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婴儿头上的头垢:直觉思维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5:44
  直觉思维
  
  科学技术工作决不能只限于抽象思维的归纳推理法,即所谓的“科学方法”,而必须兼用形象或直感思维,甚至要得助于灵感或顿悟思维。
  
  
——钱学森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发明的开端、发现的向导和创造的契机;但直觉思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而且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在科学的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必须和逻辑思维相结合,才能不断地促进科学进步。
  
一、直觉思维概述
  
  (一)直觉思维的含义
  
  本章所说的直觉思维,是从广义上来讨论的,它是相对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而言的,也即思维类型三分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中的一类。当人们将思维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这三种类型时,人们所采用的依据是思维对信息的不同加工方式,形象思维的方式主要是对具体形象信息的想象处理;逻辑思维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命题信息进行抽象推导;而直觉思维的方式则主要体现为对信息材料的快速洞察领悟。
  
  据此,我们认为,直觉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洞察思维对象的特性并迅速做出综合判断的思维活动。这类思维活动主要包括人们常说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方法。
  
  科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曾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直觉思维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例如,贝弗里奇认为: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和理解。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则深有感触地说,直觉出现了.问题本身被领悟到了,但不明白是为什么;推测的正确性从何而来,开始时并不清楚。“我觉得所有直觉都应当这样理解,即人明白了最终的东西,但是他所经过的、准备过的全部过程,则不可能被他作为某个因素而考虑进去。”由此可见,直觉思维是人们思维活动中那种超越感性经验和逻辑推理的一种直接洞察与整体判断,它跨越了一系列感性积累和理性分析,往往说不出判断或选择的理由,似乎在当时也不需要说明理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它常常表现为对某种难题的突然解决,或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特性的直接觉察(也即“直觉”),或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领悟(也即“顿悟”),或某一创造性观念和思想的突然降临(也即“灵感”)等。
  
  (二)直觉思维的特征
  
  从直觉思维的含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直接性
  
  直觉思维的直接性是指思维主体依据直接经验或相关理论,直接认识思维对象的现象并把握对象本质的特征。直接经验或相关理论是直觉思维的基础,它产生的机制是:直接经验——直觉。也就是说,从直接经验到直觉思维的产生是直接的,它既不需要固定的推演模式,也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分析,好像以自动化的方式直接进行,径直指向最后的结论。如德布罗意曾这样赞扬爱因斯坦的直觉:“能够一眼看穿那疑难重重、错综复杂的迷宫……给那黑暗笼罩的领域突然带来了清澈的光明。”旧。当然,这种直接性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直接性,因为感性认识的直接性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2.快速性
  
  直觉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头脑中的某些信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经过加工而突然沟通时所产生的认识上的飞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直接洞察,这个过程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因而是短暂而极其快速的。可以说,直觉是一个人当其思维被大脑内所储存的信息激活时对某一事件所做出的快速反应。例如,数学家高斯在回忆求证一个数学定理的经过时说:“像闪电一样,谜一下子揭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
  
  3.非自觉性
  
  直觉思维的非自觉性是在思维主体偶然情况下非自觉地将获得的新信息与潜意识中的有关问题信息构建新联系。人们的思维活动有时是自觉进行的,有时是非自觉的。所谓自觉性思维活动,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一步步推导以得到新的认识的思维活动;而非自觉性则恰恰相反,通常是人们在一种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如睡觉前、散步中或洗澡时,某种特殊的新信息与潜意识中的有关信息相互碰撞、相互作用并突然耦合,获得了经验事实中无法得到的新联系,这就是直觉思维的产品。
  
  4.潜在性
  
  直觉思维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而不是人们意识到的、自觉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直觉是在主体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的情况下,就已经走向了结论。人们往往只是在直觉产生后知道其结果,但不知道直觉究竟是怎样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直觉。例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而然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而对加工的具体过程,我们则没有意识到H]。因此,直觉思维过程处于潜意识状态,只是在某种偶然新信息的刺激下,才从潜在状态突发出来。
  
  5.猜测性
  
  直觉思维的猜测性体现为思维主体运用直觉思维所获得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与推测性。直觉思维不像逻辑演绎思维那样,只要思维的根据真实,思维形式正确,思维的结果就必然真实。运用直觉思维做出的判断并非都是正确的,而是具有猜测性、试探性。爱因斯坦指出: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也会引导到错误的线索上去峥。。所以,直觉思维所获得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它虽然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假设的性质,其正确性尚待进一步证实。有关调查表明,7%的科学家感到他们的直觉从来都是正确的,其余的人估计:有10%~90%的直觉事后证明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著名科学家认为,他们的大部分直觉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三)直觉思维的作用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思维方式。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曾对科学创造中的直觉思维进行专门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33%的创新者认为自己经常得力于直觉,50%的科学家认为自己取得新突破的过程中偶尔得益于直觉,只有17%的人认为自己的创造与直觉无关。因此,许多科学创造者都给直觉以极高的评价。爱因斯坦曾明确宣称:“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波恩甚至认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指出:“科学技术工作决不能只限于抽象思维的归纳推理法,即所谓的‘科学方法’,而必须兼用形象或直感思维,甚至要得助于灵感或顿悟思维。”¨叫具体说来,直觉思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直觉思维有助于人们敏锐把握知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面临众多目标和方向的选择问题,尤其是当各种目标难分优劣、研究前景比较模糊时,往往会陷人无所适从的困境。因此,研究方向的选择、创新目标的确定,仅仅依靠逻辑推理是不够的,有时需要借助直觉的启示,敏锐把握知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的深远意义,从而导致重大的发现和发明。这种直觉人称“战略直觉思维”,主要包括直觉领悟、直觉判断、直觉识别、直觉猜测、直觉想象、直觉归纳、直觉选择等基本形式。借助这些直觉形式,人们就可以对对象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做出敏锐的洞察,快速的识别,直接的判断,及时的选择,准确的猜测,有效的决策,为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提供突破口,甚至直接完成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
  
  例如,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就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判断,全力投入到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贡献。事后,他对此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其他物理学家没有去研究原子核,因为沿着这条道路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许多重要发现。
  
  其次,直觉思维有利于人们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假说。
  
  直觉思维能够突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局限,充分调动思维的潜能,从思维的起点一下子跃迁到思维的终点,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科学假说、理论或概念。大量资料表明:在科学的创造性活动中,直觉一演绎法已经取代归纳法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思维方法了。它的发现机制是:直接经验一直觉一公理体系(科学假说)一推论一直觉验证一事实验证(科学理论)。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公理体系A以直接经验8为基础,“但是在A同8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心理)的联系”;通过直接经验占验证命题|s,也不是逻辑的道路,“这一步骤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直觉的),因为.s中出现的概念同直接经验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可见,在科学公理的提出和科学命题的验证中,直觉思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正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凭借直觉提出了作为创新成果的概念和判断及其组合——假说,从而取得重大的科学成就的。例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家养病时,某日偶尔观看世界地图来消磨时光,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海岸线十分相似,如果把它们拼起来,即非洲西部和南美洲东部十分吻合,巴西东北角亚马逊河口的那块突出的大陆,刚好可以同非洲几内亚湾拼接在一起。于是,他凭直觉大胆假设,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分开,沿水平方向各奔东西,中间便形成了大西洋,这就是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直觉并不是天赋的,不一定人人都有,而且不同领域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直觉形式,同一领域中相同专业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直觉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直觉思维的形成和运用主要与个体的智慧、经验以及知识等因素有关。其中,个体的智慧是直觉思维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个人的智慧愈高愈丰富,则他的直觉能力愈强。同时,特定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是直觉思维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再加上高水平能力智力的运作,才能产生敏锐的直觉。爱因斯坦就认为直觉是“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
  
二、直觉方法
  
  直觉方法是指人们直接快速地洞察和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它是直觉思维中的一种主要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直觉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果按照获得直觉所依赖的基础以及直觉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直觉思维分为经验直觉方法和理论直觉方法。
  
  (一)经验直觉方法
  
  所谓经验直觉方法是指人们借助以往的经验信息,对事物做出直接快速的觉察和判断的方法。
  
  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科学哲学家M.波兰尼认为,人的认识具有概念思维和体验把握两种功能。概念思维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转换的;体验思维则主要是一种内部经验活动,即内信息活动,其特征是没有语言参与。即使有语言,也是一种不易转换的内部感悟语言。在人们的认识进程中,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且意会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比言传知识更为基本。实际上,我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有能力说出来的东西要多得多。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感性经验越丰富,产生经验直觉的机会也就愈多。因为就认知过程而言,人们所感知过的事物,哪怕是童年时代的经历,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这种痕迹或深或浅地保留在记忆中,这就是经验性信息块。当外界的客体信息通过人的感受器官进入大脑,与主体储存的对应经验信息块产生共鸣时,直觉就产生了。因此,一个人大脑中储存的经验信息块越多,可供调动的思维元素就愈多,形成经验直觉的机会也就愈多,运用经验直觉方法就越有效。
  
  (二)理论直觉方法
  
  所谓理论直觉方法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背景知识,通过潜意识的思维直接洞察和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这种直觉可以说是理性与非理性的交融,是逻辑思维之间的非逻辑的思维跳跃、浓缩和简化,只能发生在人们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即理论认识达到一定深刻程度的产物。例如,日本著名科学家白川英树对导电塑料的发现就源于直觉的启示。他说:“当我一看到反应容器中生成的银色薄膜,我就意识到了它可能会有的重要性。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半导体聚合物,而且当时这项工作不只我们在做,国际上也有同行在做,所以当我一发现那个现象,就意识到那会与我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联系,只是没有想到后来的研究导致了对导电聚合物的开发。”这里,白川英树为什么一看到“反应容器中的银色薄膜”,就“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呢?显然,他凭借的就是自己敏锐的理论直觉思维。
  
  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对中子的发现也是如此。查德威克是卢瑟福的学生,他在1920年就开始思考卢瑟福关于中性粒子的假说,并为寻找这种粒子进行过十几年的探索。因而当他于1932年看到居里夫妇发表的实验报告后,立即凭借自己的理论背景直觉意识到居里夫妇发现的不是y射线,而是一种新的粒子,很可能就是中子。在这一直觉的指引下,查德威克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研究,就验证了这种粒子正是中子。
  
  当然,理论直觉的产生,理论直觉方法的运用,有赖于主体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切科学突破和创新,都是在已有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某一领域中的专家之所以对某一问题瞬间产生直觉,是因为他能很快从记忆中把他原来所熟悉的组块辨认出来。所以,丰富而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是理论直觉产生的重要基础。
  
三、灵感方法
  
  (一)灵感方法的内涵
  
  灵感思维是指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最佳思维状态或活动,是因智慧升华产生的思想闪光和思想跃迁。思想闪光是突破传统思维而进发出新思想的光亮;思想跃迁则是由思想闪光带来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思路的端倪。因此,灵感方法是指灵感思维活动的方式与状态。它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除了具有直觉思维的一般特征外,它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是突发性。灵感的心理机制是大脑的高度激发状态,是新思路的接通,而这是无法控制的。灵感的出现,也不是按一定程序的逻辑运算能推出来的。对于灵感,你朝思暮想,千呼万唤,它偏不光临;你无意想念,不专心寻觅,它却悄然而至。对于这一特征,人们常用“突如其来”、“出其不意”、“忽有所悟”、“从天而降”等词语形容。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得最为精辟:“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进发出来的。”因此,从灵感产生的时间来看,灵感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二是机遇性。灵感的出现常常使人们始料未及,难以预测。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出现,但在何时、何地出现,却是随机的、偶然的。灵感出现的时间和场合,不可能预先准确地对它做出规定和安排。毕加索曾经说过,一幅图画,不是事先设想的,也不是早就定型的,当人们作画之时,它就随着作者的思维而变化。而且,由于主体状态的不同,灵感捕捉的时机也不同。有的灵感如泉涌,势如破竹;有的灵感如抽丝,姗姗来迟;有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机遇从来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灵感绝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必须以艰苦的学习、长期的实验和持久的思考为前提,它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思虑成熟后产生的。普希金也说:“灵感是在人们的不断工作中产生的。”因此,没有冥思苦想,是绝不会产生灵感的。
  
  三是瞬时性即灵感的突然闪现、转瞬即逝。灵感是突破惯性思维的闪光,是新思路的接通,通常都是以闪现的形式、飞跃的姿态出现的。一般都认为,灵感进发时所持续的时间往往是极其短暂、转瞬即逝的。它像闪电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不可遏,去不可留。正因如此,许多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或艺术家常常随身带着纸和笔,准备随时捕获各种机遇条件下的灵感。
  
  四是创造性。
一方面,灵感的创造性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往往是打破一般人的常规思路,是“越轨”思维,从而使思想突然进入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文学家陆机说:当灵感来临时,“思如风发,言若泉流,摇笔挥洒,骏利无状”。另一方面,灵感的创造性表现在思维结果上是形成前所未有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思路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等新思想的端倪,它往往导致认识上的一种飞跃。
  
  (二)灵感方法的类型
  
  根据灵感思维的产生机制和具体的运用方式,灵感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外发型灵感、内发型灵感和梦幻型灵感。
  
  1.外发型灵感方法
  
  外发型灵感方法,又称为外部机遇型灵感方法,是指主体对问题进行持久思考、冥思苦索仍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偶然受到外界某种信息的刺激、启迪而产生灵感的方法。具体来说,它又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观念点燃型灵感方法。即创造主体通过阅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受到某种观念、思想和原理等因素的启发而产生灵感的方法。例如,达尔文在创立生物进化论的过程中,首先明确了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和条件,但是生物进化的方向和过程是怎样控制和实现的呢?他陷入了困境,苦苦思索,毫无头绪。一天,他躺在沙发上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作为消遣,当他读到该书中所阐述的由于人口数量按几何级数增长而人口生活资料的数量按算术级数增长从而导致人口繁殖过剩这一理论时,突然进发了灵感:繁殖过剩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因此,生物是通过生存竞争进行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样,达尔文就运用自然选择原理揭示了生物物种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原型启示型灵感方法。即创造主体由于受到某种实物或现象的启示而引发灵感的方法。哈格里沃斯夫妇在发明珍妮纺纱机的过程中就运用过这种灵感方法。他们一直在思索怎样提高卧式纺纱机的效率,但收效不大。一天,他们正在生产现场闲聊,恰巧看到一台卧式纺纱机被撞翻了,但纺锤由原来的水平状态变为撞翻了的直立状态后,仍然在不停地旋转着,
  
  并且似乎转得更快更稳了。面对这偶然的现象,哈格里沃斯夫妇引发了灵感:何不将卧式纺纱机变为立式纺纱机?于是,他们便把18只纺锤并排,让它们全都竖直转动,结果大大提高了纺纱机的效率,这就是科技史上著名的立式纺纱机的发明。
  
  (3)形象诱发型灵感方法。即创造主体由于受到某种生动、鲜明、富有新意的形象(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等的诱导而产生灵感的方法。例如,爱迪生创造电灯的灵感就来自于戴维发明的弧光灯形象的启迪。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是,弧光灯太刺眼、太费电,不适合家庭使用。爱迪生受此形象的启发,不断试验和改进,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又如,人们熟悉的可口可乐玻璃瓶的发明,就是设计者由其女朋友所穿的紧身裙形象诱发的灵感。
  
  (4)情境触发型灵感方法。即创造主体由于受到某种特定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熏陶触景生情而进发灵感的方法。这种灵感大多发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之中。例如,罗曼•罗兰有一次站在姜尼克伦山上,望着夕阳西下,觉得深红色的罗马城在脚下燃烧,亚尔彭群山的笑意正在消失,索克拉山上的拱门在漂浮,受到这种情景的感染,突然涌出了创作的灵感,立即确定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作品的主题曲。
  
  2.内发型灵感方法
  
  内发型灵感方法,又称意识积淀型灵感方法,是指主体由于思维力量长期积淀达到一定程度而突然爆发灵感的方法。这种灵感犹如神灵相助,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信息的诱发。它既可能是创造主体在内心自由和外在自由的条件下,思想意识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引发的灵感,也可能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的冥思苦想中,无意识地把原有知识信息重新组合而使百思不解的问题突然出现破解的思想闪光。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自发型灵感方法。这是由于潜意识的突然爆发而产生灵感的方法。这种灵感大多发生于显意识的焦点之外,莫名其妙地降生在显意识之内,它使人意不由己、情不自禁,甚至使人成为狂人。郭沫若在创作长诗《凤凰涅粲》时就遇上了这种灵感。他晚上行将就寝时伏在枕头上只是火速地写,全身感到有点发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终于一气把长诗写出来了。后来他觉得自己当时有点发狂,表现着一种神经性的发作。这种自发型灵感看似神秘,实际上是思维长期孕育、积淀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爆发的结果。一个从来不搞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人绝不会产生此种灵感。
  
  (2)闪光型灵感方法。这是指创造主体在长期的苦思冥想中,思维达到饱和程度时突然出现“思想闪光”的灵感方法。例如,爱因斯坦后来在回忆狭义相对论的酝酿过程时曾经说过:某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又开始思考那个长期折磨他的谜,心里充满了毫无希望的感觉,没有一丝光明…“突然,黑暗中透出了光亮,答案一下子出现了。这种突然闪光的灵感,使爱因斯坦非常兴奋,他马上起来工作,终于写出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划时代论文。
  
  3.梦幻型灵感方法
  
  梦幻型灵感方法,是指由于做梦或受到梦的启发而产生灵感的方法。例如,赫威想发明缝纫机,一直未果。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国王向他发布一道指令,限他24小时内造出缝纫机,否则就刺死他。他看见刺向他的长矛尖端有个小眼,长矛慢慢降下……他醒后,想起长矛尖端的小眼,灵感产生了:缝纫机的针眼应该设计在针尖的前端。这样,由梦得到灵感,发明成功了。
  
  纵观科学史,这种灵感并非个别现象,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美国化学家古德伊尔研究硫化橡胶多年,毫无进展。1839年2月,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古德伊尔一面烤着火,一面思考实验问题,进人了半睡眠状态的似睡似醒中,他好像梦见自己把硫磺掺进生橡胶里,再在太阳下曝晒,结果形成了新的橡胶。这一偶然的梦境给了古德伊尔新的启示。他把硫磺掺人生橡胶后,用不同的温度进行处理,经过不断的测量、实验,终于发明了橡胶硫化法。
  
  (三)灵感方法的作用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思维现象,是发明的开端,发现的向导,创造的契机。因此,灵感方法是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活动中普遍运用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许多重大难题的解决、重大难关的突破、顽固症结的克服等等,都要通过灵感的启迪;新概念、新思想、新学科的发现和建立,新技术、新设备、新能源的发明,都要借助于灵感方法的运用。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伴生物,灵感的出现是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将要获得突破或成功的预兆。
  
  同时,灵感方法对文学艺术创作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我国清朝画家郑板桥曾赋诗描述灵感的有无对创作的影响:“十日不能下一笔,闭门静坐秋萧瑟。忽然兴至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可见,灵感对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性。纵观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史,便可发现,真正名垂千古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有灵感的参与,都是运用灵感方法的结晶。只有灵感凝固其中的文学艺术作品,才能有真正创造性的构思,才能有永恒的美学价值,才能成为传世之精品。据报道,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份手稿,创造了3080万美元的拍卖纪录。这份手稿包括他用反手写的书法和细致人微的绘画,可谓是匠心独运,被认为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实际上,与其说画的价值珍贵,毋宁说是他创作画的灵感珍贵。因此,那些没有灵感参与的所谓“文学艺术作品”,决不会有惊人之笔,更不会有持久魅力,只能成为平庸的应时之作。 四、顿悟方法
  
  (一)顿悟方法的内涵
  
  顿悟,顾名思义,就是顿时领悟,即思维主体对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的突然明白,或从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突然转到”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人们常用“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或“茅塞顿开”等词来形容。因此,顿悟方法是指思维主体在顿悟思维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方式和状态。一般来说,顿悟方法表现出自发性、突发性与直指性等特征。
  
  顿悟的自发性是指顿悟的产生表现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发的形式,它不自觉地但又自然而然地在大脑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正如这个有趣的例子所说的一样:一个小女孩天天试着把线穿进睡衣的穿线洞里去,却总是不行。一天下午,她做完游戏后跑进房间里,从冰箱中拿出冰淇淋时,突然明白了——她把这根线弄湿放进冰箱里,把它冰成马蹄形,然后把冰线穿过睡衣的穿线洞里。
  
  顿悟的突发性是指思维主体的“突然明白”或“突然觉悟”。顿悟和渐悟是相对应的。渐悟是逐渐明白,是一种渐变性的、循序渐进的,而顿悟是“突然明白”或“突然觉悟”等,即思维主体新的“神经回路”突然接通,使探究的百思不解的问题突然明白了,或它的答案突然出现了。例如,阿基米德躺进浴盆的那一瞬问,看见水溢出浴盆而突然悟出了浮力原理,“王冠之谜”迎刃而解,这就是顿悟思维突发性的表现。当然,顿悟思维方式的产生及完成过程,必须以思维者具有足够的思考养料的储备为前提,方可对某一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而突然有所领悟,否则是“悟”不出什么东西的。
  
  顿悟的直指性是指思维主体直接把握事物的原理或问题的答案。在顿悟思维状态中,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突然地一下子直接呈现在思维主体的眼前的,而不是经过反反复复地尝试错误或者复杂的目标一手段分析得到的。
  
  (二)顿悟方法的作用
  
  顿悟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破旧立新的重要作用。因此,一般来说,顿悟方法通常是突破人们定势思维的重要方法。
  
  定势思维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权威定势思维、习惯定势思维、从众定势思维、唯书唯上定势思维等,这些思维定势强烈地限制了人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而且定势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打破,它常常会束缚那些并不十分困难就能找到的交替转换方法,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例如,近代科学史上,电磁学理论的创立者总是以力学的观点来说明和解释电磁科学,力图在电磁学中找到力学的根基,制造一种“力学神话”,结果严重阻碍了科学思维的发展。直到爱因斯坦从沉思十年的“追光”思想实验中,顿悟出“时间是可疑的”,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才破除了用力学说明一切的习惯定势思维。
  
  又如,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培育杂交水稻,但连续6年都失败了,原因就是没有培育出“不育系”。t970年,袁隆平在与日本学者交流时,听他们谈起“此路不通走他路”的思维方式,突然顿悟,能不能从野生的水稻植株里发现不育株呢?然后,他立即带着助手到海南岛崖县进行野生水稻资源考察,结果就在当年发现了一株雄花不育的水稻,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73年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籼型杂交水稻。
  
  因此,定势思维是创新的思维障碍机制,要创新首先要突破形形色色的思维定势,而顿悟方法是破除定势思维的思想武器。从理论上讲,在顿悟或者灵光一现之时,原有的不正确的思维定势被迅速地打破,人们会在一瞬间摆脱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找到正确的思路。
  
  (三)顿悟思维与灵感思维的比较
  
  顿悟思维和灵感思维都属于飞跃性的、非理性思维形式,二者具有以下几点共同性:①从发生的内在条件来看,顿悟思维与灵感思维依赖于对认识对象或问题的聚焦思索;②从发生作用时的状态和表现出的形式来看,机遇性是顿悟思维和灵感思维最显著的共同点;③从作用结果的影响来看,顿悟思维和灵感思维都具有突破性或创造性。
  
  这里主要比较顿悟思维与灵感思维的差别:
  
  (1)它们的发生机制不同。顿悟强调的是“悟”,即“体悟”、“颖悟”、“觉悟”、“醒悟”等,它注重主体的“向内发掘”,通常不需要外界因素的触发;而灵感的产生大多数依赖于一定的诱发因素。
  
  (2)它们存在的形式不同。灵感思维具有模糊性,它提供的可能是一种朦胧的事物的毛坯,捕捉到灵感后,还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加工和实践检验,才能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成为有价值的科学认识成果。而且,灵感进发时所持续的时间往往是短暂的、瞬间即逝的。但是,顿悟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突然沟通而产生的认识的飞跃,是困惑的彻底解决和对真理的豁然颖悟。而且,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具有持续性,不会稍纵即逝,而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给思维主体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某种意义上,如果将灵感比喻为“闪电”,那么顿悟就如电灯开关突然接通(或打开)。
  
  (3)它们发生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顿悟思维是一次性整体地把握对象,彻底领悟事物的原理或问题的答案;而灵感思维往往不可能一次性地把握事物,而只是为思维主体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为彻底认识该事物打开关键的思路。而且,在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灵感思维并不止一次发生作用,而是有可能多次,通过几次的思维启发而逐步接近对该事物的准确认识。
  
  (4)它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意义不一样。从创造过程来看,灵感是思维活动中所出现的一种启发的思路,往往预示着一个创造过程的开始,出现“思想闪光”或“思想跃迁”后,还有一个艰苦的思维加工和逻辑论证过程;而顿悟则是对问题或原理的瞬间彻悟,是思维的豁然贯通、问题的突然解决,往往预示着一个创造过程的结束。
  
五、直觉思维的启发性原则
  
  (一)合理认识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直觉思维无疑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特别是在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及文艺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不是完美的,我们不应盲目地夸大和崇拜它,而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或局限性。
  
  关于直觉思维的局限性,加拿大哲学家M.邦格认为主要有三个:第一,没有论证力。直觉思维以之作为基础的经验,没有经过严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整理,自然不具有论证的力量。第二,不够精细。未经理性分析和逻辑整理的直接经验,往往具有一定的混沌性,粗精混杂、真伪并存,那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直觉思维,就不可能像逻辑思维那样精细、确定,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或然性。第三,趋于保守。由于人们的经验常常与其信念系统密切联系,因而凭借经验得到的认识往往难以改变,趋于保守。这样,某些直觉思维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以致一些原初的错误直觉很难为新的、正确的直觉所取代。
  
  我国著名学者周昌忠也曾经指出直觉思维的两种不足之处:一是容易局限在狭窄的观察范围内。甚至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像心理学家、医生和生物学家,常常根据范围有限的、数量不足的观察事实,并凭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直觉提出假说、引出结论。例如,医生在没有对病人进行周密的检查之前,就根据直觉匆匆做出判断,这样有时会做出错误的诊断。二是直觉常常会使人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纳入虚假的联系之中。比如关于两个事件频繁重合的判断,是在关于它们的联想联系非常强烈的基础上做出的。可是,决定这种联系强度的,不仅是事件的重合次数,而且还有情感的吸引力,以及“重合的发生”在时间上的远近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通常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这样就可能凭直觉做出错误的判断,把实际上互不相干的事件联系起来。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直觉思维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随意夸大它的作用,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直觉思维的局限性,这样才能有效而恰当地利用直觉思维来促进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二)合理把握直觉思维产生的条件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之眼”,但直觉思维绝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素养和条件。因此,我们要合理地运用直觉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就必须合理把握直觉思维产生的条件。
  
  其一,思维系统开放。思维系统开放是指主体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理论模式和传统认识,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求异意识,并使自己的思维系统时刻处于开放状态之中,不断向外界学习、交流和汲取新的信息,这是直觉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
  
  科学史表明,直觉思维总是产生于那些具有广博的经验、丰厚的知识并且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而永远不会光顾那些对科学一无所知的头脑。因为“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没有长期的勤奋学习、积极思考,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很难产生直觉思维的。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也说过,创新要靠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其中知识是基础,灵感是靠知识、经验、思索和追求的综合来产生的。也就是说,潜意识的直觉思维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来激活,正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因此,要想得到直觉思维的帮助,不能依靠消极的等待,更不能幻想会有神灵的恩赐,而必须充分开放自己的思维系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博闻强记、勤奋思考,从而为直觉思维的产生储备足够的思想养料。
  
  其二,思维张弛结合。科学史告诉我们,灵感和顿悟等直觉思维常常产生于思维主体经过长期的苦思冥想之后,精神处于松弛状态之时,即思维的张弛结合过程中。思维张弛结合就是思维的紧张状态和松弛状态相互结合,即“一张一弛”、科学用脑。
  
  据有关专家调查的结果,从时间上看,灵感和顿悟在似睡非睡、似梦非梦中闪现念头时产生,大约40%的人产生灵感的时间几乎在同一时间。特别容易激发灵感和顿悟的时间是早晨起床后、深夜、睡觉醒来和进入梦乡后,这几个时间被称为思维的“黄金时间”。
  
  从地点来看,另一份调查结果表明:有三大场所容易使人产生灵感,依次为躺在床上、步行时和在车船上。这是因为,在这三种场所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思想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这正是诱发灵感和顿悟的理想思维状态。如果按家中、工作中和外面来划分,那么灵感和顿悟产生的百分比大致为:家中为42%,工作中13%,外面为45%。
  
  可见,在松弛的状态和有新鲜信息刺激的情况下比在工作的时候,具有更多的机会进发灵感、产生顿悟。这是因为人们在长时间的紧张脑力劳动之后,松弛会放松对潜意识活动的抑制,有利于潜意识活动的开展,从而进发灵感和顿悟。例如,阿基米德揭开“王冠之谜”的顿悟产生于洗澡入水之时。
  
  因此,直觉思维的产生虽然是不能预期的,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偏好等特点,积极创设灵感和顿悟进发的情境,合理运用“一张一弛”、科学用脑的方法,引发灵感的闪光,诱发顿悟的产生,从而达到破解疑难实现创新的目的。
  
  (三)直觉思维必须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如前所述,直觉思维不是完美的思维形式,也不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唯一因素。在科学的创造性活动中,仅有逻辑思维是不够的,但是仅靠直觉思维也是不行的。科学思维的实践证明,直觉思维必须和逻辑思维相结合,才能不断地促进科学进步。
  
  首先,直觉的创造活动离不开前人运用逻辑力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站在逻辑思维的肩膀上,以经验事实、已往的知识和已有的逻辑程序为依据。直觉思维的意义在于,它并不拘泥于经验事实、已往的知识和已有的逻辑程序,而能打破思维的常规,突破逻辑的界限,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其次,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渗透着逻辑思维。人们通常认为,直觉即是主体不经过逻辑思维或者超越理性思维阶段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确,在直觉思维运行的瞬间,主体并没有经过一个明显的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过程,但并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认为直觉就是“纯粹自我的活动结果”,是“非理性的”、“本能的”。实际上,直觉的产生是人脑储存的全部信息和各种逻辑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某些严格的固定的逻辑推理模式和程序的简缩和省略,因而呈现出跳跃的特点。例如,阿基米德为什么会在浴盆溢水的一瞬间,产生了解决“王冠之谜”的直觉思维呢?其实这是与他的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分不开的,只不过其逻辑程序表现为高度的“压缩”和“跳跃”,是一种“内化”的形式。
  
  最后,直觉创造成果的最后完成要依靠逻辑思维的论证。直觉思维的创造成果往往是不完备、不定型的,也没有用准确的语言、文字、公式、图形等表示出来。所以,直觉成果出现以后,还必须进行严密的逻辑加工和整理。当年,化学家凯库勒从蛇的梦境中惊醒之后,余下的时间全部用在逻辑的加工和整理上。他后来嘱咐人们说:“我们务必小心,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的头脑证实之前,千万别公开它们。”可见,我们不能把不完整的直觉成果直接当成科学真理,而必须运用严密的逻辑推演,进行合理的重建,使之系统化、科学化。
  
  因此,直觉思维既不是科学发现的出发点,也不是科学发现的终结。在直觉产生之前,必须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活动为前提;在直觉产生之后,要对直觉成果进行逻辑论证。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应该是“逻辑一直觉一逻辑”的思维螺旋式上升过程。在科学的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