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歩踩灵动教学视频:杜甫七律全注四 寓居夔州及漂泊荆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8:58

杜甫七律全注四 寓居夔州及漂泊荆湘

杜甫于公元766年(时年55 岁),到达夔州(夔音奎,夔州为今重庆奉节),居住近两年。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产时期,共作诗四百余首,约占今存杜诗的三分之一。其中七言律诗59 首,近全部七律的40%,且精品迭出。为后人广为称颂的《登楼》、《秋兴》等名篇均作于这一时期。

后于公元768年,杜甫携家离开夔州,先后赴湖北、湖南,770 年47卒于湘江,终年59岁。

第四阶段, 是杜甫去夔州以后一个时期的作品。杜甫此一阶段,对格律之运用,已经达到完全从心所欲的化境的地步。不过,一种从心所欲是表现于格律之内的腾挪跳跃,另一种从心所欲则是表现于格律之外的横放杰出而已。

叶嘉莹, 1997, p40

示獠奴阿段

山木苍苍落日曛1,竹竿嫋嫋细泉分2。

郡人入夜争馀沥3,竖子寻源独不闻4。

病渴三更回白首5,传声一注湿青云6。

曾惊陶侃胡奴异7,怪尔常穿虎豹群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认为獠(音老)人“为南方民族,族源出于老挝,

秦汉时向南中(云南、贵州及四川凉山州)地区扩散。”公元338年,獠人从羊柯(云贵)入蜀。

獠人“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谟、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魏书•獠传》)。

当年封建王朝“岁岁伐獠”,“获其生口,以充贱隶”,甚至“取獠口,以为阉人”,估计阿段就是这么被抓来的,或是被抓獠奴的后代。除了阿段,杜甫还有个女獠奴阿稽。

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关于獠人的记载。经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獠人“与夏(汉)人参居者,颇输租赋”。与汉人“交通贸易”,“颇参(与)夏(汉)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汉人)不别。”到南宋

时,獠人与汉人融合,都成为“编户”(有户籍的居民)。现在已经没有獠这个少数民族了。

唐诗发展史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其中,盛唐的时间跨度就被定义为杜甫的生卒年代:公元712 至770 年。

【注释】

1 苍苍:青郁茂盛。曛:日落时的余光。

2 这句写用竹管接泉水。可参看杜甫诗《溪上》“塞俗人无井”,以及《引水》“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宋朝鲁訔:夔俗无井,以竹引山泉而饮,蟠窟山腹间,有至数百丈者。

嫋嫋(一作袅袅,义同),细长的样子。杜甫曾有绝句“隔户杨柳弱嫋嫋”可证。

3 郡人:当地人。这句是说,入夜后,当地人在争抢剩下的一点点水。馀同余。

4 竖子,年轻的仆人48,语出《庄子•山木》:命竖子杀雁而烹之。这里指阿段。

黄生注:争沥不闻,而寻源则往,视世之狃小利而忽远图、避独劳而诿公事者,其贤远矣,故诗特表之。

5 杜甫患有消渴症,即糖尿病,经常感到口渴。回:在此指“摇”。

6 张溍注:传声一注,状其从高下注也。

湿青云,指泉水来自山顶云端,青云湿润之处。

7 顾炎武:子美久客四方,未必尽携经史,一时用事不免有误。陶侃胡奴,盖谓士行有胡奴,可比阿段。胡奴乃侃子范小字,非奴也。

8 怪,惊诧。常穿虎豹群,这里用来称赞阿段的胆量。三峡地区确有华南虎、金钱豹和云豹。杜甫诗“人虎相半居”(客居)、“楚江巫峡冰入怀,虎豹哀号又堪记”(前苦寒行二首•其一)亦可证虎豹在三峡的存在。

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仄旌旆愁1,独立缥缈之飞楼2。

峡坼云霾龙虎卧3,江清日抱鼋鼍游4。

扶桑西枝对断石5,弱水东影随长流6。

杖藜叹世者谁子7,泣血迸空回白头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48 竖子,也有对人蔑称的意味,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白帝城,坐落在白帝山上,距奉节城4 公里。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筑城自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飞升,公孙述借此称白帝,改称名为白帝城。

最高楼,指白帝城依山所建的城楼中最高的一处。

【注释】

1 余英时《唐诗选》:城依山建筑(《上白帝城》所谓“城峻随天壁”),沿坡向上筑到山顶,过了山顶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处,“城尖”就是山尖。城尖两边的城头走道是倾仄(斜)的。

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仇注:旌旆亦愁,言其高而且险也。旌斾愁,亦见杜甫《送韦评事》诗:“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斾愁。”

2 萧注: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访古学诗万里行》:白帝城旧址在奉节县治以东十里,瞿塘峡口北岸的白帝山山腰上,是汉代公孙述所建,因山势而修,周围七里,用石块砌成的城墙旧迹,至今仍多处可见。这里山势起伏,山为红砂石,树木稀疏。杜甫当年在《白帝城最高楼》一诗中描写的“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就是写的这里。

3 坼(音chè),裂缝。霾(音埋),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4 日抱:指日照。鼋(音云):大鳖;鼍(音驮):鳄鱼。这句可与“江光隐见鼋鼍窟”(玉台观)参看。

萧注:二句写登楼所见近景,是实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龙虎,形容山峡突兀盘踞之状,峡静,故曰睡。鼋鼍,形容江流湍急闪烁之状,水动,故曰游。

日抱,日照江面如环抱。都是摹写登高临深时所见的一种迷离恍惚之景的。

5 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断石,指峡坼。

6 弱水,见《山水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其水不胜鸿毛。长流,即第四句里的“江”。 这一联可能化用了曹植诗句“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游仙)。

楼高即可望远。五六句是从空间的广度来极写楼之“最高”。

朱注:峡之高,可望挟桑西向,江之远,可接弱水东来。

吴见思:二句远景,言举天地之大,尽在目前。

7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

8 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49: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迸:指眼泪急速涌出。身处高楼,泪洒空中,所以说是“迸空”。杜甫在别的诗中也多次用“迸”字来形容流泪,例如“客泪迸林薮”(九成宫)、“泪下如迸泉”(杜鹃)等。

回:同“摇”,这种用法亦见“病渴三更回白首”(示獠奴阿段)。

该诗是拗体,恐怕拗的很厉害,而且充满怪险之词、拗涩之语。而且有些句子类似古体,不象七律,读起来很让人难受。萧涤非先生指出:“这首诗充满勃郁不平之气”。也许这种让人难受的感觉正是杜甫想要达到的。

峡中览物

曾为掾吏趋三辅1,忆在潼关诗兴多2。

巫峡忽如瞻华岳3,蜀江犹似见黄河4。

舟中得病移衾枕5,洞口经春长薜萝6。

形胜有馀风土恶7,几时回首一高歌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览物,犹睹物(思乡)。

【注释】

1 趋,趋走。掾吏,指功曹之类的官职。赵曰:公曾为华州司功,故曰椽吏。

三辅,京兆、扶风、冯诩也。华州属扶风。

仇引洙曰:“汉制以曹官为椽,如屋之有椽,言其有所负荷也”(《杜诗详注》p13)。

所谓“洙曰”,是指宋朝王洙所作的注释。不过这一注解是很有问题的,因为王洙(字原叔)所著《杜工部集》二十卷中只有杜诗本身(即白文本),并没有注释,而且王洙在序文中也明确写出他没有作注。所以“洙曰”是后人托名所作的伪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伪注是因为宋朝人认为杜甫“无一字无来历”,但又找不到出处而自己编造的,例如“阮囊羞涩”一词就是根据杜甫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而编造的,后人却信以为真,现在都已经成为成语了。名为“洙曰”或“王原叔注”的伪注还不是很多,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托名苏轼(苏东坡)的伪苏注,现存有三千多条,危害很大。为了使大家了解“伪注”这一问题,所以将仇兆鳌所应用的“洙曰”列在此处,奇文共赏。

2 潼关,中国著名古关卡。在今陕西渭南市。古时潼关曾隶属华州(今陕西华县)。在华州一带时,杜甫曾作诗多篇。

3 华岳:华山,亦称西岳。

4 仇注:向贬司功,而诗兴偏多,以华岳、黄河足引壮思也。今峡江相似,而卧病经春,无复前此兴会矣。

5 衾(音亲),被子。衾枕指行李。移衾枕,指舍舟登岸。

6 清朝陈允锡注: 洞口,五溪之口。

薜萝:薜,即薜荔。萝,即女萝。蕨本植物,古人称为仙草,见于屈原的《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罗”。意思是说以薜荔为衣,以女萝为带。

7 这句是说,自然风景美,但人文环境不佳。本诗中“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即形胜有馀;“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可谓风土恶。另外《负薪行》、《最能行》等诗也描写了杜甫心中的“风土恶”。

仇注:风,谓其俗杂夷。土,谓其地多瘴。仇注里的“瘴”即瘴气,所谓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8 回首:犹转头,掉头,指回归故乡。

雨不绝

鸣雨既过渐细微1,映空摇飏如丝飞2。

阶前短草泥不乱, 院里长条风乍稀3。

舞石旋应将乳子4,行云莫自湿仙衣5。

眼边江舸何匆促6,未待安流逆浪归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是年可能雨水较多,此篇前杜甫已有数首诗咏雨。

【注释】

1 鸣雨:雷雨。

边连宝:大雨易绝,细雨难绝。大雨过而继以细雨,则倍难绝。谚所谓雨后毛不晴也。

2 映空,犹阴空,天色昏暗。《通俗文》:日阴曰映。

飏(音扬),飞扬。如丝飞,指细雨绵绵。

3 长条,指柳树枝条,例如庾信诗“河边杨柳百尺枝,别有长条踠地垂”(杨柳歌), 以及杜甫绝句“隔户杨柳弱嫋嫋,狂风挽断最长条”。有人认为“长条”指雨,恐非。

仇注:草不沾污,见雨之微。风虽乍稀,雨仍未止也。

4 本句用典。舞石将乳子,见于《水经注》卷38: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旋应:很快。将:带领。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形容风中的雨点。

5 《杜律演义》:莫自湿,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仇注:舞燕将子,记暮春雨。行云湿衣,切巫山雨。

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

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6 舸(音葛):船。何:何其。匆促:匆忙、仓促。

7 这句是说,未等水流平稳,就逆流而归。

返照

楚王宫北正黄昏1,白帝城西过雨痕2。

返照入江翻石壁3,归云拥树失山村4。

衰年肺病唯高枕5,绝塞愁时早闭门6。

不可久留豺虎乱7,南方实有未招魂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王嗣奭:诗作于西阁,阁临白帝城西,故见返照。《杜律演义》:诗成后,偶举二字为题,非专咏返照也。后有五律一首,是全写返照。

【注释】

1 顾注:楚王宫,在巫山县西北。

2 过,经过。白帝城,坐落在白帝山上,距奉节城4 公里。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筑城自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飞升,公孙述借此称白帝,改称名为白帝城。

3 返照:夕阳西照。翻,形容日影摇动。

4 归云,犹行云。拥:拥蔽、遮蔽。在韩愈的名句“雪拥蓝关马不前”50(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拥”字也是这个意思。失:迷失。

仇注:雨痕初过,故日照江而石壁之影摇动。黄昏乍瞑,故云拥树而山村之路遮迷。

5 衰年,衰老之年。

杜甫自从四十多岁就已经患肺病,亦见“肺病几时朝日边”(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高枕,在这里并不是指高枕无忧,而是帮助缓解病情。中医认为,肺病病人不宜使用低枕,而需要高枕,以利痰涎排出。

6 绝塞,关塞阻绝,原因就是下句中的“豺虎乱”。

7 鹤注:公屡以强镇比豺虎,是时杨子琳攻崔旰未已,公知子琳将变,故曰不可以久留。

8 杜甫当时在四川,相对于长安或洛阳,为南方。招魂在此并不是所谓招回死者的灵魂,而是用剪纸模拟真人,用来给受到惊吓的人以安慰。例如《彭衙行》“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未招魂,形容已经惊吓得魂散魄飞,可参看“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

宋玉曾著《招魂》(见《楚辞》),其中写到:“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

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1,白帝城下雨翻盆2。

高江急峡雷霆斗3,翠木苍藤日月昏4。

戎马不如归马逸5,千家今有百家存6。

哀哀寡妇诛求尽7,恸哭秋原何处村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张远注:此在白帝城而作,非专咏白帝也。

【注释】

1 白帝城在山上,四川地湿云多,白云常萦绕山峰,所以会觉得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

2 翻盆:倾盆,形容雨势猛烈。此句“白帝”之“帝” 应平而仄,因为地名所致,不得视为失律。

仇注:杜诗起语,有歌行似律诗者,如“倚江柟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是也。有律体似歌行者,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是也。然起四句一气滚出,律中带古何碍。唯五六掉字成句,词调乃稍平耳。

3 萧注:这和下句都是即景寓情,在这景物中便含有那个战乱时代的影子,不要单作景语看。江水暴涨,为峡所束,故声如雷霆之斗。

4 二联自对。“高江”对“急峡”,“翠木”对“苍藤”,对偶工稳。日月二字,为复词偏义,在此仅指日。

仇注:江流助以雨势,故声若雷霆之斗。树木蔽以阴云,故昏霾日月之光。

5 戎马,用于作战的马;归马,太平时期的马,语出《尚书•武成》篇:归马于华山之阳。

6 这里写战乱之祸造成一千家中,有九百家都已家破人亡。这未必是诗人常用的夸张,而很可能是写实。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前,全国人口近五千三百万;战乱结束后,人口不足一千七百万。也就是说,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相对而言,安史之乱对江南、四川等地的影响不是很大,那么在战乱严重的地区就可能有很多地方都已经到了“千家今有百家存”这种地步,这才会使全国总人口下降三分之二强。本句句法同“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朱樱此日垂朱实,郭外谁家负郭田”(惠义寺送辛员外)、“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进艇)。

7 诛求,苛求勒索,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求无厌”。本句可以和“已诉征求贫到骨”(又简吴郎)互相参看。

8 何处村,从字面上理解是说分不清哪个村庄的人在哭,实际是指无村不哭。

黄草

黄草峡西船不归1,赤甲山下行人稀2。

秦中驿使无消息3,蜀道兵戈有是非4。

万里秋风吹锦水5,谁家别泪湿罗衣6。

莫愁剑阁终堪据7,闻道松州已被围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诗成后,取首二字作题,类似于无题。

【注释】

1 任预、李膺所著《益州记》:涪州黄葛峡有相思崖,今名黄草峡。山草多黄,故名。

2 赤甲山就是赤岬山。根据《水经注》卷33 记载: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51。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此句“ 赤甲”之“甲”应平而仄,因地名所致,而于第五字补之平声。

之所以船不归、行人稀,都是因为下句的“蜀道兵戈有是非”。

3 秦中,指来自长安。驿使,古代驿站传送朝廷文书者。仇注:无消息,未闻朝命区处。

4 兵戈有是非,见朱鹤龄注:考唐史,杜鸿渐至蜀,崔旰与杨子琳、柏茂林等各授刺史防御,而不正崔旰专杀主将之罪,故有兵戈是非之语。盖言崔乱成都,柏、杨讨之,其是非不可无辨也。然旰本建功西山,郭英乂(音亿)通其妾媵(侍

妾),激之生变,其罪有不专在旰者。未几释甲,随鸿渐入朝,而吐蕃则岁岁为蜀患,故末语又不忧剑阁而忧松州也。

5 锦水:锦江。

6 谁家,犹家家。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这里即指衣服。

7 这句是说,暂时先别忧愁被乱军所在的剑阁,它终究会被官军占据的。从上四来看,问题已经很严重,这里还说“莫愁”,是因为还有更为严重的在后面,见下句。

8 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当时为吐蕃所包围。仇注:松州被围,则全蜀安危所系,故所忧不独在剑阁也。

51 “其石悉赤”是因为四川山土中多铜、铁的氧化物。

诸将五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一)

汉朝陵墓对南山1,胡虏千秋尚入关2。

昨日玉鱼蒙葬地, 早时金碗出人间3。

见愁汗马西戎逼4,曾闪朱旗北斗殷5。

多少材官守泾渭6,将军且莫破愁颜7。

【注释】

1 杜诗中经常咏汉朝,其实意指唐朝。朱瀚《杜诗详意》:汉字作唐字看,千秋作当时看,便自了然。

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秦岭山峰之一,主峰海拔2604 米。风景秀丽。

2 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胡虏,在此指吐蕃。在约千年以前的汉朝,匈奴自箫关(今甘肃固原)入侵长安,现在吐蕃又入长安烧杀抢掠(具体史实见下注),所以称为“尚”,义同“还”。

3 萧注:按广德元年,吐蕃入京师,劫宫阙,焚陵寝(《通鉴》二百二十三)。

这两句便是实写陵墓被发掘之惨的。这是极可耻的事,故借用典故,意在激怒诸将的羞恶之心。汉楚王戊太子葬时,以玉鱼一双为殓(见九家注引《西京杂记》)。

汉武帝的茂陵有玉碗,曾被人盗卖(见《太平御览:皇王部》十三引《汉武故事》)。

《南史》卷六十九《沈熠传》:“炯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曰:甲珠帐珠帘,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间。”诗本当说“玉碗出人间”才切合皇帝的陵墓。但和上句“玉鱼”犯重,故改用金碗。但也不是随便改用,因为金碗也是一个崔氏女子殓葬之物52,故可通融。早时,今天早上,见得很快就被发掘,毫无保障。蒙,犹蔽上,是说蒙蔽于地下。

4 见愁,见同现,即现愁。汉马,指汗血宝马,即大宛马,现称阿哈马,在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现在还有上千匹。至于所谓“汗血”,专家有不同看法,有可能只是文学传说而已。

西戎逼,指本诗写作的一年之前,吐蕃和回纥(音河)连兵入寇,京师震恐。

5 殷(音烟),黑红色,例如殷红。清朝张上若:言闪朱旗而北斗皆赤,见胡氛蔽天意。

52 萧注中所提到的“金碗”典故,见于晋朝干宝《搜神记》:卢充家西有崔少府墓。充一日入一府舍,见少府。少府以小女与充为婚。三日,崔曰:“君可归,女生男,当以相还。”居四年,三月三日,临水戏,忽见崔氏抱儿还充,又与金碗,并赠诗。充取儿、碗及侍,女忽不见。充诣市卖碗,崔女姨母曰:“昔吾妹之女,未嫁而亡,赠一金碗着棺中。”

钱注:蒙,是覆地,对出字为工。汗马赤血,对朱旗自称。

6 多少:实际上是没有多少。

材官,即步兵。秦代步兵统称“材官”或“材士”,当时是秦军的主力,但是,“汉兴,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虎符与檄召而后来”,就是说,到了汉朝,材官只是半兵半民了。根据杜诗中经常以汉喻唐的习惯,这里的材官一

词可能意指守泾渭的部队战斗力不强。

据考,唐朝时并无材官制度,但有府兵,年二十为兵,六十退役。平时受田务农,农隙训练,有战事则出征。平时轮番赴京宿卫,称为“番上”。出征时,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府,将还朝。唐中期以后,社会走向衰落,府兵制遭到破坏。到天宝八年(749 年),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实际上宣布废除了府兵制度。所以这时连府兵也没有了。

泾渭,指代长安。

7 这句是说,各位将军在此危难之际,要时刻担忧外族入侵,当然就更不能去寻欢作乐。

(二)

韩公本意筑三城1,拟绝天骄拔汉旌2。

岂谓尽烦回纥马3,翻然远救朔方兵4。

胡来不觉潼关隘5,龙起犹闻晋水清6。

独使至尊忧社稷7,君何以答升平8。

【注释】

1 韩公,即以战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旧唐书• 张仁愿传》:神龙三年(707年),仁愿于河北筑三受降城。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侵掠。

“本意”即指下句的“拟绝天骄拔汉旌”。

2 天骄:语出《汉书•匈奴传》:“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这句称赞张仁愿制止外族入侵。

3 回纥(音河),古代民族名,今之维吾尔族祖先。据考回纥的先人为匈奴。

4 颌联流水对。通过以上四两联的今昔对照,不著议论而褒贬自明。

萧注:岂谓,犹岂料,见得事出意外。尽烦,犹多劳。郭子仪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故曰尽烦。翻然,犹反而。朔方兵,郭子仪所统。

《杜诗释地》:朔方,唐方镇名。相当于今天的整个河套、宁夏及陕北、陇东广大地区,后势力范围逐渐缩小。

5 胡来:外族入侵。潼关并非不险,然“胡”不觉其险,这是讥讽诸将无用。

6 龙起晋水:是以唐高祖起兵晋阳,譬喻代宗复兴唐室。《册府元龟》:高祖师次龙门县,代水清。

7 至尊,指皇帝,当时为代宗。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8 升平:太平。答:以...作为报答。何以答升平,用什么来确保太平,以报答君主。

(三)

洛阳宫殿化为烽, 休道秦关百二重1。

沧海未全归禹贡, 蓟门何处尽尧封2。

朝廷衮职虽多预3,天下军储不自供4。

稍喜临边王相国, 肯销金甲事春农5。

【注释】

1 萧注:化为烽,指洛阳宫殿焚于兵火。七五五年一毁于安禄山,七五九年再毁于史思明。宫殿都保不住,足见险不足凭,故曰休道(即不要夸口的意思)。

百二,是说秦关(潼关)险固,二万人足抵当百万人。重,犹险也。

2 仇注:沧海,指《禹贡》青州之域。

《禹贡》为《书经》的一篇,详述各地山川物产。这里和下句的“尧封”一样,都是用来指版图。

蓟门,古地名,亦作“蓟丘”。今北京城西,在北三环旁。

3 预,通“与”,在此义为授予。一般衮(音滚)职指天子,见《诗经•大雅•烝民》:“衮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53 不过萧涤非先生有不同看法:衮职,指三公。当时武将及诸镇节度使,多兼中书令,平章事等衔,故曰多预。见得诸将恩宠已极。

4 唐朝原来有府兵的制度,寓农于兵,军粮自给。天宝八年(749 年),实际上废除了府兵制度。兵饷多取之地方,故称“军储不自供”。

5 销,销毁。临边,临近边塞。王相国,王缙。《旧唐书》卷122: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太微宫使、弘文崇贤馆大学士。其年,河南副元帅李光弼薨于徐州,以缙为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缙恳让侍中,从之,加上柱国,兼东都留守。岁余,迁河南副元帅,请减军资钱四十万贯修东都殿宇。

从以上史实记载来看,省下来的钱其实并未事春农,而是用于修宫殿了。杜甫一向提倡节俭之德,如果他知道了事实真相,恐怕连这一点“稍喜”也没有了。

(四)

回首扶桑铜柱标1,冥冥氛祲未全销2。

越裳翡翠无消息3,南海明珠久寂寥4。

殊锡曾为大司马5,总戎皆插侍中貂6。

炎风朔雪天王地7,只在忠臣翊圣朝8。

【注释】

1 扶桑,泛指云广一带。唐时岭南道有扶桑县。铜柱,东汉马援所立,玄宗时,

何履光以兵定南诏(今大理),曾复立马援铜柱(《新唐书•南蛮传》)。

2 祲(音进),迷信中所说的妖气。萧注:氛祲,即所谓“妖氛”。时南诏背唐与吐蕃连结。

销:通“消”,义为消除、消散。

3 越裳:南方古国名。关于其地理位置,史学界有越南说、老挝说、跨界说、

中国说等不同观点,但通常认为在今越南。

现在“翡翠”一般指产于缅甸的翠绿硬玉,而且在此作为宝玉与下句的“明珠”对仗,似乎也很合适,但实际上恐怕并非如此。一般认为,“翡翠”一词用来指硬玉始自清朝。硬玉翡翠到清朝初期才从缅甸运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出产的和阗玉被称为翠玉,当缅甸硬玉流入云南一带时,将之称为非翠,即这不是中国翠玉的意思。后来转称为翡翠。在此之前,翡翠一般指翠鸟(例如“江上小堂巢翡翠”)或蓝色的珠宝“青金”。

《说文》中翡翠也指鸟:“翡,赤雀。翠,青雀也”。《说文》中“翡”可能指赤翡翠。但赤翡翠在我国很少见到,所以后世的“翡翠”一词在指鸟时一般为复词偏意,仅指翠鸟。

翡翠在此应该指进贡的翠鸟羽毛。《后汉书•贾琮传》载“旧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 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

另外,翠羽是用来作首饰的。在陈子昂的《感遇诗•其二十三》专门写到翡翠的羽毛用作妇女首饰:“翡翠朝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娇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翡翠的羽毛被用来添贴于金银首饰(例如头花54杜甫《丽人行》诗中的“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即此物。)上,这种工艺称为“点翠”,唐宋时有“铺翠作”专门制作。

不过,普通翠鸟是我国比较常见,分布广泛的一种小鸟,来自遥远的“南海”或“越裳”的翡翠或许是当地的一些珍贵品种,例如“斑头大翠鸟”等。

4 这二句写南方朝贡断绝。顾注:岭南自明皇南诏之败,继以中原多故,其地

未平。越裳国,在交趾南。南海郡,即广州府。

5 錫,古时通“赐”,但仍然发音为xī。这里的“錫”指锡命,即天子赐与诸

侯爵位。殊锡:特殊恩宠的加官晋爵,指“大司马”。

其实,唐朝并没有“大司马”一职。大司马是汉朝武官的最高品级,这里用来借汉拟唐,指代唐朝的太尉。当时,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曾被加封为太尉。

6 钱注:总戎之名,节度使皆可称,如杜诗,“总戎楚蜀”以赠高适,“闻道总戎”以赠严武。仇注:所谓“总戎皆插侍中貂”,当指节度使而带宰相之衔者。

萧注:这句泛指一般将帅及节度使而带“侍中”之衔的。没有例外,所以说“皆”。

侍中貂,见《新唐书•百官志》: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与左右常侍、中书令,并金蟑珥貂。

本联可以与“将帅蒙恩译”(有感)、“高官皆武臣”(送路使君)参看。

7 炙风,指代南方;朔雪,指代北方。天王地:即《诗经•小雅•北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8 翊:辅佐。圣朝:本朝,即唐朝。

(五)

锦江春色逐人来1,巫峡清秋万壑哀2。

正忆往时严仆射3,共迎中使望乡台4。

主恩前后三持节5,军令分明数举杯6。

西蜀地形天下险7,安危须仗出群材8。

【注释】

1 萧涤非先生认为:永泰元年(七六五)四月,严武卒,杜甫无所依,五月,携家离成都草堂,因时当春后,又被逼离去,有似被驱逐,故曰锦江春色逐人来。

这样的理解恐怕有所不妥。如果“逐人”是指“被驱逐”,那么应该是“逐人去”,而不是“逐人来”。另外,古时农历四月一日开始为夏季,四、五月已经是夏天了,而无法称为“春色”。

我以为,这里“逐人来”的意思应该是跟随人而来。具体来说,这里的“人”指严武。严武首次在四川和杜甫会面,即在春天。后来,广德二年正月,严武以黄门侍郎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锦江春色逐人来”指的就是这些。春色逐人来,仿佛严武把锦江的春色给带来了。

2 萧注:夔州地接巫峡,又时当秋季,心中复追念着知己的朋友(指严武),而这位朋友又是国家难得的良将,所以只觉得万壑生哀。

清秋万壑哀,可能化用西汉焦赣所著《易林》的“秋风生哀”。

3 严武死后,赠尚书左仆射(从二品)。这在唐朝已经是很高的品级。中书令(实际是宰相)初唐时才定为正三品,后来也不过正二品。

4 中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为宦官。《文选注》:天子私使曰中使。这里是描写杜甫作为幕僚,和严武一起到望乡台去迎接皇帝派来的使节。

望乡台:地名,在成都。

王力:杜甫有时候还喜欢在颌联用一种似对非对的句子。“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

5 主恩,皇帝之恩。节,符节,古之出使者,持以为信。严武原来和杜甫一起在京城长安任职,后来担任地方官员。三持节,指严武三次到四川担任重任,见《旧唐书》:武迁东川节度使,再拜成都尹,仍为剑南节度使。

6 军令分明,令出如山,正因为这样,所以才能有空暇来饮酒赋诗。严武与杜甫经常有诗唱和。

7 仇注:地险易乱,故须异才出镇,惜乎继起无人耳。

8 赵次公:安危,安其危也。

出群,见汉朝蔡邕《释诲》:曾不能拔萃出群,扬芳飞文,登天庭,序彝伦,扫六合之秽55。

这句可与“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参看。

明代郝敬:此以诗当纪传,议论时事,非吟风弄月,登眺游览,可任兴漫作也。必有子美忧时之真心,又有其识学笔力,及能斟酌裁补,合度如律。其各首纵横开合,宛是一章奏议、一篇训诰,与三百篇(指《诗经》)并存可也。

清朝陈廷敬:五首,合而观之,汉朝陵墓、韩公三城、洛阳宫殿、扶桑铜柱、锦江春色,皆从地名叙起。分而观之,一二章言吐蕃、回纥,其事封,其诗章句法亦相似:三四章言河北、广南,其事封,其诗章句法又相似;末则收到蜀中,另为一体。杜诗无论其他,即如此类,亦可想见当日炉锤之法,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也。与《秋兴》诗并观,愈见。

55 一说“出群”语出《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露下天高秋水清1,空山独夜旅魂惊2。

疏灯自照孤帆宿3,新月犹悬双杵鸣4。

南菊再逢人卧病5,北书不至雁无情6。

步檐倚杖看牛斗7,银汉遥应接凤城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一作秋夜客舍。

【注释】

1 天高秋水清,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寞兮收潦而水清。

2 旅魂惊,一方面指孤身一人在“空山独夜”,容易受到惊吓。另一方面,也是为秋声所惊,心中感伤,同于“恨别鸟惊心”(春望)之“惊”。

3 疏灯,星星点点的灯火。孤帆宿,孤船停泊在岸边。

4 杨慎《丹铅录》: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

元朝范德机:善诗者,就景中写意。不善诗者,去意中寻景。如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拌鸣,”“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即景物之中,含蓄多少愁恨意,若说出,便短浅矣。

5 南菊, 四川相对长安来说,在南方,所以说菊花是南菊,同时,也是从陶渊明名句“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化出。

再逢:算上在云安的时间,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在外漂泊已经两年了,所以说“再逢”。这句可与“丛菊两开他日泪”(秋兴八首)参看。人,杜甫自指。

6 这里化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北书不至,指来自长安故旧的音信全无,这本是战乱造成的,作者却反说“雁无情”。这是一种委婉蕴藉的艺术表现手法。

7 步檐56:走廊,见顾注:古者,六尺曰步,今之廊檐,大率广六尺。

牛斗:牛郎星、北斗星。

8 银汉,指银河。凤城指长安。赵曰: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

其后,言京城曰凤城。仇注:自南而望北,故见银汉遥接于凤城。

56 步檐,一作步蟾。步蟾意同步月,指漫步月下,见于“思家步月清宵立”(恨别)。古代有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所以在诗歌中经常用蟾来代表月亮。

黄生:此与“玉露凋伤”不相上下。一二五六,工力悉敌。三四写景,虽逊彼之高壮;七八含情,此处却较深厚也。

仇注:此与云安、夔州诸诗相合。露下天高,即“玉露凋伤枫树林”也;独夜魂惊,即“听猿实下三声泪”也;孤帆宿,即“孤舟一系故园心”也;双杵鸣,即“白帝城高急暮砧”也;菊再逢,即“丛菊两开他日泪”也;雁无情,即“一声何处送书雁”也;看牛斗,即“每依北斗望京华”也。诗中词意,大概相同。

窃意此诗在先,故《秋兴》得以详叙耳。

吹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1,谁家巧作断肠声2。

风飘律吕相和切3,月傍关山几处明4。

胡骑中宵堪北走5,武陵一曲想南征6。

故园杨柳今摇落7,何得愁中曲尽生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注释】

1 这句是说:在秋天的月色下,山中清风徐徐,飘来了阵阵笛声。

2 断肠声,形容笛声优美,感人肺腑。可参见“横笛短箫悲远天”(城西陂泛舟)的注释。

3 本句承第二句而来,进一步发挥。

律吕,中国古代乐律学中,共有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称为六吕,合称律吕。这里律吕指音律。

和,和谐、符和音律,见《汉•历律志》:“律吕和矣”。另外,在我国古代音律术语中,变宫(降半音)也称为和,例如东汉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互降”。

根据七律的平仄要求,切在此应为仄音,所以念qiè。仇注:“切,谓其音凄切”。后人亦多用此说。我以为“切”是“契合”、“切合”的意思,在此即切合音律,这样才能“相和”、“相切”,故称“相和切”。

4 本句承首句的“秋山风月清”而来。月傍关山几处明,既是写实景,也是写音乐。傍:临近,傍依。仇注:乐府横吹曲有《关山月》,《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5 这句用典,见《晋书•刘隗传》:刘畴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垂泣而去。

堪,不堪、那堪,即无法承受音乐所带来的思乡之悲。

6 明朝颜廷榘:武陵曲,即《武溪深》。《古今注》:《武溪深》,乃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门生爱寄生,善吹笛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

7 故园,指长安。亦见于“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可参看。

仇注:《宋书》: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词。宋代程大昌所著《演繁露》:笛亦有《落梅》、《杨柳》二曲,今其词亡不可考矣。

摇落,指秋天树叶凋落。摇落是秋天的象征,杜甫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对此感触很深。杜诗中共咏及“摇落”11次,其中一首五言诗的诗名就叫“摇落”。

8 尾联中的杨柳,语意双关。故园杨柳指的是树木,所以在此天寒之时已经凋落;同时,也是指乐曲《杨柳》(见上注),所以才在笛声“愁中曲尽生”。

愁,也是形容笛声的音色,略同与首句的“断肠”。

秋兴八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杜甫有很强的悲情意识,所以“秋来兴甚长”(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吴论: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

《秋兴》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的一组七言律诗,集中体现了杜甫暮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能拆开,次序也不可颠倒。

王嗣奭:《秋兴》八章,以第一起兴,而后章俱发隐衷,或起下、或承上、或互发、或遥应,总是一篇文字。

萧注:《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

大抵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道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纳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走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

北京大学中文系冯钟芸: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3。

丛菊两开他日泪4,孤舟一系故园心5。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6。

【注释】

王嗣奭:首章发兴四句,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后四句、乃其悲秋心事。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而故园心乃画龙点睛处。

1 萧注:玉露,即白露。杜诗多用白露,这里不用,大概是因为白字属重唇开口呼,其音重浊,用在这里不合适,而玉字属牙音合口呼,共音轻徐,用作开篇第一字,读起来自有“其来于于”之妙57。

2 萧森:萧瑟阴森。巫山巫峡,见《水经注》卷34:江水历峡,东逞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山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享午夜分,不见曦月。

3 兼天,连天。顾注: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冯钟芸: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4 丛菊:丛生的菊花。这句已经成为杜诗的经典。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林黛玉说:“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 之句不成!”他日泪,是说泪流已不止一次。他日,在杜诗中共用过18 次,亦见于其他唐诗。在唐诗中,“他日”一般指过去,而不是将来。

5 朱注:公至夔已经二秋,时舣舟以俟出峡,故再见菊开,仍陨他日之泪,而孤舟乍系,辄动故园之心。

钱注:丛菊两开,即公《客舍》诗“南菊再逢人病卧”。孤舟一系,即公《九日》诗“系舟身万里”。

一系,语带双关,既是指系住孤舟,也是指心系故园。故园,指长安。

6 砧,捣衣石。古代丝织品需要经过捶捣以后才能制衣。顾注:曰催曰急,见末句所描写的情形,可以参看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歌)。

御寒者有备,客子无衣。可胜凄绝。

57 萧注所说的“其来于于”,见于清朝沈德潜所著《说诗晬语》卷上: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

(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1,每依北斗望京华2。

听猿实下三声泪3,奉使虚随八月槎4。

画省香炉违伏枕5,山楼粉堞隐悲笳6。

请看石上藤萝月7,已映洲前芦荻花8。

【注释】

1 孤城,即指夔府(夔州)。斜在此念其古音“霞”。

清朝徐而庵:前以暮字结,此以落日起。落日斜,装在孤城二字下,惨澹之极,又如亲见子美一身立于斜阳中也。

2 依北斗,根据北斗星的方向。京华:意为国都,指长安。钱注: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仇注:每依、言无夕不然。长安在夔州之北,故瞻依北斗而望之。

3 《水经注》卷3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应指长臂猿。现在三峡地区并无长臂猿,但是,1988 年在三峡地区发现了一件长臂猿下牙床化石。据检测,仅为270 年前。这说明几百年前,长臂猿在三峡还没有灭绝,而杜甫当时距今已有1200 多年了,当时长臂猿存在于三峡应该是无疑的。

实,在这里用来强调“下”字,其作用如同“幽栖真钓锦江鱼”里的“真”字。萧涤非先生认为:昔闻其语,今身经其事,故下一“实”字。恐非。一来杜甫到云安、夔州一带已经有两年了,不太可能现在才听到猿的叫声;二来,实字在这里修饰“下”,不是用来修饰猿啼的。

清人徐增注:本是听猿三声实下泪,拘于声律,故为实下三声泪(《而庵诗话》)。

4 萧注:槎,木筏。《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搓去来不失期,人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至天河。又《荆楚岁时记》:

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至天河。这句诗便是化用这两个故事的,而主意则在以张骞比严武,以至天河比还朝廷。杜甫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作严武的参谋,故得云“奉使”。《奉赠萧使君》诗:“昔在严公幕,俱为蜀使臣。”则已明言之。杜原拟随武还朝,《立秋雨院中有作》云:“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可证,但第二年四月,严武死在成都,还朝的打算落了空,所以说“虚随”。“八月槎”实即“博望槎”(张骞封博望侯),“八月”,只是字面的借用。

因为用“八月槎”,才能显出是秋天,同时也才能和上句“三声泪”作对。前人于此,多纠缠不清。

5 画省即尚书省,香炉为省中供具。《汉官仪》:尚书省中,皆以胡粉涂壁,青紫界之,画古贤人烈女。尚书郎更直,给女侍史二人,执香炉烧熏,从入护衣服。

杜甫这时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属尚书省,尽管从未到京报到,但仍有入“画省”的资格。

伏枕,生病卧床,语出《诗经•国风•泽陂》:“辗转伏枕”。违伏枕:因多病之故,不能还朝。杜甫后期多病,在诗中提高“伏枕”有12 次之多,在最后一首杜诗的诗题“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有“伏枕”二字。

6 山楼,即下一首的“楼坐翠微”。堞(音蝶),城上如齿状的短墙。邵注:城上女墙58,饰以垩土,故曰粉堞。

隐:隐隐、隐约。悲,形容笳的音色,类似的用法亦见于《吹笛》等诗。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在古代常被用作军乐。

这句诗是说兵戈未休,还京无期。可参看“万国城头吹画角”(岁晏行)。

7 钱注:细思“请看”二字,又更是不觉乍见,讶而叹之之词。作如是解,此二字唤起有力。“请看”二字紧映“每”字,无限凄断,见于言外,如云已又过缺一日矣,不知何日得见京华也。

藤萝,紫藤。藤萝月,照在紫藤上的月光。

8 洲,江水中间泥沙冲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芦荻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花也不一样。芦即芦苇,花为白色。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同本而异种,也生在水边,似芦苇,叶子长形,叶较芦宽,开紫花。有时荻花被俗称为芦荻花。

关于尾联的含义,众说纷纭。大概有两种解释。一是理解为月光刚刚照到石上的藤萝,现在又照在洲前的芦荻花,形容在不知不觉中伫立良久。但此说与日常经验不符。道理很简单,月光如水,铺天盖地,石上的藤萝和洲前的芦荻花充

其量只有几公里远,月光“关山同一照”(玩月呈汉中王),不可能需要分次才照上。

另外一种是《杜律演义》的注释:“适间方见日斜,即今请看石上之月,已映荻花,而光阴代禅,如此迅速,岂不尤可悲哉!”根据以上注释,这里的“月”,主要是和首句的“日”相对,言时间流逝之快,而不是意在石上的藤萝和洲前的芦荻花之间的所谓时间差。如果不是声律的束缚,这句应该是:请看、月、已映、石上藤萝,洲前芦荻花。不过,如此一来,“洲前芦荻花”好像就是用来凑字的。

58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儿墙”。《释名》:城上垣谓之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如女子之于大夫。

笔者个人还是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这两句的意思大约同于南北朝刘瑗的诗句 “月光移数尺,方知夜已深”(在县中庭看月)。与日常经验的差别恐怕只好用心理学中常说的心理量不同于物理量来解释。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1,日日江楼坐翠微2。

信宿渔人还泛泛3,清秋燕子故飞飞4。

匡衡抗疏功名薄5,刘向传经心事违6。

同学少年多不贱7,五陵衣马自轻肥8。

【注释】

1 郭的本义指外城,这里的山郭即山城,指夔州。

2 翠微,指山。《尔雅疏》:山气青缥色曰翠微,凡山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

仇注:秋高气清,故朝晖冷静。山绕楼前,故坐对翠微。

3 信宿:本意指再宿,即连住两夜。这里是说经常住宿的江上。泛泛,语出《诗经》:“泛泛扬舟”。本句中的“泛泛”和下句里的“飞飞”都是叠词单意。“泛泛”即泛(泛舟),“飞飞”即飞(飞翔)。

4 燕子是候鸟,清秋应已南去,这是还在,所以说是“故飞飞”。故,仍旧。

关于“还泛泛”和“故飞飞”的感情色彩,钱谦益有很好的理解:渔人延缘荻苇,携家啸歌,羁旅之客殆有弗如。还泛泛者,亦羡之之词也。《九辩》曰: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己则系舟伏枕,而燕乃下上辞归,飞翔促数,搅余心焉。曰故飞飞者,恼乱之词,亦触迁也。

5 匡衡,见《汉书•匡衡传》:元帝初,衡数上疏陈便宜,迂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6 刘向,见《汉书•刘向传》:宣帝令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

张远注:匡衡抗疏,刘向传经,上四字一读。功名薄,心事违,属公自慨。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知道,匡衡、刘向其实都已经得到不错的待遇。这里的“功名薄”和“心事违”是指杜甫自己,而不是诗句的形式主语“匡衡”和“刘向”。我国古代没有专门人研究语法,古文(尤其是宋朝以前)往往有不合语法之处。不过,作为诗歌,倒不必用一般的语法来要求。这两句可以这么理解,我(杜甫)像匡衡一样抗疏,却功名薄;像刘向一样具有讲论经书的水平,但却心事违。

7 同学少年,未必指少年时的同学,也许应该分开来看。同学,指当年一起游宦的人,例如高适后来就飞黄腾达。不过,杜甫写该诗时,高适已去世,本诗中具体指何人,现不得而知。少年,指朝廷新贵,即下一首诗中的“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仇引师氏曰:“肃宗中兴,所用皆后生晚进”。

8 这句可参看“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这里的“轻”,指轻裘。裘是毛向外的皮衣(在正式场合还需要在外面罩上外衣)59。只有由狐、貂、貉、(羊)羔裘制成的才可以称为“轻裘”,其中狐白裘为最上等。

萧注:末二句又由自身的贫贱想到同学们的富贵,意极不平,语却含蓄。汉时长安有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徒豪杰名家于诸陵,故五陵为豪侠听聚。《论语:雍也篇》:“赤之适于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衣马,即裘马,裘字阳平,上一字“陵”也是阳平,故易“裘”为“衣”。“自轻肥”,一“自”字,婉而多讽。《论语:公冶长篇》:“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丰马,衣轻裘,与朋义共,敝之而无憾。”诗亦翻用此语,“自”字便是“共”的反面。

李梦沙:四句合看,总见公“一肚皮不合时宜”处。言同学少年既作抗疏之匡衡,又非传经之刘向,志趣寄托,与公绝不相同,彼所谓宫贵赫奕,自鸣其不贱者,不过五陵衣马自轻肥而已。极意夷落语,却只如叹羡,乃见少陵立言酝藉之妙!(顾宸《杜诗注解》卷4 引)。

(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1。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2。

直北关山金鼓震3,征西车马羽书驰4。

鱼龙寂寞秋江冷5,故国平居有所思6。

【注释】

萧注:此首为八首之枢纽,前三首多就夔州言,此以下五首多就长安言。由第一首之“故国”,第二首之“京华”,第三首之“五陵”,杜甫已把读者一步步引向长安,故不觉突兀。

黄生: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八首之中,难为轩轻,长安一幸,乃文章之过渡。

浦注:故国思,缴本首之长安,应前首之望京,起后诸首之分写,通身锁钥。

59 《说文》:古者衣裘以毛为表。《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1 萧注:首二句虚虚喝起,笼罩全篇,下四句即“不胜悲”的事实。杜甫往往把千真万确的事,故意托之耳闻,语便摇曳多姿。如《即事》:“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又如《遣愤》:“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与此同一手法。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彼争此夺,或得或失,就象下棋一样,见得当时国事有同儿戏。百年,是虚数,犹人生不过百年之百年,杜甫自谓乎生经历。前人多谓自唐高祖开国至大历初为百年,不确。徐而庵云:“不曰国政,而曰世事者,盖微词也!”

2 第,古代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也通称上等房屋为第。邵注:王侯之家,委弃奔窜,第宅易为新主矣。文武之官,侥幸滥进,衣冠非复旧时矣。钱注:玄宗宠信蕃将,而肃宗信任中官,俾居朝右,是文武衣冠皆异于昔

时矣。

《唐书•马璘传》中的一段史实可证该诗:天宝中,贵戚勋家,已务奢靡,而垣屋犹存制变。然卫公李靖家庙,已为嬖臣杨氏马厩矣。及安史大乱之后:法度隳弛,内臣戎帅,竟务奢豪,亭馆第舍,力穷乃上,时谓木妖。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在《资治通鉴》卷219中说得更为清楚:是时府库无蓄积,朝廷专以官爵赏功,诸将出征,皆给空名告身,自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下至中郎、郎将,听临事注名。其后又听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异姓王者。

诸军但以职任相统摄,不复计官爵高下。及清渠之败,复以官爵收散卒。由是官爵轻而货重,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凡应募入军者,一切衣金紫,至有朝士僮仆衣金紫,称大官,而执贱役者,名器之滥,至是而极焉。

3 直北,正北。仇注:公诗“愁看北直是长安”,指夔州之北,此云“直北关山金鼓震”,指长安之北。

金鼓,并不是金色或金子做的鼓,而是金和鼓。古人打仗用的“金”,是一种打击乐,一般用来发布后退的命令,例如鸣金收兵。鼓,指战鼓,战鼓声则是进攻的信号。金鼓震,指擂鼓鸣金。古代兵家经典《军政》云: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4 羽书,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即杜甫诗“军急羽毛书”(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清朝陈廷敬注:广德元年,吐蕃入寇,陷长安,二年,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入寇。又吐蕃寇醴泉奉天,党项羌寇同州,浑、奴刺寇整厔。是时西北多事,故金鼓震而羽书驰。

5 前六句说长安,这一句诗意回到夔州。

关于鱼龙,古今注本一般都引用《水经注》的“鱼龙以秋日为夜。龙秋分而降,蛰寝于渊,故以秋为夜也”以对本句加以注释。但是,在岳麓书社以王先谦之《水经注》合校本为底本,于1991 年出版的《水经注》中,却无法找到这句话。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南宋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原文如下:

按郦道元《水经注》:鱼龙以秋日为夜。龙秋分而降,蛰寝于渊,故以秋为夜也。此二诗皆秋日,是以子美言“鱼龙回秋水”、“鱼龙寂寞秋江冷”也(转引自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以后各注家继续沿用这种引述。不过,这却不见于早于《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的《九家集注杜诗》。而且,该引述仅见于杜诗注本,至今笔者尚未在其他古文资料中见到。根据上文的“按”字,这是《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的编者自己引述的《水经注》内容,而不是出于其他名家。众所周知,《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是一本由当时的书商找人东拼西凑,很不严谨的一部书。书中有大量的伪王洙注和伪苏(东坡)注。而且,《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晚期,原书共四十卷,于北宋时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为后人割裂改编而成)。我们现在看不到的《水经注》散佚的资料,南宋时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编者同样也见不到,所以这种引述不太可能出于散佚的《水经注》部分。综合以上情况来看,最大的可能性是《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的编者根据杜甫“鱼龙寂寞秋江冷”、“水落鱼龙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万里鱼龙伏”(北风)和“鱼龙回夜水”(草阁)等诗,以及《易•系辞下》:“龙蛇之蜇,以存身也”而编造的。

此外,杜诗注本中常引用的另一处“鱼龙”出于《太平御览》卷65 所引用的《水经注》内容:有一水出县西山,人谓曰小陇山。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潭,出五色鱼,俗以为龙,而莫敢捕采,谓是水为鱼龙水。这与现本《水经注》卷17中渭水部分的描述与其略有区别,但总体意思是一致的:有一水出县西山,人谓曰小陇山。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

我们并不清楚以上的五色鱼是否就是杜诗中的“鱼龙60”,不过,这却说明古时 “鱼龙” 可能和“龙鱼”通用。

杜诗中共咏及鱼龙六次。除了上面引述的诗句外,还有“鱼龙开辟有”(天池),以及“鱼龙偃卧高”(渡江)。根据杜诗的记载,鱼龙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夜行性。这从“水落鱼龙夜”和“鱼龙回夜水”可以明显看出。

2 记载鱼龙的杜诗创作于华北、西南、湖南等多处不同地点,虽然未必都是实写,但也暗示着鱼龙分布广泛。

3 温度降低时,鱼龙活动迟缓,所以才有秋水冷时的“鱼龙寂寞”。

4 可以长时间栖息水底,所以称为“鱼龙伏”。但也可能上岸。这样才会“偃卧高61”。偃卧:躺卧、睡卧。

5 这种动物见于古代文献记载,所以杜甫写道“鱼龙开辟有”。

结合以上情况来看,鱼龙很可能是大鲵。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并不是鱼,但在民间被俗称为“娃娃鱼”。最长可超过一米,广布我国各地。大鲵一般生活在溪流中,大部份时间潜于水中,但要游出水面或爬上岸边在空气中呼吸。它的皮肤也协助呼吸,在溶氧条件好的水体中,大鲵可较长时间栖息水底。它们是夜行性动物,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会出来捕食昆虫、蠕虫等小动物。大鲵是冷血动物,当水温低于14℃时,它们摄食减少,行动迟钝,生长缓慢,当水温在10℃以下时开始冬眠,完全停止进食。大鲵在冬眠时往往爬上陆地。这就符合了以上一至四条的全部要求。此外,春天是鲵的产卵季节,在这个时候,雄鲵的体表会变得格外鲜艳,背部皮肤色彩斑斓。这又可能是《水经注》中所称的“五色”。

另外,在《山海经卷7•海外西经》中明确记载了龙鱼(即鱼龙)为鲵:“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一曰嘏(鲵)”。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的龙也往往为鲵的形状。例如陕西礼泉出土了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皿——蟠龙纹盘。盘的中心,盘卧着一条鲵头双角蛇身蟠龙:头型近似于大鲵的扁方形,又大又圆中间有两颗黑珠的大鲵眼睛。这些进一步确证了大鲵即为鱼龙的推断,而且也符合了以上第五条“鱼龙开辟有”的要求。

萧注:当此万方多难,却一筹莫展,只是每依北斗,日坐江楼,如蟠伏之鱼龙,岂不可悲?

60 唐代学者颜师古的对鱼龙还有一种解释:鱼龙者,为舍利(即猞猁)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入庭,炫耀日光(《汉书•西域传赞》注)。不过,一般认为这只是一种戏耍而已,与杜诗中的鱼龙相差甚远。

61 不过,杜诗注家往往并不认为“偃卧高”是在岸上,而是指在春天高涨的江水上面,鱼龙浮游。例如仇注:江涛涌,故鱼龙偃卧而高浮。

6 平居:平日所居。故国指长安,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

顾注:有所思,从寂寞来,故国平居之事,当秋江寂寞,而历历堪思也。秋江二字,点秋兴意。

王嗣奭:思故国平居,并思其致乱之由。易故园心为故国思者,见孤舟所系之心,为国非为家也。其意加切矣。

陈廷敬:故国平居有所思,犹云“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目前”。

(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1,承露金茎霄汉间2。

西望瑶池降王母3,东来紫气满函关4。

云移雉尾开宫扇5,日绕龙鳞识圣颜6。

一卧沧江惊岁晚7,几回青琐点朝班8。

【注释】

这首写宫阙朝仪之盛及杜甫自己当年入朝经过,是为“故国平居有所思”的内容之一。

1 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秦岭山峰之一,主峰海拔2604 米。风景秀丽。蓬莱宫,即大明宫,见《唐会要》卷30:龙朔二年,修旧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终南山如指掌。

2 霄汉,云霄和天河。萧注:承露,承露盘。金茎,铜柱。霄汉,言其高。汉武帝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唐时宫中并无承露盘,此特借汉事以为形容。

3 瑶池,传说中王母所居住的地方,在西,所以说西望。因为瑶池在很高的地方,所以这里用一“降”字。

4 老子自洛阳入函关,因此称为东来。函关,即函谷关。汉武帝时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关隘,位于今洛阳新安县东。《关令尹内传》:关令尹喜常登楼,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曰:“应有圣人经过”。果见老君乘青牛车来。

仇注:西眺瑶池,东瞰函关,极言气象之巍峨轩敞。

5 雉尾:雉尾扇。云移,形容“开宫扇”。明代赵大纲:雉扇数开,望之如云也。

《新唐书•仪卫志》:唐制有雉尾障扇。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

高宗时,有雉雊之样,服章多用翟羽,缉雉羽以为扇,以障翳风尘。

《唐会要》卷24: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备羽扇于殿两廂,上将出,扇合,坐定,乃去扇。

6 萧注:龙鳞,皇帝衣上所绣的龙纹。圣颜,天子之颜,指玄宗。唐时上朝甚早,故必待日出才能辩识皇帝的面容。

五六流水对。

7 一卧,暗含一病不起之意,言病之重。沧江,泛指江,因水面呈青苍色,所以称为沧江。这里指巫峡。惊岁晚,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时已深秋,二是自叹暮年。

叶嘉莹:则今日之一卧沧江,与昔时之几回青琐,遥遥相对,一气承转,劲健有利,固真有不胜今昔之慨者矣。

8 陈廷敬注:此诗前六句是明皇时事。一卧沧江,是代宗时事,青琐朝班,是肃宗时事。前言天宝之盛,陡然截住,陡接末联,他人为此,中间当有几许繁絮矣。卧沧江,病夔州。惊岁晚,感秋深。几回青琐,言立朝止几度也。此章用对

结,未两章亦然。

青琐:皇宫门窗上的青色连环花纹装饰,见《汉书注》:青琐,刻为连琐文,以青涂之。在杜诗里,青琐(或青琐门)一般指代他曾担任过左拾遗的门下省。

点:传点,即传呼点名。朝班:根据官职大小排列上朝班次。

这首诗的结构仍然是前六句回忆往昔,第七句又回到现实。末联的意思是,现在在巫峡卧病不起,岁入暮年,遥想当年也曾有一段时间在门下省传点朝班,参与政事。

(六)

瞿唐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1。

花萼夹城通御气2,芙蓉小苑入边愁3。

朱帘绣柱围黄鹤4,锦缆牙樯起白鸥5。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6。

【注释】

这首诗描写曲江,是“故园有所思”的第二部分。

1 瞿塘峡在夔州,是杜甫当时所在之地。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长安的第一胜地。风烟,犹风云,例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常暗含有战乱之意。钱注:万里风烟,即所谓“塞上风云接地阴”也。

素秋,即秋天,古代阴阳五行之中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

这两句的大意是,瞿塘峡和曲江相距万里,通过共同的秋日风云景色,在我的心里,他们已经连接在一起了。言下之意,身在瞿唐峡口,心思曲江头。

黄生:一二,分明言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是情也。

2 花萼:花萼楼。《旧唐书•让皇帝传》:玄宗于兴庆宫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夹城,从大明宫通往芙蓉园,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长安志》:开元二十年,筑夹城,入芙蓉园,自大明宫夹罗城复道,经通化门,以达南内兴庆宫,次经明春延喜门,至曲江芙蓉园,而外人不之知也。《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十年六月,遣范安及于长安广花萼楼,筑夹城,至芙蓉园。

御气:所谓天子之气。通御气,指玄宗从花萼楼夹城来至曲江之事。可参看“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乐游园歌)。

3 三四两句回忆当日曲江的盛况。

黄生:四句叙禄山陷长安事,浑雅之极。稍粗率,即为全诗之累。三四,首藏初时、后来四字。

钱注:禄山反报至,帝欲迁幸,登兴庆宫花萼楼,置酒,四顾悽怆,此所谓小苑入边愁也。

金圣叹: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字,出人意外。先生字法不尚纤巧,而耀人心目如此。

4 黄鹤,又名黄鹄,即天鹅。天鹅是白色的,之所以在古代被称为“黄鹤”,部分原因可能是天鹅嘴基为黄色,头和胸也呈柠檬黄色。

5 锦缆牙樯,可参看“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城西陂泛舟)。起,惊起。

颜廷榘《杜律意笺》:象牙作帆樯,此乐府之侈词;锦彩为舟缆,此甘宁之侈事,皆属借形语。

顾注:宫殿密而黄鹄之举若围,舟楫多而白鸥之游忽起,此皆实景。旧云柱帷绣作黄鹄文者,非。

6 萧注:末二句承上陡转,但语极吞吐,意在言外,须细心寻玩。歌舞地,即指曲江,杜甫《乐游园歌》云:“曲江翠幙排银膀,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亦可证。回首可怜,是说回想当初的繁华,不能不使人可怜现在的荒凉落寞。回首二字缴前,可怜二字却没有着落,因为作者并未说出,黄生谓此句为“歇后句”,很对。末句放开,由曲江一地说到整个秦中,由当代说到自古,意在借古讽令,激励执政者的自强,并警戒统治者的荒淫佚乐。以“自古帝王州”这般形胜之地,一朝比为戎马交驰之场,岂止令人可怜?简直叫人愧煞!

(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1,武帝旌旗在眼中2。

织女机丝虚月夜3,石鲸鳞甲动秋风4。

波漂菰米沈云黑5,露冷莲房坠粉红6。

关塞极天唯鸟道7,江湖满地一渔翁8。

【注释】

这首诗回忆长安昆明池,是有所思内容的第三部分。这首诗是用丽句写荒凉的典型。

1 昆明池在长安西南二十里处,方圆四十里,建于汉武帝时期,所以说是“汉时功”。《汉书•武帝纪》:发谪吏,穿昆明池。

2 武帝,指汉武帝,承上句“汉时功”而来。据汉朝刘歆所著《西京杂记》记载:昆明池中,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上建戈矛,四角垂幡旄葆麾盖,照灼涯涘。

旌旗,这里指战船上的旗帜。据记载,唐朝时昆明池也有战船,所以说汉武帝战船上的旌旗仿佛还在眼前。

3 曹毗《志怪》:昆明池作二石人,东西相望,象牵牛织女。

4 《西京杂记》:昆明池刻玉石为鲸鱼,每至雷雨,常鸣吼,髻尾皆动。

萧注:夜月虽明,却不织布,故曰“虚夜月”。虚夜月,状织女之闲静,动秋风,状石鲸之生动。杜甫往往把死的东西说得活灵活现。

叶嘉莹:然而杜甫此二句,则不仅写其对昆明池畔之织女像、石鲸的一份怀念而已,其所要写的乃是藉织女、石鲸所表现出的一种“机丝虚月夜”与“鳞甲动秋风”的空幻苍茫飘摇动荡的意象。

5 菰(音孤),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池沼中,地下茎白色,地上茎直立,开紫红色小花。嫩茎的基部经某种菌寄生后,膨大,它就是我们平时食用的茭白。菰米煮熟可作饭,古人当作五饭之一。《本草图经》:菰,即茭白,其台中有黑者,谓之茭郁,后结实,雕菰米也。

赵次公:沉云黑,言菰米之多,一望黯黯如云之黑也。蔡邕《月令章句》:阴者,密云也,沉者,云之重也。

6 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红色的莲花秋时凋落。邵注:莲初结子,花蒂褪落,故坠粉红。

上句“云”字和下句“粉”字都是名词,均作为比喻。粉为“红粉”之粉。

仇注:织女二句,记池景之壮丽;波漂二句,想池景之苍凉。

7 萧注:这首诗的结构和“蓬莱宫阙”一首最相似,因为都是前六句说长安说过去:末二句才回到夔州回到现在的,都应在第六句分截。前人狃于律诗以四句为一解的说法,便多误解。关塞,即第一首的塞上。极天,言其高。杜《天池》诗:“天池马不到,岚壁鸟才通。”即所谓鸟道。极言其险。夔州四面皆山,故曰惟鸟道。一“惟”字,便将上文所说的旌旗、织女、石鲸、菰米、莲房等等一扫而空,见得那些东西只存在于个人想象之中,而眼前所见,则只有“峻极于天”的鸟道高山,岂不大可悲痛!但如果没有前六句的煊赫,也就难以衬出末二句的凄凉。《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以为此诗前六句便是水,后两句便是舟。

8 渔翁,杜甫自谓。

浦注:江湖满地,犹云漂流处处也。夜月秋风,波漂露冷,就所值之时,染所思之色,盖此章秋意,即借彼处映出,故结到夔府,不复带秋也。

清代沈德潜:身阻鸟道,迹比渔翁,见还京无期也。

(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1,紫阁峰阴入渼陂2。

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3。

佳人拾翠春相问4,仙侣同舟晚更移5。

彩笔昔游干气象6,白头吟望苦低垂7。

【注释】

1 萧注:这首写渼陂旧游之乐,是为所思之四。前三首所思蓬莱、曲江、昆明,皆属朝廷之事,此则个人游赏,故放在最后作收场。

昆吾、御宿,地名。《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杜诗释地》:昆吾,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御宿,指御宿川,在陕西西安市南。

逶迤:曲折蜿蜒。王嗣奭:而渼陂在鄠,昆吾御宿皆在上林苑中。曰逶迤,则延袤广矣。

2 峰阴,犹峰影。《陕西通志》卷9 引《雍胜略》:紫阁峰在圭峰东,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

陂(音悲),池塘。渼陂,即渼陂湖。由终南山谷中的水,和胡公泉之水汇集而成的一个湖泊,周回十四里。关于其名称的“渼”字,有两种说法。《十道志》: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而朱鹤龄注:渼陂,因水味美,故配水以为名。《长安志》:渼陂,在鄠(音户)县西五里。

《杜律演义》:公自长安游渼陂,必道经昆吾御宿,及至,则见紫阁峰阴,入于渼陂,所谓“半陂以南纯浸山”者是也。

3 碧梧,指郁郁葱葱的梧桐。

顾宸:今观诗意,本谓香稻乃鹦鹉啄馀之粒,碧悟则凤凰栖老之枝,盖举鹦鹉凤凰以形容二物之美,非实事也。重在稻与梧,不重在鹦鹉凤凰。若云鹦鹉啄徐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实有鹦鹉凤凰矣。

王力:一经倒装,就觉得特别新颖,不落平凡。“鹦鹉粒”和“凤凰枝”,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在这里,杜甫把把最重要的字眼置于句首,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这种艺术手法亦见于其他杜诗,例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桅子);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抽来”(放船);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重过何氏五首之四);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舟中);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旅夜书怀)等等。

4 拾翠,指捡拾翠羽。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翠羽可以用来作为装饰,进一步情况见《诸将五首•其四》的注释。

问,指问遗,即互赠礼物。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问遗,谓饷馈之也。

遗,去声。

5 仙侣同舟,或指杜甫曾与岑参兄弟同游渼陂。语出《后汉书:郭太(泰)传》:

太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仇注:春相问,彼此问遗也。晚更移,移掉忘归也。

6 彩笔, 即“雕章五色笔”(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五色笔”的典故见南北朝时钟嵘《诗品》卷中:(江)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成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钱注:公诗(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云:“气冲屋象表,词感帝王尊。”(按指献赋事)所谓“彩笔昔游干气象”也。

浦注:公诗云:词感帝王尊,又云:赋诗分气象,兼此两方。按此二句与《莫相疑行》之“往时文彩动人主,今日饥寒趋路旁”同意,钱解最得要领。

7 萧注:上六皆言长安,末二句收归自身作结,并总结八首。望字遥应第二首的望京华。干,冲犯。“吟望”是仰首。“低垂”是俯首,“苦低垂”是苦苦的只管低垂着,一味的低垂着,与“苦辞酒味薄”、“苦道来不易”、“苦忆荆州辞司马”诸苦字同意。

后人对《秋兴》八首多有赞誉:

张綖:《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着痛决,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摹其盛,而所感自寓於中。徐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与夫外夷乱华,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卓哉一家之言,夐然百世之上,此杜子所以为诗人之宗仰也。

明代郝敬:《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王元美谓其藻绣太过,肌肤太肥,造语牵率而情不接,结响奏合而意未调,如此诸篇,往往有之。由其材大而气厚,格高而声弘,如万石之钟,不能为喁喁细向,河流万里,那得不千里一曲?子美之于诗,兼综条贯,非单丝独竹,一戛一击,可以论宫商者也。八首,声韵雉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是真足虎视词坛,独步一世。

清朝陈廷敬:《秋兴八首》,命意练句之妙,自不必言、即以章法论:分之如骇鸡之犀,四面皆见;合之如常山之阵,首尾互应。前人皆云李如《史记》,杜如《汉书》,予独谓不然,杜合子长、孟坚为一手者也。

但是,也有不同意见:

胡适:《秋兴八首》,传诵后世,其实都是一些难懂的诗谜。这种是全无文学的价值,只是一些失败的诗玩意儿而已。(《白话文学史》)

郑宾于:雕炼过度,不是好诗。(《中国文学流变史》)

陆侃如、冯沅君:杜甫这类诗句“直堕魔道”,“简直不通”(《中国诗史》)

还有第三种意见。清朝屈复在《唐诗成法》中指出:此诗诸家称说,大相悬绝。有谓妙绝古今者,有谓全无好处者。愚谓若首首分论,不惟唐一代不为绝传,即在本集中亦非至极;若八首作一首读,其变幻纵横,沉郁顿挫,一气贯注,章法、句法,妙不可言。

我的看法是,虽然《秋兴八首》可以当作一首诗来看,但其中的水平还是略有区别的。笔者浅见,以为在这八首之中相对而言,首三最佳,后二次之,末三又次。后面几首的确有雕琢过分的问题。

咏怀古迹五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咏怀:歌咏己怀。

关于“咏怀”和“怀古”、“咏古”的差异,今人施蛰存先生指出: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但历史事实或历史遗迹如果在诗中不占主要位置,只是用作比喻,那就是咏怀诗了(《唐诗百话》)。

王嗣奭:五首各一古迹,首章前六句,先发己怀,亦五章之总冒。其古迹,则庾信宅也。宅在荆州,公未到荆,而将有江陵之行,流寓等于庾信,故咏怀而先及之。然五诗皆借古迹以见己怀,非专咏古迹也。

(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1,漂泊西南天地间2。

三峡楼台淹日月3,五溪衣服共云山4。

羯胡事主终无赖5,词客哀时且未还6。

庾信平生最萧瑟7,暮年诗赋动江关8。

【注释】

1 支离,犹流离。这种用法也见于其他唐诗,例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支离笑此身”。

东北,指四川的东北,即从安史乱后到来成都之前,杜甫逃难并辗转的历程。

风尘际,指当时在战乱之中。

2 漂泊西南,不仅指漂泊到了四川,同时也是指在蜀的种种漂泊,比如滞留梓州(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移居夔州等等。

天地间,其意境可参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63(旅夜书怀)。杜甫很善于通过这种以空阔显孤微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诗)的意境。

3 王嗣奭:楼台,指西阁言。但是萧涤非先生认为,按杜诗:“殊俗状巢居,层台俯风渚。”(雨三首),又“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赠李十五丈别),又《夔州歌》云:“闾阎缭绕接山巅,复道重楼锦绣悬。”,则此处楼台当泛指当地

居民,不能作为一般的楼台来理解。

4 《水经注》卷37: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

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

《后汉书•南蛮传》:武陵五溪蛮,好五彩衣服。

仇注:淹日月,久留也。共云山,杂处也。

5 羯(音杰),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匈奴的一个分支。羯胡:这里指安禄山。

事主:奉事朝廷。

6 这句既是杜甫自谓,也写庾信。仇注:五六,宾主双关,盖禄山叛唐,犹侯

景叛梁,公思故国,犹信《哀江南》。

7 最萧瑟,不仅是庾信,也是描写杜甫自己。杜甫后来也曾以庾信自比,例如“哀伤同庾信”(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8 萧注:上二句明自咏,暗咏庾信;末二句明咏庾信,暗自咏。庾信字子山,初仕梁,侯景作乱,信奔江陵,梁元帝即位江陵,遣信聘于西魏,适值西魏攻梁,陷江陵,信遂长留北朝,达二十七年之久,所以说他“平生最萧瑟”。因“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周书》本传并全载其文。所以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晚年在蜀,情况也差不多,他曾对一位幕名来访的客人说:“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动江关,犹惊海内。

《周书•庾信传》:信在周,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其辞曰:“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又《伤心赋》:“对玉关而羁旋,坐长河而暮年。”

63 关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Monika Motsch)教授认为:无助的漂泊、孤寂清冷、美景联想、凄怆绝望和高傲自负,这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深刻的自我注释,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不难理解(《管锥篇》与杜甫新解,马树德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1,风流儒雅亦吾师2。

怅望千秋一洒泪3,萧条异代不同时4。

江山故宅空文藻5,云雨荒台岂梦思6。

最是楚宫俱泯灭7,舟人指点到今疑8。

【注释】

1 摇落,形容秋季树木凋零的景象,语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的弟子。

除了本诗,杜甫在其他诗中还咏及“摇落”达十次之多,例如:“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等。

2 风流儒雅,是庾信在《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殷仲文的成语。

邵注:风流,言其标格。儒雅,言其文学。宋玉以屈原为师,杜公又以宋玉为师,故曰亦吾师。

3 怅:惆怅。千秋:杜甫当时与宋玉相差已经上千年。

4 二句流水对。“异代”在此与“不同时”为同一个意思。

北京大学倪其心: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5 文藻:文章,文采。

萧注:归州、荆州都有宋玉宅,此指归州宅。归州在三峡内,故曰江山故宅。

其宅虽存,其人已殁,惟留文藻,故曰空文藻。

6 云雨荒台,见宋玉的《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顾宸:岂字妙,何曾实有是梦,文人之寓言耳。

沈德潜: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

7 泯灭,消失,语出《三国志•钟会传》:生民之命,几于泯灭。

8 仇注:俱泯灭,与故宅俱亡矣。萧涤飞先生指出:按仇说非是。俱泯灭,专对楚宫言,犹云全都毁灭,故当地舟人,指指点点,不知究在何处:反形宋玉故宅,乃如“灵光”之岿然独存。抑楚宫,即所以扬故宅,扬故宅,亦即所以扬宋玉。与李自“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同意。最是二字,以楚宫为比,极力赞扬宋玉。

(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1,生长明妃尚有村2。

一去紫台连朔漠3,独留青冢向黄昏4。

画图省识春风面5,环佩空归月夜魂6。

千载琵琶作胡语7,分明怨恨曲中论8。

【注释】

1 荆门:山名,今在湖北宜都。杜甫写这首诗时尚在夔州,与昭君村远隔数百里,不可能看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全凭其惊人的想象力。

本句中的“赴”字一直为人所称赏,颇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味道。

2 王昭君名嫱,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即明君。昭君村,在荆州府,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清朝吴瞻泰: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敏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3 紫台,指天子所居之处。李善《汉书注》:紫台,即紫宫也。邵注:汉宫名。

一去:一去不返。去,离去。“一去紫台”实为“紫台一去”。 朔,北方。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在此指匈奴。

4 青冢,即王昭君墓,今在呼和浩特市城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清朝宋荦《蹈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滕(同黛)色,故云青冢。

朱瀚: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北京师范学院廖仲安: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5 《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64。

省识:觉识或认识。

6 环佩,指代王昭君。空归月夜,是说王昭君无法再回故乡,只有死后在月夜里魂归故里。萧注:二句是说假使当初元帝能发现画图之非真,解识春风真面,又何至有青冢独留、环珮空归之恨呢?春风面,言其美。环珮,妇女所珮的饰物。

7 作胡语,即作胡音、胡乐。

8 朱瀚:言托身绝域而作胡语,含许多悲愤。曲中诉论,正指昭君怨诗,不作后人词曲。

汉蔡邕《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恩之歌。

杜甫在此追忆明妃,是否自己也有生不逢时,“昭君偏遇毛延寿”(明代唐寅语)的感觉呢?

(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1,崩年亦在永安宫2。

翠华想像空山里3,玉殿虚无野寺中4。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5。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6。

【注释】

1 蜀主:指刘备。蜀主窥吴:刘备为关羽报仇,攻打吴国。幸:指皇帝到某处。

2 崩:皇帝死去,亦称驾崩。这里指刘备死于永安宫(位于今重庆奉节),见

《华阳国志》,先主战败,委舟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为永安。明年正月,召丞相亮于成都。四月,殂于永安宫。

3 翠华:皇家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而成的旗帜。据记载,一般在皇帝的卤簿(仪仗队)之中有翠华旗二个。

4 玉殿,即上句的永安宫。原注:殿今在卧龙寺,庙在宫东。

三承首句;四承二句,反复吟咏。这两句是说,可以想象,当年刘备伐吴,山中旌旗招展;现如今,玉殿已不复存在,原址之上,已成寺庙。

5 水鹤,即鹤。巢水鹤,指鹤在此作巢。鹤是湿地环境的鸟类,并不生活在树林中,也不在树上筑巢,况且鹤的后趾很短小,位置又较高,并不适于在树上栖息。不过,古人认为鹤活到一千岁就可以在树上生活65,还经常把松树和鹤联系在一起,画成松鹤延年。

伏腊: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这里指逢年过节。

顾注:巢水鹤,见庙之久。走村翁,见祭之勤。

6 朱瀚:先主崩于白帝城,其立庙宜也。武侯祠自在沔阳,而此处亦为立祠,实以君臣一体之故,陪享正合典礼。

一体君臣之说,见于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

(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1。

三分割据纡筹策2,万古云霄一羽毛3。

伯仲之间见伊吕4,指挥若定失萧曹5。

运移汉祚难恢复6,志决身歼军务劳7。

【注释】

1 宗臣:为后人宗仰的重臣,这里指诸葛亮,语出《汉书》卷39:唯(萧)

何、(曹)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傅经顺: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这里所咏之处不同于七律《蜀相》中的成都武侯祠,而应该是位于夔州西郊的武侯庙。

2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曾提到:今天下三分。

纡(音于):屈曲,弯绕。纡筹策:用尽计谋,苦心谋划。

3 宋朝俞浙:一羽毛,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无与为匹也。

4 伯仲,兄弟之间的老大和老二。伯仲之间,意思是不相上下,语出魏文帝《典论》: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65 晋代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卷3: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於木,其未千载者,终不集於树上也。

伊尹是商代开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当年就有人称诸葛亮为伊吕,见彭羕《狱中与诸葛亮书》:足下乃当世伊吕66。(《三国志•蜀书•彭羕传》)。

5 这两句意为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他的镇定从容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相形见拙。“指挥若定”一词今已成为成语。

6 运,所谓天运。移,改变。祚(音作),指封建王朝的国统。诸葛亮一向“汉贼不两立”,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多次伐魏。这句是说,天运已经改变,所以汉室终究难以恢复。

7 志决:意志坚决。身歼:身故。上句先写“运移”,这句再写“志决”,这样的顺序安排是有道理的,杜甫是在强调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与杜甫“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精神是一致的。

“志决身歼军务劳”义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末两句也可与“出身未捷身先死”(蜀相)参看。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1,天涯霜雪霁寒宵2。

五更鼓角声悲壮3,三峡星河影动摇4。

野哭千家闻战伐5,夷歌数处起渔樵6。

卧龙跃马终黄土7,人事音书漫寂寥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冬,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杜甫当时住在夔州西阁。

【注释】

本诗八句全对。

1 岁暮点明季节为冬季;阴阳,犹日月、光阴,古诗《折杨柳》有“阴阳催我去”。催字形象地说明冬天日短(所以称为短景),使人感到光阴逼人,亦见“寒天催日短”(公安县怀古)。

2 天涯:杜诗中的天涯、天边, 往往指当时认为离长安极远之地,这里指夔州。

霁(音继):雨过天晴,此处指霜雪停歇。

66 尽管彭羕如此评价诸葛亮,但还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了。

3 鼓:战鼓;角:号角。

唐朝杜佑《通典》卷149:行军在外,日出日入,挝鼓千搥。三百三十三搥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声为一叠。角音止,鼓音动。如此三角三鼓,而昏明毕之。

4 首二切夜,三四切阁,景为阁中所见。星河:银河。影动摇:星光在水中摇曳。宋人杜修可在《西清诗话》中认为这里暗用了一个典故。见《汉书》卷32: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

吴见思:三四顶寒宵句。天霁则鼓角益响;而又在五更之时,故声悲壮。

天霁则星辰益朗,而又映三峡之水,故影动摇也。

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5 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恸哭或号啕大哭,语出《孔子家语》67:“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孔子之所以不喜欢野哭,可能是因为野哭为过度哀伤,不合中庸之道,也不合于周礼。

6 夷歌,语出左思《蜀都赋》:陪以白狼,夷歌成章。顾名思义,夷歌即夷人之歌。夷人指古代中国东部地区各部族之人,后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所以一般认为夷歌是少数民族的歌。

不过,我以为,更为准确地讲法或许是,夷歌是起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曲或曲调(因为汉族人也唱夷歌),在这里或许指竹枝调(也称为“竹枝词”)。

竹枝调是流传于巴渝(今四川东部)地区一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古老民歌,竹枝68“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马稚青),后来也在全国广为传唱。

刘禹锡在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任夔州刺史任内写了多首《竹枝词》在《旧唐书•刘禹锡传》中就被称为“夷歌”:武陵谷洞间夷歌,率多(刘)禹锡之辞也。

起渔樵:歌声起于渔樵之人。

7 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终黄土:指均已死亡,归于黄土。二人在夔州都有祠庙。

8 人事:人间世事。萧注:人事音书,应分别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那么 “朝廷记忆疏”,便是人事方面的寂寥;“亲朋无一字”,便是音书方面的寂寥。

从朝廷到朋友,似乎所有的人都把我忘记了,岂不叫人伤心?漫,是随它去。语似颓唐,其实异常愤激。

67 《孔子家语》传统上被认为是后人制作的伪书。当代一些学者根据新出土的文献资料,认为《孔子家语》“确系孟子以前遗物”(庞朴)。

68 后来到了中晚唐,唱“竹枝”还成为一种风尚,见孟东野《教坊歌儿》:“能嘶竹技词,供养绳床禅。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孟东野诗引自《唐诗百话》)。

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1,冬至阳生春又来2。

刺绣五纹添弱线3,吹葭六琯动浮灰4。

岸容待腊将舒柳5,山意冲寒欲放梅6。

云物不殊乡国异7,教儿且覆掌中杯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小至:冬至后(或说为前)一日。

【注释】

1 人事:人间世事。日相催:可与上一首的“阴阳催短景”参看。此句之意略同于“干戈衰谢两相催”(九日五首•其一)。杜甫此时前后诗中多次用到“催”字,我们可以感到杜甫暮年那种悲切而又无奈的感觉。

2 阳生,见《易•复卦》:一阳下生,于时为冬至节。“冬至阳生”也就是说冬至阳气初动。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

这两句诗现在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形容冬去春来。

3 五纹:青、黄、赤、白、黑五色线。添弱线,据《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4 葭通笳,胡笳。琯通管,古乐器。

吹葭见于《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 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这是指古人的一种占测气候的活动,就是烧苇膜成灰,置于十二律管(诗句中“六琯”仅指数阳的六个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当某一节侯到来时,某律管中的葭灰就飞出来,表示该节侯已到。冬至时,相应的黄钟(律管之一)

管内的葭灰就飞动。这种说法可能只是一种传说,未必有多少科学根据。

这两句的大意是:女工刺绣五彩,又添了一根线的功夫;根据吹奏的玉管里葭灰变化,可知节令。

5 待腊,等待腊月(农历十二月)。舒,舒展。“待腊将舒柳”可与“腊近已含春”(不离西阁二首•其一)参看。

6 放,绽放。关于山意冲寒,《全杜诗新释》注释说:山上春气冲破寒意。

7 云物:景物,见于《梁书˙萧子恪传》: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

殊,区别。乡国异,异域他乡,在此指夔州。这句是说,这里的景色与故乡相同。

8 覆杯,覆杯于地而不饮。杜甫身体不好,不宜饮酒,而且受到佛教的影响,曾有意戒酒。

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位

中丞问俗画熊频1,爱弟传书彩鹢新2。

迁转五州防御使3,起居八座太夫人4。

楚宫腊送荆门水5,白帝云偷碧海春6。

报与惠连诗不惜7,知吾斑鬓总如银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4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奉,敬辞。蜀州:地名。《杜诗释地》:唐代蜀州辖境主要包括今四川崇州、大邑、新津、都江堰等县市。

柏二,柏中丞的弟弟,排行为二,称其排行,而不直呼其名,是一种亲切而又客气的称呼。

别驾,柏二的官职。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在唐朝时,每州别驾一人,上州:从四品下;中州:正五品下;下州:从五品上。

中丞,指柏茂琳,时任夔州都督,兼有御史中丞的头衔。唐朝时外任的节度使和都督时常常被称为其兼任或原任的御史中丞(简称“中丞”)69。都督是唐朝战区和边要之地的军事方面总管。柏茂琳对杜甫多有资助,曾将城西瀼河畔的四十亩柑桔林划给杜甫,还委托他代管东屯稻田百亩。

江陵,又名荆州城。今湖北省荆州市。

起居,问候起居,即问候、问安之意。

卫尚书太夫人,卫尚书的母亲。卫尚书指荆南节度使韦伯玉,《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元年五月,加荆南节度使韦伯玉检校工部尚书。《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六》记载:韦伯玉“大历初,以母忧当代”。估计这时卫母已病重。

因示:因此,请转示。就是请柏二带本诗给杜位看看。

从弟,堂弟。行军司马位,杜位,时在江陵任行军司马一职。有关情况见《寄杜位》注释。

69 例如,杜甫诗题中曾称严武为“严中丞”。另外在《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之中,郭英乂也被称为“郭中丞”,而不是节度使或太仆卿。

【注释】

1 问俗:了解民俗、民情。画熊,指代出巡之车,见《后汉书•舆服制》:三公列候车,依鹿较,伏熊轼。颜师古:伏熊轼者,车前横轼为伏熊之形也(《汉书》卷60注)。

2 爱弟,指柏二。鹢(音益),古籍中指一种像鹭鹚的水鸟,能高飞。后多用来指头上画有鹢鸟的船。如司马相如《子虚赋》:“浮文鹢,扬旌栧”。赵曰:船首画鹢,以惊水怪。

这两句是说,柏中丞经常出巡,了解民情,无法离开,所以由他的弟弟柏二乘船带信去江陵。

3 迁转,转任。当时柏中丞转任五州防御使。五州指当时的夔、峡、忠、归、万州。

4 三四流水对。起居:问安。

东汉至唐代一般以尚书令,仆射、六曹(部)尚书为八座。唐太宗登基前任尚书令,即位后,实际上不设尚书令一职,左、右仆射即是尚书省的长官。所以这时八座指六部尚书和左、右仆射。在此,八座指韦伯玉,因韦伯玉有检校工部尚书70一衔。

5 荆门,指江陵。

6 白帝,白帝城,在夔州。关于这两句,清朝毛奇龄注:楚宫白帝以蜀地,荆门碧海以江陵言。江汉本通海也,兼借指卫太夫人仙居之意。言楚宫腊月,冻释流讯,快看舟下荆门;白帝云晴,水天一色,早觉春生碧海。即所谓腊近已含春意。(《西河合集》)

这两句的大意是,腊月里,我们在蜀州这里欢送柏二乘船冬下,在江陵那里已有春意,我们这里也有所感觉。

另外,此时卫母身体不好,“碧海春”在此也有暗祝她健康回春,永享长寿之意。

7 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族弟。在这里指代杜位。《南史•谢方明传》: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

诗不惜,可能也暗含有“思(念)不息”的意思。

8 总,全。这两句的大意是,请转告杜位,我一向很想念他,愿意为他写诗,曾经鬓发苍苍的我现在已经满头白发了。

70 检校工部尚书是虚衔,并不是真的担任工部尚书。杜甫的头衔前也有“检校”二字。

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骞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二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王监兵马使,其人不详。此前杜甫已有诗《王兵马使二角鹰》71,看来这位王兵马使颇为好鹰。

罗,本义为捕鸟的网,罗者即捕鸟的人。骞(音迁),意为高飞。《广雅》:骞,飞也。避暖,指鹰喜欢寒冷的气候,春天一到,就要飞离这里避热。

劲翮,指白黑二鹰。劲,强劲有力;翮(音河),本义:羽毛中间的硬管。

泛指鸟的翅膀,如:振翮高飞。劲翮在此指代白黑二鹰。

思秋,即上文的“避暖”。

眇,通“渺”。高远。眇不可见,指白黑二鹰飞走后,再也无法见到。

在中晚唐以后的咏物诗中,讲究诗中不包含题目中的字,称为“避题字”。但在杜甫时并非如此。

(一)

雪飞玉立尽清秋, 不惜奇毛恣远游1。

在野只教心力破2,于人何事网罗求3。

一生自猎知无敌4,百中争能耻下鞲5。

鹏碍九天须却避6,兔藏三穴莫深忧7。

【注释】

仇注:雪玉,比鹰色之白。奇毛,指毛骨之异。清秋远游,所谓劲翮思秋。

心力难破,而网罗难求,所谓罗取未得也。知无敌,自信其能。耻下鞲,不受人役。

1 尽清秋,尽兴于清秋。恣:恣意,纵情,无拘束。

2 在野,指鹰。教,让(人)。心力破,用尽心力而无法获得。

3 浦注:何事,如何从事也,犹言何法,非何须、何必之谓。

4 鹰往往用来帮人打猎,但这里是野鹰,所以说是自猎。自猎,语出庾信诗:

“野鹰能自猎,江鸥解独鱼”(入道士馆诗•其九)。

71 杜甫对鹰很有感情,有数首诗咏鹰。宋人黄彻:杜集及马与鹰甚多,亦屡用属对,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枥;嫉恶刚肠,尤思排击(《溪诗话》卷二)。

《杜诗镜铨》:公好以骅骝雕鹗况人,又集中题鹰马二项诗极夥,想俱爱其神骏故耶!

5 百中,意犹百发百中。鞲(音沟),架鹰所用的臂套。耻下鞲,耻于为人所役使。

6 碍,遮蔽,例如“桤林碍日吟风叶”(堂成),也见于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四角碍白日”等唐诗。

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处,在这里指天空,也形容极高。

鹏碍九天,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句是说,在九天翱翔,遮天蔽日的大鹏见到白鹰也必须躲避。

7 兔藏三穴,典出成语狡兔三窟,见《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莫深忧,指白鹰无需担忧狡兔三窟,照样可以予以擒获。一说指白鹰对狡兔不屑一顾。

(二)

黑鹰不省人间有1,度海疑从北极来。

正翮抟风超紫塞2,立冬幾夜宿阳台3。

虞罗自觉虚施巧4,春雁同归必见猜。

万里寒空只一日, 金眸玉爪不凡材5。

【注释】

仇注:正翮,言直北正飞。幾夜,言暂时停宿。虞罗自觉,言其机警。春雁同归,言皆北向。虚施巧,取之未得也。必见猜,恐其抟击也。万里一日,见飞腾之迅。金眸玉爪。谓形质之奇。首句明提其黑,末句反衬其黑。

1 省(音醒),在这里的意思同“知”。首联写黑鹰珍奇。

2 抟(音团):聚集,集中。见《庄子•逍遥游》:抟扶摇羊角而上。

超,超越,飞越。紫塞:即雁门关,古人认为雁门关处群山高险,雁到此无法飞越。

3 幾,在通用的简化字中写作“几”。不过,古时幾和几还是有些区别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幾除了可以作为数词表示个数以外,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接近、达到”,这样就可以和上句的“抟”字对仗。这是一种借对。

阳台,即楚王阳台,语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4 虞,即虞人,春秋战国时称掌管山泽的官。虞罗,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的网罗,泛指猎者设置的网罗。

5 金眸玉爪,形容黑鹰的“不凡材”,见于《西京杂记》:茂陵少年李亨,以鹰鹞逐稚兔,鹰则有青翅黄眸,青冥金距。

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1,忽忆两京全盛时2。

盘出高门行白玉3,菜传纤手送青丝4。

巫峡寒江那对眼5,杜陵远客不胜悲6。

此身未知归定处7,呼儿觅纸一题诗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注释】

1 唐朝《四时宝鉴》:唐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黄生注:生菜,韭也。

2 两京:指唐朝的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全盛时,指唐玄宗早期的开元年间72(公元713 年-741 年),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局面,达到了唐朝繁荣的顶峰。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杜甫在别的诗中也写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忆昔)。

3 高门:显贵之家,与杜甫所说的“(朝扣)富儿门” 和“朱门酒肉臭”的“朱门”是一类的。这句顺说就是,高门出盘似行白玉。意思是,在高门大院里,一个个白玉似的餐盘被传送出来。

4 这句顺说应为,纤手传菜如送青丝。青丝,应该指首句中的“细生菜”,即韭菜。

5 寒江,因为刚刚立春,江面仍寒,亦见“禹凿寒江正稳流”(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现在的“对眼”一词指合乎自己的眼光,在这里可能主要是“面对”的意思。仇注:那对眼,那堪对眼。

6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甫曾在那里居住,并自称“杜陵野老”。杜陵远客。杜甫自谓。

72 唐玄宗后来改元“天宝”。“安史之乱”就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

7 未知归定处,指到处漂泊,无所归宿。

8 杜甫有作诗遣兴的习惯,曾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可惜)。但是也经常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

江草日日唤愁生1,巫峡泠泠非世情2。

盘涡鹭浴底心性3,独树花发自分明4。

十年戎马暗万国5,异域宾客老孤城6。

渭水秦山得见否7,人今罢病虎纵横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原注:强戏为吴体。

吴体,即拗体,杜甫拗体七律共有38 首之多,但这首的平仄,几乎全部都是拗的,所以杜甫单独标出。

【注释】

1 江上春草日生,光阴如射,引起愁绪,故称“唤愁”。生,一字双关,既指江草生长,也指愁绪发生。

2 冷冷(音灵),水声,写巫峡萧森之气。非世情,不近人情。

3 盘涡,水旋流形成的深涡。盘涡可能即漩涡。明代杨慎:盘,蜀音读作旋。

鹭:一种水鸟,属于鹳形目。鹭科鸟类的体形呈纺锤形,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具有的喙长、颈长、腿长特点。盘涡鹭浴:鹭在旋涡之中戏水。

底:在此读“底”为高低之“低”。底是唐朝的口语,意为何、啥,例如“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寄邛州崔录事)。亦见于其他唐诗,例如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73》:“有底忙时不肯来?”

萧注:底心性即啥意思。

73白二十二舍人即白居易。

4 分明,犹鲜明。

自分明,则与人无关,不可解愁。杜甫非常善于用“自”字,例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蜀相),以及“天边风俗自相亲”(冬至)等。

元末明初时的赵汸指出:天地间景物,非有所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景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嫌,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故公诗多用一“自”字,如“寒城菊自花”、“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之类甚多(杜律赵注)。

5 十年戎马:自安史之乱至此约十年,戎马指战乱。万国,指天下。“暗”在此处是动词,意思是使(万国)暗。

6 异域:异乡。宾客:杜甫自谓。老,衰老。孤城:这里指夔州,可与下一首的“细雨何孤白帝城”参看。

7 渭水秦山,指长安。杜甫一直想重回长安:“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8 罢,在此音义皆同“疲”。人罢病,不仅指杜甫个人年衰多病,更主要的是说民力已竭。虎纵横:杜甫经常用豺虎来比喻军阀、苛吏;纵横,犹横行霸道。

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必愆佳期,走笔戏简江阁要宾许马迎1,午时起坐自天明21。

浮云不负青春色3,细雨何孤白帝城4。

身过花间沾湿好, 醉于马上往来轻5。

虚疑皓首冲泥怯6,实少银鞍傍险行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唐朝有大理评事一职,从八品下。邵注:崔评事,公之表弟。

许相迎不到,意思是他答应来接杜甫,但是没有来。老夫,杜甫自指。愆(音千):错过。走笔:挥笔疾书,这里指没有多花心思,很快写成。所以成为“戏简”。简:书信,这首诗是写给崔评事的。

【注释】

1 江阁,邵注:公寓所。要,同“邀”。许马迎:答应派马来迎接。

2 这句话是说,自天明起坐至午时。午时,指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之间。

3 青春:指春天,青在此指春之青绿色。

4 白帝城,坐落在白帝山上,距奉节城约四公里。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筑城自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飞升,公孙述借此称白帝,改称名为白帝城。

“浮云不负”、“细雨何孤”是描写当天有阴云细雨。这是拟人的写法,也是戏言。言下之意,崔评事“负”、“孤”了杜甫。

5 句五是写等候时的情景,句六是想象崔评事骑马相迎,共饮一醉以后的情景。

最后骑在马上,感觉“往来轻”,暗指现在在泥泞中举步艰难。

沾湿好,也是戏言。

6 虚疑,言崔评事误以为杜甫不来了。皓首,白首,杜甫自指。冲(音chòng):对着,面对。

7 银鞍:银饰的马鞍,代指骏马。傍:陪随。这句是对于首句的“许马迎”而言,指崔评事并未骑马来迎。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江浦雷声喧昨夜1,春城雨色动微寒2。

黄鹂并坐交愁湿3,白鹭群飞太剧干4。

晚节渐于诗律细5,谁家数去酒杯宽6。

惟君最爱清狂客7,百遍相看意未阑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唐朝时,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十九是路的排行。

【注释】

1 江浦,江滨,这里指夔江岸边。

2 此处的春城指春天的夔州。现在“春城”往往指昆明,因为那里四季如春。

但是在唐朝时,春城并没有固定的用法。比如,在唐诗“春城无处不飞花”里,春城指长安。动,引发。

3 并坐,相挨着坐,并排坐。交,意犹同、共同。

4 太剧干,一作“大剧干”,一般认为指羽毛很难干。但是,如果按此理解,太剧干不免和上句的“交愁湿”有合掌之嫌。

“剧干”在此可能意为剧烈。本句或许是说,白鹭群飞,动静很大,可能类似于“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春水)。

5 晚节,犹晚年。杜甫曾言:“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又说“诗律细”,似乎有矛盾之处。对此,仇注:律细,言用心精密。漫与,言出手纯熟。熟从精处得来,两意未尝不合。

6 数去,数次去。酒杯宽,指酒多或者酒容易喝到。

7 清狂,放逸不羁。清狂客,杜甫自指。邵注:清狂客三字,旷怀豪兴,兼而有之,公之自命甚高。

8 阑,尽。这句是说,即使我去府上饮酒、访问上百遍,您仍是意犹未尽地欢迎我,而不会感到意兴索然。

昼梦

二月饶睡昏昏然1,不独夜短昼分眠2。

桃花气暖眼自醉3,春渚日落梦相牵4。

故乡门巷荆棘底5,中原君臣豺虎边6。

安得务农息战斗7,普天无吏横索钱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注释】

1 饶,多。饶睡,指多睡、久睡、贪睡。

2 不独:不仅。“不独夜短”是说,白天“饶睡”,并不只是因为黑夜短暂,没有睡够。昼分:正午。昼分眠,中午即开始睡觉。

我们现在白天睡觉只是个人习惯的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古代儒者来说,白日睡觉是很不应该的,在《论语•公冶长》里,孔子骂人“朽木不可雕也”,就是因为他的学生宰予白天睡大觉。而杜甫不仅在此写“昼分眠”,而且前有七律《恨别》一首,也提及白日眠。下四句给出了“饶睡”的一些原因。但究其根本,恐怕只能用杜甫自己的诗句“世情只益睡”(雨村)来解释。

3 眼自醉,形容仿佛陶醉于桃花,发困而睁不开眼。

4 渚,江河水中的小块陆地。日落梦相牵,意为到了日落时分还在作梦,也就是说睡到傍晚。

5 豺虎,比喻乱兵、苛吏。杜甫现存诗中共咏及豺虎13 次,七律《返照》也有“不可久留豺虎乱”句。

6 关于五六句,以前有人认为是写“昼梦”里所梦到的内容。萧注:不必拘说是梦境。史言安史乱后,洛阳数百里内化为丘墟,故曰荆棘底。吐蕃入侵,藩镇跋扈,宦官弄权,皆所谓豺虎。

7 安得,怎么才能,亦见“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南宋孙季昭:杜诗结语,每用“安得”二字,皆切望之词,

8 普天,普天之下。横,蛮横。索钱,即要钱,唐人口语,亦见杜甫《遣遇》“索钱多门户”。

暮春

卧病拥塞在峡中1,潇湘洞庭虚映空2。

楚天不断四时雨3,巫峡常吹万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4,城边野池莲欲红5。

暮春鸳鹭立洲渚6,挟子翻飞还一丛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暮春,即晚春。一般在农历三月。

【注释】

1 拥塞:阻塞、阻隔。王嗣奭:公本欲初春下峡,病至暮春,则舟不可行矣,故有慨于卧病拥塞也。

2 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映空,水色映衬天空。这句可参看“虚无只少对潇湘”(即事)。

仇注:拥塞,则潇湘不可到,而虚此映空水色矣。

3 楚,指夔州,古时为楚地。

4 草阁,指杜甫在夔州的住处西阁。柳新暗,指柳叶已深绿。

5 柳新暗、莲欲红,都是写春末夏初的景色。

6 洲渚,江河水中的小块陆地。

7 翻,转,反转。翻飞,并不是一个方向地飞,而是飞来飞去。丛,丛聚,一群。这句是说,鸳鹭带着幼鸟,一起飞来飞去。

本句可以和“黄莺过水翻回去”(即事)参看。

七律一般一、四联叙事或抒情,二、三联写景。杜甫在本诗中除第一联外,其它全部写景,尤其是用腹、尾两联来写景,前所未有。这在七律章法方面,是一种创新尝试。

即事

暮春三月巫峡长1,皛皛行云浮日光2。

雷声忽送千峰雨, 花气浑如百和香3。

黄莺过水翻回去4,燕子衔泥湿不妨5。

飞阁卷帘图画里, 虚无只少对潇湘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即事,犹即景。本诗相当于《暮春》的姊妹篇。

【注释】

1 暮春三月:暮春即(农历)三月。巫峡长,亦见于古时当地渔者歌谣:“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襟”。

2 皛(音皎),皎洁。行云,漂浮的云。浮日光,日光在云上反射出的光。

3 浑如:酷似、非常像。百和香,省称“百和”。古人在室中燃香,取其芳香除秽。为使香味浓郁经久,又选择多种香料加以配制,因称为百和香。据汉班固《汉武帝内传》:至七月七日,乃修除宫掖之内,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帐。

百和香多见于古诗中,如南朝梁何逊《咏七夕》:“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和香。”

4 翻:转,反转。这句是说,黄莺掠过水面,又飞了回去。黄莺,即黄鹂。

5 燕子衔泥,筑巢用。在诗歌中,见于《古诗十九首》:“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6 仇注:飞阁,即西阁。虚无,空旷貌。

潇湘,指洞庭湖。这两句是说,卷起西阁的窗帘,眼前风景如画。只不过,面前的茫茫之水并不是我想要到的潇湘。

黄生:起句稍拗,中二联又失粘,对法更不衫不履,然写景之妙,固不可废。

赤甲

卜居赤甲迁居新1,两见巫山楚水春2。

炙背可以献天子, 美芹由来知野人3。

荆州郑薛寄书近, 蜀客郗岑非我邻4。

笑接郎中评事饮5,病从深酌道吾真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赤甲,即赤甲山,在夔门之北。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

【注释】

1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楚辞》中有题目为《卜居》的诗文。杜甫此前在成都也有七律《卜居》一首。

2 楚,指夔州。夔州古时为楚地。楚水,指夔州一带的三峡。仇注:公初迁赤甲,而云两见春色者,自去春至夔,已经两春也。

3 三四句合用了一个典故74,见《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乱麻为絮的衣服),仅以过冬。暨春冬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朐室,绵纩(新丝棉)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炙背,即“负日之暄”,指太阳晒得后背暖洋洋的。由来,理解为“从来”或“来历”都可以。

知野人,即野人知,这是诗中常用的倒装,例如“择木知幽鸟”(中宵)的意思即“幽鸟知择木”或“择木幽鸟知”。野人,古时一般指农民。

4 郗(音希),用于姓。鹤注:郑是江陵郑少尹审,薛是石首薛明府琚,岑是岑嘉州参,郗是梓州郗使君昂。评事必崔十三评事,公在夔州多有诗与之。

5 顾注:郎中,应是吴郎。

6 从,任由。真,这是杜甫性格的一个特点。他自己曾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暇日小园散病)。

这两句是说,含笑迎接吴郎中和崔评事来我这儿饮酒,暂且不管多病之身, 74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用过这个典故: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这篇文章载于《文选》,而杜甫“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或许他是首先在《文选》中了解到这个典故的。关于这个典故,杜甫在别处也用过:“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槐叶冷淘)。

纵情饮酒,一叙真情。

仇注:郑薛在荆,寄诗颇近。郗岑在蜀,渐与之远。惟接郎中评事,喜得酌酒而道真情。

江雨有怀郑典设

春雨暗暗塞峡中1,早晚来自楚王宫2。

乱波纷披已打岸3,弱云狼藉不禁风4。

宠光蕙叶与多碧5,点注桃花舒小红6。

谷口子真正忆汝7,岸高瀼滑限西东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太子东宫有典设四人。郑典设应为其中之一,其人不详。

【注释】

1 暗暗,形容春雨迷蒙。塞:充满。

2 这句所说的春雨来自楚王宫,用“云雨”典故,见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3 纷披,杂乱而散散落落,出自庾信《枯树赋》: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4 弱不禁风,现已成为成语。狼藉,零乱的样子。

5 宠光,恩宠之光,谓光临、光顾。与,给予。蕙,即蕙兰(见下图),一种兰属植物,花红色,边缘有黄带,唇瓣白色而具红点,可供观赏。

6 舒,舒展。边连宝:多碧之色,若雨宠光惠叶而与之者;小红之颜,若雨点注桃花而舒之者。

7 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子真,指汉代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76: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因为同姓的缘故,这里用“谷口子真”来指代郑典设。

8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原注:江水横通山谷处,方人谓之瀼(音嚷)。仇注:公自赤甲,迁居瀼席,则郑必居于瀼东矣。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令弟尚为苍水使1,名家莫出杜陵人2。

比来相国兼安蜀3,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4,拖玉腰金报主身5。

莫度清秋吟蟋蟀6,早闻黄阁画麒麟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季夏,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韶,杜甫乡弟的名字,全名应为杜韶。

张远注:乡弟,故乡同姓之弟。朱注:唐杜鸿渐,以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镇蜀。

大历二年六月,自蜀还朝。当是其时作。

黄门从叔,指杜鸿渐。黄门为其官职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的简称,从叔即堂叔。

朝谒,入朝觐见皇帝。

【注释】

1 令弟,一般为对他人弟弟的尊称,在杜诗中也用来称呼自己的远方兄弟,例如“令弟草中来”(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即指杜甫的从弟杜亚。这里指杜韶。

苍水使是传说中仙人苍水的使者,在此处指代杜韶担任的“开江使”,语出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登衡岳,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

原注:“韶比兼开江使,通成都外江下峡舟船。”比兼,近来兼任。

2 莫出,意为莫不出,一说意为莫出其右,亦通。杜陵,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甫曾在76 亦载于皇甫谧《高士传》。

那里居住,并自称“杜陵野老”。这里的杜陵人有杜家之人的含义在里面。

3 比来,近来。相国,指杜鸿渐,时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全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时同宰相一职。兼安蜀,当时杜鸿渐兼任剑南节度使。

4 论兵地,指上句的“秦”(即长安),意谓将在长安讨论对蜀用兵。杜鸿渐在蜀时,有崔旰之乱和吐蕃侵扰。

仇注:韶出峡后,从荆州陆道归,故曰“舍舟策马”。

5 拖玉腰金,形容杜鸿渐的官服服饰,语出潘岳《西征赋》:“托鸣玉以出禁门”,以及岑文本《三元颂》“腰金鸣玉,执贽奉璋”(见于《全唐文》卷150)。

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腰金,古代朝官的腰带,按品级镶以不同的金饰,品级高者以纯金制成。后因以泛指身居显要。金,也可能指金印或金鱼袋。

6 吟蟋蟀,出自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蟋蟀俟秋吟”。在这里指荒度时日,听蟋蟀吟唱。

7 黄阁,众说纷纭,一说即指黄门侍郎,一说唐时门下省也称黄阁。画麒麟,即画像于麒麟阁。汉宣帝时将有功之臣的画像藏于麒麟阁。

滟滪

滟滪既没孤根深1,西来水多愁太阴2。

江天漠漠鸟双去3,风雨时时龙一吟4。

舟人渔子歌回首5,估客胡商泪满襟6。

寄语舟航恶年少, 休翻盐井掷黄金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诗成后取首二字为题,并非专咏滟滪。

【注释】

1 滟滪,即滟滪堆,原在瞿塘峡口,为一40米高的巨石。1959 年,为通航安全,将其炸毁。

滟滪既没,言水位极高。江水暴涨,滟滪堆几乎全被淹没。有人根据“既没孤根”,认为仅仅淹没了滟滪堆的根部,恐非。据史料记载,滟滪堆在夏天时通常都要被淹没一半。这里写水势极大,应该意指全部淹没。

2 太阴,一般指月亮。不过,朱瀚注:水,即太阴也。公诗“黑如太阴雷雨垂”,亦言气象愁惨耳。

3 江天,江面上的广阔空际。漠漠,迷蒙的样子。“漠漠”二字在唐朝以前并不引人注目,后来因为王维的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而名声大噪。

4 龙吟,形容风雨之巨声。

5 舟人,即渔子。仇注:江天风雨,即太阴愁惨之象。回首,见险而止也。

6 五六句中自对。估通“贾”,指商贾。胡商,来自西北异域的商人。唐朝时贸易繁荣,大批商人汇聚三峡,其中胡商也很多。

7 朱注:翻盐井以逐厚利,必有沉溺之患,故公以戒之。

根据朱注,翻盐井指代在险峻的水势中行船以获得丰厚的船资。掷黄金,指沉溺之患。

盐井,为汲取含盐质的地下水来制食盐而挖的井。杜甫在生活中非常注意对各处的观察。对盐井较为熟悉。有专咏盐井诗,其他诗中亦有两处提及。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七月一日,为古时立秋的日期。终明府,一位姓终的县令,其人不详。明府是古时对县令的尊称,但是根据杜甫原注(见句八),他当时只是代理而已。水楼,水边或水上的楼台。

(一)

高栋曾轩已自凉1,秋风此日洒衣裳2。

翛然欲下阴山雪3,不去非无汉署香4。

绝壁过云开锦绣5,疏松夹水奏笙簧6。

看君宜著王乔履7,真赐还疑出尚方8。

【注释】

1 古时“曾”同“层”。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语出宋玉《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曾轩,亦见“许坐曾轩数散愁”(简吴朗司法)。

2 此日(农历七月一日)立秋,所以说“秋风此日”。

3 翛(音箫)。翛然,一般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语自《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但在这里是用来形容清凉。

阴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山顶海拔2000—2400 米。这里借用“阴山雪”来形容水楼的凉爽。

4 汉署香,见于《应酬汉宫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这里所谓的 “鸡舌香”就是丁香。见《梦溪笔谈》卷26:《齐民要术》云:“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是也。《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

一般认为,这句是说,我不愿离去,并非因为这里没有汉署香。这样一来,就好像是说,如果这里有了汉署香,我就愿意离去。该解恐怕不通。总之,此句费解。好在“不去”的真正原因见于下面的五六句。

5 开锦绣,即锦绣展开,形容绝壁过云。

6 疏松夹水,山泉在稀疏的松树间流过。奏笙簧,形容水声悦耳。

7 王乔履,典出《后汉书•方术列传》: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

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

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侯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音xì,鞋)焉。乃诏尚方珍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8 原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故有此句。

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秦置,属少府。汉末分中、左、右三尚方。唐称“尚署”。泛称为宫廷制办和掌管饮食器物的官署、部门。

这两句中的“王乔履”语意双关。一方面,指终明府在水楼这样的人间仙境中,也应穿上王乔履,享受飘飘欲仙的生活。另一方面,王乔是县令,但终明府此时还只是代理。这里是说,终明府已经有了担任县令的水平,穿上王乔履就好像是真正为尚方所赐。

《杜诗新补注》:真赐句为倒装句,实应当:还疑出尚方真赐。

(二)

宓子弹琴邑宰日1,终军弃繻英妙时2。

承家节操尚不泯3,为政风流今在兹4。

可怜宾客尽倾盖5,何处老翁来赋诗6。

楚江巫峡半云雨7,清簟疏帘看弈棋8。

【注释】

八句皆对。

1 宓子弹琴,见于《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杜甫在山东时曾“晚登单父台”(昔游),在别的诗中,也提到过宓子贱,如 “堂横单父琴”(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关于宓子贱弹琴,身不下堂而治单父的说法,典型地、集中地反映包括杜甫在内的古人的政治浪漫主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下,我国古代文人的最大悲剧的就是往往把艺术才能和/或(自我标榜的)所谓高尚道德水平等同于从政能力,自恋式地无限夸大其政治才能,常常孤芳自赏,牢骚满腹。其通病就是“心卑卿相,志小万乘,即授之政,昏乱不治”(汉朝桓宽《盐铁论》)。杜甫所谓“仗义执言”的上疏救房琯之举,只不过是刚刚上任左拾遗半个来月时的鲁莽昏招77。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倒也是事实。

2 繻(音需):汉代作通行证用的帛,上写字,分两半,过关时验合以为凭信。

终军弃繻,典出《汉书•终军传》:终军年十八,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史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英妙时,美好的少壮时期。

3 本句从上句而来,因终明府与终军同姓,所以这里说“承家节操”,意为承接终军的节操。

4 本句从首句而来,为政风流,即指传说中宓子贱弹琴而治单父的所谓“风流”。

今在兹:今在此。

5 可怜,杜诗中的可怜经常作可爱解。这里也许意为可羡。这种用法亦见“可怜忠与孝,双美画骐驎”(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

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语出《孔子家语》:孔子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

6 老翁,杜甫自谓。

7 楚江,指夔江。夔州古时属楚地。

这里用“云雨”典故。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77 陈贻焮:这场政治风波就发生在五月十六杜甫拜左拾遗以后,六月一日以前这半个月内(《杜甫评传》322页)。老杜胸怀大志,刚走上政治舞台即因疏救房琯摔了个大跟头,使他从此一蹶不振,再也爬不起来。房琯的为人、为政、用兵,纰漏并不少,老杜对他的看法也不尽客观(《杜甫评传》1086页)。

8 七八句中自对。簟(音垫),竹席。疏帘,编制的较为稀疏的帘子,亦见“疏帘巧入坐人衣”(见萤火)。

最后四句所写的内容,即上文的所谓“风流”。

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衣1。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2。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3。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4。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萤火,萤火虫。黄生:此借萤火以纪侯耳,非专咏萤火也。

【注释】

1 疏帘,编制的较为稀疏的帘子。关于“坐人衣”,有两种看法。仇注认为意

思是萤火虫“坐”在人的衣服上,并举出“黄鹂并坐交愁湿”(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为证;浦注认为这是指“坐人”之衣。两说都有道理。总之,这里的意思是,萤火虫落在人的衣服上。

2 乱,扰乱。檐,房檐。星宿稀,稀疏的星光。

王嗣奭:坐,如黄莺并坐之坐;琴书添冷,夜凉故也;星宿同希,高飞故也。

3 弄:耍弄,炫耀。辉辉:形容忽明忽暗的光,例如“辉辉星近楼”(不寐)。

邵注:却绕,见聚散不长;偶经,见明灭不定。照入井中,一萤两影,若添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

顾宸:萤尾耀光,迭开迭舍,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

莫砺锋:“弄辉辉”为唐代口语。而且此诗似乎是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如第三句中“屋里”二字,本来也可用“堂上”、“室内”等,但“屋里”更近口语。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竟能纯用口语写成,这是杜甫的独擅之技。

4 沧江,泛指江,因水面呈青苍色,所以称为沧江。来岁如今,明年的此时。

“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

本诗前六句都在写萤火虫,这里突然说到“发愁”,还叹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乡,从今天的角度看,显得有些突兀。况且这里的萤火虫看起来生动活泼,不像晚秋时的样子,也无法作春生秋死之叹。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萤发端,正诗之兴也”。但未能说明为什么借“萤”发兴。

其实,这里的重点是悲秋。秋天是萤火虫成虫最多的时期。古人认为,秋天是随萤火虫出现而开始的。这从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夏夜登南楼)可以明显看出。所以,杜甫见到萤火虫,感到秋天又来了,从而感慨光阴易逝。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青帘白舫益州来1,巫峡秋涛天地回2。

石出倒听枫叶下, 橹摇背指菊花开3。

贪趋相府今晨发, 恐失佳期后命催4。

南极一星朝北斗5,五云多处是三台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原注:相公朝谒,今赴后期也。

八:李的排行。关于排行的进一步信息,可参看《赠田九判官梁丘》的题解部分。秘书:官名,为秘书郎的简称。顾注:唐制,秘书郎从六品。

杜相公,指杜鸿渐。相公,指宰相。杜鸿渐时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全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时同宰相一职。

黄鹤注:大历二年六月,剑南节度使杜鸿渐入朝,辟李秘书入幕,杜盖先行,李追赴之也,当时其年九月作。

【注释】

1 舫(音纺),泛指小船。《尔雅》:舫,舟也。

青帘白舫,意为装有黑色帘子的白色小船。作为四字连用的固定用法,未见于唐朝或唐朝以前的资料,但见于宋朝的《倦游录》。在《倦游录》中,青帘白舫被用来描写官船。益州,今成都。这句写官船从成都来夔州接李秘书。

2 仇注:其波涛激荡,视若天地回旋。

3 清朝毛奇龄:石崖横出,则落叶之声在上,故曰倒听;飞橹迅行,则菊岸之移忽后,故曰背指。

本诗题为《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说明杜甫写着首诗时,李秘书还没有走。所以这两句所描写的都是想象中的路途景象,其手法同于《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之中的“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4 五六句所描写的即是题解中黄鹤所注“杜盖先行,李追赴之也”。有人认为这两句讽刺李秘书趋炎附势。我以为未必。杜甫另有一首五言《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从诗中来看,杜甫和李秘书的交情还是不错的。

5 南极一星,即南极星。北斗,喻长安,杜甫有诗句“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关于本句含义,见下注。

6 七八句中自对。五云,这里指京城瑞气。语出《西京杂记》中汉朝董仲舒云:

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

毛奇龄:“《汉•天文志》:南极星,在益州分野78,角参之傍,而三台三公,又在北斗傍。时杜相还朝,李从益州而来赴京,故言南极而向北者,以三公在北斗傍也。”三台在这里喻指杜鸿渐。五云多处是三台,即三台在五云多处。

所谓“南极星,在益州分野”就是说天上的南极星相应于益州。三台,谓上台、中台、下台, 共六星,即除北极星以外的北斗六星。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三台星相应于人间的三公。唐朝时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地位崇高,但无实权。

简吴郎司法

有客乘舸自忠州1,遣骑安置瀼西头2。

古堂本买藉疏豁3,借汝迁居停宴游4。

云石荧荧高叶曙5,风江飒飒乱帆秋6。

却为姻娅过逢地7,许坐曾轩数散愁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杜甫当时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他的一个亲戚吴南卿(即吴郎)住。

朱注:州府各有司法参军事。

【注释】

1 舸(音葛),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

2 这句写杜甫派人骑马把吴郎安置在瀼西草堂。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原注:江水横通山谷处,方人谓之瀼(音嚷)。

78 毛注中所说的分野,是指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在中国的地界也有相应的“星野”。称为“分野”,即《史记•天官书》所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瀼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

3 古堂,指瀼西草堂。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4 这句是说,我搬家离开,把瀼西草堂借给你,我也就停止在那里的宴饮游乐。

5 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6 顾注:云石之间,光彩闪动,以高叶当曙也。风江之上,气象肃森,以乱帆逢秋也。

这两句都是描写“古堂”的外景。

7 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语出《诗经•节南山》:“琐琐姻娅”。过逢,犹过从。

这句是说,瀼西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

8 古时“曾”同“层”。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数,数次。顾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1,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2,只缘恐惧转须亲3。

即防远客虽多事, 使插疏篱却甚真4。

已诉征求贫到骨5,正思戎马泪沾巾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此前杜甫曾写前一首给“吴郎”,所以这首诗被称为“又呈”。

【注释】

1 扑枣,打枣。任:放任。这句是写杜甫住在那里时的情景,亦见于“枣熟从人打”(秋野)。

2 宁有此:怎会如此。“此”在这里指扑枣一事。

3 只缘恐惧:指扑枣的妇人。转,反而。转须亲:(我们)更应该表示亲切。

4 萧注:远客,远方作客的人,指吴郎。(杜甫也常自称远客。)这两句是说,妇人一见你插篱马上就提防或疑心你拒绝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一住下便插上篱笆,却也很象是真的拒绝她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大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为了顾全吴郎的面子,使他容易接受意见,不正面戳穿吴郎的意图,却反而说妇人多心,这话是说的十分委婉,也是煞费苦心的。

5 征求,征收。该句可参看“哀哀寡妇诛求尽”(白帝)。或许本诗中的妇人,正是七律《白帝》诗中的寡妇。

6 戎马,指战乱。巾,手巾。这两句进一步开导吴郎,意思是说,西邻寡妇告诉我,她已被搜刮得干干净净,一贫如洗。我想到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不禁眼泪流出,沾湿手巾。

九日五首,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1,抱病起登江上台2。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3。

殊方日落玄猿哭4,旧国霜前白雁来5。

弟妹萧条各何往, 干戈衰谢两相催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可参见《九日蓝田崔氏庄》注解。

杜甫作《九日》五首,现存四首,本诗是第一首,其他三首为五言。

【注释】

此诗八句全对

1 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即九月九日。酌:斟酒,倒酒。

2 本句可参看“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3 本联竹叶对菊花,被称为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因为“竹叶”在此指酒79,而不是真的竹叶,但菊花却是实景。

79 竹叶洒,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的配制酒,为当代竹叶青酒的前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大约早在杜甫写作本诗的200 年前,庾信曾在《春日离合二首•其二》诗中写道:“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

萧注:时因病戒酒,故曰无分。分字读去声。无心赏菊,又古人九日登高饮菊花酒,今既不能饮,故曰不须开。诗人常有这种使性子的话,杜甫特别多。

4 殊方,即异乡,这里指夔州。玄猿,黑色的猿,应为长臂猿。哭,指猿啼如哭。

5 旧国:故国、故乡。白雁,可能指雪雁。据文献记载,雪雁在我国为偶见冬候鸟,2000年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重新发现。

顾注:殊方猿哭,益增独处之悲;故国雁来,适动雁行之念。

6 干戈,指战乱,当时有吐蕃相侵。衰谢:衰老。催:催人老。

顾注:干戈既侵,衰谢又迫,恐两相催逼,终无聚首时也,结意十分惨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迴2。

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尽长江滚滚来4。

万里悲秋常作客5,百年多病独登台6。

艰难苦恨繁霜鬓7,潦倒新停浊酒杯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有人认为本诗是前诗《九日》五首中所散佚的那一首。

【注释】

这是杜甫最负盛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

胡应麟:古今七言律第一80。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瓦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诗薮》内编卷5)。

1 猿,应为长臂猿。古有“猿啼三声泪沾襟”的说法。啸,在此指动物拉长声叫。

80 哪首七律为唐人第一,这是明朝的一段“公案”,即当时一个争论的热点问题。胡应麟的看法为很多人所接受。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本诗不够“第一”。对于本诗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于最后两句,认为结尾不够有力。对于哪一首七律水平最高,见仁见智,说法自然不同。不过,如果以读者喜爱程度来评论七律,排首位的恐怕还要算李商隐的《锦瑟》。

2 渚:水中小洲,为江河中间的小块陆地。

迴同回。萧注:巫峡多猿,鸣声甚哀。风急二字紧要,猿哀、鸟迴、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皆从此生出。迴,回旋。

本联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均自然成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3 落木,指落叶。

4 三四为千古名句。陶道恕: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5 万里,指离故乡(长安或洛阳)极远之处,意同杜诗中常见的“天边”、“ 天涯”等词。这里指夔州。

6 百年:人的一生、终生,这里指晚年。

宋人罗大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卷11)。

7 繁:多。霜鬓:白发。

8 新停:最近刚停。浊酒:未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末二句句中自对:“艰难”对“苦恨”,“ 潦倒”对“新停”。

唐代古音与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有所不同。杯在古时与开、来等押韵,在王力《诗词格律》中统属“十灰”部。据研究,杯的古音可能类似与现在的“白”音。

胡应麟: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覃山人隐居

南极老人自有星1,北山移文谁勒铭2。

征君已去独松菊, 哀壑无光留户庭3。

予见乱离不得已4,子知出处必须经5。

高车驷马带倾覆6,怅望秋天虚翠屏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覃念“秦”。山人,山里的隐士。

【注释】

1 老人自有星,即南极星。杜诗“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泊松滋江亭)可证。赵次公:老人星,一名南极,在井柳之间,乃南方之星。山人隐居此地,可当此星。

2 北山移文,南朝时孔稚珪所著。“移”是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通告、布告。北山,即钟山,在建康城(今南京市,南朝京都)北,故名北山。《北山移文》揭露和讽刺那些伪装隐居以求利禄的文人。五臣注《文选》吕向说:其先,周彦伦(周颙)隐于北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81,欲却过北山。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

勒铭,在在金属或石头上镌刻铭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这里铭刻《北山移文》,不许隐居后出仕的覃山人再回来?

3 征君,古时对隐士地称谓,这里指覃山人。哀壑,壑中的风声仿佛带哀音。

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覃山人出仕离开后,这里独有松菊,空留户庭,山壑也为之悲哀,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4 这句是说,我知道你也是由于战乱和流离失所而不得已。

5 子,指覃山人。出处,指不再隐居而开始出仕。处在此念“楚”(chǔ)。这句是说,关于出处,你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艰辛)。

6 高车驷马,指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形容做官所拥有的排场。语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

带,伴随。倾覆:颠覆、覆灭,语出《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惊惧)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81 但是《南齐书•周颙传》与此有出入。

7 翠屏,翠色的屏风,这里指青翠的山峰,因为覃山人已经离开了,所以说是 “虚翠屏”。

关于以上四句,吴论:因叹乱离以来,予不得己而奔走。今出处之途,子必经历而知耳。每见荣宠所在,倾覆随之,何若隐居自得乎?祗令我怅惘秋山,而伤翠屏之虚设也。

即事

天畔群山孤草亭1,江中风浪雨冥冥2。

一双白鱼不受钓3,三寸黄甘犹自青4。

多病马卿无日起5,穷途阮籍几时醒6。

未闻细柳散金甲7,肠断秦川流浊泾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即事,犹即景。诗题一作天畔。

【注释】

1 天畔,意同杜诗中常见的天边、天涯,指离长安(或洛阳)极远之处,这里指夔州。顾注:草亭,瀼西草堂也。

2 冥冥,指天色不明亮,语出《楚辞•涉江》:雷填填兮雨冥冥。

3 张纯:峡中有嘉鱼,长身细鳞,肉白如玉,春社前出,秋社即归。时已九月,故云不受钓。

4 黄甘,即黄柑,又名玛瑙柑、皱皮柑。为橘橙的天然杂交种,历史悠久,现仍处于原始栽培状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和汉中。杜甫在别的诗中也曾提到过:“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

明朝徐勃:凡柑皆圆,独成都产者形如鸭卵,故云三寸黄柑,言其长也。

5 马卿,指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在近体诗中姓名省略很常见。复姓一般被简略为单姓,但诸葛亮除外。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文学家,杜甫多次以司马相如自比。无日起,因病卧床不起。

6 穷途,意犹走投无路,出自《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另外,阮籍也经常酗酒。杜甫曾写道“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晦日寻崔戢李封)。本句中的“几时醒”,意思就是几时才能酒醒。

杜甫常以阮籍自比,诗中直接咏及“阮籍”六次,亦见杜甫《秋暮枉裴道州手札》:“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7 细柳,指西汉周亚夫的细柳营,今址大致在西安市长安区细柳镇一带。散(音sàn)金甲,指收兵解甲,战事终止。当时长安受到吐蕃入侵的威胁,所以未能“散金甲”。

8 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在杜甫诗中一般用来指代长安,例如“秦川对酒平如掌”(乐游园歌)等。泾:渭水支流,古人一般认为泾河水浊。杜诗中多次提到过泾水浊、渭水清,见于“浊泾清渭何当分”

(秋雨叹三首•其二)等句。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1,忽忽穷愁泥杀人2。

江上形容吾独老3,天边风俗自相亲4。

杖藜雪后临丹壑5,鸣玉朝来散紫宸6。

心折此时无一寸7,路迷何处见三秦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冬至,二十四气节之一,一般是阳历12 月22日。

【注释】

1 至日,指冬至。客,客居他乡。杜甫当时离开长安已经九年了。

2 忽忽,失意貌,见《汉书•李广苏建传》:“忽忽如狂”。泥,犹缠着,这里形容仿佛陷入泥沼一样不可自拔。泥,作“缠着”解亦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略晚于杜甫的元稹所作“泥他沽酒把金钗”(遣悲怀•其一)。

杀人,意同“愁杀白头人”(月),极写穷愁,语出《古诗十九首•其十四》: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亦见杜甫“秋江思杀人”(雨晴)。

3 形容,指身形、面容。

4 杜诗中常见天边、天涯,指离长安(或洛阳)极远之处,这里指夔州。风俗,风土人情,此处指当地人。自相亲,意思是说,那里的人们自己之间相亲相近,但并不和我相亲。

5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丹壑,红色的山谷。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

6 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见于潘岳《西征赋》“托鸣玉以出禁门”、《梁书•列传第三十一》“鸣玉在腰,回豊貂以步文昌”以及岑文本《三元颂》83“腰金鸣玉,执贽奉璋”等。关于这一点,王维诗“晨摇玉佩趋金殿”(赠郭给事)亦可证。一说“鸣玉”指代骑马,恐非。

紫宸,即紫宸殿。《长安志》: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这句是回忆当年在长安的情景。杜甫雪后散步,为什么会突然想到以前的事?可能是时间和颜色引起杜甫意识流的变化。《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李适之奏:冬至大礼朝参,并六品清官服朱衣”。杜甫也曾有诗描写冬至朝参:“朱衣只在殿中间”(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其二)。此日,正是冬至,而且丹壑也可使杜甫联想起上朝官员身穿的红色衣袍。

7 古人形容心为“寸心”。寸心已折裂,所以心“无一寸”。

8 三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分秦地为三”。这里指长安。

题柏学士茅屋

碧山学士焚银鱼1,白马却走身岩居2。

古人已用三冬足3,年少今开万卷馀4。

晴云满户团倾盖5,秋水浮阶溜决渠6。

富贵必从勤苦得, 男儿须读五车书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柏学士,其人不详。杜甫另有七古《寄柏学士林居》。

【注释】

1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学士,即柏学士。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2 白马,见《后汉书》卷27:张湛常骑白马。帝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

83 《三元颂》引自《全唐文》卷150

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本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仇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3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本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84。

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4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

开,开卷,指读书。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我国古代在隋唐以前的书,主要是竹简和帛书。到了杜甫所在的时期,一般是手写的卷轴纸书。由于行格疏阔,字体又大,每卷字数并不太多。《史记》平均每卷四千字左右,《魏书》平均每卷六千余字。如果每卷就按六千字算,所谓“万卷书”大约相当于本书(纯以汉字计约15万字)这样的书籍四百本。

5 这句化用了北周王褒《轻举篇》的句子“俯观云似盖”。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团作为“圆”字解,也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荷露虽团岂是珠”、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蟾蜍亏复团”等。

6 这两句描写了柏学士茅屋的外景。仇注:云如倾盖之团,言其浓。水似决渠之溜,言其急也。

7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观,杜观。蓝田,今在陕西蓝田县。江陵,

今湖北荆州,杜甫当时正考虑想携全家赴江陵。

(一)

汝迎妻子达荆州1,消息真传解我忧。

鸿雁影来连峡内2,鶺鴒飞急到沙头3。

峣关险路今虚远4,禹凿寒江正稳流5。

朱绂即当随彩鹢6,青春不假报黄牛7。

84 很多注本引用《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来注释本句。但是,东方朔所说的“三冬文史足用”是说“三冬”所读的书就已经足够了,言下之意,不需要再读书了。这与本句意思不合,所以不予采用。

【注释】

1 汝,指杜观。荆州,即江陵。

2 鸿雁,从句二的“消息”而来,古时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同时,《礼记》中

也用鸿雁飞行来比喻兄弟出行有序。杜甫以前怀念弟弟时,就曾写过“我今日夜

忧,诸弟各异方。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遣兴)。所以这里也有暗指杜观赴

江陵之意。

3 鶺鴒,也称脊令(音脊凌)。头黑额白,背黑腹白,尾长,体长约18cm, 长

在水边觅食昆虫。《诗经•小雅》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意思是,本为

水鸟的脊令被困在陆地,兄弟赶来救难。所以,古时用脊令来比喻兄弟。

沙头,今湖北沙市,距江陵约8 公里,这里用来指代江陵。

4 峣,高的样子。峣关,秦朝时地名。

据考证,秦时峣关,即后来的蓝田关,又称蓝关。据汉书、水经注等权威史

学、地理文献记载及以后的历史演变,峣关在今蓝田县东南,峣山东部至蓝桥镇

一带的崇山峻岭中,而蓝关即是今蓝田县县城85。

仇注:峣关,即蓝田关,从蓝田迎妻子,必经峣关之险。峣,音尧,故与禹

作借对。

杜甫一直很希望与弟弟团聚,而不再“海内风尘诸弟隔”。弟弟如今已经到

达江陵,峣关路险远,对杜甫兄弟团聚已经没有影响了,所以说“今虚远”。

5 禹凿,传说中大禹凿穿三峡。《水经注》卷33: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

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

关于禹凿三峡,亦见杜诗“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禹庙)。

江正稳流,意指杜甫可以出峡赴江陵。

6 朱绂(音服),即绯衣,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的官服。广德二年(764 年)六

月,严武上表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赐绯鱼袋,包

括加绯衣和佩银鱼纹章。所以杜甫虽然不是五品官,也有资格穿着朱绂。杜甫对

这一待遇还是很看重的。杜诗中咏及“朱绂”七次,除一次指高适,其余均为自

指,例如“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独坐)等。

彩鹢指船。鹢(音益),古籍中指一种像鹭鹚的水鸟,能高飞。后多用来指

头上画有鹢鸟的船。如司马相如《子虚赋》:“浮文鹢,扬旌栧”。赵曰:船首画

鹢,以惊水怪。

7 青春:在本句中指第二年的春天,青在此指春之青绿色。黄牛,即黄牛峡,

在湖北宜昌县西。亦见“黄牛峡静滩声转”(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这里也是用来

指代江陵。

85 根据陈维旭《汉唐峣关、蓝关考略--兼与牛树林、郭敏厚先生商榷》

  第194 页

194

在尾联中,共用了四个描写颜色的词。在各句中,朱绂和彩鹢相对;青春和

黄牛相对,但显得不是很自然,雕琢的栖息过浓。

这两句这两句是说,我也要携家坐船去江陵,而不是等待着你明年春天从江

陵给我来信。

(二)

马度秦山雪正深1,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2,故国移居见客心3。

欢剧提携如意舞4,喜多行坐白头吟5。

巡檐索共梅花笑, 冷蕊疏枝半不禁6。

【注释】

1 秦山,秦岭。首二句都是描写杜观远行之苦的。

2 他乡,指江陵。

3 故国,指蓝田,杜甫曾在那里呆过。仇注:弟在客途,故云客心。

这两句是说杜观为了我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是我感到有一种春天来到了喜悦,也深深地为弟弟的一片真心所感动。

4 欢剧,犹下句的“喜多”。提携,犹舞弄,谢灵运有诗句“提携弄齐瑟”(徐干),这里的“提携”二字也是同一个意思。如意舞,指晋朝王戎喜持如意而起舞,语出庾信《乐府•对酒歌》:“王戎如意舞”。

5 白头吟,在杜诗中有两种含义,一指古曲名,传为卓文君所作,例如“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更多的时候即泛指歌吟,白头为杜甫自指。这里是后一种用法,指歌吟。行坐白头吟,是指行也歌吟,坐也歌吟,亦见于“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又示两儿)。

6 巡檐,绕着屋檐。《杜诗胥抄》:欢剧喜多,尚与弟相距许程,于是步绕檐楹,索梅花共笑。此时梅花半开,即冷蕊疏枝,亦若笑不能禁也。说得无情有情,极迂极切。

(三)

庾信罗含俱有宅1,春来秋去作谁家2。

短墙若在从残草3,乔木如存可假花4。

卜筑应同蒋诩径5,为园须似邵平瓜6。

比年病酒开涓滴7,弟劝兄酬何怨嗟8。

【注释】

1 庾信,南北朝时著名诗人,进一步情况可参阅《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的注解。唐代余知古《渚宫故事》:庾信因侯景之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

罗含,东晋人,时任恒温别驾,曾在江陵筑茅庐而居。

2 春来秋去,形容时光流逝。作谁家,不知现在成为谁的住宅了。

3 从,任从。用法同于“五株桃树亦从遮”(题桃树)的“从”字。

4 假,借。假花,借乔木之花以娱人。这两句都是想象之景。

首四句中皆自对。

5 卜筑: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蒋诩:汉代名士,门前开三条小路(即 “三径”),只通向其他高士,而不与其他俗人交游,见《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汉代兖州剌史蒋诩,字元卿,杜陵人。衰帝时,以谦直负盛名。尝于舍前竹下开三径,惟故人救济金仲、羊仲从游之。

6 邵平瓜的典故见《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种瓜青门外。

杜甫在这里提到蒋诩、邵平,是因为他们都是以前的隐士,并不能拘泥地认为杜甫一定门前只开“三径”,或肯定要去种瓜。

这两句是说,等我们到了江陵,我们在那里盖房子、在那里的生活也要学从前隐士高人的样子。

黄生:观约公同居江陵,此诗嘱其预卜所止,特借先贤旧宅以寓意,乃见诗肠之曲,诗趣之灵。若直言卜居,则无味矣。

7 比年,近来。这句是说,最近几年因为生病,酒只能喝一点点。

8 弟劝兄酬,指杜甫、杜观兄弟相见后相互劝酒,一同畅饮。“何怨嗟”是说,别人有什么好埋怨的?估计杜甫的家人可能为他病中喝酒的事唠叨过。

人日两首 (其二)

此日此时人共得, 一谈一笑俗相看1。

樽前柏叶休随酒2,胜里金花巧耐寒3。

佩剑冲星聊暂拔4,匣琴流水自须弹5。

早春重引江湖兴, 直道无忧行路难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杜甫人日诗共两首,这是其二。其一为五言。

《北史•魏收传》载: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注释】

1 首二句中自对。句法亦见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以及“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南江北春冬花”(夔州歌)。

仇注:人共得,举世同此人日。俗相看,流俗相沿为乐。

2 东汉《四民月令》:“元日进椒柏酒”。椒是花椒,柏是柏树叶,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据说可去病长寿。见于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亦见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

柏叶酒是专门用于元旦那天饮的,现在已经过了元旦,所以说是“休随酒”。

3 胜里金花,指当时妇女头饰上的花形金缕。晋人贾充《李夫人典戒》:“人日造华胜相遗,像瑞图金胜之形”。《汉书注》:“胜,妇人首饰。汉代谓之华胜”。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贴屏风上,亦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

当时虽然已经立春,但天气还是比较冷,杜甫在与本诗同时创作的《人日两首•其一》中写道:“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这时别的春花还没有开,只能看到“金花”,所以说金花耐寒。

4 古人认为剑有剑气,可以和天上的星宿相连,即所谓冲星,例如在南朝雷次宗所撰《豫章记》记载: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问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尺,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气不复见。

冲,直上。这句可以与“看剑引杯长”(夜宴左氏庄)、“气冲看剑匣”(遣闷)参看。

5 这里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匣琴流水,指匣中之琴可以弹奏高山流水这样的高雅音乐。须自弹,叹无知音。可参见“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

6 古时元月一日即为立春,所以人日尚为早春。

直道的“直”,是正直的意思。道,在这里指人生道路。杜诗《题郑十八著作虔》中“苏武看羊陷贼庭,可念此翁怀直道”可证。“直道”一词亦见于其他唐诗,例如刘长卿“直道不容身”(负谴后登干越亭作)。

浦注:直道,有浩然一往,不复回顾意。

这两句是说,早春重新引起了我的江湖豪兴,不再担忧行路艰难。杜甫当时正要离开夔州,赴江陵。此事筹划已久,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所以老杜此时兴致颇高。

宇文晁尚书之甥、崔彧司业之孙尚书之子重泛郑监前湖

郊扉俗远长幽寂1,野水春来更接连2。

锦席淹留还出浦3,葛巾欹侧未回船4。

樽当霞绮轻初散5,棹拂荷珠碎却圆6。

不但习池归酩酊7,君看郑谷去夤缘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

[题解] 彧,念“郁”。司业,学官名,全称应为“国子司业”,正五品上。郑监,秘书监郑审,杜甫老友郑虔(郑广文)的侄子。在此之前,杜甫已游览过该湖,见《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等诗,所以这里说是“重游”。

【注释】

1 郊,郊外。扉,门扇。郊扉,指代湖边住宅。一说郊扉在这里或指湖中的亭

子,恐非。杜甫此前有《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其中写道:郑审“新作湖边宅”,郊扉当指此处。俗远,远离尘俗。

2 体会句中意思,郑审湖边宅平时可能并不与水相接,春天冰雪融化,春雨绵绵(即所谓“野水”),造成湖面水势上涨,这才“更接连”。

3 锦席,精美的酒席。淹留,长时间逗留。浦,江湖水面。还出浦,指酒宴之后,乘船泛舟湖中。

4 葛巾,葛布做的头巾,古人不分贵贱常戴。欹(音奇),古同“攲”,倾斜。

葛巾欹侧,形容醉意。未回船,流连忘返。

5 霞绮,指晚霞。绮,美丽。这句化用了谢朓的名句“馀霞散成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6 棹(音赵),摇船的用具。却,还。

荷珠碎却圆,表明杜甫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荷叶上有一层角质层和绒毛,使得水的内聚力大于水对荷叶的附着力,所以荷叶上水珠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圆球状。

7 习池,指代欢宴处。见《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襄阳记》:汉传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也。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

8 郑谷,汉代隐士郑璞的隐居之处谷口。这里因为郑审与郑璞同姓的缘故,指代郑监前湖。

皇甫谧《高士传》载 :郑璞,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

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遂不曲。亦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谷口有郑子真,蜀有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夤(音吟),夤缘意为攀附,一般引申为拉拢关系。但是在唐诗中为连络、结缘之意。清朝陈廷敬:夤缘,本诗家常用字。孟浩然诗“沙岸晓夤缘”(岘潭作)、公诗“萍泛苦夤缘”(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俗语以潜通贿赂为夤缘,与此不同。

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之芳

衰年正苦病侵凌1,首夏何须气郁蒸2。

大水淼茫炎海接3,奇峰硉兀火云升4。

思沾道暍黄梅雨5,敢望宫恩玉井冰6。

不是尚书期不顾7,山阴野雪兴难乘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

[题解] 奉,敬辞。怀,思念。邵注:执,囚也,囚困于热也。

李尚书之芳,即礼部尚书李之芳。李之芳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孙,于广德二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不过很快就改任太子宾客。《旧唐书》卷80:乃遣之芳兼御史大夫,使吐蕃,被留境上,二年而归。除礼部尚书,寻改太子宾客。

李之芳是杜甫的老友。杜甫在江陵期间,多次与李之芳等一起宴饮游乐,并联句作诗,见《夏夜李尚书宴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等。

杜甫多首诗中写到天气炎热。这除了当时确实气温高、空气潮湿以外,也可能与杜甫身患消渴症(糖尿病)有关系。糖尿病(特别是中医分类中的阴虚型)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怕热。

【注释】

1 衰年,多病的晚年。

2 首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古时为农历四月。何须气郁蒸,是说常年这时不应该这么湿热。

3 淼茫,指水势滔天,见郭璞《江赋》:状滔天以淼茫。

4 硉(音路)兀,岩石突兀貌。炎海接、火云升,都是形容天气十分潮热。

5 暍(音yē),热。这句直说应该是,思黄梅雨、沾道暍,也就是希望黄梅雨能够沾湿道路,驱除热气。黄梅雨,春末夏初黄梅季节下的雨,也叫“梅雨”。

6 敢,岂敢。玉井冰:古时皇宫有用井储藏冰,夏天用来降暑的习惯。此俗起源很早,《诗经》中即有记载,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唐朝时,皇帝每年都在特定的日子开冰井,祭完天地后,将冰块分赐给百官。杜诗中曾写道“恩分夏簟冰”(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7 尚书,指李之芳。期不顾,即“不顾期”,不顾李之芳的期约。

8 这里用了“乘兴”的典故。《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句是说,现在极为湿热,我又多病,无法像王子猷那样,在山阴的夜雪之中乘兴出访。

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

楼上炎天冰雪生1,高尽燕雀贺新成2。

碧窗宿雾濛濛湿, 朱栱浮云细细轻3。

杖钺褰帷瞻具美4,投壶散帙有馀清5。

自公多暇延参佐6,江汉风流万古情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

[题解] 节度,指节度使。唐睿宗时(710-711)始置。玄宗天宝初,于沿边重地设九节度使,总揽辖区内军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节度使,辖二、三州至十余州不等。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往往封郡王。因受职时由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节度,意为节制调度。

阳城郡王,即卫伯玉。与《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位》中的“卫尚书”为同一人。《旧唐书•玄宗本纪》:

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封城阳郡王。

七字句,指七言诗。题目的意思是说,卫伯玉为了纪念新楼落成,请一位姓严的侍御判官86和杜甫作七言诗,但并未指明一定是七律。王嗣奭:题云赋七字句,指当时无律诗之名。

从本诗的水平来看,这可能是杜甫的应酬之作。

【注释】

1 首句写楼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感到凉爽。

2 这句化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中的“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3 栱,指斗拱,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三四句进一步写楼高凉爽,并化用了晋羊球《登西楼赋》“画栋浮细细之轻云,朱拱湿濛濛之飞雨”。

4 杖钺,即手执斧钺。表示威权。语出《史记•周本纪第四》:武王左杖黄钺。

亦见《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钺,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

钺(音越),古代兵器,一般为青铜所制,形状像斧,比斧大,在商代及西周盛行。供礼仪、殡葬用。

褰(音谦),撩起。褰帷,字面含义即撩起帘帷,一般用来指体察民情,实行德政。典出《后汉书•贾琼传》:贾琮任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珠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德,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姓闻风,自然辣震。

杖钺、褰帷,分别写武、文两个方面。《杜诗新补注》:瞻具美,谓由高楼瞻其杖钺、褰帷之情况具美。

86 侍御和判官是两种不同的官职。一般侍御指御史。这位侍御判官可能是原来是御史,被派到卫伯玉处担任判官。杜甫的《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就是这种情况。

5 投壶,古时宴会时的娱乐活动,大家轮流把筹投入壶中,投中少者须罚酒。

帙(音至),包书的外套。散帙,打开书帙,即开卷,指读书。馀同余。仇注:有馀清,言儒雅不俗。

本句可以与“军令分明数举杯”(诸将五首•其五)参看。

6 自公,指下班,语出《诗经•国风》:退食自公。关于退食自公的进一步注释见《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延:请。参佐:指韦伯玉的部下。这里暗用庾亮与部下相娱的典故。《晋书•庾亮传》: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君少往,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87,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

7 江汉,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荆楚之地,在今湖北省境内。

这里指江陵。风流,即指上文中的“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馀清”。

又作此奉卫王

西北楼成雄楚都1,远开山岳散江湖2。

二仪清浊还高下3,三伏炎蒸定有无4。

推毂几年唯镇静5,曳裾终日盛文儒6。

白头授简焉能赋7,愧似相如为大夫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

[题解] 这是紧接着前一首七律而作的,水平明显比前一首高。

【注释】

1 古乐府有“西北有高楼”句,这里首起“西北楼”,就已暗指楼高,为三四句做好了铺垫。雄楚都:雄立楚都。江陵古时为楚国郢(音颖)都。

2 这句写登楼所望的景色,用所见景色的广阔来衬托楼之高。艺术手法同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87 胡床,即现在所说的“马扎”。

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山岳分峙曰开,江湖流别曰散。

3 二仪,指天地。《列子》: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还高下:在楼的上下可以分“二仪清浊”,意思是楼高得顶天立地。

4 定,犹言莫定、无法定。这句写楼高清凉。胡应麟:杜七言句壮而闳大者,“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诗薮》内编卷5)。

5 毂(音鼓),车轮中间的圆木,泛指车。推毂,推车前进。这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此就用“推毂”来自指任命将帅的礼节。

这句称卫伯玉身居高官,但仍以平常心待之,即所谓“胸襟日沈静,肃肃自有适”(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一说镇静指在韦伯玉的镇守下,其辖区安定,亦通。

6 曳:拉;裾(音居),衣服的大襟,亦指衣服的前后部分。曳裾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语出汉朝邹阳《上吴王书》:“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这句形容卫伯玉门下文人骚客众多。

7 白头,杜甫自谓。授简,指卫伯玉请杜甫做诗,典出南朝谢惠连《雪赋》:

梁王游兔园,授简于司马大夫曰:“为寡人赋之”。

8 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杜甫也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说“似相如为大夫”。大夫指代两人担任的官职。

在其他诗中,杜甫曾自比于司马相如,见“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

但两句是自谦文才不如司马相如,而且年纪大了,已经写不出诗赋了。但其中也有自负的成分。司马相如是前代大文豪,而杜甫的诗作当时还远远没有被人承认。

这里虽然自己说“愧似相如”,言下之意,和司马相如也有一定的可比性。对于一般人来说,连“惭愧”的资格都没有。杜甫在称赞曹霸书法时,也用过这种艺术手法88,说曹霸的水平还不能超过王羲之。暗含之意是,曹霸的水平并不比王羲之差很多。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1,城上击柝复乌啼2。

客子入门月皎皎3,谁家捣练风凄凄4。

南渡桂水阙舟楫5,北归秦川多鼓鼙6。

88 “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年过半百不称意7,明日看云还杖藜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 年),杜甫57岁

[地点] 湖北公安县

【注释】

1 “黄”字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梧,梧桐。清初申涵光:黄碧白三字,看他安插顿挫之妙。

本句描写了白鹤栖息于梧桐树上,这是常见的古人误解。其实,鹤为水鸟,并不上树。关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分析,请参看《咏怀古迹•其四》注。

2 柝(音拓),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3 客子:杜甫自谓。入门月皎皎,点题“暮归”。

4 捣,捣洗。练:白绢、白绸。捣白练是为了秋天裁制冬衣(又称寒衣),因为古代丝织品需要经过捶捣以后才能制衣。捣洗白练,是为了使白练上面的线头、附着物与“练”脱离,更光滑,更柔软。

5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但杜甫并没有去广西的意愿。这里桂水应指湘水。朱注:漓水与湘水,同出于今桂林府与安县海阳山,漓南流而湘北流,漓水又名桂水。公时未尝至桂林,而此又言“飘飖桂水游”(咏怀二首•其二),他诗又云“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千秋节有感二首•其二), 盖湘水自临桂而来,亦得称桂水也。

阙:缺。阙舟楫,并不是没有船,而是说没有雇船的钱,即缺舟楫之资。

6 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鼙(音皮),一种军用小鼓。鼓鼙,语出《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将帅之臣”。

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这里的鼓鼙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五六句,是说既无法南下,也不能北上。

7 不称意:不如意。

8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看云,有希望能像云一样,自由地飘浮,重回故乡的含义在内。

清朝范廷谋《杜诗宜解》:瞻云望故乡,人情最属无聊,公因暮,想到明日,又就明日。想其景况还是杖藜,还是看云,到底无称意事,无北归时。一‘还’字,有无限惆怅,无限曲折。

朱瀚《杜诗解意》:玩“还”字,则知此日亦是杖藜看云归也。

末两句颇似李白的著名七古“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般认为李白该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秋,距杜甫此时已经有十几年了,所以杜甫有可能读到过李白这首诗。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逍遥公后世多贤1,送尔维舟惜此筵2。

念我能书数字至, 将诗不必万人传3。

时危兵甲黄尘里4,日短江湖白发前5。

古往今来皆涕泪, 断肠分手各风烟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 年),杜甫57岁

[地点] 湖北公安县

[题解] 二:韦的排行。少府:官衔,一般指县尉。匡赞:韦的名字。

【注释】

1 逍遥公,指韦匡赞的祖先韦夐和韦嗣立。韦夐在北周明帝时号为道遥公。《唐

会要》卷27:幸兵部尚书韦嗣立山庄。封为逍遥公。

2 维舟,系舟。《广雅》:维,系也。黄生:“此”字有力,若云惜别筵即弱矣。

3 萧注:意思是说,此番别后,如承相念,只要(这里的能字作“只”字或“但”字讲)写几个字的短信来,我这老头便感激不尽了。至于诗,倒不劳向万人传播(韦大概很爱杜诗)。杜甫因为自己的诗讽刺面很广,随便乱传,可能招致无谓的中伤,所以在《送魏仓曹》诗中也告诫他说:“将诗莫浪传!”

4 兵甲黄尘,指兵荒马乱。当年又有吐蕃入侵。

5 当时可能是秋冬季节,白天一天比一天短,所以称为“日短”;也可能是指来日无多。从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告别宴在船上,所以这里写“江湖”。日短江湖,一方面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杜甫漂泊凄切的感觉,即所谓“情在景中”。白发,杜甫自指。

6 尾联自对。风烟,比喻战乱。各风烟,每个人都面临战乱之苦。

萧注:极端的痛苦,使杜甫觉得古往今来都只是一场悲剧。但一想到分手之后,各自都走向风烟,死活不知,后会难料。还是不能不断肠了。风烟,指兵革。

留别公安太易沙门

隐居欲就庐山远1,丽藻初逢休上人2。

数问舟航留制作3,长开箧笥拟心神4。

沙村白雪仍含冻5,江县红梅已放春6。

先蹋炉峰置兰若7,徐飞锡杖出风尘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 年),杜甫57岁

[地点] 湖北公安县

[题解] 太易,僧名。沙门,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在我国盛行后,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男性僧侣,意同和尚。

【注释】

1 就,到。庐山远,指惠远。据晋朝的《莲社高贤传》记载:晋代高僧惠远89,

入庐山居东林寺修持,人称“远公”。在唐朝时有盛名,多见于唐诗。例如孟浩然“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晚泊浔阳望庐山)等。

2 丽藻,言词华丽的文藻、文章。休,指南朝诗僧惠休。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见《摩诃般若经》:“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这两句中的“远”、“休上人”都是指代太易。

3 问,访问。制作,指太易的诗作。这句是说,曾数次乘船访问太易(一说太易数次到杜甫所乘的舟船来访,亦通),并保留了太易的诗作。

4 箧(音切),小箱子。笥(音司),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长开箧笥的意思是,杜甫把太易诗作很仔细地保存在箧笥,并经常拿出来阅读。

一般认为“拟心神”指有感于诗情。但仇注与此不同:拟者,欲和其诗也。

5 仇注:五六志相别时地。根据仇注,沙村应是当地的一个地名。

6 江县,指公安。放春:绽放出春意。

7 蹋:同“踏”,这里指登上庐山香炉峰,因前面曾把太易比作惠远,故有此说。炉峰:即庐山香炉峰,亦见于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数次见于杜甫诗中,例如《谒真谛寺禅师》:

“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等。

8 徐飞锡杖,指得道高飞,语出《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唐朝李周翰注:应真,得真道之人。持锡杖而行于虚空,故云飞也。

风尘,指尘世人间。清朝陈廷敬:末二句,言太易当筑室炉峰,以俟道成飞举。

89 一说惠远即晋高僧慧远,但是据考证,惠远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与东晋名僧慧远的生平行状相去甚远。

晓发公安

北城击柝复欲罢1,东方明星亦不迟2。

邻鸡野哭如昨日3,物色生态能几时4。

舟楫眇然自此去5,江湖远适无前期6。

出门转眄已陈迹7,药饵扶吾随所之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 年),杜甫57岁

[地点] 湖北公安县

[题解] 早晨从公安县出发。原注:数月憩息此县。

【注释】

1 柝(音拓),击柝即打更。

2 明星:即启明星(金星)。亦不迟: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就出现,仿佛在催人早早出发。

3 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恸哭或号啕大哭,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孔子之所以不喜欢野哭,可能是因为野哭为过度哀伤,不合中庸之道,也不合于周礼。

4 生态,犹生计。萧注:不断加深的人民的痛苦和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使杜甫对人生有一种幻灭之感。听邻鸡之鸣,野哭之声,一如昨日,然而今天已是要离开这里的时候了。物色,指物。生态,犹生意,指人。能几时。是说都不能长久。

5 眇然:高远、遥远的样子。这句是说,从此随船远去。所以下句写漂泊江湖。

6 适:往,到。《尔雅》:适,往也。无前期90:即上句所说的“眇然”,意同无所适,不知道去何处。

7 眄(音miàn),本义是指斜着眼看。转眄,即转眼。这句是说,出门离开之后,转眼之间,这里已成为过去了。

8 药饵,药物。扶,扶持。之:走,往。萧注:随所之,走到哪儿算哪儿。

90 无前期和英语中的“No future”意思很相像。

酬郭十五判官受

才微岁老尚虚名1,卧病江湖春复生。

药裹关心诗总废2,花枝照眼句还成3。

只同燕石能星陨4,自得隋珠觉夜明5。

乔口橘洲风浪促6,系帆何惜片时程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四年(769 年),杜甫58岁

[地点] 湖南衡州(今衡阳)

[题解] 十五是郭的排行,当时任衡州判官。“受”是郭判官的名字。郭受曾先写诗给杜甫(见本诗附录),杜甫作本诗酬和。

【注释】

1 郭受在诗中称赞杜甫“新诗海内流传遍”,杜甫在此自谦。

2 药裹,药物。药裹关心,现在心里想的主要是药物。关心,与“长路关心悲剑阁”(野老)里的“关心”二字是同一个意思。

3 “花枝照眼”随上句的“春复生”而来。照眼,犹耀眼,引人瞩目。句还成,诗句勉强写成。

4 本句合用两个典故,《韩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藏之以为大宝。另外《左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

这里杜甫用燕石和陨星之石谦虚地自比诗作。现在陨石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被当成宝贝,但在古时并不如此。

能:只、不过。这种用法亦见“念我能书数字至”(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因句中已有“只”字,此处用“能”,以免犯重。

5 隋珠,见东晋干宝《搜神记》卷20: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径盈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

这句中,杜甫把把郭受的作品比喻为隋珠。

6 王嗣奭:乔口,乃长沙入境,橘洲以近郡,皆去衡所经者。

7 这句描写到衡州距之近,速度之快。最后两句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郭受在衡州任判官,这里面有思念郭受的含义。

附录:郭受《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

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往劳。

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

松花酒热旁看醉,莲夜舟轻自学操。

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饭食犹寒1,隐几萧条带鹖冠2。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3。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4。

云白山青万馀里5,愁看直北是长安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五年(770 年),杜甫59岁

[地点] 潭州(今长沙)

[题解] 小寒食,寒食的次日。因禁火,所以冷食。

【注释】

1 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2 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

“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

鹖(音合),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

指颜色。吕向注《文选》:鹖冠,贫贱之服也。

3 左成文: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4 萧注: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

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一作开幔。

5 这句极写潭州(今长沙)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6 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

朱瀚: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

毛奇龄:船如天上,花似雾中,涓涓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本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燕子来舟中作

湖南为客动经春1,燕子衔泥两度新2。

旧入故园常识主3,如今社日远看人4。

可怜处处君室5,何异飘飘托此身6。

暂语船樯还起去7,穿花落水益沾巾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五年(770 年),杜甫59岁

[地点] 长沙

[题解] 朱瀚:孤舟漂泊,惟有燕来,命题感慨。

【注释】

1 这里的湖南指长沙,因其位于洞庭湖之南。动经春,已经经过了几个春天,详见下句注解。

2 燕子衔泥:燕子为候鸟,所以每年都要衔泥筑巢。

王嗣奭:出峡已三春,而客湖南则两春也。

3 这句里已经有了“曾经相似燕归来”的影子。

4 社日,古代春秋两次祭社神的日子,通常是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分、秋分前后)。远看人:远远地看着人,一说为远来看人。

5 君,指燕子。处处巢君室,实际上也就是居无定所,所以说“何异飘飘托此身”(下句)。

6 本句为杜甫自述。“飘飘托此身”的含义,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7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本句可参看“樯燕语留人”(发潭州)。

8 巾,手巾。这两句是说,燕子来到舟中,暂歇船樯,喃喃细语,马上又起身飞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令作者不禁流泪。

明末《杜诗胥抄》: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赠韦七赞善

乡里衣冠不乏贤1,杜陵韦曲未央前2。

尔家最近魁三象3,时论同归尺五天4。

北走关山开雨雪, 南游花柳塞云烟5。

洞庭春色悲公子6,鰕菜忘归范蠡船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五年(770 年),杜甫59岁

[地点] 长沙

[题解] 七是韦赞善的排行。关于排行的详细注解,见于《赠田九判官梁丘》。

鹤注:唐东宫有左右赞善大夫各五人。韦赞善,必韦见素之后。见素位至宰相,赠司空,故诗云“尔家最近魁三象”。见素与公皆京兆人,故又云“乡里衣冠不乏贤”。

韦赞善和杜甫是世交。杜甫此前在梓州时曾有诗《赠韦赞善别》:“往还二十载,岁晚寸心违”。

【注释】

1 乡里:故乡,指长安。衣冠,指士族之家。

2 未央,即汉朝未央宫,在长安城的西南。在唐朝时还较好地保留着。唐高宗君臣曾到那里来 “肆览”,且置宴。这两句是形容韦杜两家在长安人才辈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杜氏宰相十一人,韦氏宰相十四人。

3 魁三象,指世代为三公这样的高官。象,星象。三象,即三台。杜甫原注:

“斗魁下两两相比为三台”。三台,谓上台、中台、下台, 共六星,即除北极星以外的北斗六星。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三台星相应于人间的三公。唐朝时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地位崇高,但无实权。

4 时论,当时舆论、众人评论。归,归结到。当时有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91。这一方面形容韦杜的住宅离皇宫很近,另一方面,也是形容韦杜两家权势倾天。

5 北走关山,指韦赞善将北归。南游花柳,指杜甫自己将在南方漂泊。

“塞”与“开”相反而对。开,有形容韦赞善前途开阔的意味,塞则写自己困塞。仇注:用开塞二字,景象便有惨舒之别。

6 公子,指韦赞善。悲公子,(洞庭春色)为韦赞善将要离开而感到悲伤。

7 鰕,古同“虾”。虾菜,泛指鱼类菜肴。看来长沙当时鱼多价贱,这种情况在四川也有,可以参看杜甫在夔州诗“顿顿食黄鱼”(戏作俳谐体遣闷•其一),以及“黄鱼出浪新,脂膏兼饲犬”(黄鱼)。

王嗣奭:用鰕菜语,隐见其穷途,塞于云烟者以此。

范蠡船,在这里指船,语见《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忘归,字面上好像是已经忘记了返回故乡,实际上是“难归”。这句是说,飘泊船上,每日粗茶淡饭,无法回到故乡。

长沙送李十一衔

与子避地西康州1,洞庭相逢十二秋2。

远愧尚方曾赐履3,竟非吾土倦登楼4。

久存胶漆应难并5,一辱泥涂遂晚收6。

李杜齐名真忝窃7,朔云寒菊倍离忧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五年(770 年),杜甫59岁

[地点] 长沙

[题解] 十一是李的排行,衔是他的名字。这是杜甫的最后一首七律。

【注释】

1 子,指李衔。避地,避乱而寄居异地。西康州:今甘肃一带。杜甫到成都以前,曾赴秦州、同谷(今甘肃成县)。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中“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昔时与李衔的交往。

91 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认为该俗语出自东汉辛氏《三秦记》,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也有相同的看法。

2 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曾与李衔一起避难同谷,至写此诗时约十二年。

3 此处用王乔典故,见于《后汉书•王乔传》:乔为叶令,有神术,每月朔望常白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音西,义为鞋)焉。乃诏上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中官属履也。

萧注:上方,即尚方,是主作皇帝御用器物的官。七六四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故借尚方赐履来比为自赐绯。但这郎官是遥授的,一直挂名,未能登朝,所以说“远愧”。

4 这里用王粲(音càn)的典故。王粲《登楼赋》写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王粲登楼时,感叹这不是他的故土,所以不肯多留。杜甫因为 “非吾土”,连楼都不愿意去登,可见倦之深。

5 久,音“九”,和下句的“一”对仗,是借对。胶漆,即如胶似漆。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比喻情意投合,亲密无间。见于《古诗十九首•其十八》: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杜甫在多首诗中用胶的牢固来形容友谊,例如 “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病后遇王倚饮,赠歌)等。

应难并,指无人可比。并,并列、并驾齐驱。

6 涂:即泥巴。《左传》:赵孟谢绛县老人曰:“使吾子辱于泥涂久矣”。《杜诗新补注》按:此乃《左传》襄公三十年中语,辱泥涂,此指其失官。

关于“晚收”,向无定说。一说指庄稼晚收,比喻一事无成。

7 忝(音舔),谦辞。

8 萧注:末二句收到惜别。后汉李固和杜乔,李云和杜众,李膺和杜密,皆齐名,并称“李杜”。忝窃,杜甫自谦言有愧于与李衔齐名。这个齐名,当指仕宦,不指文章。末句即景合情。杜甫北人,送别在秋,故有朔云、寒菊的话。李衔这次大概是由长沙回长安的,这就更加引起杜甫的故国之恩,所以说“倍离忧”。

杜甫七律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