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oobsvideo.com:关于中医的脉象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11:12

关于中医的脉象知识

 
 
 
大凡想去看中医的人,莫不期望遇见用神奇的三个手指一摸,便可知晓病情的中医大夫。用脉诊诊病,可以说是中医大夫标志性的动作,更可以说是中医诊病的上乘功夫。

中医认为,“脉为气血之先见”,人体平素健康无疾,气血和缓,脉像平稳有力。当人体感受病邪时,体内的气血就会发生变化,而气血异常变化的表现,最先出现在脉象的异常上。此时,有经验的医师便可以透过诊脉,对人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之变化,做一个整体性的了解,从而做出病情的诊断。中医对于脉象的描述,通常从脉的位(脉搏显现的部位、深浅)、数(脉搏跳动的次数、快慢)、形(脉搏呈现的形态、大小、紧张度、流利度及长短)、势(脉搏应指的力度、强弱)、律(脉搏跳动的节律、齐乱)五个方面加以区分。以平脉为例,位:不浮不沉;数:不快不慢,一息4~5至(60~80次/分);形:不大不小,和缓从容;律:节律一致。这种表现的脉便称作“平脉”,也叫常脉,表示该人体健无疾。经过历代医家精心总结补充,将临床常见的病脉分为28种: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分别反映不同的病症。为了更形象地描述表达脉象,中医还经常使用比喻法。如《脉经》:"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而将大失血的患者,生命垂危时出现的芤脉,描述为“浮大中空,如按大葱”等。

此外,中医脉诊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诊脉位置的确定。古代医家认为,人体手腕桡动脉属手太阴肺经,称作“寸口脉”,是“脉之大会”,而“肺主百脉”,人体全身气血的运行状况都能通过“寸口脉”显现出来。诊断寸口脉可以诊察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和整体的状况,因此可用“独取寸口”来诊断疾病。将“独取寸口”的理论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在手腕桡动脉上,把与腕后高骨平齐的位置定为关(医者中指摆放的位置),关前至腕横纹定为寸(医者食指摆放的位置),关后约一指幅的宽度定为尺(医者无名指摆放的位置),左右手寸、关、尺各三个部位分别代表了不同"脏气"的反应部位,即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肾(命门)。医者可以通过不同部位的脉象来了解患者那一脏腑发生了问题。

当然,中医的脉诊并非如此简单。所谓“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真正做到以脉诊病,并非只凭浅尝就可以成功,必须深入体会才能逐步掌握其精髓,临证才能得心应手。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静是一种功夫,也是心性修养的体现。如今随着现代医学直观快捷检查方法的渗透,能够修养心性,坐下来仔细聆听脉的语言的医者少之又少。有报道称,个别中医大夫诊病时三个手指都懒得伸,连形式上的诊脉也省去了。我们期望各路中医英才,潜心研读脉学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仔细学习体会中医前辈们诊脉的经验,真正做到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言:“学者精勤,则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