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谈好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17:32
大庆市委书记谈好官的标准:关键要你会造“势”
时间:2006年03月13日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于津涛、张悦/大庆报道
大庆如果错过了这个历史发展期,会耽误几代人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样板,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创新、纳税先锋。从共和国“加油机”的美誉到“大庆油田还能输血多久”的质疑——大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大庆市委书记盖如垠2005年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讲述的是这样一个具有远见的沉重话题——假若大庆没有了石油。
盖如垠说这番话的时候,另一条消息同时见诸各大媒体:大庆油田公司利税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并第五次位居全国纳税百强之首。
而对大庆市委书记盖如垠来说,谋划城市未来确是题中应有之意。一年来,他在各种场合为大庆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三句话不离大庆“做大做强石化”和“接续产业”。
“作为市委书记,我更愿意老百姓这么评价我:盖如垠在位的时候干了他应该干的事,没耽误大庆;客气点说,他干了他应该干而且能够干好的事。如果再奢求一点:他把大庆带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这就是对我最高的评价。”
2006年早春的一天,盖如垠从他简朴的办公桌后探起身,走到记者面前,用这一段开场白开始了与《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的对话。
做一个市委书记该做的事情
《瞭望东方周刊》:从2002年10月,你就任大庆市市长,后又接任市委书记,三年多来,你投入精力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盖如垠:我和本届班子对谋划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得最多。大庆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建的城市,创造了很多中国工业史上的辉煌。但如果有一天,大庆地下的石油采完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这一任市委书记在为此忧虑,历届班子都在为大庆的未来负责。
《瞭望东方周刊》:有突破吗?
盖如垠:当然有。最重要的突破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比原来有了突破。
大庆市在过去的25年仅仅上马了一个60万吨乙烯工程,目前经过争取,“十一五”期间,大庆将再上马一个60万吨乙烯工程和一个适度规模的芳烃装置。这是因为,原来增加原油炼量上边是封口的,现在在俄油加工上可能给大庆开一个口子,不管这个量最后定多少,对大庆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另外,除了石化产业,其他接续产业也多头并进,也形成了相当规模。比如,大豆工业园,年产值已经达到了40多亿元;大庆还引进了一个电子芯片产业,一期投资已超过1亿美元,二期投资将达到6亿美元;乳业、轻纺、皮革、玉米深加工等项目的发展态势也非常好。
《瞭望东方周刊》:大庆人怀里一直抱着的是“石油”这个金饭碗,现在跳出了“采油”这一环,要在其他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盖如垠:实事求是地说,最大的困难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核心问题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其实,在实施这一思路的过程中,阻力很大。说大庆石油要减产了,可能就会影响股市,也会涉及企业形象,这是客观存在;有些领导谈到接续产业,也会感到无所作为,有畏难情绪。所以我们这一届班子,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统一思想。
《瞭望东方周刊》: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很多事情决策权在上面,你这个书记还要不要冒这个风险?现在为调整产业结构投的钱也有很大的风险,那是不是就举步不前呢?
盖如垠:我认为,决策过程中,规避风险当然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这个风险是指城市的发展不能再走弯路。冒这些风险,干这些事,对大庆发展接续产业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我也可以在这个任期上混过去,没必要自找苦吃,再说就是做成了,现在也看不到效益,从政绩上来说,也不能立竿见影。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届班子和我本人必须做我们该做的事。
大庆正处于壮年时期,石油仍保持稳产。但一个好的城市领导者应该审时度势,大庆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考虑接续产业发展的时候了,正因为油田稳产,财力充足,考虑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才正当其时。大庆如果错过了这个历史发展期,会耽误几代人。
大庆要寻找自己的造血机制
《瞭望东方周刊》:那是不是说,有时候你这个市委书记也要冲在前面,为城市的发展“公关”?
盖如垠:确切地说,不是“有时候”,而是“经常”。实事求是地说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我经常是“舌战群雄”,多次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把大庆的发展思路一遍遍地讲。大庆油田产量持续保持我国陆上石油企业年产之最,大庆每动一步,都关乎方方面面。更何况大庆接续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问题,大庆要做的是,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这个过程中,一会儿山穷水尽,一会儿柳暗花明。但这些工作必须做,不能回避,不把未来发展的基础打好,而是在表面搭个盆景,好看,但风一吹马上就倒了。
《瞭望东方周刊》:困难的时候会觉得灰心吗?
盖如垠:有的时候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但从未灰心,反而激发了努力工作的勇气。
《瞭望东方周刊》:难道就没有过很有成就感的时候吗?
盖如垠:什么是成就感?我是工人出身,17岁在沈阳机床厂当工人,看着自己车的部件油光锃亮,产品出口国外,我有成就感;后来在沈阳市施工企业做负责人,来的时候荒原一片,走的时候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已经矗立起来,这是另一种成就感;在基层当县委书记,老百姓觉得我给他们办了实事,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我心里特别满足,这种感觉是什么都换不来的;在沈阳担任副市长的时候搞城市建设,一些较大的市政工程在我的主持之下建成了,很开心;后来在哈尔滨担任副市长负责旅游,千辛万苦搞成了冰雪节,江北开发也逐渐成熟,更多的是责任感使然。
现在在大庆,如果在任上能把大庆的接续产业做实,打好基础,就是我这个市委书记最大的成就。
《瞭望东方周刊》:事实上,国家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具体到大庆,你最希望中央和黑龙江省为大庆资源转型做些什么?
盖如垠:2005年大庆GDP达到1840亿,其中石油是1336亿元,但大庆上报的数字是1400亿元。为什么呢?其中有400亿元是油价上涨涨出来的钱,客观上来说,排除油价上涨因素,大庆GDP达不到这1800亿,明年的情况有什么变化,不好说。所以,大庆少报GDP,并非弄虚作假,而是实事求是。这里面考虑的有非常态因素。但就算是1400亿的GDP,在中国的地级市中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大饼。
如果说大庆可持续发展最希望国家政策哪些方面的扶持,一个是资源补偿机制,一个是接续产业援助机制,这两个机制是大庆现在迫切需要的,如果这两个机制落实了,大庆就有自己的造血机能了。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政策扶持,大庆也要寻找自己的造血机制。
盖如垠:当年在一片草原滩涂上发现大油田,大庆人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了一个稳产高产的大油田,这是自主创新的结果;大庆自己的造血机制就是自主创新。
所以,大庆接续产业的发展当然也要依靠创新。事实上,石化产业从上游往下游做,最缺的还是技术,还是知识产权。下游石化产品有三大类: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大庆为什么做不了?不是没市场,主要是缺技术;这是制约大庆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就是搞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技术领先才能生存,所以大庆的接续产业要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创新。
大庆需要解决的还有一个打造资金平台的问题,用现代都市的概念来建设大庆,只有现代都市才能承接现代产业。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大庆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盖如垠:应该说是目前的高油价掩盖了体制的问题。大庆有些人思想上对此有一定的依赖。干部群众思想上不能等、靠、要,否则不利于改革发展。
当然,大庆为全国人民贡献了“铁人精神”、“大庆精神”,这是大庆人的骄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精神应该有新的内涵,原来简单地总结为光艰苦奋斗是不够的,宣传上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大庆优良传统中充满了创新。某些教条的东西恰恰是丢掉了“大庆精神”,大庆不能还躺在功劳簿上算账,必须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必须求实、创新。所以我有一句话开会的时候说给干部们:“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翻新杨柳枝”。
我一直在努力“蓄势”
《瞭望东方周刊》:大企业、小政府一直是中国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大庆也不例外。在地企合作上,大庆有哪些经验可供其他城市借鉴?
盖如垠:地企合作关系根本是利益一致的问题。对大庆来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地企双方共同把大庆建设好。
比如我们把发展石化作为首选接续产业,企业大了、强了,就是大庆大了、强了。我们支持他们,企业也高兴啊!我们把城市建设好,为企业发展搞好各种服务,大庆油田、大庆石油管理局等五大中直企业也高兴啊!他们也不愿意住在一个脏乱差的城市。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兼顾企业的利益,支持企业做大做好,需要地企双方共同处理的问题则互相协商,建立一套协商机制,最终要服从的是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
资源型城市都是“因企兴市”,城市建设的许多钱更是从企业那里来的。企业对大庆有责任感,这是好事,是大庆一个独特的优势;反过来,我们也帮企业理顺、解决了一些他们不好解决的难题,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所以,责任共担,发展共促,稳定共抓,城乡共建。应该说,目前大庆的地企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共同的目标下,我们正在团结一致,携手并进。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一个好的市委书记的标准是什么?
盖如垠:我一直在寻找这个标准,并努力避免工作失误。我的缺点是比较急躁,容易发火,好在发火不是因私心,最多不超过三分钟。作为一个基层领导者,你必须首先相信人才就在当地,信任班子的每一个成员,否则你在这个地方什么事都做不成。
一个好的领导者也不要苛求将帅的能力,关键在于你会不会造势,势如破竹,形成了势态,干部们就自然跟上来了,有了这种势态,干部的才能也都展现出来了。
我在大庆工作,其实就是在不断的蓄势。蓄接续产业之势、发展之势、创新之势。比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我们从来没有走过场,这本身其实是一个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化之势的机会,也是一个提高自己和大家的机会。
其次“场”很重要,但不是“官场”的“场”,而是造一个踏踏实实为人民做事的“场”,一个弘扬正气的“场”,基层领导者,应该营造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场”,否则老百姓不会信任你。
为什么在我们的眼中没有好官?什么样的官才是好官?
杨明波的个人空间
首先申明,本人是一名基层的铁路职工,只是谈谈看法,没有站在哪个一方说谁对谁错,不指责任何人,也不针对任何人。
现在的社会,人民都在期盼所谓的“青天大老爷”的出现,我们铁路职工也都在期盼着一个好官能够到自己的站段,我们的有些人都是看待问题太表相,而不去深深的思考。其实对于领导这个职务,细细分析一下,也许我们会看到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
什么样的官是好官?
1.为官清廉,执政为民的官。理论上应该是好官,但是清廉的官不一定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放在我们铁路上,就是不一定能够提高广大基层员工的收入,因为人人要求他清廉,有些地方的关系需要金钱去铺路,需要一些支出去为站段谋些福利,需要较好的人际关系,毕竟我们生活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情我们是离不开的。如果和谐为政清廉的好官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收入,相反为了确保安全,还提高了处罚的力度,我相信大多数人慢慢的会认为他没有本领,没有能力,是无能的官,还会喜欢他嘛?还希望他在这里工作嘛?
2.能力突出,但是出了问题。这种官的本领很大,能够疏通各方的关系,能够争取更多的上级拨款,也能够相应的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当然这种官是需要气派的,是喜欢风光的生活的,自己的车更换成为高档的,整个办公楼装饰的更为豪华。我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和他们相比,感觉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心态极度不平衡。万一有一天这位官调动走了,人们会很高兴的说,这种贪官早日走早日好,看到贪官就是咬牙切齿。如果这种有能力的官员出了问题,大家更是拍手称快,这种蛀虫,早就应该被发现了,早就应该被惩处了。
3.实干企业家的悲哀。有的官的确想做些事情,带领全体充分发扬“苦干、实干、巧干、拼命干”的拼搏精神,站段的整体风貌得到了改善,人民对我们铁人的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非常满意,站段也连续多年被评先评优。这种官,我认为我们好多人也不认为他是好官,因为他来了之后,让自己太累,让自己比以前的工作更加繁忙,很多人会认为他搞的是政绩工程,他就是为了自己的升迁,完全是让所有的职工受苦受累来垫背,自己往上爬的更快。
4.不务实的领导更是悲哀。对我们很仁慈,对管理很松弛,别说完全万一出了问题,就是在每次的先进评选中都是落选,看着别的站段每人得到了奖金,自己所在的地方却因为领导没有带领好,而不能够向别人一样拿到奖金,然后就要开始谩骂领导无能,没有能力去争取先进,连带着害了我们广大基层的人得不到奖金。
5.改革型领导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改革型领导大刀阔斧,打破一些守旧的条条框框,打破很多人那种“居危思安”的思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改革就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利益影响的就开始谩骂这些当官的,害得自己温饱的小日子现在过的很艰辛。
6.标榜中的学习榜样未必那么优秀。[/b]也许在我们的大中国不缺乏好官,同样在我们的铁路上也有大量的优秀党员干部。中国现在的媒体喜欢炒作,将很多人的光环和优点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把其标榜为榜样,成为全国好多人民学习的楷模,也许真正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真正了解他的人,会知道他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优秀,并不像标榜的那样伟大,让当今社会的我们很多人对榜样能够激发的能量也越来越少了。当今社会诚信的缺乏,导致的问题太多了,民不信官,官也不信民,民与民之间也缺乏了诚实信任的基础。这些都是特色中国的特殊国情。
7.到底什么样的官才能够让我们满意?对职工很仁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职工很大方,不断提高收入,对自己很苛刻,不断减少薪水;比任何地方的领导都有本领,能够争取拨款,但是自己不花,不能分给站段的相关领导,要全部分给职工;自己不乱花站段的一分钱,去打通关系掏自己的腰包;总是提高我们的工资,不管什么原因的发生都不能降低;不要让我们太苦太累,最好不要出工地,最好不要到现场去干活;要给予我们自由,我们想着如何好就如何干;要改善我们的文体生活,要能够上网,所有的站段不但距离家近还要距离城市近…………等等等很多的要求,因为每个人的要求不同,所以当个好领导要遇到的难题还是很多的。
记得论坛中有帖子说,让所有的领导都下台,自己想过如果有一天咱们也从基层慢慢当领导了,能够干好嘛?能够比现在的领导做的更好嘛?可能很多人都是做不到的,毕竟每个领导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服啊。多些换位思考,多些实事求是,多些踏踏实实,少些牢骚满腹,少些流言蜚语,少些心急浮躁,也许我们的论坛会更加美好!
今天认真看了很多帖子,有感而发,只是随手而写,大家有意见尽管发表,有骂声也尽管骂吧,骂也快成我们一些人的“伟大”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