日报》、电视台、电台等都一致保 持 了沉默。在全国,至今也只有上海《外滩画报》、广州《南方都市报》等极个别媒体刊登了采访报道或评论,如果不是互联网的转载,我们很难获得这一信息。那么多媒体, 特别是占有绝对优势资源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之类本来没有任何理由无视这一新闻,“文革博物馆”好不容易出现了,应该让全国人民广而告之,而不是故意视而不见,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还有,据“文革博物馆”的倡建者、身受“文革”之苦的汕头退休老干部彭启安对《凤凰周刊》记者说,“他们曾将自己编辑的《塔园留踪》一书,寄给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但没有得到回应。”巴金先生在病床缠绵多年,当他热切呼吁的“文革博物馆”诞生时,他已不能为之感受到兴奋与喜悦,分享那种精神的愉悦。但他的女儿竟对此毫 无 反应,难道她不为父亲的心愿得以完成而感到安慰?确实让人迷惑不解。 再看官方对“文革博物馆”的态度,除了汕头已离任的市长、现任的市委书记曾表态支持外,更高的在任官员、政府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而且“文革博物馆”所在地即汕头所辖的澄海当地主要官员多年来持反对意见,其主要理由是,一、伤疤不要再揭, 二、怕引起动乱,三、不符合中央文件精神。 我们从这些反应不难体会到,“文革博物馆”尽管勉强在偏远的汕头一隅出现了,将来会有什么变故依然是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