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头像吧 百度贴吧:诗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5-2010)(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7:38

2010年4月更新

1.(福建省东山二中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②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③水沉:沉香木。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⑤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

答案  (1)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有的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

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2)水仙拥有晶莹澄澈之美和沁人的芬芳暗指诗人自己有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佳人流落小民之家指自己久

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2.(2010年吉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望 蓟 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3.(2010年江苏省姜堰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山 行 即 事    

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理解“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的含义。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

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

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唤醒三日酲”,

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2010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千秋岁①

[宋]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             ;“碎”写出了莺声的             。

(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

之愁”有哪些内涵?

答案  (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

(2)“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

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

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

春伤己之愁。

5.(安徽省合肥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苟鹤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注]①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2)联系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用烛影、蛩鸣衬托诗人的孤独和酸楚,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

(2)①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②弃官归隐的思想。③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苦。

④在艰难处境中坚守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

6.(福建省漳浦一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

“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

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7.(广东省潮州市20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

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

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

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

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

点出了愁怀所在。

8.(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其二)

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1)请评析这首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2)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个字?为什么?

答案  (1)将金陵昔日的荣耀繁华与眼前的荒凉萧瑟对比着写,形成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怀古伤今

的伤感沉郁情怀。

(2)“空”字,“空”是金陵怀古的题旨和情感的泉眼,山水风景不变,但空有其好,金陵不再是历史上的

金陵,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备受冷落。暗寓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

9.(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处处围绕一个“荒”字,描绘出一幅荒

凉凄清的画面: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黄,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

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

   (2)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之情,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无“机心”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闲静中深蕴(或:孤愤,忧愤,幽怨,抑郁。无奈)。

10.(贵州省银河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11.(河北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⑴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

⑵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  ⑴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绿水的喜爱与怜惜。

⑵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12.(河北省邯郸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夜榜:夜航。

(1)请结合具体意境,对“夜榜响溪石”进行赏析。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

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

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

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13.(河南省新乡平顶山许昌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

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诗以(“山行即事”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议”字生动地写出了云来云去、时阴时晴的状态,赋予在碧空里来回飘的浮

云以人的感情。由首联浮云“来往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

了。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

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山行即事”。

14.(江苏省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六校联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官舍竹

北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注】。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②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答案  ①答:托物言志(答“托物抒怀”“绘声绘色”“由形到声”皆可。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② “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答“动态”亦可,“拂”字答“通感”亦可)的写法。“拂”即吹拂,

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

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15.(陕西省2010届高三西安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16.(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九次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

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断”和“复”用得好。“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复”字写诗

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

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

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

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

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

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

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

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

“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

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17.(湖南省常德市2010届高三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⑴第一首: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

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8.(江苏省盐城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动静结合,细节描写。

(2)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

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3)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

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

丈夫的思念之切。

19.(河北省邢台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觳,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涵的相同情感。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①表达了诗人的不平之气(或“表达了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④表达了诗人对织女深深的同情

(或“表达了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意思对即可)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产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以

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两句将“厌罗彀”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

突出表达了诗人的不平与同情。

2010年3月更新

1.(2010届浙江华维2010届高三综合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

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2.(福建省2010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

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

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

更显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3.(福建省三明市市区三校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 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答案  (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

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

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4.(湖南省衡阳市2010届高三两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

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

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

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

如答同意,不给分。)

5.(福建省泉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宫  词(其八十三)  

王  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2)关于对比。

  答:                                                           

答案  (1)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  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慨叹。

6.(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7.(广西柳州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íng líng):清凉;声音清越。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  ⑴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8.(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2010年四校第四次高考模拟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10.(山东省胶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1.(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答案  (1)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12.(浙江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        ;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      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

答案  (1)边塞诗    烽火(或“风沙”)

(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

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

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也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

13.(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

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

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14.(四川省棠湖中学2010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                                    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

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

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

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

是在情理之中的。

15.(2010年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并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

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

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

(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

然不同。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16.(福建省宁德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古代诗歌阅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

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

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

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

遗。

17.(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赏析皎诗“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一句的意蕴。

答案  (1)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①寓问于答,以答句包含问句,从第三者的回答中反映出被造访者的

情况。语言精练简洁,含蓄有味。②寓深切的仰慕之情于叙事之中,从“寻访”和“追问”中可以看出。在

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言深意远。皎诗以菊花来烘托人物的逸致雅怀,

贾诗则用悠悠白云来烘托人物的高洁志趣。

(2)这一句写茅屋的近处,有篱笆环绕,里面种着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仍未开花。 “秋来”点出造访

的季节, “未”字点出本是开花的季节而花未开,说明是刚刚移居来种上的; “篱边菊”则从侧面烘托了

人物的逸致雅怀。

2010年1月更新

1.(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

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2.(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释: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2)运用典故。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3.(内蒙古赤峰平煤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4.(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答案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5.(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

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鉴赏参考】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诗人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悠扬、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6.(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7.(江苏省赣榆中学、射阳中学、滨海中学2010届高三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暑 旱 苦 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请你分别说说它们的使用效果。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屠”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

(2)艺术手法:①比拟 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插上翅膀;②对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的酷热与颈联的清凉构成对比;③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表,突出了暑旱之苦。

思想: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也就不愿独自一个人去。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8.(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           之情。(请各用双音节词

填入)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暮春,怨别

(2)观点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观点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

9.(山东省潍坊七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0.(福建省福鼎三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11.(湖北省补习学校联合体2010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答案  (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

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

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12.(四川省雅安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

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13.(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  (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4.(福建省子江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  (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点2分)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5.(河南省驻马店高中2010届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①

叶 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16.(湖南省八校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2)《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

答案  (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17.(四川省内江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用梅花写精神品质)、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

18.(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日    【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答案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

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19.(湖南省雅礼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李白)              吴声子夜歌(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这两首诗的一、二句所选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诗与李太白‘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这里所说的“同”,应是两首诗都写了      ,表达了人物      之情;“异”可理解为: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写       ,       ,       。

答:

答案  (1)①闺怨诗②白露、飞霜③衬托作用(以霜露的凄冷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孤寂)

(2)同:秋夜望月,孤寂思怨;异: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

20.(山东省潍坊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A)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就此诗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

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21.(四川省内江六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填空和答问。

江 雪   柳 宗 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                 ,              ;                         ,

                          。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写到了“雪”,但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试予简要分析。

答案 (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

(2) 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22.(浙江省金华一中2010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                  ,都借用            (手法)来委婉言志。

(2)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绝旬(七绝)、典故

(2)写法:①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②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

感情倾向:①范诗写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大义凛然,宁死也要保全国体。②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以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23.(辽宁省抚顺一中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海棠》,【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崇光,美艳的光彩。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2009年联考题

1.(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9年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2.(黄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 ‘‘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                                                                              

(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                                                                             

答案  (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2009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安徽省泗县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 秋 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                                                                                              

                                                                                                 

答案 (1)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及时享受快乐的思想。

(2)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5.(蚌埠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答:                                                                                         

答案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①承前启后。(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6.(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闻邻船吹笛

杨 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答: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                                                                                             

答案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

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7.(北京市宣武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梅  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⑴从本诗末句透露的信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        (人名)。

⑵本诗首句表现了梅花            的品格。次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景象。

答案 ⑴陆游 ⑵①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②比喻 ③梅花纯洁、繁茂,漫山怒放

8.(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第二次抽样测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 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 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答: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答案 (1)D(“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2) “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

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3)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

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9.(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度综合练习〈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3)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谢将军:谢向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从此名声大振。

(1)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答案 (1)C(“余亦能高咏”是说“我”也有高咏的才华,不是说诗人“发出高亢的呐喊”。)

(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颈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

(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

10.(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11.(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①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12.( 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3.(天水市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2006级)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答: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

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

韵,显得异常之美。(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意思对即可)

2008年联考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2.(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08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教学目标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暮  归

杜  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鼙: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答: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击柝、捣练

(2)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开放性试题,判定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3)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4.(2009·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 。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诗中 。

答案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

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

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5.(山东师大附中3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2)在写法上结尾两句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尾联的大意。

    答:

    

答案  (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2)前六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了,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6.(08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注】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答: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言之有理即可)

  (2)“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

      

  答案  (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8.(08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著

韩 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偓:晚唐诗人。

  (1)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答:

(2)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答:

 

  答案  (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9.(江苏通州3月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

(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10.(08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②。

  【注】  ①“偶”即“遇”。②“持竿叟”,严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隐居垂钓。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能揭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词语。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的景与情简要赏析。

  答:

   

答案  “幽意”(或“幽”)。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清幽之景: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几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南斗星闪耀,水潭上月光溶溶、烟雾茫茫,还有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由夜景的清雅,作者更觉世事纷扰,不如这种幽居独处、不问世事、随遇而安、放任自适的归隐生活,由此表达自己追慕“幽意”的人生意趣。

11.(08湖南省高三十二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贫交行

杜  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  管鲍:管仲与鲍叔牙。

      清杨伦《杜诗镜铨》引王嗣奭(shì)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

 

答案  本诗从现实入笔,转而思古。“今人”重势利之交,“轻薄”非常普遍。古人则以友情为重。“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通过正反对比和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把世上真交(或“贫贱之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或抒发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愤懑之情)。

12.(08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13.(08安徽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

  (2)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比兴手法、情景交融。颈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了,野外的棠花孤独地开着,无人欣赏,江燕归来屋中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送迎,田野荒芜,不见有人耕种。

(2)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

15.(08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严 羽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

 明发①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②鸟去迟。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注】  ①明发:明早出发。②蒹葭:初生幼嫩的芦苇。

  (1)本诗写的到底是“逢”还是“离”,二者有何关系?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作者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诗歌要富有想像,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首联先写久别重逢的感伤,下文则主要写别离的痛苦,写“逢”是为了突出“离”:逢为实,离为虚;逢为次,离为主。

(2)本诗的主要笔墨用于渲染为写离情别恨而虚设的情景上。尤其是颈联和尾联,诗人代友人郑氏想像归来重逢之艰难。千里离别,道阻且长,路上该有多少艰辛?动乱年月,朝不保夕,他年会有再见之日?“关河一望不胜悲”,胜关河何以令人悲?诗人并未明说,而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以“无穷恨”开篇,又以“不胜悲”作结,首尾呼应,显得沉郁悲凉。那种动乱年月与友人难得相逢又仓促别离的悲怆之情,便都在这无限的想像空间中表现出来了。

16.(08西安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石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2)诗歌在刻画杨柳的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请以开头两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2)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17.(08太原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专项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

      答:

         

(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

(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何等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18.(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2) 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

  答案  (1)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

  (2)“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19.(08杭州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专项练习)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邮雨泊

王士禛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注】  清顺治十七年农历三月,诗人赴扬州推官任,途经高邮(今属江苏),泊船于高邮湖,触景生情,遥想出生于高邮的北宋大词人秦观而有此作。

  (1)“南湖新涨水连天”营造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

  (2)本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此句描绘出此时由于“寒雨”不停,湖水为之涨起,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相连,难以明辨的情景,从而营造出一种凄清迷濛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对秦观的仰慕之情。诗人慨叹不见风流秦淮河的同时,亦暗寓步随秦观,欲打破文坛“寂寞”之感。

2006~2007年联考题

1.(07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②,晴光转绿苹③。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  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②黄鸟:即黄莺。③绿苹:指水中浮萍。④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

       答: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2.(07西安市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君①词

[南朝·陈]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

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

  交河②拥塞③雾,陇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  ①明君:即王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②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陇:即甘肃六盘山南段。交河、陇均泛指塞外边城荒僻遥远之地。③塞:边塞。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线索。

       答:

   (2)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五、六句中“拥”和“暗”两字的内涵及作用。

       答:

       

   答案  (1)这首诗以王昭君在时空中的移动为线索。时间上由早晨到夜晚,空间上由汉地到胡地。

  (2)“拥”描绘出边城塞外早晨浓雾凝聚缭绕的样子,“暗”写出了边塞沙漠中夕照昏黄的情景。两字还象征了王昭君前往异地时孤苦悲伤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王昭君出塞的悲悯与怜惜之情。

3.(07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杨万里的《晓行望云山》,按要求答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全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杨万里的诗的最大特点是:诗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活泼的语言把亲身的感受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请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妙处。

      答:

  答案  (1)写天刚晴,拂晓赶路远望云山奇峰的情景。

  (2)①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②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

③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三条答出两条即可)

4.(07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①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

陈迹。

B.第二联写的是眼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飞鸟来去出没在山色之中,诗人隐约听见夹溪居住的百姓的歌

声和哭声。

C.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

了惆怅之感。

D.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

的心境。

E.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

  (2)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答:

        

答案  (1)BD

(2)第二联:[景]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

第三联:[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凄凉之情。(以丽景写哀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

5.(07江苏苏州联考)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的?有何艺术效果?

      答:

        

  (2)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两色来点染明媚春光的目的是什么?

      答:

答案  (1)“愁”“恨”。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

(2)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6.(07黄冈市高三2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何在?

      答:

(2)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3)古典诗词摹写梧桐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一句印证你的观点。

     答:

答案  (1)写了明月、夜霜和梧桐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和夜霜是“梧桐”所处的艰难境遇,它的“不甘”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2)诗歌借几叶梧桐在寒风中抖动,铮铮有声,暗示诗人面对困难时刚强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3)古典诗词常借梧桐表达一种孤寂的愁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0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秋季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答: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答:

       

  答案  (1)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2)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8.(06宁夏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①。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不少于40字)

答:

 

答案  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9.(06海南三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颔联中“摇”“滴”两字用得非常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精彩。城是不会摇的,但秋风吹动,水摇动了,影摇了,让人感觉水中的城池也摇荡起来了;露珠是不会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但作者独上高楼,开阔的江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整个天空显得极其明亮洁净,仿佛被露水洗过一样,这些露水又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一样。“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令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

10.(06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

      答: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

      答:

  答案  (1)同意。“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2)第一问: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钓罢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真实生活”等角度回答。

第三部分  创新预测题精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月

韩  偓

  辛夷①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②,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注】  ①辛夷:一种香草。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

答: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

答:

答案  (1)诗的前两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色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第一句从景物的角度写,辛夷刚凋谢,桃花又接着开放了,写出了三月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第二句从节日的角度写,踏青的快乐还在心头,寒食节又来了,寒食节之后紧接着又是清明节,节日一个接一个。所以说一年四季最好的是三月。

(2)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诗人将少年和美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答:

  (2)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答:

答案  (1)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北方冬日傍晚黄云覆盖千里,风吹雁飞,大雪纷飞之景,既壮阔,又悲凉;这正是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准备。

(2)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夏侯审①校书东归

钱  起

 楚乡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

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

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注】  ①夏侯审:唐德宗建中元年中进士,曾任校书郎。②楚乡:指夏侯审的故乡安徽亳州谯县,该县旧属楚地,故称。

  (1)此诗首联与李白《独坐敬亭山》首联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2)前人评此诗时,认为颈联“最妙”。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运用比兴手法,营造出朋友离别的依恋氛围,为下文具体抒写惜别深情作铺垫。

  (2)同意。一是形式上,对仗精工奇巧。“诗”对“梦”,“成”对“尽”,“流水”对“落花”,“上”对“间”。二是内容上,转换自然贴切。此联由上文绘眼前景转至写手中诗,聚集“诗”与“梦”。如果说作者欲用此诗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相思之意,可算是一种自慰的话,那么,他与友人分手后只能相见于流水、落花之间的夜梦中,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长久痛苦。此联景情相生,象意互映,自然令人产生惜别的强烈共鸣。(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2)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  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答: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2)“系”“啼”二字。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还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指黄莺的鸣叫,又似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ǐ):花下垂的样子。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

  (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

风采。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

      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空”比“错”恰切。“错”字只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逃  户

乐雷发

租帖名犹在,何人纳税钱?

烧侵无主墓,地占没官田。

边国干戈满,蛮州瘴疠偏。

不知携老稚,何处就丰年?

(1)诗歌的题目是“逃户”,但诗歌中没有出现一个“逃”字,题目与内容是否不相符?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诗歌中没有出现“逃”字,但又处处写“逃”。如诗歌前两句,交租的名册上还有“名”,但“纳税钱”的人却不知到了哪里,暗写“逃”;“何处就丰年”等也表现了“逃”。

  (2)诗人写了农户生活艰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苛政的愤激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中过虎牢

李  汾①

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②。

广武山③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

身经戎马心愈壮,天入风霜气更豪。

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④?

【注】  ①李汾:字长源,金太原平晋(今属山西)人,为元好问“平生三知己”之一。②虎牢:战国末期秦国建置,西汉时易名成皋关。③广武山:嵩山余脉。④谢诸曹:指晋谢安及其弟谢石、其侄谢玄。淝水之战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石监江北诸军事,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大败苻坚。

  (1)联系全诗,结合注释,说说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元好问评此诗云:“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高处不减唐人。”请从这首诗艺术风格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  (1)此联紧承首联悲壮苍凉之感而来,写诗人空怀济世之志,终不为世所用的孤独寂寞之情。出句引一代名士阮籍为知音,同命相怜,写出了内心的失意悲凉;对句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再做渲染,奔涌的黄河驾驭着这座阻挡着敌兵而又承载着无奈的古老关城,令人生出无限悲壮。

(2)这首诗以铺叙起笔,先勾勒出一幅壮丽而苍凉的雪中行军图,而后追思古人,抒发失意之慨,感情基调苍凉壮阔而又深沉。后两联则雄起陡转,气势恢弘,抒发了诗人崇高壮美的英雄气概,展示了诗人的昂扬斗志和铁骨豪情,其狂放之态有如李白,沉郁之风好似杜甫,可谓“高处不减唐人”。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多景楼

曾  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①!

【注】  ①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云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

(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却仍想振翅高飞,表达了作者年岁已老,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  雁

韩  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  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之秋。

  (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

理解。

答:         

  (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

   答案  (1)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离。作为亡民遗民的诗人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所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2)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明之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繁霜满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  

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15.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淒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②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