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孩子感冒发烧: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05:40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9)在美国,虽然没有“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口号,但确实讲究服务,
特别是服务行业。他们的优质服务包括微笑服务、快速服务、售后服务。 微笑服务能给顾客亲切感,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销效果。美国人相遇 的时候都有微笑的习惯,外来人,碰到一些美国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习 惯微笑着和你打招呼。在商业和服务行业就更加重视微笑服务,不论在 餐馆还是在百货公司,服务员都一样微笑地接待顾客,热情为你介绍商 品,收款员收款后也一定说声“谢谢”。也许从事服务业的人都接受了 要微笑接待顾客的训练,因为在市场竞争中侍应生或店员服务态度好坏 直接影响到商店的经济收入和声誉,也影响个人的收入。洛杉矶一名市 场行销顾问说:“很多商家常常忽视一个免费的行销技巧,那就是在顾 客购物后说声谢谢。送顾客出门,欢迎顾客再次光临,虽然多说几句话,但这种亲切的招呼会留给顾客深刻的印象,对销售有很大的助益。” 在市场竞争中,不管是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还是饮食业,都十分重视研究如何快速为顾客服务的问题。饮食业主要是天天去研究如何使 客人“吃得快、走得快”。公职人员和企业的职工,中午休息的时间很 短,要求“速战速决”。因此,西式麦当劳、汉堡包,中式快餐店的盒 饭,都是以快速服务争胜的。一些饭店也推行“特价午餐”,既便宜、 又快速。为方便抽不出时间用午餐的顾客,一些餐厅在柜台装了传真机, 专门接受客人点菜外卖,客人一到马上拿了就走,不必浪费时间等候。
超级市场为了快速服务,纷纷向高科技发展,货柜前设有电脑,你可以用电脑查找商品品种、价格。 在新泽西州、弗吉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已正式试用记帐机器人。一个由顾客自行结帐的新设备正在发展之中。在超级市场购物的消费者选用装置记帐机器人系统付帐通道的,需要自己让每种商品通过一个扫瞄 器,然后到总收银员处付款,若有企图偷拿不经扫瞄器的商品,记帐机 器人内部有安全装置,会将商品倒回货物输送带,并且以电子声音告诉 购物者,把“有问题”的商品拿出来。这样可以令购物者节省时间,加 快结帐速度。发展这套系统的“结帐机器人”公司,预测五年内超级市 场自动转帐技术将与自动提款机一样风行。
美国是个买方市场,有“消费者是国王”之称,许多商店都以“包换包退”为招客口号,且在顾客购物或退货时做到不推托、不啰嗦。美 国有很多经营中、高档商品的公司是以优质的售后服务作为行销竞争的 重要手段,在商品出售后负责送货上门,坏了负责维修,甚至可以退换, 使消费者买得称心,用得放心。如一家“好伙伴们”家用电器公司,现 在已有 23 家连锁店、1300 多员工、2.75 亿美元销售额,该公司经营致 胜之道是重视商品质优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因此,这公司长期保持最佳 状态。
自由自立
“自由”一词在当今美国是最受人推崇、用得最广泛的词之一。天 马行空、粗旷豪放的西部牛仔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偶像,也是美国人个性 张扬的集中体现。
对美国人来说,“自由”二字指的是不受政府、贵族统治阶级、教 会或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个人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强调个人之间差别,强调每个人可以各行其是。这种摆脱制约的愿望 是美国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它至今依然吸引着移民们来到这个国家。读 过美国历史的人们应该知道,第一批从欧洲(其实是英国)移民到新大 陆的是一批在宗教上受迫害的英国人,为了寻求信仰上的自由(其实是 逃避威胁与压迫的),他们扶老携幼乘了一只叫做“五月花”的帆船逃 出英国,在大西洋上经历了风浪疾病的灾害,三个月后才登上彼岸;那是 1620 年发生的一件大事,历史上管这批寻求自由(宗教上)的人叫做 “朝圣团”。
这批追求自由的人果然找到了新大陆,在这里,没有人迫害他们, 他们得以自由崇拜他们的上帝,自由创造他们的新生活。他们这种不顾 一切的壮举给别的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新的乞求;后来,世界各地的人 们,为了追求自由(宗教上的或政治上的),都步其后尘,辗转来到新 大陆。
1776 年,移居美洲大陆的英国移民,建立了一个独立于英国的新国 家——美利坚合众国。自此,他们摆脱了君主制的统治。1789 年,在制 定自己新国家的宪法时,他们又将教会与国家政权分开。这样,政教一 体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而教会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制定 宪法时,他们还明确规定禁用贵族头衔,以确保贵族社会不能形成,新 的贵族统治阶级不会出现。
首批移民所作出的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对美国人个性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通过限制政时、教会的权力,取消了生来就富贵的贵族 阶级,进而创造了一种强调个人价值的自由气氛。美国人逐步地在头脑 里形成了个人自由这样的概念,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一代一代地传 给后世子孙,而成了美国人的精神品格。
美国人珍惜自由,也懂得怎样才能不失去自由,那就是自立。首先是自立,然后才有自由。 美国人认为个人必须依靠自己,否则将有失去自由的可能。这就是指尽早地,通常在 18 岁或 21 岁之前,在经济和情感上独立于父母,离家独自生活。 他们的信念是:生活就是自我表现,就是创造,就是冒险。因此,他们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发展自己的能力,创造自己的财富,建立自己的家庭。美国的父母以子女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自豪。如果子 女们仍然住在家里的话,他们必得分担家庭的开销,换句话说,住在父 母的家必须出房钱,吃在父母的家也必须出饭费。同样,做父母的到了 老年,也没有中国那种“养儿防老”的思想,因为他们到了年老的时候 仍然遵守自由自立的传统,甚至丧偶之后,人们也宁愿自己单住,而不 靠儿女养活或孝顺自己。中国古时的“孝”字在美国人的字典里是找不 到的;中国人常常认为美国人对老人不够关心,这有一定道理。但许多 老人是自己坚持独立生活才单身居住的。这种珍视个人独立的性格,大 约也是早期移民时代就形成的。他们在广阔的土地上拓荒,左无亲,右 无邻,男耕女织,一切都得自己动手。
法国的托克维尔在 19 世纪 30 年代曾对美国人在 150 年前就信守“自 力更生”有过这样的评论:“他们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也不希望从任 何人那儿获得任何东西。他们已养成习惯,总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认为他们的整个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这种自立的坚强信念,作为美国人的一种基本价值观一直持续到今天。或许,这是美国人个性中最难以理解的一个方面,但这却是相当重 要的一个方面。美国人相信,为了保持自由他们必须要自立。如果过多 地依赖父母、政府或任何组织,他们就不可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依赖他们,他们不仅可能失去自由,而且要失去同龄人的尊重。多 数美国人认为,即使他们没有真正自立,至少也要让他人看来他们是自 立的样子。为了追随美国生活的主流——要拥有权力和受人尊敬——一 个人必须被看作是自主的。虽然从慈善机构、家庭、政府那里获得财政 上的援助是允许的,但这决不是受人推崇的。
惜时守时
美国人特别珍惜时间,他们对别人“浪费”自己时间的行为表现出 的愤怒会达到不顾礼貌的程度。如果觉得时间悄然逝去,而自己在娱乐、 工作或休息各方面都一无所获,那他们就会烦燥不安,气急败坏。那些 来自对时间持有与他们不同看法的国家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快节奏是 他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最难以适应的问题之一。比如,很多初来美国 的人会非常希望有欢迎仪式。他们会留恋在自己国家里习以为常的用茶 或咖啡招待客人的礼节。他们也可能更喜欢咖啡屋的生意闲谈。一般美 国人不会为了建立生意信任关系而与客人在这类闲暇地方做不必要的长 谈;更不会带他们去吃饭或到高尔夫球场去玩。关系对大多数美国人来 说并没有成绩重要。他们重视过去的成就背景而不是通过社交来评价生 意伙伴。因为他们一般直截了当谈生意而没有那么多的社交礼节,所以 他们谈生意的进程很快。
多数美国人生活在自己预先制定好的日程表中的各段时间里。这种日程表可能被安排为短至 15 分钟的时间段。他们通常“给”某个人只留 两三个(或多一些)时间段,但在这个商品社会里,他们总是有其他的 约会紧跟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之后接踵而至。因此,时间总在他们耳边 嘀哒做响,催促他们忙个不停。
正因为如此,他们努力地节约时间。他们不断地推出节约劳动力的机器,他们通过商务电报、电话、备忘录来快速联络而尽量少用面谈的 方式。因为面谈的方式虽然亲切,但花时间较长——特别是在交通拥挤 的街区。所以他们节省下了很多业余时间和周末社交聚会的时间。
对他们来说电子通讯手段与他们所谈的事情的重要性无关。在一些 国家里,重要的生意洽谈都要求面对面的会谈。在美国也是如此,最后 的协议通常也需以双方亲自签署;谈判当然也必须围着桌子进行;大的 交易都是由交易双方一起拍板定案。但是,在此之前的大量的准备工作 都是通过电话、电报或信件来完成的。
美国是一个电话相当普及的国家。这部分地因为美国的电话服务业 比较发达而邮政服务业较差的缘故。也部分地因为从事邮政业务的劳动 力、打印费和邮票都较贵的缘故。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电话传递速度快, 所以他们喜欢用电话。打电话用不着麻烦他人而巨不用花多少时间就能 得到回音。此外,几个人用不着离开自己的办公桌就可以进行商谈,即
便是各自分散在相距很远的异地。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很重要。 有些人可能来自工作得太快就被认为是失礼的国家。在他们眼里, 如果某项工作不拖延一定的时间,就会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认真 对待。某项工作花的时间越多,人们才越认为它重要。但是,在美国, 迅速地成功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件工作被看作是有能力的表现。通 常,一项工作越重要,为了顺利地完成它,人们越倾注更多的精力、资
金和注意力。 美国人珍惜时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也十分注意守时。一
旦约定好时间,他们总会在约定的时间到达。 美国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他们在办公室会客的时间大多自我限定
在半个到一个小时之间,到时间后他们就起身送客。会客从来不拖泥带 水,送客时,美国人一般不跨出门槛。
在美国人眼里,时间观念是极受重视的。时间是否准确、经济,被 认为同人的思想、道德、效率等等都有密切关系。例如人家为了尊重你, 请你约定一个时间会面讨论问题,到时人家一定会准时来,由于特殊原 因迟到一两分钟,一定还会向你说明原因,再三表示歉意。讨论问题, 也要求明确将共同讨论哪些问题,至少哪一方面的问题。讨论的时间, 彼此也不是可以漫无限制的,一般都先讲好从几点到几点,提前结束自 然好,稍微延迟一点也不妨,只要双方下面别无约会的话。大家总有个 预算,可以对应该及时处理的工作安排好。
约定的时间自己不准时去或对方不准时来,在这里至少将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事,而若能提早一点到达,则显然可以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重。 中国访问学者徐中玉应邀参加一所大学教育行政系主任克莱斯威尔 教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学期小结课,因走错了路,迟到 5 分钟才寻着预 定的教室,那时全场近 30 位研究学者包括另外请来参加的校长助理、家 政系主任等都已整齐地围坐在教室里,虽然他们客气地原谅了徐先生的 迟到,仍对他热烈鼓掌欢迎,可是他内心是非常不安、抱歉的。因为不 管怎么说,这是不应该的。他们的时间观念之强在讨论过程中也充分表 现出来了。主任教授宣布讨论开始后,作为校长助理的那位白人女教授 首先发言,发言同时散发她先已打印好了的不少统计材料。讨论的主题 是妇女在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地位和作用。接着由家政系主任那位黑人女 教授发言。发言各约一刻钟,再穿插着在座研究学者的提问和发言者的 回答。提问扼要明确,毫无穿靴带帽的客套话,回答也实事求是,有啥 说啥,教室里一阵惊奇,一阵发笑,非常活跃。听众中极少埋头记什么, 但徐先生看旁座那位研究生,有时也在材料旁边偶尔记下一些要点。主 要是在听、想,不断举手要求提问。一个半小时后宣布休息 10 分钟。然 后,克莱斯威尔教授请徐先生先用 5 分钟时间谈谈妇女在中国高等教育 行政界的地位,然后再用 10 分钟时间介绍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情 况。对时间的要求,徐先生在讨论会前已知道了,问题在于他必须能当 场准确并充分利用这一刻钟。他尽力这样做了,还好,只大约超过了一 分钟,反映尚不错,接着照例接受提问。研究者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 展情况和妇女们起的多方面作用极感兴趣。纷纷提出了近十个问题。他 都一一尽其所知作了简单的回答。回答了约十分钟。克莱斯威尔教授事 前已告诉他,回答完毕即可先行离开,整个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全场 欢送徐先生离开时是 6 点 48 分。接下去将由克莱斯威尔教授作学期讨论 小结,只准备谈 10 分钟,7 点钟一定要下课,让大家回去用晚餐了。这 个课程每星期有一次讨论课,据说大致都这样进行。从 4 点半到 7 点, 时间不短,可内容紧凑,活泼生动,主持者、邀请演讲者、参加讨论的 人,全都积极思考,所以气氛始终良好,注意力集中,时间不短反而觉 得再长些也不妨。从这里可以体会到:重视时间观念却也不等于一味缩 短时间,主要是应该充分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它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效 率,使付出时间代价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实益。
美国人也学雷锋
美国人并不是百分之百地崇拜金钱。美国大多数的人都能为一个崇 高的理想,主动地组织起来分工合作,不要一文报酬去达到该理想,满 足个人内心中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文明,这是美国社会无形的力量。说来 有趣,在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居然悬挂雷锋像,甚至把雷锋精神奉为 楷模。看来,无私奉献乃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
1985 年美国独立日为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的重建而大事庆祝,有几 百万人到现场参观,晚上放焰火就花掉 200 万美元。盛况空前,美国人 引为自豪。
高达 96 米的自由女神塑像原由法国赠送,一百年来站在那里欢迎欧洲来的移民,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受到风吹日晒侵蚀已深,到了危险的地 步,已不准登上女神的冠冕和火炬,向外观望风景和纽约市的风采。由 于全部大修工程费用需要 2300 万美元,而国会也为这笔巨大的费用颇为 踌躇。为此,法美协会成立了“自由女神——埃利斯岛百年纪念委员会”, 是一群自愿义务服务的社会名流,他们向全国各界要求捐款,不多时间 捐了 9000 万美元,整修后独立日又重新开放,游人可以登上女神冠冕向 外观看附近景色。在重修过程中美国政府没出一分钱,全部是由全国人 民自动捐献。自愿义务服务的人士找公司设计修理,很多工人加倍卖力, 都为有这个难得机会重建自由女神而骄傲。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美国虽号称富强国家,大家丰衣足食,但有人指责政府减缩发给贫民粮食救济券,以致有很多贫民食指浩繁,挨受饥 饿。里根总统则认为贫民挨饿系不知何处可以申请教济之故。后来旧金 山某社会调查单位宣称,该市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受饥饿的现象,社会慈 善团体经常供应贫民免费餐食,电视传播确为事实。各地情况程度虽有 不同,但有人风餐露宿、无家可归,真是值得人怜悯。1986 年 5 月 25 日有人发起由洛杉矶横跨全国纽约华府,举行手牵手推行捐款救灾运 动。是日适为星期天,估计全国有 500 万人千万双手互相牵连,载歌载 舞为饥寒贫民请命。里根经他的长女敦劝,也在白宫门前参加这一壮举。 电视镜头显示这次运动极为热烈,捐款计达千万元以上。1985 年非洲埃 塞俄比亚灾情惨重,贫民饿死数百万之众,英美两国演员歌星举行义卖 表演,损献巨款,诚属壮举。近来又有演艺人员举行集体义演行动,筹 款救灾,泽被灾黎,也是表现人性仁爱为怀、乐善好施的至情。
好多宗教团体和社会救济机构,办理救灾恤贫的业务,如红十字会、 救世军等组织。还有很多非营利事业团体及儿童福利机构,每年向社会仁人筹募基金,也有很好的成绩,有时地区发生特殊灾害,如墨西哥大 地震,美国人民踊跃捐献金钱、药品、食粮、衣物,大批运送墨西哥, 还有人志愿参加救助工作。 1986 年前苏联发生核能电厂意外灾害,美 国核能骨科医生庶尔博士,自动携带治疗设备药物前往服务,救助受伤 人员。还有一位与前苏联民间有联系的团体负责人,装运大批物资济助 受灾人员,都赢得前苏联首脑的公开赞誉和感谢。
美国人确有助人为乐的美德。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自愿服务组织,数 不胜数,有些是为残疾人服务的,有些是帮孤独者解除烦闷,以防止自 杀的,有些是保护鸟类和珍奇动物的。中国大熊猫因箭竹开花面临饥荒, 美国就有中小学生组织起来,为拯救大熊猫募捐。这种自愿服务都是参 加者利用业余时间提供的,一般没有任何报酬。
有些义务服务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也有人去做,像到监牢去和囚 犯交朋友,希望犯人在刑期满后,认识外边人帮他走上正路。各种不同 服务的社团就更多了,像戒酒协会、戒烟协会、戒毒协会,参加后该会 马上派一个人来了解你,建立友谊,随时给你精神上的支持。这些人过 去多半也是酒徒、吸毒的人,经过这种团体的帮助改过自新,现身说法 帮助吸毒的人。这些人的服务都是义务性质不收钱的。
这种自动自发的助人行为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一般父母都教育孩子爱护动物,很少会看到孩子用棍子打狗,也教育孩子们善待别人, 不论别人是美是丑,所以流行给孩子们买丑娃娃,上面写着出生年月日 但没有名字,叫孩子“收养”和爱护,给它起了一个孩子喜爱的名字。 社会对义务服务也极重视,要进医学院或法律学院不是完全看一个 学生的成绩,很多学生分数都很高,但是不一定被录取,校方更多考虑 的是有很多义务服务记录的学生,或义务服务组织的会员。学校训练出 来的医生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不是要只想赚钱的医生。在竞选公 职时,义务服务的成绩就更重要了。在当选前没做过任何义务服务的民意代表是很少有的。义务服务在美国社会是很重要的。
大部分美国人都有帮助别人不计较金钱的精神和美德,并且有自动 自发的组织起来救灾救难的精神,这是美国社会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 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柱石。
节俭的回归
美国人绝不是不懂量入为出原则的“傻老冒”,只图一时享受而挥 霍无度。据观察,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大多数美国人是注意节俭的,能 不多花一个子就不花。产生高消费印象的原因,除了美国人自己的报章 对消费的鼓吹外,还因为外国人,特别是穷国出来的人。因为穷,量力 而行的原则体现得更明显,东西总要多次使用,直到原使用价值丧失, 还考虑派其他用场。到了美国,看到人家住洋房、开汽车,把旧衣服、 旧电视等当垃圾,于是便误以为他们在“高消费”,是个浪费的社会。 殊不知普通服装、电视在美国是低档消费品,价钱不贵,穿坏用坏了, 找人修补既费钱又麻烦,索性一丢了事,再买新的,如同扔个罐头瓶、 塑料袋一样。未见过或听说过大多数美国人会把完好的旧汽车、 旧裘 皮大衣也视同垃圾的,也没听说哪个美国人房子坏了不去修再买幢新的。因为这些是他们的高档消费品,他们也舍不得扔,总是修了又修。 甚至为了冬季省点取暖费,许多美国教授宁可买廉价木材烧,而不用电 和油取暖,而一度电在美国是二三美分左右。实际上美国人的消费是在 积累上的消费,是量力而行的消费,不是“高消费”,更不是浪费。过 去,美国人追求奢华,强调消费,但现在开始讲究平实生活。他们希望 减少对品牌的依附,放慢职业的脚步和降低什么都要有的野心。雅皮此 时已经成为过去的文明。
不错,在物质主义挂帅的美国,许多美国人开始倡导简朴之乐和家 庭的价值。他们认真思考什么是生活重心,并决定做些改变。有些人转 换工作、降低消费及移居到安静之处。有些人则选择低廉品牌的跑鞋, 或提早离开公司以便观赏小孩打球。一句话,他们开始追求简朴生活。 对于美国人这项重大改变,旧金山心理学家兼市场研究人士罗丝·德斯 坦说:“这项运动风起云涌,显然莫之能御。”
据《时代》杂志和美国有线电视网向 500 名成人所做的调查显示,有 69%的人表示,他们愿意“放慢脚步,过较悠闲的生活”,而 喜欢“刺 激、快速生活”的人只剩下 19%。另外,有 16%的人同意“现今赚钱不 易,故难有闲暇享受生活”的说法,只有 7%的人认为买名牌较合算。 美国人这种新观念的缘起可能得远溯自 1987 年的股市崩盘,造成人 心不安,其后的经济萧条和海湾战争更有推波助澜之势。许多消费者视 不景气为一项警讯,认为应改变生活方式了。而生死攸关的战争到来,则使得追求身份及奢华之事显得微不足道。
在降低品味方面,多数美国人开始将就现实环境。布鲁金斯研究所 经济学家包斯沃斯说:“美国人变得实际起来。”
五、美国人性格透视
无法无天为扬名
表现个性是美国人快乐的事。他们爱“出风头”,勇于个人表现。 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有一大半是美国人。吃多少条“热狗”,吸多 少支香烟,喝多少瓶啤酒,跳伞结婚,海底结婚,坟场结婚,无奇不有。 美国青年追求异性,口头上总是挂上一句话:“你如果肯嫁我,我立誓成为一个特殊人物。” 这样的立誓,说时容易,做起来就十分艰难。美国是 2.3 亿人口的国家。做生意,有一二百万现金在手,也算不了什么。即使勉强做成生 意,敌对的人怕你抬头,一下子就用巨金来压制你,你只能失败。要做 演员或歌唱家吧,在你前头的千千万万,你求在夜总会歌唱而不可得, 何况上舞台?要做作家吧,你把书稿寄去书局,书局回信道:我们手上 要审查的书稿约有 600 万本,我们一定看你寄来的书稿,但要在三年以 后才有复音。等到了复音,一开口就是“对不起”三个字。
谋刺里根总统的凶手,据说要追求女演员。在他留下的书信中赫然 有一句话:发誓要做特殊人物。所谓特殊人物,在美国青年看来,仅是 扬名而已,所以,行刺总统,也不失为扬名之一法。
美国人有许多只求扬名的方法,如坐在旗杆顶上 7 日 7 夜,弄到全国报纸竞相刊载,于是乎,就以为已扬名了。加州有一青年人,专伏在 公路旁边,等汽车经过,放枪袭击,幸而这青年人枪法甚差,屡击不中, 终于被捕。被捕以后,女友为他在法庭上求情,说男友此举,不过志在 扬名。此说当然不会为法庭接纳,但美国青年人求名心切,是无所不用 其极的。
在田纳西州曾发生过一件轰动全国的案子。一位犯有一级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的犯人成功地越狱潜逃了。他是用手枪杀死狱卒,取得钥 匙后,逃出了监狱。监狱戒备森严,一个重刑犯人从哪儿弄来的手枪? 后来查明,原来是他的辩护律师偷偷带进来的。这位风华正茂的女律师 与杀人犯交谈过几次之后,竟爱上了自己的当事人。由于无法保释其出 狱,女律师决定帮他越狱。两人东躲西藏地过了半年,终于在佛罗里达 州双双落网。
美女爱死囚的事似乎也成了一种时髦。一位名叫波拉的金发姑娘,仪态端庄动人,爱上了杀人犯伊万。伊万虽非面目狰狞,但满脸浓须, 一双小眼,看不出有任何令金发美人为他倾倒的魅力。波拉坚持要和他 结婚,还打算为他生 6 个孩子!另一位姑娘芭芭拉已经和一级谋杀犯亨 利结了婚,并生育了一个女儿。美国监狱规定家属及亲友每周可有一次 “家庭团聚”,到时家属可与犯人共同生活三天两夜,住在有全套生活 设施的监狱招待所中。波拉和芭芭拉也都与那位女律师一样,是在狱中 才结识其男友的,并非“割不断旧情”。在场的观众向她们提了许多问 题,主要有:为什么不爱正常守法的公民,要去爱重罪难看的囚犯?是 否准备过一辈子这种常分难聚的生活?死刑犯和终身监禁犯有没有资格 作父亲?有没有权利作父亲?(因为他们无法尽教养子女的义务,子女 享受的社会教育要花费纳税人的钱)。她们辩白说,爱情是个人的事,自己有权爱任何人。她们都准备忍受终身分离的煎熬,她们认为自己也 是纳税人,有权生孩子。她们还强调说,死刑犯也需要爱,而她们的爱 能帮助他们悔过自新,这对社会是有益的。
美国报纸上曾连续报导了杀人犯谢飞·达马怎样残忍地杀害、肢解 和进食 17 位受害者。23 岁的嘉伦·莱密逊读完这些令人发指的报道之后 竟萌发了对谢飞的爱情。她准备亲自到狱中去探望,并向他倾诉衷情。 报上也登出了这位妙龄女郎的玉照,丰姿十分撩人。
据电视节目主持人介绍,重罪犯人中享有艳福的为数还相当可观。 这些女士因好奇、同情和追求刺激而产生的爱情、婚姻究竟能维系多久, 观众人人心中都打着问号。但不管怎样,她们这种反常、超常的举动也 使她们扬了名。这就是一部分美国人的追求,只要扬名,手段、后果都 是可以置之不顾的。
这种不择手段扬名的行为也影响了少年一代。 1993 年,休斯敦市 两个女孩去游泳,晚上 11 时左右回家,为抄近路,她们穿过一片树林, 遇到 6 名黑白混杂的儿童,被轮奸后用鞋带勒死。这起大案震惊了全美 国。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 6 名少年得知他们将被控杀人罪时,其中一个 竟然兴奋地大叫:“太好了,我们风光的时候终于到了。”这种可怕的“风光”、“扬名”真不知会给日后的美国带来什么?
美国人如何上班
法定的上班时间为早晨 9:00,9 点就真是 9 点上班而不是 9 点过 10 分或 9 点半。你会发现有些人并不准时上班,但老板会注意到这些情况, 尽管他们未必加以处罚。
许多国家的雇员有一种工作的哲学,即:当老板在场时他们就好好干;一旦老板不在,而又没有具体要求或必须做的事情,那么他们就可 以看报纸、修指甲或用其他的方式消磨时光。在美国,雇员的工作时间 都是老板付工资雇来的。所以,如果自己的工作干完了的话,需要找些 其他的事做,或者完成前几天遗留下来的工作,或者帮助其他的人工作——绝对不可以无所事事地干坐着。老板付了雇员工资就希望有所收获。他拥有你付过工资的时间。“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很明确地说明 了这一点。老板并不要求你比他做得多;他很可能把午餐时间也用于工 作,甚至晚上回家还要带上工作。
几乎所有较大的办公室都有送咖啡的小车在半上午和半下午给雇员 送咖啡。尽管每天半上午和半下午各有 15 分钟喝咖啡的休息时间让雇员 轻松一下聊聊夭,但许多雇员一般都把咖啡壶端到办公桌上,继续工作。 在小办公室里,通常整天都放有咖啡壶,雇员可随时喝咖啡或自己泡茶。 雇员的午餐时间不得长于所规定的时间(除非是利用午餐时间洽谈 业务)。偶尔午餐时间过长是可以被宽恕的,但不能习以为常。而且, 尽管其他人提前几分钟准备下班,新雇员最好按时下班不要提前。一定要一直工作到规定的下班时间下午 5 点。 美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实行弹性工作时间——也就是上下班时间比正常时间提前或推后,有大约几千万美国人现在实行弹性工作时间。这 种工作制的目的旨在减缓上下班乘车拥挤的问题,并且可以给工作妇女更多的家庭时间,使人们产生一种更能支配自己生活的意识。这一工作 制的实行产生了人们没有估计到的效果;工人的士气大增,生产效率有 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旷工率也下降了。
美国还有 2500 万美国人是在家里上班,而且每年正以两位数的百分 比增长。并预计在家上班人数今后几年将会加快,这是美国劳工市场新 的发展和变化。
美国土地辽阔,在城市工作的人,大都是住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他 们每天要长途跋涉,一早起来赶上班,到傍晚才能回到家里。每天有几 个小时花在汽车和公路上,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汽油,也造成交通 阻塞,因此劳工市场就出现了这种“上班在家中”的新潮。
这些在公司任职而又在家上班的职员,由公司老板或主管定期给他 一份详细的工作安排计划,要求你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完成任务,每周 需要到公司上班一次或二次??
由于长期外惯在办公室上班,现在一旦改变为在家上班,就自然产 生了很多问题,必须采取措施相适应。
如在家上班,一些亲戚朋友以为你在家上班就可以随时来串门闲 聊,上班者自己也自以为在家上班既可完成任务,又可以处理个人私事, 老板也会设想你在家上班,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个人或家务上,这些错 误观念就会使你在家工作一事无成。
因此,某些专家和有关人士就提出一些建议:
(一)首先要创造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要用一间房间,专门用来 做办公的场所,电话要有专线,并具备一些办公用品,不要把餐厅或卧 室作为你的办公室,不要让家人和孩子乱动你的文件和资料。
(二)要保持上班的传统工作方式:要坚持每天 8 小时工作,每天早上 8 时半准时上班,如果你在公司上班时,在开始工作前习惯喝上一 杯咖啡,那么你在家上班也不妨保持这种习惯。再则服装要整齐,不能 穿睡衣、运动衣,否则日久就会懒散,在上班时间内尽量只办公事,不 要没事开开冰箱,看看电视,或在沙发上躺躺,午餐要定时,安排有限 的休息时间,总之要保持在公司上班的心理状况。
(三)劝导亲友家人莫干扰,你如在家上班,亲人和家人都会认为随时有机会和他们见面或聊天,你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家上班和在 公司上班的性质和要求是一样的,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和你聊聊,什 么时候则不能打扰。
(四)公司老板或主管要检查督促:雇主应该随时了解员工的工作 进展情况,可以不定时的和你通电话,甚至进行突击式地到你家中去查 访,这都是保证适应在家上班完成任务的措施。
在家上班的另一种人是在公司工作职位不高收入不多便决定向公司 辞职,自己出来创业,手头既无大笔资金,卖的又是脑力与服务,如要 租办公室则房租、水电开支大,又负担不起,只好“在家上班”。他们 认为好处很多,可免每日开车上下班,不但节省汽油费,又多了可用的 时间,大风雨、冰天雪地可以不出门。其次是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对妇 女更可兼顾事业与家庭,生活有规律,一家人可以定时进餐,未完的工 作,可以晚上再做。虽然忙到半夜也不必再长途开车回家,有亲戚朋友 来访时,可以随时陪同外出,也可以随时参与家人的活动,更不必担心请假或触怒上司。 这都是“在家上班”的好处。随着电脑的日益发展,“上班在家中”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事必躬亲与手脑并用
许多美国人,倾向于把一些完全可以找别人代劳的事情拿过来,自 己动手。
这当然并非美国人独有的性格。通常,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人由于生 活上的需要而知道,如果要干成某一件事,就非自己动手不可,这种情 况在美国也普遍存在,只不过美国人的这种自己动手的冲动,却远远超 出了简单的实际需要。从一件细小的无关紧要的工作,到一项需要复杂 技术的重大工程,他们都愿意亲自动手;十几岁的孩子喜欢来回折腾自 己那已有些破烂的旧汽车(那当然叫做检修);拿高薪的经理人员喜欢 给住房增添用纱窗拦起来的门廊。正是出于自己动手的冲动,家庭主妇 会亲自动手修理漏水的水龙头,而不愿求助于水暖工;某个家庭会制订 计划,边干边学,全家动手修建房屋;一些有冒险精神的人会亲手制作 和放飞热气球;演奏家会动手制作自己的提琴弓子或单簧管的簧片;功 课繁重的女学生会动手制作私人饰物。这种强烈的冲动,遍及乡下人和 城里人、富人和不那么富足的人、老年人和青年人、有病的人和健康的 人。一个人如果不曾在某个时候,决定不去找什么行家,自己动手来干 某种他从未干过的事,某件考验和增强他的能耐的事,那他几乎就不能 算是一个美国人。
美国人的这种性格特征,有其极为深远的历史根源。它是由这个新国家建国之初的特殊环境所诱发和促成的。美洲开拓和美国立国之初, 那时,同一个人既要耕种土地,又要建造房屋,既要制作工具,还要自 己钉鞋,同时还要亲手织出遮身蔽体的粗布??美国人觉得改换职业, 使自己的工作适合眼前的需要,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你常会遇到一 些人,他们前前后后当过律师、农民、商人、教学的牧师和医生等等。 就某一项技能来说,一个美国人也许不如一个欧洲人那么熟练,可是你 几乎找不到任何技术是这个美国人完全不会的。
美国人看不出大自然对人的努力会有任何约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的事物只不过是人还没有着手去做罢了?? 这些因素同时对每个人起着作用,最后便成为美国民族性格中一股不可抗拒的推进力。 由于凡事必须亲自动手并且不必墨守陈规,从而形成了美国人性格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工作,体力劳动,不仅不会遭到轻蔑或鄙视,反 而受到高度赞扬。一个多面手会被人赞赏。在这里,对于一个陌生人, 从来不会有人间他是什么人,只会问他会干些什么,如果他懂得任何有 用的技术,就会受到欢迎;如果他能拿出有用的技能来,而且能够老老 实实做人,那就一定会受到所有认识他的人的尊敬。
这个新国家没有多余的资财来养活那些对它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的 闲人。发展需要艰苦劳动,因此艰苦劳动便受到普遍重视。
正由于此,美国人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成了贯穿美国生活、美国历史,乃至渗透到每个人性格特征的基本素质。 美国人的这种干劲儿,更可以在他们应付或解决某项难题的态度上表明出来。每当他们(个人或集体)碰到什么问题时,他们总想法子解 决这个问题,不论是个人家庭中的小事,或者国家、世界大事,一旦让 他们撞上,一定得到解决。外国人称颂美国人的这种想尽法子解决问题 的精神叫做 American ingenuity,或者说 Yankee ingenuity,意思是 夸耀美国人的聪明才智,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遇到美国人,就迎刃而 解。其实,美国人并不一定比别的民族聪明能干,但是他们对待问题的 态度与众不同。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知难而退”,美国人则不然;除非 这件事和他们不发生关系,一旦有关系的话,他们一定会想尽了主意把 问题解决。这正和美国人的那种干劲儿有直接关系。
美国人确实是手脑并用的,而且,他们用手比用脑的机会还多一些。 从小时候起,就练习用手做事。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不拘男女老幼,从 小都有用手做事的习惯。长大成家的美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得做家务 事,女人洗衣做饭,男人负责房子院子的修理清洁工作,比方修理用具, 油漆房子,剪草铲雪,甚至修理汽车等等,水管子坏了,或是电灯坏了, 都是自己动手修理,很少雇用别人的,一则是省钱,但主要的是他们用 手干事的训练与熏陶。
美国人并不止于“干”,他们更想尽了法子运用头脑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地步。怎么办呢?中国一句名言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美国人不但相信这句名言,而且实现了,那就是说,他们发明并创造了 各种各样的工具(器),协助他们完成任务。换言之,他们的干劲儿很 足,但不是傻干或瞎干,而是想尽了法子利用工具来替代人力。结果呢, 美国人所制造的工具真是多得不可胜数,恐怕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 比不上的。
譬如美国人家的厨房,不像中国人家的厨房,最多不过是用些锅碗瓢盆之类的工具,美国人家的厨房几乎是个小型的车间,做饭的家伙不 下数十种(甚至百种)之多;就拿炉子来说吧,中国人用的不过是一个(或两个)煤炉或煤气炉而已,美国家庭用的是电炉或天然气炉,可是炉子上面普通有四个火眼,炉子下面又附设烤箱,中国人用的炉子一次 至多炒一个菜或煮锅饭,美国人用的炉子一次可以做五六个菜饭;此外, 烤面包的有电烤箱,炸东西用的有炸锅,叉烧用的有叉烧转烤机,还有 微波炉,烤的时间可以减少一半以上。在美国,各种发明创造极大地解 放了人力,可以说自动化遍及生活的每一角落,由此可以看到美国的科 技先进,高超水平。
早晨当人们开车上班去时,汽车驾驶台上有一个遥控器,一按,车 库大门自动升上,汽车开出去后,车门自动降下。
马路上扫大街,不用扫帚,左手抱一个器械,伴随着轰鸣声,把地 上垃圾、烟头、污秽吹到一起,然后集中起来处置。美国的居住,普遍 很宽敝,独门独户,家家有花园、果树。花园里的地上,等距离铺设水 管。每天到一定时间,会自动喷水、浇灌。铲草机在草坪上,无人操作, 自动地跳跃,把草铲除净。
公共汽车公司办理月票,如没有照片,请在自动摄影机前,投 1 元 钱,3 分钟,便可拿到你自己的头像。欲买饮料,投两个 2 角 5 分的硬币,纸杯先下来,然后开关自动流出橘子水或你选的饮料,投四个硬币,可 能拿到一份三明治。超级市场门口,供饮用水或蒸馏水,也是自动投币。 美国人买邮票,不愿排队,都是用机器。当然,投 2 角 5 分,只能拿到 2 角 2 分或两角的币值邮票。邮票盖戳和分信也都是自动的。 在超级市场门外公共汽车站旁边,一般都有个玻璃小柜,扔 2 角 5分便可拿到一份报纸。但是,每逢星期日,由于版面增加好几倍,要投 四个硬币。超市里面,设有复印机,自己操作,复印一张 1 角 5 分钱。 到处是自动投币电话,如果你想打到远处,话筒里电脑会告诉你再扔几个硬币,如果打不通或没人接,硬币会掉下来归还你。 美国人的干劲儿令人佩服,但是他们用聪明智慧来发明并制造各种机器(或工具)以代替人力,这正说明他们并非傻干(或硬干),而是 手脑并用。单靠干劲儿是不够的,怎么样能达到事半功倍,这正是美国 人比别人稍胜一筹的长处。美国之所以在短短两三百年中“平地起家” 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强国——或许是他们这种民族性使然。
快节奏的旋律
对于许多新来乍到的人来说,美国的生活节奏是最难适应的事,特 别是刚开始的日子。人们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美国人似乎都是急性子, 每个人都是匆匆忙忙的,好像人人都处于压力之下,城市里的人们总是 急匆匆地奔向各自要去的地方;他们不耐烦地等待就餐;焦急地在商店 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挤开别人去干自己的事。司机可能很粗鲁,侍 者也许会催促你,人们会把你推来攘去。每个人都公平竞争、自给自足, 所以他们总想着别人会把自己甩在后面。
生活在美国,整个节拍都得加快。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里,电话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据统计,美国有电话 1 亿多部, 平均每 2 人一部。约会、购物、咨询,预订机票、戏票和旅馆房间,都 用电话。因此,一般家庭有多部电话,卧室、客厅甚至洗澡间都安有电 话。饭店、机场、购物中心、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电话厅,人们足不出 户就能办成许多事情。在快节奏的旋律中,新闻尤其不甘落后。即使在 地球边缘发生的事情,往往都和这个国家有所牵连,或者它也不肯放过, 总想插一脚进去。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 1981 年 3 月底里根总统的遇刺。下午 2 时半,里根从华盛顿希尔顿饭店出来遇刺的时候,正在门前拍摄总统活动的电 视摄影记者十分机警地把镜头一转对准正在发生这个突发事件的现场, 不怕危险,把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活生生地记录下来了。半小时后,这 个本来一般用作晚间节目的新闻立刻出现在家家户户的电视荧光屏上, 于是震动了世界。而且,三大电视台网随即采取紧急措施,停止其余的 一切节目,新闻部全体上阵,跟踪里根遇刺事件的发展继续报道下去, 直到夜里。记者的镜头从希尔顿饭店刺杀现场跟踪到里根被送进医院, 抓到的青年凶手欣克利表情如何,他在何时何地买的行刺手枪,他远在 千里之外的父母这时候怎么想,白宫官员此刻采取什么措施,黑格主动 走上讲台向记者宣布:“我现在在白宫负责!”前往得克萨斯州做报告 的副总统布什掉头飞返首都,以至于世界各国对此如何反应,等等。正在莫斯科访问的 CBS 电视明星瓦特·克朗凯,在事情发生两三个小时后 就已从红场向美国观众面对面地报道苏联人怎样看待这个事件。
总统遇刺,必然人人关心。在这种情况下,正是电视新闻发挥强大 威力的黄金时刻。美国三大电视台正是抓住了这个时机,动员了一切可 以动员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连续五六个小时把这一重大事件的全貌呈 现给守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而且让他们几乎事事都如身临其境,自 己去思考判断。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固然是由于有高度发达的技术条 件,但和他们的新闻必须及时的传统也密切有关。
机会多多“跳槽”频频美国工商发达,经济繁荣,就业工作的机会特多。美国人勤劳操作, 胼手胝足,平日家居,水喉、电器、门窗、地板,都能自己动手修理。 甚至有很多人累积周末假日,自己盖起全栋房屋来。大家都以勤劳为尚, 家中事务很少假手他人。只要有一技之长,或是能吃苦耐劳,勤心学习, 随时都可以觅到谋生的机会。外国人来到美国,如学有专长,多为公私 事业或学校机关所罗致。如一旦失业,查阅报纸,求才需人的广告连篇 累牍,不妨前往应征。如学无所长,也可以在餐馆或私人家中打杂。女 的帮人管家照应小孩,极为普遍。留学生假期及周末从事临时工作,实 属平常。很多人靠着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卓然自立的。
各行各类职业的社会地位并无轩轾,餐厅、茶楼、酒吧侍者,并不被认为低级,这里的电影、电视名星,工余兼在酒吧、餐馆招待打杂, 坦言不讳,司空见惯。奥克兰市举行慈善捐款餐会,发动社会名人出马 端盘送菜、招待客人,成绩颇佳,他们也乐于效劳。餐馆厨师工作勤劳, 待遇特优,很多当代名厨经营发达,腰缠万贯。电器、机械、水管修理 工匠号称蓝领阶级,他们工资收入颇高,使一般坐办公室的白领阶级望 尘莫及。譬如电视机损坏,修理一次数百元。汽车机械修理,工资每小 时三四十元。水喉工匠也以时间计费,每小时亦二三十元。往返途中也 一并计入。如此高薪待遇,社会怎不予以另眼相看。
在美国,各项职业中,最容易发财的办法,无过于搞小发明了。所发明的东西,最好是家庭用品。
美国约有 7000 万个家庭,这些家庭,拿一两块钱来买一件日用的东 西,并不感到困难。你发明一件东西,卖两块钱,除去了制造成本和代 售人的佣金外,至少可以拿一块钱, 7000 万个家庭,你就稳拿 7000 万美元。
有人发明一个帚子,把帚子在油腻的饭菜上边一扫,就吸去全部的 油。现在,这一个帚子不但行销美国,而且销至加拿大和欧洲,这发明 的人,已经是亿万富豪了。
美国人出门忘带钥匙是常有的事,有人便想出用暗号来开启门锁。 家中人每人总有一个生辰,选定其中一人的生辰年月日,作为开锁的号 数,那就不必带钥匙了。暗号锁钥,价钱甚贵,每件总在 10 元以上,有 几十万家人装上了这样的锁钥,发明者不想成为富豪也不成。
在职业选择上,美国会给你机会。正由于机会多,许多美国人喜欢 自己当老板,他们愿意放弃职业保障以换取“发财致富”的机会。 1984年约有 1000 万美国人拥有自己的企业,还有 4 倍以上的美国人(约 4200 万)通过股票拥有部分工商业。然而,美国仍然远远不是一个“自由企 业”的市场,尽管它自称如此。凡是想创办企业的人都得面对联邦、州 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许多规定、限制和法律条文。联邦政府作出有关工作 条件、交通运输、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的法律规定。美国的环境保护和 平等就业的法律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诸如此类的法律和规定、标准和 要求,反映出当前办企业者所面临的客观形势与过去不大相同。
有一些国家,自己要求离职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表现,相互的忠实常 常扎根在老板与雇员之间(许多情况是在受惠者与资助者之间);终身 工作安全与家庭荣誉也常常包括在其中。
在美国却不存在这种情况,“更换职业”是美国人不断流动的一个 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它是更好的发展自我、不断进取的一种“权力”。 如果他们能胜任更负责任的(因而也是更好的)工作,那就会从一个公 司跳到另一个公司。
这种人事的可流动性在一些外国人看来似乎不太合情理,美国人根 在哪里?美国人怎么会这么冷漠和缺乏人情味?有些人说,“我们的行 为看起来好像是在同机器打交道,而不是同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 么多美国人喜欢流动。新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挑战、新的机会、新的朋友、 新的经历——这往往是一个国家新的一面。
老板对此也很心安理得,可能他有自己的观点:一个新人可以带来新鲜思想、先进技术或新的能力。而且一个新人开始时拿的工资可能也 较低,因为他资历不深。换职业在这里是很容易被接受的。事实上一个 优秀的人才可以在两三家公司之间跳来跳去。由于他的经历,他原来的 公司比当初更欢迎他回来,因为每跳一次都会使他蹬上一个新台阶。
由于美国人喜欢“跳槽”,所以,在美国的报纸电视到处都是招工用工的广告。 美国招工一般的程序都是先在报上登招工广告,然后约时间面谈,面谈实际上就是面试,若双方均有好感,顶多再找位推荐人(朋友或从前的雇主)从中美言一番也就行啦。这里的人若不犯案,从来就没内查 外调一说,即使想调查也不怎么敢,因为美国法津听言要保护隐私权, 他们可不干那种打草惊蛇弄不好吃上官司的傻事。再说美国人挺自信, 他们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能力,就算万一不合意,只要事先没立下啥 合同,辞退再接着另找也谈不上有何损失,同时他们也相当现实,即使 你过去曾经当过皇帝如今落魄受雇于我,我付了钱你就得替我干活,绝 不会因你昔日的显赫与高贵,对你有丝毫的厚待或照顾。倘若明天你又 恢复了王位,那纯属是你个人的造化,辞了工接着去当皇上,这也与我 毫不相干。
不喜欢沉默独处
美国人觉得沉默不大舒服,如果寂静的时间稍长,他们就会以喋喋 不休的方式来打破它。学生常常伴随着收音机的播音声学习;家庭主妇 即使在其他房间干活也要开着电视机让声音陪伴着。如果你沉默的时间 长了,他们就会想办法逗引你说话,或者问你是否感觉不好或者问你是
否需他们来帮助你。不过,美国人也有沉默的时候,如果一个美国人不 同意你说的话,那么他也许会保持沉默。这可能表示不同意;通常,这 只意味着他们不想再同你争论下去,因为他们认为再争论下去将会失 礼,因此,他们就用沉默来表示。
常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的是美国人不太喜欢独处。美国是一个没有 篱笆和围墙,也没有大门和内院的国家。他们的草坪能与另一个没有栅 栏的房子相连。当他们工作时,他们愿意让办公室的门敞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