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高中生豆瓣: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31:25
弦与紧的最大区别1楼 发表于 2008-7-30 23:5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弦者弦也,就像琴弦,琴弦是两端固定,中间绷紧,因此按之端直有力,这是弦脉之象。

紧如转索,什么是转索?电影《篱笆、女人、狗》里边常见镜头:女人转者辘轳打水,辘轳的绳子一端系着水桶,水桶里装着水,另一端卷在辘轳上,随着转动辘轳,水桶一边向上走,一边左右摇摆,这时候的绳子虽然端直,却左右摇摆,这是紧脉之象。

弦脉在临床常见,紧脉在临床很少见到,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再也不挨饿受冻了,外寒致紧的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反过来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太紧张了,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弦脉就变得几乎人人都有了。 紧脉和数脉的关系(转自北京中医药大学论坛 )1楼 发表于 2008-7-10 12:0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中医诊断学上说:紧脉: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或按之左右弹指。紧脉指感比弦脉更加绷紧有力。
看起来强调了脉形紧张的一面。
学习伤寒时,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最基本的区别之一,一个是脉浮紧,一个是脉浮缓;如果按照中诊书这个理解去辨认麻黄汤证,我担保几乎不可能看到麻黄汤证。
我一直很奇怪,伤寒论里那么多情况在讲发热,却极少看到数脉,和我们现在知道的体温升高会伴随心率加快不符。缓脉本来就有脉形和缓的意思,可以是常脉的一种情况,显然和数脉关系不会很大。于是我把注意力放到紧脉上,发现紧脉看起来不仅以紧张度为特点,和数脉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证据:
《脉经》紧脉:数如切绳状。
《濒湖脉学》:筋脉: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数脉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极,数见关中为动。
《经方实践录》:麻黄汤证其三:佐景按:……脉浮而紧,一息六至,头痛恶寒,发大热……
把脉形数而紧张弹指结合起来,和脉浮缓的区别就很明显了。

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1楼 发表于 2008-7-26 19:1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老临床诊病很重视切脉,他常说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封建社会的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属心、肝、肾(左)及肺、脾、肾(右);每一部又依次轻、中、重取而为九候。关于脉的形象,有27种,计浮类8种,沉类6种,迟类5种,和短、长、弦等。郭老的体会是:

(一)浮类八种
1、浮:浮在皮脉之间,手轻按之即见,重按即成不足。脉诀形容它是"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2、洪:就是大脉、钩脉,轻取有力,扩大满指,其来时是壮盛的,去时则觉悠衰,若加重按,则脉力就减低些。
3、虚:浮而无力,来时迟慢,而且柔软,中取重按,皆弱而无力,久按仍然可以找到根,与芤脉、数脉不同。虚也是大,与洪脉比较,为有力与无力之分。
4、散:亦虚而无力,但按之如无,比虚更进一步,虚极而涣散不收。孕妇见之为堕胎,或临盆之兆(临盆是按之满指,呈散而不聚之象)。
5、濡:虚而小且软,象棉花漂浮在水面上,轻举乃得,重按则没,与虚散同属一型,但有大小之分。又弱乃濡之沉者。
6、微:浮而极小极软,比濡脉更甚,而不住寻按,前人以欲绝非绝、似有若无为比喻。当与沉类之细脉区别,细则指下分明,微则似有似无。
7、芤:有边无中,浮沉二候易见,故日有边,正如以指着葱。初学者较难分辨,必须细细琢磨体验,逐渐掌握。8、革:芤弦之合看,浮而且弦且芤,外面急,里面虚,状如皮革(鼓)。革脉、牢脉皆大而弦,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候乃见,前人以牢革为一脉,但毕竟是有分别的。
浮脉系统表
浮小而无力=濡一一濡甚=微
浮大而无力=虚一一虚甚=散
浮大而有力=洪
浮而中空一一软=芤浮而中空一一硬=革

 


(二)沉类六种
1、沉:重按乃得,如物之沉于水底,举之减小,重按愈加有力,在筋骨之间。
2、伏:沉极即为伏脉,推筋着骨,才可以找到。
3、牢: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长,仅见于沉候。革与牢相同,但浮极为革,沉极为牢,须分沉浮不同。
4、实:比牢更进一步,坚实而浮中沉之候有力。
5、弱:沉而无力,柔软如绵。李时珍云:"弱乃濡之沉者"。
6、细:沉细而直。且软如蛛丝。沉脉系统表
沉有力=牢一一牢甚=实沉极=伏
沉无力=弱一一弱而细直=细

 

(三)迟类五种
1、迟:一息(一呼一吸)三至。
2、缓:一息四至,或三至以上,从容而和,不疾不徐,似迟而实未迟,不可作迟缓解。缓脉往来和匀。缓脉乃平人无病之脉,亦即生理的现象,平人在休,以及年老好静的,往往见缓脉,并非病态。必缓兼浮,方属感风,缓而兼沉,多主里湿。
3、涩:迟涩不利,状如轻刀刮竹,似止非止。多主血瘀。
4、结:来缓,迟而时有一止,止而复来。结如绳子有结,用铜钱穿贯绳上,上下翻动,遇绳结必碍,虽流走快,但也必少有逗留。多为心律不齐、心律失常之脉。
5、代:迟而中止,不能自还,且止有定数,如四时之有禅代,不愆其期,故名为代。多见于早搏、联律。按涩、代、结、促皆有止之脉,往来迟滞,似止非止为涩,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而有定数为代,缓而一止为结,数时一止为促。
迟脉系统表
迟缓(生理的)
迟有歇止一一止而复来=结迟有歇止一一不能自还=代迟而滞=涩

 

(四)数类五种
1、数:一息六至,甚则六至以上。
2、滑:往来流利,滑而不滞,如珠走盘。
3、动:形如豆粒,厥厥动摇,两头俱俯中间高起,故短如豆粒。
4、紧:紧急有力,左右弹手,极似切绳(切绳比喻紧,亦比喻左右弹),与弦脉的端直如弦不同。张仲景云:"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之无常也"。
5、促:数而时有一止。前人形容它为"如疾行而蹶"是比喻跑快的时候,暴跌一跤的样子。见于心房颤动时。数脉系统表数紧急如切绳=紧数而流利=滑
数形如豆粒=动
数不整有歇止=促

 

以上4类,已说明24脉。还有3种,不属于4类的,前人称它为"别有三脉"是短、长和弦。

1
、短:不及本位,来去缩缩,但与动脉不同。
2、长:过于本位,来去昭昭而长。
3、弦:长而端直,状似弓弦,推之不移,张仲景云:"脉浮而紧者,名日弦"。
以上的27脉,除了缓脉为平人不病,余者若干是属于病脉,都是单一的脉象。下面是两种脉象加起来的,兼见的脉,一以显病情,一以审病所,如浮为表,紧为寒,浮紧并见,确知表寒。沉为里,数为热,沉数并见,确知内热。兼见之脉都依此而推,为便利记忆,把李仕才四言脉诀摘列如下: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极,浮弦痰余,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有力痰实,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迟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亏,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迟寒主脏,阴冷相干,阴冷为痛,无力为寒,涩脉少血,亦主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热。滑司痰饮,满闷宿食,里热气实,蓄血透逆。弦主饮痛,拘急疝气,头痛腹痛,往来寒热。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痞塞,洪为阳亢,紧主寒痛,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血伤,缓滑湿痰。
涩小阴虚,弱小阳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阳动汗出,为痛为惊,阴动则热,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日革,男子失精,女子漏血。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
这是各脉主病的大法,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然后灵活运用。

 

另外,有脉的真假、隐伏、反关、怪脉、死脉等,分述如下:
1、真假脉:如热证脉涩细,寒证脉反鼓指。
2、隐伏脉:如中寒腹痛脉不出,外感风寒,将有正汗,脉也不出。前人云:一手无脉名单伏,两手无脉名双伏。
3、反关脉:正取无脉,反在桡骨之上,或见左手,或见右手。
4、怪脉:两手之脉,异如两人,或乍大乍小,迟数不等。又祟脉。
5、死脉:共有10种,前7种名日七怪脉,后三种名三不治脉,见到了都是绝象。

 

七怪脉:
1、鱼翔:沉候细静,浮候摇摆,前人形容它本息末摇,有上无下,如鱼游于水。
2、虾游:慢慢的来,忽然有一次跳跃。脉诀云:"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忽一跃"。
3、雀啄:来如鸟啄食,止而复作。
4、屋漏:如雨后檐漏之水,久时一滴。脉诀云:"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少刻一点落"。
5、解索:(亦作奇索)解索就是松绳子。来时乱如解索,乍疏乍密。
6、弹石:脉诀云:"弹石硬来寻即散"。
7、沸釜:来如釜中沸水,一无根脚。

 

三不治脉
1、偃:浮之小急如刀刃,按之坚大且急如刀背,其至数无准,无进无退。
2、转豆:即经所谓,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状短实坚强,并无息数,真藏之脉。
3、麻促: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

 


转自:岐黄中医论坛http://www.qihuang99.com/viewthread.php?tid=1941# 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TOP

李小荣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李小荣 当前离线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精华
积分
1619 
UID
14439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2楼 发表于 2008-7-26 19:28 | 只看该作者 切 腹

郭士魁


切腹又称为腹诊,古代对此种诊法很重视。

《灵枢经·胀论》上说:"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诊候胸腹之寒、热、虚、实之外,可以直觉的触知脏腑,四诊之中,此不可缺。腹诊的要点为:

1、胸脘痞气:伤寒证用下法过早,则成痞硬。中风用下法过早,则成结胸,此为常,然论中风下早未尝无痞硬,伤寒早下也有结胸,此为变。大凡从虚化的,多为痞硬,从寒化的多为结胸,应从症所见加以区别。如见阳证心下痞硬为热痞。与阳证汗出恶寒同见,为寒热痞。若少阳证误下,发热作呕,心下痞满为呕逆痞。外有阳证误下,心下痞硬,下利心烦,干呕,腹中雷鸣,胁下有水气,小便不利,成虚热水气之痞。又有与上证相同,胁下无水气,其痞急加剧的,名虚热邪气上逆之痞等。

2、腹胀:如腹胀外坚充满,手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属实。但按之快然不痛属虚。若按其腹,凹而不起的为腹胀。腹胀肚大青筋暴起的为鼓胀。腹大而坚,状若怀孕,推之则移动的为肠蕈。

3、腹皮寒热:脐孔之上,主候胃部,以下候肠。扪其上下腹皮是寒、是热,以察知胃肠有相当之病,如伤食消化不良,则肚腹闷热,肠寒飧泄,则肚腹发凉。

4、小腹胀:脐孔以下至耻骨上际为小腹,左右两旁为少腹。扪其小腹不硬痛的,知其非实。若病邪在里属实,势必硬痛。有硬痛贝,便自利,大便色黑,为蓄血症。如小腹绕脐硬痛小便数且短,属燥粪。或扪小腹胀满,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膀胱蓄溺,宜利其小便。

凡诊视病人,先观形色,次及耳、目、口、鼻、唇、舌诸窍,次问胸腹及小腹,再切诊脉象,扪其腹脐,则病情就了然确断。
转自:岐黄中医论坛http://www.qihuang99.com/viewthread.php?tid=1941#