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被同一个男人:谈《论语》精要及文化内涵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28:44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范上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说具体一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是灵魂,礼是形式。仁要落实到礼上,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去做,就可以便民风淳厚。“礼之用,和为贵。”礼,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达到和的目标。

  (三)修养

  立志也好,要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先天的性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达到圣人的境界。此所谓由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也是每一个人的自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此文系钱逊为部级领导干部所作历史文化讲座,有删节)

  吴为山说:孔子像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时空里,他是云中之巅峰;在文化里,他是和煦之春风。当然,他更是一尊凛然的化石,那仁慈,从脸上道道皱纹中绽出,似山脉水系,流韵弥长。手的礼仪传达着“仁”,孔子之仁,二人为仁,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伦理关系。体量的厚实与凝重,外化了大哲大圣的文化内涵。

  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写道:“我坐在这里看孔夫子,越看越觉得是那么久远,就像我国的莎士比亚,他像一条河流的源泉,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

  链接

  钱逊,1933年出生,籍贯江苏无锡。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1953年—1981年在清华大学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儒学圣典——<论语>》、《<论语>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