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深夜急需网址:教师成长:需分层实施分类推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3:45

 教师成长:需分层实施分类推进

  李玉民   

(肥城市教科所,肥城市龙山中学,山东肥城  271600

2011年5月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当代教育科学》第10期

【摘要】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学校要承认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关注差异、尊重差异、重视差异,为教师发展提供合适的措施。要立足教师的发展需要,立足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发展规划、开展活动、发展评价等方面,分层设计,分层实施,分类推进。

【关键词】教师成长  尊重差异  分层实施  分类推进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尊重差异、重视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因材施教、分层实施、分类推进已成为较为普遍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教师作为社会人与社会的个体,无疑在教师个体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理当充分考虑到教师间的差异,并正视、尊重、关注、重视这种差异,并基于差异制定相应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推进措施和推进策略。

事实上,不少学校、不少校长在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花费很多,投入很大,但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成效,为此感到头疼和烦恼,往往不断地将问题锁定在教师观念落后、理念滞后、缺乏生命自觉意识,甚至埋怨教师不可理喻,就像老师埋怨学生一样,“开展的活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师不感兴趣?有那么多的老师应付、敷衍?有那么多的老师不买账呢?为什么老师们就不知道发展和提高呢?为什么往老师的嘴里抹蜜反而咬手呢?”诸如此类的困惑,时常萦绕在校长们的脑海中。

其中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固然有少部分教师惰性较大,悟性不高,觉醒程度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但不可否认,在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上,学校所采取的措施,所开展的活动肯定有不受欢迎之处。在一刀切、“大一统”的模式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对教师的特点和基础把握不准,对教师的专业需求厘定不清,对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途径界定不准的问题。部分教师明明还没有形成“生命意识”,就去强调“生命课堂”、“生命化教育”的生命自觉,这无疑等同于让学困生去攻克道道难题。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就失去了应有的引领性和激励性,所采取的措施力度就大大衰减,所开展的活动就大大降低了吸引力,就难以收获预期的成效。因此,我认为,根本的问题是“一刀切”的简单化运作、“大一统”的机械化行政命令,根源就在于缺乏对教师的详细地摸排、正确地分析、准确地分层、科学地决策和有效地推进。

有研究表明,510%左右的教师类似于“学困生”的“学困师”。表现为事业心不强,责任意识淡薄,素养和学养较低,工作的热情不高,牢骚比较多,有比较严重的倦怠感,对新事物、新举措具有本能的排斥和厌恶感,明显地是掰着手指混日子。他们急需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迫切的不是激发他们的生命自觉,而是想尽千方百计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破解他们的倦怠,培植他们的教育情怀。如果不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不唤醒他们的教育良知,何谈教育艺术,何谈教学创新,何谈发展的自觉?

80%左右的教师,有较强的事业心,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关心学生,关注个人的教学实践,追求教学的高成绩、高效益,有教好课、做学生喜爱的老师的愿望,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但专业视野不宽,发展动力不足,努力方向不明,所拥有的专业理念、专业素养明显欠缺。他们有对专业引领的需求,有对先进理念的需求,有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浅”意识和潜意识。这部分教师是学校的主体,理应成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

1015%的教师,属于学校里的名师和骨干,是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行动,无论是理念、教学经验、专业素养都称得上是学校内广大教师的佼佼者,是学习的楷模,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抓好两个重点:一是引领他们跳出学科束缚,逐渐打通学科与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引领他们向科研型名师发展;二是为他们搭建校内展示交流的平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大家的发展,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

因此,我以为,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首先承认差异在教师个体上的客观存在,正视差异,积极培育教师“互利、共生、共赢”的心态,牢牢把握教师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因需设计不同的发展规划,因需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因需设计活动,因需设计培训课程……。根据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发展潜能,分层实施,分类推进。只有切中教师的发展“需要”,找准工作的切入口,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处。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与广大教师一起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在精神上实现共赢;在专业发展的行动上,不妨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策略,让部分人先动起来,像滚雪球一样把周围的向往者、观望者、保守者、落后者逐渐带动起来,在行动上实现共赢。只有将工作做到教师的心坎上,教师专业发展这本“经”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要分层分别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当前大多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强调了普适性,体现了学校的统一意向,渗透着学校的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但明显忽视了教师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以及年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忽视了对教师群体的全面分析和对个体的准确科学把握,致使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及规划对教师发展的指导作用。学校有责任基于对全校教师个性特点、发展需求的准确把握,分层次分别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给不同层次的教师指定适合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规划发展阶段、行动计划,让每位教师充满符合自己意愿的期许。正因这个发展规划符合个体的意志,是自己可接受、可达成的目标,是最大限度接近教师“最近发展区”的规划,所以,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导向、指导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要分层分别推进“读书成长工程”。读书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校硬性规定了必读书目,要写多少篇读书体会,记多少万字的读书笔记,等等,认为只要如此就能迫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但事实上,如果仅仅停留在平推平拥上,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倡导上,如果仅停留在如此简单的“一刀切”上,读书就会被部分教师当作负担,就会变味,就会变成一种形式,读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学校在推进“读书成长工程”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不同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与不同需求。针对老教师,针对理论水平较低的老师,制定一个较低层次的读书计划,可以选读和推荐与教学结合比较紧的文章,可以从读千字文开始;对于大多数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可提出一个较高层次的读书目标,在关注学科专业文章和书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部分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并加大督促、指导和检查的力度;对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由于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专业追求,则可制定更高层次的适度超前的读书计划,精选推荐前瞻性、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的前沿著作和文章,定期举办读书论坛、阅读沙龙等,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如此,层次较低的教师不会将读书当作负担,年轻教师觉得有奔头,骨干教师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如此,读书活动才不会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此,方能全面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分层分别开展各类教学达标活动。通过活动推进工作是实践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式。但问题是我们在开展各类活动时,硬性规定的多,“一刀切”统一要求的多,与老师沟通的少,关注教师不同需求的少,不少活动因得不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充分理解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教师之间的差异,而是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因此,学校应该正视教师的差异,认真对待差异,在制定各类教学达标、教学比赛等活动方案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达标标准,制定不同的推进措施,惟其如此,活动才能得到最大多数教师的支持,才能吸引教师的广泛参与、真情投入,才能达成活动的预设目标。

分层分别实施教师发展评价。教师和学生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的起步早点,有的速度快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的成效,同样因差异的存在不能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我们的发展性评价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及自我实现的专业情意,因而它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重视当前的水平与表现,但更着眼于教师的未来。评价结果主要是用来进行纵向比较,以图发现教师成长变化的轨迹,而非与其他教师横向比较排名次。

因此,学校要清楚把握各自的起点,熟悉各自成长的轨迹、成长的速度、程度,掌控各自发展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分层设置诸如课堂教学、自我反思、自我设计、同伴互助多项评价指标,更加关注和突出“发展性”,关注教师发展的历程,增加问题诊断,关注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减少“冰冷”的量化评价和简单地定性结论,增加质性因素,不断丰富评价的内涵,使评价更加多元,更加人性,更能发挥激励、导向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