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淋病和尿道炎:关注农民心理问题 减轻农民隐性负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4:11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关注农民心理和谐,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社会满意度方面,又有着认识上的偏颇和行动上的差驰。本人作为一名区政协委员,今天荣幸地受农林组的委托,参与探讨,参政议政。我发言的题目是:关注农民心理问题,减轻农民隐性负担。

第一,分析当前我区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心理压力,及其所承受的隐性负担。

首先,我们要正视当前农村的生存状况。随着城市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在城乡结构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权利不断弱化。诸如,农民唯一赖以生存的承包地被征用,祖坟被捣毁与迁徙,住房无法新建,许多农民有病不能妥善医治,几乎没有文化活动,一些地方无法开展宗族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缺乏畅通渠道,等等。大部分农民成为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保”的“三无”游民,主体信仰和文化活动有所制约。从这个角度,就能很好地解释当前“多投入多矛盾、大建设大上访”的现象了。

其次,我们要正视农民的发展期望,包括子女就学、就业与社会补偿、保障等主要内容。目前,在我区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教育模式,虽然近几年集团化办学,一定程序上消除了这种城乡差别,但长期实行的财政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安排、幼儿教育等等主要项目的悬殊,显然无法满足农民接受公平和均等教育的起码需求。由于教育水平的差距,势必带来就业和再就业的落差。即使一些青年“跳出”农门,大学毕业之后,由于没有背景,没有人际关系,随之陷入无可就业的境地。而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生活保障、老年供养等实际问题,还没有明确地落到实处,至或久拖不决,使农民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往往导致大部分农民对当前农村政策的疑虑和抗拒。

再者,农民外出经商与就业,离乡背井所承受的身心压力,以及留守妻子、儿女,她们所承受的生活负担、就学压力和感情危机、安全感缺乏和家庭风险等等,都成为了当前农村不稳定和农民隐性负担的主要表现。

以上三个层面的情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政治上的无望,经济上的无力,文化思想上的无味,生活上的无奈与未来展望上的无盼。

第二、着眼于关注农民心理和谐,尊重农民主体意识,科学合理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重视农村,关怀农民,真心实意地推行新一轮的农民“温暖工程”。

多站在农民个体与整体的位置看现状,想问题,谋发展,为此,建议切实推行新一轮农民“温暖工程”。继续开展“送戏下乡”、“文化、科技下乡”活动,进一步规范党支部结对活动,开展面向农民的专项政策咨询与专题讲座,推行面向农村与农民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与研究资助工作,安排普通农民代表参加一些重大的议事活动或听证会议等,从而让农民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决心、信心和耐心。

2、挖掘潜力,依靠农民,同舟共济地创造农村美好家园。

要清醒地看到在农民的汪洋大海里所蕴藏着的无穷智慧、深厚情感和巨大力量,前提就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引导与动员。2003年“非典”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单位都认为,一旦在农村爆发,其后果就很严重,但结果却是村自为战,各自为战,农民们用最原始的“人海战术”取得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因此,应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纯朴愿望与心理情感,满足他们对乡土的深厚情结与宗族情怀,挖掘他们在宗族联谊、商脉相通、海外沟通、慈善事业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并予以正确引导,共同创造农村和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反馈农村,注重公平,切实关注农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农民朋友是最讲实际成效的。今天他没饭吃,你给他饭吃,他就拥护你;明天他没房子住,你给他解决,他就感恩戴德。这就提到一个问题,要关注农民的眼前利益。农民们要造路,你却给他“送戏下乡”,他就不欢迎了;他要听戏听鼓词,你却要建图书馆,那就劳民伤财。当然这中间涉及到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推行问题,但要因地制宜,掌握时机,做好结合文章。要提倡“一村一策”,不要“撒芝麻”,即活用科学发展观,尽快解决农民眼前困难。当前,要尽快研究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意愿与成效问题;加大西部几个乡镇的幼儿教育扶持力度;尽快解决农户住房建设与新农村规划的协调问题;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等等。同时,也要研究考虑我区农村的长远发展问题。比如,考虑乡镇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城区与农村的定位问题,城中村的财产保值增值问题,农村党组织建设与农民的民主权利问题,干部满意度考核测评的广度问题,等等。只有各级党委政府与职能部门切实地关注农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与渠道,公之于众,共同解决,共同监督,才能更好地缓解农民的各种心理压力,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名符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