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宝宝多动症怎么办:WEBQUEST在大陆的实践 (转) - 信息技术教师 - 麻辣校园 - 搜狐圈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15:22

柳栋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2007年12月


一、引言

二、2001年大陆WebQeust的引入

(一)1997年到2000年在中小学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的各类实践

(二)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我们对WebQuest的关注

(三)引入者与几个主要的实践群体

三、2002年大陆WebQuest的典型实践

(一)大陆最早的WebQuest

(二)三所高中的实践

(三)其他一些典型的WebQuest

四、大陆WebQuest实践中的问题与讨论

(一)我们选择WebQuest的一些原因

(二)关于WebQuest的“形与魂”等的讨论

(三)实践中的其他问题以及教师与学校

五、2003年以后大陆WebQuest实践的演变

(一)MiniQuest、互动数理与网络主题探究

(二)WebQuest与电子学案

(三)两类标准相关文档中涉及的WebQuest与MiniQuest

六、结语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在已有实践的回顾中,叙述了WebQuest在大陆的引入与发展。1999年是大陆运用网络技术于课堂教学的探索年,2001年蒋鸣和教授译介了WebQuest,至此WebQuest引入大陆;2001-2002年惟存教育实验室推动了WebQuest在大陆的传播,2002年是大陆集中实践WebQuest的探索年。通过实践,我们感到WebQuest作为一类开放度中等的探究学习方式确实可以缓解“研究型课程(作者注:一类施瓦布分类中开放度最高等级的探究学习)”实施中师生配比的矛盾,但是它与“研究型课程”一样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WebQuest,大陆,实践

一、引言

  WebQuest在大陆的引入、发展和变化与ICT在大陆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渗透相关联着。讨论WebQuest在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回顾这些探索历史,也有必要回顾当时接纳WebQuest的一些具体环境因素、人的因素。1999年是大陆运用网络技术于课堂教学的探索年,全国各地的教师通过网络互换实践信息,形成了一类积极的竞赛。这个阶段大陆高中开出了“研究型课程”――一类独立课程形态的开放度最高的探究学习,实践中的矛盾呼唤新的实践方式。2001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的团队通过译介将WebQuest引入大陆,大陆网络中教师的开放虚拟学习群体――惟存教育实验室推动了WebQuest在大陆的传播。2002年则是WebQuest的探索年,大陆的典型案例大都是这个阶段的实践产物,这个时间阶段WebQuest的实践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江苏、湖北、福建、北京、辽宁等省市。

  本文作者作为这个时期探索活动中的当事人之一,有必要将这个时期的有关实践活动纪录下来,将这些前期的探索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反思、借鉴的时候能够有思考的素材。

二、2001年大陆WebQeust的引入

  一)1997年到2000年在中小学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的各类实践
  大陆引入WebQuest的时间,正值各地教师与学者共同探索新型IT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热潮之时,这时又届大陆在中学正式开设了“研究型课程”。下面的叙述介绍了大陆当时典型探索,这类探索是这轮热潮的标志。

  1.1997年大陆最早运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
  若问哪节课是大陆最早运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课,我们可以追朔到1997年的江苏省常熟中学。在这一年常熟中学开出了一节美术课,教师通过互联网到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的网站上下载了世界绘画珍品的照片,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素材。教师运用这些素材和学习者一起欣赏世界艺术珍品。这节课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课堂教学尝试。

  2.1999年是大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互联网的突破年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K12网站www.k12.com.cn(该网站1999年起商业化运行了)开通,大陆中小学中关注运用互联网教学应用的教师网聚于此,交换各自的实践心得,形成了以个人、学校为单位的教育主题网站建设者和网络教学(生活语言,非严格的学术规定)探索者的虚拟社群。另外,华南地区以“先得化学网”为代表的演示动画应用和其他教学信息化实践者社群初步形成。这在当时是大陆教师主要的交流空间,各地探索实践信息主要在这里交换;那时这个网站弥散着热切的关注与为先行实践所鼓舞的欣喜。

  当时,对由教师自己制作演示型计算机动画在课堂应用有一些批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这类单向演示型的电脑动画并没有伴随着学习方式的变化,另外在教学中实施拥有成本较高。我们在自己运用互联网开展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等等给我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冲击,于是我们着力探索将互联网这个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融合。大家在学习、思考、尝试与交流。在1999年的下半年9月到12月这三个月中,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分别开出了四堂研究课。这四堂课标志着大陆中小学网络教学的正式开始[1][2]。

A.高中学段:地理课《太阳系》,执教教师是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陈国祥老师。这堂课运用网页呈示学习内容,并将互联网中的知识资源用超链接集中在学习页面上出现。

B.初中学段:生物课《芽》,执教教师是广州市恒福中学的李轶弢老师,他用网页格式发布学习内容,在网页上加入了文字聊天室,同学们一面根据网页上的知识内容自学,一面可以运用文字聊天室和同伴、教师交流。这堂在当时极为轰动,李老师和他的学生还到香港去开了研究课。

C.小学学段:小学语文《南极》,执教教师是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王晓荣老师,她制作了学习用网页来支持小朋友开展语文拓展阅读,网页上将互联网中的有关知识资源用超链接的方式集合在一起。小学学段另外一堂课是小学自然的环保课,执教教师是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沈文文老师,她是将互联网作为开放的资料库,在课堂学习时供小朋友查阅资料用。

图1.初中“芽”一课的网页

图2.小学“南极”一课的网页

  3.1999年-2001年大陆中小学较为典型的实践探索
  在这期间,大陆较为经典且具备一定原创性的探索实践主要有这样的几个――

A.深圳南山实验学校(www.nssy.com.cn)的“八岁能读会写”
这个项目融识字、阅读、写作为一体,是一类整体性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样式。在这个教学样式中学习者拼音的学习与计算机键盘输入的联系融为一体,有效突破了小学低段学习者由于小肌肉群发育阶段特点造成的硬笔书法局限性,使得学习者能够运用计算机自由地表述内心的想法。

B.上海市虎林路小学(注:www.seekercn.net现已关闭)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
这个项目是一类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教学样式。在这个教学样式中,互联网作为便捷的开放图书馆和作业递交系统,学习者或是利用互联网中的知识资源建构属于自己的课文理解语境、或是利用互联网的媒体资源营造环境氛围支持在诵读中感受文本。

C.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
这个项目是学思公司针对上海市高中学段研究型课程研发了一个研究型课程的支持系统(作者注:www.uestudy.com,现已关闭,上海中学等目前仍在使用这个系统)。这个项目的建设教育研发和技术研发融为一体协调均衡。这是大陆第一个较为大型的课程应用系统。该系统把握这类学习中教师、学生、课题三个主体要素,前期准备、立题、验证、阶梯等等过程要素,支持这类课程的学校实施。2001年的夏天大陆数十位教师在网络中发出倡议(www.k12.com.cn/k12news/readnews.php3?id=13917),利用假期开展了相关实践。

图3.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支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这个时期其他的典型实践有广东顺德一中潘华东老师的先得化学资源认证、曾蕙蘋老师的地理学科网络教学实践,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邱发文老师在高中数学物理学科中几何画板应用探索,南京市教育局小学生网络作文等。

  (二)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我们对WebQuest的关注
  在开展该项目研究的时候,我们深入上海的一些高级中学调研(www.being.org.cn/theory/rdiaocha.htm),发现师生配比是实施“研究型课程”中一个管理难点,“研究型课程”这类开放度最高的探究学习,一般一个老师只能够辅导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项研究课题,师生配比的矛盾随着课程的实施逐渐凸显。同时,教师的专业准备状态也距离有效实施的要求甚远。为此,大家期待着一类可以缓解这类矛盾的教学样式的出现。WebQuest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中国。

  2001年我们正在逐步深化“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这个项目的实践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广东的老师告诉我们蒋鸣和教授在天河区带领老师们实践WebQuest教学模式,这条信息引起了注意,由于一时得不到更多的中文资料,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翻译学习与网络推广。

  我们从2001年10月前后通过直接翻译道奇教授网站的文章入手开始了学习的旅程。主要翻译了道奇先生的《FOCUS--撰写WebQuest的五项原则》和马齐先生的《WebQuest设计流程》,还围绕着WebQuest的教学设计,翻译了道奇先生的《评价WebQuest的量规》、《“过程”撰写的核对清单》和《信息模式的分类学》,以及其他网站上的《SCAMPER思考模版》、《支架工具》、《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活动指南》[3],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平教授也翻译了相关的文章与国外WebQuest的学习活动方案。当时中文网络中主要的WebQuest资料较为集中地在惟存教育网站(www.being.org.cn)发布。

  从2001年年底开始,大陆陆陆续续开始了WebQuest的教学探索。

  (三)引入者与几个主要的实践群体
  2001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将WebQuest引入大陆,并在广州市天河区和福州市进行了教师培训推广WebQuest实践。他和他的实验区的工作可以到www.elab.org.cn找到。

  笔者从2001年开始翻译,2002年在惟存教育网站上发布了相关的翻译资料,推动了WebQuest在大陆的传播,并支持了各地教师自发的实践探索。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平教授从2002年开始带领湖北省的老师实践WebQuest,他的工作和部分实践可以从赛伯时空网站上找到(www.cst21.com.cn/2/index2.htm)。

  2002年清华大学的张建伟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李翠白博士在各自的研究生、本科生教学中也尝试着运用WebQuest。

  2003年前后,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等在华南等地区进一步开展了WebQuest的实践推广与深入研究。

三、2002年大陆WebQuest的典型实践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几个较为典型的实践案例,从这些案例大致可以了解大陆在WebQuest实践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大陆最早的WebQuest
  我们选择了广州市天河区天河中学王泳老师的一个实践案例,天河区是大陆最早尝试WebQuest的地区,王泳老师是当时的几位活跃的老师之一。这个案例是大陆最早的一批实践。

(点击图片浏览案例《长安之路》)

  (二)三所高中的实践
  在引入之初,一些老师认为WebQuest这类教学模式仅仅适合顶尖学校的顶尖学生。在2002年的实践中正好有三位老师,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类型的高级中学,这三项实践告诉我们:不管是哪一类学校、不管是哪一类学生,WebQuest的实践会给大家带来各类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1.顶尖高中的高三语文课
  一所全国顶级重点高级中学、一群极其优秀的学生,在他们高三的时候郑剑非老师带领他们尝试WebQuest,当时开展了两个单元的学习《卡夫卡与<变形记>》、《阿Q正传》。

图4. WebQuest《卡夫卡与<变形记>》的首页(点击图片浏览案例)

  郑剑非老师在教学后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这类学习者对WebQuest关注点在于能力的发展。

  笔者问郑剑非老师直接的感受。郑剑非老师认为WebQuest教学的初步的效果是课堂中学生参与水平提高,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这个实践非常经典,在中国电化教育馆的数次科研会议上,郑剑非老师介绍了他的实践与体会。

  2.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一所普通高级中学,一个年级中考成绩最差的班级,课堂纪律“极好”,学习者在课堂几乎从不说话,也不常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反馈。他们在高一的时候,沈涓老师带领他们开展了WebQuest教学活动,学习单元《课桌椅设计》,这是一个根据课改精神和地方课程标准要求自编的学习单元。这个WebQuest在学习过程方面设计得教学细致,很多支架都给出了基本的描述。

图5. WebQuest《别让未来的脊梁弯曲——课桌椅的改进》的首页(点击图片浏览案例)

  沈涓老师在课后让学习者写下他们的感受,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压抑感、更能够关注学习的内”,在这个班级实施教学的初步效果体现在学习者的一些交往态度的变化,担任这个班级数学等学科教学的老师反映,那些原来较为胆怯、内向的同学能够到办公室找老师请教具体的学习困难问题了。这类学习者关注的焦点是学习中的安全感、同伴之间的学习交流。

  3.放牛班中的实践
  这是一所薄弱学校转制的普通高中,这个班级是学校里的放牛班,学生基础差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汪佳敏老师在他们高一的时候带领他们开展了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在他们高二的时候开展了如鲁迅作品鉴赏、时文阅读单元《邂逅霍金》等WebQuest学习活动。

(点击上述图片浏览案例《药》)

  笔者和汪佳敏老师交流的时候问及实践前后学习者的一些反应,汪老师告诉我,这个班级的学习者在WebQuest面前两极分化,一部分调皮的学生如鱼得水,学习更为主动有效了,另外一小部分同学则更为茫然了,在新的学习方式面前不知所措。汪老师让适合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根据WebQuest学习,另外一小部分同学则继续运用讲授教学。在高二年级一次区统测中,班级语文学科的平均成绩超过区平均分,在学校中列第一。

  以上三位老师在三所截然不同学校中的探索告诉我们:实施WebQuest各类学校都可以有所得、各类学习者都多了一类有益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伴随性教学目标。

  (三)其他一些典型的WebQuest
  在2002年还有几个WebQuest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扬州王雄老师设计的《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比较符合WebQuest的要求。

图6. WebQuest《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首页(点击图片浏览案例)

  这个WebQuest并不在乎学习者得出谁究竟更伟大,而关注学习者通过这类学习是否感受了比较与举证等科学研究的逻辑与方法。

  老师们在开展WebQuest实践的时候,翻译已有的WebQuest也是常见的一类实践路线,叶平教授翻译了以下学习活动方案:
  月球上有水吗(K-5科学课程)  www.cst21.com.cn/2/wq-kl1.htm
  泰坦尼克的死亡之旅(数学与电脑) www.cst21.com.cn/2/wq-kl4.htm
  亲历者的信(K-10语文)    www.cst21.com.cn/2/wq-kl2.htm
  美国最伟大的发明(科学)   www.cst21.com.cn/2/wq-kl3.htm
  用科学方法探案(科学任务+神秘任务)  www.cst21.com.cn/2/wq-kl5.htm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蒯红良老师、广东韶关浈江区执信小学吴秉健老师、上海市宝山中学沈涓老师翻译了下述WebQuest――
  身边的行程问题   www.being.org.cn/webquest/journey/journey.htm
  百万富翁      www.being.org.cn/webquest/millionaire/millionaire.htm
  古希腊文明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http://www.teacherweb.com/CH/edu/webquest/hf1.stm
  美国社区灾难救助  www.teacherweb.com/CH/edu/webquest/hf0.stm
  梦幻电脑      www.enewage.org/webquest/computer/computer.htm

  以上所举详细案例都是在2001-2002年撰写并执行教学的学习活动方案。据刘成新等学者的研究[4],截至2005年4月,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以“WebQuest”为关键字检索到国内设计案例283个,其中“现代教育实验室”网站102个,“惟存教育”网站59个,罗湖教育信息网24个。这些案例涉及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湖北、安徽、四川、广西、云南、重庆、山西、陕西等24个省市区,其中仅广东、上海、福建、江苏、山东、浙江6省区案例就已占样本总量的75%。目前全国各地WebQuest正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在实践着。

四、大陆WebQuest实践中的问题与讨论
  (一)我们选择WebQuest的一些原因
  1.WebQuest弥补了接受学习方式到探究学习方式之间的空白,逐步形成了学习方式的连续体
  大陆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常见的课堂讲授教学是一类较为典型的接受学习方式,而“研究型课程”是一类开放度最高的探究学习方式,WebQuest则是一类属于施瓦布分类中开放度中等的的学习方式,这类学习方式问题由教师提出,而学习过程、结论的得出学习者是在教师的支持下较为自主行动的。所以,WebQuest教学模式连接了被动的接受学习与主动的探究学习,形成了学习方式的连续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一类选择[5]。

  2.WebQuest的学习与实践让我们实在感受到了什么是促进高水平思维发展的教与学方式
  原有的学校教育中知识的获取是极其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对知识传授的教学十分熟悉。但是在社会转型要求教育教学变革的今天,我们也许从字面上认识到需要促进学习者高水平思维的发展,但是对如何在教学中具体实施缺乏一定的经验基础。在2001-2003年期间十分热心探索实践的教师中,对WebQuest的学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经历成为一类有效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我们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感受新型教与学的方式、理解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并试图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这类教与学的方式。

  3.WebQuest本身的教育话语方式让我们教育内部的从业人员容易接受
  在2001年“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开展了各类教师培训,也有教师尝试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我们阅读学习了“未来教育”的资料文本之后,感到它是一类企业的话语方式。而WebQuest,它的模块划分与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教案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

  话语方式或可说是一类表面的东西,但话语方式的背后恰恰是专业的逻辑体现在里面,WebQuest和一类清晰的探究学习方式或者混合学习方式关联着、和课堂教学直接关联着。

  (二)关于WebQuest的“形与魂”等的讨论
  2002年到2003年期间,在大陆的一些教师论坛中“什么是WebQuest的形与魂?”这个问题被热议着,老师们困惑于WebQuest的实践中尚未取得预期效果的事实。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类热议反映了老师们关注实践的效果、反映了老师们试图去理解WebQuest的本质。

  •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这类热议体现老师们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某类不足。从我们的观察和后续的研究来看,在运用WebQuest的时候,很多老师仅仅能够把握它的外在形态,而在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解与把握方面、对科学研究的一般素养方面,很多老师尚缺乏必要的专业准备[6][7]。

      另外,也有一类声音认为WebQuest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呼吁所谓“本土化”,WebQuest并不因为它的英语名字而消失了作为运用网络资源的探究学习这一教与学的基本特征。这类呼声往往成为了在WebQuest实施绩效不如意之后的卸责借口。真正的创新需要必要的传承,目前WebQuest在大陆的总体实践量尚不充分。

      (三)实践中的其他问题以及教师与学校
      WebQuest的教学实践至少需要学校具备必要的互联网接入条件和新型的网络教室。2002年前后,中小学的互联网接入并不十分畅通,即便是现在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4-8人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适合合作学习的课桌与教室空间摆放、必要的学习网站等)对学校来说还没有有效地装备。这些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WebQuest等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推广实践。

      从我们有限的实践来看,真正关注并且能够有效实施WebQuest实践的教师往往是那些教龄在15年以上。这类教师对学习者的理解与把握、对一定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等方面远比年青教师成熟。在后续的实践中,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不建议5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尝试WebQuest的实践。

      在WebQuest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国外的WebQuest学习活动方案的过程模块一般较为简练。这类简练在我们学习WebQuest的时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后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并参考了一些外国案例,逐步了解了这些具体的过程。个别有经验的老师开展的WebQuest实践也告诉了我们在教学实施的时候,这类开放的教与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在一类原则指导下的生成,在学习活动方案中的预设是这类生成的基础之一。

      另外,各地WebQuest的探索,告诉我们这类新型的教与学模式的探索,极其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为探索教师提供必要的行动空间以及区域教学指导人员的直接支持。

    五、2003年以后大陆WebQuest实践的演变

      (一)MiniQuest、互动数理与网络主题探究
      在2002年的年底重庆市江津塘河镇中学,一所山区农村中学的张渝江、邓正益老师翻译了网络中的相关资料,将MiniQuest引入大陆。这是一类1-2课时的微型学习模式,该模式试图使学生参与到一个真实主题或问题的研究中,目的是为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8]。这个模式在学习的开放度方面较WebQuest更为收敛,更为靠近主动的接受学习。

      “抗击SARS”这个案例是在大陆SARS戒严前2天实施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MiniQuest的教学案例。

    (点击图片浏览案例)

      在2002-2003年蒋鸣和教授又将运用Java、Flash制作的虚拟实验工具开展的数理学科教与学样式引入大陆。这时大陆在实践着的、涉及网络应用的教学模式至少有MiniQuest、WebQuest、数理互动教学、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整体教学、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等类型。目前大陆的老师和一部分学者常用“网络主题探究”一词指代MiniQuest、WebQuest、数理互动教学、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等教与学的模式。

      (二)WebQuest与电子学案
      WebQuest在大陆网络教学实践中给我们以明晰的启示,基于网络应用的教与学需要在网络中有一个行动的枢纽,这个枢纽成为学习者在现实世界与网路世界交换界面,这个界面还提供了学习行为的结构性导航,支持学习者有效开展学习。WebQuest的模块构成就是一类清晰的学习活动结构导航。WebQuest这个特点,促使了我们在各类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活动均采用这类电子学案作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工具。比如上海市曲阳第四小学在学校整体实施科学课程时,采用了电子学案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工具之一。我们可以在qy4x.hkedu.sh.cn/handson浏览这些电子学案。

    图7.上海市曲阳第四小学网站首页与电子学案例举

      电子学案不仅支持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活动,对一类混合学习的支持也很好。上海市张桥路小学的老师用电子学案支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探索(www.zqlxx.com/study/permarea/)。

    图8.上海市张桥路小学数学学科电子学案例举

      关于电子学案,我们给出一个描述性的操作定义――

      电子学案既不是电子书籍,也不是电子教案,而一类直接帮助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开展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方案。它常常用网页格式在互联网中发布,按照时间维度展开的活动模块,而不是以知识组织维度展开的内容模块。导航条一般位于页面的顶部或者左侧。

      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辅助下可以直接运用学案开展自主学习;学案中较为细致的活动提示与指导,以及教师预设的思维发展支架,支持学习者根据提示,逐步完成学习活动。一个学案一般以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时间为基本时间跨度。学案适合主动接受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支持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学案可以作为网络课程的主要表现格式,以此有效组织各类学习活动。

      (三)两类标准相关文档中涉及的WebQuest与MiniQuest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04年出版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9]中的附件四《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中将WebQuest列为推荐教学模式。2004年12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及《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在通过了的正式培训教程中WebQuest和MiniQuest都是推荐的教学模式。

    、结语

      WebQuest是一类有价值的、运用现代IT技术的探究教学模式。它在大陆的引入、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世纪交替之时新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实践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WebQuest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WebQuest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与之相关,教师在实践WebQuest的时候目前还需要更多的教学指导人员的直接支持。WebQuest的深入认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作为思考的素材。

    引用与参考文献
    [1]惟存教育专题探索栏目[DB/OL].www.being.org.cn/practice/,(2007.12).
    [2]农涛.新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J].人民教育,2001年3月第三期:14-19.
    [3]惟存教育网络探究栏目[DB/OL].www.being.org.cn/webquest/,(2007.12).
    [4][6]刘成新等.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3月,第27卷第3期:67-71
    [5]柳栋.品味: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1-2期:20-22
    [7]柳栋.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6期:43-46
    [8]张渝江 邓正益.什么是MiniQuest?[DB/OL]. www.being.org.cn/miniquest/miniquest_faq.htm,(2007.12)
    [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