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对卵巢好:文学是一条回家的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4:11
 我特别喜欢“众生”这个词。在古人看来,不但人是一个共同体,动物也被纳入到这个共同体中,统一叫生物,叫“众生”,叫“有情”。

  在古人看来,所有的生物,包括一草一木和我们都是平等的。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世界,心里就会充满快乐,因为满眼都是我们的父母师长,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大地上看到一个小羊羔时,把它视为盘中餐,在天空看到一只大雁时,把它视为碗里羹了。

  现在,就差没把人作为盘中餐了吧?

  这是客观情况,主观上也是差不离。让所有人都成为自己的利润对象,事实上已成为现代伦理。当我们制定一个商业政策或策划时,是不是把对方看成我们的猎取对象?现代的逻辑是一个掠夺的逻辑,所以大家都活在焦虑之中,活在不平之中,人人觉得不安全,没有幸福感,没有快乐感,这是因为大前提是错误的,大方向是错误的。

  细细品味,“求之不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一种欲望的形态去向大自然或向本体世界去索取时它不给予,因为它知道这种需求是物质的,不是本源的。

  天堂在什么地方?天堂就在我们的心里,只不过我们已丢失了它,我们已找不到通往天堂的路,所以文化的另一层意义就在于要帮助读者指出天堂在哪里。

  由此看来,文化是道路,是方向,文学亦然。

  一次演讲时,学生问我:怎样才能获得好运气?我说只要你是个吉祥的人,就会时时刻刻在如意里,这是一个天然的关系,也是一个必然的关系。

  古人的逻辑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说家族也好,人也好,只要从善,肯定有好的结果。

  什么叫好运气?好运气就是去为别人着想、为群体着想时自然开出的花,好运气是爱的副产品。好多人以为到庙里去烧炷高香,就能发财。不是的。如果这条路线能够走通,那庙里面的神也不是神了,不值得我们尊重了。

  那么,财富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古人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种瓜收瓜、种豆收豆,我把它称作“瓜豆原理”。现代人的逻辑呢?是种豆收瓜。这是一种投机逻辑。股票和彩票的逻辑就是一种投机逻辑,每一个人都想通过注入一元钱赚得一百万,而财富的总量就那么多,每个人都想拿一元变成一百万,不是投机逻辑是什么?所以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是必然的,是迟早的事,是不奇怪的,它是这个逻辑之树结出来的必然恶果。

  原本财富就这么多,它不会因为竞争技术的提高而使财富的总量增加。所以竞争得越快,消耗得越快,暴露出来的塌陷也越快。

  释家说,众生平等。这四个字里蕴涵着无尽的关怀和真理。世界现在沸沸扬扬,硝烟弥漫,每一个发动战争的人,每一个为战争去游说的人,根本就没有弄懂什么叫人。

  当然,这个世界也有一部分人可能需要被一种强制的手段去教育,但教育不等于消灭。所以,孔子当年在大地上奔走,他想发动战争那太容易了,他的弟子太厉害了,哪一个拉出去都可以组一个队伍,但他没有。他用教化,用教育。而释迦牟尼提供的是更极端的一种方式,他甚至连国王都放弃,从皇宫逃跑,出去做一个苦行僧。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找到一种大爱、大自在、大幸福,他觉得权力解决不了问题,金钱解决不了问题,军队解决不了问题,这些都解决不了人的烦恼,他要为人们寻找一种真正幸福的方式。

  圣哲提供的就是这种东西,包括中国的老子、庄子。有人请庄子去做宰相,他不愿意去,他要做一条河里的活鱼。

  这又回到价值取向的问题上了。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消极不做事,无为是不要为欲望去做事,不要为感官去做事,无为即“舍得”。舍掉那种短暂的形而下的东西,而去证得永恒,这叫无为。这就像一个杯子,要让它能有水装在里面,就必须让它先空着,这叫无为;把物质占领的空间空出来,让灵魂得以滋养自在,这叫无为。

  现在有些做父母的都不敢让小孩去看老庄哲学,认为会让人消极,那是没有读懂老庄,如果读懂它,人生态度就会更积极。有些人甚至不敢给自己的小孩提禅宗、提佛学,认为那也是消极,其实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当每一个学子带着一种为他人服务的心态去学习时,那种动力,还需要父母、老师督促吗?不需要了,他已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了。他会把“苦其心志”作为一种快乐,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个怪圈。老师一上讲台就跟学生讲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买到大房子,才能找到漂亮的媳妇,才能过好日子。这样的教育方向实在堪忧。

  我们现在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些反常识,所以,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一份孝敬,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对于师道尊严的一份理解,更别说对世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了。

  我们应重新打量“敬畏”这个词。现在的不少决策者、开发商面对自然时,心里可能没有这个概念,只想着经济指标,没有想到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人,我们已快要抽干她的血,快要吃完她的肉,现在正在敲骨吸髓了。

  一些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照人类目前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地球还能不能存在一百年都值得思考。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难道我们要搬到月球上去住吗?

  这几年,我写传统节日的文章比较多,因为节日是中国古人一种非常经典的天人合一的方式,一种回到岁月和大地的方式。不然,我们可能在大地上生存,但是我们已忽略了大地;我们在岁月之河中穿梭,但是我们已忽略了岁月。

  给了我们生命以保障的东西,我们恰恰忽略了它,比如空气,比如阳光,比如水,比如时间和空间,还有爱。我们可能满眼都是别墅,都是高楼大厦,但是我们看不到空气,看不到阳光,看不到水,当然更看不到时间和空间,还有爱。

  最有恩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可能对它熟视无睹,所以,这一部分的缺失是我们现代人最要命的缺失。

  而传统的节日事实上就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让我们面对土地,面对岁月,感谢厚土,感谢造化,珍惜资源,珍惜恩情。

  造化创造了万物,万物都是她的孩子。所以古人讲:“大地无言,万物生长;日月无语,昼夜放光。”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去打量,就会发现大地真是太伟大了,她生长鲜花,生长庄稼,生长快乐,同时她也承载污秽,承载坏苦,承载灾难。我们每天把那么多脏东西给她,但她没有怨言,她从来没有说要选择哪一部分,拒绝哪一部分,她全然接受,她表达的是一种平等,一种无分别。

  如果我们读懂了大地,就明白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善,什么叫美。日月也一样,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好恶去选择照耀哪一个人。

  借用一个古词,即“无缘大慈”,就是没有缘故的慈悲。在我理解,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背景,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美德。所谓“天地君亲师”,看看这个排序,你就会赞叹古人的智慧。

  古人有一个词叫“布施”,布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奉献于对方,这个奉献有物质的,有精神的。

  作家应带着一种布施的心态去写作,这个布施不是给读者一块金或银,而是给他一个火种,或者说给他一杯水,让他的那一颗明珠恢复到本来面目,让读者本有的心灵明珠焕发出光彩,这也就是感动之所以发生的所在。

  所以说,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更为准确些说,是从“真”那里来的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从“真”那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字不但是一条回家的路,它也是打开自己的一种方式,它是一串串钥匙。一个被捆绑的人是没办法自己打开自己的,必须由别人去打开。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古圣先贤的教诲,那些经典,就是一串又一串的钥匙。她让我们回家,那个家是快乐老家。

  不是文学已经死亡了,或者说文化已经衰落了,是我们文化人自己把自己的行情搞坏了。因为每个人都有心灵中所缺失的那一块,那么只要我们能满足他的缺失,能够填充那一块缺失,文学就不会死。

  只要人存在,文学就存在。我们为什么要悲观呢?

  我们之所以悲观,是因为找不到读者心中缺了哪一块东西,所以我们没有自信。当真正懂得了读者心中缺失了哪一处,文学就有了未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作家有一份期待。期待把弄反的文学正过来。
 我特别喜欢“众生”这个词。在古人看来,不但人是一个共同体,动物也被纳入到这个共同体中,统一叫生物,叫“众生”,叫“有情”。

  在古人看来,所有的生物,包括一草一木和我们都是平等的。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世界,心里就会充满快乐,因为满眼都是我们的父母师长,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大地上看到一个小羊羔时,把它视为盘中餐,在天空看到一只大雁时,把它视为碗里羹了。

  现在,就差没把人作为盘中餐了吧?

  这是客观情况,主观上也是差不离。让所有人都成为自己的利润对象,事实上已成为现代伦理。当我们制定一个商业政策或策划时,是不是把对方看成我们的猎取对象?现代的逻辑是一个掠夺的逻辑,所以大家都活在焦虑之中,活在不平之中,人人觉得不安全,没有幸福感,没有快乐感,这是因为大前提是错误的,大方向是错误的。

  细细品味,“求之不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一种欲望的形态去向大自然或向本体世界去索取时它不给予,因为它知道这种需求是物质的,不是本源的。

  天堂在什么地方?天堂就在我们的心里,只不过我们已丢失了它,我们已找不到通往天堂的路,所以文化的另一层意义就在于要帮助读者指出天堂在哪里。

  由此看来,文化是道路,是方向,文学亦然。

  一次演讲时,学生问我:怎样才能获得好运气?我说只要你是个吉祥的人,就会时时刻刻在如意里,这是一个天然的关系,也是一个必然的关系。

  古人的逻辑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说家族也好,人也好,只要从善,肯定有好的结果。

  什么叫好运气?好运气就是去为别人着想、为群体着想时自然开出的花,好运气是爱的副产品。好多人以为到庙里去烧炷高香,就能发财。不是的。如果这条路线能够走通,那庙里面的神也不是神了,不值得我们尊重了。

  那么,财富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古人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种瓜收瓜、种豆收豆,我把它称作“瓜豆原理”。现代人的逻辑呢?是种豆收瓜。这是一种投机逻辑。股票和彩票的逻辑就是一种投机逻辑,每一个人都想通过注入一元钱赚得一百万,而财富的总量就那么多,每个人都想拿一元变成一百万,不是投机逻辑是什么?所以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是必然的,是迟早的事,是不奇怪的,它是这个逻辑之树结出来的必然恶果。

  原本财富就这么多,它不会因为竞争技术的提高而使财富的总量增加。所以竞争得越快,消耗得越快,暴露出来的塌陷也越快。

  释家说,众生平等。这四个字里蕴涵着无尽的关怀和真理。世界现在沸沸扬扬,硝烟弥漫,每一个发动战争的人,每一个为战争去游说的人,根本就没有弄懂什么叫人。

  当然,这个世界也有一部分人可能需要被一种强制的手段去教育,但教育不等于消灭。所以,孔子当年在大地上奔走,他想发动战争那太容易了,他的弟子太厉害了,哪一个拉出去都可以组一个队伍,但他没有。他用教化,用教育。而释迦牟尼提供的是更极端的一种方式,他甚至连国王都放弃,从皇宫逃跑,出去做一个苦行僧。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找到一种大爱、大自在、大幸福,他觉得权力解决不了问题,金钱解决不了问题,军队解决不了问题,这些都解决不了人的烦恼,他要为人们寻找一种真正幸福的方式。

  圣哲提供的就是这种东西,包括中国的老子、庄子。有人请庄子去做宰相,他不愿意去,他要做一条河里的活鱼。

  这又回到价值取向的问题上了。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消极不做事,无为是不要为欲望去做事,不要为感官去做事,无为即“舍得”。舍掉那种短暂的形而下的东西,而去证得永恒,这叫无为。这就像一个杯子,要让它能有水装在里面,就必须让它先空着,这叫无为;把物质占领的空间空出来,让灵魂得以滋养自在,这叫无为。

  现在有些做父母的都不敢让小孩去看老庄哲学,认为会让人消极,那是没有读懂老庄,如果读懂它,人生态度就会更积极。有些人甚至不敢给自己的小孩提禅宗、提佛学,认为那也是消极,其实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当每一个学子带着一种为他人服务的心态去学习时,那种动力,还需要父母、老师督促吗?不需要了,他已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了。他会把“苦其心志”作为一种快乐,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个怪圈。老师一上讲台就跟学生讲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买到大房子,才能找到漂亮的媳妇,才能过好日子。这样的教育方向实在堪忧。

  我们现在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些反常识,所以,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一份孝敬,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对于师道尊严的一份理解,更别说对世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了。

  我们应重新打量“敬畏”这个词。现在的不少决策者、开发商面对自然时,心里可能没有这个概念,只想着经济指标,没有想到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人,我们已快要抽干她的血,快要吃完她的肉,现在正在敲骨吸髓了。

  一些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照人类目前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地球还能不能存在一百年都值得思考。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难道我们要搬到月球上去住吗?

  这几年,我写传统节日的文章比较多,因为节日是中国古人一种非常经典的天人合一的方式,一种回到岁月和大地的方式。不然,我们可能在大地上生存,但是我们已忽略了大地;我们在岁月之河中穿梭,但是我们已忽略了岁月。

  给了我们生命以保障的东西,我们恰恰忽略了它,比如空气,比如阳光,比如水,比如时间和空间,还有爱。我们可能满眼都是别墅,都是高楼大厦,但是我们看不到空气,看不到阳光,看不到水,当然更看不到时间和空间,还有爱。

  最有恩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可能对它熟视无睹,所以,这一部分的缺失是我们现代人最要命的缺失。

  而传统的节日事实上就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让我们面对土地,面对岁月,感谢厚土,感谢造化,珍惜资源,珍惜恩情。

  造化创造了万物,万物都是她的孩子。所以古人讲:“大地无言,万物生长;日月无语,昼夜放光。”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去打量,就会发现大地真是太伟大了,她生长鲜花,生长庄稼,生长快乐,同时她也承载污秽,承载坏苦,承载灾难。我们每天把那么多脏东西给她,但她没有怨言,她从来没有说要选择哪一部分,拒绝哪一部分,她全然接受,她表达的是一种平等,一种无分别。

  如果我们读懂了大地,就明白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善,什么叫美。日月也一样,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好恶去选择照耀哪一个人。

  借用一个古词,即“无缘大慈”,就是没有缘故的慈悲。在我理解,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背景,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美德。所谓“天地君亲师”,看看这个排序,你就会赞叹古人的智慧。

  古人有一个词叫“布施”,布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奉献于对方,这个奉献有物质的,有精神的。

  作家应带着一种布施的心态去写作,这个布施不是给读者一块金或银,而是给他一个火种,或者说给他一杯水,让他的那一颗明珠恢复到本来面目,让读者本有的心灵明珠焕发出光彩,这也就是感动之所以发生的所在。

  所以说,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更为准确些说,是从“真”那里来的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从“真”那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字不但是一条回家的路,它也是打开自己的一种方式,它是一串串钥匙。一个被捆绑的人是没办法自己打开自己的,必须由别人去打开。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古圣先贤的教诲,那些经典,就是一串又一串的钥匙。她让我们回家,那个家是快乐老家。

  不是文学已经死亡了,或者说文化已经衰落了,是我们文化人自己把自己的行情搞坏了。因为每个人都有心灵中所缺失的那一块,那么只要我们能满足他的缺失,能够填充那一块缺失,文学就不会死。

  只要人存在,文学就存在。我们为什么要悲观呢?

  我们之所以悲观,是因为找不到读者心中缺了哪一块东西,所以我们没有自信。当真正懂得了读者心中缺失了哪一处,文学就有了未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作家有一份期待。期待把弄反的文学正过来。
 我特别喜欢“众生”这个词。在古人看来,不但人是一个共同体,动物也被纳入到这个共同体中,统一叫生物,叫“众生”,叫“有情”。

  在古人看来,所有的生物,包括一草一木和我们都是平等的。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世界,心里就会充满快乐,因为满眼都是我们的父母师长,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大地上看到一个小羊羔时,把它视为盘中餐,在天空看到一只大雁时,把它视为碗里羹了。

  现在,就差没把人作为盘中餐了吧?

  这是客观情况,主观上也是差不离。让所有人都成为自己的利润对象,事实上已成为现代伦理。当我们制定一个商业政策或策划时,是不是把对方看成我们的猎取对象?现代的逻辑是一个掠夺的逻辑,所以大家都活在焦虑之中,活在不平之中,人人觉得不安全,没有幸福感,没有快乐感,这是因为大前提是错误的,大方向是错误的。

  细细品味,“求之不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一种欲望的形态去向大自然或向本体世界去索取时它不给予,因为它知道这种需求是物质的,不是本源的。

  天堂在什么地方?天堂就在我们的心里,只不过我们已丢失了它,我们已找不到通往天堂的路,所以文化的另一层意义就在于要帮助读者指出天堂在哪里。

  由此看来,文化是道路,是方向,文学亦然。

  一次演讲时,学生问我:怎样才能获得好运气?我说只要你是个吉祥的人,就会时时刻刻在如意里,这是一个天然的关系,也是一个必然的关系。

  古人的逻辑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说家族也好,人也好,只要从善,肯定有好的结果。

  什么叫好运气?好运气就是去为别人着想、为群体着想时自然开出的花,好运气是爱的副产品。好多人以为到庙里去烧炷高香,就能发财。不是的。如果这条路线能够走通,那庙里面的神也不是神了,不值得我们尊重了。

  那么,财富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古人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种瓜收瓜、种豆收豆,我把它称作“瓜豆原理”。现代人的逻辑呢?是种豆收瓜。这是一种投机逻辑。股票和彩票的逻辑就是一种投机逻辑,每一个人都想通过注入一元钱赚得一百万,而财富的总量就那么多,每个人都想拿一元变成一百万,不是投机逻辑是什么?所以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是必然的,是迟早的事,是不奇怪的,它是这个逻辑之树结出来的必然恶果。

  原本财富就这么多,它不会因为竞争技术的提高而使财富的总量增加。所以竞争得越快,消耗得越快,暴露出来的塌陷也越快。

  释家说,众生平等。这四个字里蕴涵着无尽的关怀和真理。世界现在沸沸扬扬,硝烟弥漫,每一个发动战争的人,每一个为战争去游说的人,根本就没有弄懂什么叫人。

  当然,这个世界也有一部分人可能需要被一种强制的手段去教育,但教育不等于消灭。所以,孔子当年在大地上奔走,他想发动战争那太容易了,他的弟子太厉害了,哪一个拉出去都可以组一个队伍,但他没有。他用教化,用教育。而释迦牟尼提供的是更极端的一种方式,他甚至连国王都放弃,从皇宫逃跑,出去做一个苦行僧。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找到一种大爱、大自在、大幸福,他觉得权力解决不了问题,金钱解决不了问题,军队解决不了问题,这些都解决不了人的烦恼,他要为人们寻找一种真正幸福的方式。

  圣哲提供的就是这种东西,包括中国的老子、庄子。有人请庄子去做宰相,他不愿意去,他要做一条河里的活鱼。

  这又回到价值取向的问题上了。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消极不做事,无为是不要为欲望去做事,不要为感官去做事,无为即“舍得”。舍掉那种短暂的形而下的东西,而去证得永恒,这叫无为。这就像一个杯子,要让它能有水装在里面,就必须让它先空着,这叫无为;把物质占领的空间空出来,让灵魂得以滋养自在,这叫无为。

  现在有些做父母的都不敢让小孩去看老庄哲学,认为会让人消极,那是没有读懂老庄,如果读懂它,人生态度就会更积极。有些人甚至不敢给自己的小孩提禅宗、提佛学,认为那也是消极,其实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当每一个学子带着一种为他人服务的心态去学习时,那种动力,还需要父母、老师督促吗?不需要了,他已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了。他会把“苦其心志”作为一种快乐,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个怪圈。老师一上讲台就跟学生讲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买到大房子,才能找到漂亮的媳妇,才能过好日子。这样的教育方向实在堪忧。

  我们现在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些反常识,所以,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一份孝敬,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对于师道尊严的一份理解,更别说对世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了。

  我们应重新打量“敬畏”这个词。现在的不少决策者、开发商面对自然时,心里可能没有这个概念,只想着经济指标,没有想到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人,我们已快要抽干她的血,快要吃完她的肉,现在正在敲骨吸髓了。

  一些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照人类目前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地球还能不能存在一百年都值得思考。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难道我们要搬到月球上去住吗?

  这几年,我写传统节日的文章比较多,因为节日是中国古人一种非常经典的天人合一的方式,一种回到岁月和大地的方式。不然,我们可能在大地上生存,但是我们已忽略了大地;我们在岁月之河中穿梭,但是我们已忽略了岁月。

  给了我们生命以保障的东西,我们恰恰忽略了它,比如空气,比如阳光,比如水,比如时间和空间,还有爱。我们可能满眼都是别墅,都是高楼大厦,但是我们看不到空气,看不到阳光,看不到水,当然更看不到时间和空间,还有爱。

  最有恩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可能对它熟视无睹,所以,这一部分的缺失是我们现代人最要命的缺失。

  而传统的节日事实上就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让我们面对土地,面对岁月,感谢厚土,感谢造化,珍惜资源,珍惜恩情。

  造化创造了万物,万物都是她的孩子。所以古人讲:“大地无言,万物生长;日月无语,昼夜放光。”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去打量,就会发现大地真是太伟大了,她生长鲜花,生长庄稼,生长快乐,同时她也承载污秽,承载坏苦,承载灾难。我们每天把那么多脏东西给她,但她没有怨言,她从来没有说要选择哪一部分,拒绝哪一部分,她全然接受,她表达的是一种平等,一种无分别。

  如果我们读懂了大地,就明白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善,什么叫美。日月也一样,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好恶去选择照耀哪一个人。

  借用一个古词,即“无缘大慈”,就是没有缘故的慈悲。在我理解,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背景,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美德。所谓“天地君亲师”,看看这个排序,你就会赞叹古人的智慧。

  古人有一个词叫“布施”,布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奉献于对方,这个奉献有物质的,有精神的。

  作家应带着一种布施的心态去写作,这个布施不是给读者一块金或银,而是给他一个火种,或者说给他一杯水,让他的那一颗明珠恢复到本来面目,让读者本有的心灵明珠焕发出光彩,这也就是感动之所以发生的所在。

  所以说,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更为准确些说,是从“真”那里来的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从“真”那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是一条回家的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字不但是一条回家的路,它也是打开自己的一种方式,它是一串串钥匙。一个被捆绑的人是没办法自己打开自己的,必须由别人去打开。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古圣先贤的教诲,那些经典,就是一串又一串的钥匙。她让我们回家,那个家是快乐老家。

  不是文学已经死亡了,或者说文化已经衰落了,是我们文化人自己把自己的行情搞坏了。因为每个人都有心灵中所缺失的那一块,那么只要我们能满足他的缺失,能够填充那一块缺失,文学就不会死。

  只要人存在,文学就存在。我们为什么要悲观呢?

  我们之所以悲观,是因为找不到读者心中缺了哪一块东西,所以我们没有自信。当真正懂得了读者心中缺失了哪一处,文学就有了未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作家有一份期待。期待把弄反的文学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