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舌图片:望春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0:43


    始建于北宋时期(公元1098年),经多次修缮。全长28米,桥堍宽5米,桥顶宽4米,南北各有32级石阶,桥身和桥拱选用规整的梅园石。桥柱和桥栏雕荷叶和仰莲,桥堍有精致的祥云抱鼓石。

“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乡土风光诗,就是清代初期的鄞县经学家、史学家万斯同(1638年~1702年),在《鄮西竹枝词》中描写望春桥的。

望春桥全长28米,拱矢的高度为6米,桥洞的跨水为9米,北堍桥下建有1米宽的拉纤石板路,桥身石拱券上留有一道道深达数厘米的纤痕。轻抚,似乎能依稀听见渔舟在落霞中唱晚,又仿佛看到了千百年来,代代纤夫走着同一条纤夫路,穿肠道,走河滩,踏碎石,搏激流,根根纤绳摩擦着相同的纤夫石,就这样日积月累。数不清的纤痕是纤夫们雕刻在望春桥上的“文字”,记录着他们的命运和艰辛。

 

  望春桥的设计和建造十分考究而严谨,古色古香,清幽淡雅。桥北堍的东侧还有一座古凉亭“望春亭”,已修葺一新,可供旅人遮风避雨,谈心赏景。坐在亭里看着望春桥静静地斜卧在碧水微澜的河上,更显得两岸烟柳的低矮。水中的桥影和半圆形的石拱恰好吻合,仿若长虹映月,隐隐绰绰……

 

 

 

望春桥位于望春桥街中段,南北横跨西塘河的单孔石拱桥,全长28米,桥面宽3.7米,桥脚宽4.2米,桥洞跨9.1米,略呈“H”型状,南边石阶31级,北边石阶32级,该桥为古时官船赴省赴京的必经水道,所以桥洞修建的跨高形圆。桥孔桥洞北侧内有一米宽的纤道,桥身和桥拱选用规整的梅园石。桥柱和桥栏雕荷叶和仰莲,桥堍有精致的祥云抱鼓石。桥面西侧桥栏外有两株沙朴树。据当地一位姓周的老先生口述,望春桥为“龙头”,两株树即为其“龙脚”,其北面尚有“龙须漕”,其南夹塘即为“龙背”,“龙尾”在后孙村。在桥边有亭,内有当今宁波文保专家陈联飞先生撰文、曹厚德先生手书的“重修望春桥碑记”的石碑。桥亭石柱上尚有清代楹联“出城约十里而遥足力疲余于时处处,观水坐一桥之侧眼光沉浚对此茫茫。” 

    据史料记载: 西塘河自古是宁波通往京幾省城的交通水道,过往船只甚多。望春桥始建于北宋元符年间(公元1098年),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因宋金高桥之战,祸及望春桥,绍兴初年(公元1130年)重建。在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年~1227年),望春桥曾更名为“宝庆桥”。此后屡次修缮,其中桥额上记载的,有乾隆庚申年间初修,光绪丁酉年间重修。2006年,在香港实业家钟宝昌先生资助下,又进行重修。尽管该桥屡经修缮,部分桥栏、桥面砖石进行部分更换,但其桥基、桥墩保存千年,基本完好无损。 

伫立在望春桥边,不禁感慨这位历经千年沧桑的老人,默默承受着岁月的重负,笑对过往的浮华烟云,表现出了一份荣辱不惊的从容达观和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