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男人喝什么比较好:行走坐卧 不离拳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2:55:54
  

武坛素有“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的谚语。获小成者,式正招圆,内壮外强,得大成者,伸手能作拳,开口能成理,落笔能立论。达此境界的成功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途径,然而其中也确有一些妙趣横生,一箭双雕的途径,即把练武融入生活之中,行走坐卧,不离拳意。

元旦前夕,济南参加董氏奇穴年会之间,到山东大学拜访了梅花拳传人燕子杰教授,燕老敦敦教诲:练武关键以治心,时时不离拳意,即可时时练拳;梅拳传人杨培考先生亦教导:练武全在用心,时时即可练拳;大成拳传人、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胥荣东先生更是时时开导:工作中既可以练功,练功中亦可以工作,“粗守形、上守神”,诊病之隙,精神内守更利于诊疗疾病,效果会更好。

武术先贤们曾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故事,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陈长兴(1771—1853年)先生将陈式太极拳从一族之技始传外族,而使之广于全球,陈长兴自幼随父学武,终日不忘练拳。随时随地、随时都有练武之心,习拳之要。坐式则头顶身直、端正不偏,行时必以意作圈,默思拳技;就连拿笔放杯也暗含“问劲”,所以他练起拳来,立身中正,动作有威仪。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1860-1933)先生,武功绝伦,晚年仍不放松基本功的锻炼,在先生居住的内外屋之间挂一布门帘,先生每经过都要抬腿踢上几脚,而每次又是足尖点在同一部位,久而久之那里就破了,夫人只好补上一块,过一段时间又破了,就再补上,所以孙禄堂年近花甲时,仍可轻取来华与之较技的日本大正天皇钦命武士坂坦一雄(1921年),先生一生与人切磋较技不曾有负,故在当时武林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为弘扬八卦掌作出卓越贡献的程廷华(1849—1900年)先生,少壮时从河北深县来京,以做眼镜为业,时人称为“眼镜程”。约三十岁时,他拜于董海川门下。每天在作坊磨眼镜片,总是一腿半蹲支撑,另一腿屈膝将脚置于支撑膝盖上,如此左右交替,独立劳作。外间的人隔桌看他,似坐木凳上一般。这样工作一天,就练了一天腿力,为掌握和运用以动制静,游走不息的八卦技法,练就了耐久的腿功,而成为当时著名的技击家。

被誉为“千斤王”的王子平(1881-1973年)先生,也有不少练功的趣事。有文记载他少小时,“早上洗脸,先把手伸进脸盆里,拿一会大顶(鼎)再洗脸。早晚上下炕也是翻上翻下,做蹦跳和轻身术的锻炼”。这为他后来崛起与武林,成为“南山博猛虎,深潭驱长蛟”的武术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近代从实战面闻名于世的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1886-1963年)先生,在形意拳的基础上,集太极、少林八卦及众家拳学精华创立“站桩功”。弃除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套路,以桩功为主,式简意繁,所重唯在神与意及自然力之发挥。王芗斋举手投足之间即将来人击之丈外,显示出巨大的自然力。王芗斋青年从军时,一日挑水而行,一军士用棍拌其脚戏之。王芗斋视若不见,起步之间,军士仰跌摔翻,王芗斋仍疾步如飞前行。正所谓劈柴挑水,日常行走坐卧不离拳意,时时体认操存,不断心领神会,“拳拳服膺”才是真正的拳学旨归。王芗斋及其传人王选杰亦曾战胜众多国内外武林高手,恢复了中国武学的实战意义。

不少武术家为了“外练筋骨皮”还多年坚持睡木板床,即使是寒冬季节也只铺一张凉席。

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少习武者仍然保持了生活中勤奋练功的良好传统,他们采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将练功穿插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为了解决手掌立不起来,做不好推掌、亮掌等类动作,可以在坐着看电影、电视和谈话时,将两手掌(手心向下)按放于臀部两则的座椅上(手指向后),然后肘下压。在坐、站和行走时,可以把左(右)手抓握住右(左)大臂的下段。然后左(右)手回挂,右(左)掌根外推。上述两法都能有效地提高立掌所需的柔韧性。

为了解决肩关节柔韧性差,做不好上架,抡臂这类要求手臂向上,向后划弧动作的问题,不妨在乘坐公共汽车或电车时放弃坐席的安舒,一手抓住车厢上方的扶手,保持脚步站稳,以同侧肩向前倾压,以提高肩关节的柔韧性。

为了解决下肢柔韧性差,踢腿不高,或者踢腿姿势不正确等问题,可以在看书读报时,把脚放在与腹同高的桌面或平台上,伸直两膝进行耗腿练习,提高下肢肌群、肌腱和韧带的伸展性,养成正确的踢腿控腿姿态。

为了提高平衡稳固力,可以采用单腿支撑的提膝独立式来穿、脱鞋、袜。为了解决练功时不易集中思想的问题,可以在早晚练静坐功或站桩功。

我自少时随村人习练武术,又多方走访明师,成年从事医学事业,练武兴趣更浓,专门练功非常不易。医务繁忙之余将练功穿插其中,久练坚修,略有所获。每于病人行针灸治疗时,即以浑元桩式站于病侧,两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全身放松,头顶有上悬之意,两脚有下踩之意,臀部有后坐之意,背部有后贴之意。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双眼呈垂帘状,注定所施针之穴,凝神定意,心无杂念,以意运力,运气于夹针之指,快速刺入病穴之中,施以针刺手法,达到“神光内莹、意在针先、意力合一、达至病所”之效。工作间隙端身正坐,意守、调心、调息,研读拳论,品味拳理,体会拳功;夜卧于床,入睡之前,意如身卧云端,体浮水面,飘飘悠悠渐入梦境。晨醒之后,静坐于床,平心静息,意如置身桃花园地,溪旁青石听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怡人,焕发精神,利于尽快动员机体进入工作状态。闲庭信步之时,步如趟泥,时进时退,欲进又退,欲退又进,三角环绕交错互演。野外闲游,不管遇走兽、木石障碍等物,皆意为我敌人,或拳或脚或指或掌奋力空击之,有助于增强实战技击意识。如此练功与工作各不相误,岂不是人生一大乐趣,生活更有意义。

总之,只要细心揣摩,举一反三,生活中行走坐卧皆可不离拳意,处处可以采用一举两得的练功方法。

(李若现 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