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吃什么蔬菜:社评:对舆论“挑剔”,政府需主动适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9:13

社评:对舆论“挑剔”,政府需主动适应

2011年11月28日08:49环球网我要评论(15) 字号:T|T

很难说舆论的触动都是合理、恰当的,也很难说它们不会对政府的工作形成某种“干扰”。但在一定的监督甚至“干扰”下开展工作,对政府来说这未必就不是正常的。在政府和舆论之间,前者适应后者,而非后者根据前者的期待作调整,很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大势所趋。

中国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一事,引起网民们的强烈不满。这起外交部参与执行的对外捐助,被公布出来的时机与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撞到了一起。这个本应避免的“巧合”未能得到避免,外交部显然有值得反思之处。

必须指出,中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对外捐助,而且迄今为止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外援规模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单就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一事,如果没有甘肃校车事件做背景,不能被认为是不恰当的。外交工作自有它的节奏和舞台,外交部不是民政部,它需要承担责任的,是为中国发展创造尽可能好的国际战略环境。

中国所有政府部门都应加强针对舆论的敏感,它们必须对每一项工作做认真的舆论预判,对舆论做预判不是耍滑头,它应成政府“好心办好事”工作流程的一项“标配”。政府机构可以仅仅按照“工作需要”来安排做事方式和时间表的时代结束了。

中国舆论近年在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建设性”不再是舆论监督的唯一出发点。舆论在变得严厉,有时看上去“不讲大局”,对政府的触动经常通过对抗和“全盘否定”来实现。或许很难对这些变化做“好”与“不好”的价值判断,它是政府需要正视并主动针对其做自我调整的现实。

从积极角度理解,这样的舆论监督能够起到以往不可想象的作用,制造各级政府改革工作方式和作风的紧迫感。可以预见,舆论无孔不入的“挑剔”和“找茬”,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环境,中国的舆论监督将逐渐达到世界级的高标准,不难想象,这种“推力”结构的改变,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多么深刻的变化。

很难说舆论的触动都是合理、恰当的,也很难说它们不会对政府的工作形成某种“干扰”。但在一定的监督甚至“干扰”下开展工作,对政府来说这未必就不是正常的。在政府和舆论之间,前者适应后者,而非后者根据前者的期待作调整,很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大势所趋。

然而,这并非从此政府可以无所作为的信号。恰恰相反,好的政府机构和优秀的官员,就是要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公众的理解力之间走好钢丝,实现完美的平衡。

舆论的自我克制也是必须发生的,中国互联网上的舆论在用发达国家的尺子量度中国社会的中心,以及它的边边角角。这样的对照一旦变得不顾一切,它对中国社会的刺激必然是过量的,它的很多鞭策是当下中国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的现实一定会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淘汰:淘汰改革动作迟缓的官员,和将那些用激进口号制造社会不切实际幻想的“舆论积极分子”边缘化。因为社会既承受不了某些官员的不作为,也承受不了各种“大跃进”的折腾。中国改进的节奏既是人决定的,也不以社会那些激进的意志为转移。

向马其顿捐校车本不该引来这么多关注,这些关注是今天中国一个特殊表情。它告诉了我们中国内部的某种隐痛。别用这一件事否定中国对外援助的合法及合理性。中国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扩展,而社会的各种关切却越来越内向。这个变化是不可改变的,但如果公众的关注转向对国家政策制定形成狭隘的强迫,就会制造崛起中国的整体不理智。这并非中国人民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